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于任何课程的掌握都有一定的能力,编写教案也不在话下。那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2、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前,最好能背下《谈读书》这篇文章。
第二课时前,找《咬文嚼字》的文章,与《不求甚解》进行对比,再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经验、方法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教学流程】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
并思考: 了解有关驳论文的知识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学生自学、讨论的课堂,教师需要时时监控课堂,帮助学生能顺利的进行讨论,其讨论有实质性的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先想想学生会如何思考,以更好的调控,讲学生所未想,学生能想到的就省去不讲。
一、复习检测,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是圣诞节,圣诞老人送来了许多神秘的礼物,你们想要吗?
生:想!
师:那得首先得闯过19课的生字大关,有信心吗?(有!)
生:好,小火车谁来开?(请两组开)
师:火车开得可真快呀,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识字高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秋去冬来,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请看(播放课文录象)
师:同学们的小眼睛看得可真入神啊,通过欣赏动画,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生1:我发现了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各不相同。
生2:我发现了小青蛙、小蜜蜂、小燕子都要过冬。
二、朗读指导,读中感悟
师:多么聪明的孩子呀,这么有趣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得很棒的!来,翻开课本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吧。
生:(站着读、坐着读、默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是有滋有味,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各不相同,有趣极了,你对哪种小动物最感兴趣?请用动作来告诉老师。
生:(做动作)
1.导读“小燕子“的话
师:(走到“小燕子”跟前)多美丽的小燕子呀,老师请你来读小燕子的话,好吗?谁来读小青蛙的话?
生1:我读!
师:小蜜蜂呢?
生2:我读!
师:好,其他小朋友用心听,看哪个小朋友既会听,又会评,老师一样会送给他圣诞礼物的。(生读)
师:这几个同学读得很认真,(老师走到小燕子跟前)你们觉得小燕子读得怎样?
生1:我觉得他读得不是很好。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
生1:我觉得小燕子应该读得很有礼貌,它叫青蛙叫哥哥,叫蜜蜂叫妹妹,应该读得轻轻的。
师:那你来试试?(出示燕子的话)
生1:读
师:是啊!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你不仅是一只有礼貌的小燕子还很会关心你的好朋友。(奖励学生礼物)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小燕子的话,看谁最有礼貌,最会关心朋友。
4、导读“小青蛙”的话
师:(走到“小青蛙”跟前)青蛙哥哥,那你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生1:我觉得自己读得不好。
师:谁来帮帮他,读读这句话?(出示青蛙说的话)
生2:读。
生3:老师,他读得一点都不像。
师:那你们说谁读得好。
生:他!(指着第一个学生)
师:是呀,其实你的声音已经模仿得很像了,要是能加上动作和表情那就更好了,来请男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读青蛙的话。
生:读。
师:读得好极了,你们真是一群可爱的小青蛙。
5、导读“小蜜蜂”的话
师:(走到“小蜜蜂”跟前)你们觉得蜜蜂妹妹读得怎样?
生1:我觉得她读得不够自信,冬天到了,蜜蜂采了很多蜜,她应该读得自信一点。
师:那你来试试?(出示小蜜蜂的话)
生1:读。
生2:老师,她读得还不够自信,我觉得她采了很少蜜。应该把“够”字读得重一点。
师:好,那我们来听听,你采了多少蜜。你来读读看。
生2:读:
师:啊!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确实感到你采了很多蜜,真是一只勤劳、自信的小蜜蜂。来,请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谁最自信!
师:看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老师来为你们读旁白,你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就读它说的话,站起来,有感情地、响亮地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合作读。
三、自主学习,练习检测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刚才我们已经练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下面,老师看看你们到底对小动物怎样过冬理解了没有,请拿出我们的“小海贝练习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冬天快到了,青蛙,准备——(师边说边板书)
生:钻到泥土里过冬。
师:因为——
生:冬天,北方很冷,没有虫子。
师:课文里还讲了哪些小动物呀?
