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过程:
一、抓住字眼谈话导入。
导入新课: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
(评价: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
(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
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二)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
(评价:通过朗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几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略。
4.学习第五小节。
(1)小组讨论学习:体会妈妈教育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要从小爱我们的祖国。
(2)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
(三)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做错事了,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爱更是亲切的教诲。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并利用写小诗、写亲情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六、作业
1.写一篇亲情日记,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利用这次教育机会,召开家长亲情会,并请孩子在家长会上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妈妈听。
教学目标: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理解父母之爱
3、引导学生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4、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给予爱,爱别人,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父爱、母爱
教学难点:
理解爱,真正成为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人”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完成表格,整体感知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了解“爱的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感悟母爱
在16段中,找出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感悟母爱的特点
四、研品父爱
从67段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2、父爱有哪些消极面和积极面?
学生活动: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何理解父爱的消极面?
2、从父爱的积极面来思考,你对父爱的“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
(机动:此环节可作为作业,“升华爱”)
五、探讨成熟之爱
1、如 父母作为学生最熟悉、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能否顺利地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学会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特别是要能正确看待生活中与父母起冲突的情况,克服“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对于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来说,出现亲子冲突是正常现象,但经常发生冲突必竟不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正常沟通。虽然化解亲子冲突需要父母、子女双方共同的努力,但本课主要从教育、引导学生入手,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目标要求
课标要求:
1。1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2。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普遍的困惑,为学生确立以下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重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并掌握一定的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堂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辩论、小调查、情景剧表演,反思与父母起冲突的原因,并思考化解冲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要爱自己的父母,尽自己的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沟通,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更好的改善亲子关系。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与小学时相比,亲子关系表现为如下特点: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降低;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认可、信任,甚至赞赏;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因而不能公平、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色彩减少;内心矛盾冲突强烈,其理性相对较差,感情,行为冲动较多;亲子关系由简单到复杂。
情感方面,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却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很不成熟,还需要呵护。这时,经常会使孩子感到父母过分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过多干涉自己的的事,因而会产生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发生冲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初步培养与父母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能够负责任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确立依据: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关爱都是天生的,但有些时候这种关爱得不到相互理解,反而成了亲子关系之间的阻碍。一旦孩子和家长产生矛盾,造成冲突,那么对孩子可能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对多数青少年而言,他们不能很好的与父母沟通,不善于以积极的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因此,确立重点为学会与父母沟通,掌握沟通的方法;难点为能够正确认识亲子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五、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演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分析法,讨论法,情景表演法等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先播放flash歌曲《让爱住我家》。(由此吸引学生注意,通过描述听完歌曲的感受,引起师生思想上的共鸣,由此进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6张图片将上节课的知识与本课时相连接:父母生我养我,我们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人,每个人都希望与家人永远相亲相爱,尤其是生养我们的父母。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本来是十分美好的事情,却往往不尽人意、事与愿违。有时候,哪怕是一件“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烦恼。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我和父母”中的第二个内容:爱的冲突以及化解冲突小锦囊。
出示课题:爱的冲突以及化解冲突小锦囊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获知明理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完成书上探究园的图表题。书上八幅漫画中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则表现了“爱的冲突”?你们是否有过漫画中“爱的冲突”的类似经历?举例说明。
师:看来许多同学都有过与父母之间或多或少的冲突体验。是父母变了,还是自己成熟了,你也许会感到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比从前增添了许多。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我七岁的时候,我觉得父亲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当我十四岁的时候,我觉得父亲是最不讲理的人;当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父亲还是比我聪明。”
为什么会在十四岁的时候出现这种现象,父母对我们又是如何看的呢?
活动设计:辩论
规则:将全班同学以中间为界,分成左右两大组,左边代表正方,右边代表反方。每一方派3名同学作代表,由第一名同学阐述观点,其他两名同学与对方辩论。
辩题:父母管我们究竟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
正方观点:多管一些好 反方观点:少管一些好
学生辩论。
师:父母对我们的管教,正是出自父母对我们的爱。
(通过辩论,请同学归纳出与父母起冲突的原因,并思考:与父母起冲突是正常现象吗?经常跟父母起冲突会有什么危害性?)
