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最新6篇

《揠苗助长》让我们懂得: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最新6篇,欢迎参考。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1

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只有加强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积累和说写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自己在这节课中较为成功的是: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读”贯穿始终。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练读、指名读、范读等,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既培养了朗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2、引导学生拓展想像。

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想象种田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语言。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禾苗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作为一个懂得科学知识的小学生,你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在学生奇妙的想像中赋予故事新结尾,揭示故事所反映的道理。不足之处:

上完课之后,听了刘教授的话,很多我原本没有意识到的错误让我吓了一大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刘教授说我没有关注所有学生,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说实话这点可能使大多数老师在上公开课时的通病,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专门找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那些差生不管不问,只要教学过程顺畅、好看就行了。今天我明白了:不管什么课,我们都是在为学生讲,而不是其他人。今后讲课时,一些容易理解的问题要留给差生,不能把课堂变成好学生表现的专场。

其次,在出示朗读的方法时,顺序不太合理,课文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通,特别是文言文,暴露出自己对文言文的教材没有研究透,暴露出自己的备课有些飘,这一点是今后教学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本节课教学还有其它一些不足之处:设计不够新颖,部分学生的朗读不够入情入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强化浮于表面,本来应有练习背诵这一环节,但由于时间限制,没能如期完成。今后要努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亮点频现,精彩纷呈。

教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在教育这条路上我才刚刚起步,就好象是蹒跚学路的小马,外面的世界太大太大,需要进行的磨练还有很多很多,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够有所成长。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2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包含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揠苗助长》就是一篇包含深刻寓意的课文。就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与认识本事,要理解并概括文中的寓意有必须的难度。所以,课堂必须创设一种与学生生**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看图猜故事名”这个游戏导入,既复习了学过的寓言故事,又顺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课文篇幅短,故事资料容易理解,我就把朗读和感悟结合起来,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

所以在课堂上,我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从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第二遍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再到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性格特点。最终,利用图片展示课文主要资料,并依此复述故事,自是水到渠成。

虽说在上课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完课后,仍不满意,觉得这节课存在以下不足:

一、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例如学习“精疲力竭”这个词时,如能结合上下文并加以表演,学生肯定会有更深刻的记忆。

二、理解课文资料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浅显琐碎,导致没有供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如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本故事进行表演,把文本加以更生动的形式去呈现解读,相信这节课会更加成功,也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说,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就能**潜在的才能,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以机会和舞台,不仅仅是“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仅有这样才能凸显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 篇3

关键词:幼儿;小学化;误区;兴趣

教育部曾《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要求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各地要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小学违规举行入学考试的现象进行督察和整改。然而,在现实中,某些幼儿园大班,依旧每天教拼音、汉字、算术等内容,幼儿园大班俨然成了“小学预科”。事实上,不少专家也屡次提到幼儿教育要有长远眼光,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在游戏中激发兴趣、培养专注力和好习惯。幼儿提前学小学知识,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集”,不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笔者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幼儿身心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过早学习容易使幼儿产生学习恐惧和厌恶心理,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笔者呼吁,幼儿教育切莫走入“揠苗助长”的误区,应从幼儿兴趣点出发设计幼儿教育的各项活动。

一、教师要认清“幼儿到底该学什么”

其实,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和各种游戏,都是对他们某种能力的一种培养。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幼儿园的功能,就是生活入门教育,包括生活、语言、计数、方位、时令、颜色、天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肯定不是机械的识字和数学。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帮助他们学会与同龄人交往,建立伙伴关系。同时,家长不妨多陪孩子开展阅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玩玩具、做游戏时,家长不要频繁打断,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对孩子来说,“学习”并非只是识字上课。孩子的发展要顺其自然,千万不要遏制孩子的天性。如果说要教育,其内容不应该是小学教育的提前化,而应该寓教于乐,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品性,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这才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发育、心智的形成。

二、培养习惯更重要

所谓习惯,就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或者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而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包括许多内容,如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劳动习惯、自控能力、礼仪等。专家表示,幼儿园阶段,培养习惯远比掌握知识重要,家长和幼教工作者不能急功近利。在幼儿期,幼儿的自主性已经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肢体活动趋向随意准_,灵活,是形成各种技能,学习各种习惯的好时机。在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幼儿进行不知不觉地反复的练习,如,收拾物品、如厕、饮食、睡眠、阅读等等,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因此要抓住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大好坚实的基础。而且养成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以爱、关怀、尊重的态度来培养幼儿收拾的习惯,除了幼儿园利用各个环节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

三、关注幼儿“敏感期”,整合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发展只存在于生命过程的某一特定时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敏感期”。在此期间施以适时的教育训练,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形成某种特殊的能力。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家庭、教育机构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这是引起人们正视和警觉的最好施教方法。注意保教并重,以情感体验为主体,把个性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忌预先设立目标,进行“揠苗助长”教育。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4

《揠苗助长》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中那个忙着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并累得筋疲力尽的农夫显得很可笑。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禾苗的生长是有其发展规律的,不遵循其生长规律,任意拔高结果当然适得其反。

我们在嘲笑愚蠢的农夫的时候,却常常自我也不自觉地做着农夫一样的傻事儿。只是我们的劳动对象不是禾苗而是学生而已。正如农夫一心巴望自我家的禾苗长得高一点儿一样,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期望孩子们能好点儿,再好点儿。对好的总期望更好,不好的期望好,期望总是没个尽头。我们虽不至于把孩子往高里拔,但却常常加班加点,期望每个孩子都能达标;我们忘记了自我也曾是孩子,我们不能容许孩子犯错,我们总是要板起面孔训斥孩子,用许许多多的不许禁锢了孩子**的天性。为了现实的功利性,我们不自觉地也在扮演着农夫的主角,愚蠢地重复着揠苗助长的行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冷静地遵循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热切地关注着,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成长呢?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5

培养学生**创造、主动求索的精神,这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在《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猜测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有效**,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教者较好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求索的精神和**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诸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教者还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提建议,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筹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求索,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篇6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首先,我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质疑: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助多**教学**的辅助,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章内容。

其次,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同学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就紧紧扣住课题:《揠苗助长》这4个字,特别是“助”,抓住“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结果怎么样?”这3个前后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读文中明白揠苗人的'“帮助”是起到了反作用,这都是因为他的帮助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