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教案【优秀12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

环境教育现实背景与目标 1

关键词:环境教育;学校教育;探索途径

一、环境教育的现实背景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弘扬生态文明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因此环境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如果说以前倡导环境教育是一种前卫的教育思路,那么当下对环境教育的不重视则是教育的一大缺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极大发展。但与此同时,粗放型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经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国家提出,要在学校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以学校为依托,促进全社会公民环保意识的大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是培养环境素质的大好阶段。开展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环保素质,一种对自然敬畏与尊重的思维方式。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不可否认,目前学校教育依然存在着为应试而教和为应试而学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环保教育形成了冲击。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这就告诉我们,环境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教育,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被欧美国家普遍接受的环境教育模式是英国学者卢卡斯教育模式,即关于环境的教育。这一模式注重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现有环境为教育资源,实现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价值观念与态度。鉴于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以探索环境及环境问题中各种复杂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研究性学习策略中,环境教育设计可以立足环境问题的识别与分析,并为学生提供模拟参与决策的机会,让他们尝试对某些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关于环境问题中道德评判内容,鼓励学生进行环境价值观体系的调查,厘清文本上的环保意识与行动自觉环保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二、环境教育的目标路径

环境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鼓励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活动中去。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以绿色校园的标准来审视学生生活的环境,应是环境教育的重要依托。这里说的校园,主要是指校园硬件设施、教学用房、辅助用房、花圃苗木、道路、能耗等,这些都是显性文化元素,但这些独特的文化风格与内涵,能深深地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正因为此,我们应把绿色校园作为环境教育的第一现场,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的环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个有良好氛围的绿色校园,能为开展绿色教育提供一个最佳的教育场所。绿色校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大的环境教育情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逐步产生情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慢慢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并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探究环境问题和环境因素的自觉与自信,进而促进环境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他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样看来,绿色校园本身就是一环境教育场所,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最直接的有效手段。有了绿色校园的依托,就可以把校园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最� 同时绿色校园作为显性文化,要按照美学规律布局,应集园林、教育性、科学性为一体,体现低碳建筑艺术性。让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美化,校园的节能降耗设计,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让爬山虎妆点校园单调的墙体,在有泥土的地方植上绿色植物,在水池里放养鱼虾,对自来水管跑冒滴漏进行调查,设计更合理的节能方法,调查照明用了多少节能灯具,探究平房顶建设屋顶花园还是安装太阳能更合理等等,使校园自身的残缺成为学生积极实践的挖潜空间,在环境教育上体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把校园装扮成舒心雅致的花园,亲身感受美好生态环境带来的怡人感受。让绿色校园在学生的感受中升华成建设美好环境的激情和动力。环境素质的培养应遵循一定的层次,首先需要储备一定的环境知识,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这样才能形成关于环境问题的判断能力,才能够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应该说,环境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靠教育和实践活动进行推动。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学习将激发他们探求环境知识的欲望,进而发展正确的环境价值判断能力。每个人既不做绝对的环保主义者,也不做环保问题麻木不仁者。每个人要在思想上具有环境保护的观念,然后通过内心的选择和决定,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算基本具备了我们所要求的环境素质。国家有关文件中曾明确指出,环境教育要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学科教育活动中,可通过相关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贴近生活实践,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选取具有地方特点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认识环境、关心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各种活动。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现象及各种层次的环境问题展开调研,思考各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从可解决的问题入手,以教室、学校、家庭和当地社区的现实环境问题作为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增强他们的自信,使他们愿意进一步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实践中以绿色校园入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入面窄,但出口很宽,内容涉及水、气、声、渣、能源资源,低碳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环境教育既有知识普及,又有能力培养,特别注重实践能力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在教学中,从他们身边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入手,使他们在参与实践中不断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关注环境问题,并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出自己的评判。要使学生意识到,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例如,人们熟视无睹的一些生活劣习,随意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垃圾无序投放的不良生活习惯。通过一些小问题的改进,来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信心,每个人的行动加在一起就能汇聚巨大能量。对学生们来说,关注身边的可解决的环境问题就是身体力行在为环保事业出力。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点,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探究和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增强信心,并愿意进一步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环境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的工作。要想真正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单靠学校教育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中,我们的社会才会越变越美好。只有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利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学校的环境教育,我们的地球才会天更蓝、水更绿。

参考文献

环境教育教案【优秀12篇】

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2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方向教育,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条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注重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利用学生自制课堂纪律进行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练习习惯。其次,我还注重榜样模范的力量效应,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对凡有乐于助人的学生予以鼓励、表扬,同时还注重培养小组长,由小组长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这样,学生既能形成良好的学

