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优秀2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 1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 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 ) (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 水银—39℃ 煤油—30℃ 冰0℃)

A.体温计 B。煤油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 D。无法确定 酒精灯对烧杯底( )

熔化和凝固 2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

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课堂小结

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基本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萘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

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三、熔点和凝固点:

1. 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

(五)作业设计

1.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__,熔化过程用了________min,该晶体可能是________。

2.有两个同学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海波第5 min开始熔化,第11min熔化完毕;石蜡第2min开始变软,第12min全部熔化完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48

53

56

59

63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63

65

请你对以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下面各题:

(1)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2.(1)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2)石蜡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3.冰。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本课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都非常常见,因此我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真正地通过师生的合作,能让学生在本堂课中收获到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物态变化。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熔化和凝固》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包括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其中,实验探究的观察是本节课物态变化的基础和起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第二课时的内容为凝固的讲解,那么我本次的说课主要是谈谈我对第1课时的设计。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之心,而且在他们这个年纪,善于表现是他们的标志,在课堂中能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因此我打算以生活实例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只为了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本堂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图线描述海波和蜂蜡熔化的过程,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并能据此区别晶体、非晶体。

2、会查物质的熔点表,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的含义,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试验数据和试验现象,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

难点:了解实验探究的。步骤。

五、教学方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1: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一个浇铸的金属零件,并介绍这个零件的制作过程:先将金属材料变成液态,然后将液态的金属材料浇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变成固态的金属零件,由此引出熔化和凝固。

【意图: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八年级的叙述观察能力快速发展,能针对生活常见的情景进行思考,因此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能快速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同时引起他们的思考,集中本节课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导入课题。】

环节2:新课讲授

本节课的核心是探究实验“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这样进行:

首先是猜想假设:

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熔化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通常

【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天探究的主题,也能回忆生活经验,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是设计实验方案: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图111所示的实验装置,再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装置,以便明确实验方案。

然后是准备实验:

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请小组组长检查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好分工,完成准备工作。

接下来是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参考实验报告中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请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教科书表12或自己设计的数据表格中,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绘制海波和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最后是分析论证:

我会引导学生对所画的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弄清横、纵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再了解图像中点、线的物理意义。

指导学生查熔点表,通过提问的形式指导学生会查熔点表、会用熔点表解决有关问题。

【意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学生的探究实验,老师作为辅助和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们自己进行实验,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会时刻提醒同学注意安全,严格按照实验的步骤和要求进行,引导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进行总结,从而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环节3:拓展学习

过渡句:接下来进入拓展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同学思考两个问题:1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钢或锡2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室外的温度吗。

【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体会从物理走向社会。】

环节4: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找同学来回忆实验,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现象。

作业布置为回家查阅资料,搜集影响熔点的因素。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体系清晰明了,且教学环节着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因此我的板书主要呈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方便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教案 4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5

探究实验:

1.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

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 假设和猜想: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

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为了观察它们的状态和温度设计表格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 、)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

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 = 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熔化和凝固 6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1、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2、实验时,让少数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3.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4.由于本实验所需时间较长,(最快观察一个过程也要10min),还由于海波凝固过程中会发生过冷现象,建议只观察熔化过程,不观察凝固过程。

方案二:

本方案适应仪器较少、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校。

准备两套实验仪器,一套观察海波的熔化,另一套观察松香(或蜡)的熔化。两套实验仪器放在讲台两侧。每套仪器都要有一人报时,二人读温度计示数,一人在黑板上记录数据,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

注意:采用此方案,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有学生参与观察和数据记录。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在坐标纸上(或黑板上)画出海波和松香(或蜡)的熔化区县(温度——时间图像)。利用曲线来讲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吸热。

3.关于熔点和凝固点

从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入手(如果本课实验得出的晶体熔化曲线不理想,可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分析一条理想的熔化图像,学生可以接受),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置于什么叫晶体和非晶体,不必更多地讲述,更不必讲空间点阵结构。只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说的那些晶体和非晶体即可。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可以照课本上那样讲,即告诉学生从实验得到课本图4-9所示的曲线。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让学生讨论“想象议议”的问题,认清课本图4-9甲各线段表示温度怎样变化和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而后讲晶体、非晶体凝固的区别和凝固点。教师应明确,图4-9甲不是图4-8所示的海波熔化而又凝固示所得到的图像,而是个相当理想的晶体凝固图像。

查数据表是学生应学会的一种技能,要指导学生认真察看课本上的“几种物质的熔点”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

