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中学 吴静萍
教学目标 :
一、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 的特点。
二、学习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学习左光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课内自读)
重点是:教学要求二、三;难点是教学要求一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幻灯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句式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逸事特点。
教学程序:
一、检查课前预习(测试法)(幻灯投影)
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瞿、烙、屦、噤、檄、幄、铿
2、文字常识填空:
本文题目标明,文章的内容是 左光斗 的故事。所
谓“逸事”是指 散失没有流传 的事迹,定这类文章是取人
物的 一部分 来表现人物。本文作者是 方苞 ,选自 《方
望溪先生文集》 ,作者是 桐城 派的创始人,《方望溪先
生文集》 的命名是根据 号 而命名的。
学生提疑: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提疑,
注释上有的一律不予再提疑。
师生解疑;(1)学生解疑
(2)教师解疑 疏通课文字、词、句。
重点掌握下列内容:(幻灯打出字样,学生一一明确)
实 词:雪、骑、涕、已、语、俊、屦、瞿、檄、造
虚 词:为、而、于、方、汝、以、也
词类活用:手(名为动)席(名为动)轻(行为动)
句 式:1、公阅毕……为( )掩户
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四、翻译课文第二段,抽中下等学生翻译,了解课文理解情况。
五、分析文章结构:讲座法、测试法
第一段(1)写 。 重点记
第二段(2)写 。
第三段(3)写 。 重点记
第四段(4)写 。
第五段(5)写 。本段补说 由来。
六、朗读课文:指导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写作方法。
学习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和善识人才、保护人才的思想行为。
教学程序:
一、讨论课文内容。(讨论法、练习法)
以文段设置“阅读理解”题
阅读文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各题:
1、本段重点写什么?作者怎样刻画主人公形象?
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各题:
1、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2、左光斗为什么要怒斥史可法?
明确:用板书 解貂、覆生、为掩户
1、 任人唯贤 面署第一 正面描写
左公为人 继吾志、惟此生
言:怒曰…… 善识人才
2、重义轻生 行:摸刑械作击势 保护人才
肖像:面额焦烂
筋骨尽脱
目光如炬
(三)阅读第三、四段,思考问题
1、这两段重点写谁?找出前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语句。
课文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这两段文字是否可删去,
为什么?
明确:板书
1、不寝 侧面衬托
史公作法 2、坐卧 奉命守御,不忘师教
(左公影响) 3、背倚 师教有果
二、归纳总结课文(提问式,讨论式)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旨?
板书明确:
1、左光斗不辞辛苦为国选才
左光斗的爱国精神 2、左光斗身陷狱中,心系国事,坚强不屈
(主旨) 3、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
2、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 生动具体的人物描写。
-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
3、逸事的特点:? 选取一生中的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 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
三、目标测试:
左光斗善识人才 正面 描写 爱国
1、本文所 左光斗怒斥史可法
选逸事 史可法探监 爱才
史可法勤于军务 侧面 描写
史可法探望左家属 护才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情况:
?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左忠毅公逸事
作者:方苞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的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一带担任主考。一天,风雪交加气候寒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士,打扮成平民出去访察,进入一座古庙,廊下小屋里一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袍子盖在书生身上,又给他掩上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书生叫史可法。到考试时,官吏喊到史公的姓名,左公睁大眼睛注视着,等交上考卷,就当面批他为第一名。又召到内宅,让他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平庸无能,日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只有这个年轻人了。”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的监狱,史可法从早到晚守在狱门外,逆贼太监(魏忠贤)防守监视得很严,即使是家里的仆人都不得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烙铁烧烤的酷刑,早晚间即将死去,(史公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感动了。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子,手拿长铲,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悄悄地指点左公所在的地方。(左公)正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额头都烧得焦烂辨不清模样,左膝以下的筋骨都脱落了。史公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呜咽咽地哭着。左公辨出他的声音,但是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眼光如火炬一般,发怒地说:“无能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跑来!国家的事情糟糕到如此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再轻生不明大义,国家的事谁能支撑?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坏人来了构成罪名陷害,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着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公闭口不敢作声,快步走了出去。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成的啊。”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
2002/07/10
左忠毅公逸事