二、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教师要看到学生自我锻炼意志的愿望,并鼓励他们自主活动。如对自觉性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自己制定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并指导他们正确分析主客观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学生在明确行动目的,了解困难过程以后意志锻炼收获更大。我在每周每班中将一节体育课定为小组自主活动课。要求学生自己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素质练习或游戏进行活动。学生积极性较高,他们愉快地玩起了跳绳、打羽毛球等日常游戏,也自觉组织篮球赛,往返跑等体育活动,运动场上往往笑声不断。同时,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本小组规定,不用教师加以管制。整节课,学生都体现了积极、自觉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这种效应还延伸至课外及自习课,在课外活动及自习课话动中,学生也能自觉、积极地参与。

三、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将心理倾向于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以便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和体验到成功感, 有自卑思想的学生,大多是性格懦弱、思想抑郁的学生,几乎没有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很少受到教师的表扬。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较弱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不敢尝试,不敢参与某项活动或练习。教学中,我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表现,适时地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敢于尝试。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积极练习,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如在一次排球课上,一个自身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垫球姿势不太标准,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敢做动作,经过教师的鼓励,他大胆尝试,最后可以大方的在同学面前做动作。

四、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往往在家中较受宠爱,因此常表现出霸道、自私、缺乏爱心等。为了培养学生爱心,让学生相互关心,每新接一个班,我就规定一条体育课堂纪律:积极汇报,大胆说话,发现课堂中有学生不适应立即向教师汇报。学生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课堂中发现有人不舒服,就会马上来报告,我就及时处理,同时还安排相应同学去照顾。既避免了课堂意外的发生,又充分调动学生相互关注、相互关心。时间长了,学生对体育课中常见运动反应症状有了一定了解,对一些常见症如:中暑、肌肉痉挛等能边报告边处理。学生间相互关注、关心了,学生关系融洽了,班级更团结了。

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确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训练中,某一项目完成得不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思考,找出不足,思考怎么克服,并积极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累了”“我不干了”等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如果有了这类想法,应尽快打消。

六、教师以正确的教态、积极的心理影响学生

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3

环境教育按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可分为普通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两类。普通的环境教育课程是小学到高中的环境教育课程以及大学非环境专业的课程,这主要是培养大众对环境的整体认识和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破坏的后果。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普通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做了严谨详细地研究。国家很重视普通的环境教育,因为它的受众比较广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可以培养更多的人的环境意识,这对保护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该计划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作出了具体规定,即“要使学生懂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杨帆,1998)

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环境、热爱环境、自觉地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初步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增强环境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等。中学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环境的复杂结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等。(转自:杨龙海,2001)我国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正在步入正轨,在努力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有些学校一改环境教育渗透在其他学科的做法,环境教育单独设课,这足以体现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小学的《环境与卫生》,初中的《环境保护常识》等,高中的《环境保护》、《STS课程》、《环境调查》、《环境科学实验手册》大学的环境通识教育是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活动上都较中小学的环境教育高了一个层次。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实施者,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通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普通环境教育是鉴于全民的环境素质整体不高而实施的,是在社会上普及环境知识,传播环境理念,从而提高全民的环境素养,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发生了再去治理。对人类环境素养的培养,环境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比政府部门和环境机构的效果都要好。环境教育就是针对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环境教育的实施也要找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目前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因素占了很大比重,这就需要对人的意识进行优化,培养人类的环境意识。有人说,环境的污染首先是人类意识的污染。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意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环境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培养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来讲,也就是从理想角度出发,环境教育能优化人类的环境思想,让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甚至杜绝环境问题的发生。但是现实社会中人类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无休止的破坏环境,使得环境问题急剧的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环境教育的干预。环境教育试图寻找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这是任何一个集团或组织都无法超越的利益,成为全人类改变现实环境问题的有力也是有效的工具。

专业的环境教育受众人群数量比较少,但是都是环境专业人员,它对环境问题的响应也是至关重要的。对环境法问题的解决,两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是对人类环境素养的培养,另一个就是培养人类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而培养人类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专业环境教育的开展,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司指出专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环保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学生。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培养环保科技和管理人才。我国的环境教育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专业设置和结构体系都趋势于合理,基本上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对环保人才的需求。

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4

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的观测、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

环境教育范文 5

生态学的概念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首先提出的,指的是研究自然物周围和自然物的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所以在教育生态系统这一名词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理解教育生态学,顾名思义指的是教育和生态学的结合,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在与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可以从体育教学生态化来释义,而体育教学生态化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阐述,把系统论、协作论、突变论等多重理论结合起来,用来在体育教学中使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观察体育教学的实施并且试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终使体育教学事业在各项教育中更好的推广。而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则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来研究体育教学,本文特定的环境指的是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实践性较高、信息交流的频繁、和其他生态系统要素密切联系,这关系到每个大学生以后在各自人生的发展,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要更加明确发展方向。但是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校园文化、教学的风格、师资的配备,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不均衡是在情理之中的。

