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后赤壁赋教案(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新课程标准》对 诗歌鉴赏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想象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为鉴赏一般的诗词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品味词的意象意境;熟读背诵。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
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题材,诗人们通过这些诗词向读者展示了许多人生感怀。怀古诗词有许多共通之处,本课将以北宋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境,感悟诗人深沉的思考,从而学会如何鉴赏怀古诗词。在教学中把朗读和鉴赏重要词语和句子放到中心环节,以读带动感悟。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以往的学习已具备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但是对语言的感悟,诗歌意境、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把握还很薄弱。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也留下了很多英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以三国的纷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点好奇心来品读这首著名的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所认识的苏轼,最后由我补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唐宋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由作者、背景介绍引入今天鉴赏的第一个方法:知人论世。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以鉴赏的基本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对于苏轼,学生是很熟悉的,但在这节课上我依然要让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并给学生展示我所准备的材料,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鉴赏诗歌很关键的一个方法就是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的背景等等。)
(三)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预习学案把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提出的相关疑惑,归纳之后投影)
然后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讲解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答他们内心所产生的疑惑,是为他们服务的。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并培养他们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增强他们学习诗歌的信心。)
(四)文本分析(小组合作——理解分析)
1.解题:题目“赤壁怀古”给了我们哪些信息?相对应词中哪些句子?大声朗读本词,找出相关语句。(方法之二:审读标题)
明确:作者立于赤壁之上,由眼前之景怀想到古人古事。
(诗歌的标题中经常包含着一些重要信息,可能是关于诗歌的内容,也可能是关于写作的背景等等,但是标题又是极易为我们所忽略的,因此特地安排解题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关注标题所提供的信息。由此归纳第二个方法:审读标题)
2.哪句词句使词由赏景转为怀人的?
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宏观把握全词,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3.由此可见,这首词的结构非常清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让后世人赞颂不已的写景的词句,来追寻苏轼的壮志豪情。请齐声朗诵上篇。思考:在上篇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提问:这个特点你是从哪归纳出来的?
明确:抓住关键字词:乱、穿、惊、拍、卷、千堆雪。从这些字词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豪迈的气势,雄浑的笔调。(方法之三:抓关键词)
(词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情感抒发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分析景物的特点直接关系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抓景物特点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就是看关键词。同时这些字词本身也极具表现力,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4.在这样壮阔的美景中,词人想到了谁?(周瑜)据史料记载,赤壁之战时周瑜已经34岁,作者为何会写此时“小乔初嫁了”呢?
明确:目的是表现周瑜的年轻有为,美人衬英雄,从而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5.由此可见,作者塑造出的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形象?(讨论、概括)
明确:年轻有为,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另外也暗示了周瑜与孙权的特殊关系,揭示了周瑜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的重要原因;“羽扇纶巾”可见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范,表现了他智慧的一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一个少年得志、刚柔并济、能文善武的青年才俊呼之欲出。
由周瑜自然联系到作者自己,抒发了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两鬓斑白,非但无所建树,反而贬官黄州,不免感慨万分,悲从中来,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
(了解苏轼在这里例举周瑜的典故,目的是和自己对比,从而引发感慨。)
6.以本词为主要依据,联系《赤壁赋》以及写作背景,想象作者在面对如此壮阔之景时的内心活动,写一段苏轼的内心独白。注意紧扣文本,写完后交流,看看谁更能准确把握苏轼的感情。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在这过程中,多少英雄豪杰都已成为过去。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是那么的渺小,人生是那么的短暂。英雄如曹操,而今安在哉?豪杰如周瑜,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相比较而言,我苏轼个人一时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多情应笑我”是自我解嘲,既然如此,我何必还多情善感地感叹自己华发早生而一事无成,耿耿于怀自己比不上周瑜而羡慕他的功成名就呢!不如释放自己,放开怀抱,“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洒下一杯美酒来祭奠江月,将我的情感寄托在这壮美的山水之中,正如《赤壁赋》中苏轼对友人的劝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表达了苏轼豁达的情怀,而这也正是苏轼一贯的人生态度。
板书:对英雄的景仰,失落但不消沉,情感旷达!
