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优秀14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

捉泥鳅教案 1

设计思路: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一天,陈辰小朋友带来了几条小泥鳅,说:“我昨天和爷爷在捉泥鳅,泥鳅很难捉的,很滑的。”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有了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捉泥鳅》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满足泥鳅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捉为主线,让孩子在捉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同材料捉泥鳅的结果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发现和判断自己的实践。

最后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防滑活动,让幼儿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和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大胆亲近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统计表、笔、字卡(粗糙、光滑)等

2、介绍泥鳅生活习性、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童谣flash《捉泥鳅》

活动过程:

一、欣赏童谣flash《捉泥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生互动,了解泥鳅的一般特征,同时激发幼儿探索泥鳅的积极性。)

师:歌曲中的小� (提升幼儿经验,解决重点:黏液。

1、(出示泥鳅)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身上还有那些地方我们没说到的?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师提醒幼儿讲完整的话)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1)第一次捉泥鳅

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你怎么捉泥鳅的?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2)第二次捉泥鳅

师:泥鳅这么调皮,它有什么奥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鳅身上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儿说不出,师直接丰富: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能帮它逃走)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过竞赛,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1、出示捉泥鳅的材料,请幼儿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帮助捉泥鳅?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捉泥鳅,并在相应的表格上作记录。(在使用的材料图片边打勾或打叉,要求两样对比着都试一试)

3、幼儿自由结队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醒幼儿各队人数相同)

4、比赛后、师出示统计表,记录,比较、发现结果不同的原因。

1)师:哪一队胜利了?请你们说说用了什么工具抓泥鳅的?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捉的多呢?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呢?丰富词:粗糙、光滑

2)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防止泥鳅逃跑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防止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四、联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让幼儿感受到探讨科学的问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

1、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地湿湿的,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滑倒?(引导幼儿观察鞋底)

2、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瓜叶子捉泥鳅防滑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的不滑?(铺纸板、地毯、地上划纹路等)

3、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不能滑滑的,否则有些危险,但人们想了好办法解决了,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问一问,把它记下来,一起交流交流怎样防滑好吗?

4、在《捉泥鳅》的歌声中整理场地,用拖把、抹布檫掉地上的水等。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 2

活动目标:

1、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认 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的科学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泥鳅若干条,音乐磁带一盒,南瓜叶、棉手套、 废手帕、筷子、棉布、沙子、其他植物的叶子若干、一次性手套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泥鳅。

1、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小客人,知道是谁吗?提示一下:身体是长长的,整天在水里游、泥里钻?猜猜看是什么?(幼儿猜测)

2、师:你们猜得对吗?看仔细了,他们要出现了。(教师揭开盖布)

提问:它们是什么呀?原来是一群小泥鳅来我们班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呀,小泥鳅长什么样子?(幼儿围观,自由说一说)小泥鳅来我们班上多开心呀!它们在盆里高兴的游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小泥鳅。(师生共同学小泥鳅游泳的动作)

二、设置情景,鼓励幼儿第一次尝试捉泥鳅。

1、 师:这么多的小泥鳅挤在一起,我们小朋友看得可不清楚,这样,偶老师抓几条起来让你们多瞧瞧好吗?(教师操作)

2、 师:咦,偶老师怎么抓不起来呀?谁来帮帮我?(请个别孩子帮忙抓泥鳅)

3、幼儿出现困难,

师:小朋友一起去帮帮偶老师的忙吧!可别让泥鳅掉到地板上哦!(幼儿第一次尝试)一只手不行还可以两只手!

4、活动后,要求幼儿擦擦手。

三、总结尝试结果。

1、师:(安顿幼儿坐下后)小朋友,你们在捉泥鳅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什么泥鳅会抓不起来呢?(幼儿回答)

2、师:既然泥鳅这么难捉,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的把泥鳅抓住呢?(鼓励幼儿讨论,并个别交流)

师:谁来把自己想到的好办法告诉我们大家。(幼儿个别交流)

四、幼儿借助别的物体(毛糙)抓泥鳅。

1、师:小朋友你们想得真好,偶老师都没有想到,还可以借这么多的小工具帮忙,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用那些小工具帮忙呢?快过来看看,都有哪些小工具呀?(逐一出示,幼儿认识)请你们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抓起来!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3、师:你是请什么小工具帮忙的'?成功了吗?(怎么抓起来的)!(记录操作结果)

4、师:为什么这些小工具抓不起来呢?(抓得起来呢?)

