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案例:
师:是啊,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谁不盼望温暖,盼望食物,盼望快乐,盼望得到人的疼爱呢!小女孩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于是,她擦燃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美妙的幻想。
1、 学生自学课文
现在我们看,小女孩前后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5次)
2、 下面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自学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一是默读课文搞清楚
小女孩是怎样擦火柴的?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二是轻声读课文,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擦?擦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三是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感情体会表达出来。
3、 交流
(1) 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写了什么?
(2) 师:小女孩是如何擦燃第一根火柴的呢?谁把有关句子读一读
(3) 师:读了这一段话,你知道“敢”是什么意思?你感到奇怪吗?
生:“敢”实际是说不敢,说明小女孩不敢擦火柴。真是奇怪,小女孩是出来卖火柴的,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
(4) 师:是啊!手上成把的火柴,这是自己的,为什么擦一根也不敢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联系课文卖火柴部分告诉我原因吗?
生1:因为我一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一个钱也没有挣到,爸爸就要打我。再擦火柴的话,爸爸更要打我了。
生2:家里等着钱用来给妈妈看病,等我回去还债,等着钱回去买粮…。。
(5) 师:既然这样,小女孩就不要擦火柴了,为什么她又终于抽了一根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告诉我为什么呢?
生1:我是怕打,但我的小手几乎冻僵了,不管怎样,挨打比冻死好。
生2:现在连生命都保不住了,顾不上挨不挨打了。
(6) 师:上面这段话会读吗?谁读一下(先指名读,再指导朗读指导读:想一想听了小女孩刚才的叙述,你自己朗读这几句话该把什么感情表达出来?该抓住哪些词语?各自试试看(学生读体会,再指名说,指名读,评议后齐读)
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要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因而,在我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朗读上面,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自学体会朗读,接着请同学朗读,然后给出朗读的指导,请一位同学来读。事实上,经过指导后,再朗读的那位同学,读出了感情,说明朗读指导是有效的。
但在这一教学环节也有不足的地方,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好朗读准备,原因是课刚开始在复习部分时间用得太多,导致在整堂课上朗读的时间上用得不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掌握词语7个。
2、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理解上的共鸣。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掌握词语7个。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生字,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背景及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课内外的阅读你们一定认识了很多可爱的童话人物。其实很多可爱的形象都出自一位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简介作者)他的作品揭露丑恶、歌颂善良,还蕴含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交流所得。
教师指导读准多音字:喷香pèn明晃晃huǎng暖和huo裂缝fèng
2、尝试当堂听写词语
3、再读课文(可以采取快速浏览的方式),先思考后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故事发生在大年夜,远远地走来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出示学习提示:
1、学生自学
2、集体交流:
要点:冷、饿、不敢回家(演示文稿相机出现重点句子,指导理解、朗读)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先读后议再读)
无论多冷多饿,无论打着卷落满雪花的金发多美,她都顾不上。从两次“大年夜”的出现感受到小女孩现在饥饿、寒冷、痛苦,生活很悲惨。
3、反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可灵活采取多种方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2。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
安徒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方法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新年即将来临人们的心情本应是高兴的、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冻死在街头,你觉得她的处境是怎样的?能把你感受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二、深入阅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默读课文5-11自然段,出示学习提示: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
①教师出示表格
擦燃火柴幻想现实
②学生交流补充填写。
擦燃火柴幻想现实
第一次暖和的火炉烧过的火柴梗(寒冷)
第二次喷香的烤鹅又厚又冷的墙(饥饿)
第三次美丽的圣诞树消失在夜空一颗星陨落(痛苦)
第四、五次慈爱的奶奶 和奶奶在快乐中飞走了(无人疼爱)
步骤二:作者将幻想与现实交替表达的写作方法,让你感受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画批谈感受,再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现文稿,重点体会: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①初步阅读,体会她开始到底“敢不敢抽出一根”?可是最后“终于抽出了一根”说明什么?
----“卖火柴”是她帮助家里度日的,她是不敢轻易擦燃的。但今天又冷又饿的大年夜她实在受不了了,考虑再三“终于”擦燃了一根,可见小女孩的处境多么艰难,她多么迫切地渴望温暖。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好“?”、“终于”)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①分别指名读,这两个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感受到什么?
