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口才课教案【优秀10篇】,欢迎阅读。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实务 课程特点 案例教学法
社会上紧缺的是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据调查,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第一至第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这些岗位人才都需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练能力才能上岗。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传递教学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国际贸易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贸易热点问题多。需要学生能够理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
1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
1.1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经济贸易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随着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增加,本课程也成为许多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应使学生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其特点有:
1)涉外性:由于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双方分别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进出口贸易实务中都是涉外贸易。因此,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人员应该熟悉国际上的习惯做法。
2)实践性: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与技巧。
3)应用性: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国际惯例、法律。合同条款的磋商与订立、出口单据的制作等既要符合法律、惯例的规定,又要符合具体进出口商品行业的规范,往往用英文表达。
4)综合性:进出口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知识面广,涵盖了不同学科的许多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也在外贸领域被普遍应用。国际贸易实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1][2]
1.2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要求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个别性很强的工作流程,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每项业务都处在动态变化中。进出口贸易又是金额和数量较大的交易,在整个流程中稍有差池就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这就决定了本课程教学应因课施变,[3]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和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素质” 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精神,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为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外贸人才,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模拟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业务流程和国际贸易的“生意经”,熟悉和理解相关政策和国际惯例,学会在平等互利、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达成交易,能够熟练地从事进出口业务的操作、进出口业务。理论部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部分教学以外贸业务人员实际岗位要求为指导,以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主线,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4]
1.3 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具有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其作用主要有:
1)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5][6]
2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教学法
2.1 课前准备
要使案例教学法发挥好作用,课前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在准备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目标圈定在一章或节内容中比较合适,这样能充分包含全章或节内容,起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2)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知识领域和能力,考虑到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之间的关联度,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循序渐进。
(3)案例教学选用的案例必须不断更新,以适应国际经贸活动实践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比如,在出口价格核算有关汇率与价格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问题,从汇率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影响出发,进而对汇率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以及出口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做出分析;同时,从进口角度分析汇率对进口商品价格和竞争力的影响;还可以从资源、能源和国家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使得学生不但了解到汇率与及出口商品价格的关系,结合相关课程的内容,扩大知识应用面。
2.2 课堂掌握
课堂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分析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调动学生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思考的过程。
(1)解释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中的贸易术语部分教学,它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中CIF贸易术语的“象征性交货”特征,可通过案例来讲授:
某出口公司按CIFTokyo术语向某国商行出售一批蔬菜,由于该商品时间性较强,双方在合同中规定:卖方保证运货船只不得迟于5月2日驶抵目的港。如迟于规定时间抵达,买方有权取消合同。问此合同有无不妥。
(2)问题分析解答
此案例分析关键在于这一合同的性质是否属于CIF合同?理解CIF术语下, 象征性交货含义,即,只要卖方在约定的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船,并向买方提交了合同规定的相关单证,就完成了交货,无须承担保证货物按时完好抵达目的港的责任。经此案例就会加强对“象征性交货”的理解。
(3)递进理解
CIF术语的合同中,要防止出现“要求卖方保证到货或以到货作为付款条件”的陷阱条款。即,若卖方要买方保证到货时间,则应选用其他术语。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较好地进行组织管理,讨论后要做好恰如其分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指出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错误加以纠正,提高学生知识点的巩固、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学生讨论发言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
2.3 案例总结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指出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等。要充分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独到的见解,激励学生今后更积极地参与讨论。
3 总结
基于贸易实践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案例教学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课堂案例教学的使用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需要。
[1] 夏涛。面向应用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1).
[2] 蔡筱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09(2)(下旬刊):40.
[3] 赵桂荣。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启发式教学[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1).
[4] 柯宗俊。《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2009(8).