生:小蜜蜂、小燕子。
师:它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冬天太冷了为什么?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其他同学请选择一项来填。
生:填表。(师巡视)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位同学填得怎样,来说说你们的答案
生1:冬天快到了,小燕子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因为南方天气暖和,虫子多。
生2:冬天快到了,小蜜蜂准备躲在蜂巢里过冬,因为冬天北方地上都是雪,没有鲜花。
师:你们觉得她们填得对吗?
生:对!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也做得很快,让我们来看看你做得怎样?请你响亮地读给大家听!(生边讲解,师边打“√”)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真会学习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学完了课文,你能用什么什么方式来证明你学得最好呢?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自主学习乐园”(播幻灯片)谁愿意来读题?
拱北小学小海贝自主学习乐园
自选一种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1. 我是小小表演家:我想邀请我的好朋友,为大家表演课本剧。(也可以换上你喜欢的小动物来演一演。)
2.我是小小创作家:请听我续编的故事:第二年春天……。
3.我是聪明小博士:我能告诉你其他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师:想想看,你们小组准备选择哪种方式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先选好方式,然后开始行动,准备展示!
生:(自由组合,练习)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热烈呀,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来!
师:你们选择哪种方式?
生:小小表演家。
师:好!掌声欢迎!
生:表演
师:大家觉得他们表演得怎样?
生:很好!(鼓掌)
师:是啊!这一组的同学表演得太精彩了!(奖励)
师:那,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小小创作家们来续编故事吧!
生:第二年春天,万物苏醒,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又回到了它们约定的地方,它们在一起唱歌、跳舞,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呀!老师好象真的听到了他们快乐的笑声。
师:同学们,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可多了,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查找资料,现在哪些小博士们能上台给我们介绍一下?
(三生一起上台逐一介绍)
生1: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树洞或山洞里,用爪子钩住物体,飞膜裹住身体,头倒挂下来。它心脏原来跳400下,冬眠时减到5—6下,身上的体温比周围的环境要高几度。更奇怪的是把蝙蝠放进冰箱里,它一动不动,仿佛像死了一样,完全沉睡在冬眠之中。
生2:包心菜粉蝶是以蛹的方式度过冬天的,蛹就是一个蛹壳。包心菜粉蝶没出生前是在蛹壳里面度过冬天的。
生3:臭鼬过冬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洞穴铺满树叶,自己先进去洞穴里,再在里面用树枝把洞穴堵起来,等到来年春天它再用自己的尾巴把洞穴的树枝拨开。
师:(问生3)你知道的真多,老师想问问,你这些资料都是从哪儿来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师:你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来,圣诞礼物送给你们!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找到了一些小动物过冬的录象,你们想看吗?
生:想!(师放录象)
师:同学们,动物过冬的方式太有趣了,老师也从我们年级的图书室里借来了几本书介绍给大家,你们看,这是——
生:《睡前百问》!
师:这本是——
生:《动植物知识问答》!
师:这本呢?
生:《儿童百科全书》!
师:有兴趣的可以借来看看。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枫、松”等14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导自学
1、今天,我们一起去游植物园。老师,是个“小好奇”,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你们呢,都是知识丰富的“小博士”,来解答“小好奇”的问题。
2、学生自学。
二、认识树木,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八种树木的图片,“小好奇”与“小博士”互问互答。小好奇:×(学生姓名)博士,这是什么树?小博士:这是杨树。
小好奇:×博士,这是huá(桦)树吧?
小博士:不对,是huà(桦)树。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并能读准字音,初步认识八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
三、写出树名,识记字形
小好奇:各位小博士,你们能告诉我,这些树木的名称怎样写吗?(请八位“小博士”上台写出树木的名称,并说出识记字形的方法。)
小好奇:小博士,这些字为什么都是“木”字旁呢?
(引导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小好奇:小博士,请你告诉我,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样才能记得牢呢?