-----这是火柴熄灭后小女孩眼前的景象。幻象终究是幻象。在这个黑暗、冷酷的现实中,美好的愿望终将破灭,幻象里的一切不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
②谁愿意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语气悲伤的、惋惜的。可强调“只有”、“又厚又冷”)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①自由读,谈体会。-----在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没有的。这句话预示着她死去了。小女孩渴望的生活这个世界没有,现实是多么残酷呀!
②再体会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感情。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10、11自然段。出示这两句话,找不同,谈感受。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①对比读,你发现什么?
②个人读,感受句子,你如何理解?------“大年夜”本来是欢乐幸福的,但在这个现实社会里,它只属于富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得到的是寒冷、饥饿、痛苦甚至死亡。社会太不公平了。
③齐读文中的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①句子中有两个“幸福”,你怎样体会?-------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在幻象中看到了她所向往的一切,所以说在幻象中她是幸福的。而第二个“幸福”不是真正的、现实中的、新年里该有的幸福,而是指她悲惨地死去,不再忍受现实的痛苦,所以是幸福的。
②作者这样表达,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三、小结内容,情感深化:
课文将小女孩的悲惨现实生活与美好的幻象对照写出,使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可怜、悲惨,当今社会的黑暗。还有千千万万的贫苦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值得同()情呀!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课文中词语。
2、再把感受深的语句读一读。
3、朗读文章后的“阅读链接”。
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
安徒生
寒冷暖和的火炉(温暖)
现实饥饿喷香的烤鹅(美食)幻象
痛苦美丽的圣诞树(欢乐)
无人疼爱慈爱的奶奶(疼爱)
悲惨、黑暗值得同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生字词语。
2、展开想象,进行练笔,进一步深化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进行练笔。
教学过程:
一、回顾畅谈:
1、回顾文章内容,说一说: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把最打动你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2、指名读10、11自然段,学完文章后你有些怎样的深刻?
二、创设情景,尝试练笔。
这样一位可爱又可怜的小女孩,如果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和她说些什么呢?
① 自由读一读15页的“阅读链接”。
② 从短短的诗歌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 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④ 小组内交流。
⑤ 全班交流评价标准:真情实感;尊重原著基调;语句通顺。
三、词语检测:
1、订正作业中关键词语(如:蜷、烤、僵)
2、多音字组词语。喷缝和晃
3、比一比,组词语。
梗( ) 蜷( ) 僵( )
便( ) 倦( ) 疆( )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进行课外阅读,为后面活动做准备。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的深刻思想内涵,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了文内容,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结合具体语句、段落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已获得情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揭题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大年夜吗?一家人温暖舒适地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是多么美好啊!但是,你们想过吗?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大年夜,有个和你们同样年龄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叫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示课题)。这篇童话是谁写的?(安徒生),他是丹麦著名的作家。他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后就明白了。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检查题。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喷香(pēn pèn)火柴梗(gěng gé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
②精巧细致,质量很好。()
2.学生作业。
3.反馈。
第1、2题校对后,把词语读一次。
三、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完成练习三。
试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写____,接着写____,最后写____。
2.学生读书、作业。
3.反馈。
第3题校对后,再浓缩为小标题:[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
4.根据这些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11)(12~13)
四、学习第一段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快速小声读第一段,思考: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二)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1.课文哪些词句具体写出小女孩很可怜?用“____”划出有关语句。
(1)点拨、引导,教学其中一句。
a.幻灯出示。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b.能抓住重点词来谈谈吗?
c.概括一下,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她很可怜?(怜)
(2)放手自学其余三句。
a.写小女孩冷的词句还有吗?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读懂这三句话,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学生练习。
(3)讨论:这四个句子写冷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
点拨:这些重点词的音要稍拉长些,读到最后用发抖的感觉来烘托出小女孩越来越冷的感觉。
练读——指读——评议——指读——齐读
2.还有哪些地方写出小女孩很可怜呢?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还写出了饿)
“饿”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怜,写饿的词句还有吗?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抓“一整天、一根、一个”)
3.提问:这么冷,这么饿,她为什么不回家呢?可以看出什么?
