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25如下是细致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把未知转化成已知,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探索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所以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例1出示了两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比较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通过交流运用剪拼、平移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后发现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接着进入例2的教学环节: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带着学生进入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感受转化思想再运用转化方法探索新知,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是自主探索吗?教师是引导还是支配?如何真正引导探索呢?我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引发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呈现第一个问题:“有四根小棒,两根8厘米,两个4厘米,你能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吗?请画在方格纸上”。(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呈现第二个问题:“这两个图形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出现争议:周长相同,面积相同;周长相同,面积不同;周长和面积都不同。)
对学生出现的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解决。于是辩论开始了:
生1:“都是由两根8厘米和两根4厘米的小棒围成的图形,周长是相等的”。对于周长相等,大家都达成了共识;生2:“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8×4=3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8×4=32,所以面积相等”;生3:“不对,平行四边形的边是斜的,长方形的这条边是直的,不能都用8×4”;对于面积的'比较产生了异议。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4的同学请说明这样算的道理;认为不是8×4的同学请想办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学们拿出课前剪下的平行四边形忙开了,自主探索的过程自然开始了。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一向发踊跃的潘晓迫不及待发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也有学生大声反驳:“不对,是底乘高。”我没有顺势评判他们的正误,而是让潘说想法。“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我心里不不由地赞叹:多好的逻辑推理!“这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我听妈妈说的。”“他们谁说的有理我们不妨研究一下。”
学生开始各自的研究……之后,大家汇报研究结果。
生1:我们画了长方形和平等四边形把它们剪了下来,再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了长方形。这样一比,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
生2拼成一个长方形,数这个长方形占的方格数就行了。这个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生3:我们画了一个平等四边形,和它的高,顺着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重新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用底乘高。
我们再来看看潘的表现:她拿着一个平行四边形学具走到讲台前:“我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请大家看—”说着,她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向两边拉,“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没变,可是它的面积变小了,所以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还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高也就变了,所以面积一定和高有关。”
有时,我们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往往启发、示范在前,为学生扫除一切障碍,或者对学生的错误置之不理,生怕“吹皱一池春水”。殊不知,一串串微弱的创造火花就在这小心呵护与视而不见中熄灭了。我们不妨让这可爱的错误“激起千层浪”,这正是创造力爆发前的契机,别错过它,相机诱导,让这思维的火花碰撞、绽放。
[思考与对策]:
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非预设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上述情况,我觉得主要还是老师在教学预设时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不足,只重视应该的状态(学习的逻辑起点),而忽视现实的状态(学习的现实起点),造成教学预设不够充分,以至于对学生非预设的学习生成置若罔闻。如果是这样,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预设中,加强对学生现实起点的研究,使教学预设更吻合于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的最佳结合。“非预设生成”虽然会让教师感到有点棘手,但往往也会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活动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表现。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被老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生命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中让人感动。
因此,既然这部分学生对于今天学习的知识已经有所认识,我们何不让他们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通过个人的尝试,我发现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这种知识展现对于他们来说是激动人心的。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忱,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而老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抓住本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继续研究,给予解决。面对问题,不论是起点高或低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研究的行列,因为他们愿意享受这种因学习而带来的被重视的快乐。
后六人给我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他们在真正的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配合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桥中人,人人有希望,个个须努力,只有拼搏今天,才能拥有灿烂明天。”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节课中,我在学生想想、剪剪、拼拼等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观,让他们的手、眼、脑等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有理有据地思维,即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主动构建。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创造”知识。使他们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能动参与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充分的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隐藏的数学知识,发挥了教材在教学中的主题作用。
2、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街区图。让学生看到各种图形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们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新课程强调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学,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利用数方格填表格的方法,初步了解给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表格中的秘密,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最后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了学生的猜想。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这样才能迸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才是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经过学生动手、动脑、交流,把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探索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不仅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而且渗透了转化和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
本节课还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在头脑中建构了新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先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动手操作等、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在此,我特别注意强调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也为今后推导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推导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四、我的遗憾
1、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可能是学生太紧张,我在课前也没有让学生放松心情,课前可以给学生讲笑话或者故事,让学生放松心情,课堂氛围会好一点。
2、有些引导语不是很贴近学生,有时候学生不会很快回答出来,需要思考的时间,或者后时候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是因为老师的引导语或者提问的表达方式不够恰当。
3、最后一个小故事与本节所讲的内容联系不是很大,没有用到本节所讲的知识,运用的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题的设计不是很合理。
4、板书字体不够工整,漂亮,还需要多练习,多改进。
5、课前预设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种和第二种,后一种学生没拼出来,如果在下一次试教中,我想尝试着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动手实践,剪出第三种剪法。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重视操作体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经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放手,先让学生大胆猜想,进取地为自我的猜想寻找验证的方法,这样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之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让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想到了数方格和剪拼的方法,自主探究出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能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小组交流、团体汇报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高与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再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我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本事。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本事都有重要作用。
