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 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1、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作者生平见补充资料)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二、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译文见补充资料)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落实文句翻译。(语法点见补充资料)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文中 共讲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内容:

廉蔺简介(1—2节)

完璧归赵(3—13节)

渑池相会(14—16节)

负荆请罪(17—21节)

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迫使他不得已“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四、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又有怎么样的反应?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

1、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

2、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概括: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

①蔺相如怎样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②这个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方法来描绘人物?

[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③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六、总结主题和艺术特点

(先教师示范——人物刻画)

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我们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2

一、要点解析

1.用参差交错的双线叙事之法记叙复杂的故事。

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与蔺相如,而后又单写蔺相如,将廉颇的悬念留给了读者。写蔺相如,则先借缪贤之口,道出其平时为人的性格,推崇其临机处事的智谋,为下文张本。接着才开始写“完璧归赵”的故事。“渑池会”仍以蔺相如为主,虽只附带提及廉颇,但已露端倪,一人陪赵王会盟秦王,一人盛设兵善后,二人各司其职,合力为国。“廉蔺交欢”中,廉颇才正式登场,这个故事里,作者写法是两人并重。先写蔺相如度量宽宏、先公后私的襟怀,次写廉颇识大局、勇于改过的勇气。如此参差交错,即节省了笔墨,又表现了廉蔺二人之于赵国的重要。

2.用反衬之法,以客体衬托主体,从而突现主体形象。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选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还写了其他一些人。秦王就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这样的反衬,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忠于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3.用巧妙的言辞从容地应对,展现了人物擅长外交辞令的特点。

本文中蔺相如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外交语言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的鲜明特色。表现了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献璧之后,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他必须机智取璧,随口说“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话,则雄辩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开口决流。“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

二、学法指导

1.学会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对一篇课文多次出现的词语,应当分辨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同时回忆以前所学课文中关于这个词的例句和义项,将他们整理、归类,以便形成知识网络。如“引”字本文多次出现,义项:

①(拉);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③(掉转)。

“引”的本义是“开弓也,从弓”(《说文解字》),它有两条引申途径:其一,“牵、拉”(由开弓的动作引申),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延长、伸长”(开弓时,弦被拉长)如,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孟子梁惠王上》)→“延请”,如,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诱导、疏导使流”,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率领、带领”,如,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招致、邀请”,如,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李愬雪夜入蔡州》)→“引用”,如,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论盛孝章书》)→“自杀”,如,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其二,“退避、避开”(开弓时弦往后退移),如,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掉转”,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另外,“引”也是文体名(如,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2.从细节描写入手,感知人物,体会遣词的妙处和表达的效果。

鲁迅先生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本文的细节描写传神达意,神情毕肖。如:

例1.如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精明,从容应对的气度。

例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

例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

3.从“人”与“事”的关系入手,学习分析和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史传文属于叙事类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离不开事件。正所谓“人不离事,事不离人”。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来显示蔺相如的智与勇。

蔺相如的智表现以下方面。第一、是审时度势之智,他从情况变化上,采取应变措施。他决定许璧于秦,确定与赵王赴会,忍让廉颇,都是首先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不囿于一事之象、一时之见,因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从而作出取胜之策。他廷叱秦王和见廉颇而引车避匿,是因为情况变了,采取了相应的办法。第二、是知人论事之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能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不受欺负,就在于他深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尽晓秦的现状,秦强赵弱,秦恃强凌弱;揣摩到秦王的心理,从秦王接待献璧时的状态,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的心理,而制服了对方。第三、是随机应变之智。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献璧、取璧、归璧,制胜了对方,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随迁而变。第四、是争取主动之智。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争取居于有理方面,从而获得斗争主动权。在秦以城易璧问题上,他主张“宁许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他对等地要秦王击缶,要以秦首都咸阳为赵王寿,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迫使秦王理屈词穷,无法可施。

蔺相如的勇:第一、是敢挑重担之勇,当秦求璧而赵无人可使时,蔺相如不怕任务艰巨,主动承担了重任;第二、有不畏强暴之勇,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第三、有不怕牺牲之勇,为了维护赵国尊严,他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以颈血溅秦王;第四、有隐忍退让之勇,蔺相如退避廉颇,忍辱抱屈,尽力克制自己。

总之,由于他的智,采取了勇斗之法;因为他的勇,使他的智得以胜利。智与勇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作用。

三.延伸拓展

1.课文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2.班固称赞《史记》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3.历代名家评《廉颇蔺相如列传》

茅坤: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选自《史记钞》卷四九)

凌稚隆: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选自《史记评林》卷八一)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负:依恃,凭仗

