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反思(优秀4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漂亮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初中音乐教学反思(优秀4篇)。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反思 篇1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因为吴敬梓是乾隆时期人,所以有的人喜欢把《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比较。两部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的意味,有人说曹雪芹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而吴敬梓属于现实主义批判作家。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吴敬梓的文笔嬉笑怒骂,读他的作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展现我们的面前,范进、周进、权勿用、张铁壁、杜少卿、匡超人、严监生、马二先生……每个人物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范进中举》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教学中大的环节很好把握。首先,简单介绍科举考试,重点介绍八股取士,以及吴敬梓自身的遭遇,让学生明白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戕害。尤其是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引用王冕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代读书人有厄,从此将世道人心看轻了。这王冕的这些话语其实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批判的现实社会中缺少灵魂,连苏东坡都不知道是谁,把“先师”理解为是尊称的这些不学无术,做起诗来也是八股的酸腐读书人。但同时作者也在寻找理想中的名士,隐居玄武湖畔,不慕名利的庄绍光,提倡一夫一妻的杜少卿,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但结尾就楼上的“变徵之音”让读者感受的还是世道的沦落与悲凉。

带着对这本书的整体把握与种冷静的态度去读《范进中举》,其实《范进中举》中的每一个笑点都是泪点。他让人们在热热闹闹中感受着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可悲。可以说《范进中举》是一部热闹的悲剧。

第一课时,课堂上抓住“中举”,以中举前后的变化来抓住整篇文章的情节。由前后对比来分析以胡屠户、张敬斋、乡邻三个方面对于范进态度的转变。进而分析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第二课时,重点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以及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病态。那么范进为什么会疯?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补充范进他的科举历程,甚至可以补充《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痛哭时的场景。“疯”的背后是科举对于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耗费在某一项事业中而失去了正常的伦理、生活、情感进而导致心理扭曲时,这无疑是可怕的。我们可以断定范进一定得了“科举考试综合症”。

其实在教学中,在与学生讨论中,有很多细节看似不起眼,但细细推断却很有意味。

一、报录人的主意

范进喜极而疯,众人不知所措时,一位报录人说:“在下有一个主意……让范老爷最怕的人打他一个嘴巴”。报录人为什么能出这样的主意?说明报录人不止一次看到过喜极而疯的人,报录人的这一个主意,一下子把“范进式行为”由个案上升到普遍性,这样批判和抨击的力度自然会增大。

二、胡屠户的一巴掌

为科举而痴狂的人何止范进一个。为什么会如此痴狂,答案很简单,从范进中举后的各种好处可以得知。但这种痴狂到了一定极端,就会痰迷心窍,这时需要有一个大骂该死的畜生,将其打醒。胡屠户的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而作者的一巴掌却打在利欲熏心的读书人脸上。

三、胡屠户的担心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了范进后的种种反应,不仅仅反应了胡屠户的势利与虚伪。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当时很多人认为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这种愚昧的思想,不仅胡屠户有,它是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神权”、“君权”、“族权”对于普通百姓思想的戕害。皇帝是真龙天子,辅佐皇帝的各级官员自然是星宿下凡,统治者有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四、张敬斋送的银子

明清时期,银子虽然是流通的货币,但普通老百姓用到银子的机会很少。《红楼梦》中三十九回刘姥姥面对看到贾府的螃蟹宴不禁感叹“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平均每月应该不到二两银子。而张敬斋一出手就是五十两,这个礼就是相当重了。

五、众人躲避官员

张敬斋来访,人们不是夹道欢迎而是“邻里各自散了”,就连胡屠户也是“忙躲进女儿房里”。这让我想到了古代官员出行,鸣锣开道,号板上写着“迴避”二字,老百姓望风而逃。慌忙地回避可以看出他们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一方面身处官场之外对官员又充满着恐惧与自卑,这应该是自古以来的等级制度在作祟。

……

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形象,了解社会风貌。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但吴敬梓的刻画却是入木三分。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反思 篇2

检测反馈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不同的学科在设计检测题时又各有设计的不同点,我想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就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来谈谈如何设计一些检测题:

一、“听”的能力检测设计:

【案例一】: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她是我的朋友》?师:老师这儿有三组词,请同学们看一分钟,快速记住这三组词,看完后把这三组词默写下来。教师提示:要看出每组词语之间的联系,把它们连成一句话或者一个画面。

