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涵泳品味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思考,突破难点,理解文章为何前乐后忧;延伸拓展,总结以前学过的山水名篇名句,点评它们的独特技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个体背诵、集体齐诵。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聚焦写景文字,品评作者写景的妙处
全文写景文字集中在前四段,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四人。要求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作品,小到一个词语的锤炼,大到艺术表现手法,都可品评议论,分析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活动成果展示:
1、文章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尽现其“神”。如文章写石,无不透露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珮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再如文章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小溪的形状。
2、文章写景动静结合。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的生动活泼;小溪“斗折蛇行”两个比喻,一动一静,赋予景物以动感,以活力。
3、文章写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除了静动对比,写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尤其突出了水清之状,使景物描写更具有实感。
4、文章写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上不如意,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5、文中有镜头,有画面。第一段移步换景,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观赏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致,像是观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第二段中写潭水游鱼则是定点观察,定点特写,活灵活现地写出潭中游鱼的美景。
教师依据学生讲述板书:
三、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提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
教师引申: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物境情境浑化无迹,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五、延伸拓展
提示: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学生回忆所学的相关诗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然后课后整理讨论发言稿,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教师可提供相关篇目,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六、布置作业
请以《小石潭记》为题写一段写景文字,以课文内容为基本框架,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习运用三种以上的写景技巧,不得少于500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 、走近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 → 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 乐 清 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 “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
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奇特的画面,令人心动,令人倾倒。但是作者却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在美丽奇特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而是仅“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我们如何解读作者一开始“心乐之”。而最后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为由,匆匆离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游记—《小石潭记》,看看古人的游记和现代人的游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 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子子厚,因在柳州担任过刺史,又称“柳柳州”。
二、 自主学习
1、 顺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三、 自读反馈
1、 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í)
C、俶尔(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 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2、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
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圈点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理由。明确:可以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2、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奇:
1、石奇 (异石纷呈)
2、水奇 (声悦水澈)
3、源奇 (曲折、多姿、神秘)
4、境奇 (清幽凄凉)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无法理解,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而学生们没有经历过如此曲折的人生,理解起来的确吃力,但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
文章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每个问题的设计都经过反复思考,既要承接前面的问题,又要可以引出下面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爱回答的过程中表现良好,基本能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回答,只是对文章的句子翻译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积累。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 (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静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三、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四、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包括一些生字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等词的一词多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
2、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3、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学难点
1、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2、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见“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学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
4、延伸拓展法。联类引申,整理归纳已学过的山水名句名篇,综合鉴赏写景的妙处,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5、品读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游踪及沿途所见景致;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背诵《江雪》这首诗。(学生背)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屏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边听录音边看画面,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1)隔篁(huánɡ)竹水尤清冽(liè)
卷石底以出(quán)为坻(chí)
佁然不动(yí)往来翕忽(xī)
俶尔远逝(chù)犬牙差互(cī)
悄怆幽邃(qiǎosuì)寂寥(liáo)
龚古(ɡōnɡ)恕己(shù)
(2)掌握下列多音字。
差悄卷蔓
2。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3。学生复听一次录音,感受朗读者语调的变化。
四、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画出疑难的词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成林的竹子。
为坻:成为水中的高地。
佁然:静止不动、愣住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
幽邃:幽深极了。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判断“若”“似”“如”三个词的用法,它们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方。试辨析下面哪些是,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天涯若比邻
(5)难句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讨论学习,共同解答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五、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提示: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小石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致,把握各段写景的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五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各组选一个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沿途各种不同的景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清脆悦耳,犹如玉珮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了一个小小的池潭。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的讲述,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接下来,作者将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潭底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池潭周围的景致如何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缠绕扭结,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怦然心动。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小石潭的幽、美。
2、学生明确: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清澈的潭水,而且也感受到作者快乐的心情。鱼水相衬,动静相生,精彩至极。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快乐的心情。
3、学生明确:第三段,探寻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忽明忽暗。小溪的两岸高低不平,犬牙交错。运用比喻,使小溪及岸势更加形象逼真。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画面之奇。
4、学生明确: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幽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写“静”,并把环境的静深入到人的心中,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四段,感受潭边凄清、幽寂的氛围。
5、学生明确:第五段记下同游者。
教师板书:记录同游者
六、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任选文中一处景致,把它扩写成一篇短文。
一、教学目标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东,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后死于柳州。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传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都很有名。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丑恶,语言犀利;传记散文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著有《柳河东集》《河东先生集》。
四、写作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游历永州,风景奇特,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快乐,然而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作者的头顶,这种情绪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五、体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六、理解课文大意:
1、重点实词:
a清冽:清凉。冽,寒冷。
b“为坻”二句: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有石窟的岩石。
c“青树”三句:蔓,蔓草。蒙络,遮蔽缠绕。摇缀,摇动相连。披拂,被风吹动的样子。
d依,依托。
e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逝,往,去。
f斗,像北斗星一样。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g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h环合:环绕合抱。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深。
2、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 (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课文: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四周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盖着藤,藤缠着树,迎风摇动,互相连缀着,参差不齐,摆来飘去。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地势,就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七、赏析课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段):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2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3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
4、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体会文中的“动”与“静”
明确: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写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7、体会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明确: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8、体会文中的“景”与“情”
明确: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9、体会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八、主题:
这篇散文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