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5篇《五人墓碑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难点、重点分析]
(一)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 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 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 讲读第一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 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 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 讲读第二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 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 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六) 讲读第三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按: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皆是。 
    按: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巡抚,官名。句中“抚”字作动词用。中丞,本汉官职名。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按:课本注释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指毛一鹭。”查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苏省,“江苏”建省始于康熙年间,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是明代尚无江苏省之名,当无“江苏巡抚”之设。注文称“江苏巡抚”不妥。 
(5)傫然: 
    课本注解为;“聚集的样子,一说重迭相连的样子。”其他选本注解,或作“聚集的样子”,或作“依次重迭相连之貌”,或作“凭高聚立貌”。有一选本注为:“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 
    “凭高聚立”,形容“墓”为宜,而此文中“傫然在墓”应指墓中人。“无声息,无知觉”是从“颓丧”转化而来,又似不合墓中人当初慷慨就义气氛。“五人墓”为五人并葬,想必依次相连,而非重迭堆积。故释为“依次重迭相连之貌”为宜。 
3、 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 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七) 讲读第四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 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 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八)讲读第五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绅,名词作动词。 
(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 
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 
(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此种情况古代常有。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 
(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株冶,株连治罪。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 
(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按:逡,退却。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未敢行动。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 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 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九) 讲读第六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赠谥美显: 
    赠,指死后封官。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谥(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2)扼腕墓道: 
    在墓门前扼腕,表示激动、悲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动、愤怒、振奋或惋惜时常有此动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会意义。 
3、 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4、 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十) 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职。 
重点词句: 
(1)冏卿因之吴公: 
    吴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为掌舆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 
(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馆事,故以太史为在翰林院任职官员的通称。 
(3)孟长姚公: 
    姚希孟,字孟长。曾作《开读始末》记吴民反阉党事。《明史》卷二一六有传。 
翻译: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长。&nbs
[1] [2] 下一页
教学目的(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设想: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课课练》“识别记忆”部分。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概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 仆 抚 私人 然 颜色 函
3.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视 暴 谥 隶 屈 明 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七、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八、结合课后练习,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见课后练习)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设想: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导学练》部分内容。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 先读课文3- 4 两节让学生翻译
a概叙事情的经过
b说说作者对五人及毛等爪牙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五人 热情的赞扬他们的这正义而死,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临死前 骂 谈笑以死
死后 颜色一少变
斗争中 送行 喊声震天
贤士大夫 出钱收尸
毛等人 极度痛恨 批叛(被追打的狼狈与落魄之丑态
c五人的斗争经过说明了什么/
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精神,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
齐读感受情感
2、学习1-2两节
强调字词:
当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强调句子: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a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在何处,在文中找出关键句
激于义而死
b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对比手法
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
问题
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数量悬殊 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
身份地位 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
死后影响 以“湮没”与“皦皦”比,
后人态度 以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与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
c对比的作用
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出五人之伟大
d为何在废祠之上修五人之墓
正义终压倒邪恶,歌五人之义举
3.学习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
a找出中心句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如何揭示意义
五人
思想地位 素不闻诗书 生于编伍 闻诗书缙绅
行为志向 激昂大义 易其志
临死态度 蹈死不顾,谈笑以死 脱身以逃
佯狂杜门
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
所为影响 忠义显 赠美名 荣后 加封 辱人贱行
死与不死 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
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屈豪杰 以隶使之
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视 暴 谥 隶 屈 明 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作用?
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七、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八、归纳中心思想。
1、 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 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4小题。)
总结 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九、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
1、 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 时代局限性:
(1) 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 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 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十、 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第一段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点出墓碑;第二段写“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再次提及五人墓葬;第三段写吴民抗暴及五人受诛,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收结全段,极其巧妙地将笔锋转到题面上来;第四段写五人临刑的“意气扬扬”、“断头置城上”、“卒与尸合”,末句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十分自然地将文意钩回到题面上来。五、六两段,分别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和“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进一步的点题。全文紧扣题目,前后环应,逐层深人,值得借鉴。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如果按表达方式划分段落,文章可分两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在前文充分记事的基础上,文章的五、六两段,分别以“嗟夫”、“由是观之”开头,发起议论,对五人死难的意义和影响作出了有力的正确的论述,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问党的憎恶、对不坚定的缙绅的贬斥和对五人的敬仰之情。这两段主要是由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但在议论中又带有记叙的成分。例如,第五段写魏忠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既说明了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作用,又记叙了这个阉党魁首的可耻下场。又如第六段写“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旦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既论述五人之死所产生的影响,又记叙了五人身后的荣耀。记叙和议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两者紧密相连。)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十一、结合课后练习,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
《五人墓碑记》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按诛五人
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 颜色不少变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
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5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今无此义。
6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头颅,脑袋。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有”同“又”。
2、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
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养之
隶,名词作状语,当作
奴隶那样。
2、去今墓而葬之
墓:名词用作动词,
修墓。
•3、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4、为之声义
•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
•5、缇骑按剑而前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
7 、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
9、 抶而仆之
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10、 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11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
12 不复敢有诛治
诛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3 激昂大义
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
14 荣于身后
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
15 尽其天年。
•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一词多义
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义愤,形容词。
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
合宜的道德,行为
或道理,正义,名词。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从……看来,介词。
为之声义/谁为哀者
替,给,介词。
固
1 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
2斯固百世之遇也。
实在,真是,副词。
句式判断
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宾语前置
1、 谁为哀者
2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介词结构后置句
1、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 忠义暴于朝廷
4、 荣于身后
5、 不能容于远近
6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 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 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省略句
1 断头置城上
2 投缳道路
3激昂大义
3 扼腕墓道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三、第四两部分。
2.难点: 中心的表现及文言文的标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字词正音: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
二、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三、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崐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五、解释字词、串讲课文
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时候 为正义激发 于这件事的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结果连词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贤士大夫⑵请于当道⑶, 即 除⑷魏阉废祠⑸之址 以
到现在 吴郡的 向执政的人请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来
于:介词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门,以旌⑹其 所为。呜呼,亦
安葬他们的遗体 并且树立石碑在他们 门前 表扬他们的行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简析: 首句解释,紧扣题目,概括交代死因。“义”是本文的纲领,下文叙事、议论都紧扣义字,用感叹句赞颂五人身后的荣耀,收住叙事,转入议论。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离 修墓来埋葬他们 那时间只
墓:名作动,修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贵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⑾
所有 的人 意气昂扬踌躇满志这类人 生病 埋没
凡:任选 之:代词 疾病:名作动,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众矣⑿,况 草野之无 闻 者欤⒀? 独 五人之
值得再说的人 太多 何况乡间 没有声名 唯独这 死崐 之:取独
⒁, 何 也⒂?