5、得出结论。

五、引导幼儿了解泥鳅身上黏液的作用。

1、师:刚才我们在抓泥鳅的时候,发现泥鳅身上有滑溜溜的东西,偶老师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泥鳅身上滑溜溜的呢?你们知道吗?(幼儿自由说——个别说)

2、教师总结泥鳅黏液的作用。

师:原来泥鳅身上那滑溜溜的东西这么神奇,那除了泥鳅有这样的本领外,还有什么动物也有这样的本领?(幼儿交流)

六 、游戏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连泥鳅这么滑的东西都能抓起来,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自己,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贺一下。(幼儿玩游戏结束活动)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 3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捉泥鳅教案 4

科学活动:

泥鳅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俞宏波

目标:

1、初步感受、了解泥鳅,对小动物抱有探究的兴趣;

2、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中让幼儿意识到摩擦力的存在。

重点:

初步了解泥鳅,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

难点:

1、个别性难点:对泥鳅的恐惧心理。

难点形成原因:由于泥鳅外形并不可爱,再加上泥鳅活动非常活跃所以极易引起一些胆小的孩子对此产生恐惧心理。

解决策略:

这是幼儿心理上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是从心理角度出发

a.正面示范法;

b.系统脱敏法

2、群体性难点:研究泥鳅

难点形成原因:

对幼儿而言,虽然喜欢研究,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对于研究是漫无目的的。

硬环境(各种操作材料、电视媒介等)

软环境(问题的设计)

工具及材料:

1、知识经验:对鱼类有初步的了解。

2、物质准备:泥鳅若干、图片、粗糙与光滑材料、投影仪等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四个密封的鱼缸。请幼儿上来摸。

主要提问:你摸到的东西是怎样的?�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二、目标制订依据:

1、内容分析:本课出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蓝天白云”,是一首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味及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曲。歌曲通过对雨后孩子要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田间嬉戏图。全曲由六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一、三五等单数小节的节奏基本相同,双数小节的节奏略有变化。旋律在逐渐变化中层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逐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因而对“捉泥鳅”这一真切的生活体验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这个学段的歌唱中,注重培养学生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可见,学生能够以自然、欢快、活泼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是学生在本堂课学习的重点。而学生对于附点节奏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是一种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教学中解决难点的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全面准确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针对儿童好新、好奇、思维活跃,集中注意持久性较差,但容易对有趣、富有童趣的事物产生兴趣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采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设计本课过程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散文《春》,导入欣赏《放风筝》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看PPT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片段,由美丽的图画和文字意境导入春天放风筝,进行音乐欣赏。有效地把课程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且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为完成歌曲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二)歌曲教学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边听边用律动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对歌曲反复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对歌曲的表现形式及情感内涵的把握,并在听、唱、演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角色形象。我主要分两大块来完成:一是学唱歌曲,二是歌曲处理。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聆听歌曲而是通过看书或者PPT听音乐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捉泥鳅》的歌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创设一定的情景,扩大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给学生直观的画面,运用听唱法这种歌曲教唱的方法来完成歌曲学唱的。在歌曲处理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改变歌曲的力度来演唱,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让学生进行表演旨在发挥学生的创编和表演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他们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在他们在唱、听、看、演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三)课堂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欣赏不同演唱形式、不同版本的《放风筝》和《捉泥鳅》。

捉泥鳅教案 5

目的要求: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 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捉泥鳅教案 6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寻求两者的结合点,本课以泥鳅为例,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形体特征与生活习性。泥鳅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动物,会常出现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当幼儿对泥鳅的认识也是模糊的,见到更多的是碗里面的泥鳅,其实幼儿园周边的池塘里都能见到。为了让幼儿亲近泥鳅,喜爱泥鳅,本活动通过安排“看,画,捉,玩”等活动,不断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活动,努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活动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初看泥鳅,再看泥鳅,捉泥鳅,喂泥鳅的四个环节,特别是充分尊重幼儿好动、喜欢做游戏等特点,让他们在捉泥鳅中体验到泥鳅的形体特征,并在喂泥鳅中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亲近动物及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画、捉、玩等活动,感知泥鳅的特征。

2、亲历捉泥鳅活动,体验和分享成功与快乐。

3、初步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泥鳅若干;玻璃缸一个;大小盆各五个;干毛巾若干;蓝色泡沫地垫若干、湿毛巾、杯子、汤匙、碗、瓶盖若干。

2、幼儿没人一块记录板、一只记号笔

3、《捉泥鳅》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初次观察,感知泥鳅

1、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

欧式带来一种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泥鳅,将泥鳅导入准备好的玻璃缸中)

2.初步观察

请小朋友观察或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泥鳅长什么样?

3、分组观察

教师为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份泥鳅,请幼儿仔细观察泥鳅,看看它长的跟刚才的小朋友说的一样吗?还没有新的发现?