【课题】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晶体和非晶体。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 7

一、复习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

A、38℃;B、37℃ C、36℃ 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 , 。

1、熔化:。 2、凝固:

3、汽化:。 4、液化:

5、升华:。 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 :严禁 ;用完酒精灯必须用 盖灭,不

能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 评估: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6)归纳总结 :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 ; 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

熔点 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 ,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2、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物质处于哪种状态跟______有关,当

_______改变时,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同一种晶体的________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 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 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 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 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 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A.冰和水 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 D。海波和萘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8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安排3个教学板块:(1)认识晶体;(2)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3)液体的凝固。

1.认识晶体

学生对将固体区别为晶体和非晶体认识不足,教师应着力调动学生的观察积累,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图片,酌情展示一些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模型、图片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的概念,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不宜将本板块变为演示,要舍得投入时间,引领学生经历固体(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也是课时安排建议本节2课时的主要原因。

(1)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到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什么不同?

(2)为了研究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实用高效的探究讨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各组首先应选取一种晶体、一种非晶体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各组所选研究对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同。其次,要探究熔化规律,自然需要将研究对象熔化,怎样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观测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或仪器?要否自己寻找或自制?这些都不要教师给定。这些问题需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并要有所约定。例如,各组达成借助酒精灯加热晶体和非晶体使之熔化的基本思路,约定定时(例如每隔30s)记录加热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温度,并确认当时研究对象的状态,直到熔化持续一段时间为止。至于各组探讨的具体问题,例如,停止加热后,熔化情况怎样?是选取冰和蜡,还是选取海波和松香或者别的作为研究对象?是用水浴法加热,还是直接加热?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需知:规范完美的科学探究纯属理想模型,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以此模式组织探究只能是“假探究”;各组探究过程的差异应视为宝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使得合作交流、讨论评估更具实际价值。

(3)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①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或无烟腊加热物体的规范要求。

②了解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特点、温度范围及分度值。

③学会测量温度,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确认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体温计除外)。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④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知道它们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如何使待熔化物体均匀受热、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熔化固体充分接触呢?怎样使待熔化固体缓慢熔化,以便观察和测量呢?

·待熔固体应为细粒或粉末状。

·盛装待熔固体的试管应较细,以增大受热面积。装入试管中的待熔固体应适量(过少,则熔化过程太短,不利观测;过多,则受热不均匀)。

·优选间接加热(例如水浴)法,并用两枚温度计同监测试管内外的温度,调整控制热源加热力度,使内外温差保持在2~3℃左右。

·建议学生先做非晶体熔化实验,再做晶体熔化实验。用意有二:前者较易成功且易理解;能够对后者产生更强列的印象和反差。

⑤指导学生分工合作,高效安全地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在数据处理、讨论交流和评估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应集中于:

①激活学生寻找和比较数据规律的需要。

②帮助学生回顾数学上描点作图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点,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画物质熔化曲线。

③热情支持学生的附加探究实验,允许学生重做或部分重做实验,以便扩大交流和评估成果。

④为学生提供讨论和评估的必要物质条件,例如,提供视频展台或实物投影仪,用以展示各组所得熔化曲线和数据记录表格。

⑤实验结论不宜绝对化。为了达成共识,应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归纳出二者的同异点,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5)得出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后,教师可予以扩展。

①给出熔点概念。指出熔点是晶体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生活和自然界中,生产和技术上,许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熔点有关。

②引导学生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的吸热过程。

③介绍常见物质的熔点,使学生对之有定性的了解。要求记住冰的熔点。

3.液体的凝固

教科书对液体的凝固处理较为粗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采用有意的接受学习方式进行。

(1)列举生活、生产、技术上的液体凝固实例。例如,水结成冰,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冷却凝固成塑料盒,熔融状态下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

(2)凝固过程和凝固曲线。引导学生对比冰(晶体)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采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水(液体)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吸放热特点和温度变化特点。要明确:虽然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但两种曲线却具有不同的物理含义。同时总结归纳出熔融状态下的晶体凝固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放出热量。还应对比分析熔融状态下的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过程的异同点。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固液变化的认识。

为了同一目的,建议布置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冰箱设计实验,研究水的凝固过程并画出水的凝固图像。

(3)组织学生综合运用熔化和凝固规律,特别是联系5.1自我评价中的屋檐上冰锥的形成过程,交流讨论教科书有关“火山爆发后”内容,要求学生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推理分析。