关键词: 电气信息 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培养对象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涵盖了人才规格、质量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过程方式。目前高校常见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类型,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学科型;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应用能力型;技能、技艺应用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选用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应用能力型的培养模式,对四个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的制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高等教育法》为指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培养方案不仅要反映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技术基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而且要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把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落实在培养方案中。
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本科综合培养方案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而且强调课外教育活动的协调发展。因此,本科综合培养方案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本科规定性课内培养计划;本科指导性课外培养计划。
2、本科规定性课内培养计划是各专业建议学生按学期学习的课程计划,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安排学习进程的指南,也是学生毕业资格审查和获得学位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从有利于全面推进学分制的角度,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体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3、本科指导性课外教学计划是对规定性课内培养计划的补充。要坚持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科技素质和业务素质相结合。要针对各年级的特点,将各项课外教育内容安排在课外教育计划中。即每个本科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得4个学分的素质拓展课外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等。
4、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要逐步执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与国际一流大学基本一致。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认真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培养方案,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二级学院各专业的特点,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5、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宽基础的原则,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公共基础课、部分学科基础课按打通学科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宽口径原则设置。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
1、构建电气信息类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使学生在更宽的专业平台接受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个培养方案又请校内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二级学院的电气信息类4个专业按照专业招生,实行大类培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不失其专业特色,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使学生就业面更广。具体的培养模式为:全部课程分成六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教育课,4个专业在l~4学期两年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中,课程基本全部打通,拥有共同的学校基础平台。保证相同的专业基础平台后,规定各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现其专业特色。各专业主要课及专业主要实践环节课程如下: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软件工程。
(2)电子信息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与数字通信、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 微处理器原理和接口技术、图像工程。
(3)电子科学与技术
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基础、VLSI原理与设计、集成电路EDA、微电子概论、光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IC测试技术、FPGA的应用开发等。
(4)通信工程
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微波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移动通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于JAVA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技术、网际互连原理等。
2、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主要实践环节
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与实施
1、体现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行因材施教,力求把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达到较好地结合
对覆盖面大的几门重要公共基础课,设立了AB课程模式,针对二级学院四个专业的特点,高等数学采用A模式为187学时;大学物理采用B模式为102学时,大学英语课程根据入学测评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课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专长、能力等自由选择。此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设计学习进程,在4~6年之内什么时候获得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就什么时候毕业。二级学院还制定了本科生转专业制度,以弥补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机会少的不足。以上措施的实施,改变了原来培养方案的固定模式,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其个性。
2、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
2005年,二级学院投入近300万元用于相应实验环境的建设,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质量达到较高水平,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强调多媒体授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了提高多媒体授课的质量,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二级学院就多媒体授课进行了多次研讨。
3、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之中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本科阶段的教育目的,应当落实到培养方案之中并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要修满不少于4学分课外素质拓展教育学分,包括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修订新一轮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原有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将部分实验单独设课,增大了实践教学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同时还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通过系统的实验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训练及综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二级学院还设立了创新实验室,为培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5、打破专业,优化教学
二级学院的四个专业属于电气信息类,对相同的学科基础课,打破专业的界限,优化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建立二级学院学科平台课[2]。如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通过实验室平台建设和师资整合,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通过对二级学院四个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实施,我们有信心使学生真正得到因材施教,实现素质教育。通过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优化师资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有信心培养更优秀的电气信息类(本科)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科学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作出的总体设计,是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也是组织专业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要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切实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加强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符合度,为高职院校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下面试对就业导向下职业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职业教育进入深化改革、整合、发展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1998年2月,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要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人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要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采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七个有关部委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中等职业教育应为半年至一年。”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贯彻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并将其充分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就业导向下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和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综合素质教育。