(这是这节课的难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历来受争议之处。我在设计问题时避开了对于他感情是积极还是消极这个辩题,而是让学生更多地去体会词人的心境,并结合苏轼在《赤壁赋》这同一时期所写的作品中的感悟,以及对苏轼性格的了解,展开讨论,确定苏轼在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争论,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更多的要提醒学生“紧扣文本”和“知人论世”,现学现用,最终得出结论。由此提醒学生最后一个技巧:紧扣文本。)
7.回过头来,再看在预习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现在也都迎刃而解了。
(五)在理解了词人情感的基础上,一起将本词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背诵本词的同时,将描写赤壁景色的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扩写成15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
(七)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写景——壮美
咏事——雄浑
1.(2015新课标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答案】(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2015山东)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答案】(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2015重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策扶老以流憩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3)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给人以人生启迪,读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我们不难明白苏轼面对长江发出的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3)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择其善者而从之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一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句子,这与韩愈《师说》中哪句的观点相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概述自己在艰难时刻追随先帝,说明创业的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的存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滚滚长江,以酒祭奠明月,感慨人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8.(2015北京)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张家有三千金,大姐张迪平,二妹张雷平,三妹张淳。三姐妹皆专攻绘事,而画风各异。惟迪平才华早著,1960年十八岁时即以善作人物画蜚声画坛,得到著名画家颜文梁前辈的青睐,著文推荐,并为博物馆收藏,后考入上海美专国画系深造。1965年市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阶级教育展览会(在今淮海中路社科院、原为市委党校内)时,迪平刚从国画系毕业入上海中国画院,就借调至展览会专职绘图。我比她早些从出版社借调到展览会编写各类展题的故事文稿。当时借调来的尚有陈逸飞(油画)、吴慧明(雕塑)等。我编写的现代题材的故事,多由迪平配绘国画展出,如南京路上好八连、东海舰队猛虎艇等,有白描的,线条细劲质朴;有泼墨的,笔力潇洒飘逸。她虽根据我的文字作画,但又不时超脱了文字的羁绊,而以炽热的情感塑造、讴歌了英雄人物;造型鲜明,神态逼真。自此以后,在反复地艺术实践中,迪平的人物画日臻佳境。惜展览会的作品在“十年浩劫”中尽被“”妖火烧毁。
岁月留痕,数十年来,她情感一心只在丹青,从人物拓展至花鸟,且皆胜场,近来又涉足山水画,可谓多面能手。这与她的家学渊源不无关联。其父张明曹是20世纪三十年代就出名的新兴木刻家兼国画家。八十年代我责编《中国美术辞典》,要收入张明曹列为版画学科的人物专条,迪平得知后就热情地亲自跑到辞书社,向我无偿提供其父的传略资料及代表作图片。这可说是她与我的第二次合作。迪平这种不计个人名利、对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值得同行学习,也是主宰她绘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情韵。她曾说:“创作是一种虔诚的奉献,没有赤诚之心是画不出好画的。”因此,她所画人物不论历史的还是当代的,也多选取对历史、或对社会、或对艺术有所奉献者作为创造素材的。如她爱画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以虔诚的激情挥毫泼墨,用清润的墨色与遒劲的线条绘出历史人物的丰富内涵。如《太白赋诗图》,以秀劲素朴的白描,一壶酒、一支笔的细节,勾勒出大诗人每斗酒诗百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之神韵。《东坡赤壁怀古图》则以泼墨泼彩的“没骨法”,有别于长期以来画家描绘苏轼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而创出文人画写意的新貌。
其实,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原是在湖北蒲圻县西北;而黄州在湖北东部、长江北岸,其西边山脚突入江中,石色如丹,名赤鼻矶,后人误认为这里就是赤壁之战的赤壁。东坡也就照人误传,借景抒情,因为文学创作可以艺术虚构,而不是治史考证,何况东坡已标明“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今该镇尚留着“东坡赤壁”的名胜古迹。当时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正是他政治上失意、内心痛愤的时期。迪平此图就以当年东坡这样的际遇和情境为内涵,化出满幅怒云狂涛,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江。古人云:“天出五色,以辨白黑。”画面上江天混沌一体,间有黑白交错,正是乌云翻滚、白浪滔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意写照。当年东坡被贬谪黄州,居临皋亭,就地东坡筑雪堂,绘雪于四壁间,无容隙,颜书“东坡雪堂”四大字,并自号“东坡居士”;这正是他胸怀坦荡、洁净如雪、超然物外的表现。那年七月之秋,他与客泛舟游赤壁,作赤壁赋,十月又游之,作后赤壁赋。画家迪平与众不同,不画友人,也不画舟,只画东坡孑然一身屹立于长江岸畔一巨石上,迎着铺天盖地奔腾潮头,他头戴纶巾,长髯掀举,长袖随风飘舞,稍转身远眺逝水如斯。迪平这样构图深意在于:形象地揭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赋意,并生动地衬托出东坡自视“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的超然达观、卓越情操和激扬豪气。
唐云生前曾评迪平的画:“既得石涛、、陈老莲、任伯年、虚谷之浑古灵性,又具西方印象派等之盎然生机。”她的画室命名“集思楼”也正含此深意。迪平更注重“外师造化”:不论从太湖江南到云南边寨,还是从海南岛屿至陕北高原,无处不留下她的足迹。胜似“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我借于良史的《春山夜月》诗为迪平“功在诗外”写照。她过去送我一幅无题的画,正是写云南边寨生活的风俗画,带着她从云南山村写生满载而归、风尘仆仆的激情和气息。云南是多种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三分之一。那画上的女主角属何族?
