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下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尊严》教学实录(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课堂实录】
环节二:体会哈默的与众不同
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画一画,描写他的语句。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他们吃东西都是“狼吞虎咽”的。
师:描写那些逃难者的“狼吞虎咽”在哪?
生:第一段最后。
师:同学们画下来。(学生勾画)描写哈默的“狼吞虎咽”在哪?
生:在第五自然段。
师:也把它画下来。(学生勾画)你能前后文联系来理解,很会读书!什么是“狼吞虎咽”?
生:就是吃东西很快。
生:吃东西很快,连嚼都顾不上。
生:连吞带咽,顾不上嚼。
师: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他们都非常饿。
师:看来他们此时同样渴望食物,同样需要食物来充饥,来补充体力呀!他们还有相同之处吗?
生:他们都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师:这些逃难的人,在寒冷的冬天,背井离乡,缺吃少穿,在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呀?
生:他们可能没食物。
师:所以他们面呈菜色,十分憔悴!
生:他们可能没水。
师:所以他们饥渴难耐。
生:他们可能没地方休息,没有地方睡觉。
师:所以他们疲惫不堪。
生:他们可能没衣服穿,会很冷。
师:他们在寒风中会瑟瑟发抖。
看来,此时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为焦渴所困。哈默此时什么样?
生: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师:你觉得与那些人比较,他的情况怎样?
生:更糟糕!
师:从哪能感受到他的情况更糟?
生: 我是从“脸色苍白”这个词感受到的。别的逃难者都是面呈菜色,可能只是很久没吃到好的食物而营养不良,或者是冷的,而哈默已经脸色苍白了,没有血色,可能已经有病了。 生:我从“骨瘦如柴”这个词中也能感受到他已经很瘦了。
师: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瘦
生:“柴”说明他瘦得像干柴了。
师:从这两个描写哈默外貌的词中,我们感受到了哈默此时毫不例外,经受着极度疲惫的煎熬,极度饥饿的折磨,他非常虚弱!
师:哈默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生:别人都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而哈默坚持先干活后吃饭。
师:此时的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什么?(出示:此时他需要 ,需要 ,需要 。)能这样说吗?
生:此时他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休息。
生:此时他需要休息,需要食物,需要安慰。
师:可哈默选择的却是干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反思】:
本课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不论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方面,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教学设计中力图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通过揣摩、品味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人物思想品质,懂得什么是尊严,进而与人物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1、杰克逊评价哈默的话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教学理解的重点、难点,由这句话引入激起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引领学生走进文章,走进哈默。通过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同样是疲惫不堪,忍受饥饿的人,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然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2~~5段,从中感受哈默的自尊、自强,最后水到渠成,学生也就理解了杰克逊的话。
2、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师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学习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个过程,主要是主体积极参与,加强体验的过程。教学中,徐老师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感受,注意把静态的文字通过朗读、交流、探讨变成孩子们头脑中,心目中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画面,以此去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多个对话情境,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读书体验。例:此时的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什么?学生在感受的同时,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纷纷进入了角色,并毫无保留地坦露心声,师生、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便融为一体了。
在读课文时,先自主读书整体感悟了解课文 ,再指导学生有层次地去读人物对话,读出当时当地的那种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直到读出自己的真情。最后再次回读,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的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整个过程,在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的同时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情感。
尊严教学案例
亲爱的同学,如果有人问你,四年级下册第七课中的哪个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我想那一定是“尊严”。那么什么是尊严呢?让我们先看看大家的看法。
尊严,就是拒绝乞讨。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重。
有了尊严,就等于拥有了一切财富。
尊严是一种广告,走到哪就会带到哪。
人,要有尊严,没有了尊严,便无异于动物。
……
请你带着这些看法和我一起重温课文。在第一自然段里我们看到,“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就告诉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他们眼里只有食物,心里只有食物。忘掉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没了荣辱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试想当他们急需其它东西的时候,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
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让我们结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哈默。哈默照样是个饥肠辘辘的人,照样急需食物,可他没要杰克逊大叔的施舍,而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并要求先干活,再吃东西。在他看来,不劳而获,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弱者,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否定,就失去了自立的基础;先吃饭后干活,干活就成了一种回报,这都是对自己价值的降低,都有损于自己的尊严。先干活后吃饭,吃得是自己的劳动果实,是自食其力的体现。哈默以自尊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尊重,杰克逊大叔满足了他的要求。
“尊严”确实是一种广告,有了它,就等于拥有了一切财富。是它,让杰克逊大叔把哈默留在了庄园;是它,让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哈默;还是它,让哈默拥有了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
