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23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1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 2 )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 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 3 )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 、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 VCD 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 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 、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 、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 、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 、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 、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 、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 、“真空铃”演示: ———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 、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 、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 、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

三、测评与小结:

1 、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 、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 、声速:

( 1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 2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 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列举大自然中发声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3

【教学目标】

1、我初步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音的传播则需要通过介质来进行。

2、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观察物理现象来归纳出简单的科学规律。这种方法要求我们能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且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推理。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模式或关系。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实我们的推理是否正确。这种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进而深入理解和探索更复杂的科学规律。

【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

1课时

【教材】

琴音叉、透明钟形罩、软泡塑料球、橡胶绳、手鼓、金属支架、电脑多媒体。

【教法】

启发、讲解、实验、讨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身处于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美妙的音乐声、路上喧嚣的汽车声和孩子们的玩耍声不断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很难想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声音,人类将如何生存下去。假设时间倒流,画面逐渐模糊,音乐声悄然消失,在街头巷尾沉寂无声,孩子们不再畅快奔跑,整个世界好像失去了生机。我们无法感受到音乐给予我们的情感共鸣,无法准确判断汽车行驶的方向与速度,而孩子们也将失去表达自己的方式。没有声音,我们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交流方式。语言、歌唱和音乐是人类传递情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声音,我们可以分享欢乐、传达关心和思念,建立起深厚的人际关系。此外,声音也帮助我们发现并解决问题。想象一下在海滩上,没有海浪拍打着岸边,我们将错过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体验;在火警发生时,没有警报声和人们的呼叫,我们将无法及时逃生。声音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让我们能够意识到周围发生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另一方面,没有声音也让我们更容易陷入孤独、焦虑和无助的状态。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社交、互动和共享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并建立联系。而在无声的世界中,我们将失去与他人的连接,感到孤独并且变得难以忍受。此外,听觉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失去声音,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周围环境的状态,可能陷入危险甚至无法自救的境地。因此,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欢乐、传达情感,帮助我们建立联系,同时也提醒我们周围的变化和潜在的危险。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声音,认真倾听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并用声音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问:声音是通过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这些分子的振动通过相互碰撞传递能量,形成了声波。声波沿着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传播,以波动的形式向外扩散。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声音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发出声音来表达想法、感情和需求。此外,声音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听觉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警觉潜在危险,并获得信息和指导。同时,声音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放松。音乐、歌唱和自然的声音都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提供舒适的听觉体验。此外,声音还可以用于娱乐和艺术创作,例如电影、广播和戏剧等。总而言之,声音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并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部位,轻声发出一声"呵",你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每组两人,一人拉长橡皮筋并使其紧绷,另一人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

(3)进行实验二:用力敲击音叉,然后迅速将它插入水中。观察结果,发现音叉会激起水花四溅。

(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5)学生活动3:每组两人,一人拉长橡皮筋并使其紧绷,另一人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由声带的震动产生的,动听的鸟鸣声则是来自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振动。而蟋蟀发出的叫声,则是通过左右翅膀相互摩擦所产生的振动。

问:乐器的发声原理各不相同,这决定了乐队中各种乐器所产生音响效果的差异。例如,吉他发声是通过琴弦的振动产生的,鼓则是通过鼓面的振动发声,而笛子则依靠空气的振动来发声。正因为如此,乐队中的弦乐、管乐和打击乐器等所产生的声音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身处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而这些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并引起听觉的呢?当有物体振动或移动时,它们会产生声波。声波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播,并以特定的频率和振幅传达信息。当声波到达耳朵时,首先会被外耳捕获。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其形状和结构帮助集中和导向声波。接下来,声波穿过外耳道,撞击鼓膜。鼓膜是一个薄膜,类似于一个筛子,能够将声波转化为震动。这些震动然后通过中耳传递,中耳由听骨组成,包括锤骨、砧骨和副鼓室。当鼓膜震动时,它会引起听骨的运动,从而将声能转化为机械能。接下来,听骨的运动使得副鼓膜内的液体也开始振荡。液体中的振荡被称为内耳。在内耳中,听觉神经细胞通过毛细胞将振荡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在听觉皮层中,这些神经信号被解释和理解,我们才能够意识到并感知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个人站在房间的两边,一位同学将耳朵贴在墙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面墙轻敲,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

学生回答。

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

声音是通过振动物质传播的,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当物质受到震动时,其颗粒之间会相互传递能量,从而将声波传递出去。然而,在真空中由于缺乏物质,无法传播声音。

