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诵读诗歌,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欣赏古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享受诗词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短片。
(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以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短片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
1、诵读诗歌,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
三、知人论世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吟诵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惆怅地)
巴山/夜雨/涨秋池。(降调、低沉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升调、充满憧憬)
却话/巴山/夜雨时。(充满温馨)
(一)学生自由诵读,要求咬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一读:学生自由读。
二读:提醒学生注意重音、节奏、韵脚。
三读:提示学生读出感情。
四读:和着背景音乐诵读。
(二)用歌唱方式演绎诗词
1、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2、播放视频,感受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五、夜雨诗意
1、小声读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意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2、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改写,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六、夜雨诗情
1、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句,自主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展示成果。
方法提示:手法+核心词内涵+抒情或言志。
示例:“君问”即妻子问;“未有期”是游子在答,即丈夫在答。彼此相隔一方,超越时空,足见夫妻感情是多么真挚。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播放微课,学习诗歌艺术手法。
3、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组织汇报交流,四边互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七、雨中情思
1、以“雨”为题,来一场飞花令。
2、以“雨”为内容,来一次诗词分享。
活动设计: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描写“雨”的诗歌。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八、课堂总结
1、四读古诗法
一是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二是吟诵诗歌,理解大意。
三是赏析诗句,挖掘内涵。
四是拓展延伸,理解感悟。
2、教师总结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
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
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和3
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商隐,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诗中画
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描摹画中人。
3、对照插图和诗的内容,看看插图中表现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发挥想象,写出来,并体会一下诗人此时的心理,试着读出那种感觉。
明确:巴山夜雨时,诗人倚窗独坐,秋雨绵绵无绝期,诗人长久伫立凝望那涨满溢出的秋水出神,绵绵的愁思正如这窗外的秋雨,溢满心间,溢满眼眶。
4、课文中的插图能涵盖全诗吗?如果让你在这一幅画里表现诗歌的所有内容,你还会画什么呢?说说你这样的话的理由。
明确:会在诗人的头顶再画几幅画: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谈论他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晚在远方对她的思念。
因为这些画面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眼前的实景,一个是想象的画面。“何当”也表现了这是想象的。
(四)赏析意象,品味语言
资料助读:
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二、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写到春天的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煜在《相见欢》里写到暮春的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易安在《声声慢》里写过秋天的雨,“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林黛玉也在秋霖潇潇的夜晚,看着那烛泪滚滚,听着那雨滴竹梢,愁绪化作“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三、李商隐24岁时登进士及第,曾任过几任小官,后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困顿不得志。38岁受邀前往西南边陲的梓州幕府任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李商隐一生处在政治的夹缝中抑郁寡欢,45岁时病死在郑州。
5、思考:李商隐为什么要选取“巴山夜雨”这个意象?诗人仅仅是在写涨满秋池的夜雨吗?
