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爱岗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优秀11篇】,欢迎参考阅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对百草园自和三味书屋童年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知识,天真、幼稚、愉快的心理。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二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从初一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的吧文章风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我要说的“乐在百草园”并作为这节课的题目。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课:自主学习目标: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百草园的乐趣所在,并能发现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能力提升目标:体会作者在写景记事中渗透的思想感情,仿写课文中典型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德育目标:回忆自己的生活乐趣,珍惜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
3、 教学重点难点:
(1) 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 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并配合学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我采用了是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了解到的有关鲁迅的生平和文章。然后根据课件内容进行总结:幻灯片一
并且给学生出示较为典型的诗歌《自嘲》《自题小像》
那么这样的文学家思想家是怎样描绘他的童年的?我们一起到他的乐园--百草园中领略一翻。
(二、)自主学习检测: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幻灯片二
(三、)学生在排除文字障碍后,自读课文,总体把握这一部分“点题 --乐在百草园--依恋”的结构。
(四、)研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首先,我要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认真仔细的默读,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和语句进行圈点批注,以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接下来我会针对第二段内容设计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答,幻灯片三
归纳总结: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的等等。)
2、总结: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这样写既语言简洁,又突出了重点。)
3、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五件趣事: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捉蜈蚣;按x蝥;把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总之,本段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真是色香味俱全,春夏秋具备,那么冬天的百草园是怎样的呢?引出文章第八个自然段的学习:
冬天的乐趣:捕鸟(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以及收获)让学生熟记表示动作的一系列过程,学会这种巧妙运用动词描绘动作的方法。
如此充满乐趣的百草园里,作者为什么要加上凶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百草园里有如此多的乐趣,当要离开百草园的时候,怎能不恋恋不舍呢?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一个是:也许,也许排比句式的运用,一个是:“们”字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课堂总结:对照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总结
(六、)能力提高及检测
仿写: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或许是… …或许是… … 或许是… …
出示幻灯片四:
(七、)布置作业:根据本课学习中学到的巧妙运用动词描写动作的方法,写自己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的活动。
五、说板书设计
乐在百草园
春 形
夏 声
秋 鲁 色
冬 迅 味
俱 皆
全 备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体味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好的教法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下面进入第五个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
同学们,当树叶泛黄、秋风习习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想起那与之相反的绿意盎然的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是婉转动听的鸟韵,是飞来飞去的蝶影,是灿烂温暖的阳光,还五彩缤纷的风筝……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这幅春天的画卷。(板书课题、作者)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等。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感受春天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试着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春天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分角段读课文,并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对比中领略作者用字精炼,并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审美训练——描写春天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堂小结: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马》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爱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 课文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 课文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合作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这篇课文的教 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了解布封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超越,启发学生领会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品位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通过了解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描摹动物的技巧;通过"野生意义"和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设计"动物园中的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专题活动和"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善待动物珍视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4.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学生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生到微机室去上,运用微机对关于 "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时间活动,指导认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题活动。所以确定一下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有关"马"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
生存方式及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人性光彩的马儿吧!(板书:马 布封)结合注释请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显示)后师补充。
2,有感情朗读
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学们在读时,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字词请说出来。
师帮助解决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要求同学们齐读,整理识记。
⑵欣赏精彩的`语段,领略文章的真谛
谁能选择文中你最欣赏的一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听后,说出�
⑷,刚才,我们对马谈了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作者对这两种马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同情,赞美)(师板书)这里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超越。
⑸,文中作者在介绍家马和野马特征时运用了怎样写法 (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征)
4,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请你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
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
教师组织开展一个"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座位分成两大组为平安队和普通队,并推选出各组队长。
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记分员,一名监督员。
师宣布比赛规则: ①,我这有一个幸运箱中装有一黄一白两个幸运球,请队长站在两边,每题轮流摸取幸运球,摸到黄色为先答题,摸到白色为后答题。
②,一般答题为10秒,特殊题为60秒。
③,在规定时间内未答出,倒计时5秒后由对方答。
④每题的内容由摸到白球的队长为对方读题。
⑷多媒体显示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词的知识竞赛题。
⑸宣布比赛结果,同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多媒体显示)以激励学生。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总和,完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7,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8,作业布置
