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 田丽华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望岛小学 苗婧雯
当学生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利用第一课时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
在学生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他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去找好吗?”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
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 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
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而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在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来全班讨论。结果学生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 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 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qing,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竹竿校区 胡胜英
这是一篇有意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生字呈现的方式和指导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如
1、让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
2、有的字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灰”,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认识“灰”字;
3、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
4、进行拼字游戏。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三、有趣的课后拓展
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掌握的程度。特别是蒋云昊同学,他还开动脑筋,自编了一期动物画报。可见,“探究”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渐渐发芽了。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资料。在课后,反思自身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缺乏的地方,但自身感觉也有胜利的地方,就上我能充沛利用教材特点,
一、激发同学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小朋友特有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爱考虑,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身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同学的好奇心,问同学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小朋友们争先恐后表达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小朋友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同学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小朋友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胜利发现的同时,小朋友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需先悟出情,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规范去要求同学,而是让同学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小朋友,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身手,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小朋友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小朋友认为应读得慢一� 有的小朋友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小朋友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身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讪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小朋友,小蝌蚪连自身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小朋友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珍贵的呢!
三、为同学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同学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同学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同学的个体差别,促进每个同学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同学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小朋友朗读的情况,正视小朋友们水平的差别,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假如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褒扬,而是褒扬中指出缺乏,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同学的朗读热情,使小朋友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同学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同学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胜利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同学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同学扮演,要想扮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需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小朋友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发明性地进行教学,才干为同学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小朋友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课文。 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可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知道,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一、说教材
首先说一说我对教材的认识,《小蝌蚪找妈妈》选自未来出版社大班语言领域的活动。教材通过图画向幼儿展示了小蝌蚪为了寻找妈妈,途中遇到小鸭,小鱼,小乌龟和天鹅,与之交谈,最后找到妈妈的故事。《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多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其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次活动将运用角色扮演,这样不仅有助于幼儿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还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大班的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好学好问,又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结合幼儿这一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加深与妈妈良好的依恋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角色扮演,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大胆的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够自编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认知目标:观察图画,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给其他人讲述这个小故事。
根据上述分析,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故事的内容,幼儿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本次活动的难点确定为: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够根据图画自编故事。
二、说学情
虽然教材的分析是活动设计的基础,但对幼儿具体情况的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大班幼儿好奇好问,有强烈的求知欲,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刚刚萌芽,还不能完全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讨论活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的应用。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对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说一说活动方法,我将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展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法,寓教育于各项游戏中。因此,我将以游戏法为� 同时辅之以观察法,讨论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角色之间的对白并围绕画面完整连贯的讲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我将启发幼儿,通过提问、谈话、游戏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还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四、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为本次活动作了如下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教材的图片;
2、小蝌蚪,小鸭子,小鱼,乌龟,天鹅,青蛙等的动物头饰若干。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程序是整个活动的关键,也是活动的中心环节。下面说一说我的活动程序,主要包括如下四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引出活动
在活动开始,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啊?如果妈妈不见了,你们会怎么办呢?”这样的导入不仅能迅速的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活动中,并能激发幼儿对小蝌蚪找妈妈这则小故事的兴趣,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二)展示欣赏,初步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幼儿依序观察准备好的教材图画,找一找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动物,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角色之间的对白并进行表达。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想象,不仅帮助幼儿初步把握故事情节,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自由讨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引导幼儿和同伴进行自由交谈,讨论,激发幼儿积极表达的兴趣,同时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图画的基础上,自编故事,和小朋友们分享自己创编的小故事。这样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并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谈,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四)角色扮演,丰富想象