熔岩在流淌过程中,将因向周围放热而导致温度不断降低。虽然刚从火山口喷出时岩浆温度相同,但凝固点(熔点)高的矿物岩浆将首先凝固,这些凝固的矿物要么沉积下来,要么随未凝固的岩浆向前推移,直到所有岩浆均在火山口周围依山傍势凝固。基本上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排列。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温度计、试管、酒精灯或无烟腊、铁架台等。

冰块、海波、峰蜡、松香等均由实验室统一制备。其中冰块由实验室用电冰箱统一制备,学生只需按设计要求制成碎冰即可使用。海波,化学名称“硫代硫酸钠”,分子式Na2S2O3,商用海波常为较大的晶粒,通常在试剂商店或照相器材商店有售。海波熔点为48℃,因含有杂质可略有不同。

顺便提及,以往教学中常选固态萘(熔点为80.5℃)作为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实验器材,因为萘在加热过程中会放出有毒挥发物,现已废止。

2.实验设计

(1)在用大苏打(硫代硫酸钠)做晶体熔化实验时,试管中晶体粉末不宜过多,只要全部熔化后仍能浸没温度计测温泡即可。实验中温度计测温泡不要和试管壁接触,为了使晶体粉末受热均匀,可在粉末中混一些碎的细铜丝,加热时应不断搅拌。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不要用冷水,起始温度可高些(35~40℃之间),每隔l分钟记录l次温度,大苏打的熔点在47~49℃左右(由于总会含有杂质,一般不可能正好是48℃)。实验时,最好用另一温度计测水温。如果环境温度太高,水温上升太快,会使大苏打熔化太快,画出熔化图线的平直部分太短。为了充分显示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特性,加长曲线的平直部分,实验中当加热到大苏打开始熔化时,应适当减缓加热,甚至停止加热一会儿,让大苏打逐步从50~60℃的水中吸热熔化。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大约持续4分钟左右温度不变,整个实验中约需记录12~15个数据,持续15分钟。纵轴起始温度应为35℃,所标温度范围35~60℃。

(2)探究冰的熔化规律:

用图5-2-1所示的学具装置也可以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注意观察状态变化过程,并且每隔10秒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再过2分钟为止。

(3)利用电冰箱研究水的凝固过程:

可安排为课外实践活动,意在对课堂教学中液体凝固类比结论的验证。

四、发展空间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0℃,BC段

2.非晶体

(二)“家庭实验室”指导

吊冰游戏:盐的熔点高于冰的熔点。冰上撒些盐,因盐的温度高于0℃,致使局部冰面熔化,盐溶化在水中吸热,使绳子周围冰面上熔化的冰重新凝固,故而几秒钟后就能用绳子把冰吊起来。

类似的,可做“复凝”游戏:将一块冰置于桌面上,把两端悬挂重锤的细线横置于冰块上表面,则可见细线缓慢切过冰块落至桌面,而冰块仍是“坚冰”一块,依稀还可找到细线“切豆腐”的痕迹,但“豆腐”重新又连成一片。这是利用冰在压力下熔点提高的特性实现的。

晶体花园:水在蒸发过程中吸热,将加速食盐水的凝固,由于瓦片放置和色素沉着,碗中各处食盐结晶析出的形状殊异,因而生成漂亮的“晶体花园”。

(三)“物理在线”和“走向社会”指导

太空材料:组织学生下载网上信息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学者,集中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太空材料?(2)太空材料成本昂贵,为什么要制选太空材料?(3)你希望太空实验工厂制造什么新的材料?说说你的设想。

五、教学资源

(一)教学视频

1.晶体世界(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2.火山(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3.太空材料(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二)参考资料

1.温度计的发展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依据所用测温物质的不同和测温范围的不同,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等。

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1593年发明的。那时的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一个玻璃泡(如图5-2-2)。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测温时将玻璃球与不同温度的物体相接,由于管内空气的热胀冷缩,玻璃管图5-2-2伽利略发明的第一支温度计

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这种温度计,受外界大气压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测量误差大。后来伽利略的学生和其他科学家做了各种改进,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法国人布利奥在1659年制造的温度计,他把玻璃泡的体积缩小,并把测温物质改为水银,这样的温度计已具备了现在温度计的雏形。之后德国人华伦海特在17利用酒精,在17又利用水银作为测量物质,制造了更精确的温度计。他观察了水的沸腾温度、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盐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经过反复实验与核准,最后把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0℉,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用℉代表华氏温度,这就是华氏温度计。