二.再次观察,尝试记录

1、讨论交流

教师在知道小组观察过程中,注意幼儿的新发现。

请2-3名幼儿说说泥鳅长什么样,自己还看到了什么。

2、总结特征

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与发言,重点引导哟而认识泥鳅尖尖的头、长长的身体,像小扇子似的的尾巴以及眼睛、嘴巴、鳍等特征,为下一步记录做好铺垫。

3、尝试记录

教师出示画有泥鳅外形轮廓图案的记录板,提问: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这是一条大泥鳅,可是它身上什么也没有!等会请你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把你所看到的泥鳅的嘴巴、眼睛、鱼鳍等,用笔把它添画上去好吗?

幼儿添画

4、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记录成果,并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泥鳅是怎么样的。

三.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你刚才看到的泥鳅是怎么游的?我们来学小泥鳅游一游吧!

2、引导幼儿边学泥鳅游边念儿歌。

四.学捉泥鳅,感受快乐

1、捉泥鳅

教师:你们想捉泥鳅吗?请小朋友和老师一样吧袖子卷起来,一起来捉泥鳅,泥鳅可不好捉,小朋友可要动脑筋、想办法,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工具来捉,看看谁捉的多。

教师播放《捉泥鳅》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活动小结

教师:你们捉到泥鳅了吗?用什么东西捉泥鳅好捉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捉的,捉到时候有什么感觉?看看哪组捉的多?

幼儿积极发言,大胆阐述自己的方法。

五、活动延伸,了解习性。

1、泥鳅回家

教师:小朋友,让我们送泥鳅回家吧。

2.泥鳅最爱吃什么?

3、教师:老师在班级的活动区方了很多的食物,有萝卜、豆腐、饼干等,我们一起把小泥鳅投放到活动区,找些泥鳅喜欢吃的食物去喂它好吗?

4、引导幼儿方样泥鳅、喂泥鳅、感受与小动物友好相处的快乐。

5、活动延伸

教师:泥鳅最喜欢吃什么呢?小朋友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一查,每天再把答案告诉大家。

捉泥鳅教案 7

活动目标:

1、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的科学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准备:泥鳅若干条,音乐磁带一盒,南瓜叶、棉手套、废手帕、筷子、棉布、沙子、其他植物的叶子若干、一次性手套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泥鳅。

1、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小客人,知道是谁吗?提示一下:身体是长长的,整天在水里游、泥里钻?猜猜看是什么?(幼儿猜测)

2、师:你们猜得对吗?看仔细了,他们要出现了。(教师揭开盖布)

提问:它们是什么呀?原来是一群小泥鳅来我们班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呀,小泥鳅长什么样子?(幼儿围观,自由说一说)小泥鳅来我们班上多开心呀!它们在盆里高兴的游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小泥鳅。(师生共同学小泥鳅游泳的动作)

二、设置情景,鼓励幼儿第一次尝试捉泥鳅。

1、师:这么多的小泥鳅挤在一起,我们小朋友看得可不清楚,这样,偶老师抓几条起来让你们多瞧瞧好吗?(教师操作)

2、师:咦,偶老师怎么抓不起来呀?谁来帮帮我?(请个别孩子帮忙抓泥鳅)

3、幼儿出现困难,

师:小朋友一起去帮帮偶老师的忙吧!可别让泥鳅掉到地板上哦!(幼儿第一次尝试)一只手不行还可以两只手!

4、活动后,要求幼儿擦擦手。

三、总结尝试结果。

1、师:(安顿幼儿坐下后)小朋友,你们在捉泥鳅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什么泥鳅会抓不起来呢?(幼儿回答)

2、师:既然泥鳅这么难捉,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的把泥鳅抓住呢?(鼓励幼儿讨论,并个别交流)

师:谁来把自己想到的好办法告诉我们大家。(幼儿个别交流)

四、幼儿借助别的物体(毛糙)抓泥鳅。

1、师:小朋友你们想得真好,偶老师都没有想到,还可以借这么多的小工具帮忙,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用那些小工具帮忙呢?快过来看看,都有哪些小工具呀?(逐一出示,幼儿认识)请你们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抓起来!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3、师:你是请什么小工具帮忙的?成功了吗?(怎么抓起来的)!(记录操作结果)

4、师:为什么这些小工具抓不起来呢?(抓得起来呢?)