2教育生态系统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目前发展情况

大自然中生态环境是讲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通俗的可 经查阅文献资料得知,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正在趋向于生态化的发展,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处于非生态化的状况,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高校体育教育环境非生态化现象

在研究目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程度时,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能素质现状和运动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计2185人参加,涉及了17所高校学生,统计结果显示体重超重的占据了33%,且男生的超重人数比女生人数高27%,近视率高达76%,且女生近视率要远远的超过男生的近视率。超过39%的学生出现过颈椎肩周等疼痛症状。低于10%的学生每周有三次及以上的体育运动。很多学生每学期没有体能测试,高达20%的学生运动时出现昏厥的现象。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生态系统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是非生态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我们对传统教育环境的深思,那么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2.1.1高校及学生对体育教育观念的缺失

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的发展是要求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求各种教育过程的因素互相协调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因素就是观念意识的问题,进行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有效实施的时候首先要保障教师与学生的观念相互和谐不偏差,但是事与愿违,目前在查阅有关新闻的时候发现国内60%的高校中教师对体育教育理念非常古板,很多高校的学生对体育教育重要性观念严重缺失。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生态化是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要与陈旧的观念进行摩擦和碰撞,从而获得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系统内部真正的和谐。在高校体育教育的环境中老师起着引领者的重要作用,通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传到学生潜在学习意识中。但是目前在高校中有很多的体育教育者的观念还是墨守成规,只是当作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放松的一个环节,缺少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这就从根本上就把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悄悄的抹杀掉了。同样在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学生体育强身的观念意识已经逐渐被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而改变,在文献的查阅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教育是可以不开设的学科。这就是教育生态系统中高校体育教育长期的非生态化发展,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已经长期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体育对今后自己发展的重要性。在有关教育组织在对50岁以上的老者进行“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是”问卷调查中高达90%的人回答是健康,客观体现出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这同时和高校体育的要求恰好相同。因此学生体育教育观念的缺失会严重加速高校体育教育环境非生态化的发展,影响了教育系统生态化的发展。

2.1.2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滞后

自从12世纪近代大学在欧洲的土地上孕育产生,800多年来形式多样的高校已经遍布了五大洲,但是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环境中对体育文化教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现在高校的体育文化教育已经脱离学生和社会的现实需要,用一种特定的思维去考查文化的需求,已经脱离了体育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其实就是高校在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发展中缺少对我国青年和社会所需的考察,这远离了本民族文化对传统体育的真正价值。高校体育教育在不断进步的时代中也在逐渐减退,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 另外一个方面,体育文化的滞后是与用在体育教学的经费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体育教育的设施比较陈旧,使一些课程无法正常的实现和教育的理念无法更好的贯彻。体育文化的滞后性使学生天生具备的自由天性被教育滞后给磨掉了一大半部分,无法切合实际的做到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的理念,严重的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快速发展。

2.2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影响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训练力量和充沛的财政支持。同时意味着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的发展,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已�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这就表明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达到最高的最高水平。然而在普通高校中经常报道说在跑步的过程中猝死和晕厥的现象,一组相对准确的调查数据显示,60%的高校体育教学是在盲目的环境中完成的,充分表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高校体育教育环境非生态化的发展。

3实现高校体育生态化发展的方法

调查显示,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有意识改变体育教育中的问题,要实现高校体育内外环境的生态化就要首先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创造一个良好体育教育的氛围,目前已经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做起。

3.1改变体育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的价值观是要求个体可持续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已经转变,把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放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位置,创建绿色的观念意识。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特征,如个体的心理、生理、行为意识等。在关爱的角度下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切实的感觉到终生体育的优势。

3.2构造高校体育教育环境中各因素的和谐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环境中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和老师,要保证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的发展就先要满足的条件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只有必要条件的满足才能保证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发展。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会趋向于协同和本真,学生会放松心情,放平心态去主动接受体育教育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就自然而然的和老师达到一种自由无阻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生理、心理、行为的全面成长。

3.3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普遍的比较低,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经费的投入要保证公平的发放,奖惩的制度要合理的完善。其次是国家应有意识的多举办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单项运动比赛,不仅仅局限于四年一次的大学生运动会。最后加大对各大高校体育教育考察力度,对于盲目跟风却没有实实在在推进措施的高校加大管理的力度。只有教育环境的公平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生态化的发展。