哈默在穷困潦倒、逃难流亡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可见,他把尊严刻在了心里,他走向了成功。老师希望你也把“尊严”刻在心里,因为这样你将度过美好的一生。
可爱的同学们,你对“尊严”是怎样理解的?你把尊严刻在心里了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付出劳动后再接受食物,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天想像,体会年轻人把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写有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先讲个故事:一个大国打算入侵一个小国,行动前大国派了一个使者到小国去威胁小国的国王,使者骄气十足地说:“我们准备派一支千人大军横扫你们这个小国。”小国国王一听,马上回答:“那可就麻烦了!”使者得意地问:“是不是害怕了?”“不,我是在担心,我们的监牢不大,只能关500多个强盗!”使者听了非常气愤,大声说:“听着,我们使用的可是最先进的武器!”没想到国王叹了口气:“那你们就更不幸了。”使者不明白,于是问:“怎么不幸?”小国国王从容地回答:“我们可没有任何先进武器,只有打狗棍!”国虽小,但不容任何人侵犯,小国国王在大国使者面前表现得多么自信,这就是尊严!
板书课题:尊严
二、什么叫尊严,请大家讨论“尊严”指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请同学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理解词语
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疲惫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再忍受了。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课文是说年轻人给大叔捶背后,大叔感到十分舒服,对年轻人的表现满意。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能有。
五、学习课文内容
1、请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第1自然段,从哪儿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
学生a: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看出他们又饿又累。
学生b:这些逃难的人“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看出他们很久没有吃东西了。
3、读第2~5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态和语言的句子,想想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组内进行讨论。
5、全班讨论:
学生:年轻的逃难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这说明他急需食物。当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是仰起头问有什么活需要他做,当听到说没有活时,他“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告诉大叔“我不能不劳动,就得这些食物”。从这些描写中,看出年轻人虽然急需食物,但他坚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当听到没有活儿需要他干时,从他的表情看出他有些失望。他确实很饿,但必须付出劳动后,他才肯接受大叔的食物。
学生b:在大叔提出让年轻人吃过饭再给他派活儿时,他态度十分坚决地说:“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从他的语献态度看出他一定要先干完活再吃饭。
学生c:年轻人蹲下来,轻轻地给大叔捶过背后,才接过大叔送给的食物,并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从这儿可以看出年轻人虽然已经很饿了,但他坚持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食物。
老师:大家分析得不错,年轻人为什么非要劳动后才吃饭呢?
学生: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个真正的人,不是讨饭的乞丐,他把自己做人的尊严看得非常重要。
6、重点理解投影片打出的这句话: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这句话的前半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说的是眼前的实际情况,年轻人是个逃难者,的确一无所有;后半句是个因果关系的句子,“他百分是个富翁” 是结果,“他有尊严”是原因,意思是什么呢?是说尊严比任何财富都重要,都宝贵,告诉我们只要有尊严,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7、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事实证明了大叔说得对。20多年后,年轻成功了,从一逃难者成为一个富翁,这是因为他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谈话引入
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在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
●质疑激趣,引导了解课文梗概
①接下来,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最想问同学们一个什么问题,并想想,自己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②学生各自读书,思考问题;教师巡回,发现学生的问题。
③学生提问让其他同学回答,在回答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新词,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④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研读比较,从具体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
①纵向比较。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散见于课文之中,比较体会: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杰克逊提出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
②横向比较。将哈默与其他一群逃难的人进行比较。同样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体悟主题,拓展升华
①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
②以《<尊严>的感受》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的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3、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的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2、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乞丐吗?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2、师:在许多人眼里,乞丐是被人看不起的,是不被人尊重的。被人看不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板书:尊严)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和尊严有关的故事。(板书完课题)请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品读感悟,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打开书,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弄懂哪些问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并提出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2、对比学习“他”前后不同的外貌描写。
课题中的“他”就是故事中的(板书:乞丐),“他”长得什么样呢?请从文中勾出描写“他”样子的句子。
(1)学生勾画、汇报。
(2)师课件出示句子: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
男生齐读此句,师问:他让人觉得怎样?(板书:可怜)怎样可怜?(板书:独臂)
师:当乞丐挨饿受冻是常事,遭人白眼、被人打骂也是常事。他活得没有一点尊严,真是太可怜了。谁能读读这句,读出他的可怜?