得光荣显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简析: 写出时间之短,变化之大,联想到有钱人家的子弟和乡间默默无闻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五人与众不同,用“何也”发人深思,引起下文。
总结:交代五人墓的缘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寻常。
第二课时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为读
之:取独
先 者⑴,为之声 义⑵,敛 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⑶
书人表率的人 替他声张正义 募集钱财来为他送行 穿红衣服
之:代周顺昌 赀通资
按 剑而前,问“谁为哀 者? ”众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马队握着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饰 仆:使动,使……倒下
是时以大中丞 抚吴 者⑸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吴之
这时用 身份担任吴郡巡抚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宾倒装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厉 声以呵⑻, 则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这件事 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 喊叫着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对一方,相当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吴民之乱 请于朝⑽, 按 诛
厕所里才逃脱 不久(他)用 暴乱的罪名向朝庭请示 追究这件事斩了这
以相当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 今之
(他们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简析: 这一段以简括的笔墨,叙述了抗暴斗争的时间、经过,揭示了起因,崐叙述“激于义而死”的经过,体现五人之“ ”。
然五人之当 刑⒀也, 意 气 扬扬,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斩刑的时候 神态气势昂然自若 喊着 骂
之,取独 而:表修饰
谈笑以死, 断头 置(于)城 上,颜色不 少 变。有贤 士大夫发 五
着死去 砍下的头悬挂在城墙 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贤明绅士 拿出
十金⒂,买五人之 ⒃而函⒄之, 卒 与尸合⒅, 故今 之墓中
银子 用木匣装起来(头)终于和身合在一起 现在的 是
函:名作动 之:代头
全乎 为五人也。
完整的
简析: 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写出他们慷慨激昂、横眉冷对阉党、视死如归的气慨,再写贤士大夫的义举,足见五人死义感人之深,最崐后照应“墓而葬焉”。
第二部分: 追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嗟夫!大阉之乱⑴, 缙绅⑵ 而能不易 其 志者,四海之 大,
魏忠贤专权作乱的时候 做官的人 改变自己志向 全国这么大崐 而……者:定语后置标志 之:代词,这么
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⑶之间,素 不 闻 诗书⑷之训, 激昂(于)大
呢 在民间 平素没有听到经书 教诲 被大义所激崐
义⑸,蹈 死⑹不顾, 亦 曷⑺故 哉? 且 矫诏⑻ 纷 出,
励 踏上死地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并且假托皇帝的命令纷纷发出来
曷通何
钩党之捕⑼ 遍于天下,卒 以 吾郡 之发 愤 一 击, 不
逮捕同党的人 及全国 终于因为吴郡的人民 发出愤怒地一次痛击(阉党)
钩党:有牵连的党人 之,取独
敢复有株 治⑽;大阉亦逡巡 畏 义⑾,非常之谋⑿ 难于猝 发,
再 牵连治罪 犹豫不决畏惧正义 篡夺帝位的阴谋 立即发动
待 圣人 之出⒀而投缳(于)道路⒁,不可谓非 五人之力也。
等到当今皇上 即位就 能说不是 功劳
简析: 本段由记叙转入议论,反面揭示出缙绅的阿谀奉承的无耻行径,和崐五义士高尚情操形成鲜明对比,显出五人死义的可歌可泣。“且”字一转,追崐叙魏阉专权的黑暗,由于人民的反抗,不敢篡位,落个投缳的下场,从而体现崐五人捐躯的斗争关系天下人民的生死祸福、国家的安危存亡。最后双重否定肯崐定五人反阉斗争的巨大贡献和死义的重大意义。
第三课时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⒂, 一旦抵罪⒃, 或脱身以逃,
做大官身居显位的人 犯罪应受惩治时 而
之:凑足音节 则:顺承连词,不译
不能容 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 杜门⒄ 佯 狂⒅不知所之⒆者,其
收容被 的百姓 为僧闭门不出 假装疯狂 往哪里去的
于:表被动 远近:形作名 之:动词,去、往
辱 人 贱 行⒇,视(21)五人之死, 轻 重固 何如 哉⑴?
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与 相比(谁) (谁) 到底怎么样呢
视:与……相比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⑵于朝廷, 赠谥 美 显⑶,荣于身后;而五
显露 (皇上) 谥号美好而光荣 死后也光荣
人亦得以 加其 土封⑷,列 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 四方
能因此为他们修建(一座)大坟 刻上 在 (立碑)所有各方
加:修建 土封:坟墓
之士 无有不过而 拜 且泣者, 斯固 百世 之遇也⑸。不然,
人士没有经过墓前不下拜 哭泣的 这实在是百年难得的遭遇 这样的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⑹以老于户牖之下,则 尽其天年, 人
话 使 头颅 老死在家中 就是(平安)度完他们的一生 人们
户:门 牖:窗 下:下面
皆得 以 隶 使之⑺,安能屈⑻豪杰之流, 扼腕(于)墓道⑼,
都可以把他们当做奴隶来使唤 这一类人物 在墓前表示愤慨
隶:名作状,当做奴隶 屈:使动,使……屈身
发 其 志士之悲 哉⑽? 故予与同社诸 君子哀 斯墓之徒⑾有其 石也而
抒发他们 悲愤呢 各位先生惋惜 空 那块石碑就
之:取独
为之 记, 亦以(之) 明 死生之大⑿,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⒀。
它(作了)碑记 用(它)来说明 重大意义 平民对于国家有重大意义 之:代碑 明:形作动 大:形作名,重大意义 匹夫:代五人
此自然段论五人对国家的贡献,从反面揭示“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再一次对比突出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再正面叙述,以周顺昌死后作陪衬,照崐应开头;再从反面设想五人如不死于义,虽得终天年,但生命毫无意义,对他崐们的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肯定。结尾句是结论,把论题提高到理论高度,表明作者比较正确的观点。
第三部分: 再次肯定周顺昌和五人的功绩、影响,指出人民于国家的重大作用。
贤士大夫者, 卿因之吴公⒁,太史文起文公⒂,孟长姚
(上文提到的)贤明士绅 是 吴因之先生 文文起先生 姚孟长崐
公⒃也。
先生
结尾交代贤士大夫的姓名,是补白性的文字。
小结:
一、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崐争中慷慨捐躯的事迹,充分肯定了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和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崐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认为平民百姓是理所当然地不懂道理崐的、受奴役的,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写作特点:
1.叙事议论有机融合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是先叙后议,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斗争事迹)、三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一段叙述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 ”,然后接叙五人斗争事迹,三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实,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敇议论随叙事内敇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从二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反复对比
作用: 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展现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对比: 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对比。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三、第四两部分。
2.难点: 中心的表现及文言文的标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字词正音: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
二、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三、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崐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五、解释字词、串讲课文
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时候 为正义激发 于这件事的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结果连词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贤士大夫⑵请于当道⑶, 即 除⑷魏阉废祠⑸之址 以
到现在 吴郡的 向执政的人请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来
于:介词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门,以旌⑹其 所为。呜呼,亦
安葬他们的遗体 并且树立石碑在他们 门前 表扬他们的行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简析: 首句解释,紧扣题目,概括交代死因。“义”是本文的纲领,下文叙事、议论都紧扣义字,用感叹句赞颂五人身后的荣耀,收住叙事,转入议论。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离 修墓来埋葬他们 那时间只
墓:名作动,修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贵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⑾
所有 的人 意气昂扬踌躇满志这类人 生病 埋没
凡:任选 之:代词 疾病:名作动,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众矣⑿,况 草野之无 闻 者欤⒀? 独 五人之
值得再说的人 太多 何况乡间 没有声名 唯独这 死崐 之:取独
⒁, 何 也⒂?