2、注重思想方法渗透,引导探究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学生虽然想到了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但并不明白这就是转化,我对学生的这一方法进行了提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经过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帮忙学生掌握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探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供给方法迁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几种剪拼的方法进行总结,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3、注重优化练习,拓展思维
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练结合,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
第一题告诉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规范格式,检验学生是否到达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题4道确定题,包含了学生的一些常见错误。第一道是强调面积单位,第二道强调计算时单位名称的统一,第三道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而不是底乘邻边,第4道强调底和高必须对应,强化学生的认知。
第三题比较平行四边表的面积,认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本课练习能促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值得反思的的是:
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课本上给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左上角的顶点剪开,另一种是沿着任意一条高剪开。其实并不是只沿着高剪开能拼成长方形,我能想到的还有将两个角剪下来平移到相对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展示这种方法,一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学生没出现这种方法(也许放的不够的原因);二是研究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敢讲得太深。
2、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平移到相对的部分,必须会拼成长方形吗?这也是需要验证的。也是研究到实际情景,把这一部省去了,不明白是否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扼杀了学生数学的天赋。
3、预设不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展示数方格这种方法的时候,学生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移到另一边去拼成长方形,把半格的拼成整格来数,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方法,但教师不但没有预设到,并且没有及时领会到学生的意图,急于走预设,把正确答案给出,导致这一环节不完整,教师思路不那么清晰了,这是我今后最应当注意并改正的。
4、透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看到,很多学生不敢动手,有想法不会表达,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常态课研究的必要性,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师,往往在执教后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思考了,改善了,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本节课是在孩子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所以,我在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并且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剪切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要合理,不能出现误导学生的环节。
课堂开始时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教具,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长和宽,面积公式,然后通过把长方形拉伸变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长和宽,面积有没有变化,利用麻吉星信息技术进行投票,然后留下疑问导入情境图。在学生通过数格子和剪拼活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回到这个问题,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面积没有变化,认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长方形的宽,而不知道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它的高就不是原来的宽了。
在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这一环节,课本上用数方格的方法,全班孩子在数格子的时候会发现问题,平行四边形的格子没有那么好数,不满1格的都只能算半格,然后加上满格的就得到了面积。也有学生思考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这两种方格都是很好的,让学生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注意要面向学生来表达。当然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分别把不满一格的平移到右边拼成满格的然后再数,这种方法老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渗透“转化思想,让所积累的经验为新知服务。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再数完格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再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什么,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只是拼出两种,另外一种情况(沿中间高剪开)只有几个学生拼出来。根据教参中的建议“如果学生除教材外的其他拼接方法,给予肯定”,其实是在提示我们不必追求拼接方法的多样化,而是应追求拼接之后的等量关系的研究与发现。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让孩子们讨论比较,转化后的图形和原图形有哪些等量关系,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语言,组长汇报。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这个环节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前应该先给学生思考怎样操作,而不是直接动手操作。在学生剪拼完成之后学生应该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过程并对比图形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个环节学生参与度不够,不够积极认知,不会表达自己的方法,教师应该平时注意小组合作的规范性训练,要求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独立思考如何操作,然后再动手操作,并让小组长组织每个成员积极发言,小组长进行总结,每个环节都要有时间控制,合理、有序安排。
三、练习的设计要突出层次性,注意数学的严谨。
① 在设计下面这道习题时,我原本是把选项给出来让学生去选,这样就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够大,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后选出答案,然后利用麻吉星来投票,教师根据投票结果有针对性的用抽人功能来让学生说说他理由,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理解与运用。
②在让学生画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这个问题时,应该先让学生思考: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和高应该是多少?学生自然能够想到有2×6=12、3×4=12和1×12=12这三种情况(底和高为整数情况下),每种情况有两种画法,共6种画法,而不是3种。在学生动手画图形时应该寻找并拍照学生的作品并通过上传图片来展示,这样操作可能效果会比较理想。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本课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所以,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接着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基本练习:书本P82第1题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2、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第三层:扩展练习:
1、下面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在这里画出与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可以画几个?(图在课件中)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这节课,但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以下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数学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回顾数学更应该带给孩子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有两个重要的思想,第一、平移的数学思想。在本节课中没有体现出来。第二、本节课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突出的还不够,也就是说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这种思想的重要性。
前面的环节太耽误时间,今后要想办法优化,不仅是本节课,所有课都应该这样做,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要围绕核心目标,对核心目标重要性不大的都要舍掉,以保证核心目标在课堂上的黄金时间解决。
通过教学发现,练习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不宜拔高,本课应以基本练习巩固为主。
本教学设计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及仔细分析学生前测作业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面积的转化”是没有基础的,在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过程中进行了两次验证。第一次,让学生自己验证,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这是旧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新知,把新知转化成旧知的方法叫做“转化“。转化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得出转化的思想。第二次用转化的方法直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学会转化,便于对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教学。
这样的一个思路的设计充分顾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特征,让学生参与了整个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这节课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都是学生的智慧,然后让学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给每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为后继学习培养了能力与思维。
但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真正要落实到课堂、收到意想中的效果,还需要教师有老练而娴熟的课堂操控能力,本人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却是带着许多的遗憾结束课堂教学,那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做到扎实、有效,学生思维碰撞是那么的单一,反思原因,主要是许多的细节都没有按教学设计思路处理好。
前三个单元我一直要求学生每课预习,这种做法使得课堂内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但今天的内容我同样布置了预习,效果却不太理想。分析原因可能是预习后学生的动手操作少了一份探索成功后的欣喜,少了一些不同剪拼法的交流,学生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我准备采取两种不同策略进行对比实验。《三角形的面积》我不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控。梯形的面积我仍旧请同学们预习,但在预习中我布置一项作业,请他们思考,除了教材中的转化方法,你还能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吗?
其次,本课不太成功的原因是今天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带学具来,他们无法参与到操作过程之中,影响了教学效果。看来带学具要反复强调,以确保教学活动落实。
内容调整:建议将练习十五第5题调整到今天教学。因为此题不仅可以巩固面积公式,而且还能加深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此题教学完后,可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个与指定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学情反馈:从学生做练习十五第2题看出许多学生不会作高,要及时查缺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