(提示“桦”“榕”等字易写错的地方)
小好奇:小博士,写这些“木”字旁的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左窄右宽:“木”作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偏旁、部首和形声字规律等主动分析、识记字形。这样,既教学了生字,又教给了方法,提示了规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四、读议韵文,随文识字
“小好奇”看到植物园里有一块大木牌,上面写了好多字。小好奇:各位小博士,这上面写了些什么?你们能教我读一读吗?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优美的语言引导他们 进入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去感受、去领悟小虫子的美好。我还特别注重培养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设置问题“你还对什么昆虫感兴趣?”“你想变成什么昆虫?哪里比较有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练习说话的。时间,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生字中先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认识生字,教 给学生思考、合作的方法。利用上课时间查字典,是在培养孩子们一种学习用字典的学习习惯。整节课堂多让孩子们展示自己,如推荐书目,真正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使之由“学会”变成 “会学”。
但是还存在着不足:
1、教师应更有一种情感的带入性,让孩子们对所学更感兴趣。
2、指导朗读和读文节奏稍显拖沓,可以适当提高速度。
3、鼓励方法,调动全体积极性。
在今后我还会继续努力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
我很喜欢《同一首歌》这个节目,因为总是能欣赏到一些新歌。有一次,我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意外地听到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老歌,尤其是一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竟然让男歌手蔡国庆唱出了新的旋律,新的韵味,一下子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今年我们北仑区率先走进了新课程,可是还有很多老师和我一样手中拿的是老教材,如何让一首首老歌唱新、唱好呢?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着的。
后来,我听一位老师上初五册的《广告》一文,他对书本中两则内容陈旧的广告进行细致地剖析,然后参照教参得出了广告有四种样式的结论,最后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整堂课气氛沉闷,当老师提出练习要求时,有一位同学甚至好不掩饰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无疑,这堂课是失败的。分析这堂课,教材、教参成了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成了唯一的信息传播者,而课堂成了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这样的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吗?
于是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教材只是“一掬水”,而且这篇课文只是一掬并不新鲜的“水”,教材之外,还有“江、河、湖、泊”等着我们去遨游。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首先组织合作小组,走出课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搜集了大量的广告,并进行删选,把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彩纷呈的广告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同学们围在一起自由讨论,归纳出当今广告的特点。在对广告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同学们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就趁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北仑生产的吉利牌汽车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设计脚本,这下,学生可忙开了。下课后,学生围住我,纷纷说:“老师,这节课时间过得真快!”“老师,下堂课内容也让我们自己去找吧!”还有的说:“老师,我们三个人已经商量好了,准备探究广告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一堂课竟然让学生有这样强烈的反应,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对照这两堂课,我深受启发:教师只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也是可以把老歌唱新、唱好吗?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首先,教师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让教材作为唯一的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我们的教学内容。有了这样的理念,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跨领域地搭建学习平台。比如上内容比较滞后的《宇宙里有些什么》、《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的时候,就上网查询“宇宙的新发现”、“电脑的功能”等。在上小传的时候,就寻找顾国和、张兆庆等乡贤的传记,也找来《名人传》让学生欣赏,还带学生走入社区采访普通人,给普通人立传。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了。
另外,要唱好老歌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师生共同参与。“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不仅仅需要教师去补充,去丰富,“取法乎上”;更需要学生去参与,去搜集。这个暑假,我们学校部分师生去新加坡考察,看到新加坡的孩子很小就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我们还听他们的一位校长介绍了一堂小学五年级的关于青蛙的生物课。一上课,有的学生就拿出了厚厚一叠介绍青蛙的图片、文字;有的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迫不及待地跑到上面去演示;还有一个更绝,竟然拿出一个大大的瓶子,里面装的全部是青蛙。一堂课,课本上介绍的还是薄薄几页纸,而学生的学习空间早已拓展到了无限,这样利用资源,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不得到发展吗?