师:尽管父母的方法有时并不是很得当,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他们对子女深深的爱。
下面我们完成一个小小的测试,请大家拿出笔来做一做,把所知道的内容打“√”。
内容:你对父母了解多少
生日
最近的苦恼
对我们的期待等等
现场统计:进行全班统计。公布统计结果,请2名学生谈看法。(通过这个调查,培养学生换位思考问题。)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
�
学生角色扮演。
(学生演绎的故事可谓异彩纷呈,但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避免了冲突;一种是矛盾激化,引发了亲子冲突。因此要根据学生表演的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的话,引导学生学会归因,学会借鉴别人的可取之处,并能对这种做法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话,可采取将错就错的办法,引导学生步步“错”下去。当引出一个破坏性的后果时,学生也就明白了问题所在。这种通过学生自己体悟出来的道理学生容易接受。)
师:在同学们的生活中,一定还有成功化解与父母冲突的例子
请2个同学分享成功化解与父母冲突的例子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化解冲突小锦囊”,由此归纳出沟通的四大法则。
演示:沟通的四大法则
(四)归纳小结,指导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找到了一些解决冲突的锦囊妙计,你用过这些方法了吗?如果没用过,不妨试一试。
师:好了,一堂课的时间不能解决所有的烦恼和所有的问题,但同学们的许多经验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说得好,我们更要做得好。(作业布置)大家下去以后,请完成书上51页到52页的内容,并请父母谈谈他们的看法。同时也请大家参照书上“阅读与感悟”中 “成长的谈判”,试着与爸爸妈妈签订一分成长协议,与父母来一次真诚、愉快的沟通。
最后,在这几幅图片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七、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二、爱的冲突以及化解冲突小锦囊
(一)爱的冲突
1、与父母起冲突的原因
2、与父母产生冲突是正常的现象吗
3、经常跟父母起冲突有什么危害性
(二)化解冲突小锦囊
1、多与父母沟通,多了解父母,学会换位思考
2、沟通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活动的有效性,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此解决亲子之间冲突问题,化解了亲子之间的矛盾,教师起 “导”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学”。活动设计注重心灵体验,强化正信息。
由于本课主要是以活动为主,因此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对本课的学习至关重要。例如安排的辩论,由于要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要注意辩论一边倒的情况;或者是安排的情景剧,有可能也会出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表演,这些都是需要老师的引导。
当然,一堂课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他们往往“明理”但却无法“践行”,也就是不能把对父母的爱持之以恒的落实到行动当中。因此,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需要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在课后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继续跟踪情况,同时也要请家长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当中来。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展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情分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实践。五年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实践能力,虽然对于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达情感的这种表达方法不难领悟,但是如何将这种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我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运用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疾”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
2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通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课时:两课时
◆资源准备:PPT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杉、矶”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昔日、废墟、疾步、
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重点指导书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
住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感受父爱的伟大,体会父
亲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信念的崇高品质。
3
◇课时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感受父爱的伟大,体会父亲具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情感激发。
1、同学们,第六单元导读中又这样一句说父母爱的话(让学生补充),谁有预习?能背给同学们听听,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对父母爱的体会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2、板题,齐读。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这一课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句子多读两遍。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
1、认识生字。
2、检查词语认读。指导书写“疾”
混乱洛杉矶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
瓦砾砸破颤抖挖掘破烂不堪
(1)师评价,并相机理解:说到“疾”,你会想到什么?理解疾步。
4(2)指导书写:“疾”,先观察,怎样才能把“疾”写美观?
(3)师指导:包围部分病字头的两点可不能忘了,而且要写的舒展、大气,这样才能包住里面的“矢”,这样安排结构,我们就能把这个字写美观了,自己在书上练写一遍。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刚才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对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给予了评价。能找出是哪一句吗?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导朗读:“了不起的有谁?(相机板书:父亲儿子)
“了不起”是对这对父与子的称赞,心怀赞美的情感,来读一读。
(2)师总结提炼:课文就是紧扣这个中心句展开叙述的,一件事情,再加上文末的中心句提领全文,点明中心,就构成了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方式来布局谋篇。(板书:事情中心句)
四、聚焦父亲,感受“了不起”。
1、过渡: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位父亲,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了不起。请同学们默读1—12自然段,划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并简单写一写批注,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
预设一:(相机板书:语言)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5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这是面对周围人的劝阻,父亲回应的三句话。放回到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看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几句话的?