4结语

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6

1.1渗透环境教育符合新课改和考试大纲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必修化学》等多种教材处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内容,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等一系列的规定,都体现了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关于氟里昂和N0x对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含铅汽油对大气的污染等环保试题,但由于这类题目取材新,学生感到陌生,往往得分率低,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环保知识的教学。

1.2加强环境教育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当前,很多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如光化学烟雾、世界八大公害、近几年在我国各海域都曾发生过的赤潮等常识都不甚清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学中此内容涉及的很少。�

2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1据教材内容确定好结合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机渗透:

环境教育教案【优秀12篇】

2.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法制教育: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全民普法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昀要求。一般的渗透方法是讲解某类物质或操作方法对环境的危菩,再提出相关的法律制裁条款,最后给出防治方法,例如学习SO2:时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金属矿石冶炼等产生SO2导致大气巧染,进而产生酸雨,教师在介绍酸雨危害的同时,引入《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禁止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气体的规定,最后介绍防治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和环保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了环保法制知识,增强了环保法制观念,

2.3结合化学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第一,改进实验方法。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内容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同时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改进实验操作、装置等,尽量做到有毒气体不外泄,提高尾气的吸收量,向绿色化学方向发展。如铜与浓硫酸反应中产生的SO2气体,可以依次通过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NaOH溶液,这样既可以验证产物SO2的性质又吸收了SO2,不污染环境。

第二,发展微型实验。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和改进各种实验为微型实验,如教材中氢气与氯气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反应,改成在小青霉素瓶中完成该实验,效果也很好。利用这些微型实验用量小、污染小等特点,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效果更好。

第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渗透环保教育。如高一讲授环境保护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课题组,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通过上网查询、社会调查等手段去研究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固体废弃物等几个大方面中的个别子课题去研究。如蔬菜杀虫剂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市内垃圾种类及处理、废旧电池的污染等。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成果,这样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有数据、有事实、有图片、有调查报告、课件等,形象生动,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环保知识充分联系,加深印象。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的结合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可将做不了的实验制成课件进行播放,既生动、又环保。如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播放塑料加工中的污染、小白鼠在Cl2中中毒死亡,还可利用网上和一些书中下载、扫描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这些都是重要的素材。通过播放有关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切身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五,在化学习题中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注意收集各种资料,把有关环保内容的习题集中起来。在平时检测和练习题中逐渐渗透。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可作为专题教给学生,特别是有关国内新闻报道的热门环保话题更应多予注意,因为它常常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3结语

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7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 新课改的新理念与环境教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地理新课标中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而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作为重要理念之一,不断对学生强调。而物理新课标中则重点强调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帮助,如何通过物理知识改善社会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环境教育不仅仅被渗透到中学的各个科目中,还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可见环境教育的地位明显升高了。

二、新课改指导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进行教育活动中的根源所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在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限度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新课改的内容中提到在中学的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从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教学过程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掌握学生的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端正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中学生正确认识环保的价值,提高其对环境的情感,进而能够自愿地投入到环保教育的氛围中。而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环保活动提供机会,通过文艺汇演宣传、植树节、戒烟日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打造保护环境教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改的指导要求,对环境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国内外不同的环境观念和学术观点,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典型性的环境案例,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心中对环境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为环保工作打下基础。另外,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动态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并且,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可以拓宽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及时掌握当前的环境信息。

3.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环境教育也是如此。环境教育的课题是因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被提出的,而环境教育成效是否良好,也要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来检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考试检测学生的环境教育理论知识来检验学习成果是不科学的做法。以笔试为主的检验途径,使学生的环境教育成果对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新课改中,关于评价方式中提到,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文化知识水平,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环境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与环保意识相结合,总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正确认识评价体系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也要对自身作出正确评价,及时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不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真实事件。

三、结语

环境教育范文 8

关键词:杜威;环境;教育性环境

杜威教育思想中在论及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机制问题时,不会离开一个核心字眼――“环境”。与行为主义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对同一问题的论述相比,杜威的描述和解释是不同和特别的。杜威认为“任何共同体或社会群体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来维持自己,依靠的是未成熟成员的教育性成长”。所谓教育性成长,即把未成熟成员引入自己的社会形式之中,使之具备社会群体所抱有的各种兴趣,目的,观念。问题在于,兴趣,目的,观念不可能直接传播,照本宣科的反复灌输,正如杜威曾经比喻的那样:知识不是钉子,不能用榔头敲进人的脑子里;态度不是膏药,不能贴在人的心上。从社会环境无意识的影响到学校控制未成年人的环境,只有依靠环境的中介作用,环境进入生命活动之中并对生命活动产生真实的影响,那么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职能,学校作为改造社会职能的场所,才能完成年轻一代的社会化任务。