明确:诗中的雨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看着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这里应该有一个涨的过程,那么是诗人眼看着它涨得越来越满的吧?这一双眼睛是长久不动的吧?是无言的吧?是无奈的吧?这凄凉的巴山和绵绵的秋雨阻隔了两个相爱的人,这长久地凝望让人更能感觉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种无奈,那种惆怅。
6、你还在哪里看到了诗人?这个诗人和上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后两句。从“共剪”“却话巴山夜雨时”看出来。这个诗人是想象场景中的诗人。诗人从眼前之景跳跃到未来之景,憧憬着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此时的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彼此倾吐着相思之情。这样写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见的欢乐场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无奈、惆怅和思念,虚实结合,更显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7、绝句里重复用词是大忌讳,可是这首《夜雨寄北》后世对它的评价却很高,结合诗的内容和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两个“期”,一写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询问归期,第二个“期”回答归期无定,欲与下文中的想象欢聚形成反差,更具艺术张力。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把个思念写的荡气回肠。
(五)拓展提升,有味诵读。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商隐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离开了人世,阴阳两隔,李商隐却还不知,在秋雨绵绵的夜晚他或许还会在信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王氏死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欢爱,直到四十五岁去世。爱情,这朵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耳旁响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事如烟一般在心底漫开,又提笔写下了《锦瑟》,以表达对她妻子的深切怀念!请大家带着这种深切的思念再来朗诵《夜雨寄北》和《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配乐诵读,下课。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 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夜雨寄北》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夜雨寄北》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七绝诗,在教学的时候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流程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1、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教学。关键是问题设计,同时要知道学生处在哪个位置上。从学生的位置上看教材。创设一个有利于对话的情境很重要吧,一个前提就是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胆设计问题。
2、“〈泊秦淮〉的第一句,这幅画面里都有哪些景物?”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成功。
3、〈浣溪沙〉里的对偶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了突出对仗的特点,师生一问一答,分别用“我说”、“我对”的句式来对答,效果不错。下课时有学生问什么时候对对联。
4、前两首讲得详细,也念了自读提示,后一首没讲,小测的效果明显前两首好。怎样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是不是后一首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呢?这几首是课外附录的古诗,要不要讲,要怎样讲呢?
5、一个轻松的氛围也很重要吧,而这和平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平等的态度,眼里有学生,学生才会想出“在雨夜里朋友在等信”这样的情景。
6、分析诗歌的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性有很重要的作用。此首诗里就是“夜雨涨秋池”和“共剪西窗烛”的意象。
引言:“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爱情诗歌,道出了离别之情和思念之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友情和真爱的渴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阅读,给学生带来一次良好的文学领悟和情感体验。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作者通过“夜雨寄北”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情感和美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启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强化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感素质。
二、教学内容
1、课堂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引出今天课文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课文分析和阅读(40分钟)
老师可以分段介绍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
首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段描写了思念之痛和归期未定的离别之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如何用词选字表达这种情感。
次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段表现了对友情和真爱的思念和期盼。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于友情和爱情的态度,如何抒发对于这种情感的向往与祈盼。
末段:“今夜雨潇潇,/临别殷勤重寄词。”这一段则是表达了离别之际的真挚情感和深切告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表达情感时运用诗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如何把抒情和写景相融合。
3、感悟与分享(10分钟)
通过课文的分析和阅读,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观点,拓展自己的思考。
4、文学创作(4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文学创作的活动,例如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有关爱情、友情、离别的诗歌,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
5、课堂总结(5分钟)
在教学结束时,可以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鼓励学生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并梳理自己的思路和收获。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老师通过分析、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美感。
2、探究法:老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和情境演示,帮助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
3、互动法:老师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分享和文学创作等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和感悟诗歌的美感,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
1、学生的听课和阅读交流情况,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表现等渠道进行评估。
2、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阅读书评,老师可以通过评选、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估。
3、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品德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通过“夜雨寄北”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诗三百首的诗歌背景和历史文化,也能够深度体验和感悟诗歌的美感和主题内涵。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文学创作和互动交流,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创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学反思中,还需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人文修养。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夜雨寄北》。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并能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情感、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夜雨寄北》的学习,体会李商隐对远方友人的深情思念,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珍视情感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感受李商隐对友人的深情思念。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赏析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夜雨寄北》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音频资料,用于学生模仿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雨的音频,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简要介绍李商隐及其诗歌风格,为学习《夜雨寄北》做铺垫。
二、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夜雨寄北》,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理解诗意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巴山”、“夜雨”、“秋池”等,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教师点拨补充。
四、赏析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从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赏析诗歌。
