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首先从稳定局势看,需要深入普法,进行法制教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开学第一课法制安全教育教案【优秀10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法律信仰,学会依法办事
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依法办事的原因,知道依法办事的定义及怎样依法办事;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懂得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知道作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推动者;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依法办事的原因、定义以及怎样依法办事;懂得要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定义及作为青少年应怎样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知道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依法办事。
教学难点:树立法律信仰。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法治废弛则国乱民怨。”
想一想: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总结: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依靠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作为现代公民要树立法律意识,并自觉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怎样依法办事、怎样树立法律信仰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学会依法办事
活动一:遵守法规
情景一: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1公里”的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图为小学生骑行共享单车。
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一行为?
提示:这是不安全的行为,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结论:因为没有遵守法律,得不到幸福的保障,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2条之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情景二:近来,针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私占、诈骗等各种不端行为频出。
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结论: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罚等。
问题:这两则案例给我们哪些共同的启示?
教师总结:共享单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用者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之规定: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破坏更加严重者,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5条的“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予以定性。
活动二:你说我说
网友言论:共享单车余额不能退款,要怎么维权?
引导: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以恶治暴,必要时通过法治的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
教师总结:培养习惯
依法办事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目标导学二:树立法律信仰
活动三:谈古论今——孝公之问
2000多年前,秦孝公励精图治,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有一天,秦孝公问商鞅:这些制定出来的法律,如何让老百姓遵守呢?这一问被当代学者称为“孝公难题”或“孝公之问”。要解决“孝公难题”,让“纸上的法”变成“现实的法”,治本之策、当务之急就是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
(教材P102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宣扬宪法的权威,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
教师讲述: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特别强调:法律至上。
活动四:漫画解读
问题:这两幅讽刺漫画揭示了什么现象?
提示:漫画反映了一些人法律至上意识明显不足,遇事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是缺乏法律信仰的现象。
活动五:法治与道德
(教材P102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教师归纳: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学会依法办事;认识了要树立法律信仰;明白了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法小公民。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多、理论性强,问题都比较抽象、难懂,很多法律用语是学生第一次见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列举材料、案例分析等形式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在探究发现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情感。本节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设计的活动多,可能与课堂的有限时间冲突,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合理地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避免前松后紧。
【班会目标】
1.加强法制观念,引导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2.强化安全教育,防止发生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提 高学生自救自护及自我防范能力,提高法制意识。
【班会流程】
一、导入: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当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成长,而当代社会的我们必须要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青少年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简要举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要举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简要举例)
2.了解我国现在青少年对法律意识薄弱的事例及有关案件。 全国2.5亿青少年,违法占万分之六。举例:绍兴17岁的陈铁江绑票案杀死9岁男孩
3. 小组讨论:现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1)特征:
a .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b .犯罪类型复杂、高频率。
(2)原因:
多方面的,社会环境;自身生理、心理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
(3)小结:
犯罪它是一颗长满刺的玫瑰,美丽诱人,但是又会让我们流血流泪。总而言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我们青少年应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为自己未来的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总结
学生谈感受。
一、班会地点:
教室
二、参加人员:
全班同学及班主任
三、主持人:班主任或学生干部
四、班会主题:法律与我们同行
五、班会标题:踏好人生每一步
六、班会目标:
对本班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了解法律法规,力图在他们心目中逐步树立起正确完善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他们在学校要做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以后进入社会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七、班会背景:
本班学生年龄大多11、12岁,都还不很懂事,容易受到周围生活环境的各种不良影响,沾染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失足的道路。所以,及早在他们心目中树立法制观念,严格地一法律和道德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当务之急。
八、班会筹备情况:
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收集青少年与法相关问题的资料和实例资料,筛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班会主题服务。同时,让同学联系周边实际案例,自演并自主分析,引以为戒。
九、班会主要内容:
1、加强法纪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班纪。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法,知法,加深体会
十、班会开展形式:
印发法制学习手册;观看法制教育小品;采用讨论、交流方式
十一、活动前准备:
1、查阅《小学生自我保护必读》,《中小学生法制教育通用读本》,
2、学生自己准备身边发生的案例小品,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排练文艺节目
十二、班会流程
1、班主任发言——导语;
2、主持人法律知识简介;
3、讨论法律案例;
4、法律知识抢答;
5、文艺演出;
6、做自我总结
十三、班会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已然清楚地告诉我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法,懂法,用法,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二)法律知识简介
