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1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2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_)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

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4—48———4—51思考并分组讨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较高有明显起伏大

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确实有许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始给我们惩罚了。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讨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演示小实验:

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

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教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别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形。

对照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学生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师小结:地球的巨大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则是地形的雕刻师,雕刻出千奇百态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谁发挥较大的作用呢?(有时是内力、有时是外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P158、2

板书设计: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一、地形的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变化

1、地球内力的作用。流水冲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风蚀

冰川移动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

上方镇初中:徐建平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知道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判读简单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三、教具:老龄土做的山模型(湿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胶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线地形图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前面我们讨论我们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示到地图上呢?

读图4—52,讨论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知识。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是否看到过表示地形的地图。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呢?

分组实验:(要求把老龄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画出等高线,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讨论:(P155、1、2、3问题,重点是2、3两问题。)

学生代表发言:(把等高线绘制到白纸上学生方法有多种)

教师选其一种进行示范:

步骤:①用硬棒从“老龄土做的山模型”山顶直插入到底。②用小刀按等高线依次横切“山”但不能切断其中硬棒。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脚轮廓在纸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线。④把第一条到第二条等高线之间的`“土块”从“土串”上卸下,再用笔沿第二条等高线在纸上描出轮廓等高线,依次在白纸上描出相应的等高线。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尽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

教师小结且提问:等高线绘制在白纸上形状是怎样的?(闭合的曲线)

教师讲解:对于真正的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师演示:等高线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缓坡、山峰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等高线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学生讨论:(陡坡、缓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陡坡等高线密、缓坡等高线疏、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由内向外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峭壁等高线重叠。)

学生读图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练习:对照等高线地形挂图由学生找出图中山峰、山谷、陡坡、缓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初一地理教案 4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 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 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

2、热带雨林的危机

3、巴西主要的热点经济作物

4、巴西的工业布局及城市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分布图,掌握巴西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2、运用巴西的矿产资源图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 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热带雨林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电脑播出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读图回答: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 1/3巴 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提问):(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 些资源?

(活动):学生分组讨 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教师提供图表总结。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气候

提供新鲜空气

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

(活动):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1.林业部长 2.外国开发商3.当地农民 4.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看图9.35请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33,34图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 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总结: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 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 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3.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 便于发展重工业;而

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总结:的确, 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4.引导: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凉爽宜人。)

5.引导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2)进口能 源。(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总结应用

四。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桑巴王国”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热带雨林最多的国家,该国铁矿丰富,工业发展很快,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占世界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南半球,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雨林的危机

1.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气候

提供新鲜空气

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热带雨林的保护

三。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剑麻

四。民族工业的发展

1.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2.人口和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

人教版初一地理教案 5

印度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 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板书设计:

印度

一、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害频繁

初一地理教案 6

1、 观察式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天文馆中的傅科摆》景观图,探究傅科摆是如何证明地球自转运动的。

2、 提问式导入:①为什么在地球上看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

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

③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④为什么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

〖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

1、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说明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学生表述地球自转方向。

3、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情况。

4、 提问: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分别是什么方向?

〖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

1、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

2、 演示:任意转动地球仪。

3、 提问:地球自转了几周?(学生回答不出来)

4、 讲解:确定地球自转周期必须选取参照物,参照物就是恒星和太阳,分别为恒星日和太阳日。

5、 板图:《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

6、 启发: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的,而是在高速运动的。为什么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出恒星在运动?(学生回答距离遥远)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人们处在恒星的位置回首望地球,能否看到地球在运动?(学生回答不能)。

7、 讲解:恒星日是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360°)。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时间是24小时。由于日地距离较地球和恒星的距离近的多,又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所以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59ˊ,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地球自转速度的教学〗

1、 读图:《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2、 计算: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360°÷24小时 = 15°/小时)。

3、 观察: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变化规律。

4、 讲解: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而线速度则由于各纬线圈周长不同出现差异,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线速度为零。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的教学〗

1、 讲述:开普勒三定律。

2、 读图:《地球公转的轨道》

3、 讲解:地球的绕日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其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也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发生变化,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公转速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4、 读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

5、 讲解:地球公转在每年一月初到达近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每年七月初到达远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最小。

6、 讲解: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同时,太阳也在运动,因此,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回归年),要比以恒星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要短,前者为365日5时48分46秒,后者为365日6时9分10秒。

7、 板书:

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 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的教学〗

1、 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2、 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3、 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加的结果。

4、 板书:黄赤交角:23°26ˊ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的教学〗

1、 读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 讲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板书:

探究活动

拍摄北极星空照片:

⑴准备器材:带有B门的照相机,三脚架,快门线,普通黑白胶卷。

⑵活动步骤:支好相机(将镜头光心对准北极星),装上快门线,将快门速度设定为B门,开启快门曝光,按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曝光时间分别拍摄,经冲洗放大获得四张北极星空照片,分析照片结果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

七年级地理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情感目标:

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

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

情境创设 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 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

学生活动 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 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

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

教师小结 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 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板书 2、北极点

教师提示 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

学生思考 略

情感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继续提问 那么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呢?