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通过介质传播产生了波动,我们称之为声波。声波由发出声音的源头向周围空气传播,当它们进入人耳时,会引起耳膜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

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慢是因为两者在传播介质中的方式不同。在空气中,声音是以分子振动的形式传播的,而光是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分子振动需要时间来传递到相邻的分子,使得声音传播速度较慢。而光作为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以299,792,458米/秒的速度传播,比声音快得多。

你有没有留意到空气传声和固体传声之间的不同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古代,战士们在休息时经常会选择枕着箭筒入眠,这样做有一个巧妙的好处,就是能随时听到敌军的动静。这是因为大地和箭筒都属于固体材质,固体传声速度快的缘故。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还受到压强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

25℃的水中,大约是1500m/s;

钢铁中,大约是5200m/s;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介绍回声

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或障碍物反射后返回的现象。比如当我们在户外大声喊叫时,声音会被周围的山峰、建筑物等反射,所以我们能够听到多次回音。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三。课堂练习:

看“请提问”讨论回答。

四。小结(让学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并完成以下实践活动和作业:课文2:在课本上认真阅读第37页,然后进行实践活动3。接着,将答案写在作业本的第372页上的三个题目上。请

【板书设计】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振动物质传播的,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当物质受到震动时,其颗粒之间会相互传递能量,从而将声波传递出去。然而,在真空中由于缺乏物质,无法传播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声音的发生及如何传播;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教学准备]橡皮筋、音叉、电铃、玻璃罩、真空抽气泵 、土电话、软木塞

[教学过程]

一、引 入

1、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播放流水声、鸟鸣声、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

2、多媒体展示:声波枪

提问如何解决声波枪可能带来的伤害引入新课。

二、声音的产生

实验1: 用两只手指轻放在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在振动)

(2)你知道什么在振动吗? (声带)

实验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

紧,拨动它。

(1)你听到声音了吗? (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实验3: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音叉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见声音吗? (不能)

播放多媒体:

(1)打鼓时,鼓面珠子不断跳动。

(2)弦乐器发声时,琴弦在振动。

学生发言并小结得出: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教师提出声源的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

教师提问: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回答:液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泉水叮咚;下雨时的雨声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刮风时的风声;吹管状乐器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多媒体展示:月球上宇航员间通话用无线电

教师提问:为什么宇航员不能面对面地谈话?声音靠什么来进行传播的呢?

实验1: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

(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听到 )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变得更响亮) __减弱___。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 几乎不能 )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不能 )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能 )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能 )

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2:将一只正在发声手机放在塑料袋里, 用绳子扎紧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能听到声音)

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将制好的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当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讲话时,你将另一个杯子罩在耳朵上,能听到同学说话的声音吗?(能听到)

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教师小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想一想:

(1)岸上的人的'脚� � )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多媒体展示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声音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小结: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教师提问:声波有广泛的用途,能举例吗?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 2、声现象捕鱼 3、探测海水深度 4、B超)

五、声音传播的快慢

读图:提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数据。

归纳总结: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在15℃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六、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七、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八、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声源(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能量:声音具有能量,并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5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课 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自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关键

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一。课前预习

1.看课本p12图1.1-1,思考: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2.用教室里自己身边的物体发出各种声音,并观察,思考: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学习新知识

●声音的产生

1.小实验(1)橡皮筋实验:和同桌共同完成。一人拉紧橡皮筋,一人波动。

a能听到声音吗?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b当橡皮筋振动停止时,还能听到声音吗?

(2)刻度尺实验:自己完成将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另三分之一用手压在桌面上,另一手拨动尺子伸出端。

a能听到声音吗?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b当尺子不再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吗?

(3)敲击桌子实验:将碎纸屑放在桌子上然后敲击桌面

a看到什么现象?能听到声音了吗?

b停止后看到什么现象?还能听到声音吗?

c.纸屑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2.通过小实验和对问题的思考,你觉得:声音使物体     发出的,         停止,物体       就停止。

●声音的传播

思考: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我们能听到彼此说话, 钓鱼时岸边太乱会吓跑鱼 , 古代将一大瓮埋在地下可以听到远处的敌方兵力的多少, 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为什么只能用无线电交谈?