这可看画上人物包着几近白色的头巾、着淡淡天蓝色上衣、穿浅嫩黄色长裙来看,似写的是白族姑娘。因白族崇尚白色、嫩黄色、天蓝色、浅绿色等服饰,正如当地民歌所唱:“艳蓝领褂白衬衫,叫人不得不喜欢。”再者白族未婚少女喜欢浅色头巾,斜挂绣着小花等纹样的标致背包,又称“香包”或“香袋”,故知画家表现的是未婚少女。她照料着一群家鸡,偷闲坐着看书。画家还让绣嵌着深蓝色纹饰图案的背包,去反衬少女淡雅的服饰,以及她的纯洁、温和的心性;也许,迪平是糅合了云南边寨几种少数民族女性的特色,才塑造出如此恬静、优雅、善良的女性形象,真是清如水、美如月,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个中三昧。在少女对面,围蹲着三只羽毛丰满、色泽鲜润的金鸡(一公双母),画家大胆地突出了雄鸡的形体,作聆听和呼应女主人的朗读状,这声情并茂的交流“超出象外”。只简括几笔就勾勒出三鸡之丰采:红冠、尖嘴、利爪,臻于以形写神的境界。迪平又擅用浓淡墨色相融化的“没骨法”,写活了三只金鸡的神韵、情趣和质感,并使整个画面形象温馨、诱人,色彩鲜润、柔和,色调分明多姿,营造了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欣欣向荣的氛围。
我们知道,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通过一定的关系联系到另一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按其分类可分为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对联想和因果联想。联想无处不在,生活因联想而丰富多彩,工作因联想而精彩迭出,艺术因联想而焕发光彩。许多艺术,因联想而诞生、成熟,也因联想而气象万千、摇曳多姿。它既是构建艺术不可或缺的心理历程,也是欣赏艺术必备的思维境界。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运用联想。运用联想式思维进行教学,正好体现了新课程个性化课堂教学要求。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效整合知识、利于理解记忆。
一、整合知识
教学以知识为基点,而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范畴内,他都与其他知识点有着这样和那样的联系。教学当中,运用联想可以将分散的、凌乱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理与组合,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下面我就以《赤壁赋》为例,谈谈运用联想整合知识的优点。《赤壁赋》作者苏轼,历史上作为一位重要的且很有影响的文人,我们必须讲解。
首先,讲解姓氏与称谓。作者姓“苏”,我们能过相关联想,自然会想到苏洵、苏辙,想到“苏门四学士”。因其与苏洵是父子关系,与其弟苏辙是兄弟关系,他们三人在文坛上并称“三苏”;而与秦观、黄庭坚、晃补之、张末是师生关系。苏轼号“东坡”,人们称其为“东坡居士”,我们由“居士”通过相似联想会想到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六一居士欧阳修、淮海居士秦观、清真居士周邦彦、石油居士范成大、幽栖居士朱淑真、易安居士李清照、后村居士刘克庄、柳泉居士蒲松龄等。东坡死后谥号“文忠”,我们又会联想到欧阳修和元代的散曲家张养浩,因他二人谥号都为“文忠”。
其次,讲解对他的评价。“北宋文学家,‘唐宋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法方面皆有卓越成就。”(《诗歌词典》)既然是“唐宋家”之一,通过相似联想我们立刻会想到其他七位――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通过“唐宋家”又会联想到归有光,因归有光与王慎中是明朝“唐宋派”的代表,是“唐宋家”与清朝“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苏轼又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我们又会联想到其他三位――黄庭坚、米芾、蔡襄。
这样,我们运用了多种联想,将一些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这些知识点在一定的范围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利于理解记忆
通过联想我们整合了知识。整合后的知识不是以点的形式散乱的存在,而是以“块”与“链”的形式耀眼地出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就会举一反三,学生学习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有助于理解加深记忆。我们以《赤壁赋》的背景及文体知识为例来看。
