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看雪》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目标:
1.欣赏西湖美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
第一组:(春夏秋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课文,师生互助完成朗读节奏的划分;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对文句、内容等大胆提出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与学生互动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品读? 探究课文
一读课文 同学们提出难懂或不懂的问题;
对课文中的内容可以提出质疑;
教师预设:“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还是凌晨五、六点?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
二、读课文 ?找出文中 景物描写雪景的词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三、读课文湖心亭巧遇是叙事、是抒情?
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以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四、读课文品味舟子的话:?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学生由此生发开去,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解。
五、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及相关诗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
《秋山》(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附:板书设计
湖心亭 看雪
张岱景事 情
天与云与山与水,大喜 自矜
上下一白。 强饮 自得
一痕、一点、 问姓氏? “痴”
一芥、两三粒。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生字表和词语表,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课文的生字及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说一说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什么?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二自然段写过春节的时候,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小朋友只能通过橱窗看见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讲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见雪的情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介绍了老师和同学们玩雪的情景。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写孩子们渴望到北京去看雪,说明北京的雪景已经深深的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3.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绘了哪幅图的内容。
1)学生自己图文对照。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第一幅图描写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幅图描写的是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想告诉我们在台湾省很难见到雪。
2)齐读这一自然段。
你还读懂了什么?(在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用棉花做的。)
3)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过春节”这个时候,说明在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只能看到棉花做的雪。
这两个自然段为台湾孩子们渴望见到雪的心情打下了伏笔。
4)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三至八自然段。
认知目标:
1. 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二、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家蒂多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本课,我结合远程教育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而在“学法”上,我一直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固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教学理念
1、本节课充分利用远教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2、打破传统农村教师一只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模式,合理利用远教资源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悦地学习。
3、本节课突出远程教育的特点。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声情并茂的教学形式,即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丰富了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教学过程
其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不同的季节展示着不同的美。今天,就让我们去欣赏那美丽的雪景吧!”然后,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欣赏雪景,感受雪中的美及乐趣,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通过老师充满激情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图、文、声的结合,使学生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欣赏之后,孩子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教师伺机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及时设疑:宝鸟台湾孩子只能在商店里看到雪景,这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利用农远资源,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欲望得到提升。
教学的第二步:初步感知,情感体验
1、初读课文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图,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最后同桌互相交流识字的技巧。
2、检查生字
出示课件,采用多种方式认读,并借助农远资源纠正学生的读音。通过教师小结,教会学生识记生字的'技巧,落实了训练重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充分合理利用农远资源,让孩子们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三步:融入情感,愉快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前进。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问”“我会答”三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谈一谈对课文的认识,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创造,既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接着让学生再次欣赏雪景图,感受雪美的同时,体会台湾儿童看不到雪的那种心情,并分组讨论你希望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最后通过师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文中对话,完成本课的能力目标。
第四步,总结升华,憧憬向往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更是神奇的,教学《看雪》这篇课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更好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所以在这里,我大胆质疑:小朋友们,学了本课,你们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发挥创造性想像,把各自的心里话说出来。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爱祖国”专题之第四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课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做的雪,没有亲眼见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兴趣。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设计理念】
以“激发兴趣,倾情美读,训练表达,升华情感”为主线,训练学生“以读为本,由本逐末”,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将天涯化为咫尺,师生互动,让两岸同胞共同期盼祖国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省、店、景、讲、毯、银、堆、仗”等10个生字,会写“讲”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国雪景的美丽,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识字,读中释疑,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两岸人民对雪的热爱,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
2、在语境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准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拓展文本信息,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识字方法的积累。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字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雪趣及音乐片段、生字词、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赏雪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谜面:
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生猜出谜底(雪)
2、师:大家想跟着老师去看雪吗?(想!)课件展示:北国雪景风光。
学生欣赏雪景,畅谈自己冬天玩雪的快乐感受。
3、出示句子: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引导学生读正确,尽量读得有感情。
师:在冬天,赏雪、玩雪是一件多美的事情啊!可是,在我国台湾省却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也特别想看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雪》这篇课文。
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同学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起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美丽的北国雪景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在听说台湾的孩子们只能看到“橱窗里的雪”而不能像大家一样身临其境地体验看雪的快乐时,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文,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我会读”,检查自渎情况: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
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3、师:你们瞧!生字宝宝从词语中走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
(1)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2)哪些字你早就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
(3)你们还有哪些有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借助偏旁认记:“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形近字:讲——进、铺——辅等。
[设计意图: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识字,并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再读文,感受真情。
1、展示朗读,体验真挚情。
指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2、品读雪景,体验文字美:
(1)出示描写老师看到的雪景的句子: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2)引导学生朗读。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得很美。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试着再读一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粉妆玉砌”;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们想象一下,孩子们还会在雪地上干什么?(自由发言:滑雪、吃雪、玩雪球、拍雪景、坐雪橇?)
(4)一边欣赏雪景图片,一边齐读第9段。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美好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
3、出示地图,了解看雪难。
师:这么美的雪景,这么快乐的感受,可是,台湾的小朋友却无法体验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别找到北京和台湾在地图上的位置,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台湾小朋友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师: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那里的小朋友们只能看看商店橱窗里的雪,那美丽的雪景并不是真的,而是“用洁白的棉花”做的。难怪那里的小朋友们会这么渴望看到雪景,所以,他们问了自己的老师。课件出示:
“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试探语气)
“你是在哪儿见过的?”(惊喜、羡慕)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盼望)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急迫)
4、角色体验,感受思乡情。
师:咱们分角色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台湾的那位老师也一定渴望着回到自己的故乡和家人团聚,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所以他才会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齐声朗读)“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设计意图: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
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五、诵读儿歌,表达感情。
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就能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那时候小朋友们就能和来自台湾的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了。课件出示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集体诵读。
一只船,扬白帆;
漂呀漂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看雪》一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老师说:“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
老师说:“不算太远。”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