2.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能力需要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3.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及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4.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方向。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始终坚持专业建设围绕企业需要、课程开发围绕岗位需求的原则,通过与优秀企业的合作,提升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内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适应未来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自我就业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要在充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以上。各专业应在第一学期尽可能安排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同时应适当安排一些专业认知性教学活动,诸如参观或短期实习等。其他学期的核心专业课程按项目化方式或工作任务化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强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要加大专业实习和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力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
(一)瞄准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前,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进工厂、进企业,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广泛收集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有用的信息资料。首先,要兼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区域人才市场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分析,深人工厂、车间,把握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确定其专业培养目标,要注重培养口径宽广、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艰苦创业精神,能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或教育事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为一体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表明学习者的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重视学习与劳动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为核心。
“工学结合”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转向掌握实践技能为主。
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我们要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推倒”学校的围墙,“打破”教室的黑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三)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培养方案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完全学分制是完全遵从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受学制限制,学生修满规定下限学分就可以毕业获证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学分统计是以整个专科学段为单位,统筹计算学生修课的学分,修满(或未修满)规定下限的学分,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推迟毕业)。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学生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以使学生学习他们爱好的专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或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
职业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设立“个性化课程”,探讨和研究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设置以“工作任务或项目导向”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因而其课程体系的理论构架应该是能够对应于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结构(体系)。企业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构成是以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的,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采用“工作任务或项目导向”为主体构建课程结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图)如下:
四、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步骤和基本要求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致可分为社会调查、专业研讨、起草方案、修改定稿等四个主要工作阶段,如下图所示: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可机械地套用,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执行相对统一的规定,又可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从各专业的实际出发,发挥其优势和特长,突出本专业特色,制定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06-01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才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医学院,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重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口腔医学生是医学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口腔医学知识,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从而为口腔医学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保障。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人的大脑与医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过程,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口腔医学知识的一种重要能力,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口腔医学这门学科具备很强的严谨性,也有一定的逻辑性,而且跟其他医学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有助于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还能够促进口腔医学相关学科的学习成效。第二,站在社会层面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让发散思维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者与实施者,学校的责任非常重大。对于口腔医学专业来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还要明确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把这些固化到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去。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要从口腔医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要求学生人文科学知识与口腔医学知识之间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发挥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导作用。要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需要积极优化教学模式。在引导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本身已有的结论方面,还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知识的补充以及方法的介绍,鼓励学生质疑。在知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跟学习成效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下,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成效。在教学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问题,也愿意花费精力去探索知识点,这样的求索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过程。从这可以看出,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多么重要。比如,案例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口腔医学经典案例教学,教师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产生良性互动,大家在一起讨论、探究教学案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再比如,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学生根据实际特点分成不同的小组,这些差异化明显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出自己对问题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3.注重教学反思,培养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主要是口腔医学教师针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的总结和反思,从而明确教学优势,查找不足,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重复问题的再次发生,让教学成效得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口腔医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一定要转变认识,重视教学反思,决不能因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而麻痹大意。通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跟同行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先进典型。事实上,教学不是单向活动,而是双向活动,教师需要关注的不只是自身在教学中的方法和表现,还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不在教师的备课范围之内。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比教师预想的多,这些都给专业教学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所以,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要把学生的创新点和闪光点记录下来,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口腔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理论知识学习之余,还要实现“做中学”。