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优秀10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10篇合欢树的相关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欢树》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探讨合欢树丰厚的象征意义,解读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双腿瘫痪史铁生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题是什么?

明确:两部分 母爱

(2)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明确:无私无怨 坚强执着 宽厚仁慈 牺牲自我的爱。

三、文章是写母爱,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1、合欢树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

2、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母爱树 希望树 思念树

3、作者多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

四、小结: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小的合欢树,凝聚了史铁生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细节的感动,当心中某根柔软的琴弦被触动,不要吝惜,把情思凝于笔端,美好就会在一刹那收藏。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作业:

一、背有关赞美母亲的名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合。 -----泰戈尔(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意大利)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

合欢树 篇2

大班科学领域:认识合欢树 作者:李英    来源:寿光市侯镇南仉幼儿园

【设计意图】

夏日里满树鲜艳绚丽的合欢花,以及满地的落英缤纷,总是吸引着孩子们欣喜、探究的眼球。基于他们表现出的对合欢花的浓厚兴趣,我决定安排一堂综合认识合欢的活动课。【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合欢的花、树、皮。

2.简单了解其各部分的功用。

3.培养锻炼幼儿的动脑动手及想象思维能力。【活动准备】

1.查资料,搜图片,制作幻灯片。

2.纸笔、颜料、胶水。

3.合欢的花、叶若干(分别放在小筐里)。  【活动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引导发现法、操作法等。【活动过程】

先放幻灯给孩子们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组织全体聚到合欢树下,从观察入手,一步步来引导他们认识合欢树,了解合欢树。   1.提问幼儿合欢树的名称,简单了解它的别名:夜合树、马缨花、绒花树、扁担树、芙蓉树。   2.对照实物,观察、讲述、认识。

树干:树干的颜色一般是浅灰褐色。

树皮:树皮轻度纵裂。

树枝:枝粗而疏生,幼枝带棱角。

叶子的颜色:绿色;

叶子的特性:叶奇,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给人以友好之象征;

叶子的生长方式:叶为偶数两面羽状复叶,互生。

花的形状、颜色:花美,形似绒球,花丝上部为红色或粉红色丝状,簇结成球。

花的气味:清香袭人(让孩子们亲自闻一闻,说一说。)

果实:果实为荚果,成熟期在十月。(留下悬念:小朋友可要留心观察啊,看它什么时候结荚。)

(对于知识点比较难的地方只让幼儿简单了解。)   3.简述其价值。

合欢树姿态美观,花叶清奇,绿荫如伞,气味芳香,可供观赏;

木材坚实,纹理通直,结构细密,经久耐用,可供制家具、农具、建筑、造船之用;

合欢树阴阳有别,被称为敏感性植物, 被列为地震观测的首选树种;

合欢皮、合欢花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4.捡落花。

老师和孩子们一块捡拾落在地上的合欢花,一边捡一边数数。   5.粘贴、添画。

让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利用花、梗和叶片进行粘贴、添画。   6.展评幼儿作品。  【活动延伸】

继续观察合欢树,并做简单记录。【活动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合欢树各部分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练。

合欢树 篇3

文章的“合欢树”寄托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合欢树”也寄托了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合欢树史铁生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合欢树史铁生的阅读材料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合欢树史铁生的阅读题目

1、本文以“合欢树”为题,结合全文分两点说明“合欢树”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答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合欢树史铁生的阅读答案

1、①“合欢树”寄托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母亲希望儿子像合欢树突然长出叶子来一样突然康复。

②“合欢树”寄托了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意对即可)

2、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意对即可)

3、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

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意对即可)

4、想要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意对即可)

合欢树 篇4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合欢树史铁生阅读理解题答案,以供大家参考。

《合欢树》阅读原文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合欢树》阅读题目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答:【 】【 】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合欢树》阅读答案

1.(4分)A、C

2.(4分)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4分)

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

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亲的深厚与恒久。

4.(6分)

要点:

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合欢树》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的多次“错过”,通过换词、析词、补词的方法揣摩体会作者几次错过中的情感流动,通过补写诗歌、习作交流来探究作者选材表达之妙。

2、借助关键语句品析、师生经验交流,把握“合欢树”、“孩子”中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

3、通过拟写比喻反观自我,回味母爱,表达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换词、析词、补词揣摩把握作者几次“错过”中的情感流动。

2、通过补写诗歌、习作交流探究作者选材布局之妙。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语句品析、师生经验交流,领会“合欢树”、“孩子”等重点语句中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

2、通过拟写比喻、课外阅读来反观自我,回味母爱,真实表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推送:微课《寒潭里盛开的花》,学生预习了解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一、导语(以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事迹启发学生的感悟和憧憬,3分钟)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走近作者(检查预习,学生自主发言谈自己了解的史铁生及作品,7分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在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1972年因病致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后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阅读回答:《合欢树》是一篇写的文章?