在华氏温度计出现的同时,法国人列缪尔(1683-1757)也设计制造了一种温度计。他把冰点和沸点之间分成80份,定为自己温度计的温度分度,这就是列氏温度计。

1742年,瑞典人摄尔修斯改进了华伦海特温度计的刻度,他把水的沸点定为零度,把水的冰点定为100度。后来他的同事施勒默尔把两个温度点的数值又倒过来,就成了现在的百分温度,即摄氏温度,用℃表示。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可以表达为

℉=9/5℃+32,或℃=5/9(℉-32)。

1848年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创立了开氏温标:也称热力学温标。热力学温标每一度的大小和摄氏温标完全相同,不过,它不是以水的冰点作为零度的,而是以理论上所说的分子热运动将完全停止时的温度,即-273.16℃作为零度,用K表示。要物质的热运动完全停止是绝对不可能的,-273.16℃只不过是人们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温度。这一温度也叫做绝对零度。

现在在说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常用华氏温度;而世界科技界和工农业生产中,以及我国、法国等大多数国家则常用摄氏温度;在科学研究中,一般使用热力学温标。(张计怀)

2.太空材料

1987年以来,我国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进行空间材料加工试验,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把需要合成的材料,放人特制的同一容器中,装进太空炉,随卫星一道送人太空,在太空通过太空炉,对材料进行加温,熔化,再降温,变成固体,合成出新的材料,然后伴随着返回式卫星,回到地球,由此加工出的材料,人们俗称它为太空材料。

1987年,我国在太空成功地制造出砷化镓晶体,当时在国际科技界引起高度重视。来,我国又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在空间试验加工出了碲镉汞、锑化铟、铅铝合金等数十种新型材料。

由于地面和空间环境有别,所以加工材料可利用的外界条件不同,空间实际上是人类所需要探索研究的新领域。铝和铅在地面的比重相差很大,铝轻铅重,即使把它们熔化变成液体状,最后铅也要沉在容器的下面,铝则要浮在上面,二者实在是难以混合在一起。到了太空,基本克服了地球的引力,铝和铅就可非常容易地混合在一起。

根据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太空,把气泡加入到熔化后的金属中去,并使它们均匀分布,这样就有可能制造出比普通泡沫还轻的金属体。由于物体到了太空几乎没有轻重之分,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把不同比重的物质合成在一起,从而得到地面难以得到的更有价值的材料。用砷化镓制造出的微波晶体管,是卫星通讯和移动通讯性能优越的口和耳。在太空合成的高质量的碲镉汞单晶,用于制造红外探测器,则是导弹、遥感卫星更为敏锐的。眼睛。

人类在空间制造材料,目前还处在试验和起步阶段。今后随着有关学科和技术的进步,一定会得到更大发展,从而更加广泛地服务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

3.影响熔点的因素

熔点,实质上是该物质固、液两相可以共存并处于平衡的温度,以冰熔化成水为例,在一个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而温度为0℃时,冰和水可以共存,如果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冰和水共存的状态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物质的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两个因素对熔点影响很大.

(1)压强。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如果压强变化,熔点也要发生变化。熔点随压强的变化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要升高;对于像水这样的物质,与大多数物质不同,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体积要缩小(金属铋、锑等也是如此),当压强增大时冰的熔点要降低。

如下两图中OL称为固液两相平衡曲线,又称为熔化曲线.该曲线的左方表示固相稳定存在的区域,右方一定的区域是液相稳定存在的区域,而线上的任一点,都代表固液两相平衡共存的状态。OL线表示了该物质的熔点随压强变化的规律。两图中OL线的斜率都很陡,说明物质的熔点随压强的变化很小,例如冰的熔点,每增加一个大气压,熔点才下降0.0075℃,而要使冰的熔点下降1℃,则必须使压强增加1.75X107Pa,约为大气压的170倍。两个图的斜率的正或负,反映了两类物质随压强的增大,熔点升高或降低的规律。

(2)溶有杂质。以上讨论的都是纯净的液态物质,如果液体中溶有少量其他物质,或称为杂质,即使数量很少,物质的熔点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水中溶有盐,熔点就会明显下降,海水就是溶有盐的水,海水冬天结冰的温度比河水低,就是这个原因.饱和食盐水的熔点可下降到约-220℃,北方的城市在冬天下大雪时,常常往公路的积雪上撒盐,只要这时的温度高于-22℃,足够的盐总可以使冰雪熔化.合金又称为固态溶液,因为合金在液态时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金属溶于另一种金属之中的溶液,因此合金的熔点比单质低属熔点要低,而且比组成合金的每一种金属的熔点都低.例如锡的熔点是232℃,铅的熔点是327℃,按一定比例组成的铅锡合金的熔点则只有170℃,而由铋、锡、铅、镉组成的合金的熔点可降低到70℃,常应用来制作保险丝、焊丝等。