B.肉袒负荆负:用背载物,背着

C.宁许以负秦曲负:承担,使……承担

D.负约不偿城负:辜负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语:告诉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谁,哪个

C.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使:令,让

D.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祝寿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勇气闻于诸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吾羞,不忍为之下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相如前进缶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不如因而厚遇之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下列句子中均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其中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左右欲刃相如

B.使其从者衣褐

C.驴不胜怒,蹄之

D.臣请完璧归赵

6.下列句子有省略现象,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B.请(允许我)奉盆缶(于)秦王

C.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秦王)不若(廉将军)也。”

D.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7.下列对各句的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判断句)

D.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译文: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WWW.BAIHUAWEN.com★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9、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间接

B.大王必欲急臣急:着急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谢:谢罪

D.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案牍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乃使其从者衣褐

1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选段叙事一波三折,秦王得璧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持璧怒斥秦王,为一折;秦王诈许斋戒、割城,相如使从者怀璧归赵,为二折;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如毕礼而归。

B.归璧于赵后,蔺相如首先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接着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再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然后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最后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C.选段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段,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

D.蔺相如运用“诈术”,以诈还诈,痛击秦王,这充分表明蔺相如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及非凡的外交才能。

12.将上述文言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译文:

(2)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译文:

(3)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译文:

13.结合文段分析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的原因。

答:。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称:谈论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欺骗

C.而归直于秦直:通“值”,价值

D.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僇:侮辱

1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得其情而畏之则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之二虫,又何知

C.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6.将上述文言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译文:

(2)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17.下列不能表现“未敢以为信”的一项是()

A.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B.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C.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18.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王世贞认为是天意,而司马迁认为是。

四、片段写作

19.阅读课文,展开想象,将“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一段改编成剧本。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3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廉、蔺品质可贵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课前检测

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

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三年。

三、文本赏析

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

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⒊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明确: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为“廉蔺交欢”张本。⒋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明确:“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⒌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明确: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⒍“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明确: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明确: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㈡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⒈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⒉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明确: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⒊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明确:“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⒋“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明确:强秦加兵。“两虎共斗”。⒌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蔺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⒍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⒎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明确: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⒏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⒐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

蔺相如

廉  颇

舍人(素贱人),口舌为劳

赵之良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位居廉颇之上

不忍为之下

不肯与会,常称病,

不欲争列,引车避匿

必辱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罪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㈢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第四部分(最后五段)。

四、知识整理㈠一词多义类:★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㈡名词作动词

1、臣乃敢上璧。(献上)

2、舍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

3、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4、怀其璧,从径道亡。(怀里装着)

5、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6、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

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走上前)

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惊讶的声音)

9、赵王鼓瑟。(弹奏)

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11、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

12、相如每朝时。(上朝,朝见)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㈢名词作状语

1、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4、怒发上冲冠。(往上)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用言辞)6、间至赵矣。(从小路)

㈣形容词作动词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比较)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的)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4、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

6、秦王恐其破璧。(撞碎,砸碎)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大)

9、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喜欢)

㈤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㈥使动用法

1、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让……完整的)

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使……回到)

4、毕礼而归之。(使……完毕)(让……回去)5、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㈦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

(今)上级长辈在处理问题上给下级、晚辈的原则、方法的话或文字。

(古)指点给……看

2、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挨前一事。

(古)在这时。

3、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上前进献。

4、明年复攻赵(古)第二年。

㈧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1、臣愿奉璧往使    通“捧”

2、召有司案图    同“按”,审察、察看。

3、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同“锧”, 腰斩犯人的刑具。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不?    同“否”

5、拜送书于庭    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设九宾于廷    同“傧”,迎客赞礼的官员。

7、秦自缪公以来    同“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同“熟”,仔细。9、请奏盆缻秦王   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㈨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用“为”表示判断。

(1)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用“乃”、“则”、“即”、“非”等表示判断。

(1)今君乃亡赵走燕

4、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1)其人勇士,有智谋

(2)且相如素贱人5、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㈩被动句

1、徒见欺    用“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    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见……于”表被动。4、使不辱于诸侯,拜为上大夫。用“于”引进行为主动者,表被动(十一)倒装句★宾语前置

1、秦城恐不可得。(无标志)

2、王曰:“何以知之?”(疑问句)

3、君何以知燕王?(疑问句)

4、王曰:“谁可使者?”(疑问句)

★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定语+者)

★介词结构后置

1、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被)

4、故燕王欲结于君。(与)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从、到)

6、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在)

7、今臣至,大王见臣(于)列观。(在)

8、得璧,传之(于)美人,以戏弄臣。(给)

9、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以)城邑。(把)

10、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

1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在)12、舍相如(于)广成传舍。(在)