5、得出结论。

五、引导幼儿了解泥鳅身上黏液的作用。

1、师:刚才我们在抓泥鳅的时候,发现泥鳅身上有滑溜溜的东西,偶老师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泥鳅身上滑溜溜的呢?你们知道吗?(幼儿自由说——个别说)

2、教师总结泥鳅黏液的作用。

师:原来泥鳅身上那滑溜溜的东西这么神奇,那除了泥鳅有这样的本领外,还有什么动物也有这样的本领?(幼儿交流)

六、游戏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连泥鳅这么滑的东西都能抓起来,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自己,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贺一下。(幼儿玩游戏结束活动)

捉泥鳅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但常常被教师和孩子忽视,我们对泥鳅不太关注,更难得把它作为一个资源引导孩子去观察。选择泥鳅作为教学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对身边常见事物也能细致观察的意识,这既是科学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态度。另外,泥鳅不会对人造成伤害,能让幼儿在观察的同时用手触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感,培养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态观。

《纲要》中指出,活动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科学目标的宗旨在于让幼儿积极探索多种方法进行猜想、表现、交流、分享等探索过程,发现生活和自然中的科学。结合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兴趣需要,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认识其生活习性。

情感目标: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能力目标:学习用细致观察、感官触摸等方法了解泥鳅的特征。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目标的确定,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教学难点是:能细致观察、感官触摸等方法了解泥鳅的特征。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尝试、探索,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等。总之,目标的定位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动静交替。

二、学情分析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中班幼儿处在学前教育承上启下的的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更加好奇好问,对大自然发生浓厚的兴趣,喜欢问"为什么","是什么"。他们总是在对周围世界不知疲倦地探索着。正是这种好奇心与探究欲驱动着孩子们的去认识。同时,中班孩子喜欢探究新的事物,也容易对新的事物产生的恐惧心理,往往来源于对事物的不正确认识。由于缺乏知识或经验不足。所以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了解事物。开展活动要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

三、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是幼儿探索操作的直接对象。所以我们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所以在课前我要进行以下的教学资源的准备:

1、课前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泥鳅的资料,带到班级与同伴分享。

2、泥鳅每人一条3、课件《泥鳅生活习性》。

4毛巾若干条、盆、塑料手套等这些准备一是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二是能帮助幼儿认识泥鳅的特性,激发幼儿对大自然中"泥鳅"生活习性感兴趣,让幼儿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快乐,以此突破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观察讲解法、启发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活动,摈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1、观察法:《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第三条指出:让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能细致观察、感官触摸等方法了解泥鳅的特征,在活动中,我设计了积极引导幼儿探索、讨论、交流、分享。

2、电教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让幼儿通过视、听觉获取有关泥鳅生活习性,更直观了解泥鳅喜欢住在水田、池塘里,喜欢吃水里的虫子和水草,帮助幼儿提升原有的经验。

3、提问法:提问法提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引导性提问(如:你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解释性提问(如:泥鳅和谁一样,在那里生活)等等。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在活动第一环节我就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谜语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探索活动中去。

捉泥鳅教案 9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捉泥鳅教案 10

一、教学内容:

《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 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话题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的介绍)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见识几位爱捉泥鳅的小朋友。听!他们来啦!(课件:播放歌曲)板书:捉泥鳅

第二环节:歌曲新授

1、初听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 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的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 歌谱)

4、学习附点部分的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

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的学唱这首歌曲。

6、接唱练习。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 (四四拍。它表

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 第二拍:拍腿 第三拍:拍手 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

第三环节:自主创编: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环节:歌曲欣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开心吗?美妙的世界,动听的校园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习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捉泥鳅教案 11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亲近动物,在捉泥鳅中体验快乐。

2、引导幼儿感受泥鳅光滑的特点,发现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操作,并大胆设想去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泥鳅若干

2、脸盆、各种材质的手套、擦手毛巾等。

一、幼儿观察,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

1、盆子里有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要求幼儿大胆地去捉弄泥鳅。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二、戴手套捉泥鳅,比较感知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1、出示手套,幼儿了解不同材质的手套。

2、幼儿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比较容易捉泥鳅的手套进行尝试。

3、幼儿交流不同材质手套捉泥鳅的感受。

4、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5、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三、活动延伸

1、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周末请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到小河里捉泥鳅,周一带到幼儿园放在自然角饲养。

捉泥鳅教案 12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捉泥鳅教案 13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利用水彩进行绘画,感受绘画带来的乐趣。

2、通过绘画感受家乡田园的富饶,在玩中收获乐趣。

活动准备

水彩,泥鳅图片,事先已观察过水沟里的泥鳅。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我们上次去看过我们幼儿园附近的水沟里的泥鳅了,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是长什么样的?身体与我们的小鱼有什么不一样?

观察图片,说一说泥鳅的特征。

二、幼儿尝试绘画

1、现在请我们的小朋友画下我们一起看过的小泥鳅吧。

2、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并能添画泥鳅水沟中游戏的环境。

三、作品展示及评价

1、说一说自己作品中的泥鳅形态及设计。

2、比较同伴间的作品,说一说相互的创意。

3、将幼儿作品展示在美术创意坊内。

活动建议

1、活动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先前经验,比如观察经验或视频经验。

2、绘画时要请孩子注重环境的创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