(2)第一句: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父亲在说这句话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双眼直直的)你双眼直直地看着你身边的人,(抽旁边的人):你来描述一下他现在的模样。(无神,失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人看人是双眼直直的?失了魂的父亲,他会怎么说这句话?你来读一读。
(3)第二、三句:后两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回答的是警察,是消防队长提出的问题吗?那这叫——答非所问。儿子找不到,又没有谁来帮助他,此时父亲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崩溃、绝望)把这样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父亲说的话,做的事,在周围人看来,是一种怎样的举动?(精神失常)他为什么会精神失常?(对儿子的爱)就是因为他对儿子的这份爱,所以文中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板书:了不起)
预设二:动作(相机板书:动作)
(1)抓“挖”: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其实很简单,就只是一个“挖”字。现在我们就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出示句子,抽生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发现没有,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写作文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提示标点符号)
6(2)出示句子,对比读: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抽两个学生读,发现他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追问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读的这么缓慢?(体现挖的时间长)
(3)父亲就这样一直挖,一直挖,这么漫长的36个小时里,你觉得他的心情会经历了哪些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抽2个人)
(4)同学们,同桌间相互读一读,你觉得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就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4)他就一直坚持着做一件事,那就是挖!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了不起)
预设三:抓外貌
(1)最后,父亲把自己挖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抓住了父亲的什么进行描写?(板书:外貌)从哪些方面写的?(面、双眼、衣服)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体会父亲的品质,升华情感。
1、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么做呢?(父爱的力量)
2、师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7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来阻拦父亲、劝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时候,给予他力量的依然是这句话——
3、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相机板书:坚强的信念,坚定的意志)
5、写法总结: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把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五、总结。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会给儿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节课我们再走近他的儿子,细细品味儿子的了不起。
2、作业:
(1)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进一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积累写父爱的名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13---24自然段,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2、通过感情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重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
8◇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齐读课题。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父亲,父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谁能说说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坚定信念坚持不懈了不起)现在我们走进儿子,看看儿子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动。赶快打开书,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二、聚焦儿子,感受“了不起”
自学指导:快速默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重点指导以下三句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什么让你感动?
1、很勇敢,为什么?(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还能如此沉着冷静,他不但告诉自己要冷静,还要安慰同学们要冷静,真了不起!)请你读读
2、读中悟:a还有谁找到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请你读
b带上你们的体会都读读!
3、想象说话: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漆黑的瓦砾,坍塌的废墟,年仅7岁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用心想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你读出了怎样的阿曼达?(勇敢了不起坚定信念)作者是通过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阿曼达?(板书语言)过渡: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9“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到阿曼达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请你读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先人后己,信任关心同学。)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面对生的希望,当父亲颤抖的双手接你出来,你会说些什么?师:出来吧!阿曼达。(好想念你呀!我们再也不分离!我永远跟你在一起!)
师: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是阿曼达却是怎样回答的?
1、追问:从这个“不”字读出了什么?请你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2、感叹号:你们还从哪也读出他的坚定。感叹号(变红)应该怎么读?你来?谁再来?
3、你们看这个字--让。“让”这个字,阿曼达让谁?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一让,让出了(了不起,生命,信赖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随来读读。语气再鉴定点,请你来。
4、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 连起来,谁再来读读。师:这一“不”一“让”,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阿曼达。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对话(16--23),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儿子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老师也想来读读,我来读旁白,男生读儿子,女声读父亲,准备好了吗?
10过渡:虽然只有7岁却能在生死关头表现的如此沉着勇敢,还能做到先人后己这是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看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来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谁来说。
6、引读:当父亲孤军奋战,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时,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读当儿子饥寒交迫难以支撑时,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当面对生的希望,儿子把安全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坚信-----
7.体会好处: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呢?
三、升华情感,习得学法
1、导出中心: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能够绝境逢生,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板书:信任,爱,亲情、承诺)
2、指导写法:让我们再来好好的夸夸这对父子情深。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3、此时,还想夸夸这篇课文的作者马克、汉林,这对父子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咋们眼前,离不开他的刻画与描绘,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马克、汉林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刻画出了有坚定信念,遵守承诺的父亲形象;刻画出了儿子的勇敢无私,先人后己的形象。
4、体会写法的好处:
四、总结。
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连接着两颗心,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这种爱就是
11---父爱。下来请个同学们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描写来体现父爱如山的。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2、3题。(必做)
(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承诺
父爱——
儿子(语言)
信赖
◆教学反思
一、教 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 着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班会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的文章、笛子独奏、小品、歌曲、制作感恩卡,自制课件,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学生利用双休日观察了解父母在一天之中都做了哪些事情。
3、开展“爸爸、妈妈给孩子一封信”活动。
4、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班会。
三、活动过程:
班长开场讲话:同学们,我们班今天很荣幸能坐在这里参加“乌镇镇的感恩教育启动仪式”,你们知道再过两天是什么日子了吗?(母亲节)对,母亲节快到了,作为一班之长的我,和我们的班主任沈老师还有班干部们一起策划了今天这节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队课,大家掌声欢迎主持人:高晨、梅逸……上场。(掌声响起,主持人上场)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配动作)
乙: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配动作)
甲:这个人就是娘呀!