对于口腔医学来说,其实践性与操作性都比较强,要求这个专业的学生具备临床诊断、技工以及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实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育活动跟实践结合在一起,正确把握基础教育跟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口腔医学实践的时候,要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不能因为单纯的实践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在实施的时候,要结合教学目标,建立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的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发展,能够科学有效的M织实践活动,,从石膏牙、蜡牙雕刻到印模制取、灌注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口腔医学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都要结合不同的学生实际,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方面给予相应的启发与指导,进而扩展其专业知识,进而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腔医学学习成绩,而且在提高教学成效方面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更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法宝,成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培养口腔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认清当前医学的发展形势,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把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J] .中国高教研究,2015(8).
关键词:报关;实务;实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长足发展,吸纳了大批人员就业。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在进出境时均应通过海关,均应履行报关义务,其中货物报关是海关监管的重点,因此产生报关员工作岗位,高校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为此开设了《报关实务》课程。由于此课程设立时间较短、教学内容随实际报关工作规范的变更也不断变化,实训方式与内容还未完全规范。因此,本文就此做专项研究,以利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
一、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报关、通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培养具有专业分析能力的通识人才,或说是具备横向可迁徙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不会定位于为某具体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报关实务》作为与进出口贸易必经的通关环节所对应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为培养该学科领域的通识人才必开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总体而言在于教授学生掌握报关、通关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工作岗位,如进出口贸易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应掌握的通关知识与技能。
报关、通关的专业知识包括:我国海关与海关制度,报关范畴、报关单位和报关员制度,对外贸易管制和报关要求,进出口商品税则归类,海关监管货物模式与程序,包括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与相关要求;暂准进出境货物报关程序与相关要求;特定减免税货物报关程序与相关要求;保税加工货物、保税物流货物报关程序与相关要求;与报关相关的海关法律制度;进出口税费征收等。
报关、通关的专业技能包括:进出口商品税则归类;货物进出口报关单填制;原产地确定;进出口税费计算等。[1]
二、《报关实务》课程施教普遍存在重面授、轻实训的问题
所谓实训,就是在学校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2]。按《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目的对专业技能掌握的要求,实训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报关实务》课程实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定报关的条件,按实际报关的要求训练学生的报关专业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的专业技能。
由于我国海关法规定货物通关申报人员实行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准入资格制度,即由海关总署举办报关员全国资格统一考试,取得海关制发的《报关员资格证书》并受聘于具有报关资质的企业(收发货人及报关企业)的人员方可申领并获取海关核发的《报关员证》,凭证方可进行货物进出口报关工作。与此职业资格要求相衔接,不少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开设《报关实务》的教学目的在于教授学生考取《报关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考试基本上采用客观题型,实行标准化考试,以利于管理简单化,这使得教学过程更注重面授形式、应试教育,专业技能的教育也简化为在局部给定条件下的选择题练习,轻视实训,导致综合性、设计性的技能教育缺失。[3]
高校《报关实务》课程并非仅为报关岗位培养专项人才,其它相关工作岗位同样需要报关、通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应强调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报关、通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就应重视安排实训以培养学生报关、通关专业的技能。
三、手工实训是《报关实务》课程最佳的人才技能培养手段
按能控状态水平实训有两种方式,一是实际工况实训;要求引进与实际岗位工作环境(设备),按岗位工作要求编排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此类课程的实训环境(设备)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大致相同,要求实际工况表现为具体的固化的机器设备,才可能引入学校构建实训室,这类实训课程多属理工学科的课程。二是模拟实训;对那些较难引入实际工作环境,却可在工作流程、内容在虚拟空间上模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编排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此种实训方式多适用于服务业和可计算机仿真的实际岗位工作环境。模拟实训按装备水平又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计算机及软件模拟;这对于以计算机及软件为重要工作工具的实际岗位具有较好的模拟和仿真效果,如会计电算化实训。二是手工实训;手工实训就是教师以文字图表及口语的形式模拟和仿真现实,以案例等方式设定实际岗位的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同样以文字、图表及口语等方式完成实际岗位要求的技能工作,以达到训练学生达到岗位技能要求的目的。这适用于手工作业为主的实际岗位,往往因环境变化快,岗位技能的内容与要求亦经常变化,使用计算机及软件模拟调整困难、成本高昂,实际岗位环境变量过多也使得仿真拟合度较差。因此,对这类岗位技能实训最好采取手工实训的方式。
尽管我国目前已普遍采用电子报关,但报关岗位工作并非都要使用计算机及软件,且电子报关单也要生成纸质单据。此外海关的电子报关软件属国家机密,难以模仿。因此,使用手工实训是《报关实务》课程实训的最好方式。手工实训要求教师利用主观能动性按实际环境的变化组织及调整案例,还有助于提高教师实际工作技能之优点;更有时效快、实训设备投入少之优点。但是,目前对《报关实务》课程手工实训的研究很少,本文特此提出《报关实务》课程手工实训的方法和内容安排,以供有志《报关实务》课程实训研究的同行借鉴。
四、《报关实务》课程实训项目与内容
按报关、通关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报关实务》课程应对应开设四类技能实训,每类技能实训又按工作方法分若干实训项目。为便于教师组织手工实训,本文将具体实训类别及项目内容作如下归纳整理:
1.商品编码的查找
实训目的:培养学生正确掌握按照《协调制度》归类规则对进出口货物查找编码。
实训要求:由教师顺序按照六项归类规则设置商品 名称,要求学生运用《商品名称与编码》表查找正确的编码,手工作业方式完成。
重点和难点:六项规则的正确理解和顺序使用。
项目设置与内容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要求
属性
1
规则一的运用
按税目条文和类注、章注查找编码
验证
2
规则二的运用
查找具备完成品特征的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的货品编码;查找混合及组合的材料或物资,以及由两种或多种材料或物资构成的货品的编码。
验证
3
规则三的运用
看起来可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编码的货品的正确归类。
验证
4
规则四的运用
最相类似归类法的运用
验证
5
规则五的运用
盛装物品的容器及包装容器的编码
验证
6
规则六的运用
查找某一税品目项下子目的归类
验证
实训项目案例:
按规则一查找以下货物的商品编码:用小米、燕麦碎粒、加那利草子混合配制的鸟食(零售包装)
答案:2309.9090
解析:由小米、燕麦碎粒、加那利草子混合配制的鸟食,从原料上看是植物,从用途上看是饲料。查阅类、章标题,当作为前者时似应归入第二类植物产品,当作为后者时似应归入第四类第23章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依据第23章章注对配制的动物饲料的描述,该商品应按配制的动物饲料归类,归入品目23.09,最终归入2309.9090。
2.进出口税费计算
实训目的:培养学生依据《海关法》、《进出口关税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正确计算进出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主要税费。
实训要求:由教师按实训项目设置计算案例,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关税计算方法,正确查询关税税率,从价税时正确计算完税价格,从量税时正确选用计量单位及总数;再由教师在关税案例的基础上加设资料,要求学生计算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因船舶吨位税及海关监管手续费等其他税费计算较为简单,建议不设案例实训。
重点和难点:完税价格的计算、增值税组成价格的计算和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
项目设置与内容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要求
属性
1
进口关税计算
查找税率、计算完税价格、计算关税
综合
2
出口关税计算
查找税率、计算完税价格、计算关税
综合
3
进口增值税计算
确定增值税税率、计算组成价格和增值税税额
综合
4
进口消费税计算
确定消费税税率、计算组成计税价格和消费税税额
综合
实训项目案例:
进口关税计算。境内某公司从香港进口日本产的糕点食品生产线2台,成交价格CIF广州50000美元/台。设1美元=6.5元人民币,应征进口关税税额为多少?
答案:查糕点食品生产线商品编码为8438.100010,查2011年进出口税则进口最惠国税率为7%,普通税率为30%,按从价税计算税额,完税价格按CIF广州50000美元/台计算。
则进口关税税额=50000×6.5×2×7%=45500元人民币
3.货物原产地的确定
实训目的: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各种产地规则,正确选用产地标准,申领及撰制产地证。
实训要求:由教师按实训项目设置案例,要求学生正确选用各种产地规则,并按产地标准计算及确定产地属性,填制产地证申报表及撰制产地证。
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按从价百分比标准计算产地属性;按实质性改变标准确定产地属性。
项目设置与内容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要求
属性
1
优惠原产地认定
正确运用完全获得标准、从价百分比标准和直接运输标准
综合
2
非优惠原产地认定
正确运用完全获得标准、实质性改变标准
综合
实训项目案例:
优惠原产地认定。中国某企业生产的登山帐篷,生产中使用了美国产的防紫外线的成匹的织物做原材料,经裁剪、缝纫等工序制成。出口至马来西亚织物的价值占制成品离岸价(FOB)的53%,问该产品能否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享受关税减让?