(3)可是,若干年后,他却变了一副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请女生读:(课件出示句子)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这时的他让人觉得怎样?(板书:体面、董事长)句中哪些词写出了他的体面?(指导学生理解西装革履,气度不凡和自信、自重,并从中体会到此时的他已拥有了做人的尊严。)
指导朗读这两句。
(4)师引导学生质疑:同一个人,原来是那样的可怜,现在却是如此的体面。此时,你一定很想知道……(生:他为什么会由一个可怜的乞丐变成一个体面的董事长呢?)
3、学习第13—21自然段
同学们到一个感人的场景中去找答案吧。(课件出示第13—21自然段的文字和配音朗读)
(1)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2)指名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读相应句子(并板书:妇人帮助自己拼搏)
4、学习第1—12自然段
若干年前,妇人是如何帮助乞丐,以致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呢?现在我们就通过品读妇人的语言来认识她吧。(课件出示妇人的四次语言)
(1)师:有一天,一个独臂乞丐来到一个妇人家里乞讨。她却是这样说的……
请第一组同学读句子:(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屋后去吧。”)
师:妇人怎样指着砖对乞丐说话?谁来读出妇人的毫不客气?独臂乞丐向她乞讨,她却毫不客气地说了这样的话,让人觉得她……(太狠心、太没有同情心……)
(2)师:乞丐生气了,责怪女主人捉弄自己,可女主人并不生气,还动手搬起砖来。
请第二组同学读句子:(她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师:妇人这样做,这样说,是为了告诉乞丐什么?
(3)师:乞丐怔住了,然后搬起砖来。砖搬完了,妇人给了他20元钱。他感激地向妇人道谢,可妇人这样说……请第三组同学读句子:(妇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凭你自己的力气挣的工钱。”)
师:与第一句对比,你现在对妇人的看法改变了吗?说说理由。(妇人是为了让乞丐明白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活得有尊严。妇人是在真正地帮助乞丐。)
指导朗读这句。
(4)师:妇人的孩子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叫乞丐搬砖。母亲对他说……请第四组同学读句子:(母亲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师:“一样”又“不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为了理解这句话,请同学们把独臂乞丐和文中其他乞丐比一比,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先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再请学生汇报。
(相同:他们都是乞丐。不同:独臂乞丐只有一只手,文中其他乞丐双手健全;独臂乞丐搬了砖,双手健全的乞丐没有搬砖;他们的命运不同。结合学生的回答,品读独臂乞丐搬砖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他搬砖的不容易。)
再来理解妇人对孩子说的话。(“一样”指砖放在哪里对妇人来说是一样的。“不一样”指搬不搬砖对乞丐的命运不一样。因为“搬”就意味着把握一个机会,让乞丐有可能认识到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唤醒他们的自尊意识,脱离乞讨生活。)
如果乞丐向妇人的孩子乞讨,他会怎么做?
师:妇人的孩子代表了生活中许多像他一样的人,他们的慷慨施舍只能满足乞丐的一时之需,却无法改变乞丐以后的生活。这样,更反衬出妇人通过让乞丐搬砖而使他受到教育的方法太巧妙了。
指导朗读母亲对孩子说的话。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指板书):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妇人改变了独臂乞丐的命运。此外,改变他命运的还有他自己的拼搏。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独臂乞丐拿着妇人给的20元钱和那条由白变黑的毛巾离开妇人的家后,又经历了一些什么事,使他最终成为了董事长?
(1)小组讨论。
(2)请学生汇报。
2、师总结:是啊,只有拥有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依靠自己的拼搏,才能取得成功。老师送几则名言给大家,齐读(课件出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只要愿意做,人无所不能。
(3)弱者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强者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帮助
独臂乞丐——-——董事长
(可怜)自己拼搏(体面)
一、授课时间:2010年6月8日16时至16时35分
二、授课对象:柴峰小学三年级四班
三、教学内容:语文四年级上册《尊严》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指导“尊”字的写法。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那个年轻人为什么把尊严看得那么重要。
2、运用“边读,边想,边画”的方法学习课文。。
4、借助多媒体手段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难点: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六、教学过程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句名言,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课件出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 子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卢 梭)
生:(找三个学生每人读一句)
师:知道这几句话都和什么有关吗?
