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行积累和运用。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设计理念: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活动领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开放学生识字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
1、创造轻松的情境,多种形式识字。
本节课设计的是识字教学,通过初读课文,先整体感知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有序的识字环节。在我会认的字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了“同桌互读、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自主学习生字,注重积累运用。
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体的原则,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的能力。采取了自主识字写字的方法。识字和记字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本节课的识字教学中,最后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用本节课的三个重点字词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词,而且使学生对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强化和训练。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课文,圈出生字词
第二板块:采取多种形式的认字,理解词义的教学环节
第三板块:构建轻松民主的环境,自主识字。
第四板块:进行写话练习,注重积累运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认识昆虫吗?
其中最勤劳的莫过于小蜜蜂了,你了解蜜蜂吗?谁来说说?
今天啊,小蜜蜂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请同学翻到期26课(师生一起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题
课题字仅仅四个字,但通过这个四个字你都知道了什么?
“引路”是什么意思啊?再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汇报
1、把你找到的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
2、你能把找到的生字带拼音读一下吗?(示课件)
3、去掉拼音读(示课件)
4、开火车读
5、组合生字,小练习(课件示)
6、把这个字在文中组成的词语找出来大声读出来
7、出示“莫斯科”
师:你知道莫斯科吗?
出示:附近
师:你能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文中哪句话里出现“派人”这个词了,你能读一下吗?
示:“谈天”什么意思呢?你能把这句话中的“谈天”换一个词再读一遍吗?
“惊讶”的近义词
8、小组轮读词语
9、出示一段话(示课件)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找生读生字表,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观察生字表中的字,你想学那个字就说给大家听一听。
2、生学习汇报
①“讶”可用加一加或换一换的方法来学。
在文组的是哪一个词,你知道“惊讶”的近义词吗?并用“惊讶”练习说话。
如果用换一换的方法还有哪些字可这个方法来学习,如“谈、蜂”
②师出示卡片:讶---芽 谈---淡 蜂---峰(锋)
③指导写“谈”强调捺的写法
④注意蜂的形近字:锋,峰,加以区别。
⑤“引”指导范写,注意竖的写法
⑥“列”可用“烈”来减一减。文中组的是人名,列宁,那么还可以组什么词呢?一列
“一列”什么呢
⑦学习“附近”并能用“附近”练习说话。
⑧学习“派”并指导范写,强调四个撇的写法。
⑨学习“敲”引导学生右边的部分不要写成“支”。
五、积累运用
出示“ 附近,谈天,惊讶”三个词,用这三个词写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七、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谈 引 派 敲
芽—讶 谈—淡 蜂—锋 蜂—峰
教案示例
1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蜜蜂可以引路,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引路。然后向同学说说,看谁说得好。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引入:
板书“蜜蜂”,让学生齐读后问:你们知道蜜蜂都会干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把板书写完整并质疑: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请大家快来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一遍课文。
3、指名分节课文,纠正字音。
4、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感悟课文内容。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却找?
(3)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①“一边走一边看”,列宁看见了什么?他是怎样分析的?
②根据课文,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2、自读交流
(1)小组交流
(2)路线图展示
看见
发现
飞进
找到
师板书:路边→花丛→蜜蜂→园子→房子
(3)总结全文: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3、看图对话朗读
(1)自愿介绍图意
(2)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3)对话朗读擂台赛
三、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的读音
莫斯科(mò mè)惊讶(yà yá)
2、读一读
莫名其妙 爱莫能助 高深莫测 斯文 附加
附带 附和 气派 帮派 正派
谈吐 谈论 谈心 谈笑风生 派头
3、选词填空
往常 常常 经常 时常 平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上打球。
(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 )得到老师的表扬。
(3)爸爸清晨锻炼身体,( )都是进行慢跑,但最近( )打太极拳。
(4)他( )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一、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读课文
2、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惊讶 谈天 派人 引路 列宁 蜜蜂 敲门 附近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在蜜蜂的引导下看什么呢?首先来写字。
二、指导写字
1、读田字格中的字
2、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结构及书写的特点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讶 谈 派 引 列 蜂”均为左短右长,“引 列”左宽右窄,其余字左窄右宽。“敲”左右差别不大。
4、指导书写。
“派”字右面不要写成瓜,要观察四个撇的变化,两个平撇不宜太长,竖撇要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易短;“谈”字右边炎字注意上边火的捺变为点,“敲”的右边不要写成支。“引”的书写关键是最后一竖不要靠左边太近,又不能太远。
5、学生书写其他字。
6、反馈书写情况,对问题集中的字进行指导。
7、学生修改再写。
三、巩固练习。
1、扩词:引( )( )( )谈( )( )( )
2、同音字组词
近( )蜂( )
进( )峰( )
3、选字填空
丛 从 蜜 密
列宁发现路边的花( )中有许多( )蜂在采( )。
4、词语积累
五谷丰登 登峰造极 极目四望 望穿秋水
水落石出 出人头地 地久天长 长话短说
四、课堂总结:略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 的设计,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 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认识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呢?