从杜威的“环境观”中可以看出:“环境或媒介代表的是作为一种对生命活动起着支持或阻碍作用的条件而进入这种活动中的一切事物”。如果一种环境,不是围绕着一定的目的,有着深思熟虑的规划和调节,就不会引起主体的反应并且使主体之间真正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在学校中,杜威认为:我们从来不是直接的进行教育,而是通过环境间接的进行教育[5]。但不能忽略的是,“偶然的环境”和“为了教育的目的设计的环境”又有很大的区别。本文所指称的教育性环境,就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设计,发挥着教育作用,构成学校主体师生的真环境。

一、教育性环境的内涵

教育性环境首先区别于“偶然环境”。偶然环境是没有考虑教育因素的自发环境,学校或教室里的环境,如果是偶然性的话,则是非教育性的。这样的环境很多情况下不需要人动脑改变,不需要调节,是“漫不经心”的,所以杜威认为对参与者来说,“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到偶然环境的反面并不是完全被规划,指定的环境,学校和教室不是“家长式统治的地方”,不是从头到尾都受限制和约束。

其次,教育性环境区别于具体的一般性生活环境。在杜威看来,我们被周围无数多的事物所包围:人群,建筑物,树木,汽车,街道等等,但是这些具体的环境并不组成人与人之间发生影响的中介。个人的环境是与个人的活动,感兴趣的对象相联系,如果客观环境和物质与个体的活动脱离,不与个体的实践活动发生牵涉,便没有意义。一个人的活动只有与他人活动发生联系,受别人影响也影响别人,才能形成受社会指导的社会环境,这种真实的社会环境在学校中才是与教育性环境相照应的。

二、教育性环境的特征

学校环境是一种人为地,特殊的环境。这些特殊的职能成为教育性环境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的形式持续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一个简化的,净化的,平衡的和稳定的环境是能够发挥环境教育性作用的条件。

(一)简化的环境

简化的环境能够选择相当基本并能为青少年反应的种种特征,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倾向的许多因素。简化的环境有利于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秩序,逐步地、分层次地利用先学会的因素作为领会比较复杂的因素的手段。简化的环境具备教育性环境的条件之一,它不同于过分简单化的环境,在尊重学生现有能力的同时也不忘继续延展。

(二)净化的环境

净化的环境引导着正确的社会价值方向,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观念化。“每个社会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的东西,旧时留下的废物以及确实是邪恶的东西所累,阻碍进步

[18]”,净化的环境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恶现象,传递和保存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部分。教育性环境具有净化功能,但它不同于纯净的环境,在培养必要的道德兴趣同时不忘有利于道德生长。

(三)平衡的环境

教育性环境是一个更加广阔和平衡的环境。杜威指出“由于现代社会是由许多社会集团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各种族、宗教团体和经济区域都有其自己的特殊的利益需求,使得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相互冲突彼此不能相容的价值观,极易对青少年学生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应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相似和平衡的环境。

[19]”平衡的教育性环境,支持个人发展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平衡学生个人利益和他们“以家庭为中心”和“以社区为中心”的利益。

(四)稳定的环境

“因为每个人所参与的社会环境有种种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倾向受到种种不同势力的影响,使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情感标准。”稳定的环境有助于生成简化,净化,平衡的特征,一个稳定的教育性环境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和谐地整合在一起。把生�

三、教育性环境的中心性

教育性环境是作为对生命活动起着支持作用的条件而进入这种活动中的一切事物。师生的相互影响离不开环境的中介,师与生之间发生真正的教育性作用离不开教育性环境。我们从来不是直接的进行教育,而是通过环境间接的进行教育。影响从不会不通过环境的中介而发生。师生间的影响也是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有教育意义关系的链条存在着这样一种模式:教师――教育性环境――学生。线性的结构表明教师和学生的任何影响要通过教育性环境这个中介而产生。教师不能直接“教育”学生,如果没有教育性环境,他们就不能使自己的方法,观点被学生真正地内化实际地践行。并且脱离了教育性环境,教师不能够使自己对学生的指导更富有知识性,技巧性。学生受老师的影响也不是直接和机械的,教师的品格影响和知识传授不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思想头脑中,学生通过教育性环境的熏陶和再加工接受理智,道德和情感的教育。教育性环境是教师和学生发生关系的媒介,充当着一个“中间人”的作用。