猜想声音的传播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完成: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统称为    。      、     、       都是介质,都可以传声。     不能传声,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

认真阅读观察p15小资料,完成:

一般情况下       传播声音的速度快,其次是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是v=    m/s,声速的大小与传播声音的       有关。

三。收获平台

这节我们通过         方法,学到了物体         发声,并且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      、      等介质,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是     m/s

当   堂   达   标    题

考查知识点

一必做题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架在3060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5、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选作题:

1.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v=340 m/s)

2.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

a.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一、声音是什么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一般规律的方法。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重点难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学习过程】

1.声音的产生:请同学们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的传播:

(1)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当同学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试一试你还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吗?

(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 再把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

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一种波: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4.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气。

5.典型例题

例1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_______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传入耳的。

一、声音是什么---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3.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          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

5.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8.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9.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

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

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10.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

11.最近日本又发生了一场地震,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城市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里爬出来    d.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12.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       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7

1、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认识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知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能力与过程

通过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与人合作能力。

2、重点难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形式。

3、教学用具

听诊器、水杯、砂纸、木尺、声强传感器、土电话等。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课下十分钟,你们都做什么呢?

生:我们经常到楼下、操场上活动、玩耍。

师:十分钟过后,你们为什么又回到教室呢?

生:因为上课了,所以我们回到教室里。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知道已经到了上课的时间,应该回到教室了?

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

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招回教室。现在,老师正在讲课,你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吗?这位同学呢?你呢?还又你呢?坐在教室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师: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很普通,很平常,但是,它们却包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这些科学道理吗?

生:想!

师:要想了解这些,我们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同学们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那些问题呢?

(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

生:我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

生: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样的?

生: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这一问题来展开研究。(“物体传声”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自主探究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交流)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在尺子中传播。

(教师把学生猜想的结果板书)

2、实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许多的实验材料,下面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来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前,请看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j·y

实验完毕后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验证的是什么?怎样验证的?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因为老师讲课,我们都能听到。在老师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空气,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组的观点吗?

生: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上课铃声一响,我们都能听到,在电铃和我们的耳朵之间隔着空气,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师:假如没有空气的真空环境,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录像了解这些问题。

(播放录像)

师:能听到声音吗?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空气可以传声。

师:说的真好,接着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因为我们组有个同学挠桌子时,我们把耳朵贴在桌子上能听到挠桌子的声音。在挠桌子时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桌子,这说明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同意他们的观点,我� 像玻璃瓶,桌子都是固体所以我们实验发现: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生:老师,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隔壁的`阿姨用什么东西在墙上划,我就听到“唰唰”的响声,这说明声音能通过墙壁传到我的耳朵里的。这也是固体传声。

生:我们组也是这样的结果,打土电话时,声音是通过电话线从这一端传到另一端,再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这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生: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异议,那我们就做个试验来验证一下吧。

师: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能听到这位同学的说话声,而离得近的同学不能听到呢这位同学的说话声呢?

生:这说明这两位同学之间是靠线来传播声音的,所以说土电话是靠固体来传播的,而那两位同学是隔着空气,所以听不到这位同学的说话声音。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生:我 我把砂纸放在盛水的水杯中,让砂纸摩擦,我能听到敲击声,声音是通过水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师:可以这样说,但更确切地说声音是通过水、杯子、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师: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

师:很好。那么声音的传播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认为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在操场上玩时,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当铃声响时,各个角落的学生却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是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了解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又是怎样通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来一位学生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声音像水波一样向远处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像山峰一样向远处传播。

师:同学们描述的真好,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这样就会形成声音的波浪,就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活动3【导入】巩固练习

三、巩固训练,延伸提高。

师:你们知道了这么多科学知识,能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呢?请看第一题

1、出示课件: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人把耳朵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的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

师:说的真完整,哪位同学再说一说?

师:同学们解释的真清楚,看第二题你们能难住你们吗?

2、出示课件: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借助无线电通话机通话?

师:大家真聪明,我这里还有一道难题看你们能不能解决?

3、出示课件:一位老爷爷在岸上钓鱼,鱼正要上钩时,从岸上跑来三个小朋友,这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2-1-c-n-j-y

师:同学们真棒,已经把这些现象解释清楚了,那你们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物体传声的现象呢?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听诊器,大家感受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与体验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大家积极动脑,你们一定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有没有信心?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x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x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0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 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2.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教师指出:虽然我们刚才的假设都是错误的,但我们却通过

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法找到材料来阻断次声波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防御声波枪呢?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3分钟):有空气时,发声体发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用抽气筒抽出部分气体以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变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板书: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提出问题:假如现在有人要用声波枪向我们袭击,我们该怎样防御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在我们周围设立一道真空。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1995年,美国士兵在索马里使用了一种高粘度的泡沫,企图将示威的群众粘在地上,但是聪明的索马里人却很快地发现,只要在地上铺上报纸,人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让花费了巨资来研制泡沫的美国人无可奈何。现在,美国人又研制出了新式武器──声波枪,但是,我们这些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仅仅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就想出了防御的办法,不知那些美国人听到这些消息后,会做何感想?同学们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哪?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声速(2分钟)。

