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四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最新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一、实施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实施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加快发展,努力把打造成为冀中南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隆起带。权宜之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优先发展已经迫在眉睫。而通过实施主城区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可以大幅提升市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有效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建设者,为加速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实施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改变市区教育现状、建设规范化学校的迫切要求。由于主城区中小学建设投入少。校舍达不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规范,不符合综合防灾要求。据调查统计,主城区的51所小学中,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的有48所,近期急需建设的13所小学现有在校生1.46万人,生均建筑面积仅2.98平方米(国家规范为5.8平方米)随着乡村发展的加快和居住人口的增加,小学适龄人口到2020年将增加1.2万人,现有校舍远远缺乏;15所中学中,有14所达不到规范要求,近期急需建设的4所(含市八中)现有在校生0.9万人,生均建筑面积仅6.55平方米(国家规范为10平方米)尤其是西部新城区,已经建成和正在开发的住宅小区有13个,新建、改扩建住宅面积240多万平方米,新增居住人口10万人以上,但该区域内初中只有1所十四中、小学仅有1所迎宾路小学,班容量严重超标,均达到67人以上,2009年出现片内学生难以容纳的状况。老城区绝大多数学校用地不足,局部学校班容量过大、运动场地狭小、专用教室匮乏、硬件设施达不到规范要求,与规范化学校的要求相比差别很大。建校历史最长、教育质量较高的实验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仅为2.4平方米,没有运动场地,学生每周只能做两次课间操。南环小学、迎宾小学、向阳小学、新华小学、车站小学的生均建筑面积都不足3平方米。市八中平均班额已达到76人,超额26人。沧一中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严重不达标,专用教室匮乏,不只落后于其他地市,也落后于一些县(市)甚至落后于贫困县。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利,急需加以解决。
(三)实施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进一步改善民生的肯定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局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进一步解决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市政府也确定了坚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证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工作目标,实施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实现目标的措施之一,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适龄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让全市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效果。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布局,完善体制,加大投入,将主城区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与乡村总体规划相结合,与校舍平安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和新民居建设相结合,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与土地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相结合,与教师素质工程相结合,与学前教育发展相结合,大力调整主城区中小学布局。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提高规范化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适应乡村规模发展,缓解适龄人口入学压力,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努力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布局,分年度实施的原则。市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当前,着眼久远,对主城区中小学布局因地制宜,一步规划到位。近期着力解决学校承载力缺乏、适龄人口入学难问题,根据财力情况分三年组织实施。二是校舍平安工程实施和建设规范化学校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家颁布的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建设规范和省定的规范化学校建设规范为规范,以新建、迁建、改扩建为主,以加固、维修改造为辅,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校达到国家规范,改扩建学校达到省级规范,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三是按隶属关系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管理体制,市政府负责市直属学校的资金筹集和建设,并对区级进行督导和资金补助;区政府负责区属学校的资金筹集和建设。
三、总体目标任务
逐步实现主城区“大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乡村总体发展规划和主城区教育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利用三年的时间,投资11.58亿元,完成新建、迁建、改扩建学校21所,并对市直存在平安隐患的学校进行加固维修,以满足市区居民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从根本上解决班容量过大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的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市直属学校三年内完成一中迁建、二中新建高三教学楼、三中新建教学楼、职教中心新建实训大楼、十四中征地扩建、十六中新建教学楼,同时对存在平安隐患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完成上级要求需加固改造的面积32.8万平方米。依照市政府确定的区分轻重缓急、首先解决D级危房”原则,2010年启动五中、回中、一幼、七中、十三中、十四中等D级危房撤除重建面积2万平方米;运河区三年内完成南环小学迁建、光明小学重建、迎宾路小学扩建、回民小学迁建、大和庄小学迁建、育红小学西校区(许官屯小学)新建、向阳小学扩建、十中迁建、嘉禾小学新建;新华区三年内完成实验小学迁建、芦家园小学扩建、邓官屯小学扩建、蔡庄子小学迁建、北环路小学迁建、新立小学迁建。