(因为家中(无人疼爱),还因为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4.小结:刚才,我们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疼爱体会到她很可怜。这些是书里明明白白写出来的,你们一看便懂,可是书里还有别的意思,没有直接写出来,实际上也能说明小女孩很可怜。如果你们认真仔细地读一读,也能领会。
5.揭示学法,扶学第一句。
(1)幻灯出示: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拖鞋大)
b.哪些词语写出拖鞋很大?
c .同学们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
(3)表情朗读: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到处受欺负。小女孩这么冷的天穿着大拖鞋也没人同情、关心她。那这句话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同情)对的,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同情读这句话。齐读。
(4)归纳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体会这个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呢?我们先理解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谈体会,最后用感情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6.运用学法,学习第二句。
(1)幻灯出示: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2)讨论:
a.这句话写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
b.谁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子的意思?
c.是啊,小女孩还是个孩子,当然希望在大年夜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而现在的她却流浪街头,叫卖火柴,多可怜哪!这儿写出了她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欢乐)的。
(3)表情朗读。
点拨:用同情的语气,突出重点词,前半句我们可读得美些,后半句读得难过些、慢些。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的?(板书)
2.出示挂图,训练说话。
(1)导语:这幅画画的就是这穷苦可怜的小女孩。它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家里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请你们看图有条理地说一说,可以用“可怜的小女孩!”作为这一段话的开头和结尾。
(2)学生练习后指名口述。
(3)小结:同学们生动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叫卖火柴的凄惨画面。她是多么可怜哪!(指板书)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用红粉笔标出)就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3.配乐读第一段。
五、略学第三段
1.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冻死了)是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就是穷苦孩子必然的结局。(出示挂图)
2.自由读第三段,找一找,小女孩死时的神态。(她[带着微笑死了])
3.设置悬念:为什么这样可怜的小女孩会带着微笑死去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时再来解决。
六、布置作业
观察彩图,用“可怜的女孩!”作开头或结尾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卖火柴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怀着同情和悲伤的情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齐读。
二、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
1、课文中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么,小女孩拥有真正的幸福吗?
2、为什么说她没有幸福?用自己的话说说。
(1)、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
A、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B、展开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C、可是,在这团圆的幸福时刻,她有没有压岁钱?有没有新衣服?有没有享用不尽的食物?没有,通通都没有,连一双鞋子也没有,还得光着脚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买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么?(是寒冷、是饥饿、是欺凌)
D、找出这部分你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
(2)、不敢回家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3)、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没有亲人的疼爱,得不到关怀)
(4)、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
3、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1)、既然别人不能给她幸福、爸爸不能给她幸福、疼爱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给她幸福,连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呢?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火柴)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谁来读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边听边看,有没有几个标点很明显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叹号)读一读有感叹号的句子。
(3)、你从这几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与其说小小的火焰是奇异的火光,不如说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拥有温暖啊!)
(4)、老师发现,你朗读的时候情感变化很大,能说说原因吗?(燃:高兴;灭:失望)是啊,火柴终究是要灭的,然而,灭的只是火柴吗?(灭的还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灭,她面对的就不是火炉,而是——寒冷;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黑暗;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纷飞的大雪。带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自由朗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几个段落。
A、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
B、谁来谈谈?