教育性环境处于关系链中心,是一个核心的动态因素。它与位于两端的师生之间是互动的。如果教师以一种清楚有目的的方式调节控制环境,从结果上看,首先能够直接地受到他们努力创造的环境的影响,同时因为他们学生的心智被环境加强和激励,也会间接地受到学生的变化而带来的影响。从过程上看,塑造有意义环境的过程要求教师广泛搜集资源,具备较强的领悟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有效的反思能力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有效地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努力塑造教育性环境,不仅仅服务于学生,而且还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学生对于教育性环境同样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学生会把在“一般性生活环境”或“偶然环境”中个人间的影响带入教育性环境中,成为其中发挥教育性作用的因素。这种个人间的影响当学生重新走入学校和教室时就随之进入教育性环境中。

四、教育性环境的意义

教育性环境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教育性环境和它的物质特征、所用的材料、时间的利用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与人(教师和学生)发生的无数个关系有关。我们在解决师生关系的矛盾冲突时,不能忽略环境可能作为一个起阻碍作用的条件影响师生关系的间接构建。一个好的老师会在他的思考,计划,行为中,使尽可能多的环境特征变得明确清晰;一个蹩脚的不成功的教师可能会让很多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变得渺茫,微弱而成为无意义物质环境之列

[22]。师生把教育性环境作为一个可能形成的整体,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育性环境作为一种创生和建设性的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一个简化,净化,平衡,稳定的教育性环境自觉维持主体间真正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改变其中人与自然、社会、生活、学习以及自我的关系。“创生着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作用方式,创生着进一步向未知之境的开掘者”

[23]。对待专业发展,教师的视野除了自身还应该聚焦在师生同处的环境上,如何塑造教育性环境,更好的利用环境的中介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提升素养的过程。教育性环境更是课程实施的不可或缺的建设性因�

情境是环境中介作用的具体转化和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杜威经常用情境来代替环境。因为教育性环境具体到课堂,又是一种适合教与学的情境。教师在教育性环境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教与、学效率。因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教师不能够总是肯定的知道自己对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也不能总是决定学生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所以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因情境而权变的。有学者曾经总结过十一种有效情境的创设:如创设思辨性情境,学生会心生疑惑,激活思维;创设生活性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化难为易;创设启示性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方向;创设感染性情境,依托情境潜移默化,育德于智;等等]。因此,一个有效的情境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创设各种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情境教育的效能。

从杜威的环境观中提炼出的“教育性环境”不免有其时代局限性,但进一步解读它的内涵,领悟它的精华与真谛,对丰富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创设真正发挥教育性作用的学校情境,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李春玲。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杜威教育哲学方法论的核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6).

环境教育范文 9

关键词:合作,转化,创造

教育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学校应重视教育环境的优化。而学校的教育方式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要竭尽全力地设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软环境。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我认为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一、发挥合力的作用,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教师或者学校就能形成的,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因此,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师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时,应与家长、学校领导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1、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利用有效的合作来教育学生。

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还不够,美国在第三次教育改革时提出了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合作的关系。确实,家庭的教育对儿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长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作为学校或者教师都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组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方面指导家长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2、开创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接受社会上积极因素的教育。

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所以,我提倡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大人的大部分活动,可以讨论大人的话题。因为学生受益,岂只是限于上课时仅仅的四十分钟?学生的课余时间往往比上课时间要多,教师应克服一切的困难,灵活地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我们应在课余期间,引导学生参加绘画、朗读、集邮、摄影、跳舞等兴趣小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校外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登山活动时,培养同学间互助精神;在参观游览时,感受祖国的美丽与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发挥了个性特长,又增进了同学关系的融洽,对建立良好班集体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开创怎样的第二课堂有紧密的联系。

第二课堂的活动与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又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这一点每位教师都应注意到。当然,学校甚至上级领导部门也应义不容辞地配合教师、班主任搞好第二课堂的活动。

二、转化差生,使学生整体发展,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一个好的集体,要求有一些素质较高的集体成员,于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了建设良好班集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我们职业类中学,学生的基本的素质都比较低,那么转换差生就更刻不容缓了。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要打开一把生锈的锁,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它注进油”。在班环境中,要注意消除另眼看后进生的不良风气,鼓励互助友爱的精神。在教学时,对后进生要采取一种有效的激励的教学方法。现在,有些地方采取“重试”的办法,给考试不理想的学生重试的机会,我认为这种做法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推动后进生的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我们推广。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发现很多学生,纪律或学习不好都是心理上的问题。我们想要建设一个良好班集体,非常有必要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作为一名职业中学教师,其本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行为的折射性是挺大的。特别是中职生,他们没有足够的理性知识去辨识老师言行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模仿性是很强的。有人说,学生的不良表现是学校的管理误至,我想这与教师的言行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民主下放到每一名学生身上,大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搞班风建设时,单靠教师“一厢情愿”是不行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如:组建班干组织,劳动、文艺活动、出黑板报等等,都由他们各自儿处理。只是必要时,才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这样,学生在主体性得到发挥中既感到了民主,也培养了能力,对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师应以良好的心态、充分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正确地对待班中的每一名学生和班中的每一件事,要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平等、友爱、团结与文明,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心悦诚服地为班集体奋斗,促进他们互助、进取和爱国的激情。这样,我们的班集体才算是合格的班集体。我们的教育才算是达到了目的。