创设情境:有时候会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型与我们听到的话不同步,我们听到的声音比演员的口型慢了半拍。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表。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思考: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时,让士兵头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觉,可以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则记载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吗?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帮助我们解决了很重要的实际问题。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有成为科学家的可能,假如我们从现在开始,能始终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牛顿、伽利略和钱学森将会在我们当中再次出现!

四、想想议议、活跃思维(2分钟)

1、敲打桌子时,听到了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2、通过查阅教材中的声速表我们可以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但是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来测量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难度:①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探索: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测量这些量?测量这些量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②同学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要适当,不宜过近。测量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地精确。③每个小组认真讨论后,共同设计一种实验方案,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一下,看看哪一组的办法最好。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1分钟)

作业:教材p16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猜你感兴趣:

1、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2、教研组发言

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

4、模板。设计与反思

5、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1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1.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

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四。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

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P38(以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形成的疏密波类比声波的传播,加深对“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理解。)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P38—39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39—41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物质

速度(米/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空气

340

1.0倍

1500

4.4倍

木材(松树)

3300

9.7倍

铁、玻璃

5000

14.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1、3、4、5、6。

(2)完成学习活动卡P28。(由学生回家完成四个实验中的1——2个)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5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

目标

知识

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

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

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

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学生活动

不能

利用无线电信号

有的认为很快,不需要时间,有的认为需要时间

通过直观感受,提高兴趣,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亲自经历,感受才最深刻

资源的不断渗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事物观察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

该实验不容易成功,我们用视频取代,效果也很好

速度的单位可以稍做介�

声音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小于液体中的速度,更小于中的速度。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发声和传播

一、声音的发生: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课后反思

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都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6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发声停止,声音仍可以传播。

三、声速声音在每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休、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

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两个、塑料桶一个(里面盛有水)、两个铁块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声音;

(2)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

(3)教师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2、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音叉、尺子,怎么让它们发出声音?

(2)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3)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摸着自己的喉咙数1到10,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5)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6)教师:(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教师: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声源的概念)

3、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2)课本上的想想做做

(3)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

(4)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5)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6)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7)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声波概念。

5、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1)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讲解回声的知识)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4)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5)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6)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a.15oC时,V声=340米/秒25oC时,V声=346米/秒

b.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c.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oC时,340m/s(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

(1)15oC时,V声=340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8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在小学也学过声音,所以声音对于学生来讲是很熟悉的。正因为司空见惯,所以学生从没思考过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没有思考过自己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本节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处于较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的声音的情景和活动,把学生引入到声音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于声音相关问题的思考。

现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作为刚接触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学习本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感悟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社会的联系,也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基本要素,加深对探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的物体的差异,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对比观察能力。能概括出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

3.通过“真空罩中的响铃”实验及气体、液体、固体传声的实验或实例,观察、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常温常压下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并能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进行简单计算。

5.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6.初步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听觉产生的过程。

7.通过列举声音产生的实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8.通过听觉感知,初步领略声现象,感受音乐的美妙,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让学生尝试利用身边的各种工具发出声音,比一比谁能发出的声音种类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为什么有大小”“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等,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反思】简单的小互动环节让学生都充满了参与感,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

2.“知识点”教学

声音的产生

实验1:取一个音叉,敲击音叉会发出声音,观察到琴弦在振动,用手按住正在振动的音叉使其静止,观察是否发出声音。

提出问题:

(1)你能听到什么?此时音叉处于什么状态?

(2)当手按住音叉使其静止时,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回答得出: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发声停止。

进一步提问:你怎样知道音叉在振动?通过什么证明?引出实验2.

实验2: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和静止的乒乓球,观察实验现象?由此可以得出发声的音叉在做怎样运动?

虽然不能直接看出音叉在振动,但是可以通过溅起的水花和被弹开的乒乓球推理得出音叉在振动。这里用到了转换法和放大法。乒乓球和水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能力提升:让学生利用转化法观察到敲击桌面时桌面的振动,并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如在桌上放小纸片,滴小水滴等。有些方法的实验现象可能并不够明显,此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改进实验方法,在实验中进一步领会转换法的思想。

实验3:学生朗诵一句话,同时手摸喉头,体会手有什么感觉,停止说话时手还会振动吗?