生:尊严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尊严》。
师:(板书:尊严)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尊”字,注意尊里面的短横不要丢了。
生:(书空)
师:下面请大家打开24页《尊严》一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沃尔逊 杰克逊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惬意 羡慕
喉结 僵硬)
师:谁来读一下第一行两个词语。
生:(一生起来读)
师:这两个词语中第一个是个什么名字?
生:南加州的地名。
师:第二个呢?
生:人名。
师:那我们集体再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
生:(齐读)
师:第二行两个词谁来读一下?
生:(一生起来读;齐读)
师:第三行
生:(一生起来读;齐读)
师:第四行
生:(一生起来读;齐读)
师: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请同学们再来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浏览)
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一群逃难的人到沃尔逊小镇发生的事情。
师:哪位同学能够再说具体点。
生:一群逃难的人到沃尔逊小镇,杰克逊镇长给他们食物,其他人都吃了,只有一个人例外,他请求镇长给他活干再吃食物,杰克逊让他给自己捶背,最后这个年轻人才吃了食物。
师:你说的非常完整,读了课文,大家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谁吗?
生:哈默。
师: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可是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生: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出示课件: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我们来集体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
师:杰克逊说他什么都没有,他究竟没有什么呢?
生1:没有衣服
生2:没有鞋穿
生3:没有食物
生4:没有钱
师:是呀!他此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杰克逊却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课文,走近哈默,探个究竟!请大家读读文章的一二段,从文中找出几个词来形容形容他?拿出笔把它圈出来。
生:(学生读课文,并随时圈出词语)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1: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生2:面呈菜色
师:我看到有个别同学脸上写满了疑问,是不是认为这个词不是描写哈默的?
生:是
师: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个词是描写谁的?
生:逃难人
师:那么哈默是不是逃难人呢?
生:(恍然大悟)是
师:那么这个词是不是也是描写哈默的?
生:是
师:大家继续来找
生:疲惫不堪
师:(课件出示:逃难的人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师:用了这些词来描写哈默和逃难的人,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其实,很多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个场景、甚至一篇文章的浓缩,会读书的同学能够从一个词语中看出一幅幅画面,我相信你们也能!选择一个或两个,静静地想想,看看你看到什么镜头了?
生1:我选的词语是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我看到的是哈默非常瘦又非常饿地站在那里,很可怜
生2:我选的词语是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我看到的是这群人又累又饿,都站不住了。
……
师:看来,此时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为焦渴所困。此时的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需要食物
师:可哈默选择的和其他人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其他人选择的是什么?
生: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师:“狼吞虎咽”是什么意思?
生:很快很猛地吃下去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生:(一生表演,然后集体演示一下)
师:那哈默选择的是什么呢?
生:先干活后吃饭
师:哈默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请小组合作,自由朗读课文的2—5自然段,找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自由朗读课文的2—5自然段,找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进行交流一下。
生1:我认为杰克逊大叔是个善良的人。
师: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1:“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生2:我从“先生,吃您这么多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可以看出哈默是个通过劳动获得尊严的人。
师:哈默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态度?
生:真诚请求。
生3:我从“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哈默听到杰克逊安排给他活时,心情很高兴。
……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哈默说的这三句话。
(课件出示: “先生,吃您这么多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
师: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疲惫不堪的哈默急需食物充饥,可是当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哈默却真诚请求说——
生:(齐)“先生,吃您这么多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师:当杰克逊回答没有活儿需要他做时,哈默毅然地拒绝说——
生:(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当得到杰克逊安排给他的劳动后,他痛快高兴地说——
生:(齐)“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
师:杰克逊大叔和我们一样被年轻人的语言和行动深深打动了,所以,他提供了捶背的劳动机会。当哈默干完活,杰克逊把食物递给了他,我们再来看这句——
(课件出示:年轻人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从“狼吞虎咽”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哈默非常非常饿。
师:对呀,从中可以看出哈默已经饥饿到了极点,但是他也要坚持干完活再吃饭。
师: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其他逃难者得到的是善良人的——
生:施舍
师:而哈默得到的是劳动之后的——
生:报酬
师:所以哈默得到食物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他与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了食物吗?还得到了什么?