分析诗歌中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感受其语言之美。
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思念、期盼等,体会李商隐对友人的深情。
五、拓展延伸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锻炼诗歌创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
总结《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李商隐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七、布置作业
背诵《夜雨寄北》,并默写全诗。
完成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赏析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学生在理解诗意、赏析诗歌等方面的表现。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策�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诵读诗歌,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欣赏古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享受诗词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短片。
(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以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短片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
1、诵读诗歌,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
三、知人论世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吟诵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惆怅地)
巴山/夜雨/涨秋池。(降调、低沉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升调、充满憧憬)
却话/巴山/夜雨时。(充满温馨)
(一)学生自由诵读,要求咬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一读:学生自由读。
二读:提醒学生注意重音、节奏、韵脚。
三读:提示学生读出感情。
四读:和着背景音乐诵读。
(二)用歌唱方式演绎诗词
1、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2、播放视频,感受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五、夜雨诗意
1、小声读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意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2、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改写,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六、夜雨诗情
1、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句,自主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展示成果。
方法提示:手法+核心词内涵+抒情或言志。
示例:“君问”即妻子问;“未有期”是游子在答,即丈夫在答。彼此相隔一方,超越时空,足见夫妻感情是多么真挚。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播放微课,学习诗歌艺术手法。
3、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组织汇报交流,四边互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七、雨中情思
1、以“雨”为题,来一场飞花令。
2、以“雨”为内容,来一次诗词分享。
活动设计: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描写“雨”的诗歌。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八、课堂总结
1、四读古诗法
一是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二是吟诵诗歌,理解大意。
三是赏析诗句,挖掘内涵。
四是拓展延伸,理解感悟。
2、教师总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吸吮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养分,我们凝聚着十三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我们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正所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人生自有诗意,如果你也热爱诗词,就愿诗词常伴你的左右,让我们在诗词中找到最美好的自己。
设计意图: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作文吧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
(学生齐答)
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
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
③再指名朗读;
④老师范读;
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
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
(学生发言)
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
(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生思考发言。)
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夜雨寄北》写于848年。
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
(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
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
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
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
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
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
指名发言。
明确:
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
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
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
七、板书设计
李商隐
君问归期(我答)未有期巴山夜雨(实景)惆怅、思念
相逢的喜悦
知识目标
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能力目标
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没背会的同学下来将诗背熟!下节课交作业。
八、课后小结。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 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作文吧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
(学生齐答)
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
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
③再指名朗读;
④老师范读;
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
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
(学生发言)
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
(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生思考发言。)
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夜雨寄北》写于848年。
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
(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
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
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
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
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
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
指名发言。
明确:
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
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
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
七、板书设计
李商隐
君问归期(我答)未有期巴山夜雨(实景)惆怅、思念
相逢的喜悦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
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
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
难点:目标2和3
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
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商隐,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诗中画
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
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
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
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描摹画中人。
3.对照插图和诗的内容,看看插图中表现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发挥想象,写出来,并体会一下诗人此时的心理,试着读出那种感觉。
明确:巴山夜雨时,诗人倚窗独坐,秋雨绵绵无绝期,诗人长久伫立凝望那涨满溢出的秋水出神,绵绵的愁思正如这窗外的秋雨,溢满心间,溢满眼眶。
4.课文中的插图能涵盖全诗吗?如果让你在这一幅画里表现诗歌的所有内容,你还会画什么呢?说说你这样的话的理由。
明确:会在诗人的头顶再画几幅画: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谈论他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晚在远方对她的思念。
因为这些画面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眼前的实景,一个是想象的画面。“何当”也表现了这是想象的。
(四)赏析意象,品味语言
5.思考:李商隐为什么要选取“巴山夜雨”这个意象?诗人仅仅是在写涨满秋池的夜雨吗?