实验4:学生用一只手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另一只手拨动伸出的部分,钢尺振动并发出声音。当钢尺停止振动时还有声音吗?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钢尺振动发声,停止振动时停止发声。

学生总结得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4)固体、液体和气体均能因振动而发声。

小拓展: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就是这个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让学生观察总结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在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转化法这一物理学中重要的思想,学会运用。

【反思】在这一实验环节,教师应该提取熟悉实验过程,确保实验的成功率。另外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桌面振动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要让其产生畏难情绪,体会物理学习的快乐。

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举例:现在讲课同学们都可以听见我说话。

2.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演示实验:将手机用塑料袋包装好放入水中,打开手机铃声,请学生听此时的铃声。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进一步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例子?教师举例:

有人钓鱼时,为什么不能在岸边大声说话交谈?这说明什么?

水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为什么能保证动作整齐划一?这说明什么?

渔民为什么可以用电子发声器捕鱼?怎么办到的?

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实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实验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并运用这一知识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液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做到学以致用。

【反思】在举例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一时并不能很好地反应过来,此时要善于引导:如让学生回忆游泳时在水中能否听到岸上的人叫自己。

3.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1:学生将一只耳朵紧贴桌面,将另一只耳朵堵起来,在桌角另一端轻敲桌子,是否可以听到声音?将耳朵离开桌面,另一只耳朵也松开,在同样的位置用同样大小的力敲桌子,是否可以听到声音?两次声音大小是否一样?为什么?

实验2:请学生用“土电话”感受两人对话,其他同学听不到,这说明什么?

进一步拓展:使用土电话时,捏住线上的一部分,则另一方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手捏住线阻碍了线的振动影响了声波的传播;如果使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另一方也听不到声音,其原因是松弛的线不易传声。

电影中有将耳朵贴在地上听到远处马蹄声的场景,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动手进行简单实验,通过实验对声音在固体中进行传播这一现象进行总结归纳。

【反思】在实验1中学生基本都成功进行了实验,实验效果良好。在实验2中部分学生的实验效果出现了问题,这类实验应该提前准备确保成功率,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请学生思考这样一种环境——既没有固体,也没有液体,也没有气体。

学生回答:真空。

教师提问: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我们的声音能不能传播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播放演示实验视频:真空罩中的电铃。做实验前先打开电铃,问学生能不能听到铃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耳边的?如果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不能传播?这说明什么?

实验步骤如下:打卡电铃,能听到清晰的铃声,把电铃放入真空罩中,打开抽气机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关掉抽气机,请学生听此时的铃声。学生几乎听不到铃声。打开真空罩的通气孔,让空气缓缓进入真空罩内,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强。

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并讨论,学生理解: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释航天员在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直接用语音交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演示视频理解真空不能传声的物理知识。

【反思】学生虽然得出这一结论,但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准确解释航天员在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直接用语音交流的原因。

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投影演示实验:用滴管向平静的水面上滴一滴水,观察水波的传播。用水波做类比,使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入声波。

提问:在运动会上观看田径比赛,裁判和观众是先听到枪声还是先看到枪冒烟?为什么枪的烟雾和声音同时产生,却是先看到烟雾后听到声音呢?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声速比光速小,引入声速的概念。

提问:声音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敲击很长的钢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两次声响?

请学生讨论:对着山崖大喊,会有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室里说话时有回声吗?为什么?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1)回声的概念。

(2)人耳能区别回声的条件是比原声晚0.1s以上。

(3)如果回声和原声时间间隔比0.1s短,回声存在但人耳无法区别,只会加强原声。

请学生解释打雷时隆隆声不断的原因。

教师介绍三音石、回音壁等回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回声的概念及回声产生的条件,并利用回声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回声存在这一误解:以为“回声”和原声时间间隔比0.1s短,那么就不存在回声。教师要对这一观念进行纠正:听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只是因为相隔时间过少无法区分。

3.应用与提高

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五、教学反思

引课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出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中,重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利用身边简单器材进行小发明、小创作。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学生回答:想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思考]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会听到“砰、砰”神奇的枪声,这时大家都会惊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来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气温超过42℃,沙漠中的石灰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炸裂,现在你知道枪声哪来的吗?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科学吗?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看来声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声有一定的速度。同学们通过33页小资料的表格,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 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 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观察的方法,探究回声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设施:

共鸣箱、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利用上课铃声引入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检查作业

教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敲动鼓面有纸团的鼓。分析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结论:鼓面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拨动梳子使其发声,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结论: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

①敲响音x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②敲响音,把其放入水中。

解释振动:物体来回往复的。运动叫作振动。

结论:音x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拨动学生自制的六弦琴使其发声,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实验:摸着喉头发生,体验,分析原因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过来有嗡嗡的声音,那么,它们发生靠什么呢?

