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爱岗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大班教案优秀1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活动目标:
1、能细致地观察人物动作、神态、表情特征,大胆想象讲述画面内容。
2、体验作品中父亲对儿子默默的爱。
活动准备:
1、让家长帮助幼儿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趣事。
2、父亲、儿子的图片各一副
3、教学挂图、幼儿用书第3册的第29页。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分别出示图片“父亲”与“儿子”,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父与子之间发生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教师分别出示挂图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根据需要进行提问:
(1)图1 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儿子在做什么?爸爸和叔叔在干嘛?你从哪看出来的?
(2)图2 爸爸和叔叔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3)图3 画面上都有谁?儿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动作时什么样的?代表什么意思?爸爸究竟要把儿子抬到哪儿呢?
(4)图4 设置悬念
a出示没有背景的第四幅画,请幼儿说说;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儿子,醒来后会有什么感觉?鼓励幼儿将自己“惊奇、大胆、浪漫”的情景讲给同伴听。
b出示有背景的挂图,请幼儿讲述: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样?儿子心里怎么想?爸爸为什么躲到树后面?
c教师看图完整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轻手轻脚”,并用动作模仿。知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儿子的心愿,这幅漫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可以鼓励幼儿做个相亲相爱的动作。
三、结束部分: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与爸爸之间的趣事,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活动延伸:
怎样对父亲表达自己的爱
一、情况分析
· 1、幼儿已学过诗歌《摇篮》,对诗歌的结构有初步的理解,并曾有过仿编其它诗歌的经验,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摇篮 》。
· 2、多数幼儿已能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联系的事物告诉老师,能力较强的已开始学会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 3、多数幼儿讲述时用词较为准确,但表达不很流畅。
· 4、部分幼儿未能养成主动讨论,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如庄涛、艺友等)
二、活动目标
· 1、学习较有表情地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优美形象,增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 2、要求幼儿运用学过的动词,结合已有的经验仿编诗歌,并能通过画画、摆图等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 3、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摇篮 》》。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 1、集体活动:
·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名称,引入课题;
· (2)复习朗读诗歌;
· (3)教师示范仿编诗歌,激发幼儿对仿编诗歌的兴趣;
· (4)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学习仿编诗歌;
· (5)幼儿上来仿编诗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集体将仿编较好的诗歌朗诵出来。
· 2、延伸活动:
· (1)摆图仿编
· 水平一:能用教师提供的底板做摇篮,画出相应的宝宝卡片,仿编诗歌;
·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地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 (2)画画仿编:
· 水平一:要求幼儿能将有联系的事物画在一起,根据绘画内容仿编诗歌;
·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 (3)表演组:
· 水平一:要求在课堂上已仿编好诗歌的幼儿能两两合作制作摇篮与宝宝的头饰、仿编诗歌;
· 水平二:要求幼儿合作将仿编的诗歌表演出来。
四、环境与材料:
· 1、环境布置:摇篮(大树、泥土)
· 2、壁画:摇篮(大海、天空、泥土)
· 3、教学挂图4张;
· 4、底版与小卡片;
· 5、纸、笔、幼儿自编的彩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从不同侧面观察橙子,根据橙子的基本形状展开想象。
2.能根据橙子的不同侧面进行想像添画,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橙的联想。
2.橙子的不同切面的图片、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想象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请你猜猜它是谁?
出示一个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引出“橙。
(师:什么水果是圆的?)
二、从不同侧面观察橙子
1.请幼儿想像橙子的横切面、竖切面是否相同。
(师:今天,我请你们吃橙子,那这橙子怎么吃的?切)
(师:怎么切?横着竖着切都可以。)
(师:那我要先请小朋友猜猜橙子横着切和竖着切一不一样?)
2.看图案猜测横切面、竖切面。
(师:那我们猜猜看哪个是横切面,哪个是竖切面?)
