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整理的《南辕北辙》教学反思【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课堂上, 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教学。
2、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优点:
1、 学生基本功扎实,语速适中。
2、 导入好,能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
3、 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到位,能让学生多次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表演法、分角色朗读、交流法等。
5、 板书工整,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不足及建议:
1、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没有提出一定的问题,学生只是盲目地读,无目的。建议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
2、 学生表演课文时每人拿着一本书,只顾看书,使得表情、动作不到位。建议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在表演前给学生留一点准备时间,表演时放开课本,效果会更好。
3、 本节课中教师讲得有点多。建议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节课讲得成功,教学效果很好。但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只是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张嘴。希望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更加精彩,使我们的小班化有效课堂教学迅速腾飞!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导入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学生们抢着回答,还有的学生说出了《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了。体会寓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而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读故事,如:自由读、指明读、有感情地分角色读。并让三名学生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浓厚,课堂一下子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了。紧接着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已想对去楚国的人说些什么。这时,学生对寓言的体会就水到渠成了,懂得了行动和目的相反,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这样也就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为了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我紧接着提问:“我们今后应该如何去做?”在学生当中立刻蹦出了美丽的火花,张芮同学脱口而出:“行动和目的要一致,就会达到目的的。”最后我设计了课堂延伸这一环节,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像《南辕北辙》这样的事例。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一时间难以说出。因而我启发学生说出了自已在学习中,也要做到行动和目的相一致,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好,具有以上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没有提出一定的问题,对学生的表演指导不到位,延伸中对学生启发的还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课堂中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初读课文。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表演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和学生们都会不断进步的!
寓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一个故事情节的开展,从而揭示一个道理。在教学《南辕北辙》这一课时,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撰写剧本,能感悟人物的说话语气,并能通过合理的想象给人物添加合理的动作及表情。2、通过表演,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节课下来,由于学生对于编写课本剧的极大兴趣,促使我扎实的完成了本科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他们能够充分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分析课文人物的形象。并能够感受到这节课中我们要学习到的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思考: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语言类课程,想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好语文,那么小学生就不能单一的进行语文学习,而是要将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语文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在生活交流中合理运用,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语文,感受语言的魅力。那么课本剧表演就符合语文的教学模式及学习规律,也符合了小学生天生好动和喜欢表演的个性,将课本剧边沿运用到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初始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字典弄清楚“辕”“辙”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弄清楚词语意思后,学生对于本科的学习内同也有了初步理解,为后面编写课本剧打下扎实的基础。
要完成一个课本剧的表演,剧本人物,发生的故事情节必不可少。在此我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这则寓言,自己试着和小组同学进行归纳,课文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哪些人、谁南辕北辙了。学生兴致高昂的讨论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弄明白后,《南辕北辙》课本剧的剧本框架也就能展现在学生眼前,对后面的学习更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当然要编写课本剧仅凭课本上简洁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舞台的表演是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舞台设计等综合性展示。因此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继续体会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对重点语句、字词的把握,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但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是在分角色朗读,离真正的表演还有一定差距,在此我就顺势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现单凭课文简单的对话是不够的,大家一起交流,学生最后总结出这个坐车人是一个自大、无知的人,和朋友对话时动作应显得傲慢无礼。对于他的朋友,学生总结出是诚恳且无奈,表演时应有摇头、叹气等动作。进行到这里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想象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甚至有学生,能够当场惟妙惟肖的表演起来。在学生的表演中揭示了《南辕北辙》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的道理。
仅凭完整的故事情节对于课文的学习还是不够的,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思考如何能把我们学到的这个道理融入课本剧当中?经过学生思考他们在课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卖水果的摊贩角色,再次劝说坐车的人,用来体现这个坐车人的一意孤行,不听劝告。用摊贩的自言自语来揭示本文道理。让我很惊喜的是对于摊贩的性格定位学生们认为应和坐车人的性格截然相反,这样才会形成对比。让看表演的人更加能够深刻的记住这个寓言。
一堂课有结束的时候,但孩子们的兴趣却没有因为下课结束。就连我也被他们这么丰富多彩的表演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够这么轻松愉快,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能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插上想象翅膀,发挥表演才能,同时又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学习才能变得更加高效。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作”能成为语文教学中高效的辅助手段。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表演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南辕北辙》时,我就把表演引进课堂。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后。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利用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来表演《南辕北辙》这个故事,谁愿意来?(这时,有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下面,就请林超来扮演季梁,灿皇扮演朋友。(这两位学生上讲台时还有些拘谨)下面的同学是导演,由我们大家共同来导演这场戏《南辕北辙》。
(学生表演)
【我轻声地说:“你们表演得真不错。”这时,表演的两位学生信心大增,表演得也更起劲了】
师:XX同学表演得真好,把朋友演得活灵活现。(这时,XX高兴地乐开了花)
(表演的学生乐在其中,观看的学生津津有味)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表演就是“做”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学生成了“主角”,教师成了“配角”,这种形式既大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又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表演正是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生为了表演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一下,必须读好“剧本”--课文,必须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的情节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就自然产生了,对课文内容也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我要学”的意识被唤醒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次次的尝试表演中,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南辕北辙》。
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读完课文后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通过讨论解决,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没想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自己通过读书不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对话,还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更能自己通过读书、感悟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到生活中。还能辩证地思考问题。更可喜的是,当孩子们说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时候,郭云鹏质疑说:地球是圆的,所以即使南辕北辙也能到达目的地,这个故事有些过时了。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最后的结论用孩子的话说就是:即使南辕北辙有时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所付出了时间、人力、物力不知要比要正确的目标多多少倍,所以做事不能背道而驰。
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当我提出疑问:那个人错在哪儿时?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他错在方向和目的相反;他明明是要到南方的楚国去,车子却向北开,背道而驰,怎么能达到呢?可以看出学生读懂了课文,理解了寓言的寓意,我表扬了这些回答问题的同学。这当中,有一个学生喊了一声:“我认为可以到。”虽然声音不大,可我听见了,我赶紧让他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因为地球是圆的,他一直走,绕着地球跑一圈不就能到楚国吗?”他还没坐下去,就有同学说:“那要多少年啊?有那么多盘缠吗?”那位学生反驳道:“课文里说了盘缠带得多呢!”另一位学生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认为他不能到楚国。
因为课文里讲他一直往北走,而要绕地球一圈是要改变方向的。”面对这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我觉得答案的对错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我是这样对他们说的:“这个故事发生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哥伦布,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还以为地球是一个方的平面。现在通讯发达,都成为地球村了,因此同学们的眼界开阔,知识丰富,能对南辕北辙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敢想敢说的行为是很非常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