生1:别人对他的尊重
生2:尊严
师:是啊,他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
(板书:杰克逊 赞赏 哈默)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句话——
(课件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这里的富翁指什么呢?
生:指的是有尊严的人。
师:对呀,这里的富翁是不是指财产和亿万的金钱呢?
生:不是
师:他指的是拥有尊贵的人格。让我们再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此时,你最想对哈默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来写在书上。
生:(动笔在书上写)
师:(巡视)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1:哈默,你真是个有骨气的人,我应该向你学习!
生2:哈默,你是好样的,我也要做个有尊严的人!
……
师:那么,哈默的发展真的如杰克逊大叔的预测么?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老师再给大家带来一段哈默的资料介绍。
(课件出示:哈默: 1898年生于美国纽约,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到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
师:同学们,尊严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激励你不断努力,不断向前!老师希望我们在坐的每一个同学能够自尊、自立、自强,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七、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尽量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中,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人物言行是怎样体现尊严,他的勤奋,努力又如何获得尊严及杰克逊大叔尊重和赏识尊严。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
首先,我在设计上力求围绕主线,设计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如:抓住杰克逊大叔对哈默评价的那句话,让学生找一找,从这个切入点入手来突出了重点。其次,落实词语的教学,通过表演、想象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再次,通过小组学习,引导学生重点读哈默的三次语言,边读边感语,深入体会哈默以劳动换取食物这个问题上的情感和态度,感受他由真诚的请求到恳切,再到坚决这样的情感和态度。在此读写结合,让孩子们把感受写在语文书上。最后,再回到杰克逊大叔对哈默评价的那句话中,理解 “富翁” 与“尊严”的关系。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上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自我感觉在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在上课时头脑中总是受只有35分钟上课时间影响,以至于每个环节进行得比较匆忙,有个别问题只让个别学生来回答,没有照顾到全体,如在找出形容哈默词语,展开想象的时候,只找了两个孩子,而且回答得也不是很理想,在这里其实还可以再找一两个孩子来谈谈,这样一是能更好得理解词语,还对课文加深了理解;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训练时间比较少,尤其在抓住哈默三次对话上,只是在老师的情境引导下齐读了一遍,如果在此段让学生进行个性朗读,个性化体会感悟,让学生先读,读完后讲一讲,你为什么这样读,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就会相互启发,我想会更好一些;在最后出示哈默资料时,尤其当介绍到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1988 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时,下面的孩子出现了小小的波动,而此时,我却以一句“等同学们下课了再讨论”来匆匆结束,上完课后我在想,如果在这里,可以找一两个孩子来谈谈感受应该会更好些。
总之,通过参加此次展示课,更好地锻炼了自己,通过对比来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针对本次参赛所暴露出的不足,我要在教学中努力改正,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争取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更扎实!