3.现场操作,证实答案。
(师:那就让我们切开来看看,这是横着切的,我们来观察一下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我现在是竖着切,请小朋友来观察一下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
(师:哪些小朋友猜对了,让我们来表扬一下自己。)
三、橙子变变变
1.观看课件,根据橙横切面展开想象。(示范创意绘画的'方法。)
(师:你看到这个橙子的横切面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观看课件,根据竖横切面展开想象。
(师:看到这个橙子的竖切面你又想到了什么?)
四、想像添画
——幼儿自由选择不同侧面的图片进行添画。
(师:那你们想不想来变一变呢?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橙子的横切面和竖切面的图片,有各种大小的,那我今天就请小朋友来比一比,谁变的最神奇?)
五、欣赏讲评
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仔细听故事并听懂故事所表达意思,愿意跟老师学说简单的语句。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已在生活中初步了解冬天寒冷的特点。
(材料准备)折纸小鸟,故事《雪地上的小鸟》录音,挂图。
重点与难点:
跟老师学说故事中简单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用折纸小鸟与幼儿打招呼并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鸟飞飞(请小朋友和小鸟飞飞打招呼)。
2、一小鸟的口吻“今天我要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二、听故事
1、老师轻讲故事。
问幼儿:你们还记得故事的名称叫什么?
是谁在唱歌?
小鸟喜欢吃什么?
2、幼儿听故事录音
三、跟老师学说简单的语句
1、我们来问问小鸟冷不冷吧(集体和个别)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集体和个别)
3、我给小鸟吃什么?小鸟怎么回答的?(集体和个别)
4、怎么谢谢小鸟的呢?(集体和个别)
四、延伸活动
在区角活动中准备桌面玩具让幼儿听听玩玩讲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2、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二、教学重点
1、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2、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理解作者自我解剖、深刻反省及对“文革”的批判。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先给大家说个故事:说的是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在浏阳遇险,被迫在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并被判刑8年,最终丧妻失子。你相信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再次阅读这篇文章看看文章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楔子(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包弟的来历。
发展(3~6自然段)──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一朝离别。
尾声(10~13自然段)──真心忏悔。
明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称为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楔子”部分:
思考:除了引起下文之外,这一部分内容有没有其它的作用?
2、作家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那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于作家一家人相处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开端”和“发展”两个部分。
思考:⑴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⑵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⑶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3、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思考:⑴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①日本种的小狗。
②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⑵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4、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两个)对照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将楔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5、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轻松、沉重、自责。
⑴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⑵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⑶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6、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
思考: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7、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第一,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8、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
(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
9、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10、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五、引导探究
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可仍摆脱不了“煎熬”,这又说明了他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
⑴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
⑵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当中,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总之,“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六、鉴赏写法特点
本文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自然流”的特点,是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1、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2、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
3、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略述一二便可知晓。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七、课堂小结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知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作业布置
文中作者在自己做错事之后写了很多表示忏悔的话。那么,当你做错事的时候,你的心是怎么想的?请把你做错事时的心情写下来(最好能写出情感的起伏变化)。
学习目标
.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颜色的喜好,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发展资料搜集的能力。
.学习初步的统计方法,发展数理逻辑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颜色的物品,例如玩具、文具、食物等。
.提前用两张白纸装订成小书。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 出示不同颜色的物品,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颜色。
2、 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爱的颜色是什么,有哪些物品、食物或玩具是这种颜色的。
3、 发给每位幼儿一个小本子,请他们回家搜集自己和家人最喜欢的颜色的物品图片,贴在小本子上,做成“颜色小书”。
4、 请幼儿向教师和小朋友介绍自己的颜色小书。
5、 教师与幼儿利用颜色小书,一起统计以下内容:
. 女孩子最喜欢的`颜色。
. 男孩子最喜欢的颜色。
. 爸爸们最喜欢的颜色。
. 妈妈们最喜欢的颜色。
教师还可以制作一张统计大表,请幼儿根据颜色小书,以投票的形式填表,最后看一看哪一格里的票数最多,帮助幼儿感受喜欢不同颜色的人的数量差异。
不同的人
颜色男孩子
女孩子爸爸妈妈……
红色
黄色
蓝色
……
教师也可根据幼儿搜集的内容,随机统计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其他家庭成员最喜欢的颜色。
6、 教师协助记录和总结统计的结果。
7、 把颜色小书摆放在图书角,让幼儿阅读和欣赏。
活动评价
.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能搜集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看图学词语
1、出示插图,图上有什么?