一、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从头读到尾,脑子里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学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理解,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理解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理解。后一个整体理解比起前一个整体理解,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因为它经历了概括提高的过程,因此获得的认识也就更完整更深刻。
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部分,还要看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就为逐步提高认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雷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雷雨的主要景色,从整体上观察图画。有了一个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对照,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观察,逐段学习,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各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概括出:
雷雨前:满天乌云,空气闷热,刮大风,雷鸣电闪;
雷雨中:雨越下越大,时间不长;
雷雨后:空气清新,出现彩虹,池塘里水满了。
每学完一部分,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步,同时又与下一部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最后从整体上来一个回合,使学生从雷雨的出现、发展、变化过程中概括出雷雨的特点,初步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合在一起,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怎样设计课堂的提问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课堂提问之中,一步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前进,促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重点,尽量做到少而精,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语言要浅显,明白,儿童化。
比如《种鱼》这一课,是由三幅图组成的看图学文。通过小猫种鱼这一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道理。
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最后通过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这一问,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向前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中,注意儿童的认识是怎样提高的
儿童学习一篇课文,从开始到结束,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注意掌握这个过程,并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个过程。
以《一粒种子》为例,我着重抓了三点:(1)抓事物之间的联系:种子发芽跟温度、水分、土质的联系;春天与万物生长的联系。(2)抓事物的发展变化:种子发芽出土经历了四个阶段,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这四个阶段的变化。(3)抓词、句、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抓住重点段落,从词、句到段之间的联系,从中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挺一挺”。每次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成长,反映了种子发芽的主要变化过程。我就抓住这四个“挺一挺”,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挺一挺”?种子为什么要“挺一挺”?种子每次挺一挺,自己有什么变化?大地上又有什么变化?从中揭示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跟季节气候的关系。当学生对种子发芽的经过有了具体印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对现象加以综合概括,抽象提高,让学生说说: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消化、懂得了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泥土松软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既有了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又上升到抽象的理性概括,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初步了解了一点植物常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
四、把学习语文、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语言文字掌握得好,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深刻;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就更真切,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文章的词和句为依据,并把词和句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加以体会。
《大海的歌》这篇课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港繁荣的景象和大海美丽的景色,歌颂了欣欣向荣的祖国,歌颂了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了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读文,跟随作者步入画境,同时抓住描述海港景色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心情跟随作者的感情在激荡,耳边仿佛鸣奏着大海呼啸的涛声,听到了大海在欢乐地歌唱。他们豪情满怀地说:“海港两岸,装卸吊车,海轮在歌唱;大海里,石油钻探船在歌唱;整个大海在欢呼在跳跃,在歌唱,歌唱伟大的祖国像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繁荣富强。这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振兴中华,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凯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 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师生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海洋之中。
教案实录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评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这一特点在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 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doc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检查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掌握的情况。 2、完成课后填空和造句的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填空练习;会用“附近”、“惊讶”造句。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1.组词,口头组两个词语,然后抄下来。 2.填合适的词,先口头填空,再抄下来。 一只( ) 一所( ) 一位( ) 一座( ) 一个( ) 一扇( ) 3.用直线把意思相近的词语连起来。 4.完成课后作业 (2)填空,再读一读句子。(第一题填“谈天”,第二题填“向导”。) 5.完成课后作业 (3),比较每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1)先让学生读句子,弄清句子的意思。 (2)再同桌两人讨论,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指名发言。 (每组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加了“附近”“惊讶”以后,句子更加明确具体、生动了。) (3)指导造句。先弄清词意再口头造句。“附近”的意思是离得很近。 ①我家附近有许多商店。 ②我们学校的附近有一条小河。 ③我家附近有一座街心公园。 “惊讶”的意思是惊奇。 ①外宾参观我国的工艺美术品时,惊讶地称赞,真是奇迹! ②我惊讶地问:“你的腿怎么受伤了?” ③这次数学考试,他竟得了100分,我很惊讶。 (二)齐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抽读生字词卡片。 再说说哪些字易错,写时应注意什么。 (四)听写生字新词。 (五)作业 。 1.纠正听写中写错的词。 2.做组词、造句和填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