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教案设计(优秀3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

最后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老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老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老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老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老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老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老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老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最后一课》的教案设计 2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课文字词,了解课文主题。表情朗读,感受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搜集相关资料。课堂教学采用质疑、讨论、问答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 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发奋学习。

重点难点:

通过问答讨论,感受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

1. 导入新课: 请朗读下面的诗歌,然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2. 背景介绍

1870年7月,欧洲爆发了普法战争。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j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定了屈辱的停战协议,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而创作的'。

3. 初读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然后谈谈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4. 感受小弗郎士

(一)(1)读一读:找出几个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划一划,有感情地读一读。

(2)写一写:品味已划出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谈一谈:把自己的感受在学习小组、班级里交流讨论。

(二) 了解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理解其爱国主义感情。

读了课文后,你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吗?

5. 体验与反思

我们可以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什么有益的东西?你怎样表现对我们祖国的热爱?

6.课后作业

1.找几句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读一读,写一写感受,谈一谈看法。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提示: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

一、新课导入

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 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至于是一节怎样的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课文,分析研究

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做细致的人物分析。

2、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3、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的见闻和感受。

4、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收集爱国故事或爱国名言。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前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自我感觉都不是很理想,气氛不活跃。为扭转这一局面,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原来,自己总希望把课文的方方面面都跟学生讲,所以经常会有赶时间的感觉,往往导致很多问题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次,我决定试试只讲几个重点内容,把问题铺开来讲清讲透。

结果一课书讲下来,真是感觉到无比的痛快,很流畅,学生气氛热烈。原来郁闷的局面一扫而光,直到现在我还很回味那争相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我相信,如果以后的课都能上出这个效果,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我自己及时地进行了总结,觉得有几点地方值得我以后继续发扬。

首先,我用了圣女贞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他们的爱国情绪,也让他们对法国文化增加点认识。接着,我以身作则给大家朗诵了这篇文章。文章饱含深情,但篇幅比较长,现在的学生似乎都比较懒,遇上长篇文章就怕朗读。教师范读,既可以让他们比较充分地感受文章的感情,还有利于他们纠正这种懒惰性。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做了认真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朗读感染了大家,而之后让学生谈体会就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最高潮的地方在于分析人物,学生很积极地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一个又一个地争相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能言之有理。结果,他们找的地方比我准备的还多还丰富。

最后,让他们谈对汉语的理解和爱国故事、名言。原来生怕他们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收集故事和名言不积极,但事实上,他们说到了汉语的古老性,演变性,会意性等特点,颇有见地。对故事名言的讲述虽然脱不了老套路(老革命故事),但显然他们也进行了一定的准备。

总而言之,这两节课使我与学生一起体会到语文的乐趣,这种乐趣在于融洽的气氛、充分地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课堂,他们既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原来,上好课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重要问题、学生容易有话可说的问题,所谓“多而泛不如少而精”,这样,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充分调动,上课也就轻松了。

最后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的细节描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xx,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板书:最后一课 都德)

二、背景介绍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作细致的人物分析

过渡:本节课我们力求从情节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结构

四、杂读——熟悉内容,解决字词

1.字形:

哽住 惩罚 祈祷 懊悔 诧异 纵身 惨白 糊涂 踱来踱去

2.词义:

惩罚:严厉地处罚

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3.学生任选以上词语中的两个词语,自由说话

提示:既要准确地运用所选词语,又要让所说的话富有意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简明)

五、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甲:朗读1-10段;

学生乙:朗读11-23段;

学生丙:朗读24-29段

学生听前明确任务,听后完成以下任务: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明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知识放射:告诉学生,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2.复述故事情节(两名学生)

提示:学生复述时突出记叙的六要素即可

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文字表达文章的思路

明确:按照课前、上课、下课时间顺序来行文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3.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发生(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发展(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一个任务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个任务是整体感知全文,从宏观上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准确地说,我们学习了小说三要素中的两个要素——情节和环境,为我们下一节课的人物形象分析作了铺垫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5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给我们带来的一篇小说。

师:既然是小说,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小说?