答案:查阅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得知,如一产品的本地加工增值不低于该产品总价值的40%,则该产品可被认为是原产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享受自贸区的优惠税率。该登山帐篷符合《产品特定原产地标准》清单标准,进口织物价值占制成品离岸价(FOB)的53%未超过60%,符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百分比标准,可享受关税减让。
4.报关单的填制
实训目的:培养学生按照《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的要求,完整、准确、有效地填制报关单,这是报关从业必备的基本技能。
实训要求:教师按海关监管货物模式分类设置案例,包括随附单据,要求学生手工正确填制纸质报关单。
项目设置与内容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要求
属性
1
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
出口报关单、进口报关单的填制
综合
2
关键词: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教学案例;特点
近年来,大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探讨成为热点。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即教学活动的一元是在学校教学另一元是在企业实训,加拿大的CBE(CompetencBasedEducation)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要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外贸企业的减少矛盾突出,商业机密和工作效率导致外贸公司不愿接纳学生实习…,使得企业作为实践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配合学生规模、训练强度和教学时间等,拟景教育引已成为实践类课程广泛应用的新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依赖于原先的教材,而是需要根据真实交易资料和课程训练要求来设计制作一些教学案例,并配以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来运行,探究实践教学案例的特点,能让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优化这类新型教学资源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一、充分认识教学案例应切合课程目标
国际贸易模拟TMT(TeachMeTrade)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仿真实习依托精心设计的课程平台,学生进入一家虚拟的中国贸易公司,以公司实习生身份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动手完成各业务环节的业务操作,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熟悉贸易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课程目标。因此,高质量、仿真度高的教学案例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案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已经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从教学角度来看它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电子版的动态开放式的国际贸易实务训练教材;从实习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份完整的出口交易业务资料,包括从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到交易善后的全过程中出口商与进口商或相关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文件。
教师在设计、制作、应用教学案例前充分认识关键两点:第一、学生在TMT课程中能学习到什么?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第二、学生该如何参与TMT课程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自主训练、“做中学”、发现问题时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以解决问题。这完全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充分认识上述两点的基础上,TMT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数十年来的不断思考和实践,共制作教学案例20多套,全部以拟景操作形式呈现于课程平台,已有近万名本科学生利用TMT课程教学案例进行模拟实习。
二、全面把握教学案例应具备的特点
在实践和总结中,T课程教学团队对于该课程教学案例的特点有了全面透彻的认识和把握,不断优化教学案例,以更符合课程目标、更利于学生自主训练、更切合实际工作要求。TMT课程的教学案例具备以下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完整性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教学案例的设计不能只是出口业务涉及的某个方面、某个阶段或某个片段,而是一笔出口业务完整的操作流程及涵盖的全部操作文件。教学案例的设计内容完整地涵盖实际业务中的每~个操作环节,包括l2周次的实习任务,按照此笔交易的进程依次完成,从而使得学生对于一笔出口交易的全部流程和各环节具体操作有了直观的体验和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除了在整体上把握流程外,课程要求学生在每个操作环节中根据业务信息制作每个具体文件,共20个操作文件涵盖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所需的六大操作技能:商务信函拟写、出口价格核算、出口合同填制、信用证操作、出口货物托运报关、出口单据填制审核。
(二)仿真性
TMT教学案例尽可能地与实际的外贸业务相符合,包括远程实习的平台环境及现场实习的办公环境、交易商品、费用信息、客户、出口履约中各受理机构的办事程序及机构文件的样式和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模拟实习中仿佛置身于一场正在进行的贸易实战。这种高度的仿真性会让学生更投入公司实习生这一角色,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从一个贸易理论的学习者向外贸工作人员过渡。而在整个教学案例的编写过程中,始终以真实的出口业务资料为参考,结合模拟实习的需要进行整理、设计和编写,以交易进程为主线,从实际业务的角度去考虑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让教学案例尽可能地呈现出客观真实性。
比如在进行出口认证时,出口商应根据客户的要求去申领不同的认证文件,若客户要求的是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学生则应在课程平台下载相应格式的申请文件,填制好后交由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签署,随后会收到受理机构反馈的已签署的浅绿色底的普惠制原产地证明格式A。这就充分体现了该履约过程的高度仿真性:第一、办理流程、受理机构及提交文件完全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二、即使是同一个履约环节,由于客户的要求不同,其办理的相关文件也不同,这也与实际业务相符合;第三、上述两种原产地证明的样式、颜色、填制内容与实际业务完全相符。
(三)实践性
TMT课程利用教学案例运行教学过程,全过程模拟实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登录课程平台,按照课程平台的“操作要求”结合自己的思考判断去跟进业务,理解每个环节“做什么”,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每个操作文件并在线提交,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通过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提供每份操作文件的示范样本,让学生查看后反思自己的文件“做得如何”,同时通过阶段讲座、在线讨论等多种形式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这样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工作的态度。
比如客户需要产品插页,教学案例中已通过课程平台为实习公司建立了相应的商品信息库。学生在课程平台的“商品查询”栏目中根据商品类别查询,然后在下载的实习公司信纸上自行制作各种直观生动的产品插页以提供给客户,待学生提交文件时间截止后教师会在课程平台的“操作示范”中提供一份规范的产品插页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后通过查看示范明确自己制作的产品插页是否符合要求,包括信息是否齐全、格式是否工整、图片是否清楚美观。
1.1强化英语教学
英语是从事国际贸易人员必须掌握一项基本语言,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英语底子较差,特别是在听说能力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如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语言听说等课程,学生不仅在这些课程中学到英语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外贸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积累个人社会经验,同时学习到基本的商务交际理论。另外,在课后还需要同学加大口语的练习力度,如多举办些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观看英文电影等方式。