乙:这个人就是妈。
甲:这个人给予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乙: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甲: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
乙: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双亲。
合:我们宣布植材小学五0三班“感恩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感受亲恩,体会亲情
(1)真实故事《地震中的母亲》
甲:在生活中,父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
乙:母亲永远牵着我们的手;
合:父母的爱是危急时刻撑起我们生命的一片晴空!
甲: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8年的5月12日吗?(齐答:记得)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指名一生回答。
乙:是呀,那年春天感人的事比比皆是,今天沈以睿同学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发生在当时的真实故事。我们掌声有请沈以睿。
(讲故事、听故事)
(2)听后随感,畅所欲言
甲: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哪些感受呢?(指名2学生回答)
乙:同学们,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圣洁、最勇敢的母爱,我们面对这样伟大而又无私的爱,内心当中充满了对这位母亲的敬佩。
甲:那么就让我们用队礼表达我们对这位母亲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礼毕!坐下!
B:深入感知,感悟亲情
(1)笛子独奏,触动情感。
甲:唉,梅逸,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很多和地震中的母亲一样的父母。
乙:是呀,高晨。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过许多事,为我们付出很多。大家说是吗?(齐说:是)
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父母养育了我们十多年,想想你的父母让你最感动的一件是什么事?
乙:让我们的思绪随孔鸿暄的笛声尽情飞舞,请听孔鸿暄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2)联系自我谈体会。
甲: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有没有唤起你的美好回忆,请把你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说给同学听听,与同学分享,好吗?(好)
乙:刚才同学们谈论得很激烈,看来父母给我们的感动很多很多。那谁能谈谈你的父母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事吗?请4名学生上来讲述。
(三)辨别是非,自我反思
甲:听了同学们一件件的叙说,我不禁一阵阵地感动。同学们,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对子女总是毫无私心、无怨无悔地付出,绝大多数孩子也能体谅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乙:可是也有一些孩子不懂事、不明事理,他们做事让父母很无奈、很伤心。
甲:请看屏幕,看一看以下同学的做法对吗?如果不对,�
(四)亲子互动,体会亲恩
甲: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亲子游戏,测测我有多爱你!谁愿意带着你的父母上来?(屏幕显示问题)请一生一家长上来。
甲:阿姨(叔叔)请您回答关于孩子的问题,XX同学,请你回答关于父母的问题,好吗?(先请阿姨(叔叔)回答,及时反馈,了解回答是否正确)
乙:看来,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总是多过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父母给孩子的爱总是多过孩子给父母的爱,
甲:看:这是爱的天平,请同学们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例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你“爱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每人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写一写,同时播放《爱的奉献》)
乙:看看,结果怎么样?我请几位同学上了介绍一下自己的爱的天平。点几位学生上来介绍。
甲:看来同学们的天平基本上都呈现了这样一种状态,(指投影)看来我们对父母的关心真是太少了,我们还等什么,如果你的父母今天在现场,那就给你一个机会,现在就请你来到父母的面前,拉起父母的手,向他说声:“谢谢您,我爱您!”
甲:我们渐渐长大,已经很久没有牵上父母的手了吧?像幼儿时一样,让我们小手牵大手互相抚摸对方的手感受这份温馨与甜蜜,互相仔细看看对方还和以前一样吗?
甲:(找一对母(父)女,来到他们身边,让孩子说说摸上妈妈的手的感觉是怎样的?再问问那母亲)。阿姨,您感觉您孩子的手摸上去怎么样的?XX,你摸你妈妈的手又有怎样的感觉呢?
乙:同学们是否有同感呢?(是)
甲:同学们,父母的这双手就是在默� 额上的皱纹和耳鬓的丝丝白发也是为我们操心所留下的印记。
乙:同学们:请让我们一起对在身边的或不在身边的父母齐声高呼:“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生:齐呼)
甲:请记住这两个日子吧!(主持人以手指示屏幕的显示)
(五)学会感恩,及时回报
乙:前面班长也提醒我们再过两天就要是母亲节了,那天我们送给母亲什么礼物呢?请学生说一说:(贺卡、买小东西、吃的……)
甲:下面请欣赏高俊杰、沈菲凡等带来的小品《母亲节的礼物》,看看你能否从中得到些启示?