要求:如果你赞同这一观点,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如果你不赞同这一观点,也在文中找出依据。

四、精读课文——错过,就是过错!(20分钟)

Ⅰ:寻“我”与“母亲”的错过

(一)心心相错——抓对话

1、不相让的斗气

找出10岁时的母子对话,体会母亲话里“呢”的作用和我的回答中修饰语“故意”的内涵。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母亲的得意、孩子气)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我的任性,针锋相对)

——体会“我”少年时的叛逆。

2、不理解的隔阂

找出20岁时的对话,尝试在两个“说”之前加上修饰语。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

3、不体谅的心痛

找出20岁时的另一次隐对话,分角色诵读,体味其中情感。

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自暴自弃)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自责自悔)

补充材料:“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与地坛》)

——借助填补修饰语、诵读、补充材料,体会青年时对母爱的不理解。

(二)生死相错——抓虚词

不复见的永别。

读读删掉虚词的第四段,体会修饰语所表达的情感。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奖,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借助对虚词的品析,体会作者随时间流转对母亲的理解和歉疚。

(三)作者以现在的眼关注往事时,为什么挑选出的都是与母亲相错的时刻?

1、源于“我”的感情(错过=过错)

在错过中犯下的过错,成为悲伤愧疚的源头。

根据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补写诗歌,师生交流。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更是当我就在你面前,你不能体会我爱你。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是当你就在我面前,我不能体会你的爱,更是。

2、彰显“我”的表达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引入同龄人习作帮助学生理解。

习作片段:

她问我要是把诗的意境展现于微电影的镜头形式,有哪些景可取。我没有仔细思考,然后态度也不太好地教训几句:一首诗就那么几个字,拍成视频不就是一两秒的功夫?

随后她说不劳烦我了然后我也下了。这不是什么大事,要说就说家常琐事吧。但是我却慢慢感到不安。麻麻肯定因被我冷落而伤心。

我也想到前几天的事。我妈有个缺点,在她讲课的时候老是要黑我,比如是什么吸引了我家的小胖子天天在杭外跑步之类的。然后不知为何传到了同学耳朵里然后我就跪了。

那天和麻麻吃饭我义正严辞地批评了她一顿:你这是强烈干涉我的人生自由!她一脸委屈:我以儿子为自豪嘛。自豪你妹,你要自豪我就不要混了?

一如麻麻再怎么染发也遮不住的白鬓,再怎么化妆也盖不了的皱纹,岁月如诗如歌如童话,如狼如虎如尖牙。慢慢的慢慢的麻麻也会忘事儿,也会叹息,也会悲伤。而她始终默默地搀着我成长,在我的身后,一脸猥琐且幸福。

母爱并不总是温情脉脉,“爱我的人伤我最深”,世俗的母爱更多时候是争吵、责备、埋怨、哭泣、唠叨、代沟。而能在这样的不和谐中发现隐秘的和音,在隔离之中找到跨越,即是“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通过补诗和作文示例,引学生理解文中的人、事、物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特殊的人、事、物,因此阅读本文不仅仅在于了解母亲,更要体会“我”通过人、事、物映射出的对母亲的感情。

第二课时

Ⅱ:寻“母亲”、“我”与合欢树的错过(25分钟)

(一)错过花开——抓虚词

诵读第8段,抓住五个虚词,仔细品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领会这一段与“我”的成长虚实相应的关系。

那年竟(惊喜)

第二年还(不放弃)

又过一年才(期盼)

再过一年都(自责)

——抓住几个虚词,以少胜多,细细咀嚼,把握合欢树这一虚实相生的象征。

(二)错过相见——抓关键词

文中有几次欲看合欢而错过?请找出来,仔细揣摩表面的“不愿”、“不能”之后的不想、不敢。

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不愿中的不敢)

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我心里一阵抖(痛),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不敢中的期待)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伤痛后的面对)

想摇车进小院真是不能了。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不能中的纠结)

——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从字面滑过去,要发现潜行在字词之下的情感涌动,体会表面平实的文字与内在强烈的感情间形成的巨大张力。

(三)为什么作者反复描述合欢树与“我”一次次错过?