生: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一下文中的人物。

二、学习目标

师:在听故事前先请同学们了解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屏显:

1、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激发爱国情感,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原来的小弗郎士

师:故事的开头是最这样的

屏显:

在一个暖和又晴朗的早晨

我们故事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

由于上学很晚怕老师韩麦尔先生骂自己

又担心老师提问分词,

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就想不上学了,到野外玩玩。

此时此刻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在小弗郎士的眼里比分词语法有趣多了;可是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师:从故事的开头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有一定的自制力

四、今天的异乎寻常

师:正因为这点意志力,小弗郎士还是战胜了自己,选择了去上学。可是,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却发现今天的情况却异乎寻常,请同学们自读一下7----10段,找出今天异乎寻常的地方。

屏显: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

(提示:从气氛、学生以及老师等角度思考)

生:气氛 安安静静

学生 安静、今天来上课的人特别多

老师 穿戴正式、对小弗郎士的态度不同与往常

师:看到这异乎寻常的景象小弗郎士的惊讶可想而知,是谁给小弗郎士解开了疑团?

生:韩麦尔先生

师:答案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11段

师:让我们设置一个小情境,更加深刻地体会一下此时此刻韩麦尔先生的心情。

( 情境:老师扮演小弗郎士;一学生扮演韩麦尔先生

师(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这么异乎寻常。

师:疑问解开了,原来这是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所有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屏显:最后一课

生:深情朗读11段)

五、写作背景

师:为什么这成为最后一堂法语课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

屏显:《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

六、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

师:当听到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时候,小弗郎士有何表现?他的“最后一课”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对小弗郎士的描写并说出从中看出了什么?

(生在文中找出对小弗郎士的所有描写并说出作用)

师:当得知这是最后一课的噩耗后,小弗郎士发生了巨大变化。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分析的内容,以:““小弗郎士过去 ;今天 ”的句式说句话。(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

例如:小弗郎士过去逃学,不专心听讲;今天表现出色,作业完成认真,全都听懂了。

(生讨论并回答)

生:过去讨厌课本;今天不舍得与它分开。

生:过去不珍惜学习时间;今天觉得这几节法语课过得太快。

生:过去对自己的学习毫不在意;今天懊悔自己的过失。

生:过去对普鲁士兵的操练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今天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恨。

生:过去厌恶法语;今天喜爱法语,认为它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生:过去幼稚不懂事;今天有了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过去厌恶学习法语;今天暗下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它。

生:过去在课前与同学在一起吵闹;今天迟到后安静地溜到座位上。

生:过去害怕老师;今天同情、理解、热爱老师。

师:从前后的对比,我们看出小弗郎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屏显:从天真贪玩到认真学习、热爱法语

从害怕老师到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到懂事、热爱祖国

师:小弗郎士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生: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

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感染。

七、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

师:在小弗郎士的变化过程中,韩麦尔先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韩麦尔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在文中找出对韩麦尔先生的所有描写‘

并用“从 这段 描写中;我看出韩麦尔生 的句式概括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生讨论,跳读课文并概括)

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师:故事讲到这里,难道只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么?

生:还有镇上所有的人。

生:还有所有的法国人。

八、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故事,我们见证了法国的普通人民对于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而我们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倾听一下以下两个小故事:

屏显:金晶舍身救火炬的故事;胡达拜地依明22个春秋坚持每天升国旗的故事。

师: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爱国并不难

作为一名火炬手,舍身守护手中的火炬是爱国

作为一名普通老人,22载每天让国旗冉冉升起是爱国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此时此刻也明白了倾尽自己所能教书育人就是爱国

那么作为青少年的你,怎么算是爱国呢?

生:好好学习是爱国

生:维护班级的秩序是爱国

生:保持好学校卫生是爱国。.。.。.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对国家的热爱,也看出了你们报效祖国的决心,最后我们就全体起立,高声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向所有的人呼喊出我们的决心与勇气。

全体学生起立高声朗读《少年中国说》

附: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最后一课教案 6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和班上同学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同学边听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同学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局部(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局部(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局部(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同学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同学讨论后明确: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吗?同学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小朋友,学习上要求自身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小朋友,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身”。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同学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示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同学讨论后明确:

①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结尾局部“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示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严酷实际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身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哀,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示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示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沛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同学边听边考虑: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优秀论文章思路

指导同学默读全文,边读边考虑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同学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胜利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示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分析主要人物,联读相似作品,感受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而理解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板书: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二、品读――定格人物,体味感情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

②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总体上把握)

明确:有这样三个变化:

一是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二是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三是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③小组讨论: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用例举法具体回答一个问题

A组——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学习的态度有变化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组——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态度有变化如:“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组——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祖国的情感有变化如: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后,心里万分难过!