乙:同学们,看完小品能告诉大家以后你会怎么做呢?
甲:同学们真的懂事了,那么我想此时此刻,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也有话想对我们说,请家长发言。(家长代表发言2名)
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家长在此一一倾诉了。
乙:同学们,父母亲说出了内心最真挚的话语,我们还等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这张感恩卡上,写完后,走到爸爸、妈妈面前,敬上你的卡片,给他们一个深情的拥抱。
甲:道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
乙:如果你爸妈今天不在现场,就请你把要对他们说的话写在感恩卡上,写好后挂在这棵感恩树上,等会回去送给他们。
(六)情感升华,感恩一切
甲: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爸爸妈妈,一张张卡片寄托着我们一片片真挚的感恩之情。
乙:同学们,在生活中除了父母还有许许多多关心我们的人。
甲:老师、同学、朋友等等,他们都在我们身边支持我们,鼓励我们!
乙: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那就让我们感谢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吧!(齐读感谢)
甲:是呀,我们要感谢身边所有的人。每天,我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
乙: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感谢的太多太多,让我们将千言万语汇成一段美妙的旋律——感恩的心!
甲:让我们随着歌声,放飞我们的感激之情!用手语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感谢吧!齐唱(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班长结束讲话:
在阵阵的感恩声中,我们的班会也接近了尾声。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班主任沈老师讲话!
班主任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展得非常成功!老师欣喜地看到,感恩的种子已经在你们心中扎根、发芽了。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常怀感恩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一切!
结束语:
甲:学会感恩,就要学会尊重他人。
乙:学会感恩,就要有奉献精神。
甲:学会感恩,就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甲:让我们感恩于心,
乙:让我们感动于行。
合: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领导和来宾,我宣布植材小学五0三班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到此结束!同学们,我们下周再见!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教学步骤: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件)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关资料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 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艾·弗罗姆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实习的日子已快接近尾声,回首一路走过来的日子,感触很多。
现在是真的深刻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做一个老师难,做一个好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想起曾经语文教学论的教师说过一句话:“语文老师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职业。”怎样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对于我来说,这条路还很艰辛,还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个星期在13班和16班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四节课上得让我很辛苦,原因之一是这篇课文本身比较难,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晦涩,让学生难以读懂,课文中所体现的弗罗姆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原因之二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这就让我的教学进程变得比较困难,在课堂上得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去读这篇课文,由于对文本的不熟悉,所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就有些困难;原因之三是我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度不够,在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所以这也是让课堂出现偶尔冷场的局面。在让同学们讨论“我爱� 不过和前几次上课比较起来,我不再怯场,教学语言和教态自然了许多,这是我最大的进步。
文老师对我说过,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课堂上的现场感。教案很容易写,但是在课堂上把教案上的'知识以何种方式教给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不怎么重视语文,如果把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这更会降低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怎样当好一个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虽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比较难也不好讲的课文,但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明白自己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便是我最大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父母的辛劳,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心,懂得要孝敬父母。
2、在家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能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不让父母操心,做个好孩子。
3、能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
二、课前准备
1、了解本班学生中关心孝敬父母的事例和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2、写有格言的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文章题目
1、出示投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简介孟子,讨论讲解格言的含义,了解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指导理解“孝”字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地位。列举历史上以“孝”闻名的人物,理解“孝”是人类与身俱来的一种责任。
2、出示文章题目:《孝女绳》
(二)学文明理
1、谈话,引导读文
平时,我们的衣食住行,父母都会给我们安排得妥妥当当,我们只要专心读书就可以了。父母之爱是那么伟大,完全不求回报,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之中是多么幸福。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这种幸福呢?我们来读读《孝女绳》,看看小主人公李根的生活是怎样的。
2、学生各自读文章
3、读后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李跟是个怎样的孩子?� 李根是不幸的,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她又是那样坚强、勇敢。她不仅照顾好父亲,还保持了优异的成绩,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
(三)深化导行
1、说一说
(1)你在家里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2)以后打算怎样孝敬父母长辈?
(3)当你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去帮助他们?