得光荣显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简析: 写出时间之短,变化之大,联想到有钱人家的子弟和乡间默默无闻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五人与众不同,用“何也”发人深思,引起下文。
总结:交代五人墓的缘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寻常。
第二课时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为读
之:取独
先 者⑴,为之声 义⑵,敛 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⑶
书人表率的人 替他声张正义 募集钱财来为他送行 穿红衣服
之:代周顺昌 赀通资
按 剑而前,问“谁为哀 者? ”众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马队握着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饰 仆:使动,使……倒下
是时以大中丞 抚吴 者⑸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吴之
这时用 身份担任吴郡巡抚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宾倒装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厉 声以呵⑻, 则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这件事 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 喊叫着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对一方,相当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吴民之乱 请于朝⑽, 按 诛
厕所里才逃脱 不久(他)用 暴乱的罪名向朝庭请示 追究这件事斩了这
以相当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 今之
(他们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简析: 这一段以简括的笔墨,叙述了抗暴斗争的时间、经过,揭示了起因,崐叙述“激于义而死”的经过,体现五人之“ ”。
然五人之当 刑⒀也, 意 气 扬扬,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斩刑的时候 神态气势昂然自若 喊着 骂
之,取独 而:表修饰
谈笑以死, 断头 置(于)城 上,颜色不 少 变。有贤 士大夫发 五
[1] [2] 下一页
江苏金坛直溪高中 武新光
本人在执教《五人墓碑记》一文时,发现人教版教参将“谁为哀者?”一句在译文中译为“在为睡悲痛?”,笔者颇感疑惑。同时,我发现该书第193页将此句解释为宾语前置,原文如此: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提前。我想这就是该书把此句译为“在为谁悲痛”的根据吧。但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因此,我翻阅了其他资料,有资料解释为“谁是同情的人?”,表面看似乎讲得通,实则不然。“哀”固然有“同情”之意,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但“同情”一词远不能表达当时吴郡人民的心情,因为有人为此“蹈死不顾”,只有“悲痛”才能表达这种心情。“哀”作“悲痛”之意也很常见,如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的哀就是此意。此外,此处的“者”并不是作“的人”讲,而是和“谁”一起构成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这种句式在古汉语中随处可见,如《梅花岭记》中“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即是。因此这种理解也不很妥当。
回过头来再看此句为何不能理解为“在为谁悲痛?”,为何不能理解为宾语前置。本文写的是明朝末年,魏忠贤专权,时任吏部员外郎的吴郡人周顺昌因得罪魏忠贤,魏忠贤的爪牙逮捕周顺昌从而引起吴郡人公愤的事。从上下闻看,吴郡人民的行为有明确的目的,即“为之声义”,所以“哭声震动天地”,因此缇骑所问“谁为哀者?”理解为“在为谁悲痛?”,明显不合情理。按情理,缇骑是要镇压为周公伸张正义的百姓,他们应该问“谁在替周公悲痛?”,谁在替周公悲痛就杀掉谁。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的“谁为哀者?”应该是“谁为之哀者?”的省略,也就是说介词“为”的宾语“之”在原文中是省略了(在古汉语中介词的宾语省略的现象很常见),其中“之”指代周公,而非教参上所说的“谁”作介词为的宾语。这样一来,就可以译为“谁在替他悲痛?”,根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可意译为“谁在哀哭?”。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三、第四两部分。
2.难点: 中心的表现及文言文的标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崐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崐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崐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崐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崐“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崐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崐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崐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崐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崐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崐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崐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崐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崐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崐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崐──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
(这) 个 是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时候 为正义激发 于这件事的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结果连词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贤士大夫⑵请于当道⑶, 即 除⑷魏阉废祠⑸之址 以
到现在 吴郡的 向执政的人请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来
于:介词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门,以旌⑹其 所为。呜呼,亦
安葬他们的遗体 并且树立石碑在他们 门前 表扬他们的行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简析: 首句解释,紧扣题目,概括交代死因。“义”是本文的纲领,下文崐叙事、议论都紧扣义字,用感叹句赞颂五人身后的荣耀,收住叙事,转入议论。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离 修墓来埋葬他们 那时间只
墓:名作动,修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贵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⑾
所有 的人 意气昂扬踌躇满志这类人 生病 埋没
凡:任选 之:代词 疾病:名作动,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众矣⑿,况 草野之无 闻 者欤⒀? 独 五人之
值得再说的人 太多 何况乡间 没有声名 唯独这 死崐 之:取独
⒁, 何 也⒂?