四、认真做好教室的“软建设”,优化学习环境

环境教育范文 10

2004年学校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实施计划本学期是学校完成学校五年规划的关键一年,学校的发展按时代的要求,环境教育从单一环境知识的灌输扩展到知识、意识、技能、态度、参与五个方面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种方面工作都要在与国际社会进行接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非常重要问题,并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教育已� 提高全校师生环境保护意识,是学校长期的重要任务。为此制定本年度学校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实施计划。一、 本年度学校奋斗目标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完成环保五件大事——一、学校操场建设完成;二、完成校史馆建设;三、实现教师每人一台微机;四、在开通校园网开通上建立学校网页,实现教育信息现代化。五、力争进入省级绿色学校。环保软件继续强化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树立环保意识。二、 具体计划1、抓体制,为创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和教育,校长亲自挂帅参加这一项工作,并积极有效地组织师生员工参加各种类型的环保工作活动,日常工作与管理中,时刻注意环境意识的渗透,并带头在工作中保护环境。学校校办、年部、后勤和团市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为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 2、抓理念,为创建工作奠定思想基础环境保护以教育为本。抓好青少年环境教育,就抓住了环境保护的未来。也只有具备强烈环保意识的青少年,才能成为高素质的、适应21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绿色学校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是学校环境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绿色学校是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品牌。抓好绿色学校建设,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奠基。基于上述认识,学校着重搞好教学渗透,各有关学科要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教案和课堂教学中要有环境教育方面内容,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每学期要召开一次环境教育研究会议,总结交流环境教育和环保渗透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组织学习环保文件、相关知识和请有关人员来我校讲学。鼓励教师写环境方面总结和论文。同时在考试中要结合实际出一些环保知识或与环保相关内容,以检验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和检验学生环保知识和意识。开展的相应“绿色教育”研究性课题研究。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来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纠正一些师生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绿色学校等于园林式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不具备创建绿色学校的实力;知名度高的学校没必要参创绿色学校;“绿色学校”牌子一挂,创建工作就可偃旗息鼓等等。学校应采用各种方式、加强宣传、培训,尽量让大家弄清楚绿色学校创建“是什么”。 3、抓骨干,培育创建工作的前锋和中坚加强对骨干人员的培训指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巩固学校绿色学校创建成果,提高学校环境教育水平,学校定期专门举办关于绿色学校知识讲座,并聘请了市外知名的环境教育专家来校讲座,同时选派人员参加上级级绿色学校培训。学校建立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机制及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内容,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培训活动,为提升我校绿色学校环境教育的整体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抓载体,丰富创建工作内容继续开展环保相关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环境方面征文比赛,在校报上刊发,并对好的文章向上级推荐订阅环境保护的报刊和杂志,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观看。校园增加环境保护标语和开辟宣传橱窗。有组织的进行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活动(如组织植树节、世界环境日活动等)。利用学校宣传媒体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宣传(如校园之声广播站、学校闭路电视等定期进行宣传教育)继续加强环境建设,对学校进行整体布局,完成学校操场建设;建成校园网并与外网相连,学校网站专门开辟了绿色学校专栏网页。校园教学楼进行规划,形成文明走廊。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设立专门园艺教师,对学校花坛进行管理。使校园环境没有死角。同时提倡节约资源,节省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对废物做好回收工作,始终保持学校清洁卫生。组织生动多样的环保社会实践活动。环保活动在环境教育、绿色学校创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突破教学和教材的局限,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 辽河油田第二高中 2004年3月

环境教育范文 11

“环境教育”一词在英国第一次使用并受到重视是始于1965年,其标志是英国高等学校的研究领域开始涉及环境教育研究,凯尔大学举行了一次会议,内容是考察乡村的环境保护及其有关的教育问题,这次会议促成了1968年英国环境教育协会的成立;到了1971年,学校委员会的“5—13岁环境学习项目”公布,环境教育开始走入初级与高级中学的教学中,并且英国各个学校的董事会开始陆续将它正式地列为学校规划实施项目的一部分,由此标志着环境教育开始在英国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地位。此后,英国《国家课程》又明文规定,环境教育应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必修课存在,使环境教育在英国正规教育中取得了稳定的一席之地。

