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 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 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姜堰 张桂喜)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 寥liáo 哀āi
戍shù 戮lù 衷zhōng
戊wù 戳chuō 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
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
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
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近几天都比较匆忙,备课也是匆匆忙忙的。还好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高,不至于尬场。
上午第三节在18班讲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表达了文天祥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去懂得,去深入诗歌的感情着实不易。想了想还是
采取常规教学方法,先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朗读诗歌。
一读、读出节奏和读准字音。
二读、读懂内容(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三读、读出感情。
四读诗歌,赏析文中所用的表现手法。
本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是:
一、 读出了以死明志的决心,读懂了文天祥的“民族魂”。
二、这首诗歌用的修辞比较多,颔联的比喻和对偶,颈联的双关,对偶和反复,尾联的反问等。学生易于理解。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时间的把控。一首诗原计划的时间是一节课完成,结果用了一节半课。原因是默写占据了课堂时间,一不小心就想多说两句话,老师还是话很多话很多。
二,备课不够充分,深入。如首联写了作者一生的重要经历,其中出现了“起兵勤王抗元”学生对“勤王”这个词不太懂,而我竟然无言以对,当时悔的肠子都青了。还好下课铃声解救了我,赶紧查“勤王”。结果真的长见识了。
勤王有两层含义,一是勤王之事,二是救王于危难之间。一般而言第二层意思用到的比较多,勤王指的是统治者在遇到乱臣贼子,或者是外患威胁的时候,不在皇上身边的臣子会起兵前去救援皇上,我们管这种现象就叫做入京勤王。
对待知识不能糊弄糊弄就算了,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会钻研,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升水。
参加语文教学多年来,自己悟到了一点课堂艺术,《过零丁洋》课讲完后,自己细细品味,悟到以下几点:
课堂设计是关键。如果课堂设计失败或者不完整,不合逻辑,课堂组织再好,气氛再活跃,也只是散珠碎玉,残缺不全。课堂设计不仅仅是大局,更要关乎细枝末叶。比如在“品诗”这一环节,我做了很多设计,如:
文天祥用……(句、词、字),表达了……
从……(词、句)中,我读出了……
从……(词、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
我喜欢……(句、字词),因为它表达了……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成败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这几点我都没有做好,希望下次能改进。
教学目的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课堂教学设计新颖,层次清晰,通过反复朗读成诵,体现诗歌的朗读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效果较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主题意识,并实施在具体的行动中。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思维的发散,从某一点生发出去,向其他知识点扩张开去,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内涵,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补充历史史实,充分显示教师对文本理解和对学生的学情的了解。
教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诗意翻译的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去活动,让学生去讨论问题,并在讨论环节中锻炼学生倾听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合作探究,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注重学生的整体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课堂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基本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值得一说的是老师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当的给与表扬与赞赏,当然学生回答不足的时候,教师还是能针对性的'指出不足。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能走进教材也要能领着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识拓展延伸这个策略上,老师能从课堂的教学之初贯穿到教学的始终,这一点是可喜可贺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厚实底蕴,融说写于一炉。
当然有成功之处就有不足之处,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对文天祥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实质还没有领悟到位,其实作者在文章的首联就说了他自己不会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从小饱读儒家经典,自幼就经过经典熏陶,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虽然我在课堂补充了十三“经”,但没有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也给学生对文天祥的认识带来一个浅浅的缺陷。
其次,在诗歌的教学上,我有了一个意外的设想,是不是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诗歌教学体现一个整体的序列。
再次,诗歌教学要入准重点,当从文本出发,教给学生方法,当然这节课,我已经交给学生赏析的方法,但还是感觉力度不够,当重点的就要重重的讲,更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避轻就重,狠抓关键点。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 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前后联系及所处的地位
《过零丁洋》是中国历史中壮怀激烈的诗篇。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这首诗将自己的家国恨、哀怨情展现到了极致。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整首诗惊风泣雨,感天地泣鬼神,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不竭源泉。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的特�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并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诗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因此,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能力情感水平,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燃烧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老师要善于点拨,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发言,让学生在努力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不错,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应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三、教法学法构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领先、分组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情境创设法。
教师导入,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入新课,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朗读领先、带动全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学生可以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这种自然的领悟胜过老师分析讲解。于是我将通过学生试读,听名家的范读,学生集体的诵读,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诗句的精妙、意蕴的幽深,为深入赏析创设情境氛围。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
3.分组讨论法。
在教学中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由此引导他们在赏析诗句的内容和情感时积极思考,分组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分析研读:《过零丁洋》
1.学生阅读作者简介与背景知识、并作介绍,教师补充。
2.诵读感知: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试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整堂课以自读、齐读、录音范读、集体展示为形式朗读,把握诗歌的情感。
3.读译知内容:师生共同翻译首联后,小组合作后三联,并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4.吟诵悟情感:以问题导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5.品味鉴赏美: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为例,总结赏析诗句的突破口,之后任选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其中一联。
6.学生诵读展示。
(三)、 能力迁移:
让学生搜集整理中国历史上具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以及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过零丁洋》这首诗的语言和情感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回味经典,全体吟诵,结束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和这节课。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书面作业:写一篇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六、说板书
为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将用言简意赅的语言,配以线条符号,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回顾一生── 凄苦
国破孤零── 沉痛
惶恐零丁── 悲愤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慷慨激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
《过零丁洋》ppt课件3
《过零丁洋》ppt课件2
《过零丁洋》ppt课件1
《过零丁洋》mp3课文音频朗读
《过零丁洋》flash在线课文音频朗读
.苏教版《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知识导学
.苏教版《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案1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4-5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1-3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要点
一、分析教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顺势导入)
(二)、 简介作者:简介文天祥生平
(三)、 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 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布置课堂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 韵,韵脚是 。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三)、板书设计:
首联:读经入仕、起兵抗元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
颈联:“惶恐”、“零丁”
尾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