明确:诗中的雨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看着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池塘。这里应该有一个涨的过程,那么是诗人眼看着它涨得越来越满的吧?这一双眼睛是长久不动的吧?是无言的吧?是无奈的吧?这凄凉的巴山和绵绵的秋雨阻隔了两个相爱的人,这长久地凝望让人更能感觉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种无奈,那种惆怅。
6.你还在哪里看到了诗人?这个诗人和上面的诗人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后两句。从“共剪”“却话巴山夜雨时”看出来。这个诗人是想象场景中的诗人。诗人从眼前之景跳跃到未来之景,憧憬着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此时的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彼此倾吐着相思之情。这样写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见的欢乐场景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无奈、惆怅和思念,虚实结合,更显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7.绝句里重复用词是大忌讳,可是这首《夜雨寄北》后世对它的评价却很高,结合诗的内容和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是反复的修辞。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两个“期”,一写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询问归期,第二个“期”回答归期无定,欲与下文中的想象欢聚形成反差,更具艺术张力。两个“巴山夜雨”,一实一虚,把个思念写的荡气回肠。
(五)拓展提升,有味诵读。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李商隐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经离开了人世,阴阳两隔,李商隐却还不知,在秋雨绵绵的夜晚他或许还会在信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王氏死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怀念当时欢爱,直到四十五岁去世。爱情,这朵世上最美丽的情感之花,刺伤了他,也滋养了他;败坏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代诗人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耳旁响起了幽幽的锦瑟之曲,往事如烟一般在心底漫开,又提笔写下了《锦瑟》,以表达对她妻子的深切怀念!请大家带着这种深切的思念再来朗诵《夜雨寄北》和《锦瑟》。
一、导入新课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
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
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 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板书。
李商隐-(问答)-友人(亲人) 离愁
写实 衬托出
景 交融 情 别绪 眼下的孤寂、
何当: 共剪 思念
虚写 什么时候 未来的欢聚
却话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
4、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
(让学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作文吧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
(学生齐答)
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
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
③再指名朗读;
④老师范读;
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
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
(学生发言)
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
(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
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生思考发言。)
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
《夜雨寄北》写于848年。
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
(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
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
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
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
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
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
指名发言。
明确:
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
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
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3、体会诗人的感情。
4、重难点:(1)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回环之美。
(2)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2、分析理解题目: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3、师有感情地范读此诗,注意停顿节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生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此诗。生速记此诗,并让生展示背诵。
5、自此解释:
(1)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3)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4)秋池:秋天的池塘。
(5)何当:什么时候。
(6)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7)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6、逐句解释: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7、诗歌主旨: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8、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9、生再次朗读此诗。
10、课堂练习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
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
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 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夜雨寄北》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
2、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解读《夜雨寄北》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理解作品的情节和感受;
3、掌握作品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对作品的情感色彩和表现方式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对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底蕴的探讨和理解;