2、联系实际,见行动
爸爸妈妈的生日到了,你怎样为他们庆祝?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都懂得了要关心、孝敬父母,老师希望大家能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关心、热爱之情。
(五)课外延伸
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
活动准备:
1、照片,父母的简单情况,家庭生活中的2--3件。
2、音乐,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声音由弱到强。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2、听到这首歌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的脑海中出现了那些情景?
3、谁能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情感体验
小朋友们,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唱出了我们拥有母亲的爱是多么的幸福,失去母爱是多么的凄凉,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他们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走进心灵深处去寻找我们的爸爸妈妈。
1、心理游戏
(1)准备活动:使身体轻松,最后达到轻松自然的状态。身体坐直,靠近椅子背,坐稳,然后做三次深呼吸,再从头、颈、肩、胸慢慢放松,这是可以提醒幼儿可以趴在桌子上,火靠、躺在椅子上,宗旨、做呢样放松怎样舒服就可以怎样,继续腰部放松,腿、脚放松,提示:啊!好轻松啊!好舒服!真想睡一觉,可以轻轻的闭上眼睛。
(2)活动开始(心理暗示)
现在,脑子里空空的,大大的,白白的,亮亮的,或者是黑黑的,什么都没有,静静的停一分钟。(很轻的婴儿听哭声想起)那一天,随着听哭声,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原来,那就是我,看,那眉毛、那眼睛、那小嘴、小手、小脚丫,浑身上下……。我躺在妈妈身边……。妈妈看着我…慢慢的…,我会说话了,会走路了,会吃饭了,会穿好衣服了。
那天,妈妈没送你上幼儿园,你一天一天长大了,那天,下雨了…。.妈妈来接你,那天,你得奖了……(停顿一会,给幼儿充分的想象时间)。好请小朋友们睁开眼睛看一看,站在你面前的是谁?
游戏结束后,幼儿慢慢回到现实情境中。
2、请小朋友说说你在游戏中看到了什么?现在心里有什么感受?
3、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把无私的爱给了我们,许多小朋友都想讲一讲,(找几个人)
4、在将父母事情时,你又是什么感受?
5、听别人将父母的事情是你又是什么感受?
三、激发情感
1、每一位父母都是伟大的、无私的,他们用心呵护着自己的儿女,愿意为儿女付出一切,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艰苦,他们都能克服困难,幸福的生活着,快乐的工作着,你愿意介绍一下你的父母吗?
2、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父母(不指明自愿上台)
�
师幼一起做手语操--------感恩的心。
[教学目标]
1.对弗罗姆的“爱”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学会一种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的研究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组研讨目标的确定以及研究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教学过程]
一、个人准备阶段
认真阅读文本,整理四项内容:
1.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2.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4.罗列可以进行研究的话题。
二、研究目标确定阶段
教师明确中心课题:深入理解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具体方向:
1.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发现新的内涵
2.通过对弗罗姆《爱的艺术》的阅读,对课文进行进一步阅读
3.通过相关的评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组成学习小组,就研究课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应该就此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在发表观点时必须阐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研究课题;②研究价值;③研究条件,尽量说服小组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小组协商确立一个研究课题,以及研究计划,并请教师提出意见。
三、研究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必须保证每一个人在小组活动中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札记,最终汇集成课题研究的档案袋。
四、总结汇报阶段。特别鼓励学习小组进行富有创意的回报与展示
【相关链接】
1.重读弗罗姆
在中国,有赤裸的资本主义者;在西方,也不乏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弗罗姆是其中之一。最近改革出版社出版了《弗罗姆论文集》,收集了弗罗姆的一些主要著作,从最初的《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会》,再到晚年的回忆录式的著作《超越幻想的锁链》,虽然不全,但能给读者一个有关弗氏著作思想的全貌,也给爱好弗氏著作的读者们一个收藏的机会。
纵观弗罗姆一生著作,发现他是以他的“规范的人本主义”为中心的,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与马尔库赛不同的是,弗罗姆的理论缺少一种冲动和激情。却多一种沉稳和理性,这注定了他的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循序渐进深远而持久的,而不是热烈而短暂的,他属于不容易被人忘怀的那一类。事实上,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弗罗姆摒弃了弗洛伊德关于个体性心理动力学的研究,与阿德勒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他以“普遍的人”为研究对象,来构建自己“普遍的人道主义”。因此,他的理论又是以“先验的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爱的艺术》中对爱的本质的精彩描述。所以理解弗罗姆不应拘泥于某一学派。虽然弗氏一生著述颇丰,但他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健全的社会》、《为自己的人》和《爱的艺术》等著作中,特别是1947年由纽约出版社出版的《为自己的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规范的人本主义”思想。