作者:方苞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带地区。每当有了警报,(他)就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选择十几个健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着,自己靠着他们的背,过一段时间再轮换。每当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来,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加休息,史公说:“我上怕对不起朝廷,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可法统率军队来往经过桐城,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家中,向左公的父母请安,到堂上拜见左夫人。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我的同族老前辈方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与我父亲要好,(他说)关于狱中的一些话,是亲自听史公讲的。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
2002/07/10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炮烙(luò):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等待。
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
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
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造:造访,到……去拜望。)
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
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
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
②词性活用
从数骑出(使……跟随 动词的使动用法)
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名词作状语)
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名词作状语)
手长鑱(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
③一词多义
【则】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只,仅仅。副词)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
漏鼓移则番代(就。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虽】
虽家仆不得近(即使。表示假设关系)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
【焉】
卒感焉(于之<对此>。兼词)
于是余有叹焉(不译。语气助词)
万钟于我何加焉(呢。表示反诘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盘盘焉,囷(qun)囷焉(地。形容词词尾,助词)
2. 句式解析
省略句
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
叩之(于)寺僧(省介词)
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
3.难句解析
①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行”,官员穿着平民的衣服出行。“从”“使……跟从”,使动用法。全句译作:(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穿着平民的衣服出去查询,进了一座古庙。
②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已”完了。“轻身”,轻视身体(生命)。“昧”看不清。“支拄者”支撑的人。合句译作:(我这个)老头子就要死了,(如果)你再不珍重自己的生命,不明大义,(那么)天下事谁能来支撑呢?
③叩之寺僧
“叩”问,打听。“之”,代当时伏案卧的“生”。“寺僧”前省略“于(向)”全句译作:(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那个伏案卧的年青的读书人是谁)。
④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这句话的意思是:史可法挑选了十名健壮的士兵,让他们两人一组,一更鼓的时间轮换一组。这一组的两个人蹲在地上,史可法用背靠着他们坐在军帐外。
【内容主旨】
全文5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1段:写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并选拔人才。
第2段:写左光斗为阉党陷害,身陷狱中而坚强不屈。
第3段:写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史可法在军中恪尽职守。
第4段:写史可法敬事左光斗的父母及妻子。
第5段:补说左光斗逸事的由来。
全文记了两个人的事迹,重在写左光斗,写史可法是为了衬托左光斗。写史可法寄身寒寺,刻苦攻读,被左光斗慧眼识才,突出了左光斗求贤若渴和善于识才的特点。记史可法为狱中的左光斗焦急,并去探视,突出的是左光斗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品质。记史可法在左光斗死后奉命守御,不忘师教,恪尽职守,是表现左光斗的言传身教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史可法的身上,使我们看到,左光斗的“他日继吾志事”的意愿完全实现了。全文紧扣“左忠毅公逸事”的标题,表现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
【写作特点】
1.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和肖像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左光斗在京畿视学(督导、检查或当监考官)时,在风雪严寒中微行,表现出他体察民情,不愿惊动地方的工作作风。他看到的史可法的文章仅仅是“方成草”,表现出他善于发现人才。而立即“解貂覆生”又为他“掩户”表现他爱才。而“面署第一”表现他大胆地选拔人才。总之左光斗识才,爱才,大胆选拔人才的特点都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
身陷囹圄的左光斗“席地倚墙而坐”面貌因受酷刑已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但是一听到史可法在哭,立即“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出受尽酷刑的左光斗精神上毫不颓唐,意志弥坚。他奋力地去“摸地上刑械”,把史可法“打”出去,是不愿史可法也无辜地牺牲,他说的是:“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表现出左光斗濒临死亡,念念不忘的是国家。这一段探监的场面,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表现了左光斗的光辉的形象。
【解题指导】
一、1.①B ②A ③B
2.①C ②A ③B
二、找出句中介宾短语,再指出它们在句中的用法。同时指出介词的意义。
1.“以祈请使”在句中做“请北”的状语。 以:凭借。
2.“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句中做“饰”的状语,后置。 以:拿,用。
3.“于左丞相府”在句中做“萃”的状语,后置。 于:在。
4.“于我”在句中做状语。 于:对,对于。
5.“于王”中的“于”介绍出召见的对象。 于:被。全句的意思是:庄暴被王召见。
6.“与贵酋”在句中做“处”的状语。 与:跟,和。
7.“为文惠君”在句中做“解牛”的状语。 为:替,给。
8. “为巡船所……”“为……所……”是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为:被。“从鱼腹”做“死”的状语。 从:按某种方式如何。
9.“为(之)”在句中做“掩”的状语。为:替,给。
三、翻译第二段