④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

明确: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生性顽皮,要求不严,但热爱祖国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A 品外貌:“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

明确:表示他“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之情

B 品神态: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

明确:脸色苍白是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堂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苍白

C 品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D 品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②纵观全文,结合刚才的分析,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板书:穿着随便,自己要求不严格,但教学水平较高,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生质疑(老师应答预案)

①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如:挂在铁杆上的字帖、飞进来的金甲虫、鸽子、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等,有何作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正如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了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是小弗郎士的联想,这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②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一是让小弗郎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二是通过小弗郎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三是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③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知识放射: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选材的匠心也正在此,大家可要记住哟!

画外音:当然,可能还有一些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智慧性,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容应答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过渡: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人民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三、联读——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四世同堂》简介

《四世同堂》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2.比较阅读《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节选附在《资料宝藏》中)

知识放射:比较阅读的方法,关键是要寻找出比较点,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两篇文章可以从作品作家、写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题思想、线索人物、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

四、生活链接——有理有据地说话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听到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时候,当你看到我国“神六”成功返回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提示:学会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学会用具体的事例支撑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四世同堂》片断也是这样这是两篇充满活力的文章,最容易走近我们读者的心灵,最能够引起我们读者的共鸣

六、作业

韩麦尔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最后一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文中没有提“爱国”两个字,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国际歌》,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在预习本上,并写出自己初读课文的收获。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语言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的,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然而100多年前,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军占领后,学校禁教法语,阿尔萨斯人民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韩麦尔先生的课堂,去感受那里的“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有哪些主要人物?

2、“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

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在气氛上、教师的穿着上、教师的态度上、听课人、学生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态度(特别是小弗郎士)、人们的心情等都不同。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一)、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体会人物浓浓的爱国情。

1、作者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对韩麦尔先生采用的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2)学生感受到的韩麦尔先生可能是: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归纳,集中讨论两种“见解” :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普通的一位教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管理不大严,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深深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提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极大的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等)

3、品读第24---29段,找出你感受最深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怀。

4、教师小结:此时我们感到韩麦尔先生俨然是法兰西的民族魂,他身上体现出深沉的亡国痛,让我们感受到法国人民那种朴素而又深沉的爱国情,这种感情也深深的感染了小弗郎士。

(二)、讨论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教师过渡:在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法语教师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那么�

1、小组合作,找出并诵读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片段,体会其中的情感。

如:课文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

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

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2、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过渡: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说明小弗郎士充分理解韩麦尔的'处境,使我们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这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变化、成长 。

3、是什么力量使他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在最后一课中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点拨:爱国氛围的感染,激起了孩子朴素的爱国情感。

(三)、文章是闻名于世的爱国名篇,除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外,还有哪些语句或细节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1、课文第20、21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找出有关细节,感情朗读,体会浓烈的爱国主义气氛。

如“郝叟老头的大眼镜、咕咕叫的鸽子、飞进来的金甲虫、象小国旗似的圆体字字帖”等等细节描写。

2、全班齐读,体会本段强烈而质朴的爱国主义激情。

教师过渡:这节课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永远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四)、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把自己放到那个时代当中去,假如自己就是小弗郎士,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小说中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的深深的爱国情。

四、体验反思:

教师过渡: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被压迫被侵略的人民的爱国情,理解了他们对法语的热爱,大家还记得先生对法语的评价吗?再次齐读。

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应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不仅要立志“奥运会上拿金牌” “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等,更应该将爱国情怀体现在小事情上,体现在平时的行动中,比如努力学习并学好我们的母语、写好汉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做合格的小公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等等。