错过不仅是过错,也是另一种相遇

1、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和合欢树在精神上相遇。

有一天那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1。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2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问:两处“那棵树”含义一样吗?

那棵树1:“孩子”的合欢树,孩子感受到的母爱。

那棵树2:“我”的合欢树,我感受到的母爱。

生命流转,母爱轮回,合欢树对于“我”的独特意义,“我”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不会消亡。

——理解反复出现的似与文本无关的孩子是教学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为攻破重难点,此处紧紧抓住“孩子”最后一次出现的语句,对重复的“那棵树”作深入剖析,挖掘相同的表象所指下的不同深层语意,帮助学生顺利理解作者通过孩子表达的对母爱和生命的思考。

2、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得以和自己相遇。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艺术拓展(15分钟)

1、展示蒋子丹对史铁生作品的评价“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请同学们结合《合欢树》说说“起伏”、“平静”各指的是什么?

提示:文字(平实),起伏(感情),宁静(思考)

2、回顾“这是一篇关于的散文”的问题,再次填充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理解。

提示:生命、人生、母爱。

3、师生共同填写小诗总结全文。

生命是一场又一场的错过

生命是一幕又一幕的相遇

生命是一回又一回的凝眸

生命是一次又一次的挥别

生命是一笔又一笔青春任性的墨迹,在岁月的宣纸上慢慢变淡发黄——以蒋子丹对史铁生文字的评价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推向理性认知,由一课走向一类,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史铁生作品的一扇门。

六、作业(5分钟)

1、好的比喻和好的散文一样,需要融合“我”的情感、“我”的思考、“我”的表达。以此为标准,比较下列比喻的优劣,并写一个关于母亲的比喻,表达你所感受到的母爱。

学生作品示例比较:母亲就像一把雨伞,为我遮风挡雨。

母亲就像一只鸭子,嘴是硬的,心是软的。

母亲就像一缕阳光,刺目但却温暖。

2、推荐阅读《我与地坛》,读出其中的“起伏”和“宁静”,把它写下来,在微博上分享。

七、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引导学生研读和品味作品,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标

从文章题目和文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陵悲吟:“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人啊,恬然于父母铸就的港湾,便会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能够承欢于爹妈的膝下,谁又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人们常说,“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史铁生的《合欢树》里蕴含着的,就是这样一份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

2、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3、品味母亲的形象。

问题:母亲生前的哪些话、哪些事至今还缠绕着“我”?

(1)关于“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有何不同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答: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但母亲没有表扬“我”,而是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作文做得还要好,还说“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这让“我”听得扫兴,就装着根本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对治好“我”的腿终于绝望的时候,发现我在写小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就形式而言,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对同一件事,母亲先后说过不相同的话,这是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对于年少的心高气傲的急切期待母亲表扬的孩子来说,一瓢冷水可以让孩子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青年,母亲旧话重提,“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这是激励,以此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勇气和尊严,可见母亲用心良苦。在这一抑一扬之间,母亲的聪明和伟大展露无遗。

就内容而言,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至今还在缠绕着“我”的既有母亲的慈爱、教子之道,还有母亲的美丽和悲伤。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才使我在母亲去世多年后仍对她无法忘怀。

(2)课文描述了给“我”治病过程中母亲的哪些细节?

答:“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3)母亲是怎样鼓励“我”写作的?

答: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无私无怨、坚强执著、宽厚仁慈、牺牲自我……

4、快速自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合欢树”做题目呢?

(1)母亲为什么要栽这棵合欢树呢?