1.2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材相对滞后,大多数教材中的国家贸易理论部分还是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相比,现在我们进入21世纪,国家贸易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在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规范、国际贸易摩擦呈现多、杂、深的特点,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现下,我们将这些变化趋势引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如何让去做?是国际贸易教学必须突破的问题。有优势的高职院校最好能用自编教材,现在的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得教学内容远离国际贸易的现实。前面提过,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哪怕是最新的教材都会有些滞后。鼓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自编教材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开展“模拟国际贸易”的实践教学
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国际贸易流程中的不同角色,加强流程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对社会更进一步的接触,熟悉并更快的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技能,这样对自己从事国贸工作有初步了解,同时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教学软件模拟。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国际贸易教学软件,软件中包括业务操作、单证练习、在线考试、知识网站及在线帮助等几个方面组成。在进出口业务操作中,我们将不同的同学分为不同的角色,如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的相互配合,这样的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每个外贸环节的具体步骤。
2.2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课堂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没有形象的告知学生如何去做,而且书本上的内容与现实工作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学生会产生乏味心里以至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并影响学习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这样的授课方式,那么最后只能在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所以我们要把案例教学法多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如信用证、贸易术语等章节。
2.3师资力量的培养问题
从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是刚毕业的,他们存在理论知识非常的丰富,但是实践操作技能却显不足,甚至有很多上了多年国际贸易课的教师都没有企业培训的经历和实际外贸的操作经验,这样的授课水平和能力很难为社会培养出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尽量把教师送出去,请进来,鼓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2.4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以赛促学
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后,学生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可供选择,如全国单证员考试、全国报关员考试、全国外销员考试等,通过这些职业资格考试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素质工作职责
班主任对毕业生的评语、学校结论。在作四个结论时,要求求真防假,不溢美,不隐恶,实事求是;要求概括具体,不讲大话,优缺点分明,特长突出,结论明确不含糊,为用人单位提供对毕业生使用、培养发展的可靠依据。笔者曾发现,有的班主任喜欢搞一点论,对喜爱的学生溢美隐恶,对不喜欢的学生在评语中出现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的语句,甚至无优点可寻。有的班主任在评语中喜欢讲大话、空话,什么“高举”、“坚定”、“最最”等词语。对于这样的评价,学校在审核把关时,应推倒重来,对个别评价不妥当的,应由主管学生管理工作的校领导亲自把关修改、签章。对学校结论,要慎之又慎,对于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个别有专长、技能方面突出的学生,要在一般结论基础上,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犯错误和不能毕业的学生,都做出慎重的签署。在作结论时,可遵循下列原则:自己认识了的错误从宽,固执己见、拒绝承认的从严;历史的从宽,现实的从严;结论从宽,批评和自我批评从严;已经改正了的从宽,重犯的从严;坚持不改的必须作结论。.严肃认真地做好毕业生资料的归档工作。毕业生资料归档是建档工作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建档工作成败,也关系到用人单位对资料的使用和掌握。归档工作的具体程序是:第一,组建好建档工作队伍。成立建档工作机构,选拔办事认真、细心,有统计、书写专长,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人组成,派专人负责,人数一般三至五人,不宜过多。因为建档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不能出现错统、错登、错装、漏装现象。第二,做好成绩、奖惩的核实誊写工作。这项工作任务大,因为每个学生每学期的期评成绩要誊写到每个毕业生登记表的成绩栏里,每个学期的奖惩情况要誊写到奖惩栏里,这就要求建档工作人员要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作风正派,避免差错和失误。第三,对毕业生登记表里的四个结论逐个检查,检查的内容是:领是否审查,是否签字盖章,年月日是否按规定的要求书写。第四,整理、装订成册,填写卷内目录。把学生每学期的总结鉴定表、实习鉴定表、毕业生登记表、技术等级审批表、入学时的新生登记表、体检表、团员材料以及其他材料等等,按时间顺序一一整理,装订成册,填写卷内目录。第五,装袋,封口。装订成册的毕业生材料,装进每个学生的档案袋里,档案袋的名字一定和毕业生材料的名字相符,然后封口,盖封口章。综上,可见做好技校毕业生的建档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步骤也是十分复杂的。作为技校的档案工作者,在技校已经面向市场的情况下,要使劳动力更好地在社会让渡,就要重视技校毕业生的建档工作,不断提高建档工作的要求,要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技工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作出新的贡献。
一、在高校档案馆建立专题馆员制度的必要性1.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是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对学科专业作了相应调整,一些专业得到加强,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这就对高校档案馆信息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建立档案馆专题馆员制度恰好可以满足档案文献信息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要求。档案馆可以遴选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较高信息专业水平,熟悉对口服务单位档案资源建设,能够有效提供信息服务的专题馆员,与用户建立直接联系,深入了解对口服务单位的档案利用需求,有的放矢,提供有针对性的对口服务。为了应对专题馆员制度的建立,档案馆的服务重心也要由一般服务向信息咨询服务转移,同时,专题档案馆员要深入教学科研、管理一线,紧密追踪教学、科研动向,多层次、全方位运用多种手段开发馆藏,在档案馆和各对口服务单位之间建立一个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服务模式,真正为教学、科研起到信息导航作用。2.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有利于提供个性化的档案利用服务。当今社会是充满了个性化特色的社会,高校档案馆也是一样,要想办出特色,必须想方设法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利用服务,而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恰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档案馆以“专题馆员”为纽带,在档案馆和各对口服务单位之间架起一座个性化的服务桥梁。专题馆员在掌握对口服务单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动态的同时,针对服务单位的工作重点、难点和中心工作提供二次、三次文献编研资料,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建立专题馆员制度有利于档案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档案馆的自身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做支撑,近年来,高校档案馆的人才队伍已逐步出现了一批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的人才。这类人才恰好为专题馆员制度在高校档案馆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储备基础。专题馆员的工作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胜任的,这种制度对馆员的学历、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相应的信息检索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和积极主动服务的能力。这种人才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型馆员,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追求职业发展前景的欲望,注重强调工作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注重团队协作、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换,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喜欢不断学习,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只有这种知识型人才,才能够适应专题馆员的发展要求。专题馆员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对口服务单位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利用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带动馆内其他同事参与到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之中,从而有效提升档案馆员工的整体素质。