结论:翅膀的振动

板书:

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教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我们知道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为咱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启动,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用手机试试)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教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结论:空气中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那声音是怎么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里的呢?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教师:咱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其他的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比如液体,学生回答水可以。

教师演示实验:把一音乐盒密封后放入水中,分析现象

结论,水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教师:上节课让大家做“土电话”都做了吗?

学生演示“土电话”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板书: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师:在雷雨天,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光速比声速快)

学生看p30声音表,并分析特点

板书: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一般情况下,中传播声音最快,其次是,中传播声音最慢。

学生介绍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教师通过图片进一步介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回声的形成

学生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小距离

已知:t=0.1s v=340m/s

求s/:

解:由v=s/t得s=vt=340m/s×0.1s=34m

s/=1/2s=34m/2=17m

答:最小距离17m

教师:如果要测定海底深度,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怎么计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 发生 .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 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 ,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

(1)、得出: 、 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

(2)、该实验的方法是 。

(3) 该实验的结论是: 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 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 体,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 有关,还跟 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 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且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鼓,音叉,纸屑若干,盛有水的烧杯,钟罩,抽气机,闹铃,气球。

学生准备:音叉、纸片、梳子、乒乓球、水杯、小铃铛、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学生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教师明确教学的研究目标: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声音传播的快慢。

探究性活动一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学生得出结论:振动的`物体能发出声音。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活动:敲打桌子

思考: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演示:击鼓

问题: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演示:敲击音叉

问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音叉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

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

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作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收体),中间为传声物体(课桌)。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实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实例来证明你的观点?(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体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①听到铃声;②听到人的说话声;③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

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速以及估测

情景: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回声

问题:

1.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

问题: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

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

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多媒体播放“天坛的声学建筑”

多媒体展示音乐厅、琴房的图片

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学生回想音乐教室墙壁的构造,阅读课文,了解声音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吸收。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声速及相关的应用。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理解声速的含义。

2.课本P38-39:作业1-6题。

【教学板书】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 ℃)中声速是340 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教学反思】

这节的知识点相对其他章节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精心设计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强,并且通过音叉、鼓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对“化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质问题时,还要注意做好铺垫,让学生说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要恰当地铺设台阶,适时引导,让学生觉得实验过程是他们自己设计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3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l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l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l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l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l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 设计思想

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为基本指导思想。导入上紧扣书中彩图,以大象间是如何交流的?作引入,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和观察以及教师演示,使学生从多角度明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教具准备

音叉、小槌、橡皮筋、玻璃钟罩、抽气机、收录机。

四、 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看P10大象的图,让学生思考,讨论:

1、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

2、 � 学生讨论:猜测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中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

3、 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4、 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这些问题学过这一章后就可以解决了。

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出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一]、声的产生

(探究)让学生自己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演示)敲响音叉,观察发声的音叉。

张紧的橡皮筋,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

观察课本P12四张图。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想想议议)观察P13插图,教师介绍: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发出声音。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音器官,而雌蝉没有,在腹部只有接收声音的器官。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1、 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2、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这里也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制作土电话,实验方法如上。)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演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里,接通电源,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最后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请学生观察现象。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稍作介绍(以水波作比较),略)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想想议议)请学生设计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小实验。或找出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

例:(1)人潜入水中后仍能听见岸上的讲话声;(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总结: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以上通过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雷声、回声等,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枪的声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阅读P15小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总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课小结:略

五、 课后探究与实践

1、给你以下器材:秒表一个、听诊器一套、塑料保鲜袋一个、大烧杯一只和一些水。你能设计一个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吗?说出你的方法并动手试一试。

2、动手实验:

【器材】火柴盒、尺子和棉线1米左右。

【步骤】

(1)。把棉线的一端穿进火柴盒,连在盒内的火柴杆上,另一端拴在尺子上,如图1.

(2)。一位同学手拿火柴盒紧贴在耳朵上,同时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同学用手指甲在靠近拴线的尺子一端划动,这时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的同学将会听到______,它是由______产生的,同时观察一下拉紧的棉线,发现______,这说明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分析声音由声源(振动的刻度尺)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