答: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答: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3)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

答: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

(4)小结:

合欢树虽没有在第一部分出现,但是,通过母亲对合欢树的照料,通过写合欢树的生长,母亲的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展示,母子的情结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母亲的形象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凸现出来,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情愫也伴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升华。

5、归纳写法,积累阅读经验。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融入了一段故事,而且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里面,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物化。

(3)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如冰心的《小橘灯》,茅盾的《白杨礼赞》。

三、作业

1、查找并摘抄有关“母爱意义”、“生命意义”的精彩语录。

2、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感悟母爱》。

合欢树 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捕捉细节、品味细节,体验母子深情。

2、通过语言的品味,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人时所起的细致、传神的作用,体会作品平淡深沉的风格。

3、通读全篇,理解合欢树在文中所起到的象征作用,理解作者对亲情的感悟。

说明: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中非常独特的一篇。初读感觉理解上没有难点,但细细品味却觉得回味无穷,是一篇看似平淡却内涵深刻、情感深沉的作品。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写母爱的文章读过很多,这使得学生很容易忽略文章深刻的内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将母爱挂在嘴边,但究竟怎样去感受母爱,同时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爱,很多同学没有思考过,从这点上来说,本文很有启示的作用。所以,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受爱、表达爱、珍惜爱。而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叙中,也完成了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这种感悟除了通过细致的细节来表现之外,都集中在合欢树这一象征物上。所以,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内涵,就必须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的美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

2、难点: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说明:

要学会品味平淡深沉的文章,就要从品味细节的内涵入手,所以,阅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品味细节是一个重点。学生在初中就已接触到象征手法,但是对象征意义的理解,是必须结合具体的文本才能够落实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所以,学生只有通读全篇,瞻前顾后,才能准确的理解象征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史铁生的坎坷经历。

2、请学生说说他们读过的《秋天的怀念》。 学生交流,各自对《秋天的怀念》的印象,读完之后的感受。 史铁生的遭遇十分坎坷,与大部分学生的经历截然不同,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秋天的怀念》是学生初中学过的课文,请学生交流阅读之后的感受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初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教师朗读课文。

2、文章叙述了哪些事情? 1、一边听教师朗读,一边梳理文章内容。

2、交流。 教师的朗读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情境氛围。而梳理文章内容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思考:作者用很淡然的口吻记叙了许多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掩饰的深情。请找出一些情感内涵丰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感情? 学生圈划出情感内涵丰富的句子,品味语言,小组交流。

本文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很细腻、内敛的,所以,要求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的方式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熟悉文本,从而真切地感受母子深情。

教师点拨,品味重点细节,体会文章风格

1、在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中,细节是最能传情达意,打动人心的,在本文中,情感内涵丰富的句子大都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请重点品味细节描写的内涵。

2、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3、传神细腻的细节描写使得文章具有怎样的风格? 1、朗读细节描写的部分段落。

2、品味重点细节的内涵,课堂交流。

3、体会文章平淡质朴、隽永深沉的风格。 学生的品味是感性的,教师的点拨在此起到的是理性的归纳。

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1、文章几次写到合欢树?合欢树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怎样的内涵?合欢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令作者动情,令读者动容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细节,更因为母亲将母爱的内涵诠释地丰富而深刻,请说说文中的母爱具有怎样的内涵? 1、找出文中写到合欢树的语句,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和作用。

2、概括:文中母亲表现出的母爱的内涵。 通过理解合欢树的内涵和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理解母爱的内涵:怎样学会爱、学会感受爱。

作业布置, 1、举例说说:你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文章的风格与《合欢树》是相类似的。  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对相同风格的文章作一个回顾。

思路点拨

首先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梳理的形式来完成。然后要求学生散读并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是后面品味重点细节和理解合欢树内涵的基础,只有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才可能发现细节、进一步品味细节,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对细节的品味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交流的教师点拨中应注重理性的归纳,可以从手法运用的层面上作个提炼,重点落在细节所传递的情感内涵的品味上。在交流中,学生可能会流于表面地空谈母爱,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的思维去感悟亲情的美好。针对程度一般的学生,只要学生能够感悟到亲情的美好即可,不强求对合欢树在文中的作用以及母爱的内涵有完整的理解。针对程度较高的学生,也可请同学先仿照《合欢树》的写法写写自己的母亲,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习作,从而体验生活中的亲情,体会文章平淡质朴的风格。

练习举隅

1、说说下列句子的内涵。

⑴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⑵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⑶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2、续写:在我们的生活道路上,母亲绝不仅仅给我们带来温暖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

3、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如果你是《鲁豫有约》的嘉宾主持,有机会采访史铁生,你最希望向他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又会如何作答,请写一段你与史铁生的对话,注意对话双方的角色,语言要得体,200字左右。

