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反思【优秀11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包身工教学反思 1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资料,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资料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务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保留篇目,给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其成作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透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状况,能够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仅仅如此,教师还可趁势对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明确夏衍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借助这些文学作品走近那个时代的兴趣。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好处,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到达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能够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学习此文的第二大障碍便是篇幅长,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传统教法来教学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于是在课后我便反复思考,翻阅多种教学案例,寻求一种较佳教学方式,以突破常规,让传统篇目有不传统的教法,最终发现研究性学习教适合本课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一,《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好处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作家与时代背景介绍。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文中数字的作用;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第三,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现代“包身工”的现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堂上互相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样,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深入文本,使其学完此课之后,在知识,潜力,情感方面均有收获,此般,便到达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包身工》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2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多指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文中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包身工制度对工人的迫害,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21世纪称为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向派遣劳工支付劳务报酬,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之间。 用工优点:简化管理程序,减少劳动争议,分担风险和责任,降低成本费用,自主灵活用工,规范用工行为。

包身工教学反思 3

《包身工》是着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 (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 (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浅谈课后教学反思 4

浅谈课后教学反思

“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这句话既阐明了“思”和“行”两者的关系,也道出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三思而后行”已被人们普遍重视,对于“行而再思”则往往忽略。就教学工作而言,“思”、“行”、“再思”,三部曲就是指备课、上课和课后的教学反思三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任教者本身,还是指导教学的同志,对备课、上课两个环节抓得都比较紧,也有一定的方法和要求,这是对的,但是对课后教学反思和有益的教学小结,普遍地不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并非小事一宗,“三思”是为了“再行”,因此它不但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继续,也是“再行”的必然准备和借鉴,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行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这是职业的需要,许多同志正是这样辛勤的耕耘、反思、剖析、总结、学习,日积月累,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可是有些同志一节课下来不能认真地回顾和反思,一节好课不知好在哪里,差课也不知差在哪里,今年这么讲,明年还这样教,周而复始,尽管教龄日高,业务能力无大进展和提高。因此可见,课后教学反思实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呢?回顾些什么?课后教学反思就是按照“新课标教学基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自己的“备”与“教”、“教”与“学”等进行认真的回忆、反思、总结,要对教学的指导思想、目的、知识、方法、手段、效果等方面进行逐步回顾、反思,成功的方面就要发扬,不足的方面就要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以利于再“教”和学生的“再学”。怎样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呢?

我本 二、要认真地将授课过程回顾一遍,实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认识问题,找到问题根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三、要搞一些调查,教学过程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课后要及时反馈,这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通过认真的回顾和反思,将自己的感受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称之为“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它既是往复教学的一面镜子,又是教学实践的经验体现,是最符合实际的自编“教参”。怎样写好课后教学小结呢?我认为一要写真情实感,不写“官话”、“套话”,因为写小结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二要敢于剖析自己,不怕丑,总结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记录自己的失败和教训,可以吃一堑长一智。三要有重点,要将真正有借鉴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要面面俱到泛泛地写过程。四要坚持经常,形成习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五要言简意该不要长篇大论,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坚持数年,必有所得。

包身工教学反思 5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 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 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 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 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 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 评 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了以上教学反思和总结,如果再教《包身工》,我想我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很清晰的。风娃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总结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6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满满当当地上了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有的老师说《大堰河》的时候上了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同胞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

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李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首先,李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了几点仍需改进的地方:

1、板书。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应该的。

2、语调。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内容,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内容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 7

前一段时间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很多学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不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所以当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包身工的图片使,他们都一脸茫然,还在一旁说笑,更有甚者,有学生竟然用“猥琐”一词来形容他们。可想而知,此刻的学生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他们已经和现代的社会已经脱轨,他们不理解现代人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这一种环境,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变此刻孩子的看法,让他们慢慢体会生活的不容易。

透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觉得整体状况不好,学生对于课本上的资料基本上都能够理解,也学会了怎样筛选信息,唯一不好的是他们体会不到他们的艰辛,他们不懂得珍惜此刻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总是觉得此刻的生活不好,总觉得书本上所说的都是过去式,在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这种状况发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让学生慢慢的接触此刻的生活和社会,不要让他们和此刻的社会脱轨,要逐渐让他们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

包身工教学反思 8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 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 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 (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 (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包身工教学反思 9

讲完了,做个教学总结和新设想。

设计课时:3节课

整体感知部分,学生快速阅读之后,老师呈现文章的结构层次,而不是让学生来说,因为篇幅长,学生的现实水平,认知分析课文困难。

重点研讨部分:1、用活动架构起来,找人物——制人物关系图,这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引出下面的教学资料。2、从上面“小福子、芦柴棒、无名女工”引出具体的。分析,分析对这几个具体的描述。让学生找“手法、表达效果”品味语言。学生就能分析出语言描述、反语、比喻、细节描述、动作、排比、比较反衬等。就将呆板的直接呈现,转变为活动中发现。

而教学中让我最满意的就是亲自示范,生动呈现“横肉脸上发火了、踢、打、推、掷,爆发了听不清的嚷骂声”,表演!!

包身工教学反思 10

第一次真正好处上的满满当当地上了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李玲说她上《大堰河》的时候上了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同胞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

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丁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

首先,丁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指出了几点仍需改善的地方:

1、板书。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就应的。

2、语调。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资料,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资料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 11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资料,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资料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务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资料。

2、第一版块:感知资料,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资料。)

(2)应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取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 (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潜力。)

(3)� (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资料和特色。能够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