熔化和凝固 9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 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 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 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1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

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

(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 体 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 例:松香、玻璃、石蜡、沥青、橡胶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通过研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图像,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吸热,以及它们在图像上的区别。

晶体熔化分为三个阶段:固态、固液共存、液态。

5、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凝固的图像,知道凝固放热,以及它们在图像上的区别。

6、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7、练习巩固

课后小结

提问学生你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了吗?

1、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要达到熔点;

(2)要继续吸热。

3、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

(2)要继续放热。

4、细节提示:

1、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2、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都要不断吸热,凝固过程都要不断放热。

3、热量总是在存在温度差时由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4、对比

课后习题

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⑴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 ⑵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

2、固体分晶体和________两类。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有固定的________。

3、一同学做某种物质熔化的实验。当这种物质的温度达到36℃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得到下面一组记录数据:36℃、39℃、42℃、45℃、48℃、48℃、48℃、51℃、54℃、57℃这种物质是______体,这种物质是________。

4、夏天喝饮料常加些冰块,这种做法用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用钨做灯丝,是因为钨具有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A、-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 B、冰变成水

C、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

7、纯净的48℃的海波是:( )

A、液态 B、固态 C、固液混合 D、以上状态都可能

板书

第2节 熔化与凝固

一、物态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

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二、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三、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四、晶体:有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无熔点

五、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熔化和凝固 12

第三节 (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

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

(1)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 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 140 ℃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2)学生回答

①温度是70 ℃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 ℃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 ℃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在-52.3

℃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在气温低于-39 ℃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 ℃,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

℃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

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

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曲线可知,非晶体的跟晶体不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 ℃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 ℃~40

℃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2.习题3、4、5。

(四)说明

1.本节课文内容丰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重点应是熔点和凝固点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建议安排好学生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晶体时的特点,对图像分析得细致、透彻,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 是晶体熔化或凝固时,虽然伴随有热的得失,但是温度不变。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教师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解,只要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从事实出发,学生能记住这一事实即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海波的纯度尽可能高。二是对海波开始加热时,不要用温水,温水会使试管内靠管壁的海波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海波的温度还没有达到48

℃。三是搅拌要及时、不停顿。由于海波是粉末状,导热性能差,只有不停搅拌才可望实验成功。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教学,采用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不妨一试。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习题 13

一、选择题

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熔化和凝固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2)通过实验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科学探索要求

运用实验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并能通过图象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体会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3)初步学会相互合作,并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熔化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熔化实验,熔化曲线意义

教学安排   本节建议1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周围的世界与变化中的物质息息相关。我们在小学中已经学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固态。炎炎夏日当你品尝美味冰凉的棒冰时,是否发现物质(棒冰)的状态在发生改变。(固态----液态)那是否关心过在这个全球都发热的时代,冰川也在经受着考验。(图片)

二、新课教学

(一)介绍熔化和凝固

以水为例:冰(固)-----水(液)的过程叫熔化;

水(液)-----冰(固)的过程叫凝固。

那么请问当你喝水时,有没有想过“喝”巧克力呢?大家设计用简单地方法“喝”

到巧克力。(巧克力放在塑料杯中,放在热水中预热便可)(图片)不仅是这几种物质,其实在一定条件下,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熔化过程,熔化曲线

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

的规律一样吗?大家都清楚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实验。

1.(图片)实验器材介绍:

铁架台1套、酒精灯1个、石棉网1个、温度计1支、烧杯1个、试管1个、搅拌

器1个、海波、松香或石蜡、水、火柴等。

2.介绍水浴法(为了使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且较易控制温度),石棉网。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做石蜡的小组可以少几组)。

实验过程:

学生4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负责搅拌;一位同学负责读数,并观察海波和

石蜡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第四位同学负责记时。(实验中,搅拌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4.学生将记录的数据在班中交流,选择2份典型的海波和石蜡熔化的数据,并由全

体学生绘制出熔化曲线;

5.分组讨论:观察实验过程中或者观察两种物质的熔化曲线图中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是什么?(请每小组举至少一例)

6.分析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归纳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晶体和非晶体