2、你在哪儿见过的?是什么样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自地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车:翘舌音。
林:声母是l,不是n。
3、齐读。
四、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做“找朋友”的游戏,要求学生把字卡贴在相应的图旁边。
2、自读韵文,说说现代化城市还有哪些变化。
五、诵读韵文
3、齐读韵文,想象现代化城市的新面貌。
4、教师指图引导背诵。
5、学生看图自由练习背诵。
6、指名背诵。
6、小组背诵。
六、巩固练习
做游戏“小导游”。请学生轮流做小导游,介绍城市的新风貌,再带大家读读词语,评选出“小导游”。
七、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习生字:泉厅林阴。
2、提示重点字的写法:林、厅。
3、学生按笔顺提示在课本上描红。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读生字词。
2、指名书空笔顺:泉。
3、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笔画,指导写字
1、认识新笔画横折折撇。
2、学习生字:道车交。
3、学生按照课本提示说笔顺。
4、教师范写。
道:先写走之儿,再写“首”。
交:最后两笔是先写撇,再写捺。
1、学生描红。
一、指导书写田字格
1、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学生完成《习字册》上的生字书写。
二、课堂巩固,检测
1、看火车认读生字。
词语开花。
【教学目标】
1. 了解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尝试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
2. 学习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进行整理。
3. 体会整理信息的作用,形成信息整理的意识。
【教学准备】
1. 提供让学生进行整理的信息材料一份
2. 学生每人一份信息整理的图表
【教学过程】
一、 引导学生利用分类图对信息进行分类
1. 说说在一个池塘里会有些什么物体?
学生进行描述,教师进行板书。
2. 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如何进行整理呢?
学生讨论。
3. 引导学生依据已学的知识对池塘里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用分类图表表示。
4. 交流对物体的分类是否恰当,图表表示是否清晰,并修正自己的整理稿。
5. 说说运用分类图有什么优点?
分类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它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了。
6. 我们已经学了4 年的科学了,《科学》书中包含了哪些信息呢?你能选择其中一个单元进行分类吗?
7. 学生交流。
二、 对比中发现异同
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信息通过比较更有价值。
1. 如何比较水与空气基本性质的差异?从哪几方面去比较?
2. 你们能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这两者的异同吗?
3. 尝试自制比较表。
4. 交流运用表格整理信息的优点。
比较、对比表是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时有用的工具,它能提供一个有序的框架,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比较。
三、运用箭头标示过程
1. 讨论4年来展开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2. 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整理科学探究步骤。
3. 交流归纳:循环图、流程图。
四、综合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
1. 阅读有关介绍信息技术发展史的资料。
2. 交流:对于这份资料我们应用什么方式对其进行整理?