《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所作。要想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就必须讲解“乌台诗案”,因“乌台诗案”与作者被贬黄州夜游灵壁表达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见解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乌台诗案”是理解课文哲理与抒情高度融合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这赤壁按历史记载,当在湖北蒲坼市无疑。然而,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不知何故,只用一词一赋,在含糊其辞之间,将这历史的古战场极其轻松地搬到了同属湖北的黄州。自此,湖北长江段便出现了两个赤壁。看来,这错改历史的事情也并非只是出现在人们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借助历史的市场经济时期。这无需考证的史实,后来人们居然煞有介事地将这两个赤壁分为“文”、“武”两个赤壁。历史就是历史,那是能随便改得的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相继发行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系列邮票。其中《草船借箭》,《横槊赋诗》两枚邮票表现的就
??是《三国演义》名著中浓笔重彩所书写的发生于蒲坼赤壁的故事。而这两枚邮票的首发地也是在蒲坼赤壁。
??不过,这个管辖赤壁的蒲坼市,现在改名为赤壁市。我的居住地距赤壁不过百余里,这许多年来,到过这里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而今,我循着这邮票的足迹,再次来到赤壁凭吊、缅怀,也让人生出许多怀古之情。
??赤壁矶巍然屹立于长江南岸,矶头突兀而出,西边的赫红的岩壁上,刻着“赤壁”两个朱红大字。字高约1。5米,宽约1米有余,正楷、端庄浑朴,相传为唐人所镌。“赤壁”二字上方刻有白色图案,乃道教符文,但不明其意。崖壁下方还留有一些历史骚人墨客的诗词,因距离尚远,游人不可得近,难以辨认,诗词的内容遂不得而知。
??赤壁矶上距“赤壁”二字不远处,近年来出现了裂缝,甚为耽心。欣闻地方政府已高度重视,正征集方案,以整救赤壁矶。
??赤壁矶及矶上“赤壁”二字,按赤壁景区布局,是整个赤壁景区的最后一站。而我则认为,赤壁怀古,最好由这立于最后的标题读起,从这里开始感怀一千多年前的那场战争。
??你从这里拾级而上,百十来步的青石阶梯在陡峭之中,将你升上“翼江亭”。
??翼江亭高悬于赤壁矶上,亭因有左右二山相辅,有如鹏鸟之两翼,且又临于大江之滨,故有“翼江”之名。就在《三国演义》电视剧热播前后,在翼江亭前的旷地上,赤壁景区为周瑜立了一座从底座到顶端高达10多米的花岗岩雕像。我暗自思衬,立周朗雕塑之道理。肃立于翼江亭与周朗雕像之间,作者感悟有二,一是源于翼江亭石柱上的那副对联,二是三国者,赤壁之战也,没了周朗,则既不成书,也不成史。
??且看亭上长联: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厄言兴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地风徽
??长联没署名落款,但我对作者见景生情,怀古思今的豪情,怀着深深的敬意。
??站在周郎雕塑傍,面对翼江亭,脚下千里江流,对岸万顷碧野,顿时尽收眼底。难怪当年孙刘联军要将观察哨所置于此处。遥想一千多年前发生于此的那场战争,当是时,这里千帆竞发,艨艟相撞,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烈火烧红大江两岸,热血染红大江千里。遥想当年,那场面该是何等气势,何等悲壮。然而此时的长江,此刻的赤壁,确是另一番安详景象。黄浊的江水,不尽地流淌,江风推着江涛轻拍岸边,带着水花,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然后又从容地退去,好像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如此,什么故事也没有发生过,真真是应了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人类历史上多少风流人物,犹如这不尽长江中的沙石。回首再看周郎,战袍加身,手握权剑,凝神远望,心中似有千千结。也许他思索了一千多年,也想不明白,孔明当年是怎么巧借东风,又巧妙利用东风一夜之间从曹营借来十万支箭。
??正思衬着,我们来到了拜风台。这拜风台就是当年诸葛亮设七星坛祭风的地方。这里似乎给人一些传说与文学创作的感觉。如果用今天的气象知识与科学知识来解读当年的孔明借东风,那只不过是孔明故弄玄虚的一种手段。试想,那天公的东风是能借得的么?那也是孔明想借就能借的么?只能说明那诸葛孔明多少有些天文知识与气象知识罢了,也说明当时中国天文与历法知识的丰富与成熟。拜风台位于赤壁景区东侧的南屏山上,距江面数百米。现在的拜风台并非罗贯中小说中描述的三层九尺的赤土祭坛,而是为纪念诸葛武侯而建的一座“武侯宫”。名为“武侯宫”,但庙内供着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也难怪,千百年来,无论是民间传说故事,还是《三国演义》,或是庙宇、戏台出现的诸葛亮都是与刘、关、张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武侯宫的构建也免不了这种思维定势,就是这种思维定势,把他们四人并列,弄得有些主宾不分,以至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共2页,当前第1页1
本散文作者:黄天浩
