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大自然的语言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大自然的语言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大自然的语言,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目标预设
1.视听结合,获得动植物所传递的季节气候变化的信息。
2.能留意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喜欢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3.在交流与分享中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愿意向同伴学习。
活动准备
1.有关“电闪雷鸣、蚂蚁搬家、桃花盛开”的视频,“砸金蛋”课件。
2.自制绘本的材料:7张65cmx50cm的铅画纸(6张为背景:淡绿一春,深绿一夏,金色一秋,白色一冬,粉红一晴,淡蓝一雨,供孩子分类张贴景色画;1张为封面“大自然的语言”)。半张A4纸大小的彩色风景画,分别是:春的语言(桃花盛开,柳树发芽,蝌蚪欢游);夏的语言(荷花满塘,知了欢叫,彩虹高挂),秋的语言(稻穗金黄,桔子红了,树叶飘落);冬的语言(雪花飘飘,腊梅花开,青蛙冬眠),晴天的语言(云淡风轻,晚霞满天);雨天的语言(电闪雷鸣,蚂蚁搬家,蜻蜓低飞),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唤起经验
师:小朋友们好(嘴说),起立、坐下(做手势)。
提问:刚才,我用嘴说什么?用手“说”什么?
小结:我用手和嘴跟你们打招呼的话,就是“我的语言”。
过渡:世界上不仅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它说什么呢?
播放有关“电闪雷鸣、蚂蚁搬家、桃花盛开”的视频,引导幼儿边看边说,并模仿教师练习句式,比如“电闪雷鸣,这就是大自然在说:要下雨啦”。
小结: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让雷电、蚂蚁告诉我们:要下雨啦;托桃花告诉我们:春天到啦!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共制绘本,丰富经验
1.自主阅读风景画。
幼儿人手一张画,先自己读,再交换读或相互说说。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读对画、读准意、能表达、有句式”上的差异。
2.交流互学。
(1)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交流。选的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幼儿,是自主阅读中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
(2)提问:有没读懂的吗?
鼓励幼儿呈现问题。此处解决的策略是:先让孩子说说读懂什么、不懂什么,再让会的幼儿答题。教师要做的是从会的孩子身上提取他们观察、思考的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学到读懂的技巧。
(3)师幼共制绘本。
A.出示6张背景图(事先贴在两块磁性黑板上),先让幼儿看明白每张图的意思.再提出操作要求:把手中的风景画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B.幼儿分类贴画,然后逐类检查,集体纠错并总结。最后,加上封面“大自然的语言”,共同完成自制的绘本《大自然的语言》。
三、砸蛋游戏,追问经验
过渡:大自然的语言,真有趣。怎么读才能懂得更多呢?
1.打开课件,展示虚拟的“砸金蛋”场景:四个金蛋,单击其上部,会弹出用意不同的四道题:树木发芽图——这是什么季节?(会看细节)哪些图片说的是我们幼儿园的春天?(善于在身边寻找)先局部再全图呈现题:哪张是晴天?(必要时必须扩大看的范围)大树年轮图:大树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大自然的语言是很丰富的)
2.幼儿选号答题。答对,金花四溅;答错“啊哦”告知(点击金蛋下部即可)。
四、视听结合,提升经验
过渡语: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有用吗?
师:10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泰国普吉的海滩上玩耍,突然她发觉海面上起了很多的泡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她立马想到这就是地理老师讲过的海啸将要来临的情形,并且她记得,从海水起泡到海啸来袭,这中间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蒂莉告诉了妈妈,然后在几分钟内和几百个游客迅速离开沙滩。当他们跑到安全地带时,身后传来了巨大的海浪声。人们在激动和惊恐中争相拥抱和亲吻他们的救命恩人蒂莉。
提出希望:我们也要做有心人,平时要用心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连 翘
观 测 道 观 播 种 耕 种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 差
落 叶 丢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
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
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
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
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
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
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
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
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
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
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
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
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
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融化( ) B.萌发( ) C.次第( )
D.簌簌( ) E.销声匿迹( )F.衰草连天( )
G.风雪载途( )H.年年如是( )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本文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近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 深入学习
1、 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3)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4)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 知识拓展
1、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 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 课外延伸
1、 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1)、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A、 小组讨论
B、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C、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 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 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16、大自然的语言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C、高下的差异。 (条理性)
D、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能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寻找大自然的其他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竞赛激励法、涵泳品味法、延伸拓展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动有条地说明事物,筛选概括信息,学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2.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高。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原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3.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重点研讨
1.第①节,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描写四季的诗句
2.第②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3.分别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4.阅读④⑤节,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5.朗读⑥-⑩段,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
6.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最后古今差异。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7.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找出并分析)
8.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内陆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9.第⑩节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0.阅读(11-12)节,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延伸拓展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第②节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2.《大林寺桃花》诗意: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五、课堂小结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2.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3.诗歌中的物候:
《小池》宋扬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梅 花[北周]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柳[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提示: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诗歌从盛春到暮秋,写柳的季节变化,反映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这便是物候知识。
岑参《白雪歌》写塞外风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提示: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南半球反之。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能抄写指定词语,用“告诉”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爱学习的孩子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景象,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指导学习生字“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按照音节把课文读准确)
2、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划下和它连着的词语)
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一起学习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习汇报,抢答。(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
三、指导写字:
1、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师个别指导。
2、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四、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
1、学读第一节。
(1)看书中的图片。体会着读一读。
(2)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第四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回答,书上是怎么说的,请你读一读。
(4)简介: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绝灭。
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
讨论:通过学习这一节,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举例)
(5)列举树的年轮与年龄,帮助学生理解。
(6)齐读二至四节。
3、学读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
(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3)读词语“妙不可言”“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自由读全文
4、口头练习: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完成课后练习,用“告诉”说一句话
四、扩展活动:开展一个“考考你”的知道竞赛活动:
请同学说大自然中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说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看到蚂蚁搬家。
生答:就知道要下雨了。
生说:青蛙冬眠后醒了。
生答: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说:看到枫叶红了。
生答: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五、看拼音,写词语。
六、组词。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你看那水里的( ),多么像游动的“逗点”。
2、这是大自然的( ),( )已经来到人间。
3、大自然的( )啊,真是( )。
( )的人总也看不懂,
( )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