3. 学生自行整理信息。
4. 信息经过整理变得有序,同时还让我们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5. 除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方法以外,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来整理信息?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体验和喜爱之情。
2、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功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注意安全。
活动过程
一、春天作品展
1、启发儿童收集、整理春天的图片及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并在教室的墙面上布置“我和春天”作品展。
2、儿童制作春天的花、树和蝴蝶等。
3、引导儿童互相交流和欣赏春天的作品,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装扮春姑娘
启发儿童用画笔绘或用彩纸、植物、废旧物品等做成各种春天的景象,来为春姑娘打扮、装饰。
三、春季游戏坊
引导儿童分组负责在教师里布置各种游戏角,开展各种与春天有关的游戏。
四、春天化装舞会
引导儿童利用假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化装,开一个有趣的纯日舞会。
五、春天说唱会
儿童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有关春天的说唱游戏。
六、春天小剧场
1、学习春天的儿歌。
2、学习用动作模拟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3、用肢体语言表现植物的生长过程。
七、春季保健箱
儿童通过讨论、调查等多种途径了解春天常见的疾病及其原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会用自己的手指进行游戏,提高观察与分析判断能力。
2、提高对游戏的兴趣。
3、感受同伴之间互相做游戏的喜悦之情。
活动准备:
幼儿扮演角色。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小小手》
1、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手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2、师问:"小朋友一只手有几个手头啊?(幼儿回答)请仔细观察,看看五个手指头长的一样吗?"(请幼儿答)
3、师问"那个小朋友最勇敢,能告诉老师手指头有什么不同了?"(幼儿回答)
4、老师帮小朋友给手指头起个名字,最小最矮的叫"小不点"胖胖的叫"大胖子高高大大的叫"大个子…"
5、小朋友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大个子"不仅长得高,它还很淘气哦!有时候它会躲起来,今天老师带你们捉捉这个"大个子"的游戏好吗?
游戏规则:
①首先请小朋友把五个手指头放在一起(请幼儿仔细看)。
②用另一只手握住五个手指头,露出五个指头尖(请幼儿观察)。
③再仔细看看"大个子"躲到哪里去了?我们一起来把它捉住?
游戏(—)
1、请一名幼儿上台表演,老师捉幼儿的手指,找"大个子"(老师捉错一次,在捉对一次)。
2、在请一名幼儿上台表演;让幼儿来捉老师的"大个子"(幼儿如果捉错了,告诉幼儿"大个子"站队站错了,交换了位置,所以你就没找到"大个子")。
游戏(二)
1、二个人一组互捉"大个子"。
2、自由捉;让幼儿都一起捉捉老师的"大个子",幼儿在自由的互找"大个子"
游戏(三)分组找:分成男女两组比赛找(幼儿面对面站着,找对"大个子"的幼儿奖励一个小红花,看看那组小红花得的最多就是红旗队)。
结束语:
小朋友们今天的游戏有趣吗?你们玩的开心,愉快吗?回家以后,我们也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玩一玩今天的游戏好吗?
教学目标:
1、背诵格言,积累语汇,培养良好的品格意志。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习写半命题作文。
4、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写好作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鼓励学生积极实践,搜集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格言,积累语汇,培养良好的`品格意志。阅读短文。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格言
积累语汇,培养良好的品格意志。
二、朗读《燕子专列》,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些什么?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第二课时
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写半命题作文。
教学要求: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指读题目要求,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
二、交流谈话
1、你有哪些本领,是怎样学会的。
2、选择一件事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四、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五、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反馈:(总结评比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搜集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题目,明确要求。
二、鼓励合作:
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教案
同学们可以结对子,了解家乡的变化。
三、请家长给予帮助、支持,也可以查阅图书资料,还可以采访退休的老人。
四、合作整理、选择搜集到的资料,包括文字、图表、照片等。
五、成果交流、展示。
六、把选出的资料分类办成小报展览。
第一课山西——我可爱的家乡
第一课时“山西”名称的由来和位置
学习目标:了解山西省名称的`由来和位置
学习重点:山西省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身为山西人,你对家乡知多少?
二、 自主学习:
1、山西省名称的由来?(山西因居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00万人,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2、山西的位置
(读图)全国地图,找到山西:
山西省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河北、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河南、内蒙古)
山西位于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东部,通称山西高原。春秋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453年,赵、魏、韩三分晋国,故又别称“三晋”。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倚长城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东部即属山西省。省内大部分地区覆盖黄土,黄土层厚30-100米。黄土高原中部,东西两侧有太行山、吕梁山,南北两端是中条山、恒山,黄河流经西南省境。面积15.6万平方公里。
三:合作探究:
山西省的位置的优势与积极影响有哪些?不利条件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课堂小结:
身为山西人,我们要扬长避短,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