将活动前找好的资料印发成册,分发给学生,由主持人带头集体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
(三)案例结合,讨论法律案例
案例(一):事情发生在南关西四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1、提出问题:
①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违法?②如果甲违法,违反了什么法?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就可能触犯法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懂法。具体说来,青少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如下几点,即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懂得法律基本常识,明确自身享受的权利和应当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懂得运用法律作为最有效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同时,做到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符合自身年龄和身份的事情。
案例(二):初中生张林和几个同学在公园里打球,碰上了几个熟悉的学生,两拨人在一起玩球的过程中,张林与谭华发生了口角,谭华骂了张林,张就与他打了起来。第二天,谭华为了报仇就找了不少“哥们儿”,把张林劫到了公园里,他们把张林双手捆住后,就轮番殴打他,并用刀子划张林的脸,无论张林怎样求饶都不行,只打得他满脸是血、浑身是伤、已奄奄一息了,这帮人才离开公园。张林在被别人送往医院的途中不治身亡了。
当张林的父母听说自己的儿子被人打死后,父亲的高血压病复发而引起了半身瘫痪,母亲则当场就晕了过去,从此,其母就整日疯疯癫癫,直至卧床不起。
案例(三):破坏公物
二00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某中学九年级的王军、崔凯、赵伟乘门卫不注意,悄悄溜进学校,直奔四楼九年级(3)班教室。王军对着教室门先踹了几脚,然后崔凯和赵伟接着踹,将教室门板踢下一块,三人乘此钻进教室,又开始毁坏其他东西,后扬长而去。
问:高一(3)班王军、崔凯和赵伟三人行为造成后果,怎样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2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结: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所以我们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四)法律知识抢答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知识竟答,法律知识竟答分抽签必答和小组抢答两部分,必答题20分;抢答题答对10分,答错扣10分,最后看哪个小队得分最多就是优胜小队。知识竞赛题目由法律知识中抽取。
选择题:
1、我国的'根本大法是(C)。A刑法B民法C宪法D行政诉讼法
2、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未成年工是指(C)A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劳动者
B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劳动者C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劳动者
D年满18周岁,不满20周岁的劳动者
3、亮亮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一天他看见爸爸妈妈参加投票选举人大代表,也想去投票,但是妈妈告诉他,他年龄还小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选举年龄。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龄是?B
A、16周岁B、18周岁C、14周岁D、12周岁
4、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C
A、14周岁B、16周岁C、18周岁D、12周岁
(五)活动总结
1、全班同学发表自己对本活动的看法,并说说自己通过本次活动后的感受,并写一篇阅读法律手册的观后感。
2。班主任老师总结。
(六)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主持人: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制与我们永相随,让幸福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
教学目标:
1、知道犯罪的构成和什么叫犯罪;
2、知道犯罪的两种形式;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犯罪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犯罪形式中的第二种形式:不作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安静的课堂、井然有序的校园,由什么作为保证呢?
2、校门口接送低年级的学生家长,都在校门口的两侧的什么位置?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等学生?又是由什么作为保证呢?
3、我校门口的马路上,有横过马路的斑马线,学生为什么要走他呢?
过渡: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的井然的秩序;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了社会的稳定。法律的作用这么大,我们要多学习一些法律,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很好的遵守法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宪法中的刑法。
二、学习:刑法
(一)、犯罪的构成
指行为人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一个行为构成犯罪,必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犯罪客体
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2、犯罪的客观方面
指犯罪行为的客观外在表现
犯罪行为包括两种基本形式:
(1)作为:用积极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2)不作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具有履行这种义务的能力,而有意识的不实施该种行为,从而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例如: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不作为违反的是刑法的命令性规范,即当为而不为。比如,负有扶养义务的行为人对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而情节恶劣的,就是一种典型的不作为。从犯罪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刑法中的由不作为的行为形式实现的犯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在刑法上被称为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如遗弃罪等;一种是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在刑法上被称为不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如故意杀人罪、决水罪等。
3、犯罪主体
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一、班会课设想:
由于幼儿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而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校规校纪。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很淡薄。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伤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召开本次主题班会,教育青少年要知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争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幼儿。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看视频、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小朋友们对一些法律常识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小朋友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内容
1、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遵守交通法规。
2、组织各种违法行为的教育案例,增强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法情景剧表演
五、课前准备
1、让小朋友们收集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知识、交通事故的新闻。组织幼儿排演小品、学唱歌曲、挖掘班级才艺展示的幼儿。
2、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3、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1、通过小品展示学习法律至少得重要性。
2、看交通安全的视频进行法律、安全常识问题抢答,班级幼儿展示小快板《做个守法的好少年》。
3、联系实际,探讨身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寻找解决的对策。
4、班级宣誓,争做知法懂法合格中幼儿。
5、班主任寄语。
6、合唱班歌。
教育过程:上课亲爱的老师、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陈:今天我们的课堂很不寻常,来了很多老师,让我们用掌声对到来的老师表示欢迎。
一、活动内容:
预防陌生人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教育幼儿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走。
三、活动准备
1、图片1幅
2、课件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1)这是谁?你认识他吗?我们把自己不认识、不熟悉的人称为陌生人。
(2)观看课件,提问幼儿:一画面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小姐姐为什么摆手?
(3)教师进行小结:小姐姐不要陌生人的东西,她怕陌生人会伤害她。
(二)学习儿歌《陌生人》
告诉幼儿老师有一首关于《陌生人》的儿歌,请大家一起欣赏。㈡教幼儿学习这首儿歌,鼓励小朋友把这首儿歌说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三)引导幼儿讨论:陌生人为什么会送礼物个小朋友?我们为什么不要陌生人的东西?