4、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一些作品,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选择其中一篇写一份读后感。

教学反思:

1、在阅读教学时要舍得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2、在品味细节内涵的时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积累。

3、在理解合欢树的象征义时,允许学生有比较开放的认识。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

教学目标

1、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

2、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

3、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幽默背后的深情。

说明: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中最浅显的一篇,起到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同文中的孩子一样习惯了母亲无微不至、润物无声的照顾和无休止的牺牲,本文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学生真实的家庭生活状态,所以,这篇文章是本单元中最贴近学生实际,也最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而细节是生活真实的再现,细心体会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母亲的内心活动是丰富的,但是孩子往往会忽略母亲的感受。所以,引导学生想象各个人物的心理,尤其是母亲的心理活动,通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形式使学生领悟母亲的牺牲精神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里柯克的作品是以幽默见长的,本文的幽默是通过母亲与父亲、孩子之间不断的对比表现的,这种对比使人在笑声中领悟亲情的份量,更加感受到母爱的无以为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幽默的语言风格表现深沉的母爱的。

说明:

细节是最能够打动人,也最难编造的东西,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够养成捕捉细节,品味细节内涵的习惯,就能更好地感受文中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所以,指导学生品味细节的内涵是准确把握文章情感的重点。母爱是一个深刻而沉重的话题,尤其是母亲的无私、牺牲,往往令人落泪,而作为著名幽默文学作家的里柯克,选择了以幽默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深沉的情感,这恐怕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本文的障碍点。面对幽默的文字,除了笑,我们还应该有怎样的思考?本文幽默的风格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展现的,所以,思考可以从此处入手,利用各种形式的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到幽默背后的深情,体会到笑与泪交融的力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你们是怎样替妈妈过母亲节的? 交流各自是怎样为妈妈过母亲节的。 引起学生的回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作好感情上的铺垫。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1、作者一家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和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2、作者这样的写法和文章的题目、主题相符合么?为什么? 1、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作一个数量的统计:为了庆祝母亲节,父亲、孩子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事,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事。

2、交流统计结果,说说看了统计结果之后有什么感受。

3、思考:文章的题目是《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但是统计的结果却令人诧异,这样的写法和文章的主题相符合么?为什么?

4、课堂交流。 通过直观的数量统计,在强烈的对比中促使学生发现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仔细研读课文,教师点拨思考 “我们”一家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母亲庆祝母亲节,但是,最后,母亲却独自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等待一家人郊游归来,事实上又回到了起点。梳理“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1、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圈划出“我们”一家过母亲节的细节。

2、小组交流,说说各自的感受。 叙述性作品中细节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所以,在阅读时要求学生研究细节,能够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

品味重点细节,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结尾写到“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这里母亲的泪水中有哪些心绪和情感?请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想象,交流:这部分描写刻画了母亲怎样的心绪和情感。 文中的细节很多,抓住描写母亲的一个重点细节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母亲的心理,从而直接把握文章的主旨。

布置作业,延续情感的体验 观察生活,你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作一番描写,口头交流。 1、学生观察生活,准备一段口头发言的讲稿,描写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的一个细节。选择部分同学全班交流。

2、其余同学聆听同学的发言,要求听完之后复述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本文具有很强的情感感染力,怎样使这种感染力具有长久的影响,从课内向生活的延伸是一种形式。而聆听能力的提高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和本课的作业相结合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思路点拨

文章很浅显,因而,开头要求学生所作的数量统计就起到了保证学生耐心阅读的作用,这是一个基础环节,在统计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品味细节是培养阅读良好习惯的一个方法,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捕捉细节到品味细节有一个学习要求渐次提高的过程,在交流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情积累。作业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聆听的能力。本课也可以侧重从作者幽默的文风与深刻的内涵之间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幽默的力量是什么?