?休克 输血 迫在眉睫

?阮恒 草垫 擦试

?捂住脸 掩盖痛苦 竭力制止

?学生默写后对照批改,指名交流记忆的方法,即说出是如何把这一组词中的三个词连成一句话或一个画面的。(教师点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发现这种联系才能记得牢,用得准。)

二、“说”的能力检测设计:

【案例二】:二实小沈丽娟老师《长征》教学中的当堂检测题:

?先出示: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索尔兹伯里)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一曲感天动地的乐章(沈老师)

?在我眼中,长征是[ ]。( )

?师:用这种方式试着说一说,最后记得署上自己的大名。

?同桌试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在你眼中,长征是[ ]。

?生1:在我眼中,长征是一座胜利的丰碑。(方晓丽)

?生2:在我眼中,长征是革命历史的见证。( 林一琳)

?生3:在我眼中,长征有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林好)

?生4:在我眼中,长征是谱写幸福的音符,歌唱美好的麦克风。(陈夏颖)

?生5:在我眼中,长征是一本厚重的书。(止静)

?师:说得真好,看来长征精神已经植入同学们的心中。

?评析:这道课堂检测题,有效地把课内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口头表达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学生语言的逻辑和表达能力。署上自己的大名这细节的设计,更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当堂检测是一种学习提升,更是一种互动和激励。

三、“读”的能力检测设计:【案例三】:《鹬蚌相争》的教学

一位老师教学《鹬蚌相争》,其中关于鹬和蚌相争的对话,设计了这样一段朗读导语:关注一下提示语“威胁”,体会一下,“威胁”时语气是柔和的还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还是细长的?语态是和善的还是凶狠的?热情的还是冰冷的?……

评析: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较,辨别出表现“威胁”特有的语气、语调及语态,然后练习朗读,揣摩朗读发声的变化。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光有这样的理论指导,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学生需要的是在具体朗读语境中的现场比较、即兴示范、反复模仿与积极评价。所以,教学时可以做出这样的改进:你用什么“威胁”蚌?(干死)体会一下鹬对蚌的态度?(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读!学生果然读出了相应的语气、语调,教师及时评价:有点“威胁”的味道了,谁能比他更厉害?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朗读,一个比一个更能表现“威胁”。在此基础上,教师作朗读的点化:语气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语态是又气又怒、冷冷的。学生有了具体的朗读经验,自然就能辨别分寸之感了。

四、“写”的能力检测设计:

【案例四】:教学中写“拼音”的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课堂书面练习:我会写,我会注音。(田字格内书写四会字,括号内书写本课生字的字音)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 ][ ][ ]葫( )芦( ),细长的葫芦藤( )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 ][ ][ ]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 )!

【案例五】:教学中写“字、词”的设计:《识字8》

?出示选字填空题,并练习诵读。

?清,晴,睛,请,情,蜻,青

?(1)天气( ),池水( )。荷花红,荷叶( )。( )蛙( )蜓大眼( ),飞来蹦去捉蚊蝇。

?(2)星期天,妈妈( )全家人一起帮忙( )洗衣物。我们做完了事( ),心( )像天空一样( )朗。

评析:[ht]将汉字所组成的词语与相应的事物、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加以识记。这样的记忆方式称为“组块识记”。而选字填空,是检测学生识记的清晰度。正确地选字填空,表明学生对相近汉字的清晰识别,尤其是在新的生活语境中(练习2),面对陌生的词句组合,锻炼的正是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意识和能力。可见,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生活化问题语境,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的却是他们的学习愿望。

【案例六】:教学中写“句”的设计:

?于永正老师用“管理”造句:

?师:能不能根据你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

?生: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是管理交通的。

?师:好,“管理”这个词用上了。——谁接着说?