五、学生质疑

小组质疑,解决疑难问题。如解决不了,提出由全班解决,教师及时点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激疑。

六、课堂小结:

以“我认为,这是一堂--------的课” 为题,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 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2月9日,《咬文嚼字》发布20xx央视马年春晚中几处语言使用错误,如: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歌曲《想你的365天》歌词写成:“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而不知道“沧海桑田”指的是从沧海到桑田的变化,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并不是能用“片”形容的真的“田”。

2、有人说语言应当灵活运用,这样太较真没必要;有人说,对于语言的运用要严谨应当尊重传统。对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对于祖国语言,我们应当怀着怎样的态度?学习小说《最后一课》后,你一定会有更睿智的思考。

二、 课堂的改变与文章的主旨

1、自读课文,思考: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这节课与往常相比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教室气氛一阵喧闹,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不平常的严肃悲伤

听课的人只有贪玩的小学生 还有专心的老头,前镇长,邮递员

韩麦尔先生衣着随便,紧敲戒尺穿上礼服,十分温和

2、是什么的外在变化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这样巨大的改变?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并将改教法语为教德语。

3、又是怎样的内心活动促使镇上的居民、韩麦尔先生以及班上的孩子表现得如此不同?

镇上的居民感到悔恨,伤感

韩麦尔先生感到内疚,悲愤

班上的孩子受到教育与感染

归根结底:强烈的爱国之情。

4、在当时的背景下,韩麦尔老师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好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合文中句子和补充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理解。

(2)补充资料:

A、法国极端重视保护法语,国内几乎看不到英语标示,法国人也对说英语普遍感到反感与抵制,然而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时,就马上灭绝了越南自己的文字,至今越南人都在实用法语而无法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

B、古老的以色列两五百年前被罗马帝国灭国,两千五百年后的1945年以色列重新建国,马上组织专家研究并大力复兴失传上千年的本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如今希伯来语重新成为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

5、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吗?

三、 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经过这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小弗朗士是否也变得不同了呢?

对法语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听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德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两人谁更重要?理由是什么?(发挥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推动了气氛、教育了众人、揭示了意义。 居于主动地位

小弗朗士为小说提供了第一人称视角(便于心理描写、抒情议论) 居于被动地位

2、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中心。这个形象塑造得是否鲜活,决定了整篇小说是否成功。这篇小说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反映出小说创作哪些要点、规律?阅读书本第六页知识卡片《小说的细节》作简要回答。

3、划出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细节描写,参考课本第六页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

“---------------------细节表现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5、自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划出文中对教授进行的细节描写,并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

四、 总结

1、刚才所做的,其实就是如何准确运用祖国语言表达我们思想的练习。练习的意义是什么,强调对祖国语言规范运用的价值是什么?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请从更高的视野思考这一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2、——语言既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民族思维模式、民族意识、民族文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一课》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预习情况

四、深入探讨

1、课文题为“最后一课”,围绕最后一课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段(1—7)上课前(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7—23)上课时(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24—29)下课时(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五、深入探讨,剖析人物

1、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六、合作探究,语言品味

1、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七、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明确: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课文小结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板书: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22、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2分)

23、③(2分)

24、极度悲愤(2分)两文主题相同:都是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2分)

25、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失去平日的镇静。(2分)

26、学生们(1分)表明学生们的心情也非常痛苦,以致有些麻木。(3分)

27、略(未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的不得分。共5分)

28、韩麦尔先生自制力强,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在离开前全部教给学生;而祁老师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自控能力,只好以不上课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这两种情况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意思正确2分,具体分析2分,共4分)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 13

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

(屏幕显示)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

(屏幕显示)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 积累字词)

宛转 皱边 郝叟 祈祷 懊悔 哽住

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

(屏幕显示)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1、细读“我的教室”

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 发表看法 老师评点)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 人物出场 渲染气氛

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

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

抒写细节 渲染氛围

3、细读“我的老师”

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

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评点)

(屏幕显示)

暗写时间 点示背景 照应伏笔

脸色描写 声音描写 表现心理

全身力量 几个大字 抒发真情

定格描写 渲染悲情 余味悠长

爱国之情

(屏幕显示)