在幼儿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我会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并发给他们,同时将幼儿进行分组,分别表演小蝌蚪,以及小鸭、小鱼、乌龟和天鹅等角色,依据之前幼儿的讨论进行角色表演,鼓励幼儿加上自己创编的对话。这样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的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在活动结束后,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对活动进行延伸,鼓励幼儿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回家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这样一方面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讲述故事内容,感受母爱的温暖,幼儿养成爱父母长辈的良好品质。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先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主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说教材:
这篇童话故事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配有图文形式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以及最后变成青蛙的有趣过程。从教材编排看,童话中动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幼儿进行表演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童话中对话较多、重复式结构较多,幼儿很感兴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范例,同时活动目标也明确指出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三、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动难点: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活动时,幼儿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次活动的有利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教学,以幼儿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表演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观察的三种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在启发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行分角色表演。
七、说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幼儿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还给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表达的机会。整整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2、完整欣赏故事,幼儿感知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是掌握故事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幼儿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故事,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体内容。教师通过
提问:
1)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故事中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重复式结构的语句特点,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3、看图片让幼儿讲述故事。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课件第二段。遇到鱼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放映相应的幻灯图片)小蝌蚪遇到龟妈妈时又会说些什么?一起来说一说。分段欣赏法更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能力,使幼儿头脑中更为清晰,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础。
4、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有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中,我通过质疑: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回顾故事,自己来解决问题,变幼儿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培养了幼儿的综合判断能力。在次看课件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并让幼儿通过肢体来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轻易解决了。
5、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表现出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活泼可爱的样子;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这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表演,让有儿童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6、小结:教育幼儿要保护小青蛙。
活动结束注重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儿要爱护小青蛙,知道保护小青蛙的措施。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情感目标。
八、活动延伸,拓展创新
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去,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联系,加强语言教学与其它领域的整合。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制作连环画来表现故事的内容。
九、活动反思:
由于课件出现的问题导致课堂出现了停歇,整节课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最后也没有总结。
这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忙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潜力)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这天的户外活动资料,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使活动推向高潮。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下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在课堂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体会:
一、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抓住蝌蚪的外形描写,出示: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引导学生在写动物外貌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现他特有的特点来写。这段内容在抓住特点来描写外貌之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叠词对外貌修饰。先让学生有简单到复杂进行述说,这样既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在讲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发现描写青蛙的外表和蝌蚪的外表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特点描写完整和具体。
二、表演读激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结合插图去演一演、试一试,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总之,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可能今天天气很热的原因,孩子们的精神气不是很好,在朗读的时候,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的发言,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今后要多加注意,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效果: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成功之处: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三、不足之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
四、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资料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我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一样阶段的形态变化,并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资料。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一样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趣味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貌的?这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貌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之后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经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忙,小蝌蚪一步步明白了自我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经过第一次浏览课文明白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经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到达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便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经过暗线也明白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地,()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能够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应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资料就很快掌握了。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习。
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下边详细阐述:
一 、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 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 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第一段的学习顺利完成。
2、对话的朗读指导
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
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
“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
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二、说话写话
课堂上,关于说话的练习无处不在。每篇课文我都做到一课一得,精心的寻找语用点,一般是根据文字表达到额特点来设计,以据此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积累,巩固孩子的表达。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图说话,比如这篇课文: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本节课就是这样,在学习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之外,我就引导孩子尝试着描写“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课件显示小动物金鱼,引导观察,进行仿写。
训练完后,布置作业,再次进行仿写,小白兔或者小乌龟,或者小鸭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讲读和写、说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训练真正的做到扎实有效。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我重点讲讲我是怎样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开学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养几只小蝌蚪,注意观察它们地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这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