生:她渴望得到食物,因为她太饿了;
生:她渴望得到快乐,因为她太孤独了;
生:她渴望得到疼爱,因为她没有人关心;(引导有感情朗读“奶奶,啊,请把我……”读出恳求、读出迫切)
生:她想让奶奶带她飞走,因为她受不了这些痛苦了,很想摆脱。(引导朗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读出同情、读出悲伤)
师:小女孩真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吗?那么,这样的地方在哪儿呢?是的,只有死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虽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孤独;没有奶奶,只有——寂寞;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
4、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你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生:听出了人们的漠不关心。
生:也听出了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师:一个会读书的人,就是能透过语言文字和作者同悲同喜,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忧同乐。
师: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生:没有,她的幸福就是死,只有死她才能摆脱痛苦、饥饿、寒冷,不用忍受痛苦、饥饿和寒冷对她来说是一种幸福。
生:她得到的是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5、虽然火柴一次又一次地熄灭,但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把它点燃,她点燃的只是火柴吗?(她点燃起对幸福的渴望)一次次地点燃火柴,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熄灭的只是火柴吗?(是她的希望)然而不灭的又是什么呢?(不灭的是她追求幸福的信念)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点燃火柴了,她也要——(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她捏着的只是火柴梗吗?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
6、小女孩的命运如此悲惨,然而至始至终,她有没有哀怨过?有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找出文中描写小女孩表情的一个词。(微笑)你从“微笑”中体会到了什么?她微笑什么?(谁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幸福?(火柴)可是火柴的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小女孩却从火柴中得到了这样的幸福,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是谁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幸福?与其说是火柴给了小女孩幸福,不如说是她自己。因为她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因为哪怕是幻想的微小的幸福她也没有放弃追求,哪怕到了死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三、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想开去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想开去,你想到了什么?
1、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理解她的处境吗?你能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体会她面对寒冷、面对饥饿,面对痛苦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这给你怎样的启发?(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的时候发现自己,因此,要读出自己的思考。)
2、要重视和同情社会中的贫困者与弱势群体
3、领悟安徒生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
你能不能通过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安徒生的作品在我国广为传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名篇,成为几代人成长的精神食粮。安徒生已经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发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不仅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而且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我们真应该感谢这位经历了200年沧桑却历久弥新的伟大作家——安徒生!
4、《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想象性作文
四、布置作业
1、阅读安徒生的其它童话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作家,“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作品,它写于1848年。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们的父辈读过,我们也曾读过,而我们的孩子们也正在读着。为什么一个两千多字的童话故事有着这样恒远的魅力?我思索着。是那份情,那份安徒生对穷苦人民真切,深沉的同情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据说,安徒生的母亲,小时候家境贫寒,家人让她沿街行乞,可她不愿意,便整天蹲在一座石桥,冷极了,就伸出双手温暖自己的小脚。安徒生便以母亲为原型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见这个故事是安徒生用泪水与真情写就。
设计特色
本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三个特色:
一、以教师的真情唤起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情促读,以情促悟。
二、从老故事旧教材中寻找新的切入点,设计有创意的教学思路。
三、找寻这个老故事在新时代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并关爱社会中弱势群体。
学习目标:
1、学习 生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感受,个性化地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4、学会关注、关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准备:认真预习,做好批注。
学习重点:
1、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较准确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个性化地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教师准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由此来预设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旧知入课
还记住小凡卡、杨科、小珊迪这些小伙伴吗?这些孩子年纪相仿,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却有着相同的命运。那是怎样的命运呢?
(让学生一入文就关注主人公命运,及时抓住课文主线,把握文本中心。)