得光荣显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简析: 写出时间之短,变化之大,联想到有钱人家的子弟和乡间默默无闻崐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五人与众不同,用“何也”发人深思,崐引起下文。
一、交代五人墓的缘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寻常。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为读
之:取独
先 者⑴,为之声 义⑵,敛 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⑶
书人表率的人 替他声张正义 募集钱财来为他送行 穿红衣服
之:代周顺昌 赀通资
按 剑而前,问“谁为哀 者? ”众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马队握着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饰 仆:使动,使……倒下
是时以大中丞 抚吴 者⑸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吴之
这时用 身份担任吴郡巡抚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宾倒装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厉 声以呵⑻, 则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这件事 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 喊叫着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对一方,相当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吴民之乱 请于朝⑽, 按 诛
厕所里才逃脱 不久(他)用 暴乱的罪名向朝庭请示 追究这件事斩了这
以相当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 今之
(他们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简析: 这一段以简括的笔墨,叙述了抗暴斗争的时间、经过,揭示了起因,崐叙述“激于义而死”的经过,体现五人之“ ”。
然五人之当 刑⒀也, 意 气 扬扬,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斩刑的时候 神态气势昂然自若 喊着 骂
之,取独 而:表修饰
谈笑以死, 断头 置(于)城 上,颜色不 少 变。有贤 士大夫发 五
着死去 砍下的头悬挂在城墙 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贤明绅士 拿出
十金⒂,买五人之 ⒃而函⒄之, 卒 与尸合⒅, 故今 之墓中
银子 用木匣装起来(头)终于和身合在一起 现在的 是
函:名作动 之:代头
全乎 为五人也。
完整的
简析: 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写出他们慷慨激昂、横眉冷崐对阉党、视死如归的气慨,再写贤士大夫的义举,足见五人死义感人之深,最崐后照应“墓而葬焉”。
第二部分: 追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嗟夫!大阉之乱⑴, 缙绅⑵ 而能不易 其 志者,四海之 大,
魏忠贤专权作乱的时候 做官的人 改变自己志向 全国这么大崐 而……者:定语后置标志 之:代词,这么崐
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⑶之间,素 不 闻 诗书⑷之训, 激昂(于)大
呢 在民间 平素没有听到经书 教诲 被大义所激崐
义⑸,蹈 死⑹不顾, 亦 曷⑺故 哉? 且 矫诏⑻ 纷 出,
励 踏上死地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并且假托皇帝的命令纷纷发出来
曷通何
钩党之捕⑼ 遍于天下,卒 以 吾郡 之发 愤 一 击, 不
逮捕同党的人 及全国 终于因为吴郡的人民 发出愤怒地一次痛击(阉党)
钩党:有牵连的党人 之,取独
敢复有株 治⑽;大阉亦逡巡 畏 义⑾,非常之谋⑿ 难于猝 发,
再 牵连治罪 犹豫不决畏惧正义 篡夺帝位的阴谋 立即发动
待 圣人 之出⒀而投缳(于)道路⒁,不可谓非 五人之力也。
等到当今皇上 即位就 能说不是 功劳
简析: 本段由记叙转入议论,反面揭示出缙绅的阿谀奉承的无耻行径,和崐五义士高尚情操形成鲜明对比,显出五人死义的可歌可泣。“且”字一转,追崐叙魏阉专权的黑暗,由于人民的反抗,不敢篡位,落个投缳的下场,从而体现崐五人捐躯的斗争关系天下人民的生死祸福、国家的安危存亡。最后双重否定肯崐定五人反阉斗争的巨大贡献和死义的重大意义。
憙拑
第三课时
憗拕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⒂, 一旦抵罪⒃, 或脱身以逃,
做大官身居显位的人 犯罪应受惩治时 而
之:凑足音节 则:顺承连词,不译
不能容 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 杜门⒄ 佯 狂⒅不知所之⒆者,其
收容被 的百姓 为僧闭门不出 假装疯狂 往哪里去的
于:表被动 远近:形作名 之:动词,去、往崐
辱 人 贱 行⒇,视(21)五人之死, 轻 重固 何如 哉⑴?
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与 相比(谁) (谁) 到底怎么样呢
视:与……相比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⑵于朝廷, 赠谥 美 显⑶,荣于身后;而五
显露 (皇上) 谥号美好而光荣 死后也光荣
人亦得以 加其 土封⑷,列 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 四方
能因此为他们修建(一座)大坟 刻上 在 (立碑)所有各方
加:修建 土封:坟墓
之士 无有不过而 拜 且泣者, 斯固 百世 之遇也⑸。不然,
人士没有经过墓前不下拜 哭泣的 这实在是百年难得的遭遇 这样的崐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⑹以老于户牖之下,则 尽其天年, 人
话 使 头颅 老死在家中 就是(平安)度完他们的一生 人们
户:门 牖:窗 下:下面
皆得 以 隶 使之⑺,安能屈⑻豪杰之流, 扼腕(于)墓道⑼,
都可以把他们当做奴隶来使唤 这一类人物 在墓前表示愤慨
隶:名作状,当做奴隶 屈:使动,使……屈身
发 其 志士之悲 哉⑽? 故予与同社诸 君子哀 斯墓之徒⑾有其 石也而
抒发他们 悲愤呢 各位先生惋惜 空 那块石碑就
之:取独
为之 记, 亦以(之) 明 死生之大⑿,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⒀。
它(作了)碑记 用(它)来说明 重大意义 平民对于国家有重大意义崐 之:代碑 明:形作动 大:形作名,重大意义 匹夫:代五人
此自然段论五人对国家的贡献,从反面揭示“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崐再一次对比突出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再正面叙述,以周顺昌死后作陪衬,照崐应开头;再从反面设想五人如不死于义,虽得终天年,但生命毫无意义,对他崐们的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肯定。结尾句是结论,把论题提高到理论高度,表崐明作者比较正确的观点。
第三部分: 再次肯定周顺昌和五人的功绩、影响,指出人民于国家的重大作用。
贤士大夫者, 卿因之吴公⒁,太史文起文公⒂,孟长姚
(上文提到的)贤明士绅 是 吴因之先生 文文起先生 姚孟长崐
公⒃也。
先生
结尾交代贤士大夫的姓名,是补白性的文字。
小结:
一、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崐争中慷慨捐躯的事迹,充分肯定了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和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崐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认为平民百姓是理所当然地不懂道理崐的、受奴役的,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写作特点:
1.叙事议论有机融合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是先叙后议,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崐斗争事迹)、三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但叙中有议,议中崐有叙。一段叙述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 ”,然后接崐叙五人斗争事迹,三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崐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实,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敇议论随叙事内崐敇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敋。从二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崐根据,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纲崐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反复对比
作用: 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展现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对比: 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对比。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冉祥明
文言文的教学,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文章年代久远,与现实联系又不大,学生普遍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乃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本着这一原则,在进行《五人墓碑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尝试做如下几项工作:
一,本文记叙的是明末苏州市民的一次反抗阉党的暴动,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如何向观众报道这件事情?