因此,我们手中拿的是老教材的教师,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同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这样,即使是一首老歌,同样可以唱出新的旋律!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也有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与评课,本 我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肤浅分析,愿与同仁共勉。
一、忌表面自主
这是某教师执教《卖油翁》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卖油翁为什么“睨之”、“但微颔之”?与其地位、身份是否相吻合?
生:文中:“笑”的含义是什么?
生:卖油翁酌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作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预设了很多问题,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但对程度好的学生来说,无效参与者居多。如上黑板写生字、注音、解词,或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等。
学生自主性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讳无效合作
合作学 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下面是教师执教《春》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的哪些景色?
生: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人迎春。
师:请喜欢春草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花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风……(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小组中,而人迎春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三、禁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及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这种做法初衷很好,结果却常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很差。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辩证的看待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只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有益的。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的意思。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方案一:听音乐导入。
1、播放《百鸟朝凤》片段,让学生说说仿佛听到、看到了什么。
2、导语揭题: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是一个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
学生齐读课题。
方案二:看图导入。
1、出示插图:两只蛋旁边画有一只小鸟。
看见这些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板书课题:两只鸟蛋
学生齐读课题。识记“蛋”字。(给“蛋”组词。)
方案三:观察、触摸实物导入。
1、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实物,有什么感觉?猜猜这是什么?——鸟蛋
2、让学生观察实物后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学习其优点,纠正其缺点。
5、齐读全文。
三、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用多种方法识记。
做动作识字:“取、捧、抬,连”
联系生活常识识字:“蛋、凉、轻”
找反义词识字:轻
说话识字:“仿佛、定”
做练习题,区分“向”和“像”,学习“向”。
4、把生字放回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5、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读后指名评价。
6、分小节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小组内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四、总结
从这篇小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可爱的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我们再一次对这位小男孩儿投去敬佩的目光吧。(出示文中插图)
五、作业
把课堂上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在第一个环节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过去的或者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再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再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不会装会的丑态,我用老师的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显示描述出来,然后读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再理解“讲排场”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再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再理解“滥”字时我又用了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并且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也。”
一次失败考试后的反思
我落泪了,当着学生的面。只因为学生超低水平发挥,期中考试考砸了,并且是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不只是羞愧难当,简直认为那是耻辱。
我担任一快一慢两个班,成绩一直不错。可是这次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考那快班居然比我教的那慢班还要糟,于我而言,这无疑是五雷轰顶。那一刻我伤心欲决,无语凝噎。
当晚晚上,灯下,我仔细翻阅试卷,反思失败原因。
卷面反馈:
默写错别字累累,阅读理解涂涂抹抹,作文随心所欲,书写龙飞凤舞。尤其是作文有超半数同学不及格。
客观因素:
一是自然英语老师刚刚走马上任(初二的自然英语老师让其家长们硬性给“下岗”了),他们把时间抓得密不透风。二是期中考前班主任生病请假一周,又不声不响出去旅游一周。三是以班级为单位考试,改卷老师以为是慢班,下笔毫不留情。
学生主观原因:
一是学生敷衍了事,根本无视考试的严肃性。二是学生在自然英语老师的夹击下,没时间也没热情学语文。
我的主观原因:
一是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相应的时间去复习。二是没有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第二天教室里,我一脸痛苦,学生无语,甚至无人敢直视我,我知道他们也很难过。教室里出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气氛,最终还是我打破了僵局,说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我想此刻大家一定与我一样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耻辱。这次考试你们几乎是全然没有认真的态度,更不用说学习的热情了,你们学习的动力哪里去了呢?
你们读书不只是为了自己,更应该是为了一切关爱你的人而读呀。我知道,此时你们无颜面对关爱自己的所有的人,尤其是父母。你们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关爱你的人的一种回报呀,怎么可以如此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呢?
人的知识可以因后天因素而不够丰富,但我们的情感依然可以丰富啊,我们活着,就应该学会感恩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我们何以为报呀!同学们,一张表明自己已经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的试卷我们总还交得起吧!
