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猫的教学反思简短【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平时执教这样的活动所运用的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于是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在7、8的组成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在执教7的组成时,我课前准备了一张大的7的记录单和7本书。教参上安排的是“分铅笔”,考虑到幼儿们为了参加捐书活动带来了很多书籍,同时书在操作时要比铅笔更加明显,所以在教学中我选择用书来进行操作活动。在教学时,我先带领幼儿共同进行第一个操作活动——分书,分别请三名幼儿来进行分书活动,一名幼儿把书分给剩下的两名幼儿,这样进行了七八组,就把7的6种不同的分法找到了,并且把记录单填写好了。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有幼儿的操作会和前面小朋友重复,这时我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记录单里的记录,让幼儿自己发现重复现象。在填写记录单时,对于填写的顺序我进行了指导,让幼儿按照顺序进行了填写,在这里我想如果我课前准备可以粘贴的字卡而不是只能往上面填写的简单的记录单的话,就可以给幼儿创造自己去寻找发现其中的顺序即按照数字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机会了。在幼儿有了上面的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我请幼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进行第二个操作活动——分蜡笔,蜡笔是数学材料里提供的7支蜡笔的卡片,请幼儿把蜡笔分成两组,刚开始是我先说第一组的蜡笔数,请幼儿进行操作并说出第二组蜡笔的数目,接下来请幼儿在小组内进行操作活动,孩子们操作的积极性很高,操作的也很认真。在幼儿有了大量丰富的操作经验做支撑的基础上,第三个活动——填写作业纸就顺利的进行了。在我的讲解下,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独立完成作业纸,只有几个别孩子需要进行单独指导。
有了7的组成的教学基础,在进行8的组成的教学时,就比较的轻松容易了。课前我同样准备了一张大的8的组成记录单和8支水彩笔。在进行第一个操作活动——分水彩笔这个活动时,我是请一名幼儿把8支水彩笔分别分放到两个不同的小盆里。这一次的操作就比较有顺序了,在我的简单提示下,孩子们就按照顺序进行分放,记录单也按照顺序填写完整了。第二个操作活动——分橡皮,这个活动同样也是幼儿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的操作,
第3 / 5页
操作的材料是数学材料里的8张橡皮卡片。最后,幼儿顺利的完成了8的组成的作业纸。
通过7、8的组成的教学活动,让我体会到,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幼儿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幼儿的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使幼儿手脑共同得到锻炼和开发,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参与实践。
但是在课后,我发现当我让孩子们回忆7和8的组成时,按照顺序整体回忆时幼儿都能清楚地说出7和8的分成,但是要是随意提问时,有的孩子就容易出现混淆,明明问的是8的组成,他们有时会说成是7的组成。这个问题的出现,我认为是两个内容在学习时的时间间隔不够长,虽然在操作中孩子对于知识有了理解,但是要想真正掌握牢固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训练的。在课后还需要再抽时间进行练习巩固。
本首歌曲结构短小,内涵深刻,感情真挚,但因为有切分节奏的反复运用与出现,使歌曲曲调委婉,并不能让学生朗朗上口。所以在读歌词的环节中,我把带有衬词的“光啊哈嗬”这两小节提出来着重指导。从一路的朗读歌词到词曲演唱,孩子们始终被美妙的歌曲本身所吸引着。末了,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蒙古风情,我加入了蒙古舞蹈基本动作的学习。在学习之前,我先告诉学生,蒙古舞蹈的动作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然后展示几个舞蹈动作,让学生来猜舞蹈动作的出处,这样的一种互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学习的欲望,他们十分愿意接受。虽说四年级的孩子显然不再像低段的学生那般放得开,有了害羞的情愫,但我始终觉得,只要讲台上的老师也真正放开了自己,音乐的氛围是可以传染的,如同今天这堂课,他们能随着音乐,合着拍子大方地舒展着自己的身体,我看他们律动得一点都不比我拘谨,反而很快活很意犹未尽。最后的拓展部分我由蒙古族人民介绍美景“大雁湖”,引出我们介绍我们的家乡----夷陵区,聆听并轻声哼唱《这是一个好地方》,渗透“爱家乡”的情感主题。
这节课学生和我都很尽兴,上的十分的顺利与流畅。但是,在指导歌曲难点“光啊哈嗬”这两小节节奏时,我重点只引导学生读出了节奏,但这两小节的旋律在音高上还有一个大跨度的大跳,我却没有更深一步的加入旋律的演唱,所以到最后,很多学生都没能用准确的音准唱好这首歌曲,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歌曲深度的挖掘,歌曲细节的处理,做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让我的课堂不仅要充满欢歌笑舞,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高效率的汲取音乐营养。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有如下的几点收获 :
一、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二、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 “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 …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点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 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猫》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要让孩子不仅体会到猫的性格古怪,体会作者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还要让学生感受一代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先扶后教的方法,先引领学生通过“老实”“贪玩”这两个词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其他表现猫性格的词语,并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矛盾词语连起来的?从而让学生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划出作者喜欢猫的语句仔细品读。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介绍老舍的生平:“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写作,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爱养花,他家里有几百盆花,每天除了写作就是摆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难过好几天。”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他这么爱写作,当猫把他的稿纸踩脏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他那么爱花,当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时,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十分可爱。从这些语句里,看出作者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觉得可爱,都舍不得责备,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它们。