设计目的:学生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会看到很多记者现场报道事件的这样的内容,可以模仿记者对事件进行报道,并且,这个作业 的表现性很强,学生必然会积极地看课文,发掘文章中自己可以利用的内容,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预习,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记叙部分。
二,为文章中所记叙的五义士写一幅挽联,力求表现五人的精神及其牺牲所具有的意义。
设计目的: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有关对联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对仗知识的掌握。设计这个作业 ,可以让学生复习对仗的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本文巧妙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
(附:学生对联作品
①自作孽必死,一独夫臭名遗千载
激于义而发,五壮士浩气干九霄
②一夫谋于私而缢,死轻于鸿毛
五贤激于义而发,亡重于泰山
③万群众激昂除奸邪,人民功绩千秋颂
五壮士慷慨赴刑场,英雄名烈万古流
④五豪杰驱恶殁身明正义
千秋事永铭人心万古流)
三,针对此次事件及五人之死,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议论部分和作者对五人之死的评价,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并指导学生进行评论的写作,谈出自己对生与死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样三个题目,可以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强化学生对考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是,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觉得文言文不再枯燥无味。再者,这样做还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山东省泰安二中语文组 冉祥明 邮编 271000
电话 0538-6666634)
吴张泽
张溥
成都二十中语文教研组 吴张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二、作者见教材注释。另补:
①张溥,所读书必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读书之斋取名“七录斋”。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②魏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侮辱,一气之下自宫,21岁被选入宫,善于巴结,后因与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渐夺取宫廷内务大权。当时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内操,紫禁城锣鼓喧天,大臣进谏都被拒绝。明熹宗喜欢木工油漆之事,从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时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烦,趁机操权。慢慢形成阉党,尽杀异己。权势登峰造极,为讨好他,全国各地建了不少生祠。嚣张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祯即位,削去官职,贬往凤阳,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杀。
三、落实基础
⑴一读(自由朗读),用圆圈画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还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确:①连词:表目的,来;②副词;表修饰,而;③介词:把;④连词,表原因,因为。⑤介词:凭借,用。
⑵二读(自由朗读),用三角画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还含有“于” 字的句子。
明确:①表被动;②介词,在某地,在某时;③介词,向;④介词,对,对于。
⑶三读(默读),用方形画出文中除了“既而” 还含有“而”字的句子。
明确:①副词:表修饰,因为;②副词:表修饰,状态;③副词:表修饰,方式;④连词:表顺承,然后;⑤连词:表并列,并且。
⑷分别在作业 本上抄写含有“以”“于”“而”字的句子,并解释各句中“以”“于”“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教材注释翻译句子。
明确:不得借助其他资料,学会根据前后上下文推断词义。
⑸检查学习情况
诵读:①抽点学生朗读第一段
②男生齐读第二段
③女生齐读第三段
④抽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⑤全班齐读五、六、七段
⑹指导学生弄清几处断句
明确: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
③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⑺解决学生难翻译的地方
⑻重点实词词义抽答
第一段:旌 盛
第二段:皎皎
第三段:望 行为 敛 堪 抚 按
第四段:当 少 发 卒
第五段:素 蹈死 株治 逡巡 猝
第六段:抵 佯 视 尽 隶 屈
四、研习
⑼请找出第一、二段的中心句。
明确:最后一句。
⑽记叙五人生平事迹是哪些段落?各记什么?
明确:第三、四段;何事被杀,死之情状。
⑾请找出五、六段的中心句。
明确:最后一句。
⑿总结全文思路。
明确:立碑盛(记,叙)—为何立(问,议 )—生前事(忆,叙)--死得值(答,议)
⒀作者以为五人为何而死?
明确:义。
⒁能否用原文为意义做个解释?
明确: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还知道哪些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慷慨赴义?
列举: 文天祥、夏完淳、谭嗣同、林觉民等。
五、附:板书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激于义而死
墓碑
记 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216“左忠毅公逸事”218“谭嗣同”。
作者邮箱:
五人墓碑记
张 溥
[教学目标 ]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教学难点 ]
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 旌 湮 ? 缇 ?
溷 ? ? 詈 逡 ?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谥(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4.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土。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博与复社。张博(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未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恢四年进土,“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意宗天启末年,是和阀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三)补充介绍作者。
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侦元年(1628年),其时他 26岁。
(四)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经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叱之日:“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缢而死。
(五)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下火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六)诵读第2段。
评点: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七)诵读第3段。
评点: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发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分之爆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释:①“缇绮”之“骑”读?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间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阀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县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八)诵读第4段。
评点: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 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九)诵读第5段。
评点: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易故哉(二比——与细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钦”,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债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宜(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太。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店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十)诵读第6、7段。
评点: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寥洲周公,忠义暴干朝廷,赠溢美显,荣于身后(结住寥洲周公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结住五人事),凡四方之土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通”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土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十一)齐背全文。
(十二)总结全文。
1.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先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画出示意图表,并指出这三者结合的方式。
注:抒情融于记叙和议论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对比论述方式。
在评点中已经涉及,小结中只要求学生说出各项对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为伸张正义而死,死得荣耀且有价值,令人怀念),而集中到一点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这一条不必作过细分析。
3.语言积累。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旗的一种?表彰。 例:以旌其所为。
墓:坟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买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例: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视:比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 张溥(pú)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o洲 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
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
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
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
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
提示: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
教师归纳:这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
翻译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1-4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虚词、“激”“止”“闻”等实词、倒装,判断,通假古今意等语法现象。理解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后献身的经过,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好,昨天我们说到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献身的经历主要集中在1—4段。
1.下面我们再听一边课文录音1—4段,感悟他们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
2.先请四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要求能脱离翻译本。
(1)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 逮, 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 之
(这) 五个人 是 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的时候 被正义激发而死于这件事的。到现在,吴郡中的
贤 士大夫 请于当道 即 除 魏阉 废祠之址 以 葬 之; 且 立 石
贤明的士大夫向执政的人请示后,立即清理魏忠贤被废祠堂的地址来安葬他们的遗体 ;并且树立石碑
于 其 墓 之 门, 以 旌 其 所为。呜呼,亦 盛 矣哉!
在他们的坟墓之门前,用来表扬他们的行为。唉, 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注意的词语: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于,被,表示被动
小结:这段交待为五人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2)夫五人之死,去 今之 墓 而 葬 焉,其为时止 十有一月 尔。 夫十有一月 之中,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修墓来埋葬他们, 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这十一个月之中,
凡 富贵 之子, 慷慨 得志 之徒, 其 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 足 道 者,
所有富贵人家的人,意气昂扬踌躇满志这类人,他们因为生病而死,死而埋没不值得去说的人,
亦 已 众矣, 况 草野之无 闻 者 欤? 独 五人之 皦皦, 何 也?