1.从海波和石蜡熔化的曲线图入手,比较海波和石蜡的熔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相同:都要吸热;不同点:是否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分析下列问题: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ab段海波是固态,温度上升)

(2)bc段,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bc段时间里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

(3)cd段,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cd段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温度继续上升)

再观察分析海波的熔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说出熔点的概念;并对照石蜡图象,引导学生归纳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4)了解冰的熔点是0,分析熔点意义;(冰在0时开始溶化,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分析熔点表,讨论归纳出固、液、气熔点的分布情况大致是固体熔点》液体熔点》气体熔点。强调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不相同。提示学生注意几种特殊的物质。(如酒精和煤油)

(四)凝固与凝固点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都要放出热量。晶体有固定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五)实战练习

1.在南极长城站附近,气温常达—40以下,在那里测量气温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煤油温度计?为什么?

2.介绍铁水变成铸铁的过程,请问铝做的容器能否盛放铁水,铅水呢?为什么?

三、小结

四、作业

《熔化和凝固》课前调查和学习反思

课前调查

班级  姓名

关于熔化和凝固,我知道-------

关于熔化和凝固,你还想知道-------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很有用,例如------

学习反思

1、 请你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好吗?

本节课你感兴趣吗?

你今天尽力了吗?

你有没有跟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请你给自己打分

(满分100分) (1)给自己打的分数: (  )

(2)扣分原因:

2、 教师寄语

3、 找个同学,请他给你写一句话:

签名

4、 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句话:

初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第一课时 1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 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 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

A、38℃;B、37℃ C、36℃ 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 , 。

1、熔化:。 2、凝固:

3、汽化:。 4、液化:

5、升华:。 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 :严禁 ;用完酒精灯必须用 盖灭,不能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 评估: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6)归纳总结 :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 ; 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 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 ,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一、)熔化和凝固现象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7

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熔化和凝固 18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  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  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9

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⑴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 ⑵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

2、固体分晶体和________两类。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有固定的________。

3、一同学做某种物质熔化的实验。当这种物质的温度达到36℃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得到下面一组记录数据:36℃、39℃、42℃、45℃、48℃、48℃、48℃、51℃、54℃、57℃这种物质是______体,这种物质是________。

4、夏天喝饮料常加些冰块,这种做法用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用钨做灯丝,是因为钨具有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A、-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 B、冰变成水

C、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

7、纯净的48℃的海波是:( )

A、液态 B、固态 C、固液混合 D、以上状态都可能

八年级上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20

八年级上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以往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那就为之后分析其科学规律设置了障碍,以致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见到如此,我备课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0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3、观察数据后在书中表格图纸上绘制图线时,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4、在教学中做为老师定要先进行演示,发现其中操作方法和规律及实验改进方法,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容易调控学生实验进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初中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21

初中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说明:图像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温度)随另一个物理量(如时间)变化的情况,很只管。所以各门科学都常用它。

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说明:这个方案适合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熔化和凝固 22

5.2    熔化和凝固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 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 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 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          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 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 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 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 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三、   教学过程

1. 认识晶体

学生对将固体区别为晶体和非晶体认识不足,教师应着力调动学生的观察积累,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图片,酌情展示一些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模型、图片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的概念,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不宜将本板块变为演示,要舍得投入时间,引领学生经历固体(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也是课时安排建议本节2课时的主要原因。

(1)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到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什么不同?

(2)为了研究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实用高效的探究讨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各组首先应选取一种晶体、一种非晶体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各组所选研究对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同。其次,要探究熔化规律,自然需要将研究对象熔化,怎样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观测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或仪器?要否自己寻找或自制?这些都不要教师给定。这些问题需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并要有所约定。例如,各组达成借助酒精灯加热晶体和非晶体使之熔化的基本思路,约定定时(例如每隔30s)记录加热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温度,并确认当时研究对象的状态,直到熔化持续一段时间为止。至于各组探讨的具体问题,例如,停止加热后,熔化情况怎样?是选取冰和蜡,还是选取海波和松香或者别的作为研究对象?是用水浴法加热,还是直接加热?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需知:规范完美的科学探究纯属理想模型,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以此模式组织探究只能是“假探究”;各组探究过程的差异应视为宝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使得合作交流、讨论评估更具实际价值。

(3)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①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或无烟腊加热物体的规范要求。

②了解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特点、温度范围及分度值。

③学会测量温度,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确认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体温计除外)。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④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知道它们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如何使待熔化物体均匀受热、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熔化固体充分接触呢?怎样使待熔化固体缓慢熔化,以便观察和测量呢?

