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
【学习目标】
1、会认“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1、或多媒体课件,有关青蛙的知识。
2、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等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可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揭示新课,板课题:小蝌蚪找妈妈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
1、标出不认识的字。
2、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1、课件展示生字。指名读,正音。
2、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
3、指名介绍记字的方法。
4、组词练习。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五、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分段读课文,自己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结合图学习:
1、指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蝌蚪的样子),理解“甩着”。
学生齐读这一段,体会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动作)
2、读第2自然段,看图比较。
思考:小蝌蚪找到了谁?结果怎样?
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二幅图,比较后,说说几天后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板书:长出两条后腿。
课件展示理解“迎上去”,用做动作的方式帮助理解。
分角色读。
⑵ 从鲤鱼阿姨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自己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
板书:四条腿 宽嘴巴。
3、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⑴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多媒体或做动作帮助理解“追上去”。
⑵ 交流:为什么小蝌蚪会错把乌龟当妈妈呢?
⑶ 分角色读。
六、小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主角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资料,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和媒体准备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 今日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以读汉字为主。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生汇报,从哪几个自然段中能够帮忙小蝌蚪找到妈妈。
三、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第一张图片,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样样
默读课文用--划出写小蝌蚪样貌的句子。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随机学习生字“灰”。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可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期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先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习生字“披、鼓”。
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的外形特点。
师:假如你此刻是青蛙妈妈,你想来介绍一下自己吗(生带头饰上台汇报)
四、写字指导
1、观察“有、在、什、么”,学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范写,学生描描述写。
3、评价。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和音像材料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插图、音像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从而感知青蛙的变化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⑴ 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⑵ 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
(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学课文
揭示自学要点: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笔画结构、试着给生字编码,若不会的作记号提出来。
2、你认识画面上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
3、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上述学生通过观察、朗读、动手操作,自学和理解的过程中,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探索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培养。当然,低年级学生自学活动中会有一定难度,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指导。)
(三)、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学生读课文。
2、教师范读。
3、再次读文,自查朗读情况。
4、出示词语,检查识字情况。(见课件)
(1)你会读哪个词语就大声的读出来。
(2)谁愿意当小老师你认识的字词教给同学们?
5、识记生字。
学生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教师可适时引导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到的灰色的东西。
追(或迎):谁愿意把追(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披:我这有件衣服,谁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样的人叫阿姨?
7、指导写字
(1)请大家先认真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2)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 请同学说一说占格位置。
(3)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其他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说说哪些字写的好,哪些字写的不够理想。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读文之前老师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认识生字,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效果要远远好于部件记忆法。)
(四)、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1、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 找出与插图对应的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课文。
3、 自由读全文,想一想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给学生自主选择读内容的权力,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读书。)
4、小蝌蚪在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有趣的事,而且身体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大声地读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小蝌蚪的身体变化的句子。
5、小蝌蚪在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6、你能用上“先…再…接着…最后…”来介绍一下吗?
(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搞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身体变化,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介绍,既训练了语言,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一箭双雕,扎实而有效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五)、拓展学习(作业)
1、课后进一步了解有关青蛙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2、通过查找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一种动物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以后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检测题
1、读一读,说一说。
碧绿的衣裳 碧绿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长长的尾巴 长长的( ) 大大的脑袋 大大的( )
2、填空。 ( )里有( )小蝌蚪,大( ),( )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小蝌蚪成长的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小动物吗?(青蛙和小蝌蚪)你知道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板书:1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我们都有自己的妈妈,小蝌蚪也不例外,可是,我们这篇课文里的小蝌蚪找不到它们的妈妈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二、介绍作者
盛璐德:(1912~1985),女,上海市人。1956年,被评为幼教一级教师、市优秀教师和市先进工作者,后被选为长宁区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静安区第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2年,盛在自己班级试验"认语教学法"引导幼儿认识环境,掌握语言。1953年,她先后开25节观摩教学课,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赞扬。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
(1)表演法识记:表演认读“甩、捕、迎”,
(2)图文结合法识字:利用小蝌蚪图片认读“脑、袋、灰”,利用鱼图片认读“阿、姨”,利用乌龟图片认读“龟、宽”,利用青蛙图片认读“顶、披、鼓”。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池塘水塘头脑电脑脑袋袋鼠灰色黑灰哇哇大哭教室教书捕捞捕捉欢迎迎接阿姨阿爸阿姨姨妈乌龟海龟披上披着打鼓敲鼓
(重点指导生字“脑”为鼻音,后鼻音“塘迎”等。“捕”的声母是b,
避免错读成pú;强调“披”的韵母是ī,避免错读成pēi;强调“迎、顶”的韵母是inɡ,发准后鼻韵母,读准生字。)
(2)学习多音字:教(jiāo ji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