练习举隅

1、你是怎样给爸爸过父亲节的呢?记下你所做的事情,和你爸爸的反应。和你的朋友交流一下。

2、阅读《与里柯克一起笑》,选择其中的一篇,复述给你的朋友听。

《合欢树》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过程:

导入

导语: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学生自由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

了解作者及背景,帮助理解主题

感知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

1、 勾画生字词

2、 引导提问

(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

(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理清文章思路

品味语句,品味感情

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示例]

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4、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5、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师生互相交流

1句:“全副心思”“到处”“总能”体会母亲为了治疗而奔波不厌其烦的态度。

2句:“惊惶”“昼夜守着”及语言描写的语句都很好地表现“我”病情不好时母亲的心情及她奋力同病魔抗争的形象。

3句:“到处”“顶着风或冒着雪”表现母亲看到“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企盼,又是希望又是无奈。鼓励我写作,也是对人生的激励和劝勉,只不过能让我摆脱精神上的痛,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4句:“她心里太苦了”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5句:此时合欢树是“我”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对生命的期待和憧憬。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母爱

看书质疑凿深作品

老师师引导补充:

1、母亲去世后,为什么“我”开始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去看合欢树?

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3、课文写合欢树的树影,写刚刚出生的瞪着眼睛看树影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4、有同学说既然写的是母亲,干脆就以《我的母亲》为题好了,你怎么看呢?(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我”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想去看看合欢树,但是又怕睹物思人,几次都借故走开了。最后终究抵挡不住对合欢树的牵挂,对母亲的怀念,又去看了合欢树,从这一“离”一“去”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此时的合欢树已经成了母亲的化身。

2、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

3、有衬托渲染的作用,衬托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树影会触发童年的记忆,混合着幻想的诗意,关联着难忘的亲人!

4、合欢树寄托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母子同欢的期望,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施情感教育

拓展延伸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

故事: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名言警句: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诗句:《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培养学生多搜索、多积累的习惯

歌曲升华主题

《烛光里的妈妈》

欣赏歌曲

情感教育

布置作业

屏幕显示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文章:《趁双亲还在》。

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

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

作业: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的爱》的随笔,500字左右。

生读海托夫文章

课下完成随笔

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

提高写作能力。

《合欢树》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深沉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4、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文章中用平淡朴实的语言,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真挚的感动展现出来,这正是学生应学会以小见大、平凡中见真情的写作方法,所以我把“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作为教学重点,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象征的写作方法较生疏,把“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高效课堂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更多的是授予学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基于此,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点拨、引导、释疑等,而学生发挥自主权,可以写写划划、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流程:

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学生能自己完成的,老师决不包揽,所以我设计的课堂流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一)情境激趣:

出示一张图片,介绍图片上的人物以及代表作,既让学生了解作者,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我设计的导语是:这就是《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领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主人公史铁生。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篇文章,看看母亲是怎样来帮助这位残疾人的,同时来感受一下他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出示课题《合欢树》)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达到的学习要求。

(二)检查预习:

对于一些基本的字词以及理解,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通过字词典在课下独立完成,在对课文内容感知的基础上,简单的问题是不成问题的。我布置的预习题如下(出示幻灯片):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呛( ) 敷( ) 熏( ) 灸( ) 虔( )诚 瞎逛( )

2、解释下列词语:

茂盛: 虔诚:

安慰: 惊惶:

侥幸: 侍弄:

3、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并根据这些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三)、读悟结合,自主学文: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好文章内容,我把课文的两部分分开来讲。

1、默读1-6自然段完成如下表格 (出示幻灯片):。

时间事件对母亲的描写母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完成表格,既能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又能理清文章事件,还能通过对母亲的各种描写体会到这种深沉伟大的母爱,这样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东西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可以进行补充,矫正。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7-12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给他们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和小组其它成员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很自由、很轻松。也就解除了往日课堂上常有的那种压抑感,使他们敢于问、乐于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教师要巡视参与,成为小组中的一员,或倾听学生的见解,或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师生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渐渐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渐渐“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气氛自然变得十分轻松、活跃。我设计的讨论问题如下(出示幻灯片):

(1)合欢树是怎么来的?

(2)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生长过程?