尽管目前减负的呼声很高,
9,板书设计(略)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中文0803班的朱雅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懒惰的智慧》。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懒惰的智慧》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习惯。21世纪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已成为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懒惰的智慧》以不同凡响的立意,提出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以别致新颖的论证,幽默传神的语言展开评述,本文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抨击,是培养创新观念,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教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当“勤劳的人”呆干和死干,还是做“懒汉”巧干实干,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否、能否、善否进行创新思维(用心智技能去偷懒取巧),进而有创新、有创造,已成为每个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立身之本。鉴此,我们学习本文的意义就更重大了。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因此,针对本节课我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使学生学会作者不同凡响的选题立意,学习本文新颖别致的论证过程,欣赏文章幽默传神的语言。
b、能力目标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逆问思维和创新意识。 c、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幽默传神的语言,从而培植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情校情分析
a、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这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前面都是学习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本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学会品读议论文。
b、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语文学习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四、教法与学法
课标指出:在课堂上,教师为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我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创设情景,诱导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纵向深入,归纳论点。
②自主探究法——自主实践,巩固提高,分析论据。
③默读法——反复阅读,感知课文,品味语言。
④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学习论证方法。
⑤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以此倡导教师从必要的索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师生间平等和谐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主体因素,全文共设两课时)
我就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a、再现生活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懒事、懒人及其社会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然后出示“世界知名宾馆年终评选十位“最懒惰”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员工的故事并提出质疑,宾馆经理这样做有无道理?以此激发学生思考,产生学习兴趣,随后引出美的作家凯莉运用逆向思维赞扬懒惰的文章,板书课题《懒惰的智慧》
b、巧设疑问,粗读课文感知文本
叶圣陶曾说过:“学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a、圈出文中生字词的质疑,标准文章段落。
b、勾划出作者对“懒惰”与“懒反”议论性的文字。
(通过以上环节使学生能准确、快捷地理清思路,提炼观点,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并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2、在反馈阅读信息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所了解,教师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根据获得的阅读信息,提炼本文的论点。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师与其告诉学生文章的论点,不如教给学生提炼论点的方法。(这一环节设计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的教学理念)。在此我首先提示:论点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议论性的句子,一般说来它所处的位置相对固定,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许多学生在这些固定位置去寻找,琢磨仔细辨别,能快速而准确有效地提取本文的论点。
(这一环节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举一反三的授教方法,对以后自主阅读议论文,自主提取论点有很大帮助)。
c、深入探究,升华主旨。再读文本,学习例证法
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运用了哪些事例来使说理更充分。
b、这些事例分别用来论证什么观点?
通过快速阅读,让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整理文本内容,列出事例在班上交流,互相质疑,互相补充,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联系论点分析事例材料的特点,经过学生的讨论可得出事例材料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社会普遍现象的材料,个别典型事例的材料来论证,懒惰激励了发明:而懒反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和建立“2+2=4”规则则论证懒惰促进社会进步。
(本环节设计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理解议论文中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明白议论文中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2、讨论事例论证的作用
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归纳,来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论证的写作特色和议论文这一论证方法。
d、联系实际,拓展思维,走出文本
联系社会生活和本课生活和本课论点,设置拓展题,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大
量的事例来证明了正是懒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让学生例举相关事例,自由畅谈。
(这一环节渗透目标c、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后,用实际例子来说明自己对“懒惰”这一词语选向思维的理解)。
六、说课后作业(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
1、字词积累
针对本班学生语文素质差,基础薄弱而设计
2、拓展题: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运用《懒惰的智慧》来解决,即想一个最有创意的聪明的“懒办法”。
(该题结合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的思考题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而且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实现一种能力的迁移)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简洁、形象、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八、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三个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活动,学生正确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定论点,了解了本文新颖的论证结构,把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本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激趣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生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体现学生的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创新能力。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春酒》。
一、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四、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我都回发现同学们在这一天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在下午临放学的时候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五天的离别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近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春酒?文中写的仅仅是喝春酒吗?还写了哪些事情?
○2、为什么以春酒为题?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过渡: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思念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读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感情。
教师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学生可能要提到这句话,但他们可能只是说到这句话体现了“我”的天真和嘴馋,这时教师就可追问: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一下句子,如果读不好,教师示范,然后齐读。学生就会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现出那种企盼的神态,那种目光中满溢的期待和向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举。
小结: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得到慰藉了吗?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呢?