??赤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拜风台的风。拜风台右侧有一“东风阁”。登上阁顶,尚未座定,便觉阵阵风来。我们这次专程来赤壁,正值初夏,顿感凉意。这赤壁山上:脚下是长江宽阔的江面,江对面是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由于邮票《草船借箭》与风有关,所以在这里我便有种与风对话的冲动。我真希望在这拜风台上把酒临风,问一问这风儿,你当年与孔明到底有何瓜葛,帮此大忙。当下这阵阵不息的东南风莫非也是卧龙先生帮我们借来的么?遥想当年,那隆冬时节的东南风,就不仅仅是为了给他送暖,给他一番“快哉”,而是给了他一次难得的机遇。倘若没有这个机遇,历史又将是怎样一个面貌。“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仅是设想中的一种。看来,在大千世界里,冥冥之中的机遇,它不仅可以成就一个人,还可以创造一番历史。
??《横槊赋诗》说的是曹操率军南下,在赤壁安营扎寨时,一日酒醉,操槊立于船头,畴铸满志,豪情满怀。然而,这位胸怀纵横天下之志的大丈夫,却说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话语。
??赤壁景区对曹操可没有记载,这就远不如诸葛孔明,刘、关、张、周朗等人,无论如何,赤壁之战是三国混战的结果,历史的本来面目既如此,后人亦要尊重历史。
??对于赤壁大战,人们由借东风的孔明与火烧曹营的周瑜,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巧授连环计的庞统。就是这庞统“献计”,让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使得大火烧来,曹营军士逃之不得,在赤壁大战中立了头功。庞统后来的隐居之地就在赤壁南屏东边的金鸾山上。人们为庞统修筑了一座“凤雏庵”,庞统字凤雏故名。这凤雏庵青色布瓦,雪白粉墙,几无雕饰,简朴异常。庵前有;“赤壁古风”四字的大牌楼。中国历史上或民间对庞统的评价历来并非一致,风雏庵内有一副对联:
??造物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室
??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
??对联既对庞统英年早逝无限惋惜,而又过高评价了庞统的才干和力量。但我们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中看到的庞统又是一个急功近利,心胸狭隘的人。由此,我联想到要了解一段历史或一个历史人物,读小说,看影视剧,可能还不行,最好深入一步,去读读历史,再将二者进行对照,这样既可体味文艺的奥妙,又能洞察历史的本相,倘不然,就容易误把文艺看成历史。
??循着邮票的足迹,通过邮票图所表现的历史横断面,到邮票所反映历史的实地进行凭吊、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邮票设计思想,了解历史,而提高邮票收藏兴趣和收藏邮票的知识性、趣味性。
一、说教材
作为精读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大气雄阔之景,衬千古风流之人,抒人生如梦之情。该词寄寓了一代文豪历经生死之劫――“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后的复杂感受。词中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更有寄情山水的旷达。学习该词,将有效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怀古体裁诗词的写作手法与情感特点。
“课程标准”对学习诗词的要求是“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本单元提示中强调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词中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苏轼不少名作,必修二中《赤壁赋》的学习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仅凭个人阅历难以理解诗人的矛盾情感,鉴赏和分析诗歌还不熟练。结合“课标”内容、单元重点、学情,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知识和能力: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提高“感知―体悟―评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讨论合作等方法,体会怀古诗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客观认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重点: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师将通过导引法、朗诵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涵泳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我设计了导、读、品、比四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即趣导先行奠基础―个性初读识苏词―合作品读析苏情―对比赏读探苏心。
1.趣味导入奠基础
教师: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作品,猜猜他是谁?(PPT显示)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教师启发:他是谁?