所谓“规范的人本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学说,弗罗姆称之为“普遍的人道主义”。他的普遍的人道主义以“先验的人”为基础,利用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以伦理学为范畴,剖析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内在与外在的关联。他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外在矛盾和冲突,实质是“代表普遍的人”的个人与“代表少数的权威”的社会的冲突,是人权与特权的冲突,而个人与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人越发展,就越少自私性”,他的“生产性的力”要释放,“爱的顶点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之所以普遍的人道主义的伦理与社会的内在的权威主义的伦理总是相冲突,在于以往的社会“不健全”,所以他针对权威主义的伦理学构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的伦理学”。所谓人道主义的伦理学,就是一套由人自己制定评判善恶标准的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以社会权威评判为标准,因为存在着“人性的固定法则和人性发展和实现的固有目标”,即是以是否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然而人性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呢?单就“普遍的人”而言,“个人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还是人类的一个成员,个人代表着全人类”,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人生存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他自己,展现他自己的力量。因此,人性善恶的标准是由人自己定的,即它在多大的程度上遵循了他自己的本性。所以,弗罗姆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都热衷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研究,并且在他的《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中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人学理论,同时扩大了“异化”的概念。事实上,作为一种企图融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西方,弗罗姆理想中的“健全的社会”只能是一种现代乌托邦。
然而弗氏的理论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所洞察的可能正是我们所忽略的,他所强调的可能正是我们所不以为然的。在西方,弗罗姆是孤独的呐喊者;在中国,或许他能找到知音。愿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弗罗姆。(熊平等)
2.《爱的艺术》选段
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我们所能看到的动物的爱情或者更确切地说动物身上类似爱情的东西,主要是动物的一部分本能。在人身上只能看到这一本能的残余。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人继续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同自然分离,永远不可能再同自然合二为一。人从天堂里被赶出来后失去了同自然的和谐状态,带有火剑的天神就挡住了人的归路。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和谐去取代永不复返的� 一生下来——亦指种族和个人——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如本能,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的范围则取决于人所达到的个性的高度。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他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他的孤独感通过母亲的存在,同母亲的乳房和肌肤的接触而得到和缓。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母亲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法克服这种孤独感。
人类在孩提时代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大地、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人把自己看作和动物完全一致,这表现在人装扮成动物以及崇拜图腾或其他的动物神。但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一)、兴趣导入
导入: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大家,并与大家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刻。上课前,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拼图游戏,其他同学可以在下面帮忙出出主意。
(拼图)
拼出来的是什么?——家!在大家的心目中,家是什么呢?我们来个快速头脑风暴,填空:家是---------(学生轮流发言)
正如同学们所说,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与依靠。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都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因为那里有着骨肉相连的亲情,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父爱和最无私的母爱!
下面我给大家播放一段配乐朗读:故事《关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父爱和母爱。
很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是学生,这个我知道,因为我上学,有老师;我是女儿,却得不到均衡的爱。我的父母,曾相亲相爱,可从9岁起我就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开始,是父亲来深圳,母亲带我三年;现在我来到深圳,父亲还将带我三年。没有父亲,我会遭受欺凌;没有母亲,我会有诸多不便。每天放学用最虚伪的笑容看着同学被母亲拥入怀抱,心就在流血。相信我,并没有埋怨他们的意思,他们有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都是我的骄傲。
在和妈妈独处的三年里,我们简直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因此我对母亲,母亲对我日渐冷漠。
12岁时,我喜欢趴在窗上向外看,看那些花,那些草,那些树,每每看到一家人幸福地走在一起,都会很羡慕地望着。所以那时侯我喜欢开窗,甚至喜欢开窗睡觉,仿佛能从窗外涌进爸爸的气息。而在这种冷暖交替的季节,我没有感冒。
一天夜晚,我在床上翻来翻去都睡不着,正在我展转难眠的时候,母亲进来了,她看了看我 ,显然,� 而她又怕弄醒我,不敢上床去关。她显得很吃力又很努力,努力掂起了脚伸手够着,终于,她一只手指触到了窗柄,关上了一扇窗。要关上另一扇窗就更不容易了,不过她仍不肯上我的床。她很费力关上了窗,又仔仔细细地帮我盖好被子,然后在我额头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刹那间,我能感觉到她嘴唇的温度从头到脚,温暖了全身。泪水顺着脸颊就淌下来,当然是在母亲离开我房间后。
天气越来越冷,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我关窗的身影,她身在北方每天工作很忙,却一如既往地关心我这边的冷暖。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父亲代替了母亲的工作,尽管他每天多忙到深夜,却总不忘为我关窗。