(3)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又是怎样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补充矫正,明确:其实可以说合欢树就是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料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也可以说合欢树相当于母亲,合欢树就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那么大家认为合欢树象征了什么?(教师归纳补充并板书)

(四)延伸拓展:

学习了这篇课文,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肯定引起共鸣,学生肯定想畅所欲言,这样我设计综合性题,引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请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感触。

(五)小结:

利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是这样设计的:课文以平淡朴实的语言,运用各种描写方法,以合欢树为媒介,既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又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其实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们身上,就像《懂你》歌词所唱“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让我们珍惜这份深深的母爱吧。播放《懂你》这首歌,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合欢树 篇10

合欢树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感悟参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人世间赐予自己的一切平凡普通的恩泽,并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将美德芳泽造福于他人。

2、悼念亡母,是威信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而普遍的主题之一。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讨和品味。

教学重点:

合欢树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作者并示沉默地描写合欢树,只是轻描淡写地通过邻 人的话语和初生小孩的目光引出合欢树,此为其构思立意所在。

教学方法:

研讨、争论。

作业布置:课课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享受母爱的滋润,却很少有人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们的母爱真的不如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崇高,那样伟大吗?请用心感受,用心体验。残疾作家史铁生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母爱,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教读新课:

(1)、你觉得本文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浓浓的母子情感人至深。如果我不残疾的话,而像我十岁时的光景,母亲完全可以像绝大多数的母亲一样,爱美,爱生活,可以和子女弄点小别扭,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可是,二十岁时,我残疾了,对于母亲来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情。母亲一下子改变了她原有的生活。她已经不在年轻,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她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从这些动人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用她柔弱的身躯承担生活的重担,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母亲不愧是一位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伟大母亲。母爱如一条涓涓小溪,流进了作者的心田,抚慰着作者那颗受伤的心灵,也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文中也流露着儿子对母亲的情感。当邻居无意间提到合欢树时,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表明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深深的愧疚之情,儿子拖累了母亲,母亲过早地衰老与死亡,子欲养而亲不在,还有一种无限痛惜之情。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是母爱的召唤吧,作者鼓起勇气,再度回去要看看那棵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你觉得合欢树象征着谁,有什么象征意义,你们觉得有争议吗?

讨论明确:

第一种意见

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理由是合欢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极其相似,第一年母亲带我去劳动局找工作,显然是在我残疾以后,在路边挖了出来,它是那样弱小,母亲还以为它是一颗含羞草,把它种在花盆里,合欢树就像我残疾,不健壮。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但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我和合欢树一样,母亲是不会绝望的,是扔不得放弃的。第三年,合欢树又长出叶子了,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合欢树就像我一样,又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我想从事写作,找准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母亲鼓励我,说我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到处去给我借书,顶头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又过一年,合欢树被移栽在地上。说明合欢树已经充满生机,能自我生存。像我一样,生活的信念坚定了,生活的处理能力也有了,可以坚强地活下去了。若干年后,母亲去世了,合欢树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作品发表了,也获奖了,我已步入中年,身体虽残疾,可思想经历磨炼,意志更加坚定,性格更加成熟,对生命感悟更加透彻,事业也有所成就。所以,合欢树象征着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象征着事业的成就。

第二种意见:

合欢树象征着母亲。理由是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在合欢树中融入了母亲的辛勤、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希望。前者,说象征是注意到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而象征体和本体之间除了相似性之外,还有相关性。像一碗阳春面,面和人根本没有什么相似性,只有相关性,是因为母子三人在除夕夜合吃了一碗阳春面,第二年,母子三人又在除夕夜吃了合二碗阳春面,且在这一年,母子三人终于把实情全盘托出,老板第一年在给面的时候,为了不让母子三人当场因付不起二碗阳春面钱的尴尬,暗中把二碗的面放进了一只碗里,第二年,仍然用同样的办法,第三年,老板已经在二号桌摆了预约席的牌子,并且把母子三人的故事向所有来食面的人诉说了这件事,且把这二号桌定为幸福之桌,食客们深受感染,平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坐在二号桌食面,所以,这一碗阳春面已经关连了这么多的故事,融入了相关人物的品质,一碗阳春面,象征着母子三人的团结、拼搏、奋进、刚强、向上,也象征着大各民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帮助、乐善好施、润物无声。文中母亲虽然去世了,但合欢树在,所以,合欢树是母亲的物化,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无私母爱的象征。

(3)、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读起来不大好懂?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提示: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夺魁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提示: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  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怎样理解“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的含义。

提示: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感,所以,悲伤也成享受。

小结:合欢树,既象征着母亲,又象征着儿子,它既是无私母爱的象征,又是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事业成就的象征,它还是母子合欢的象征。亦子亦母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后感:

老师可千万试图去如何深挖这篇课文,学生完全可以解读此文,不要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倒不如,就让学生读课文,谈感受,谈感悟,谈疑惑,上课的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就可以落实到了实处,这才不是一句空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