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反思【精选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这次为您整理了《咕咚》教学反思【精选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咕咚教学反思 篇1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第一课时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第二课时我采用直接导入。

字词教学:

对于字词教学,我让学生们用这些字词放在句子中进行练习,进而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由于第二课时,学生注重的是解意。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狮子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角色演评,课后题目要求表演这篇童话,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

本课的不足:

1、把读课文没有把握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读课文的能力。

2、需要加强孩子对课文道理的把握,课堂中这一点做的不够好。

3、孩子齐读朗读能力亟待培养。

4、对于课文的把握需要进一步体味,对于一些小动作,可以采取让学生学习,总之,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习中学生不知所云。可能与自己的引导和预设有所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 篇2

最初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实则也是纠结了一番,因为课文所剩无几,考虑到自己的驾驭能力,也是选了又选,最终选定这个故事性及趣味性比较强的《咕咚来了》。备课时,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觉得由板画入手,既新颖又代替了板书,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孩子们也很容易进入文本当中去。作为一堂低年级语文课,本课兼容识字、写字、课文分析、朗读、表演等多方面,仅仅 40分钟面面俱到有点牵强,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改正的方面,还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二。

一、识字与写字。

在进入课文之前以复习会认字导入,小老师领读。这里遗漏了拿生字可以说一个句子来回忆课文内容,应该具体复习到该字的音、形、意。比如说“着”、“看”可作为形近字出现,以组词区别;“喊叫”说个句子,其实都能达到最终目的。

写字方面记忆法、组词这方面考虑周全。但是该有的近反义词点的不够透,还有一个重要的耳刀旁在指导时发生口误,都误以为了三笔,实则我是提的是两笔,写时不该顿笔,很遗憾,不过课后我又重新指导了一遍。

二、 内容简析。

在图文对照方面做的很好,孩子们能够像看绘本一样深入理解文本及小兔子的表情、语气、语言乃至心理。因而孩子们可以一段一段的连贯的看图讲述下来,方便记忆课文细节部分。图文对照能够更直接的理解故事情节,就是在练习小兔、小猴、狐狸、老虎的语言时,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他们的话,说明孩子们对于图画的理解还很容易。

还有一点做的很不够,那就是评价语言的匮乏,这也是我一直在学习和研究的。在学生很积极的朗读、回答问题前就应该准备好一定的评价语。这一点说明的储备量远远不够。

在观察小动物们逃走时,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很实际,但是由于考虑时间只让一个孩子进行了汇报,很遗憾。这种情况还存在于“乱哄哄”,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没有具体的说明,只是描述了一下场面。对话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指导。在文本最后应该从“最喜欢谁?”引出故事的道理,其实不说孩子们也知道,说了就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轻而易举的引出课文宗旨。

三、 拓展方面。

在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可设计讲讲这个故事环节,最后再进行表演,效果可能会比这样强一些,孩子们没有组织,缺少纪律性的自由表演,为这个环节减了不少分。

最后,我要感谢办公室以及给予我指导的各位师傅们,其实你们的指导及建议对我是最重要的。二教龄的公开课已结束,但是学习没有停止,我会继续认真研讨。

咕咚教学反思 篇3

《咕咚》一课在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出现。这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之后,又一次出现的没有注音的连环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课文,所以我决定仍以识字教学为主,借助汉之星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利用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生字演变等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跟”“叫”两个字的构字特点,引出本文要表达的思想――遇事要动脑子,不能盲从。

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语文课到底要教会孩子什么。这节课上我用多种方法教孩子识字、指导学生朗读。但是,语文的语用价值我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边跑一边叫”这个句式,以及反复出现但略有不同的句子,虽然在课堂中提及了,却没有时间去让学生练习。当然,还有别的不足,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咕咚》教学反思 篇4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使幼儿明白: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从画面上看,每张画面上的小动物都是黑白色的线描画,线条非常流畅,改变了孩子以往的'阅读习惯:孩子们以前看到的都是彩色的画面,而现在看到却是黑白的画面,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非常想看下去。

教学开始部分我采用情景导入法:让幼儿亲自用耳朵听“咕咚”的声音,然后教师扮演小老鼠,做出吓一跳的表情,同时提出发散性问题:“小老鼠为什么会吓一跳?”让幼儿尽情的去想去说。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法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大胆猜测,为学习《咕咚》注入了动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我找出重点页面:

1、小老鼠跑遇到第一只小动物:小兔。抛出问题:A、小老鼠遇到了谁?B、小老鼠会怎样对小兔说?C、小兔害怕吗?D、从哪里看出小兔很害怕?E、小兔会怎样做?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充分想,幼儿充分的说,一步一步,循循渐进,帮助幼儿理解了画面内容。从而为学习遇到小羊、狐狸等小动物埋下了伏笔。因为后面遇到的小动物,旁白和对话几乎是重复的语言。

2、出示大熊:大熊的出现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孩子们也很好奇。于是我让幼儿猜:“大熊害怕吗?”孩子们议论纷纷,发生了争执。这时,我让幼儿观察大熊的表情,通过我的引导,孩子们幼儿共同的答案,继续探究大熊会怎样做?两张重点页面的出示,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使幼儿学习本次绘本,不仅有了兴趣,而且还有知识能力的提高。

表演绘本,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胸饰:老鼠、兔子、狐狸、山羊、猪、斑马、大熊各一,其余的孩子都来扮演青蛙。绘本的表演,使幼儿绘本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在说“快逃!”时,把“逃”字都说成了“跑”,是不是孩子对“跑”字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呢?“逃”字太抽象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