也已经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人能名声显赫,为人挂念,这是为什么呢?
注意的词语:
墓:名作动,筑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徒:这类人 疾病: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取独 皦皦: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小结: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壮举。
(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丙寅 三月之望。 吾社之 行 为 士 先 者,
我还记得周公被戴捕,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的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为之声 义, 敛 赀财以 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 骑 按 剑而前, 问:“谁为
替他声张正义,募集钱财来为他送行,哭声震动天地。穿红衣服的卫士手握宝剑向前,问:“谁为他们
哀 者? ” 众不能堪,抶 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 抚 吴 者为魏之
哭泣?” 大家不能忍受,笞打并打倒他们在地。这时以大中丞身份担任吴郡巡抚的人是魏忠贤的
私人毛一鹭,公之 逮 所由 使 也。吴之民 方 痛心 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则
死党毛一鹭,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百姓正痛恨这件事,于是趁他大声呵叱的时候,就
噪 而相逐。 中丞 匿于 溷藩 以免。 既而 以 吴民之 乱 请于朝, 按
呼叫着追赶他。毛一鹭藏匿在厕所里才逃脱 不久(他)用苏州百姓暴乱的罪名向朝庭请示,追究这事
诛 五人, 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即 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斩了这五人,这五人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葬在坟墓里的人。
注意词语:
之:①取独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代周顺昌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通“资”,钱财 而:表修饰 哀: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抶:鞭打,笞打 仆:使动,使……倒下 抚:动词,作……的巡抚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厕所
按:①握着②追究 以:①来,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饰④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
请于朝: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小结:这段文字记叙了苏州暴动的起因和经过。
(4)然 五人 之当刑 也, 意气扬扬,呼 中丞之名 而詈之,谈笑以死;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中丞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
断头 置 城上,颜色 不少 变。 有 贤 士大夫 发 五十金, 买五人之头
(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贤明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而 函之, 卒 与 尸 合。 故 今 之墓中, 全乎为五人也。
用匣子盛好它,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注意的词语:
当:接受 詈:骂 以:地,表修饰 颜色:脸色(古今意)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函: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终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小结: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突出他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慨。
三。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1.大家思考: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
坚持正义。
2.好的,可以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好的,接下来大家看看,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4.说得好,下面思考: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看起来文章的选择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在作铺垫。
四。作业
翻译课文5—7段。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5—7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
二。先请同学们听课文5—7段的录音,准备翻译。
……
好,今天我们也要像昨天一样能脱离翻译本进行翻译。
1.嗟夫! 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 不易 其 志者, 四海之大,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
有几 人 欤?而 五人 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
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
蹈 死 不顾, 亦 曷故哉? 且 矫诏 纷出,
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
钩党之捕 遍于天下,卒 以 吾郡 之发愤一击, 不敢复
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
有 株治; 大阉亦 逡巡 畏义, 非常之谋 难于 猝 发, 待
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以立刻发动,(后来)等到
圣人之出 而投缳 道路: 不可谓 非 五人 之力也!
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注意词语:
乱:乱政 易:改变 欤: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指代民间
闻……之训:接受……的教导 素:平素,平时 以:因为
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马上发动 出: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魏忠贤)(于)
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2.由是观之, 则今 之 高爵显位, 一旦 抵罪, 或 脱身以逃,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
不能 容于远近,而又有 剪发 杜门、 佯 狂 不知 所之 者。
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其 辱 人 贱 行, 视 五人 之 死, 轻重固何如哉?是以
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
蓼洲周公忠义 暴于朝廷, 赠谥 美显, 荣于身后; 而 五人 亦得以
周公墓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谥号使名声荣耀,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
加 其 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四方之士 无有不过
修建他们的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一个不
而拜且 泣 者,斯固 百世 之遇 也!不然, 令 五人者 保
跪拜而且流泪的人,这真(是)千载(难得)的机会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
其 首领以 老于户牖之下,则 尽 其 天年, 人 皆得以 隶使之,
他们的头颅而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年,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
安 能 屈豪杰之流, 扼腕墓道, 发其
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
志士 之悲 哉!故 予与同社 诸君子 哀 斯墓 之徒有其石也, 而为之
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
记, 亦 以 明 死生之大, 匹夫之 有 重于社稷也。
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也有比国家(兴亡)重大的啊。
贤 士大夫者: 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前面提到的)贤明的士大夫:(是)冏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长。
注意词语:
杜门:闭门不出 佯狂:假装疯狂 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视:比
固: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 暴:通“曝”,显示 土封:坟墓
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 斯:这
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头颅(古今意)
户牖:代家。户,门;牖,窗 尽:动词,享尽
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这些人 哀:惋惜
徒:白白,空 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
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平民 社稷:国家
于: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三。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1.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遍5、6两段,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
正反对比。
2.好,请同学们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找得好,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五。作业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分析:《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的。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陶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分析: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分析:
1.进步性:
(1)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张博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他们提出诗文应该反映时代,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为政治斗争服务。张博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这一思想,写出了反映现实斗争、内容感人至深的《五人墓碑记》,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文章所体现的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作文有相当的作用。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激于义”、“激昂大义”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上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而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立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使然。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 旌 湮 ? 缇 ?