国际上进行的一些活动与会议,对英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7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并制定了《贝尔格莱德──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随后1977年在原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的国际会议,促使英国正规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体系逐步成形,进而走向完善。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出版《环境教育》课程指南。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则进一步将英国环境教育在内容充实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会中将环境与发展相联系,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指出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件重要的事情,这使英国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对年轻人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并对成年人进行环境方面的再教育,通过环境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才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并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1995年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形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部和环境部联合举办环境教育大会,环境教育日渐成熟。

二、英国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在英国的全部内涵主要体现在: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给学生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这些知识的习得与理解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欣赏的态度,从而使他们愿意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为此,只将眼光停留在对环境中一些过程和事实材料的介绍这种水平上是不够的,将眼光只放在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评上也是不够的,还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的知识。

为了达到“关于环境的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必须“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将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来实施这种知识教学。即学生必须参与到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活动中,参与到环境规划与环境活动的实施中。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到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我听说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这种实际参与、实际做的过程,才是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形式。

“为了环境的教育”所强调的是,在参与环境活动和当地建设的工作中,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个人与环境及个人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学习到对于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这种参与方式的学习,学生才能体会并理解,小规模范围内制定的决策是如何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地球上的所有公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学生参与到这种环境教育的活动,会有利于自己形成一套对于环境的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有助于人们终身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环境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英国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教学评价,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并已进入主流教育领域。

首先,英国环境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设计,是在充分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后制定的。比如,根据皮亚杰的他们思维心理学思想中提及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科学地设置并安排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接受环境教育的内容,从而合理安排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低幼阶段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先通过亲身实践,在观察接触环境事物的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环境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收集到一些关于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儿童进行有关的概念、知识的教学,以此达到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目标。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则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与学校的一些环境事务,从中受到环境道德的教育。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中小幼及其不同年级,加以区别对待。

其次,环境教育目标的制定,在以心理学成果为依据的基础上,同时紧紧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以及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为中心,提出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分别要达到的目标。

1.知识目标主要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来组织内� 《国家课程》中提出以下七个领域的知识和认识可形成课题:(1)气候;(2)土壤、岩石和矿物;(3)水;(4)物质与资源,包括能源;(5)植物和动物;(6)人与社区;(7)建筑、工业化与工作。

2.技能目标主要围绕“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六种技能

.交往的技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论述、写作、戏剧或艺术等来表达关于环境的观点和思想;清晰地、简洁地论述一个环境问题。

.计算的技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例如,进行一次生态调查;解释统计结果,例如:关于天气。

.学习的技能:对于不同来源的关于环境的信息进行检索、分析、解释和评估;组织和规划一个项目,例如,关于学校一部分环境的改善。

.解决问题的技能:鉴别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形成关于环境问题的合理意见,并且发展平衡的判断。

.个人的和社会的技能:与他人合作地工作,例如,“为了环境”的集体活动;具有“为了环境”的个人的和集体的责任心,例如,对废弃物的处理。

.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收集信息并将它们输入到数据库,例如,利用学校中关于鸟类的表格进行关于鸟类的数据记录;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一项调查,例如,核反应堆的运行。

3.态度目标主要针� 认为如果要使学生珍视环境,并且要使他们懂得自己对于保护未来环境的作用,那么,培养他们形成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是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形成下列五个方面的态度和个人品质:(1)欣赏、爱护并关心环境和其他生命;(2)对环境问题的独立思考;(3)为他人的信仰和意见的尊重;(4)对证据和合理论据的尊重;(5)容忍的态度和开放的思想。英国的环境教育在实施时,首先,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出环境教育的整体实施策略,使环境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与学校管理中;其次,强调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及校园的环境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第三,通过跨学科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整体上协调地进行多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的环境管理事务,除了达到完成对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外,还达到了扩大环境教育影响力的目的。

最后,关于环境教育成果的评估问题。在英国环境教育的评估是分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对于课程和大纲中知识与部分技能的要求,可依照传统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环境的审查来进行行为态度方面的评价。如通过对学校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对学校节能状况的考察等来评判一所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成效,以及观察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情况等来评判该校环境教育实施的成效等。

英国自古就推崇自然教育,环境教育作为其后的延展,虽然起步晚,但已日臻完善。二战后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是环境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直接动力。自1990年起,英国环境教育实现了跨学科教学,中小学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有明确的、强调有效参与的目的与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环境教育的内容丰富,就地取材,便于实施;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环境教育的实施注重实效,形式方法多样,理论联系实际;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不同起点,设计相应内容,实施过程注重情境性和探究性,形成好的学习体验和团队精神;评估注重学生行为态度、师资培训和对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的督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