回顾我所执教的课文——《为了他的尊严》,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我所教学的是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的是乞丐搬砖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学法指导。
纵观上周第一次的试教与今天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我整个教学理念设计基本没变。首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从读中让学生的情感从对乞丐的同情发展为敬佩,从而引到主题 “尊严”。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这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没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分析重点词句,而是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感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
最后引领文本进行读写结合。叶圣陶生生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最后读写结合的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迁移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写法,提供中心句让学生写“我怔住了”的一个场面。因为有了文章范例的铺垫,再加上对语句的挖掘及习作的指导,因此学生写起来思路较流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因此在课堂语言的评价中我鼓励学困生、在提问时倾向学困生,问题设计上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各有所学,各有所感。
当然,在第一次试教后,我在教学中还是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教研组和各个成员也向我积极地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
1、 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还不够丰富。学生的激情还没得到很好的激发。回顾课堂教学,确实也是。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不错”、“回答真棒”等,而没有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去评价、去鼓励。
2、 对一些关键词的指导还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我怔住了”的教学,我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对于“乞丐为什么会怔住了”这重点内容的挖掘却忽视了,这样造成上下文的脱节。
3、由于担心时间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抢”孩子发言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针对以上不足,在集体讨论后,我又一次修改了一些教学细节。今天的这堂课在整个教学理念不变的情况下,我及时调整有关一些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收到良好的效果。
1、在教学评价上,我尽量用上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激励。当学生在读中悟情时,我及时肯定:“你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只有把心融入文字,才能读出这么真切的情感。”当学生在理解语言有创意时,我及时鼓励:“你不仅读懂了文字,你还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真了不起!”“你真会读书”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及时反馈并获得对一些关键词的
2、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想象及学法迁移,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亮点,学生在想象乞丐搬砖时的内心活动时,都能较成功地进行角色的换位,如搬砖前学生能想到:“这么多砖,我能搬得完吗?”“妇人一只手能干的活,我为什么不能干呢?” 搬砖时学生能想到:“这么多砖,我能坚持下去吗?,我一定行,我能第一块就能第二块”“我一定得坚持,不然女主人会笑话我的!” 搬完砖后,学生的想象是“我终于能把这些砖搬完”“我终于能用一只手干活了”“真累啊,但我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因为我能劳动了!”……学生的想源自对内容的感悟,对人物内心的揣摩,多富有创意呀!在教学最后环节要求学生联系日常学习生活谈“我怔住了”的情境时,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有的说:为金鱼妈妈竟然会吃自己的小宝贝而感到怔住了;有的说:看到我们学校大厅的厨窗里摆放着的闪闪发光的奖杯与奖牌而怔住了;有的说:为父亲能从外地匆匆赶回为自己庆祝生日而怔住了;有的说:为自己是校督导员在检查卫生而发现自己教室竟有纸张而怔住了……学生不仅说得精彩,而且在当场写作时也能游刃有余。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虽然较圆满地完成了,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层性问题显得还不够些,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我想,只有今后在教学中不断进取与探求,才能接近教学的真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大家拿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有谁知道什么是尊严?
生:承诺
生:自己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完成。
师:什么是尊严呢?相信大家读了课文后能找到答案。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的同学思考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还没有读完的同学抓紧时间。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刚才的同学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但地名没有读准,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提到了两个人名,一个是哈默,一个是杰克逊。
师:哈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句子生读
师: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时候小镇上来了一群什么样的人?
生读
师:这些逃难的人显然怎么样?
生读
生: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
生:他们面呈菜色
出示卡片读“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理解
师:“堪”什么意思?
生:能忍受。
师:“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什么意思?
生:吃得很猛。
生:吃得很快。
点生读这个词。
师:我们把这个词送回句子中,再读一读,看看这些逃难的人怎么样?
学生读。
师:哈默跟这些人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地方。
学生勾画
师:我发现细心的孩子已经找到好几处了。勾画完的孩子细心读读,体会体会。
师:谁来说说?
生:我从哈默的语言感受到的。
师:哈默在说这句话之前还说了什么?
生回答
师:谁来读哈默第一次说的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他想靠劳动得到食物。
出示当镇长……
师:从扬起头看到什么?
生:他一定要干完活吃东西。
生:哈默很坚强。
师:孩子们,让我们像哈默这样礼貌地问问大叔。
学生读哈默的话。
师:听了大叔的话,哈默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生: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生体会读“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点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你的坚定。
师:男孩子试试。
师:好坚决呀。女同学再来。
女生读
师: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学习练习读哈默的话,体会语气。
生:我认为是激动的。
师:这个年轻人的目光灰暗了,你感到什么?
生:感到很失望。
师:喉结上下动了动体会到什么?
生:他的肚子非常饿。
师:还从哪里发现哈默很饿?
生: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年轻人。
出示“骨瘦如柴”,学生练习读。
师:这个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
生读杰克逊大叔的话。
师:同学们,从他的语言和动作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很有自尊。
师:他的态度非常坚决。
生自己练习读哈默的话。
师:谁体会到了还有什么不同?