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奉献!因为爱,我们得以阳光雨露,因为爱,我们得以健康成长;然而,也是因为爱,我们颇感压力,甚至烦恼不堪。就像天空不可能总是湛蓝,我们与父母之间也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有时不但阴云密布,甚至会电闪雷鸣。其实冲突的起因往往很简单,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烦恼。那么这些“鸡毛蒜皮”到底是些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去处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出示课题:爱的冲突以及化解冲突小锦囊
(二)、探讨问题
请同学看一下书上P47的图表题,联系前面的8副漫画,判断一下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则表现了“爱的冲突”?你们是否有过漫画中“爱的冲突”的类似的经历?(老师在黑板上先写上冲突,根据学生讲的写下他们和父母之见发生的冲突。)
活动:实话实说。
大家讲讲自己的故事(老师、学生穿插讲。)
(老师作副板书,记下冲突)
播放事先准备的视频文件:对几个家长的采访录,他们谈自己和孩子之间发生过什么冲突。
原来,天下所有的家长都是一样的,都在担心我们是否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都希望我们能努力学习。原来,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感激家长的养育之恩,都希望家长能给他们一些成长的空间。父母都想做好父母,孩子都想做好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冲突呢?看来都是爱惹的祸。这种爱中有苦涩也有甜蜜,如何去掉爱中的苦涩,让爱更甜蜜,这就要我们懂得一些化解冲突的方法,以及如何和父母和睦共处的交往技巧。
(三)、解决问题
下面一个环节,我们将对同学们进行非常考验
请各组同学针对刚才所讲所忆的冲突,讨论并任选其中一个,推举同学扮演孩子和家长,将它演绎出来,在演绎的过程中,特别要表现出你是如何缓解、解决冲突的?看哪个组表演得最好,冲突解决得最圆满。 (老师选两组表演)
第二方案:如果学生调动不起来的`话,老师就要亲自扮演家长,和学生演对手戏。
(老师做副板书,记录学生所表现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刚才的表演非常精彩,展现了同学们很好的表现力。
记得一位心理学大师曾经说过,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三种方式,关键看你如何选择。面对冲突,我们也有很多选择,关键看你是选择有效的方式还是继续沿用以前无效的方式。
(四)、指导实践
刚才同学们总结了不少,在日常生活中,跟父母更好相处还需要一些技巧,老师这里再给予大家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 不要跟父母正面冲突(聪明的你应该用理智和沟通去代替激烈的口水之战)
2、 多说甜言蜜语(妈妈可夸身材好等,爸爸可夸能干等)
3、 训练柔顺的耳(为将来练功)
4、 培养良好的信誉(成年人注重信誉,我们也多问问自己“答应的事有没有做到啊”等等)
5、 注重父母所重视的
6、 学习谈判的技巧(口诀有三:再试一下,以柔克刚,以物易物)
书上P49还告诉了我们其他的一些好办法,不妨试一试。
好了,一堂课的时间不能解决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问题,但同学们的许多经验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大家下去之后参照书上“阅读与感悟”中“成长的谈判”,试着与自己的父母来一次真诚愉快的沟通。愿天下的家庭都能和睦相处,让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充满爱和温馨。
在《让爱住我家》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二、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是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六篇文章是随笔、杂文,属于论述类文章。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与母爱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还可以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三、学生分析
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是中学生重要的语文基本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而高中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说明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获得协调发展。而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个单元作为首先出现的议论文,意义非比寻常。针对学情,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将作这样的设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再想一遍,想文章的旨意、结构层次。3、细读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4、再细读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议论臧否的分寸。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人理想人格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初步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
难点: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七、教学用具
ppt课件
课堂系统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
1.课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动因:尽管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但文章饱含感情,语言精粹洗练,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可以更好地领会文章内涵、品味语言。)
2.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了解作者弗罗姆。
3.思考以下问题:
同学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你越来越体会到父母对你的爱的不同。请具体评述。
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
能力目标: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三、推进新课。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一)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
我需要�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第二课时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
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
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畅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
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