在这里,“教”读“jiào”,是“指导、训诫”的意思;还有一个读音是“jiāo”,是“传授”的意思。组词如下:
教jiāo(教学)(教书)(教课)
jiào(教师)(教室)(教育)
②读一读:
我的妈妈是位教师,在二中教学。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池塘直接或间接对人类有害的虫类。
快活蓄水的坑,一般不大,也不太深。
害虫高兴,快乐。
(5)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看图,了解图意,初读感知。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挂图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3)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结合图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先遇见鲤鱼——然后看见乌龟——最后看见了自己的妈妈青蛙。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结合课文插图,一目了然。先对课文内容大体把握,了解课文脉络。】
四、学习“会写字”
两哪宽顶眼睛肚皮孩跳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睛、哪、肚”。如“睛”“目”加“青”就是“睛”。
用熟字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皮”:“披”减去提手旁就是“皮”。
用熟字换一换的方法识记“孩、跳”。如,“该”的言字旁换成子字旁就是“孩”。
运用形声字识字的方法认识“顶”,如“顶”中页字旁表意,“丁”表示读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宽”,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哪顶眼睛孩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肚”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宽”和左右结构的字“哪、顶、孩、跳”,学生练写。
两:第二笔竖、第三笔横折钩围成的框稍大,前后两组撇点前小后大,第二组的撇尖穿插到第一组的点的下方
哪:左窄右宽,每部分要紧凑,中部的横折钩和右部的横撇弯钩都不要向下写太长,最后一笔悬针竖最长。
宽:宝盖头写宽,首笔点在竖中线上。中间部分写窄,下面部分是“见”,撇和竖弯钩要写舒展,略宽于宝盖头
顶:左窄右宽,左低右高;“丁”的横和竖钩都不要写太长,“页”的竖在竖中线上。
眼:“目”要写得细长些,比右边稍短。
睛:左窄右宽,“青”的第四笔长横从横中线起笔,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
肚:左窄右宽,月字旁写得窄长,“土”的短横在横中线上,竖跟月字旁相比要起笔高收笔早。
皮:第二笔长撇斜度要小,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又”的横撇要横短撇长,捺舒展。
孩:左窄右宽,“子”末笔横变提,斜度大,“亥”第三笔是撇折,撇折经中心点在横中线下侧向右折。
跳:左窄右宽,“兆”的撇斜度小,沿竖中线右侧往下,撇尖穿插到足字旁的下方。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动作的词:蹲着披着露着鼓着甩着
(2)表示蝌蚪外形的词语: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3)表示青蛙外形的词语: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大眼睛;
2.练习运用:练习用“披着露着甩着鼓着”说话。
(1)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青蛙妈妈(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词语,让学生初步积累这些词语,鼓励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学习运用,增强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自主学习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解决了阅读障碍。积累了很多识字方法,学会了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语并会恰当地运用词语。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把各段连起来,理解课文内容。
3、从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5、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是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教学难点:
懂得应保护青蛙,并能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小蝌蚪、长出前腿的蝌蚪、长出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蝌蚪、青蛙”小图片。
2、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二)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三)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引出课题。
1、一只青蛙在茂密的水草中产下了许多卵,卵一天天地长大,长出来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小蝌蚪)
对: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学生自己设教学目标。
问:从课题你知道什么?
学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3、师归纳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小蝌蚪找它们的妈妈去。通过学习,我们要知道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在找的过程当中它的形体有什么变化。学习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还要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思考:
1、小蝌蚪找了几次才找到妈妈?
2、它们都找到了谁?
读后学生回答:小蝌蚪找了三次才找到妈妈。它们找到了:鲤鱼、乌龟、青蛙。过渡: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段)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在自然段前标出序号。
(三)看图逐段学习理解。
1、观察第一幅图,说图意。
这幅图画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这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玩。)
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
贴出小蝌蚪的图片。
板书:大、黑、长长
它们在水里怎么游呀?
快活、高兴。
你觉得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我觉得小蝌蚪长得很可爱。)
(3)指导朗读。
小蝌蚪长得这么可爱,在水里那么快乐活泼,我们读这一段就应该读出它们可爱、活泼的语气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都在想:我们的妈妈在哪?要跟妈妈学点本领那该多好啊!于是它们下决心找到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呢?找妈妈的过程当中它们自己有什么变化?我们学习第2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学习方法:读,想,说。
想:
1、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2、小蝌蚪看见谁?告诉了它们什么?
说:
什么样的小蝌蚪?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小声读第2自然段。
贴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图。
(3)投影:
①看清小蝌蚪长出的两条后腿在什么位置。
②迎上去:面对面过去。
③观察小蝌蚪,迎上去时是什么心情?(着急的心情)
④我们读小蝌蚪说的话就应该读出它们着急的心情。
指名读、女生读。
⑤我们再观察鲤鱼妈妈回答它们的话是什么语气?(和蔼、可亲)那么我们就用和蔼的语气来读鲤鱼妈妈说的。话。分小组分角色试读,请两组分角色朗读。
⑥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们是先读再想这两步来理解内容,最后说出了这段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小声读第3自然段。
边读、边想。
(2)看投影,观察小蝌蚪前腿的位置。
贴出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图。
演示:追上去。
(3)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什么心情?(高兴。)他们怎么叫的?谁试着读一读。
(4)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那为什么叫它妈妈?
(5)乌龟怎样回答小蝌蚪的?(笑着说。)
(6)有语气地读第3自然段。
(7)这段主要讲什么?
(又长出了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以乌龟为妈妈,从乌龟的话中,小蝌蚪又知道了它妈妈长得什么样。)
过渡:小蝌蚪知道妈妈长得什么样,他们又继续往前找,这回找到妈妈没有?我们学习第4自然段。
5、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这段,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2)指名汇报。
(尾巴变短的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从它的话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做书后练习题2。(投影)
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________。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
这段主要写什么?
(尾巴变短的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过渡: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又会怎样呢?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贴青蛙图。
指图问:我们现在应该叫它们什么呢?
(小青蛙)
追问:小青蛙怎样到了荷叶上?用了哪些动词?
(蹬、跳、蹦)
这三个动词用的非常恰当,生动、具体写出了青蛙具有跳跃的本领。
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他们要做些什么呢?
(跟妈妈一起捉害虫。)
青蛙一天捉70个害虫,一个月捉2100个,一年捉15000个害虫,所以人们都称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向小蝌蚪学习什么?
(做事不灰心,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成功。)
(四)朗读全文。
朗读这篇课文,我们应该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你们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当中,它们开始是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不久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就变成了青蛙。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了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他们。今后我们做事,一定要像小蝌蚪那样:遇到困难,不灰心,直到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