整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读是为了写,为了表达。因此,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的空白点表达,如猫追老鼠,猫玩线团等情景。但是有些学生读还只能停留通顺上面,对文章的悟及积累还有所不够。另外,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读写结合,也就是怎么样将一个事物写具体形象的。我感觉这堂课的这个训练点抓的很不到位,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老舍的《猫》,突出描写了猫的性格特点,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写猫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对比的方法,充分表现了猫的行为令人难以捉摸。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家中的猫就像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写猫的性格古怪,再写小猫的活泼可爱。构段也很有特点,两部分均采用先总述后分说的方式。语言朴实无华而又生动鲜明,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篇幅短小,结构工整,是学生写作不可多得的范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大家都喜欢抓住猫的古怪性格去体会,分析出猫的古怪表现在“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温柔可亲又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然后体会其中“屏息凝视”等词的精妙。教学的任务似乎就完成了,对于本文在写作方面的其他独特之处视而不见。
本单元作文为写观察日记,而本课中作者对猫的细致观察以及传神的描写,有助于化解作文的难点,充分用好教材,让教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也是新课标倡导的方向。
因此,这节课在积累字词、体会古怪的基础上,我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周而复《猫》的片段和夏沔尊的《猫》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其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白三位作家虽然同是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但老舍是突出猫的性格特点,周而复主要抓住猫的外貌神态,夏沔尊则是通过描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现。同样的感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从而打开写作的思路,渗透多角度思考的写作态度。
之后的让学生选择一种小动物,选择一个角度去观察,写出一种小动物的特点,为连续观察日记打下基础。
课后推荐阅读描写动物的名篇:丰子恺的《白鹅》,季羡林的《老猫》,沈石溪的《第七条》,让学生在阅读和对比中,运用所学方法体会其描写动物的方法和语言特色,把阅读从课内延伸倒课外。
对比阅读,让文章个性突出展现;渗透写法,为作文教学铺路砌砖。走一步,再走一步,让课堂再充实一些,脚步再从容一些。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语言生动传神、风趣十足。作者运用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善用平实的口语,还不着痕迹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令人百读不厌。
成功之处:
1、在统编教材的思想理念指导下,结合本册教材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教学环节,树立大语文观,围绕课后大问题为课堂主线贯穿本课教学。
本课作者运用独有的表达方法来体现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因此,课堂上采用学生自主诵读、对比阅读、读中悟情、体会重点词句等方法来学习,比如推敲“蹭”字在文中的独到之处,课文为什么不用“擦、抓、碰”;感悟文中多处使用语气词和明贬实褒表达方法的好处,在体会语气词环节中拓展老舍话剧《茶馆》中的一段台词,并欣赏了老舍先生《养花》文章,进一步感受作者爱猫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悟-说-读-写”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引领学生充分感受作者语言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2、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展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并结合四年级的课题研究《主体教育视野下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来分享贯穿始终,充分尊重学生,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展示教学环节丝丝入扣,顺学而导、并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质量。
3、教学方法合理高效。本节课灵活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初读课文时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自主学习,精读课文里的自学批注,小组自主选择句子来细品精读等,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4、读写结合。结合课文第2自然段写法上的特点,尝试练笔。教学中先让学生看身边学生的养猫小视频,然后自然过渡到课文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表达方法,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自如地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不足之处:
在比较文章片段,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猫环节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同作家独特的表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