?生:我爸爸在路灯管理所工作,他是管理路灯的。

?师:这项工作很重要,以后路灯不亮就找你爸爸。

?生:我爸爸在监狱工作,他是管理犯人的。

?(笑声)

评析:要二年级学生用"管理"造句,是比较困难的,但经过于老师的指导,学生却很容易掌握。其原因就在于,于老师善于把造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样引导,能有效地沟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老师用心地钻研教材,细心地发现每一个知识检测点,就能设计出富有实效的检测题。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反思 篇3

《让世界充满爱》重在情感目标的培养的课题。通过这节音乐课教学,同学们对“爱”这个字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首先是体恤我们社会弱势群体,体会他们生活的艰辛,进而懂得了去博爱世界他人,并从奉献爱心中品尝到快乐;其次是懂得珍惜他人的爱,对父母亲人。师长同学有了感恩之心。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从而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这节课的各个环节在设计上是层层递进,逐步展开的,并紧紧地围绕着“爱”这一情感主题。几乎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全方位的参与,在自主、轻松、活跃、互动的气氛中学习,并通过音乐与美术、文学、摄影等其他人文学科的综合,去理解这个主题。从而拓展音乐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程改革中十分强调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在这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以小组的为合作单位,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探究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性、网络的交互性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创设出宽松和谐学习环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与他人的合作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学会了歌曲,更懂得了爱,让世界大同;爱,带来和平;爱,带来欢乐和希望;那么请不要吝啬你的爱,献出你的爱让世界因为你而更加温暖。突出了音乐的审美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达到育人的目的。

最后采用的是以定性述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发挥其特长,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体验音乐、热爱音乐,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体现自身的价值。

不足之处:

①学生对作品结构简单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

②内容较多,时间不够用,所以在挖掘歌曲的内涵上显得欠缺深度,在表现歌曲的内容上显得不够充分。

初中音乐教学反思 篇4

秋风瑟瑟的季节,我来到了武汉,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学习活动,亲耳聆听了名师的课堂,亲自感受了名家的风采,感觉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此次活动,我们共听了7节课和两场专题讲座,在授课的老师中,既有湖北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又有董曜红、孙双金等特级教师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为我们做出了示范,让我们知道了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果,也领略了教学的无穷魅力。

一有感于阅读教学

1 阅读课以读为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从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在《酸的和甜的》的教学中,鲁巧云老师就很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要读出体会,读出感情。比如指导朗读第一段落时,就先让学生自由读,谈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狐狸想吃却吃不到的心情;在指导第四段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小猴子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的心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引读,表演读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道理。

在乔能俊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中,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在检查字词部分便渗透了朗读指导。乔老师先出示三组词,让学生先观察每组词的规律,告诉学生每组词语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你带着想象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的这种想象读出来。在对课文品析中,更是把读作为主线,尤其是对第一段的朗读指导,非常到位。通过教师满含深情的范读,和教师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痛苦,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并用各种形式的读,如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指名读等,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痛苦和母亲的伟大。

在孙双金老师《走近李白》的教学过程中,孙老师更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和豪迈的激情引导学生品读李白的诗歌,读出诗味,整节课,学生都诗性浓浓,课堂似乎变成了李白诗歌的朗诵会。

2建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鼓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生关系良好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很难想象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麻木不仁的老师能让学生认真听他讲课。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这5位老师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都摆正了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位置,突出地体现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他们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教师语言的魅力与艺术,他们的课堂上都充满了鼓励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已经脱离了公式化的你真好,真棒等模式。如《秋天的怀念》中,乔老师用了“你读出了史铁生的痛苦”“他一定会记住你的善良”等鼓励性评价,在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上更是洋溢着激情与鼓励,如他鼓励学生质疑时,说“你有双发现的眼睛”,当学生读出了诗味时,他说“你就是现代的小李白”当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出现时,孙老师说“这是冯家的观点,我喜欢听到不同的”这样的评价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使学生乐学,爱学。

3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几位优秀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方法各异,精彩纷呈,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如鲁巧云老师在执教《酸的和甜的》这篇童话故事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增加教学的情境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乔能俊老师在讲《秋天的怀念》中,也用他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画面和场景,使学生对作者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孙双金老师在《走近李白》中,也通过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述李白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李白是仙,也是人;李老师还用配乐诗朗诵及演唱诗歌的方式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除了以上几点外,我还特别佩服各位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他们的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走,让学生只回答自己设计的问题,而是能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的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在课堂上充分地表达,真正做到学生能“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老师只是起引导和点睛作用。对比自己的课堂,我深刻的感觉到自己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还做不到真正的收放自如。我知道,这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通过一次两次学习就能立刻改变的。但是,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名家的引导,加上不断的实践努力,我想总有一天,我的课堂也会慢慢有变化的。

最后要特别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够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走出去,真的能够发现一片更广阔的蓝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