学生回答:苏轼。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缓慢出示林语堂在《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让学生猜想被评价的历史人物的真实身份。此环节以趣味设疑导入,尊重了学生成长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形式有趣,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苏轼,激发学习该词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词的意境中。
2.个性初读识苏词
以宋代《吹剑续录》中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为例,引导学生以“关西大汉”之风进行个性自读。初步感知豪放词风。随后进行学生代表试读,教师配乐范读,全班感知齐读。
设置依据:课标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要求的多样性以及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多样诵读既可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又能在层层诵读中让学生体味到该词豪放不失婉约,婉约隐于豪放的独特风格,为之后分析苏轼的矛盾情感奠定基础。
以诗歌题目“赤壁怀古”引到诗歌体裁类别,明确本词类型是怀古诗,怀古诗歌特点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板书:景、史、怀)
设置依据:古代诗词内容丰富,但知识点庞杂。教师适当进行诗歌体裁分类,抓住怀古诗歌写法特征进行引导,简洁明了。既明确了鉴赏途径,又与后续教学环节相衔接,便于落实教学目标。
3.合作精读析苏情
教师启发:请用诵读的方式推荐分享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可从景物描写、情感抒发角度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答案:包含意象选取、炼字艺术、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意象选取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炼字艺术如乱、穿、拍、卷等;情感表达如慨叹时光流逝,壮言雄壮奇景等。
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解读文本肤浅、分析不透彻,重要语句可能无法顾及。如重要字词“乱、穿、拍”等仅仅只能分析其妙处,却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用意。“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与起句相联,易被学生忽略。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黄版“惊涛裂岸”对比鉴赏,进行炼字艺术方法的归纳。
设置依据:课标提倡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赤壁之景,请学生自行推荐喜欢的诗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借助已有学习经验对该词进行赏析。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上片写出眼前赤壁雄浑壮阔之景。(板书:雄浑壮阔)
教师启发:赤壁之战中,有许多英雄,作者为什么在词中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
学生答案:刘备、曹操、诸葛亮等均不符合作者情感表达需要。周瑜雄姿英发、美人在怀、韶华似锦、文武双全,反观作者自己却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置依据:该环节结合“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一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对苏轼塑造周瑜形象的质疑。本环节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回顾三国历史人物,巧借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和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比得出一个“笑”字,两种形象。前者是风姿潇洒、文武双全,后者却被贬黄州,早生华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可得出,苏轼借三国风流人物感慨自身壮志难酬,华发早生。(板书:风流人物)
在合作精读环节中,学生既个性阅读,又合作共读,教师进行赏读指导,品析词句、分析意象与诵读 品味交错进行,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之间,推动学生阅读鉴赏活动渐进深入,突出了教学重点。
4.对比赏读探苏心
教师启发:如何理解豪放之景与壮志难酬之情这一矛盾的情景关系?请结合前面环节中对意象、人物、情感的分析以及同期作品《临江仙・夜归临皋》,思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蕴含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小组讨论)
设置依据:选取苏轼同期词作进行参照阅读,可以更高效、合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词主旨。既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拓展学生阅读面,全面把握词作感情。若此处学生难以自行分析得出,教师应启发引导,利用《前赤壁赋》中“江月”意象结合得出该句的复杂感情――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由此通过知人论世、对比探究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板书:旷达情怀)
学生答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现了作者渴盼摆脱尘世困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作者愿意寄情江海、旷达自在的洒脱情怀,这与《赤壁赋》中“唯江上之清风”句寄情江月的情怀相似。本词中,人生如梦,表达作者对“得意周瑜、失意自身”的释然,将一腔失落尽付无尽江月。虽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也有旷达洒脱的自在。
5.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①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②阅读林语堂《坡传》卷三“老练”。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
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与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3、概括段意:第一自然段: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与梦会道士两件事。
4.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课文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会准备哪些景物?如何运用色彩?
明确:内容,月、水、风、舟
景物,色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整体效果:人与自人物,活动,然之间是那样与(体现出来的感情)谐亲近。
四、作业:读熟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朗读情况,全班朗读课文。
2、复**节课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与梦会道士两件事。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与他旷达的心胸。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与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
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激昂的乐
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明确:与自然与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
2)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三、小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随遇而安的淡泊
四、作业:背诵课文第一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第三段:作者是如何逢鹤的?你认为作者有否真正逢鹤?
提示:孤鹤东来,显然是为文末梦见道士伏笔的,你怎样理解这个梦境?试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谈谈。
明确:
(1)第三自然段写了江中见鹤,后梦见鹤化道士。
(2)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与超脱尘世的情怀。
(3)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遗世**,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色彩。
三、深入探究:
1、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
1)意境:《前赤壁赋》整个意境恬淡飘渺;而《后赤壁赋》却奇崛瑰伟,不再“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再游赤壁,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历程:抛弃客人,独自踏上寻幽历险之路→登越险境之兴奋→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顿感“高处不胜寒”渺小与悲哀→解缆登舟,随波飘荡,任其所止。
2)情感:与前《赤壁赋》中“乐——悲——乐”的情感变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赋》中的情感由平静的乐,到激昂的乐,再转为悲,但最终并没有复归于乐,而是归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
2、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
1)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
2)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3)写作重点上去比较.
4)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
明确:
1)前赋后赋
点限于舟中主要写岸上
景字字秋色句句冬景
重谈玄说理亦实亦幻
情调旷达乐观略为虚无缥缈
2)形式、思想:
①就形式而论之,前赋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也;后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
②就思想而论之,前赋虽然有乐有悲,但存在乐观旷达,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后赋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孤鹤鸣而掠舟,鹤化而为道士,是梦?“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的。痛苦?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世间?