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

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

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屏幕显示)

学习小结

课文细读 增加知识

课文细读 训练能力

《最后一课》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最后一课教案 15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相关图片,创设教学情境。

二、预习检测

学习单讲解

1、检查学生学习单完成情况。

2、教师对学生学习单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三、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补充。(明确:学生复述时突出记叙的六要素即可)

四、品析小弗朗士人物形象

阅读课文,探究: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内心产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1、学生圈点勾画

2、学生发言交流

3、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总结。

明确: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怕老师——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原因: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

五、品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通读课文,思考: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

1、分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明确:

1、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

2、听到钟声脸色惨白

3、让学生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4、在黑板上使出全身力量写出“法兰西万岁”

六、品味语言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学生发言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七、小结

投影:品味小诗《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对文中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问题探究 1、如果文章不写第2、第3自然段,效果会怎样?明确: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2、小说如果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

3、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明确:

⑴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忘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⑵ 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 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 一个民族的真正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5、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 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思考交流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 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思考讨论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二、学生质疑 明确:一个也字,清楚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 质疑。

答疑。 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自读课本89页郑振铎的《最后 一课》思考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什么异同。

2、续写《最后一课》以后。 听记作业要求。 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

最后一课教案 17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度和?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幼儿园放寒假前最后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18

活动目标:

1、知道110、119、120几种特殊号码及作用。

2、学习使用特殊电话号码,知道不能随意拔打。

3、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自制电话一部、自制PPT、110,120,119号码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出特殊号码,初步了解110、119、120的特殊性。

导入活动《小鸟和小老鼠》

附儿歌:

小鸟,小鸟,住在大树上,

小老鼠,小老鼠,住在大树下,

喇叭花,喇叭花,爬呀爬呀爬,

喇叭花,喇叭花,变成小电话,

喳喳喳,吱吱吱,

小鸟跟小老鼠说着悄悄话。

提问:小鸟和小老鼠是怎么说悄悄话的?(打电话)

小朋友你打过电话吗?你是怎样打电话的?(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有几个号码很特殊,跟我们平时打的电话号码不一样,你知道是哪几个吗?(点击课件显示110、119、120)

小结:

家里的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的数字很长,有7—11位数,在我们生活中有三个特殊的电话号码,它们只有3位数,分别是报警电话110、火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这三个号码是人们在碰到危险和紧急情况下使用的。

2、初步了解特殊号码的作用。知道110是警察,119是火警,120是急救电话

①、119是什么情况下拨打的?是火警电话,发生火灾的时候才能拨打119,火是很危险的,我们能随便玩火吗?

②、120是什么电话?什么时候拨打120?(急救电话,严重的伤或是得了急病,严重的病)

③、110是什么电话?什么时候拨打110?(报警电话,抓小偷抓坏人)

3、初步学习在紧急情况下该如何打特殊电话。

⑴、学习拨打报警电话。

①播放有小偷的照片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有小偷)怎么办啊?(打110找警察)

②集体打电话(点击课件,警察叔叔出现并配音)

交流讨论后提问:警察叔叔问了什么,我们是怎么说的?

小结:拨打报警电话110时,要说清事情发生的具体地址是哪里(如具体的街道、旁边有什么大的。建筑物),发生了什么事情及你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等。

⑵、场景二生病了该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

①、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了,我们应该打什么电话?应该怎么说?请幼儿拨打,(课件急救中心的阿姨出现,配音)

②、出示着火图片,提问:该打哪个电话?应该怎么说?

小结:

我们在拨打火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时,也都要说清楚事情发生的具体地址是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是谁、你的联系电话是多少,这样才能方便110、120中心尽快前来处理。

4、知道不能随意拨打特殊号码,进一步拓展知道什么情况下拨打什么电话。

这三个电话号码很特殊,为了方便我们记住,它们只有3位数,我们能随便拨打特殊电话吗?(我们随便拨打会造成线路拥挤,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就没法得到帮助,也会给警察、消防员、医务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工作麻烦)

号码游戏:

每个号码一个圆圈,PPT出示图片,当发生这些事情时,你觉得应该拨打哪个号码就站到哪个圆圈里。

进一步拓展在什么情况下拨打特殊电话,在什么情况下先拨打哪个特殊电话,并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5、结束活动:

欣赏课件,进一步了解110、120、119的工作。

最后一课教案 19

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 积累字词)

宛转 皱边 郝叟 祈祷 懊悔 哽住

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1、细读“我的教室”

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 发表看法 老师评点)

设置场景 人物出场 渲染气氛

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

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抒写细节 渲染氛围

3、细读“我的老师”

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

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评点)

暗写时间 点示背景 照应伏笔

脸色描写 声音描写 表现心理

全身力量 几个大字 抒发真情

定格描写 渲染悲情 余味悠长

爱国之情

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

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学习小结

课文细读 增加知识

课文细读 训练能力

最后一课教案 20

《最后一课》导学案答案

一、读一读:

序幕:(1—6)写小弗朗士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开端:(7—10)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发展:(11—23)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感受(课上)。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二、述一述(略)

三、品一品:

(一)品人物:

1、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和心理。

例如:心理描写:

①“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表达对被强迫学法语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②“这可怜的人啊”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③“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朗士心

显得崇高伟大。

2、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变化原因:①小弗朗士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②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③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梦醒。

3、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上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穿上节日的盛装,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和对祖国语言的眷恋。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法国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形象的告诉人们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解放。

动作描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拿起……,使出……,写了……”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面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

4、小说以韩麦尔先生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品环境:

①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②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思想感

的变化作好铺垫。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的】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1、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要引导学生熟读品味,感受小说的艺术美。

2、对本文的内容适当的介绍说明。

3、本文的文字较平易,但有些语句内涵丰富深刻,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发掘、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其中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哽(gěng)踱(duó)惩罚(chěng,fá)

祈祷(qǐ,dǎo)诧异(chà,yì)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遣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

预习提示第一段。

小说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拿破仑二世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扩大法国在欧洲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统一各邦国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1870月7法国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战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军战领了阿、洛1/3以上的土地。这时,法国已变成了自卫战争。法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敌人。小说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节法文课,反映了爱国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2、记叙的人称有几种?这篇小说叙述故事采用第几人称?

两种。即第一人称(记叙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在文章中)和第三人称(直接写“他(她)或他(她)们”。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3、采用第一人称有什么作用?

能给读者亲切、真实的感受。

4、利于组织材料,“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带出‘最后一课’的有关事情。利于刻画人物,“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之一,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直接描写“我”的心理,表现“我”在最后一课的思想变化。

5、再读课文:

⑴分析小弗朗士: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按练习二,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分为下列三方面,在课文中找出反映各方面变化的相应语句。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教参68页)

⑵分析韩麦尔先生:

6、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描写的角度是不同的,有何不同?

对小弗朗士小说是直接描写他。

对韩麦尔先生则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耳闻目睹间接描写他。

7、由于角度不同,描写方法也相应的不一样,有何不一样?

对小弗朗士侧重心理描写。

对韩麦尔先生则以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

8、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性格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他是一个普通教师,但他富有爱国情感,善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最后一课’里唱出一曲感人肺腑的维护祖国语言的爱国主义颂歌,以深蕴于内心的爱国热情点燃了学生幼小心灵的火种,坚定了他们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9、小说除了通过小弗朗士耳闻目睹表现韩麦尔先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外,还通过小弗朗士的感受突出了他的形象,请从课文中找到这一类句子。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恨不得一下子……”

“好像……似的……”

三、分析课文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

(故事的背景,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1段,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上学晚了,未复习好功课,害怕老师训斥,因而闪过逃学的念头。

由此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3、2~3段,写了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读这两段,突出表现他性格中的哪两个方面?

天真好玩的性格,意志力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哪一方面性格是作者要强调的?(毅志力)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是小弗朗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4、4段,作者写了弗朗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出他性格的另一侧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恨。“坏消息”“又出什么事了?”)

普法战争在1871年,小说背景是1873年,相隔了两年,但对“最近两年来”称“坏消息”反映出孩子内心爱憎分明,对侵略者的行径是牢记在心的。

“又出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5、5段、6段,他为何气急败坏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说明了什么?