13、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在)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15、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在)

16、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在)

17、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在)

18、请奉(以)盆缻(于)秦王。(拿)

1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

2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把)21、终不能加胜于赵。

五、作业

⒈背诵。

⒉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 学 问 题 集 锦

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

问 题 原 因 分 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们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三、简介时代背景。

四、讲读*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五、讲读第二部分*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

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

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

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英勇气概)

②使人遗赵王书(送)

③徒见欺(被)④臣请完壁归赵(谦词)

2.翻译句子。赵王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6一11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再说,秦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

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

四、小结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

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1.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3.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层(第14段)。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三、读讲第四部分(第17-21段)。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明确:分三层:*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2研读*层。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3.研读第二层。

4研读第三层。

①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要求学生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四、小结全文。

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2.选择典型事件刻划人物,以写简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4.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检查背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末期,天下大乱,诸侯纷起争雄。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战国中期,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但是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作为“弱势群体”的赵国如何来应付这些呢?请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初中学过《史记》中的〈陈涉世家〉,所以这里的文学常识由学生搜集整理讲解,教师补充。

1、司马迁简介。

请打开查看:/teach/6098.html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讲解课文层次结构

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至第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第二层(第6至第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王斗争的几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三层(第12、13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这一部分只写蔺相如,不写廉颇,但由于文章开始时对廉、蔺的对比介绍,人们仿佛可以感到廉颇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渑池之会。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段),写会前计议。“渑池之会”是在赵国战败的情况下,由秦国提出的。形势严峻,从而反衬出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第二层(第15段),写会上斗争。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层(第16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会上的胜利。由于“赵亦盛设兵”(暗指廉颇)使“秦不敢动”,这是会后的胜利。

这部分重点写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写蔺相如为主,但对廉颇的描写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负荆请罪。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7、18段),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称”“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活动。

第二层(第19段),写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第三层(第20、21段),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过程。

四、研读课文第1至5段“完璧归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6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

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

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

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

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

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

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一、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二、时代背景

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三、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

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共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四、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

五、教后记

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正字。(请生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

2、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根据课文内容,主生分析课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三、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意思,掌握课文有关文言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⑷如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⑸设九宾礼于廷——宾=傧

⑹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穆

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熟,仔细。

⑻请奉盆缶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崐、

(请生举例说明)

五、教后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篇7

1—10题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1.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a.春风不度玉门关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

a.乃置酒请之                          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c.请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                d.请奉盆缶秦王

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

a.高雅得幸于胡亥                      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4.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a.周郑交恶                            b.初一交战

c.合从缔交                            d.交不忠兮怨长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a.弗听,许晋使                        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时人莫之许 6.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管仲固谏不听                        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7.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    )

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                  b.王者不却众庶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a.阿母谢媒人                          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10.例句:“赵王悉召群臣”

a.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b.齐悉复得其故城

c.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d.丞相亮其悉朕意

11.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2.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完璧归赵                            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毕礼而归之

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含义

a.臣愿奉璧往使                   通     ,解释:

b.拜送书于庭                     通     ,解释:

c.召有司案图                     通     ,解释: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解释:

14.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15.给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拜送书于庭

⑤何功之有哉                  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此人力士                    ⑧谁可使者

⑨为夫婿所薄                  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状语后置:

16.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以空言求璧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7.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18.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19.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0.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巳,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次迁为中郎将         次:依次

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属:通“嘱”

c.常让他将            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相:辅佐

2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召上左右饮  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d.而君不任职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25.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清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2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3分)

译文:

(2)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a

6、c    7、a    8、d    9、c    10、b

11、b   12、c   14、b

13、奉通捧,捧着;         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案通按,审察,察看;   孰同熟,仔细

15、判断句:①⑦  被动句:②⑥⑨  宾语前置:③⑤  谓语前置:⑧  状语后置:④⑩

16、b  17、a  18、d  19、b

20. 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③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④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⑤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⑥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21、c  22、c  23、d  24、a  25、d

26、 ⑴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

⑵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失去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8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讲述的是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下,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的故事。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起来学习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 ) 避匿 ( nì ) 缪贤 ( miào)

汤镬(huò) 虽驽 (nú ) 肉袒 ( tǎn )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 可予不 (fǒu )

渑池(miǎn) 诈 佯 (yáng ) 列观 (guàn )

皆靡(mǐ ) 传舍 (zhuàn ) 甚倨 ( jù )

不怿(yì ) 衣褐 (yì hè ) 睨柱 (nì )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 廉蔺简介

3—13 节: 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 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

且要写进史册。

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 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 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 语言

刻画人物 动作

矛盾冲突 廉——秦(璧 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