四、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又因景物而生悲愁——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五、作业:背诵课文。
关键词:柳宗元 欧阳修 坡 山水游记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我国的山水游记,作为一种一种独立文学样式出现,可以追溯的南北朝的郦道远。他的《水经注》记载了中外河流1200条。它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所经地区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以及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文笔多姿多彩。有注重山川景物特征的逼真描绘和隽永传神的特点。到了唐宋继成了这个优秀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形成了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这时初期那种对祖国山河纯客观的描写减少了,显示了情景交融文情并茂的写作特点,并且出现了像柳宗元、欧阳修和坡这些志高才溢的大手笔。
但是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述那样,“文以气为主”。三位大家作为文人其气质、禀性、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文章的风格,即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直接具体的反应和表现也是极不相同的。诗有画龙点睛的“诗眼”,文亦有“揭敛之指”,前顾后注的“文眼”。为着表现作家独特的文气、文风,各自选择谋篇布局的“文眼”也不仅相同。新赏他们的游记,我们不仅可以饱览祖国的山水胜境,更可以充分领略情趣各异的艺术魅力。东坡笔下的山水,则像一幅淋漓酣畅的泼墨写意画,雄浑苍莽,不由人视通万里,遐想千古。《前赤壁赋》是其山水游记的典型代表。如果仔细加以评析,就不难发现,《前赤壁赋》反映出来的苏轼的鲜明个人特点和他山水游记的艺术发特色。
坡(1037-1101)字子瞻,名轼,北京眉州眉山人。他出生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祖父苏序是位诗人,“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致千余首”。父苏洵,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影响。加之东坡聪颖非常,所以他学识渊博,才具惊人。对于诗、文、词、书都有精深的造诣和成就。“博学”也造就了他思想上“杂”的特点。政治上他倾向于儒家的问政入世,生活上取法佛家、道家的的旷达出世。有矛盾,但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达到儒道的统一。这样,他既能进亦能退。
元丰二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弹劾下狱。不久就贬到长江边当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转而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寻求安慰和超脱。老庄思想成为他人生哲学的主导,成为他逆境中精神上的砥柱。他在超然化外的旷达中,不懈追求完美的人生。
元丰五年,他巡江傲游黄州赤壁。此处山川险要,雄踞大江,误为当年周瑜大破曹孟德之赤壁,睹物怀古,激发了他胸中豪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他虽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
文章一开始就以简洁的富于特征的笔墨勾画出“清风徐来”、“月出东山”的清风明月之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此雄浑壮阔的气势,的确反映出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置身于这样的诗情画意,当然会从现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飘飘欲仙,感到无穷的乐趣。有清风明月,有山光水色,杯盏在握、对酒当歌、引发了思念美人的清风明月之“情”。通过情绪、反映、形状、效果的“博喻”写出箫声,更显的感情的悠远深邃。值此一折,转乐为悲。兴起了思古的幽情,引起清风明月之“理”。客人道古论今,天地玄黄,由一世之雄曹孟德于今安在哉,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渺小。羡慕“长江之无穷”,情绪更为悲怆。借着答客问,苏子钻出来阐发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由变可以得出天地存在也是瞬间的结论,可是由不变也可以看出人生宇宙的无穷存在,物质是不灭的,山川明月又何羡乎?所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日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转悲而为“客喜而笑”。
通篇采用主客问答,以清风明月在结构上穿针引线,情绪变化曲折多端,深刻展示了坡内心的痛苦、矛盾、斗争,最终在老庄思想的朴素辩正法中得到解脱。
为此,他在不显眼的地方安排了非比寻常的“文眼”:“吾与子共适”,文中之配情绪悲乐变化的是“共适”与不适思想的交替。“卒章显志”的结论是:人生无论其变与不变,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适”。文眼看似信手拈来,实际功力深厚,“绚烂之极归于自然。”文风直追老庄,“辟阖,仪态万方。”时而如飞流直泻,时而如幽谷清溪;有仰天长啸,也有俯首哦吟,结构上纵横开阔,舒卷自如,极尽变化腾挪之能事。将眼前景心中情,与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让读者看到了大千世界和宇宙的玄种,开辟了山水游记的新境界。坡少年读《庄子》曾经感叹:“吾昔有见于中,儿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也。后人读东坡文也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说“不但见得到”,而且“能说得出”苏文的“过人之处”就“文气”而言,坡此文有一种飘乎羽化的“仙气”。
有人说,柳宗元山水游记像潺潺清泉,反映大自然细腻的美,欧阳修山水游记如镜湖微澜,陶醉于大自然闲适的美,那么,苏轼之文就是浩淼的大海了,反映出东坡向往大自然雄浑的美。
参考文献:
[1] 《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张耀辉、傅德岷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8月第一版。
[2] 《古代汉语 上下》,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1年9月第一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研究者甚众,教师在鉴赏本词的主题思想时,往往会将本词与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苏轼被贬后的心境,这种比较分析本身无可厚非,但这是不是对本词主题思想唯一或是最合理的解读呢?笔者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
事实上,文本应该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存在,自它脱离作者而存在于客观世界开始,就具有了高于生命力的开放性。“在作品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明写出来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揭示的内容,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方法。[1]”而这首词的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文本隐含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它召唤着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其进行多元解读。