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知道陌生人给小朋友礼物是有目的的,有的`想骗小朋友离开妈妈、爸爸;有的想骗小朋友到他家里去偷他家的东西。教育幼儿不要被陌生人送的礼物迷惑,而上当受骗。
附儿歌:陌生人
陌生人给吃的,我不要陌生人领我走,我不去,陌生人送礼物,我不要,陌生人来敲们,我不开。
一、班会课设想:
由于幼儿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而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校规校纪。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很淡薄。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伤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召开本次主题班会,教育青少年要知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争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幼儿。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看视频、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小朋友们对一些法律常识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小朋友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内容
1、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遵守交通法规。
2、组织各种违法行为的教育案例,增强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法情景剧表演
五、课前准备
1、让小朋友们收集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知识、交通事故的新闻。组织幼儿排演小品、学唱歌曲、挖掘班级才艺展示的幼儿。
2、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3、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1、通过小品展示学习法律至少得重要性。
2、看交通安全的视频进行法律、安全常识问题抢答,班级幼儿展示小快板《做个守法的好少年》。
3、联系实际,探讨身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寻找解决的对策。
4、班级宣誓,争做知法懂法合格中幼儿。
5、班主任寄语。
6、合唱班歌。
教学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5、法制教育。在练习中利用国徽是轴对称图形渗透《国徽》法第二条和第三条。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
(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生:画得不漂亮。)为什么觉得画不漂亮?
4、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在几何图形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轴对称图形有很多,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师展示我国的国徽图案,问:我国的“国徽”是轴对称图形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多媒体播放课件)
(1)、自然中的对称美。
(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
(3)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的美丽的图案,成为民间的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中国剪纸。
四、课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教学反思
1本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2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一开始,通过出示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不对称的物体不美丽而对称的物体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3.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符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
课题名称:
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并学会如何实施保护自己。
重点难点:
学会如何实施保护自己。
教学方法:
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保护未成年人虽然是全社会的责任,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部门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要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避免身心伤害,还要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要增强保护自己意识,提高保护自己能力。
二、过程:
1.出示案例:
案例:学生袁帅遭绑架后,机智与歹徒周旋,最后得以逃生。并协助公安机关将歹徒抓获。
2.讨论案例:
青少年年龄小,身单力薄,在面对身高力大,用心险恶的犯罪分子,不仅要勇敢斗争,更要强调善于斗争。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
机智巧妙地战胜敌人,保护自己。否则,单凭勇敢,鲁莽从事,硬拼硬干,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智勇双全”,才是预防和对付侵害的正确原则。
3.怎样预防侵害
学会自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身的'安全,尽量减少所受的损害,不要轻易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要错过任何逃生的机会,更不能放弃求生的信念。这就要求当事人应当按照环境的变化,沉着应对,设法周旋,冷静处理,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预防侵害的手段和方法:
(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
(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6)心明眼亮,记劳特点。
(7)堂堂正正,不贪不沾。
(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教学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案例分析,学生懂得了作为未成年人,当自己身心或生命受到威胁时,应该如何去面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歹徒周旋,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班会目的:
1、通过这次主题活动,同学们进一步认清了网吧给他们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坚定了他们拒绝沉迷网吧的决心。
2、珍惜在校的时光,正确利用网络,提高专业技能。
班会内容: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针对少数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学习,不利健康成长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远离网吧,健康成长”主题班会活动。教育、帮助学生远离网吧,在学校学生中形成了勤奋学习光荣,迷恋上网可耻的良好氛围。
开展方式:
通过班主任讲演,同学们课堂讨论,班主任总结方式从而加强同学们的对沉迷网络和加强自我保护的法制观念。
班会过程:
案例引入:
案例一、沉迷网络聊天,荒废学业(结合本班上学期被因上网,夜不归宿,逃课缺课,最后被开除的朱xx同学,为例)
案例二、网络游戏上瘾,7岁少年小新为偷钱上网,竟残忍地砍死奶奶,并砍伤爷爷,为例。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时间观念淡薄,在网吧一坐就是半天,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进网吧多数是为了玩游戏,有些同学因此而上瘾,上课、做作业不能集中注意力,导致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
三、青少年正在长身体期间,网吧内不仅空气浑浊,环境恶劣,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黑网吧都在较偏僻处,安全设施及安全保护能力都不到位。
案例二:为什么小男孩会做出如此的行为:据《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9日的报道称:“至少10%中小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成瘾症状与极其相似”。文中采访的武汉精神卫生专家通过研究分析接触到的病例总结出的结论是:青少年一旦沉迷于游戏机,即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戒断症状。这种成瘾症状和戒断症状同时存在的特征,与的成瘾行为特征极其相似。“……一位多年主办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的检察官说,去年由于玩游戏机引发犯罪的已占青少年犯罪案的10%。”有些学生频繁进入网吧,花光了自己的零花钱,便采取骗、偷、敲诈等违法手段,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
班会讨论:
请同学们举身边的正面的例子来说明适当利用网络对我们的帮助,同时,举反面的例子来说明沉迷网络的危害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对沉迷网络的危害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