指名读,范读、齐读。指导:要读出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
提问:是否和前文喜悦、祥和的气氛相矛盾?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前面叙述幼时家乡的风俗人情之美,而最后作者由回忆拉回现实,在我们眼中立即浮现一个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窗口,回忆着甜蜜的童年,而时过境迁又使这种甜蜜和幸福在现实中泛出苦涩和无奈。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过渡:也许“我”再也无处寻找真正的家醅,也许乡愁从此就像温柔的鞭子,时不时轻轻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着、甜蜜着……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诗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推荐作品:《月是故乡明》(季羡林)、《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胃知乡愁》。
(五)、迁移训练
写句子:
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段,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忆的八宝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据你读过的文章的启示或你自己的感受来填写。)
作业:本课《基础训练》
(第三、四、五环节设计说明:课标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这几个环节正是围绕这个要求来做,而近年来中招试题也要求:让语言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里运用语言,让语言转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行为性的知识。)
《春》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体味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好的教法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下面进入第五个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
同学们,当树叶泛黄、秋风习习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想起那与之相反的绿意盎然的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是婉转动听的鸟韵,是飞来飞去的蝶影,是灿烂温暖的阳光,还五彩缤纷的风筝……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这幅春天的画卷。(板书课题、作者)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等。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感受春天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试着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春天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分角段读课文,并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对比中领略作者用字精炼,并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审美训练——描写春天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堂小结: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地位及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据此,我确立了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三)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二、说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说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5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爱莲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致把握文章内�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短文两篇——禅、贝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首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散文的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散文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大体把握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散文以情成篇,以理服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散文的情感及富有哲理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欣赏散文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散文中深层道理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要求大家能够背诵,不知道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下面由老师提示你们,我们一起来诵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那么最终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以致赢得最后的胜利,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看看我们能从中悟出什么样的人生真谛。(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散文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检查朗读: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点拨】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
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点拨】“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那生命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呢?既然生命是短暂、脆弱的,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作者席慕容在她的散文《贝壳》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
2。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点拨】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四)、小组讨论,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点拨】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让我们知道,无论生命怎样渺小,无论生命如何短暂,我们都必须要做到认真地对待活着的每一天,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更多说课文章,请访问说课网频道。
一、说教学目标
a、引导聋生反复诵读学会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充分发挥聋生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c、指导聋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d、鼓舞聋生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③、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a、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生疏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转变所持的看法与观念。
c、在感悟中使聋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受。
前两个目标侧重力量目标,后一个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出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词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领悟婉约词风是本单元的重点,因此定为本节教学重点;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同学对词的感悟、赏析力量。对聋生来说有确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依文学语”是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以语学文”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故在教学中,我接受将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适应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使用诵读法、问题商量法和描述法等来为教学服务的。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口语、手语〕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引导聋生跟读细读个读自由读,关怀聋生深化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聋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观赏、领悟词的美丽语言和美丽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问题商量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聋生的思维力量及合作探究力量。我留意小组相互研讨,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依据生疏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且提问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及延长的问题全部带了出来,期望以此加深聋生对整首词的理解,到达进展聋生形象思维,增加思辩力量的目的。这几个问题是:
1、女人都宠爱装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转变过程?
3、李清照愁从何来?
4、你最宠爱哪一� 这样做既对聋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又培育了聋生丰富的想象力量。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学问,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将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到达不教。”因此,加强对聋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聋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聋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聋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为此,支配大量的聋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依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接受小组合作商量活动,把全班分为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聋生主动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留意聋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供应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聋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出示两书《诗经》《宋词今译》。这样导入从视觉上吸引聋生,营造气氛,唤醒聋生对词的宠爱之情。板书课题。
其次步、资料助读。让聋生简介词人生平、呈现词人的独特名片,了解历史背景,师作补充,有助于聋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聋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的预备;老师对预备内容作方向性引导。本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课的联系。培育聋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力量,通过制作人物名片,培育聋生概括力量及动手力量。由于语言障碍,聋生面对众多的资料往往无从下手,缺乏甄别力量和概括力量,所以我特地支配了这个环节。
第三步、师生共同赏读。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初读---找愁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留意读出停顿、节奏与语气。〕
2、聋生自由朗读,结合解释,了解字词意,同桌之间商量沟通。
3、聋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老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学问理解词义〕
2、引导聋生开放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为消退聋生的畏难心情,老师先作个示例,借以到达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学习中,老师要激活聋生自主、合作、商量,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与沟通,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聋生体会到学习的欢快。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尝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女人都宠爱装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转变过程?
聋生体验,老师点拨。聋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词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悟的思想感情,进行体验,老师对体验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四〕感悟---议愁
1、李清照愁从何来?〔边小结边板书〕
2、你最宠爱哪一� 聋生品尝、老师点拨。聋生对词的语言及表达进行赏析,着眼于名句、关键词,老师从文学观赏的角度予以适当的指教。
第四步、拓展延长
1、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2、假如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聋生商量、老师主持。在体验与品尝的基础上,让聋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以商量争鸣的形式,使聋生间不同思想与理解相互碰撞,消灭聋生学习的灵感,开阔聋生学习的视野。老师在其中作为一个组织者,起一个承接作用。
第五步、反馈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
2、你还有什么怀疑吗?
3、再读整首词。
聋生总结,老师归纳。让聋生学习阅读观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观赏词的基本过程。让他们试着提出怀疑,学会发觉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最终一步、作业布置
第一二题背诵并默写《武陵春》这首词;请上网搜寻有关描写“愁”的诗句”为必做题是为了稳固所学内容,拓展延长到课外。第三四题为任选题,难度较高,要求聋生开放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消灭的画面。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品尝写“愁”的技巧。由于聋生经常会说,但怕写,作业中写的任务是为了以读促写,把进展聋生形象思维力量和提高聋生读写力量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以简笔画一艘舴艋舟为中心,舟中用红笔写上一个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个个貌似石头的方框,每一个方框内分别写上国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艺术化,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 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景中有情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