一、知人论世,解其英雄失路之悲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主题的重要途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时,这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经历几乎使苏轼跌入人生的绝境,他的志向也由当初的“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了“聊从造物游”。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的大量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一颗伤感的灵魂,因怀才不遇,被贬异乡而发出的悲慨。
读罢《念奴娇·赤壁怀古》,不难发现,在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词人显然特别钟爱周瑜,我们不仅感叹,何也?毕竟在很多人眼中,周瑜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词人显然并不认同。词人昵称其“周郎”,除了词人的亲近之意外,亦可见出周瑜当时之年轻,“小乔初嫁了”的“初”字也是很好的佐证。而这位少年得志,婚姻美满的将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早生华发”,仕途坎坷的苏轼情何以堪,只能慨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至此,我们也许能明白,周瑜不仅是苏轼仰慕的英雄,其辉煌的人生也是苏轼一生寤寐求之而不得的,而这种遗憾让他咏怀赤壁古迹的时候更感伤怀。正如晚清黄苏《寥园词选》中所说的“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
二、品读文本,解其英雄横槊之气
清代词论家徐轨认为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也流露出了这种豪迈之气。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句将奔腾的江水与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着一“尽”字,极写自然的永恒,人事的无常,历史的不可扭转。词人开篇就将全词置于这样一个广阔悠久的背景之下,让人自然感受到他豪迈的风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又连用三个动词“穿”“拍”“卷”,绘形绘声绘色,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在这样一个雄奇壮阔的赤壁战场上,涌现出了一系列英雄豪杰,周瑜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也在“谈笑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面前,人是何其渺小,英雄已湮没在浩瀚历史长河之中,故词人深觉“多情应笑我”,认为正是自己的多愁善感,使自己“早生华发”,不如以酒酬月,聊寄情怀。
尽管人生有诸多不幸,但是词人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上并未沉湎于悲伤,而是为我们展示了属于自己的洒脱豪迈,将个人的成败得失置于历史长河中,似乎一切都是虚无。
精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并不失其英雄之本色。
三、文本互涉,解其精神突围之达
文本互涉是指“文本之间相互映射、相互干涉,体现为一个文本中存在很多需要其他文本来弥补的不足之处,也就是通过许多文本来共同阐释一个单独文本的过程,为读者解读一个文本供应相关的思路和方法,让文本有本可循。[2]”运用文本互涉理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自主地将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融入到阅读体验中,构建自身的阅读认知体系。在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可以联系其同期创作的两篇散文前后《赤壁赋》,寻找其内在联系,进一步解读其主题思想。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同样提到了周瑜“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苏轼笔下,曹孟德是文韬武略皆具的“一世之雄也”,但与周瑜相比似乎略逊一筹,从功业而论,周瑜自是无法与曹操相比,但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风采显然在苏轼心中更胜一筹。周瑜可谓其理想人格的化身,在周瑜身上,我们依稀可见苏轼早年在儒家思想教化下那份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理想。然而这种理想却在现实面前折戟,如何排遣这种理想不得施展的悲伤呢?《前赤壁赋》中词人以一句“而今安在哉?”对英雄业绩安在质疑,而这正吻合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尚且被历史洪流湮没,自己又何必汲汲于功名呢?苏轼似乎从中得到了解脱,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佛家思想的真谛,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去除妄想、执着、分别,使烦恼减少,活得自在、幸福、美满,进一步恢复自己的智慧、神通、德能与才艺,苏轼就是在这种自觉中得到了涅槃。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汲汲于功名只是徒增愁肠,催生白发,不如放下执念,寄情山水。
《后赤壁赋》中词人梦中遇一道士,问及“赤壁之游乐乎?”颇有道家纵情山水之意。庄周梦蝶亦或是蝶梦庄周,这是道家物我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古代失意之士寻求精神解脱的重要途径。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的“人生如梦”之慨与道家所说的虚无主义不谋而合。
运用文本互涉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感情上与前后《赤壁赋》有着共通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儒释道思想在其人生失意时碰撞、融合后的积淀,正如余秋雨所说的“突围”。而这种精神的突围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旷达超然。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倒筐倒筐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而且“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主题思想的多元解读要求我们把握文字中蕴涵的信息,使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构造自己的独特感悟。它强调我们的视野必须扩大到与文本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生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注释:
[1]陆丽华。从接受美学谈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走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8).
[2]钮堂柏。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