3、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学生发言、小组讨论、课外阅读、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2、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发表见解,促进良好的互动氛围。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写作练习,提升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了解《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逐段分析《夜雨寄北》的文章结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3、分析《夜雨寄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4、探讨《夜雨寄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视听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了解文化背景。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步:了解《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让学生通过课本、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先期的文献查阅。
第三步:逐段分析《夜雨寄北》的文章结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夜雨寄北》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文章结构、描写手法和艺术特点。
第四步:分析《夜雨寄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寻找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五步:探讨《夜雨寄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夜雨寄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带领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文化背景。
第六步:课外练习
对于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要求解析和阐释各个知识点,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和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
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学生的听课笔记、当地语文竞赛的成绩、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等方面。
在教学评估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于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需要根据教学效果制定出合适的教学工具和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和写作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
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
三、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
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诗歌的意蕴。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
(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3、该诗三个层面分析(1)、语言层面分析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夜雨寄北》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这首诗仅用28个字,把自己仕途不得志、有家归不得的抑郁之情表现出了,极富想象力。
【教学设想】
《夜雨寄北》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诗歌。作为经典诵读篇目,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点诗味。本堂课以诵读为起点,明确诗歌节奏划分需兼顾音节、意义和情感。
清人叶燮在《原诗》中直言:“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李商隐作诗擅用比兴、典故,深于象征暗示,似乎很不情愿将诗写得浅直晓白。读李商隐的诗,晦涩又朦胧,叫人颇费猜疑,正所谓“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可见,世人欣赏李商隐的诗作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但正因为如此,“隐语”之妙给《夜雨寄北》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性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正如千年前的那声夜雨,朦胧却美得深远。
部编本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诗词下面配文赏析评价,从内容到主题,从语言到风格等。利用这段文字,可以进一步理清诗人的写作思路,明确诗中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他人对诗歌的鉴赏,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文本的自我解读,也学会了判断、借鉴他人的解读。
【教学目标】
1.以诵读为起点,明确诗歌节奏划分需兼顾音节、意义和情感。
2.通过知人论世,多维度地解读文本,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学会判断、借鉴他人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并尝试写作诗歌赏析。
【教学重点】
明确诗歌诵读的节奏划分需兼顾音节、意义和情感,能够多维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学会判断、借鉴他人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并尝试写作诗歌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甲骨文“雨“字的写法,像从天空降落水滴的样子。本义是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引申为朋友,也可比喻离散;又可用来比喻恩泽,像雨一样润泽大地万物。正是因为雨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才会对雨情有独钟。《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一首耐人寻味的写雨佳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赏雨。
读诗赏雨
(一)读眼前的文字:巴山夜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两遍(不需要齐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2.尝试变化朗读节奏,并根据变化进行对比,思考:节奏变了,读诗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对比吟诵。诗歌中的停顿能够给人想象、理解、感悟的空间,“未”“涨”两个单独停顿的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想象空间呢?
②反复吟诵。找出重复出现的字词,将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串联起来,并适当发挥联想和想象,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期”:时间(回家的日期)
“巴山”:地点(身处的地方)
“夜雨”:环境(身处的环境)
【设计意图】七言绝句一般按“二二三”或者“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而节奏划分的依据是兼顾音节和意义,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朗读理解来感受整首诗的节奏和画面。
(二)读笔下的诗情:一生苦雨
古人善用书信传情达意,比如李白把信笺托付给明月,传达出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担忧,杜甫不顾烽火连天,用家书报了一声平安。那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什么样的深意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这封信是寄给谁的。
1.一读寄妻——语浅情深
借助注释,体会“寄北”。
明确:“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是寄给北方的妻子的家书,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资料助读:妻子王氏出身侯门,李商隐不仅出身寒门,而且一生困顿不得志,但王氏却愿意摒弃锦衣玉食,粗茶淡饭,不离不弃。
2.二读寄友——辞婉意深
揣摩“君”和“西窗”的意思和用法,思考这封信还有可能是寄给谁的?
明确:
“君”:古人常用作敬辞,多用于男性,唐诗中很少用“君”来称妻子。
“西窗”:“窗”字常常连词为“同窗”,而古人一般会将舍房西侧的房间作为书房或给客人住。
“寄北”也有可能是寄给朋友令狐绹。
资料助读: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是李商隐的恩师,他不仅精心教授写文章的要诀,还允许李商隐在令狐家自由进出,与令狐家的公子们结交优游、攻读食宿,李商隐与老二令狐绹的关系最好,令狐绹曾帮李商隐几出援手,其中李商隐登进士弟,靠的就是令狐绹的举荐之力。李商隐一生用于交际的`诗作,写给令狐绹的最多。