…… ……
语重心长的话说了一大堆,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在此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了初三学生的情商提高的很快,人文关照比较容易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
于是,我给他们讲韩国的孝道,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他们读老人院墙壁上的文章《孩子,我只想你牵牵我的手》,甚至给他们讲“二十四孝”……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他们的随笔中于是随时可以看到“感恩是一种幸福”,“给予父母快乐是一种幸福”等一些感人的东西了。
我还知道学生有一颗驿动的心,我给他们大量的阅读有关感人至深的文章,如《生命在那一刻灿烂无比》,说的是丈夫在出车祸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妻子;《生死伴侣》,感受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动物情感故事;《臭臭的故事》,感受身为人母,为儿子的离去而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情感……我要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真情永驻。
我还引导学生走进名人心里,走进名著,虽说离中考的日子不多,而我却尝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甜头,期末考试学生大翻身,三率都为最优秀。
然而在中考前半个月,又出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故,我因飞车抢劫致伤住院了,我开玩笑地对来看望我的学生说,老师会不会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呀?学生笑着说,老师,我们会是那种人吗!中考成绩肯定能让你精神焕发,好好养病吧,别担心!最后学生真的如我所愿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我欣慰了。
我的反思:
一、人文关怀要渗透到知识传授之中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說:“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确实,这一次惨遭滑铁卢使我明白了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人文教育。
要使学生真正的走入语文殿堂,首先要从情感层次上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后一阶段我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好,目标不明等问题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以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激活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二, 以积极态度消除挫折,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
崇高的目标是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力量。而实现一切崇高目标的前提首先要拥有一颗爱心,有爱才有一切,于是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每一个关心和爱我们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愉快的心情,去实现自己的崇高的目标。
在充满关心和友爱气氛的群体中,遭受挫折的个人会从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于是我的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凸显出了它的作用,那些闪烁着人性光环的撼人心扉的故事,那些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人……唤醒了学生懵懂的心灵,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终于他们众志成城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但愿我的园丁生活也有丰厚的收获!
曾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面的局限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不便,有时在讲课中涉及一些简单成语或是典故,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根本不明白我所讲的内容,我只得再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浪费了很多时间。如何让学生更快的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成为我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我认识到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及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不能退守到课堂这个唯一的狭小空间里时,我设计了一项长期性的语文活动——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清早,我就看到他脸上因紧张而跳动的肌肉,眼中是怯懦的神情,我知道今天有轮到他演讲。张宇恒,班里一个性格非常腼腆男孩,像一个羞涩的小姑娘。像这样的公开演讲,对于他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甚至在第一次课前讲话时,他都没有讲完。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老师,我不行。我从没有面对过那么多人的目光讲话。我……我……我不行。老师,算了吧,我会丢脸的。”即使演讲前准备得非常充分,他也 于是,我在课下为他作专门的指导,并且鼓励他相信自己的实力。
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即使不注视大家他还是异常的紧张,没有洪亮的声音,朗读生硬、平淡。我不断的鼓励他,告诉他不成功我们决不放弃。我想那段日子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一种煎熬,但我想也应该是一种积累。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锻炼,终于,他完成了一次脱稿演讲,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我还是及时给他鼓励。我发现,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演讲一次比一次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性格得到了砺炼,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后来他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在一次班级排演的《让课文人物走上舞台——〈西门豹〉》中,他成功地出演了一个角色,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让很多同学为之震惊。此后,他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并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在一次我与他的谈话中,他对我说,以前不愿意发言,不光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理解有困难,自从安排了课前演讲,他越来越喜欢看书,不但知识面扩大了,而且也增加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
目前我已经进行了前两个阶段,学生的进步非常大。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怯生生地走上讲台,那身体是颤抖的,那声音是颤抖的;可是,几个学期下来,学生在演讲以及评价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同学甚至喜欢上了这项活动,经常会主动提出临时演讲。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范围扩大了,知识储备增加了。
语文科的科目性质是社会交际工具性,实施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依据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的这项分阶段、有重点的语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增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语文科研课题——课内外双轨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