后来左公下了厂狱,史可法早晚在狱门外,奸佞的太监(魏忠贤)防备窥伺很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不能近身。过了许久。(史)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早晚就要死去,(他)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双草鞋,背上一个筐子,手上拿一把长铲,装成扫垃圾的人,(把史)带进去。悄悄地指示(给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史一看)左公正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上、额头上都烧得焦烂辨不清了,左膝盖以下,筋骨都散脱了。史可法上前跪倒,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咽地哭着。左公辨出史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左公)就使劲伸出手臂,用手指拔开眼眶,那双眼的闪光简直像火炬一样。(他)发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到这儿来!国事縻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作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述说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资料窗】
关于左光斗。
左光斗,字遗之,清安徽省桐城县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7年)中进士,官封中书舍人,因杨琏上疏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左也参予了其事;另,左又与高攀龙一起指控魏死党之一的雀呈秀贪赃一案,致使魏及其党羽十分恼恨,后被魏忠贤指使党羽罗织罪各(谓其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熊廷弼因失陷广宁,被下狱,请求减罪)而下狱,被折磨惨死在狱中,死时51岁。直到崇祯即位,杀了魏忠贤,左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追赠为右都御史和太子小少保衔。南明福王即位,追赠谥号为“忠毅”。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公的高风亮节, 从中汲取教益。
2、 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的特点。
3、 学习课文通过语言、行动、肖像的描绘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领会课文人物描写中侧面烘托的手法。
说明:《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高三学生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学习本文描写人的方法。本文不仅有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描写,更重要的是,作者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作者写史公的忠勤职守以及对左公家人的尊敬,目的是为了表现左公的卓越见识及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选材的典型性和细节描写的生动性。
2、 通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对具体词语的感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明: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教学生学习如何写人,可是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写作上让他们最头疼的却还是记叙文。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会为围绕主题选材,不会刻画人物。而本文恰恰就是一篇绝好的写作记叙文的范本。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圈划出文章中刻画人物的关键动词,之后引导学生以此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人物形象刻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高一时我们学过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章朴素简洁,感情自然动人。清代的桐城派奉归为宗师。这与桐城派始祖方苞最早师承归氏有直接联系。 交流课外查找的有关方苞以及有关桐城派的创作风格资料(为文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也就是以宣扬理学道统为宗旨的思想内容 。 “法”即“言有序”。也就是写文章的种种法则和规矩 。“义法”说,成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并与学过的《项脊轩志》的写作风格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1、归有光重道又不轻文的文道合一观和关注国运世情的文以致用观一定程度上启发和影响了桐城派文论体系的建立2、归有光的自然本色、言生于情等文学理论和融小说笔法于散文中等创作技巧直接影响到桐城派内容醇正、文辞雅洁的散文风格的确立。) 从已知到未知。使前后所学过的知识形成脉络。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积累,也为学习本文章铺垫。
解题 左,指左光斗。忠毅公是他死后由朝廷追赠的谥号。封建社会凡朝廷大臣或社会知名人士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贡献朝廷给予“谥号”。
“逸事”又写“轶事”或“佚事”,指的是为正史书所不载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迹。这些事迹一般比较琐碎,但能说明被记者的品质、性格等。 让学生写出以前学过的有关古代的称谓方法。百姓的称谓、职业的称谓、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年龄的称谓等。如:《游褒禅山记》中“长乐王回深父”,“庖丁”、“盗跖”,“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等。 积累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古人对人几种称谓方法。为将来的文言阅读扫清障碍。
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正音。2.教师指导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3.每段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1.自己借助注释阅读课文。
2.四人一小组,进行互助翻译。将解决不了的问题作积累。然后小组互相解答疑难问题,其间由教师做指导积累重点字词及句式。
(1)词性活用
从(使……跟随 动词的使动用法)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前(向前,名词作状语)
席(以……为席,名词的意动用法)
背(用后背,名词作状语)
手(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
(2)实词积累
先、京畿、微、被、更、眦、俟、趋、辄、造、第
(3)虚词积累
则、虽、焉、以
(4)特殊句式
史朝夕(伺)狱门外(谓语省略)
卒感焉(被动句式)
3.一句话概括
1段:左光斗发现并选拔人才。
2段:左光斗身陷狱中而坚强不屈。
3段:史可法在军中恪尽职守。
4段:史可法敬事左光斗的父母及妻子。
5段:补说左光斗逸事的由来。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本文在内容的理解上不成问题,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重点字词的积累,所以本环节教师的的作用只是指导,以防知识点的疏漏。
精读、圈划、品味。 1. 熟读课文
2. 让学生圈划出文章中刻画左忠毅公及史可法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品味,从而进一步研究刻画人物的方法。
3. 文章题目为《左忠毅公逸事》,为什么第三、第四自然段主要刻画史可法?