(铁匠的话,他误认为华希特是嘲笑他)

(说明他自尊心很强)

同时,铁匠的话在这里也是伏笔,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6、作业:课后一、四(预习本)。

思考题三。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板书〗(第一课时)

1、7~10,不平常现象,渲染气氛。

2、11~16,“最后一课”,点明主题。

3、17~23,最后一课的感人情景。

第二课时

复习前一课时内容。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一、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

1、根据第一层的内容做练习一填表:

“总”“偏”说明了什么?(“总”表示喧闹的一贯性,“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偏”是孩子的口头语,用来亲切。

先生服饰和平日不同,“只……才……”句式起了什么作用?(强调)做练习三。

除了表格中的异常气氛,还出现了什么情况?(“最使我吃惊的……”)

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一点先生的爱国感情。

通过这些异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预示着将要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2、正当弗朗士对这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他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啊……那些坏家伙……这么一回事。”(含义)

(听老师说后恍然大悟,得知禁教法语后十分悲愤)

3、这时小弗朗士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用了3个惊叹号,强烈地表现出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其次对“讨厌”的书和“严厉”的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见书)

再有,刚才异常的现象也得到了解释。

这一段的心理活动,表明教师真挚的爱国热情,通过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表明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的成长。因为禁学法语,是对法兰西人民感情的伤害,它促成小弗朗士爱国意识的猛醒,从而学法语的兴致一下子开到空前高度,对小学生来说,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的同义语。

4、“最后一课”是文章的高潮,小镇上所有的人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天啊,……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含义)(不仅表示了小弗朗士要回答好老师问题的`决心,也写出了他内心的差耻感,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5、18、19段是老师的自责和他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点出了他的爱国感情)二点

6、20段,赞美法国语言三点

7、练习三2、含义(见教参)四点

老师的高度责任感,使小弗朗士也深切感到他“恨不得……一下子……”五点

8、21段,为了让学生上好习字课,老师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新的字贴。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

烘托出教室中的爱国气氛;

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含义)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9、22段,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写出了韩麦尔在告别家园、校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说明这时小弗朗士对老师是同情理解的,让感到通过最后一课,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10、23段,“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为什么?

“声音古怪”令孩子想笑;“声音发抖”令孩子难过。

〖第三部分〗

1、做练习三3。

(见教参)六点

2、“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的心声,它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七点韩麦尔的爱国感情

3、练习三4。

(见教参)

小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对郝叟、镇长、邮递员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是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乃至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细节的刻画,都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许许多多的音符组成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乐曲。

4、作业。

第三课时

一、总结中心思想

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写作特点

1、出色的心理描写;

2、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3、场景描写寥寥数笔,牵制全篇;

4、“烘托”和“重复”手法巧妙运用。

三、作书后练习

〖板书〗(第三课时)

铺垫:“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结尾:悲壮不屈精神──深化主题

情节: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人物:

小弗朗士:贪玩、幼稚、诧异难过、懊悔、忘不了

韩麦尔老师:穿上礼服、态度和蔼、耐心、哽咽

郝叟老头:坐在教室后听课,激动

环境:普鲁士兵出操普鲁士兵收操

【语法】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象声词、叹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名词

1、词

2、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3、名词的类型:

⑴表示人的:雷锋、黄继光、同志、作家、老师、学生

⑵表示事物的:(具休)水、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

⑶表示时间的:秋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过去

⑷表示处所的:上海、中国、亚洲、远处、里屋

⑸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东、西、里、外、内、中、间、旁;以内、以东;之上、之间;里边、上边;左面、南面;上头、外头;上下、内外;中间、开外

⑹表示抽象概念:道德、政治、文化、法律

4、判定名词的特征:

⑴名词前一般能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例:一条鱼,两只手,几双鞋

⑵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

⑶名词一般不能重叠:

少数名词如“人、家、年、天、队、县”等带有量词性质,前面可直接加数词,可以按量词重叠式重叠。

⑷指人的普通名词后加“们”,表示群体例:同学们,老师们

指物的名词后加“们”是修辞上的拟人的用法,多用于文学用品中。

[例]“Ade,我的蟋蟀们!Ade,我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5、做书后练习。

二、动词

1、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动词分类:

⑴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希望、害怕、担心、讨厌

⑵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存在、发生、有、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

⑶表示判断(判断动词):是

⑷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

⑸表示趋向的: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

3、动词的语法特征:

⑴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

[例]及物:买收、听收音机、有书

不及物:游行、出发、休息

⑵动词后边一般可带“着、了、过”等:

[例]雨在下着,窗户关着

⑶一部分动词可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例]单音节动词:AA

想──想想,听──听听

讲──讲讲,闻──闻闻

双音节动词:ABAB

批评──批评批评,休息──休息休息

研究──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考虑

最后一课教案 22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 2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熟悉本课结构

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⑵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明确: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⑶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3、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⑴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他们已经收操了。

⑵ 另外:

① 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 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

③ 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的变化: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⑵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⑶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韩麦尔老师:

⑴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⑵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他哽住了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为什么他哽住了?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脸色惨白,因为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这宣布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窗外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这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先生的沉重打击,此时他的内心嫉妒悲愤和痛苦。

他哽住了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韩先生的沉重打击,表明了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因为韩先生的爱国热情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还是一位爱国人士,小弗郎士老师的爱国热情十分崇敬,所以觉得他高大。

⑶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⑷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请在文章中找出极度悲愤的词语和作用。

【板书】

最后一课

1、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韩麦尔 外貌 语言 动作神态

最后一课教案 24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生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

教学要求:

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

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鼓励质疑,鼓励学生难住老师的提问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⒉ 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自由发言、问题反馈三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学生发言

预测:⒈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⒉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⒊“我”为什么想 “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⒌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⒍“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⒎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⒏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呢?

⒐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

10.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11.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1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1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16.最后24-29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18.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19.文中的几个“可怜”有何不同的含义?

20.文中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改为第三人称?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22.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本文有何意义?

最后一课教案 25

〖创意说明

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屏幕显示)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譬如:“唉,这个小弗朗士,他总是迟到,可怜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

(引文见“资料整合平台”)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_______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_______的,选文则是________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_______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________地抗争;课文体裁是_______,文中的“我”(小弗朗士)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________,文中的“我”则是_______。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2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教案 27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潜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情绪,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1.引导学生掌握透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状况你期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样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情绪,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应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能够帮忙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向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描述。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能够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请大家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4.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5.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经过(11~23)宣布散学(24~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上课经过(11~23)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上课(7~23)下课(24~29)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 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透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职责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一、二、三小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组为一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四小组代表为主要发言人,二、三小组和五、六小组分别作补充,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搞笑;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潜力,也有必须的自控潜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状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十分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这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期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齐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这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情绪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激发想象,联想拓展

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不少于350字。

学生可先就情节构想讨论交流,然后互相评议,选出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布置作业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写一段文字描述韩麦尔先生。

2.整理《散学以后》,把它收到《成长的足迹》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透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这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述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述方法

明确:外貌描述、神态描述、动作描述和语言描述。

外貌描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述:“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述:“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述: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证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情绪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职责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之后,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资料。

教师提示: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贴合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的身份,应着重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三、环境描述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述。

明确: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述,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述又证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此刻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情绪。“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证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的深刻理解,也证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述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最后一课教案 28

课题: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最后一课教案 29

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识目标: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

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

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课时

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但是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现在在想些什么?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

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⑵《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2、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二、检查预习,出示投影

三、提问学生,了解背景

四、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五、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可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第二课时

二、品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6、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指导朗读:(放视频《五月的鲜花》,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 体会文章主旨)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想象创造──情感体验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岳飞戎马一生,最终却带着光复疆土的宏愿和无力回天的遗憾含冤而去。但他那坚决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根据下列词语,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字数400。当你写完的时候,你觉得岳飞与韩麦尔先生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明日论坛期待您的参与!

关键词:

公元1127南宋金朝

岳飞岳母百姓赵构和宰相秦桧狱卒隗顺12道金牌风波亭

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满江红》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幼稚、怕提问

疑惑、诧异深情、悲痛

难受、懊悔思索、内疚

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