•待熔固体应为细粒或粉末状。

•盛装待熔固体的试管应较细,以增大受热面积。装入试管中的待熔固体应适量(过少,则熔化过程太短,不利观测;过多,则受热不均匀)。

•优选间接加热(例如水浴)法,并用两枚温度计同监测试管内外的温度,调整控制热源加热力度,使内外温差保持在2~3℃左右。

•建议学生先做非晶体熔化实验,再做晶体熔化实验。用意有二:前者较易成功且易理解;能够对后者产生更强列的印象和反差。

⑤指导学生分工合作,高效安全地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在数据处理、讨论交流和评估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应集中于:

①激活学生寻找和比较数据规律的需要。

②帮助学生回顾数学上描点作图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点,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画物质熔化曲线。

③热情支持学生的附加探究实验,允许学生重做或部分重做实验,以便扩大交流和评估成果。

④为学生提供讨论和评估的必要物质条件,例如,提供视频展台或实物投影仪,用以展示各组所得熔化曲线和数据记录表格。

⑤实验结论不宜绝对化。为了达成共识,应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归纳出二者的同异点,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5)得出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后,教师可予以扩展。

①给出熔点概念。指出熔点是晶体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生活和自然界中,生产和技术上,许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熔点有关。

②引导学生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的吸热过程。

③介绍常见物质的熔点,使学生对之有定性的了解。要求记住冰的熔点。

3.液体的凝固

(1)列举生活、生产、技术上的液体凝固实例。例如,水结成冰,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冷却凝固成塑料盒,熔融状态下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

(2)凝固过程和凝固曲线。引导学生对比冰(晶体)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采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水(液体)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吸放热特点和温度变化特点。要明确:虽然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但两种曲线却具有不同的物理含义。同时总结归纳出熔融状态下的晶体凝固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放出热量。还应对比分析熔融状态下的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过程的异同点。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固液变化的认识。

为了同一目的,建议布置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冰箱设计实验,研究水的凝固过程并画出水的凝固图像。

(3)组织学生综合运用熔化和凝固规律,特别是联系§5.1自我评价中的屋檐上冰锥的形成过程,交流讨论教科书有关“火山爆发后”内容,要求学生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推理分析。

熔岩在流淌过程中,将因向周围放热而导致温度不断降低。虽然刚从火山口喷出时岩浆温度相同,但凝固点(熔点)高的矿物岩浆将首先凝固,这些凝固的矿物要么沉积下来,要么随未凝固的岩浆向前推移,直到所有岩浆均在火山口周围依山傍势凝固。基本上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排列。

三、发展空间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0℃,bc段

2.非晶体

(二)“家庭实验室”指导

吊冰游戏:盐的熔点高于冰的熔点。冰上撒些盐,因盐的温度高于0℃,致使局部冰面熔化,盐溶化在水中吸热,使绳子周围冰面上熔化的冰重新凝固,故而几秒钟后就能用绳子把冰吊起来。

类似的,可做“复凝”游戏:将一块冰置于桌面上,把两端悬挂重锤的细线横置于冰块上表面,则可见细线缓慢切过冰块落至桌面,而冰块仍是“坚冰”一块,依稀还可找到细线“切豆腐”的痕迹,但“豆腐”重新又连成一片。这是利用冰在压力下熔点提高的特性实现的。

晶体花园:水在蒸发过程中吸热,将加速食盐水的凝固,由于瓦片放置和色素沉着,碗中各处食盐结晶析出的形状殊异,因而生成漂亮的“晶体花园”。

(三)“物理在线”和“走向社会”指导

太空材料:组织学生下载网上信息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学者,集中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太空材料?(2)太空材料成本昂贵,为什么要制选太空材料?(3)你希望太空实验工厂制造什么新的材料?说说你的设想。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2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熔化和凝固(板书)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生甲]应该不相同。

[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

[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

[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

[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

[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

[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

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

[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

[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point)?

[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生甲]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有什么用?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

[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

[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太低。

[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思考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

[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生丁]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

[生戊]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

[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

[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

[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精温度计?