二、揭示课题
读课题:关于课题,大家在字音和字形上有什么要相互提醒吗?(“卖”的写法及“柴”读音要稍加以注意)
(体现语文课的语文意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有针对性地解决字词难点。)
三、走近安徒生
①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资料简介安徒生。
(要求抓住要点,脱稿介绍,将资料的信息理解、吸收后再表达,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基本功。)
②师小结要点
a.了解安徒生的成就,了解安徒生是丹麦人民的骄傲。
(使学生更加敬佩、仰慕安徒生,产生阅读安徒生的作品强烈愿望,这是一种阅读期待。)
b.了解安徒生贫寒的身世,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以母亲为原型,用泪水、用真情写就。
(信息的沟通在为情感的激发做铺垫,该预设力求使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四、师生合作读课文
这个环节以配乐方式,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小组读及师导读形式进行。
(师范读第一自然,定好朗读的基调:低沉、缓慢)
教师的范读是为了带领学生尽快走入文本,以自己忘我于文本的真情打动学生,使学生情动而相随。学生各种形式的读是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也为了防止有人滥竽充数或是老是一人在读,大家都歇得松弛了的状况。
五、抒发初读感想
真情朗读课文后,应该让学生回味回味,此时教师不应立即打破这份美好的沉默,让学生就这么沉默着,沉默到大家都耐不住时,才让学生在沉默中爆发,抒发自己此时感受。让沉默给生成腾出空间。
(我口说我心,情动而辞发,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真情的表达是最富有个性的,最有创意的。)
第二教时
一、用鲁迅的话来解读这个悲剧
(一) 课件出示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诠释:悲剧就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引导学生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第一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到文本中去找寻美好的东西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美好事物,划出相关语句并旁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旁注有利于后面的交流)
2、学生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美好的大年夜:灯光辉煌 烧鹅飘香合家欢聚,
美妙的幻象:温暖的火炉 喷香的烧鹅美丽的诞树 慈爱的奶奶
美丽的女孩:金黄的长发披在肩上打着卷儿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美好的事物。(为后面的撕碎做铺垫。)
4、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这些句子。在学生说到第五段“温暖的火炉”这一美妙的幻象时,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的朗读训练可以这样进行:
①师范读。(继续用教师对小女孩真切的同情打动学生的心。)
②说说听了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③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冷酷。)
(三)第二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文中找找相关语句,说说这些美好事物是怎样被一点点被撕碎的。
1、 生读书并动笔。
2、 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3、师总结要点:
a.辉煌灯光、飘香烧鹅、节日的欢乐不属于小女孩,她拥有的是寒冷、饥饿、孤独,最后走向死亡。
b.。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烧鹅、美丽的圣诞树 ,最后都化作了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c、金黄披肩、两腮通红、微笑着的美丽女孩死了,她在被冻死在街头。
教师依照学生发言,轻轻擦去前面那些美好的事物,板书:(小女孩死了)
d、节日的欢乐没有了,美妙的幻象消失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死了。一切都没有了,那么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e、生各自表达难过、失望、同情、悲愤……的感情。
⑤带着同情,带着悲愤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的。重点引导学生谈对两个“幸福”的理解。表达感受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两段。(把朗读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读出韵味。)
(以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诠释为独特视角,牵一发而动全身,两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目的不同,学生的感受就不同。一喜一悲的情感落差使学生的心痛了,情动了,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再通过朗读表达、升华这种情感。让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情感激流在课堂穿梭、涌动。)
二、从插图入手,寻找悲剧根源
过渡导语:小女孩死了,美丽的小女孩,善良的小女孩就这样被冻死在街头。那么,谁是刽子手呢?
(1)让学生仔细观察书P97的课文插图,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问题。
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①坐在冰天雪地的小女孩正忍受寒冷的侵袭,饥饿的折磨,可她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祥和、宁静的?
②小女孩四周是蓝白冷色,而火光里的幻象是令人悦目的暖色—金黄色,这说明什么?
③小女孩擦着火柴出现那么多幻象,为什么插图却选择奶奶紧紧地将小女孩拥入怀中的情景。
(2)重点讨论:奶奶对小女孩意味着什么?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想象奶奶曾带给小女孩的爱,领悟小女孩的痛苦不仅来自肉体,更来自心灵。因为小女孩所处的社会是一片爱的荒原。
(3)第三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哪儿看出小女孩所处的社会是一片爱的荒原,到文中去找一找。
具体句子是:
1、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2、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3、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4、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她的爸爸会打她。
(4)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骑马车的富人视她为无物,过马路的小男孩捉弄她,讥讽她,来来往往的行人没人关注过她,没有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更可恨的是她的家,那所谓家不仅没有热的温度,更没有爱的温度—她的爸爸会打她。没有了爱,小女孩便没有了一切。所以,等待她的只能是死亡。
(4)师质疑:那么,是谁夺走了小女孩的爱?(是社会、是黑暗的社会。冷酷无情的,不公平的社会不仅夺走了小女孩的爱,还吞噬了小女孩的生命。)
(5)关于“爱”的再思考。
如果小女孩生活的社会是一片爱的绿洲,那又会怎样?