生:他很激动。
师:哈默就是这样真心诚意地为大叔打工干活。
师: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再来体会哈默的与众不同。
生:要吃自己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靠自己劳动换来的食物是非常有意义的。
师:其实这也是哈默与众不同的地方。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了生字词的意思,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和外貌来体会人物的特点,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以诚待人”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课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哈默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及杰克逊大叔善良真诚待人的可贵品质。这篇课文是学生从读学写的好范本。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文本,体会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的人文内涵,同时渗透如何写具体的方法,学习语言表达。
“尊严”是课题的名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它的意思比较抽象,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因此,引导学生由人物的言行,推想其内心世界,进而感知尊严的意义和可贵,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课文2—5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73页,请同学们快速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1、词语检查: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几个词语不好读,(出示词语)我们来重点读一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① 橄榄(见过橄榄吗?它是盛产于热带地区的一种水果,未成熟时呈青色,所以又叫青果,成熟后呈黄色)一模一样 挣钱
② ②怔住濡湿 几绺(这两个字容易读错,放在句子中能读好吗?出示句子“他累得气喘……”)
2、概括课文内容:
师:通过预习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呀?(板书:妇人 独臂乞丐)。
3、质疑:
师:关于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这么多,预习时有小问号吗?学贵有疑,带着思考的大脑读书的同学会读书。(生谈疑问,师适时板书:白毛巾 纪念?拒绝房子? 搬?不搬?)
4、理清层次:
三、提炼重点,品读感悟
(一)讲读课文1-8自然段:
1、自由读1-8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1到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发生在小院里的情景,思考独臂乞丐为什么要把白毛巾留作纪念这个问题。(生读1-8)
2、师生交流:
3、学习第四段:
师:很好,同学们对乞丐为什么要把白毛巾留作纪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女主人是怎样帮助乞丐找到尊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看独臂乞丐搬砖的情景吧!(出示第四段文字)
师:请默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乞丐的动作、神态,试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4、体会乞丐搬砖的辛苦,指导朗读:
①师:同学们都读得很用心,看到独臂乞丐搬砖的样子了吗?他搬得怎么样?(生:艰辛)你透过哪些语句感受到乞丐搬砖的艰辛?
②指导朗读:是呀,搬砖对于我们健全人来说很容易,但对于独臂乞丐来说就非常艰难了,谁能读出独臂乞丐搬砖的艰辛?(2生读)
③请大家齐读一遍。
5、走进乞丐内心:
师:大家读得入情入境,真棒!我们仿佛看见了独臂乞丐辛勤劳作的情景,搬砖的时候,独臂乞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师引读2段,听了妇人的话,他在想些什么呢?乞丐生气地说——读第3段,范读4段,生加入补白,他在想些什么呢?(出示:第四段)搬砖前乞丐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是搬还是不搬?最终,他俯下身子,用唯一的手搬起砖来,他一次只能搬一块,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此时,他又在想?
小结:师:很好,同学们透过文字表面读懂了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我们感受了独臂乞丐不平静的内心世界,这看似简单的搬砖劳动对于独臂乞丐而言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6、理解“工钱”、“白毛巾”,
师:独臂乞丐搬完砖后,妇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又递给乞丐——20元钱,那么孩子们,妇人递给乞丐的仅仅是一条雪白的毛巾吗?仅仅是那20元钱吗?递给他的还有什么?
师:同学们想一想,乞丐在以往的乞讨经历中,他可能是衣衫褴褛脸上布满灰尘,一副蓬头垢面的样子,所到之处可能有别人鄙夷的目光,可能有别人嘲讽的话语,但有没有人会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没有)这条雪白的毛巾还包含着什么?(板书:尊重)再来想一想,在他以前的乞讨经历中,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他可能会碰到很多的同情者,但那些施舍而来的钱和和妇人递给他的二十元钱一样吗?这二十元钱还包含着什么?
师:所以说,正是因为妇人对他的尊重,唤醒了他的尊严,使他拥有了做人的自信,所以他接过雪白的毛巾,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再仔细点儿,乞丐接过毛巾——很仔细地擦了一变。所以他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这条毛巾也留给我做纪念吧,说完他向妇人深深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7、师小结第一个问题:
师:孩子们,原来,这条由白变黑了的毛巾,并不是一条普通的白毛巾,它见证了独臂乞丐第一次用一只手劳动找回尊严换取报酬的过程,这白毛巾还记载着妇人对他的尊重,包含着他对妇人深深的感激之情,这白毛巾激励他开始崭新的——生活。
8、想象乞丐告别妇人后的心理:
情境创设:乞丐告别了妇人,他带着期望,带着尊严,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上路了,当他在创业道路上屡遭失败的时候,被人冷落看不起的时候,他会想……当他事业成功,成为一名董事长的时候,他又会想……
(二)讲读课文13-21段:
1、体会妇人的自尊
师:昔日的乞丐已经成了一名董事长,面对独臂董事长丰厚的报酬,女主人毫不动心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为什么?