4. 提问学生:你认为本文中刻画人物最精彩之处是哪里?为什么? 1.齐读,每组选一人朗读。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2.圈画出课文中刻画人物的精彩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四两个自然段的作用上。
(第一段:“风雪严寒”、“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瞿然注视”、“面署第一”、“他日继吾志事者,惟此生耳”分别运用环境、动作、细节、语言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觅才——惜才——选才——誉才的特点。)
(第二段:“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 摸地刑械作投击势”、“国家之事糜烂至此”本段通过运用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左公的刚毅、以大局为重。)
(第三段:明写史可法,暗写左公,写史的忠于职守,正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例如,史的“数月不就寝”照应左在“严寒”天视学;史坐帐外看着士卒睡觉,照应左对古寺中寒士的爱护;史“甲上冰霜落”,照应左在狱中伤痛万状的刚毅谋国。史的“下恐负吾师也”一语,点透了和主题的关系。)
(第四段:从史可法的不忘师恩,可知左光斗爱惜人才,唯贤是亲,唯贤是用的可贵见识。) 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记叙文中刻画人物常用的方法,指导学生刻画人物关键在于精选材料,抓住细节,也许只需几笔便可使人物跃然纸上。
拓展阅读,进一步把握课文,深入探究。 印发几篇桐城派的文章,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结合《项脊轩志》进一步研究桐城派的写作方格,并引导学生做归纳。 1.通过阅读所印发的材料,四人一组讨论几篇文章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②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③语言简洁有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辞句精练;④写景传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辞;记叙扼要,流畅。平易清新。)
2.再次阅读《项脊轩志》比较两文在刻画人物上的相同之处。
(①选取富有特征的人物的动作细节和人物的语言来抒写感情。②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服务的。进一步强调感人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技巧。
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1.运用环境、动作、神态、语言及细节描写刻画一个生活中熟悉的人物。
2.只需一个生活场景。 10分钟课堂内完成,之后大家交流。 这一环节设置目的是巩固已学的知识。
作业布置。 整理知识 1.分类整理
①重点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词类活用 ④特殊句式
2.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人的文章,题目自拟(作为本周作文)。 巩固有关知识。并能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思路点拨
本文难度不大,人物的性格也不难把握,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手法上。为了使学生对文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就从学过的《项脊轩志》入手,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通过圈划、朗读来品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及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然后再回到《项脊轩志》;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
练习举隅
1.印发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比较与本文在刻画人物技巧上的异同。
2.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表达 m. 不对的一项是( )
a. 文辞淡雅,语出自然。
b. 前后照应,互为映衬。
c. 情真语真,直抒胸臆。
d. 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3.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①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③微行入古寺
④微指左公处
【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和重点:《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学生对该文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不将对字词句的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派散文的历史地位不同寻常。本课拟将桐城派散文创作主张“义法说”作为课堂教学主线,从材料的选取、写作手法的运用两方面展开教学,即将教学重点落到文章的章法教学上。
2、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明确预习要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学生预习后还存在的疑问,并整理总结,作为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3、教学手段:拟用自主探究法、讨论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赏析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体会“义法说”的内涵。
【教学重点】
选择典型事例和精要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意义。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四五遍。
2、找出在查阅字典、互助讨论后都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3、熟悉并概括每段大意。
【教学流程】
一、明晓目标,检查预习
1、出示并简要解说教学目标。
2、读准文中易错字词的读音。
京畿(jī) 庑(wǔ)下 防伺(sì) 炮烙(páo luò)
草屦(jù) 长镵(chán) 以指拨眦(zì) 蕲(qí)黄潜桐
蹲踞(jù) 迸(bèng)落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
词类活用部分: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草屦,穿草鞋;手,手拿)
②席地倚墙而坐(席,以……为席)
③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前,走上前,另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重要词语和句式:
①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叩,询问;则,连词表承接,表示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解释或说明,可译为“原来是”“就发现”等,另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下,进入,关入;朝夕,名作状,从早到晚;“朝夕”后省略动词“守候”)
③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已,动词,完,完毕;昧,不明;支拄,支撑;者,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例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二、解题辨体,走进文本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1-2节,思考问题:课文围绕左公共写了哪几件事?