活动 教师给每桌同学发一个地球仪,两人合作,假设一人在北极点,一人在北极点附近的任一地方,教师提示:经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由学生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方)

引申 任取两点,建方向坐标来辨别方向

承接 研究了北极地区,那么南极地区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 3、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

学生活动 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所包括的范围

教师小结 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6.5度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

引申 思考:如果建一座房屋它的四面都朝南,应建在何地?(南极点)

提问 对于南极,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板书 4、南极的别称“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

教师讲述 在七大洲当中,南极洲的平均海拔是最高的,约2410米,在地图上大家可以看出,在南极大陆上,它的颜色是白色的,是由冰雪所覆盖的,冰层的厚度就有20xx米左右,因此南极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教师提问 在这么寒冷的地区,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最显著呢?

学生看书回答 略(冰山,录象—冰山的形成或材料中南极冰山的形成)

小型讨论 冰山的作用

教师讲述 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提问 为什么南极地区会被称为“白色沙漠”呢?它与我们平时所提到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学生思考 略

教师小结 主要原因是南极地区降水非常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55mm,最少的地方不足5mm,与撒哈拉沙漠地区差不多。

但由于南极地区非常寒冷,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气温低不易融化,所以结成厚厚的冰层。

承接 大家知道吗?如果把一条绣迹斑斑的铁链放在南极的风口,不到一小时,它就锃亮如新,这说明什么呢?(因此南极又是一个巨大的风库)

继续提问 南极地区的“风库”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录象或材料 南极的大风

教师讲述 南极地区风速为17—18m/s,最大风速可达100m/s,而我们平时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也只达32.6m/s。

过渡 北极地区的寒冷和风速都不及南极地区。

关于北极地区的寒冷和风速 由学生自己看书,概括回答

过渡 在冰天雪地的两极地区,我们不能忽视生命的存在,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表演南(北)极去,可能遇到的“主人”。

过渡 两极地区气候非常恶劣,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去极地地区呢?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板书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学生思考回答 略(自然探险—科学考察)

教师讲述 南极地区主要是陆地,各个考察国家都在极地建了考察站,中国也不另外,在南极地区建了两个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由同学在图上找出来,并要求学生进一步判别中山站在长城站的什么方向)

学生在图上找出这两个站(这两个站的纬度位置不一样,中山站在极圈以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而长城站则不然)

板书 1、南极建站的时间

学生思考 为什么我国两个建站时间都是2月份。

板书 2、两极的自然资源

教师讲述 我们把南极地区称为科学考察的宝地,是因为南极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那么南极地区到底有哪些自然资源呢?

学生思考回答 略]

教师小结 南极地区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点击图片:南极地区,由学生找出有哪些矿产资源,并思考南极为何有煤存在),它的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它的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些古老的自然环境埋藏在厚厚的冰层以下,那么如何知晓呢?

展示图片10.6南极科学考察示意(这幅图可由学生试着描述)

教师讲述 北极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北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进一步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也越来越频繁。

过渡极地地区由于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

板书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展示图片 南极鲸SOS

提问 这则报道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略

板书 1、南极生态遭到破坏

教师小结 这说明极地地区面临生态危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的经济。

教师讲述 大家知道目前关于南极地区,国际上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南极臭氧层空洞

教师补充 最近在南极冰层里出现了空气污染的颗粒

提问 如何保护最后一片净土?

板书 2、采取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 一是签定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

板书设计

一、 冰雪覆盖的地区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

2、北极点

3、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

4、南极的别称“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 南极建站的时间

2、 两极的自然资源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 南极生态遭到破坏

2、 采取措施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8

《天气》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七年级地理教案 9

课题

第8课两极地区

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6、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7、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8、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辅助讲解,分组讨论,合作突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6----------60

导入新课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1、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2、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二、自然环境与资源

1、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58--59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二、自然环境和资源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

3、过渡: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59页图,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4、阅读58页页教材插图,归纳总结:两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5、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保护极地环境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总结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设计

8课两极地区一、一、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1、主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二、自然环境和资源

1、地理位置

2、气候特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

3、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极地的保护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

(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

(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xx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七年级地理教案 11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主要地形、河流、湖泊,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我首先让学生依据陆高海深示意图归纳出亚洲的地势特点,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得出结论,效果明显。例如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我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并进行归类,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间向四周流。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了结论效果比较好。

初一地理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热带雨林的危机

3、巴西主要的热点经济作物

4、巴西的工业布局及城市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分布图,掌握巴西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2、运用巴西的矿产资源图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 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热带雨林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电脑播出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读图回答: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 1/3巴 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提问):(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 些资源?

(活动):学生分组讨 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教师提供图表总结。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气候

提供新鲜空气

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

(活动):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1.林业部长 2.外国开发商3.当地农民 4.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看图9.35请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33,34图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 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总结: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 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 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3、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 便于发展重工业;而

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总结:的确, 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4、引导: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凉爽宜人。)

5、引导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2)进口能 源。(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总结应用

四。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桑巴王国”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热带雨林最多的国家,该国铁矿丰富,工业发展很快,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占世界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南半球,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雨林的危机

1、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气候

提供新鲜空气

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热带雨林的保护

三。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剑麻

四。民族工业的发展

1、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2、人口和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

初一地理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六节巴西

一、地理概况

1、位置

2、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3、气候: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二、亚马孙河

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世界第二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概况:南美洲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

2、表现:工业体系完整水平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3、资源:铁矿、水能

四、人口和城市

人教版初一地理教案 14

第七章

第二节 印度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

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6、课件展示: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相关内容,思考比较项目,并完成表格。

7、课件展示: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

工业部门: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煤、铁产区: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棉花产区: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黄麻产区:加尔各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

8、学生阅读P40活动第2题相关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9、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

[课堂小结]

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

板书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