出示课件,如果拥有了爱,那飞驰的马车会。
如果有了爱,那捡了女孩拖鞋的男孩会 。
如果有了爱,那些从女孩面前匆匆而过的行人会 。
如果有了爱,女孩的家。
(这一部份,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表达。)
如果有了爱,女孩将拥有 。
……(学生自由表达,传达女孩的渴望与梦想。表达自己的祝福。)
(这是课堂引领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让学生“沉得下心品味”,是为了学生“浮得上来感悟”学生通过潜心读书,感悟到只有爱,才能给予小女孩阳光般灿烂的童年。三次的走进文本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直达心灵深处,呼唤出人类最珍贵的情感——爱。)
三、拓展延伸
读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同情小女孩,都痛恨那个吞噬了小女孩的冷酷无情的社会。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有一位小朋友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了这么一首诗:
1、课件出示: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留下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
让梦儿飞出我的被窝
我要把雪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它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你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 用真情朗颂这首诗。
3、 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人贫穷,还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4、 学生各抒己见,如何尊重、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
结束语:贫穷并不可怕,疾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每一个人都愿意为地球——这个爱的绿洲植一棵 幼苗。相信一切都会美好起来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剧将永远留在过去。
(儿童诗的出现不仅体现“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文本与学生的人格塑造、价值取向之间搭了一座桥,那就是唤醒学生心底最深沉的东西——爱,关注、关爱身边中的弱势群体。这正是这个古老的故事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具有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及幻想世界的美好。
2、通过品读词句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年中要度过很多节日,你们最喜欢什么节日?为什么?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我们又是怎样度过的呢?可就在这样一个大年夜,有一个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大雪纷飞的街头卖火柴,最后活活冻死在街头,没能看到新年的第一轮太阳,你们想了解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读课文,抓住主线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交流,然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印象写在黑板上。
三、品词析句
1、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是从文中那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的?在那些语句旁边注上这些词语。并说说理由,前后桌之间可以讨论。
2、全班交流:主要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同情,受人欺负,家穷等几个角度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机用富有引导性的语言小结学生的回答。例如:在学生体会又冷又饿后,教师小结,这样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本来应该是在家中围着温暖的火炉,吃着丰盛的晚餐幸福的度过,可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流落街头,真是太可怜了!在学生体会了小女孩无人同情,受人欺负后,教师小结,这样一个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忍冻挨饿一整天,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半点怜悯,甚至还有受别人的欺负,真是太可怜了!
3、重点句学习
(1)“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从三个“一”你体会到什么?
(2)“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这些”指哪些?她为什么没注意这些?小结:谁不爱美丽,可此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根本无法顾及外表的美丽,她想要的只是能让她吃饱穿暖,可就是这样小小的要求都是无法实现的,小女孩真实太可怜了!
(3)“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这个”指哪个?她为什么忘不了这个?大年夜本该一家人团聚一起幸福的度过,可小女孩却只能踏着冰雪流落街头,有家不能回。真是太可怜了!
4、朗读指导
a、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词句中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句话,细细品位,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小女孩的可。
b、指导交流,主要通过重音、语速、表情的指导读出小女孩的可怜。指导方式:个别指导——同学交流——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5、如果同学中没有提出的教师相机提问: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明明那么悲惨不幸,为什么却用两个“幸福”说她是"幸福"的?
出示研读专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她的幸福了吗?)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指名回答(板书: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了)
你体会到她的幸福了吗?她擦燃火柴看到暖和的火炉时是幸福的。她为什么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火炉?
(出示画面)指名读第五段她感到幸福的句子。以第一次擦燃火柴为例,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自信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象听到什么?指名说。
请同学们按照你喜欢的方式自学其它幻想中你最感动的一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学习结果,教师指导朗读并出示画面。
如果这一切不是幻想,它们真实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吗?
同学们听了大家刚才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
四、总结,拓展练习
同学们,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这个没有幸福的世界,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说吧。(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这一教学教学中,我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运用了多种方式使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
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一条情感脉络
教学中教师紧扣“由怜生爱、由爱生悲”的情感脉络,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
2、培养两种能力
(1)探究感悟能力
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可怜”“幸福”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在互相讨论中加深了理解和感受。
(2)想象和表达能力
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3)朗读能力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情"字,落实了一个"读"字,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小组的交流合作。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课文,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