2、师生讨论并概括:①左公识才惜才选才 ②左公责才护才勖才
概括提示:两段文字都说明,在左公眼里,史可法是可当大任、可承袭自己遗志的人才,围绕“左公”和“才”两个信息展开思考;精读课文,读出段内层次,分别找出识---惜---选,责---护---勖的层次意识。
3、资料链接,补充介绍:方苞与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统源远流长、文论博大精深、著述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天下文章出桐城”,则是对桐城派散文历史地位形象概括。
创始人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他继承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指中心,即正统的基本观点;“法”指表达中心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义”与“法”一经一纬,相辅相成,即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
思考:在《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义”和“法”是如何体现的?
4、抓准文眼,理解“忠毅”在文章选材和内容上的总领作用。
左公,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明朝桐城人,因弹劾大宦官魏忠贤而下狱并死在狱中。弘光时(距左光斗辞世约20年)平反。
忠毅,左光斗的谥号。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归纳和核心提示:
①课文标题为什么不是《左遗直公逸事》,而是《左忠毅公逸事》?“忠毅”是何意?“忠”体现在哪里?“毅”体现在哪里?
“忠毅”是朝廷对左公一生行事和品格的高度概括,忠君爱国,矢志不渝。
忠:识才惜才选才(第一段文字)
毅:责才护才勖才(第二段文字)
②文章如何表现左公的“忠”和“毅”的?你认为“忠”和“毅”是什么关系?
“忠”集中体现在第一自然段中,表现在左公识才惜才选才上。文章主要用细节描写法来展现。如“阅毕---解貂---覆生---掩户---叩之寺僧”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虽是写左公对史可法个人的关爱,但这也正是他为国选才,求贤若渴的爱国忠君情怀的体现。再如,“掩户”的“掩”,意思为关闭,合上,但表示的动作轻柔,如掩卷沉思,掩面而泣。此处若改为“关门”就不能体现左公为国选才、爱才志虑之深沉。
“毅”主要体现在第二自然段,表现在左公责才护才勖才上。文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现。如“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直接体现左公身受非人残害而坚贞不屈;史可法“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也是对左公“毅”的直接赞美。此外,“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一句,将原本气息奄奄的左公和内心焦虑、神情激愤的左公对比,表现左公宁死不屈的坚毅品格;再有,“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私处”等语句通过侧面紧张环境氛围的渲染来表现左公的处境以及宁折不弯的刚毅之志。
就“忠”“毅”关系而言,从本质上说,“毅”还是“忠”的体现,或者说是寓“忠”于“毅”。所以朝廷给左公的谥号是“忠毅”而不是“毅忠”。
③课文标题为什么不是《左忠毅公遗事》,而是《左忠毅公逸事》?“逸事”可信吗?
逸事,指散失的,不见于正式记载、鲜为人知却又有重大意义的事迹。
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唯其不为人知,方显材料新鲜珍贵,教育意义显著。若拾人牙慧,选取尽人皆知的材料,则在表现力上有损。
但“逸事”也常易使人生疑,故而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女婿“余宗老涂山”亲自得之史可法,“余宗老涂山”又“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所以,结尾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翔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④课文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为何要单写史可法的事迹?