溷 ? ? 詈 逡 ?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谥(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4.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土。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博与复社。张博(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未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恢四年进土,“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意宗天启末年,是和阀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三)补充介绍作者。
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侦元年(1628年),其时他 26岁。
(四)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经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叱之日:“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缢而死。
(五)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下火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六)诵读第2段。
评点: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七)诵读第3段。
评点: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发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分之爆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释:①“缇绮”之“骑”读?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间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阀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县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八)诵读第4段。
评点: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 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九)诵读第5段。
评点: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易故哉(二比——与细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钦”,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债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宜(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太。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店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十)诵读第6、7段。
评点: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寥洲周公,忠义暴干朝廷,赠溢美显,荣于身后(结住寥洲周公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结住五人事),凡四方之土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通”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土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十一)齐背全文。
(十二)总结全文。
1.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先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画出示意图表,并指出这三者结合的方式。
注:抒情融于记叙和议论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对比论述方式。
在评点中已经涉及,小结中只要求学生说出各项对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为伸张正义而死,死得荣耀且有价值,令人怀念),而集中到一点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这一条不必作过细分析。
3.语言积累。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旗的一种?表彰。 例:以旌其所为。
墓:坟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买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例: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视:比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小资料】
(一) 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韵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肆营建宫殿,为搜刮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其中以苏州纺织工人葛成领导的击杀税监孙隆等人的抗税斗争影响尤为巨大。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如党人李三才以右金都御史总督增运,巡抚凤阳诸府时,曾请求朝廷停收矿税,还捕杀作恶多端的税吏爪牙。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闭党专政。嘉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嘉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嘉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调,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二)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在万历四十二年福州市民反对鱼肉人民的税使高空(阉党)的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市民一边。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闻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利、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闲党。这事被提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在苏州家居时,对地方上“小民冤抑未伸,并水旱征稿之事,必力请于当事”;对贫苦的书生,他大力帮助扶持,所以“民深德之”。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闭党的话。后来苏杭织造李实(太监)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江苏巡抚毛一鸳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进去,说两周勾结,贪污了上交的袍料。因此矫诏下,周顺昌被捕。
周顺昌于天启六年三月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须元年才得到昭雪,说忠介。
(三)五义土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塔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提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提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提骑的武器,同提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提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堤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一个提骑被群众踢破脑袋,当场毙命,另一个被群众用雨伞、未履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那天傍晚,恰巧又有另一伙提骑,逮捕黄尊素,路过苏州,在码头上强赊硬买,于是五人又和群众一起殴打了这伙缇骑,放火烧了提骑的船,连皇帝的诏书都沉到河底。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阀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道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调折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四)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浮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净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分之世”,必须“为分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五)译文。
五(个)人,(是)周公墓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沉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五人的牺牲,二巨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阉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闲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墓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记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通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长。
二十六
张 溥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词的活用,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三、第四两部分。
2.难点: 中心的表现及文言文的标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
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崐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
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崐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崐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崐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崐“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崐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崐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崐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崐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崐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崐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崐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崐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崐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崐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崐──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义 而死焉者也。
(这) 个 是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时候 为正义激发 于这件事的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结果连词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贤士大夫⑵请于当道⑶, 即 除⑷魏阉废祠⑸之址 以
到现在 吴郡的 向执政的人请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来
于:介词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门,以旌⑹其 所为。呜呼,亦
安葬他们的遗体 并且树立石碑在他们 门前 表扬他们的行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简析: 首句解释,紧扣题目,概括交代死因。“义”是本文的纲领,下文崐叙事、议论都紧扣义字,用感叹句赞颂五人身后的荣耀,收住叙事,转入议论。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离 修墓来埋葬他们 那时间只
墓:名作动,修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贵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⑾
所有 的人 意气昂扬踌躇满志这类人 生病 埋没
凡:任选 之:代词 疾病:名作动,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众矣⑿,况 草野之无 闻 者欤⒀? 独 五人之
值得再说的人 太多 何况乡间 没有声名 唯独这 死崐 之:取独
⒁, 何 也⒂?
得光荣显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简析: 写出时间之短,变化之大,联想到有钱人家的子弟和乡间默默无闻崐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五人与众不同,用“何也”发人深思,崐引起下文。
一、交代五人墓的缘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寻常。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为读
之:取独
先 者⑴,为之声 义⑵,敛 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⑶
书人表率的人 替他声张正义 募集钱财来为他送行 穿红衣服
之:代周顺昌 赀通资
按 剑而前,问“谁为哀 者? ”众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马队握着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饰 仆:使动,使……倒下
是时以大中丞 抚吴 者⑸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吴之
这时用 身份担任吴郡巡抚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宾倒装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厉 声以呵⑻, 则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这件事 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 喊叫着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对一方,相当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吴民之乱 请于朝⑽, 按 诛
厕所里才逃脱 不久(他)用 暴乱的罪名向朝庭请示 追究这件事斩了这
以相当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 今之
(他们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简析: 这一段以简括的笔墨,叙述了抗暴斗争的时间、经过,揭示了起因,崐叙述“激于义而死”的经过,体现五人之“ ”。
然五人之当 刑⒀也, 意 气 扬扬,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斩刑的时候 神态气势昂然自若 喊着 骂
之,取独 而:表修饰
谈笑以死, 断头 置(于)城 上,颜色不 少 变。有贤 士大夫发 五
着死去 砍下的头悬挂在城墙 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贤明绅士 拿出
十金⒂,买五人之 ⒃而函⒄之, 卒 与尸合⒅, 故今 之墓中
银子 用木匣装起来(头)终于和身合在一起 现在的 是
函:名作动 之:代头
全乎 为五人也。
完整的
简析: 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写出他们慷慨激昂、横眉冷崐对阉党、视死如归的气慨,再写贤士大夫的义举,足见五人死义感人之深,最崐后照应“墓而葬焉”。
第二部分: 追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嗟夫!大阉之乱⑴, 缙绅⑵ 而能不易 其 志者,四海之 大,
魏忠贤专权作乱的时候 做官的人 改变自己志向 全国这么大崐 而……者:定语后置标志 之:代词,这么崐
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⑶之间,素 不 闻 诗书⑷之训, 激昂(于)大
呢 在民间 平素没有听到经书 教诲 被大义所激崐
义⑸,蹈 死⑹不顾, 亦 曷⑺故 哉? 且 矫诏⑻ 纷 出,
励 踏上死地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并且假托皇帝的命令纷纷发出来
曷通何
钩党之捕⑼ 遍于天下,卒 以 吾郡 之发 愤 一 击, 不
逮捕同党的人 及全国 终于因为吴郡的人民 发出愤怒地一次痛击(阉党)
钩党:有牵连的党人 之,取独
敢复有株 治⑽;大阉亦逡巡 畏 义⑾,非常之谋⑿ 难于猝 发,
再 牵连治罪 犹豫不决畏惧正义 篡夺帝位的阴谋 立即发动
待 圣人 之出⒀而投缳(于)道路⒁,不可谓非 五人之力也。
等到当今皇上 即位就 能说不是 功劳
简析: 本段由记叙转入议论,反面揭示出缙绅的阿谀奉承的无耻行径,和崐五义士高尚情操形成鲜明对比,显出五人死义的可歌可泣。“且”字一转,追崐叙魏阉专权的黑暗,由于人民的反抗,不敢篡位,落个投缳的下场,从而体现崐五人捐躯的斗争关系天下人民的生死祸福、国家的安危存亡。最后双重否定肯崐定五人反阉斗争的巨大贡献和死义的重大意义。
憙拑
第三课时
憗拕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⒂, 一旦抵罪⒃, 或脱身以逃,
做大官身居显位的人 犯罪应受惩治时 而
之:凑足音节 则:顺承连词,不译
不能容 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 杜门⒄ 佯 狂⒅不知所之⒆者,其
收容被 的百姓 为僧闭门不出 假装疯狂 往哪里去的
于:表被动 远近:形作名 之:动词,去、往崐
辱 人 贱 行⒇,视(21)五人之死, 轻 重固 何如 哉⑴?