诗人滞留巴蜀,不知何时能返回长安,孤独郁闷,此时写信给令狐绹,用“西窗”拉近彼此的距离,用青少年的回忆打动对方,使对方也动情于往昔的情谊,目的就是希望令狐绹能再次出手相助,让他早日回到长安。
3.三读寄己——言简愁深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封寄不出去也收不到回信的信,因为写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逝,昔日的挚友也与之反目,而这一切都源于历史事件——“牛李党争”。
资料助读: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李商隐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而李党 就这样,李商隐无可奈何地卷入牛李两党争斗中,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一生难展怀抱,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生。
《夜雨寄北》中的“寄北“,不论是寄给北方的妻子或是朋友,都是实指。但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寄北“也可以是虚指,即一种情绪的寄托,对过往美好的深切怀念,而这种美好当中,既有关妻子,也有关朋友,而曾经的美好一去不复返,只能在未来的畅想中才能实现。因此,《夜雨寄北》还可以理解成是诗人写给自己的。
资料助读: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市)。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生世的苦无法选择,经历的苦似乎只能听天由命。因此,这场夜雨也是李商隐一生的苦雨的写照。请同学带着对李商隐凄苦一生的理解和安慰再读《夜雨寄北》。
【设计意图】李商隐作诗擅用比兴、典故,深于象征暗示,叫人颇费猜疑,但“隐语”之妙恰好给《夜雨寄北》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能够更好地读出诗歌的味道。
(三)读言外的诗意:千年凄雨
毕飞宇说《夜雨寄北》里的那场秋雨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漫长的一场雨。这场雨,从李商隐思念亲友的那个夜晚开始,千百年来,让每一个读诗的人,让每一颗有“念想”的心,都感到淅淅沥沥的柔软和潮湿。
君问归期未有期:收到来信的过去时,巴山夜雨涨秋池:写下回信的现在时,何当共剪西窗烛:想象团聚的未来时,却话巴山夜雨时
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时间上的沧桑感和深邃感,造就了《夜雨寄北》不朽的艺术价值,正如诗歌下面的赏析所言。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下面的文字赏析,圈点勾画出你认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既要有对诗歌文本的自我解读,也要学会判断、借鉴他人的解读。部编本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统一在诗词下面配文赏析评价,从内容到主题,从语言到风格等。老师可以借“文”发挥,捕捉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闪光点。
课堂小结
时光流转,我们不可能当面问一问李商隐,《夜雨寄北》到底是写给谁的。但是这几行浅显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而且还将继续感动着。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对诗歌进行审美鉴赏与解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夜雨寄北》这场漫长的秋雨早已浸润人心,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希望同学们能经常诵读古典诗词,用文化传承的心来点亮前行的路!因为,诗句是天才创造的,但诗意却可以属于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灵魂。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整首诗歌。
2.回顾课堂内容,仿照书本上的诗歌鉴赏部分内容,自选角度,尝试给《夜雨寄北》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要求200字左右。
一、教材与教学目标
教材: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该诗,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艺术特色,感悟人生和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夜雨和寂寞相伴,以及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领悟诗人通过事物的描写所展现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欣赏、朗读、写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制作诗歌PPT,让学生了解杨慎是民间流传广泛的诗人之一,本诗是他较为著名的作品,说明杨慎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特点。
t2、欣赏
播放杨慎《临江仙·夜雨寄北》朗诵音频,要求学生听诗歌,感受其音乐之美。
3、讲解
(1)从诗歌的情节结构来说,可以分为三部分:描述夜雨,寄托思念,咏叹自身身份。
(2)从诗歌的意境来说,主要是表现夜雨和寂寞相伴的情景,诗人寄托思乡之情,表达出人生悲欢离合的哀婉。
(3)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说,应该注意杨慎的用词精准,形象深刻,意境空灵清新。
4、讨论
(1)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语言表达,可以分析出哪些词语尤为精准,理解和理解过程。
(2)分析诗哲学,表达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自然的关系。
5、写作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篇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分析《夜雨寄北》这首古诗,让学生深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了以文会友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融情于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由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用投影并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李商隐,并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4、师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5、生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6、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诗歌表达情感的温婉细腻,及诗歌回环往复之美。
7、课堂小结
8、诵读由本诗撰写的现代诗歌《夜雨寄北》
9、课后练习:用现代汉语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为李商隐写一封寄给妻子的回信。(5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2.具体品析两个“期”(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2)指导朗读这句诗。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生思考发言。)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夜雨寄北》写于848年。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
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指名发言。明确: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
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
1、释题。“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当堂测验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_____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2分)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6、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将这首诗翻译成一份现代书信(加入适当想象)。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 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 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 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