围绕史可法写了两件事:治军、请安。写史可法的两则逸事,落笔在史可法身上,指归却在左光斗身上,采用的是也侧面烘托法。
写史可法统兵作战时忠于职守,反映左光斗“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期望已成为现实,说明他识别人才的卓识与为国选才的成效。史可法忠于职守是因为“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可见左公当年期待对他的影响之深。写史可法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的作用,也是如此。另外,史可法向人涕泣谈及左公狱中事,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这既是对左的赞颂,也是对自己的策励。由此可见,写史即所以写左,史的言行实际是左的精神品德的光辉的'折射,把他们联系起来写,使彼此相得益彰。
5、总结:
义:围绕写作中心“忠毅”选材,主线明确,意义深刻,翔实可靠。
法:运用细节描写、对比衬托、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将一位可敬可爱的爱国志士形象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拓展阅读,课堂实践
结合本课所学“义法说”的体会,给下面一篇散文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拟题的理由。
《 》
天气好的时候,楼房的南墙根下,常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实在是太老了,已属耄耋的那个层次,头上捂顶帽子,看不出头发已稀疏花白到了什么程度,一张核桃样的脸,皱纹深刻地密布,嘴巴瘪瘪的,连鼻子都抽缩在一起了。尤其苍老的是那双眼睛,总是空茫地大睁着,迎着风,迎着太阳,不怕那阳光多么强烈刺眼,看来老人已经失明了。
老人是钟点工扶出来的,来了就坐在那张不知谁家丢弃在这里的一张木椅上。钟点工安顿好他,就转身走了,听说她照料着好几位老人。晒太阳好,可以补钙,老年人太需要补钙了。
引人注目处,是老人身前几步远的地方,有一棵树,桃树。桃树不高,却还粗壮,树干足有饭碗粗。春天的时候,桃树会有几天的繁闹,盛开的花朵会引来蝶舞蜂唱。可那样的日子毕竟短暂,花谢了,叶绿了,叶子也终要飘零,北方的冬季太漫长。在枝叶干枯的日子,树杈上便搭挂起长白的大葱。大葱伴老人,倒也贴切,虽是叶枯皮焦,心却仍活着。老人一天天地越发老迈,那葱也一日日地越发枯缩。
不时有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老爷子,有几个儿女呀?
老人答:两个,都在南方呢。我去过,那地方又热又闷,受不了,空调吹,又得病。南方的饭也不行,甜里吧叽的。不如回咱北方老家来。
老人常常这般问一答十。
有小猫小狗跑过来,偎在老人的膝旁。老人从衣袋里摸出吃食,小猫小狗吃过,便伸出舌头在老人的手掌上舔,让老人脸上闪现出片刻的惬意。遛狗人说:老爷子,也养只小东西吧,正好给你做伴。老人说:老喽,腿脚不行了,哪还追得上!以前也养过……
搭话人不白问,离去时,时不时地顺手从树杈上扯下大葱,或一棵,或两棵,带回家去做葱花。好在老人看不见,从不过问。
有时,小孩子跑过来,大声喊:老爷爷,我拿棵葱行吗?我妈妈让我去买,可我还要写作业呢。老人脸上的核桃纹立刻绽放成九月的菊花,高兴地答:拿吧拿吧,挑那长的,硬实的,扶着点树干,别摔了。你学习好不好啊?我那孙子去年还得了奖状呢……
有一天,一位中年人窜到了树下,蹑手蹑脚的,一下抓进手里好几棵葱,转身欲去时,身后的老人说话了,冷冷地,颇为不悦:不管拿多拿少,总不差两句话吧!中年人怔了怔,尴尬一笑说:哟,我以为老爷子睡着了呢。老人用手背往外挥了挥,说:走吧走吧,怎么还不如个孩子呢?
这一幕被当时在附近唠闲嗑的几个女人看到了,于是,人们便知道,老人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却精灵,那脚步声和大葱离树的窸窣,是躲不过老人的耳朵的。
几天后的星期天,一位女士提着马扎,坐在了老人身旁,两人说了好长时间的话,直到太阳偏西,钟点工来接老人回去。老人说,树上有葱,是我备下的,随便拿。女士眼圈红了,说以后有时间,我还来陪大伯说话,把我没来得及说给我爸我妈的话都说给你老人家听。
(取自《羊城晚报》)
参考答案核心提示:这篇取自《羊城晚报》的散文的标题为《老人与葱》。
四、作业巩固,课后延伸
课后阅读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见《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85页),比较《左》《段》两文在选材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核心提示:《段太尉逸事状》围绕段秀实“人视之,儒者也”一句展开选材和构思,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个事件体现的段太尉的特征指向都是“儒者”一词,这与本文围绕“忠毅”一词展开叙述颇为相似。但在表现手法上,《段太尉逸事状》在叙述顺序安排、详略安排以及篇末点题策略上(考虑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辩诬)又与《左忠毅公逸事》的处理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