(出示句子: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体会妇人的爱心,
师:是的,妇人不仅有尊严而且把尊严传递给了更多的人,(板书:自尊)她在帮助独臂乞丐时想过要他回报吗?(没有)。她虽然帮助过别人,但她不图回报。面对独臂董事长的真心诚意的报答,她却要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我们来齐读妇人所说的这句话。(出示句子:妇人笑了: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这是怎样的一位妇人呀?
师:(板书:爱心)而且她还希望独臂乞丐能把他的爱心传递下去,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4、理解搬与不搬
师: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妇人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出示句子:“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搬与不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现在,你们明白妇人为什么要让乞丐们搬砖了吗?(妇人的真正用意就是——齐读:《为了他的尊严》。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有许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他们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需要我们无私的给予帮助。但这种帮助,有时候不一定非得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意志上的帮助。文中的妇人就通过搬砖这一简单而又独特的方式让乞丐们找到了做人的尊严,让我们怀着敬佩感激之情再次齐读课题——《为了他的的尊严》
五、师总结:
同学们,是尊严,改变了独臂乞丐的命运,也是尊严,让我们感受感受到了女主人的高大与可敬。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有一句话说的好: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都做一个自强、自信、自尊的人吧。
六、推荐课外阅读:
《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自读课本中的《高贵的施舍》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上册《为了他的尊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对比、细节的写作手法,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正是妇人的尊重,使乞丐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理解妇人的做法是为了乞丐的尊严。
教学难点
“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的含义。
教学用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唤起回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乞丐吗?你发现人们是怎样对待乞丐的?
(二)片段赏析,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1、一个是双手健全的乞丐。2、一个是很可怜的乞丐,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
同时教师叙述:有这样的一位老妇人,她在自己家的门前放了一堆砖,当有乞丐路过乞讨时,她从不直接施舍给乞丐任何东西,而是说:“如果你能把这堆砖从楼前搬到楼后的话,我会给你20元钱。”面对同样的话语,两个乞丐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学生预测:两个乞丐会怎样选择,并说出理由。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与课文对照,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把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引发对照,读中理解,(渗透知识对比。)
师:用-----画出描写两个乞丐外貌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两个乞丐不同结局的句子。这两处句子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找寻原因,读中细悟:(渗透知识细节描写。)
师:同学们,不同的选择让独臂乞丐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那么你怎么来看待独臂乞丐的命运发生巨变的真正原因呢?
3、展开想象,读中感悟:(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这次搬砖的经历在独臂乞丐以后的生活中将怎样激励着他面对人生的挫折一步步走向成功?
独臂乞丐找回尊严了吗?“尊严”在本课是什么意思?
4、自主学习,读中自悟:(突破重点)
双手健全的乞丐为什么不愿意搬砖?女主人真的需要搬砖吗?
5、独立探究,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妇人为什么不要报酬,还让他把房子送给一只手也没有的人?”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请把课题中的“他”换成“我们”再齐读课题。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语文天地中的短文《嗟来之食》,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评价文中主人公。
学生搜索记忆,畅谈感受。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猜测两个乞丐的不同选择。并尽可能多的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以便与文对照,感知人物心理。
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用不同符号勾画,谈感受。在情感朗读中理解感悟。
学习对比的写法,体会作用。
学生读书、思考、勾画,找出描写乞丐语言、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搬砖前后乞丐情感的变化。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在小组中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抓住典型场面展开合理想象。
抓住母亲与儿子的对话来理解,“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妇人的美好善良。
齐读课题:为了我们的尊严,升华情感。
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师有意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的预测猜想,在学生述说出猜测理由的同时,实际上就融进了学生自己的感情变化。一旦当学生读到课文时,就会与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思维碰撞,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情感时要善于利用文本句段中的空白,激发学生想象力,合理“补白”,避免了逐句段分析感悟,既能丰富学生内心体验,又可以巧妙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
变“他”为“我们”,实现自我的情感升华,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