[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

[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

[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

[生丙]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

二、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三、布置作业

阅读P79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所以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2、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但是要注意,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

3、晶体。熔点是80℃,持续16min。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24

1.物态变化: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 物质的三态:

固态、液态、气态。

3.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 固体分为两类:

晶体和非晶体。

l 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晶体形成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海波、冰、金属、萘、盐等物质是晶体。

l 非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松香、玻璃、沥青、蜡等物质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物理熔化和凝固试题 25

冻豆腐里面有小孔的成因是:( )

A.豆腐自身冻缩而成

B.豆腐自身膨胀而成

C.外界的冰雪扎进豆腐里而成

D.豆腐里面的水受冻先结冰,再熔化成水后而成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专题:应用题.分析:首先要弄清豆腐产生“小孔”的`原因,再根据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来进行判断.解答:解:“冻豆腐”的特点是有很多小孔.豆腐有很多水分,放入冰箱水受冷就会凝固,水凝固时体积要变大;拿出来,凝固的小冰晶要熔化,体积减小,所以冻豆腐上有很多小孔.

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以及一定质量的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大的理解和掌握.

初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第二课时 26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2、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物质处于哪种状态跟______有关,当

_______改变时,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同一种晶体的________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 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 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 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 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 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A.冰和水 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 D。海波和萘

9、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 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 ) 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 水银—39℃ 煤油—30℃ 冰0℃)

A.体温计 B。煤油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 D。无法确定 酒精灯对烧杯底( )

15、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 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2) 从图象中可看出萘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

(3) 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27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

2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

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

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

(ppt课件辅助教学)

活动2【讲授】讲授

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

“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

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

提出问题:

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

提出问题:

“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实验设计交流

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问其余同学:你们对他的方案满意吗?还有其它的方案吗?实验的数据表格还有哪些量需要记录?

教师说明:

如图是教师设计的记录数据表格,仅供同学们参考,(ppt展示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观察的是固体的状态、温度、及吸放热的情况,且每30s记录一次数据,

教师说明:

①为了使固体均匀受热,我们采用水浴法进行实验

②实验的装置已经调整完毕,同学们只需将熔化和凝固实验器装入大烧杯的热水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左边两组的同学使用的海波,右边两组的同学用的是石蜡

③酒精灯使用是操作要规范,注意安全

④海波的实验将使用930C的热水,请同学们小心

⑤记录的数据较多,组员要分好工

⑥教师也进行实验,利用温度传感器,计算机自动获得数据,并分析作图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观注:

①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②温度计、酒精灯的使用是否正确;

③时间的间隔30s记录一次数据;

④记录数据的项目是否齐全;

⑤组员的分工是否明确;

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⑦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

问学生:在分析数据时,除了利用数据表格分析数据之外,还可以采用深么方法呢?

问:同学们数学课上学过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描点作图的`知识吗?

物理学上,除了利用表格分析数据之外,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即图像法。

向学生说明,数学图像知识可以应用到物理中,这是一种新的分析数据的方法---“图像法”。物理图像的横、纵坐标代表的是物理量,现在我们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温度为纵坐标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描出计时起点的温度,其余的数据点请同学们自己描出。为了能更好的看出规律,最后大家要用一条光滑的曲线将所有的点连起来,并看看通过图像能发现哪些规律。

下面请同学展示所画图像,并分析,看能发现哪些规律。

请其他的同学补充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计算机得到的实验数据及图像,和同学们得到的图像趋势是相同的

下面我们利用这个图像,结合计算机记录的数据,把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总结一下;

结论:

图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AB):海波的状态是固态,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第二段(BC):海波的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不变;

第二段(CD):海波的状态是液态,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另外,还可以看出各阶段经历了多少时间

再请一位学生展示石蜡熔化的温度变化图像,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ppt展示两种物质熔化的图像

提问:通过这两个图像的对比,能发现什么问题?

小结:晶体和非晶体

ppt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告知学生,是否有熔点只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点之一,它们还有其它的不同点,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进行研究

深入讨论:

提问:把晶体加热到熔点停止加热,晶体会继续熔化吗?

ppt展示小资料:(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熔点

①查出:海波的熔点

②查出:冰的熔点;再次实物投影演示实验: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提出问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的多少有关吗”

再问:熔化过程中固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已经清楚了,那么在凝固过程中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如何呢?图像是怎么样的呢?试着画一画。

播放课下教师做“水凝固实验”的视频,并展示教师记录的数据。

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数据和“测冰水混合物温度”的实验,可以得到: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提出新问题:

提问:

①你能利用简单的生活物品进行实验画出水凝固和熔化的图像吗?

②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③其它的状态间能变化吗?变化过程有哪些特点呢

活动3【作业】作业

①利用简单的生活物品进行实验画出水凝固和熔化的图像

②查资料,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