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 与 相比(谁) (谁) 到底怎么样呢
视:与……相比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⑵于朝廷, 赠谥 美 显⑶,荣于身后;而五
显露 (皇上) 谥号美好而光荣 死后也光荣
人亦得以 加其 土封⑷,列 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 四方
能因此为他们修建(一座)大坟 刻上 在 (立碑)所有各方
加:修建 土封:坟墓
之士 无有不过而 拜 且泣者, 斯固 百世 之遇也⑸。不然,
人士没有经过墓前不下拜 哭泣的 这实在是百年难得的遭遇 这样的崐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⑹以老于户牖之下,则 尽其天年, 人
话 使 头颅 老死在家中 就是(平安)度完他们的一生 人们
户:门 牖:窗 下:下面
皆得 以 隶 使之⑺,安能屈⑻豪杰之流, 扼腕(于)墓道⑼,
都可以把他们当做奴隶来使唤 这一类人物 在墓前表示愤慨
隶:名作状,当做奴隶 屈:使动,使……屈身
发 其 志士之悲 哉⑽? 故予与同社诸 君子哀 斯墓之徒⑾有其 石也而
抒发他们 悲愤呢 各位先生惋惜 空 那块石碑就
之:取独
为之 记, 亦以(之) 明 死生之大⑿,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⒀。
它(作了)碑记 用(它)来说明 重大意义 平民对于国家有重大意义崐 之:代碑 明:形作动 大:形作名,重大意义 匹夫:代五人
此自然段论五人对国家的贡献,从反面揭示“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崐再一次对比突出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再正面叙述,以周顺昌死后作陪衬,照崐应开头;再从反面设想五人如不死于义,虽得终天年,但生命毫无意义,对他崐们的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肯定。结尾句是结论,把论题提高到理论高度,表崐明作者比较正确的观点。
第三部分: 再次肯定周顺昌和五人的功绩、影响,指出人民于国家的重大作用。
贤士大夫者, 卿因之吴公⒁,太史文起文公⒂,孟长姚
(上文提到的)贤明士绅 是 吴因之先生 文文起先生 姚孟长崐
公⒃也。
先生
结尾交代贤士大夫的姓名,是补白性的文字。
小结:
一、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崐争中慷慨捐躯的事迹,充分肯定了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和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崐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认为平民百姓是理所当然地不懂道理崐的、受奴役的,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写作特点:
1.叙事议论有机融合
本文有叙有议,就全篇说,是先叙后议,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崐斗争事迹)、三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部分,但叙中有议,议中崐有叙。一段叙述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 ”,然后接崐叙五人斗争事迹,三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崐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实,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敇议论随叙事内崐敇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敋。从二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的基础和崐根据,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叙事与议论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纲崐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反复对比
作用: 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展现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对比: ⑴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对比;
⑵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对比;
⑶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对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对比。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4.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五)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写法指要: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六)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
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七)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
“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
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八)诵读第6、7段
评点: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
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
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齐背全文
一、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 难点、重点分析
(一)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 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三、 教学过程 设计
(一) 导入 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 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 讲读第一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 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 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 讲读第二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 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 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
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六) 讲读第三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按: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五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皆是。
按: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巡抚,官名。句中“抚”字作动词用。中丞,本汉官职名。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
,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按:课本注释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指毛一鹭。”查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苏省,“江苏”建省始于康熙年间,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是明代尚无江苏省之名,当无“江苏巡抚”之设。注文称“江苏巡抚”不妥。
(5)傫然:
课本注解为;“聚集的样子,一说重迭相连的样子。”其他选本注解,或作“聚集的样子”,或作“依次重迭相连之貌”,或作“凭高聚立貌”。有一选本注为:“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
“凭高聚立”,形容“墓”为宜,而此文中“傫然在墓”应指墓中人。“无声息,无知觉”是从“颓丧”转化而来,又似不合墓中人当初慷慨就义气氛。“五人墓”为五人并葬,想必依次相连,而非重迭堆积。故释为“依次重迭相连之貌”为宜。
3、 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 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七) 讲读第四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 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 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八)讲读第五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绅,名词作动词。
(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
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
(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此种情况古代常有。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
(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株冶,株连治罪。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
(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按:逡,退却。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
未敢行动。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 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 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九) 讲读第六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赠谥美显:
赠,指死后封官。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谥(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2)扼腕墓道:
在墓门前扼腕,表示激动、悲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动、愤怒、振奋或惋惜时常有此动
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会意义。
3、 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
非常)重大啊。
4、 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十) 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职。
重点词句:
(1)冏卿因之吴公:
吴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为掌舆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
(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馆事,故以太史为在翰林院任职官员的通称。
(3)孟长姚公:
姚希孟,字孟长。曾作《开读始末》记吴民反阉党事。《明史》卷二一六有传。
翻译: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长。
(十一) 归纳中心思想。
1、 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 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4小题。)
(十二)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 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 时代局限性:
(1) 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 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 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
十三) 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第一段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点出墓碑;第二段写“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再次提及五人墓葬;第三段写吴民抗暴及五人受诛,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收结全段,极其巧妙地将笔锋转到题面上来;第四段写五人临刑的“意气扬扬”、“断头置城上”、“卒与尸合”,末句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十分自然地将文意钩回到题面上来。五、六两段,分别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和“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进一步的点题。全文紧扣题目,前后环应,逐层深人,值得借鉴。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如果按表达方式划分段落,文章可分两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在前文充分记事的基础上,文章的五、六两段,分别以“嗟夫”、“由是观之”开头,发起议论,对五人死难的意义和影响作出了有力的正确的论述,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问党的憎恶、对不坚定的缙绅的贬斥和对五人的敬仰之情。这两段主要是由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但在议论中又带有记叙的成分。例如,第五段写魏忠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既说明了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作用,又记叙了这个阉党魁首的可耻下场。又如第六段写“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旦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既论述五人之死所产生的影响,又记叙了五人身后的荣耀。记叙和议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本?
,两者紧密相连。)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