二、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应具备的素质专题馆员一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具备档案专业或信息管理专业学科背景,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驾轻就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好的计算机、外语运用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提供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在具备这些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具备档案信息导航素质、档案信息挖掘素质和公共关系拓展素质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能为档案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和谐统一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1.档案信息导航素质。面对庞杂、浩瀚的档案信息资源,高校档案用户总是感觉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素养获取档案信息,一般都难以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全面的、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而档案馆专题馆员恰恰具有档案用户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利用自身对档案库藏资源了如指掌的优势,帮助用户有选择地采集、存贮、组织、控制和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帮助用户在多样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中快捷、准确、全面地获取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信息工作的性质、作用的认识程度,是关系到能否发挥信息能力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的迅猛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要在各种堆积如山的档案信息资源中有效地获取、评估、开发、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有价值的信息中分辨出核心信息,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而档案信息导航素质就是明确要求专题档案馆员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洞察力,要善于捕捉、发现、挖掘和利用档案文献信息。只有具备档案信息导航素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口服务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2.档案信息挖掘素质。随着高校用户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层次化,用户对档案需求在综合性、适用性、有序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已不满足于对档案信息线索和数据的单纯获取,而是要求档案馆提供有深度的,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编研之后的利用价值较大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只是提供简单的一次文献查询,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从各种档案信息资源中检索、挖掘出来的专题汇编、调研分析或者预测报告、决策参考等。这就要求档案专题馆员在熟悉对口服务单位档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学院系、职能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组织、分析、提炼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将加工编研后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对口服务单位,有效实现专题馆员的职责。同时,随时掌握对口服务单位的工作进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动态,组建相关的教学、科研专题数据库,对对口服务单位的主要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比、归纳和提炼,形成档案文献综述和文献评介,使庞杂的档案信息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最大限度地方便高校档案用户,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3.公共关系拓展素质。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档案馆的工作也要紧随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主动开发、拓展新的信息服务项目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拓宽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争取学校领导及各院系、职能部门对档案工作的更多支持。要做到这一点,专题馆员就要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因为,他们不同于普通的馆员。专题馆员的身份给予了他们和各院系、职能部门交往的机会。作为档案馆与对口服务单位之间的桥梁,专题馆员必须建立与对口单位的紧密联系,和用户进行经常性的对话、交流,真诚地听取用户的意见和批评,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分析用户的需求,了解用户的心理,及时改进服务工作。
三、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的工作职责高校档案馆专题馆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以下几种:(1)建立档案馆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的交流机制,专题馆员负责定期与对口服务单位进行固定的工作联系,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服务单位的沟通,诸如参加院系的相关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跟踪工作进展等。(2)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对口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在档案馆网站上建立对口服务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专题信息。(3)协助对口服务单位进行教学、科研、行政事务等专题档案文献检索,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行政单位提供定期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4)为对口服务单位提供档案信息咨询服务,通过电话、电子邮件、面对面咨询等方式及时满足用户查询档案信息的需求。在档案馆网页上设立“专题馆员咨询园地”,公布专题馆员的个人联系信息,并借助网络技术,提供多种在线咨询服务。(5)提供用户利用档案的指导与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层次用户的培训活动,指导用户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经常向用户宣传推广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专题馆员制度的建立需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详尽的岗位职责、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高校档案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实施该项制度。专题馆员制度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和毫不气馁地努力争取。笔者深信,高校档案馆只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推行该项制度,就一定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促进高校档案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谭浩娟。中外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
[2]韩翠峰“.学科馆员”制度的管理模式探析[j].甘肃科技,2005(11).