在学习本课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为了加深印象,我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让他们排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变化顺序。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课前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头像,我让孩子们戴上头像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5、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由于我的教学水平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浙江省海盐县城西小学 冯 丹
小学低段语文中相当数量的课文是以小动物的生活、成长为线索展开的,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如果讲课时重视让学生扮演课文中小动物的角色,表演成课本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在课文总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我就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请了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第1组表现:小蝌蚪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小蝌蚪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基本的动作和对话都表演出来了。第2组表现: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动,伸伸双脚、长出后腿,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伸伸双手就是长出前腿,去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就是尾巴变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妈妈,最后小蝌蚪就变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虫了。
课本剧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我在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这两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错,通过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课文大意有了了解,特别是第2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长过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将小蝌蚪转变成青蛙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另外,两组同学都注重课文中动词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见乌龟以为是妈妈就追上去的“追”,这两个动词两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准确、到位。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
在请第2组表演时我心里有点担心,因为这组里的两个女同学平时胆子比较小,我怕没有第一组表演得好,但事实出乎意料,这组表现得非常棒,其中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那个大胆而且敢于表现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或许在她的带领下,扮演鲤鱼妈妈和青蛙妈妈的那两个开始让我担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将要说的话有感情地说完,还加上了合理的动作,四个人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胆小的孩子能够到位的表演自己的角色,大胆的孩子能够将角色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意识,训练了胆小的同学,提高了胆大的同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在表演后我还让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组织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我让学生再齐读课文,我觉得学生读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妈妈时的着急,找到妈妈时的高兴。”当读到长出后腿时:有几个学生不自觉的伸了伸腿。读到长出前腿时:又有学生不觉地动了动手。这就是课本剧表演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切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课本剧也要从课文内容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乱演,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中心小学 王 娟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⑴ 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① 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②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⑵ 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① 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
② 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③ 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④ 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⑴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⑵ 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上海市海江小学 全嫣婷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的童话故事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一、 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视频出示这一课的动画,全文配音,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大意?”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二、 重点指导,举一反三,突出学法
像《小蝌蚪找妈妈》这类童话故事,课文内容较长,段落中大致内容相似,如这段讲和鲤鱼对话,下段讲和乌龟对话,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图也是连环画形式出示,我们就可以借这类课文,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把小蝌蚪问鲤鱼这一部分做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第一步,指导看图,说说图上有谁?它们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先设想。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青蛙的特点,并引导教育:只要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终会有成功的一天。第二步,读文理解,小蝌蚪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误认鲤鱼是它的妈妈?鲤鱼是怎么回答的?第三步,朗读体会,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它们的对话?指导读出小蝌蚪有礼貌,鲤鱼阿姨亲切的语气。第四步,复述课文,用课本剧或讲故事的形式来巩固课文内容。教学时思路要明晰,之后,用课件出示以上几个步骤,后几个段就让学生依照这几个步骤来小组协作学习。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出示自学提示:
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2、它们看到了谁?
3、它们是怎样对话的?请分角色读出来?这样来教学突出了重点,发挥了协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 启发谈话,引导实践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学到课文最后,老师启发谈话:“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心里多么幸福呀!假如你是小蝌蚪,你想对亲爱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总结后,引导学生实践:“如果蝌蚪不是遇见鲤鱼和乌龟,还可能遇到谁呢?”进行改编故事。“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该怎样对待青蛙呢?”最后拓展提问: “你知道一只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吗?”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习富有童趣的课文到对科学知识的探求,这种渗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在幼儿的心中,妈妈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却不在妈妈身边。它们游啊游,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很多幼儿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很喜欢这个故事。语言交流《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按顺序讲故事,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动物特征,培养幼儿理解、想象、记忆和表达潜力。
这一课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理解动物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学会动物间的对话,个性是描述青蛙特征的词句。我先安排幼儿听故事磁带,然后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帮忙幼儿回忆故事资料。然后教师先逐幅完整地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动物间的对话。老师讲完,再请幼儿尝试自己讲,个性要说出青蛙特征的话。这一课时,为下一课时幼儿表演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课时,先结合教学挂图,一齐回忆故事资料。再请幼儿倾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动物间的对话。最后才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幼儿才有话可说,动作表演自如,进行得很流畅。从这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畅,主要在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这样语言交流课才能扎实地训练幼儿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初步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学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过程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在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时,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动画并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的什么样?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低年级孩子对于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声情并茂的动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运用幻灯片展示“迎、追、游”三个动作,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二: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图文结合,研读品味”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迎,追,游”三个动词,突破教学重点,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词意,突破教学重点。这是常规教学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长成青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文本的介绍,要使一年级孩子了解相对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再次借助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确定整合点之四,播放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歌曲欣赏,再现故事这一环节,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动画,让孩子们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作为创设情境,品析词句和扩展学习的有效工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