[3]祝玲娟。图书馆学科馆员现状及发展方向[j].图书馆管理与实践,2005(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 情景模拟
教学法作为一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教育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验证,已经非常成熟,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也被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反馈中,也获得了肯定。其中,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是发展相对较晚,也是开放性和创新性较大的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其在当代体现的教学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不仅让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教学对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此外,传统教学中,学生们往往缺乏具体的社会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他们弥补这些重要的能力缺失。同时,案例教学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
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教学面向的教学对象,除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之外,主要包括英语专业(非商务
类)学生,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等,由于课程受众范围广泛,也决定了此类型相关的课程设计有别于传统的,单一的语言类课程或者商务类课程。而其中的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更具备其特殊性。传统英语口语课程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英文口头表达能力,课程设计涵盖英文对话,英文陈述,英文演讲,英文辩论等多个口头技能。从授课主体来看,英语口语课程有中国教师承担,也有英美国家的外教老师承担,但其课程培养目标几乎是一致的。该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技能性,在课堂进程和时间安排上,应尽可能的让学生有更多实际演练口语的机会,这也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传统讲授的方式。那么,从教学目的的角度,商务英语口语在大的培养目标上和一般英语口语课程并没有太大区别,即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升。但从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来看,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商务领域的英文口头表达能力。简单点说,通过该项课程学习的学生,应当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的商务英语词汇,在一般的商务场合能够用英语无障碍的口头交流,甚至能够在较为复杂的商务关系中进行专业化的英文沟通。
这里可以很清楚的明确商务英语口语课程设计需要做到两点,第一,与传统英语口语课程一样,提升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将商务知识融会贯通,使英文口头表达更加商务化,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口语做商务交流。从第二点也可以看出,商务英语口语课程也是对其他商务英语专业课或经济金融类专业课的语言检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该项课程。教师在英语口语课程中,有一种被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演练口头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口语课程中,这种情景模拟的设计通过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的不断更新,逐渐也被更真实的具体案例所替代。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也慢慢的革新了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设计模式。首先,课程的商务性特点,为案例植入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现实中的商务案例为这项课程提供了庞大的资源。其次,案例教学本身也是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一种运用,而任务教学法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已经突显了其优势作用。最后,案例教学提供的任务更接近真实的商务场景,案例本身是一个完整和统一的商务事件, 有开头和结尾,同时也提出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理清商务关系和事件发展的因果性和逻辑性, 这需要运用自己掌握的商务知识,结合案例给出的情景和任务来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需要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来分析案例,这有别于传统口语课堂,虽然最终都是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案例教学是需要学生的最终口头陈述或者观点分享更加“有理有据”,商务英语口语输出应当显得更专业化和学术化。同时,当选取的案例真实性更强时, 学习者会将置身于案例中 , 从而驱动自我进行思考和质疑。与普通任务教学不同, 案例教学的任务完成,通常无关乎于答案的确定与否,而在于学生是否能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逻辑结构,并能够将商务知识和理论系统和完整的进行口头英文输出。当然,除了思维和知识引导,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仍然需要对一些专业的商务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服务于今后的其他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熟能生巧。
在当代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下,课堂教学质量仍然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素。这一要素也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高等教育,为了适应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更是对传统课堂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当然,高校教学改革包含很多方面,涉及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等。但有一点是高等教育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达成共识的,那就是课堂的创新一直在主导着课程的改革。而以教学法为指导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正是课堂创新的所需要的。案例教学法已经风靡国内外的教学课堂,也逐渐从运用于专业知识型课程,过渡到运用于语言技能型的课程。商务英语口语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教师辅以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既可以为此门课程提供更多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也让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更加有效率,掌握一门语言技能更具备准职业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