主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将得到整体提升,此方案实施后。省级示范性高中、规范化初中和小学形成规模适宜、分布合理、无隙覆盖的金字塔式新格局,学校综合防灾能力明显增强,为学生提供平安的学习、生活场所。沧一中将成为一所可容纳万名在校生的省级一流示范性高中,为争创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奠定基础;沧二中、三中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将有力带动和推进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作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扩建后,实训条件得到改善,学生动手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可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4所初中(含新八中)13所小学均能成为规范化学校,分别可容纳学生1.2万人、2.4万人,分别可增招0.3万人、0.9万人,初中的生均建筑面积可达10.3平米,生均超出国家规范0.3平方米,小学的生均建筑面积可达5.7平米,接近国家规范,专用教室齐全,功能完备,西部新城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中小学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均衡发展。
四、项目建设实施方法
狮城公园以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以北、迎宾大道以西征地497亩,1一中迁建:投资5.35亿元。整体迁建一中,建筑面积为17.1万平方米。2010年投资3.2亿元,启动一期工程9.9万平方米,完成选址、征地、规划、设计、前期手续,开工建设;2011年投资2.15亿元,完成整体搬迁。
新建一栋9800平方米的高三教学楼,2二中新建高三教学楼:2010年投资1600万元。其中地上五层7800平方米,包括35个教室、6个实验室和高三教师办公室,地下一层2000平方米为学生存车棚,当年投入使用。
建设一栋11813.75平方米的教学楼,3三中新建教学楼:2010年投资1800万元。当年投入使用。
御河路以北、经二大道以西、十四中以东征地26.6亩,4十四中征地新建教学楼:投资1300万元。新建一栋9600平方米的教学楼,2010年完成前期手续开工建设,2011年投入使用。
新建一栋10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5职教中心新建实训大楼:2010年投资1500万元。当年投入使用。
新建三栋连体教学楼、建筑面积10500平米,6十六中新建教学楼:投资1800万元。新建阶梯教室1500平米。2011年投资800万元,完成前期手续开工建设,2012年投资1000万元,完成后续建设投入使用。
完成市直学校32.8万平方米校舍的加固改造。2010年投资1.17亿元,7校舍平安工程:投资1.66亿元。完成加固改造面积23.1万平方米,2011年投资4900万元,完成加固改造面积9.7万平方米。
(二)运河区投资2.09亿元。
浮阳大道以西、纬一路以南、学院路以北、规划路以东征地80亩,1南环小学迁建:2010年投资3900万元。将南环小学建成一所在校生1800人、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小学,当年投入使用。
将光明小学重建为一所在校生1200人、建筑面积为6240平方米的规范化学校。2010年投资1000万,2光明小学重建:投资1140万元。完成前期手续并开工建设。2011年投资140万,完成后续工程并投入使用。同时将学校以东的华谊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占地10亩)沧虹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占地10亩)规划为教育用地,待以后年度拆迁时划归学校使用。
迎宾路小学西侧的22亩教育预留用地内,3迎宾路小学扩建:投资3200万元。新建一栋15000平方米的教学楼,以解决班容量过大的问题。2010年投资1000万元,完成征地及前期手续,并开工建设。2011年投资2200万完成教学楼建设及配套设施,力争当年暑假投入使用。
顺河小学原址建设一所在校生1200人、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小学,4回民小学迁建。2010年投资800万元。当年投入使用,以解决回民区孩子的入学问题。同时,将顺河小学北侧的28亩土地规划为教育用地,待以后年度拆迁时用于新回民小学活动场地。
大和庄开发区域内将大和庄小学现有的8.95亩土地及爱民小学现有的3亩土地整合后,5大和庄小学迁建:投资2600万元。共预留30亩教育用地,将大和庄小学建成占地面积30亩、校生1800人、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学校。2010年投资500万元完成前期手续。2011年投资1000万元开工建设教学楼,2012年投入1100万元完成后续工作投入使用。
由御河新城开发项目统一规划,6育红小学西校区(许官屯小学)新建:投资2600万元。将许官屯小学建成一所占地30亩、校生1800人、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小学,2011年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投资1500万元扩建向阳小学。2011年在校内北侧新建一栋8000平方米的教学楼,7向阳小学扩建:由运河区政府协调解决向阳小学东北角200平方米的土地问题。年内投入使用。同时将向阳大道以西、现向阳小学以东土地规划为教育用地。
浮阳大道以西、纬一路以南、纬三路以北、规划路以东征地82亩,8十中迁建:投资2600万元。将十中迁建为一所在校生1800人、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初级中学,2011年投资1600万完成教学楼建设及配套设施,2012年投资1000万完成后续工作投入使用。
小屯村改造项目北侧一期范围内,9嘉禾小学新建:投资2600万元。新建一所占地30亩、校生800人、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小学,2011年投资1000万元完成前期手续开工建设,2012年投资1600万元完成后续建设投入使用。
(三)新华区投资1.68亿元。
东体育场北侧、东风路南、建设大街以西位置征地拆迁30亩,1实验小学迁建:投资5000万元。建设三栋教学楼,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2010年投资2800万元(含征地拆迁费2000万元)完成征地拆迁及前期手续,开工建设,完成基础施工。2011年投资2200万元,完成实验小学教学楼及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使用。建成后将逸夫小学学生并入实验小学。
芦家园小学原址基础上扩建成占地20亩的双轨制小学,2芦家园小学扩建:2010年投资730万元。完成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建设,将孙庄子、小代庄学生并入芦家园小学。
邓官屯小学原址基础上扩建成占地20亩的双轨制小学,3邓官屯小学扩建:2010年投资750万元。完成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建设,将宋官屯学生并入邓官屯小学。
将蔡庄子小学建成一所在校生1000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小学,4蔡庄子小学迁建:2011年投资1730万元(含征地530万元)蔡庄子与王御史两村改造区域内(东方骏景西侧)征地30亩。当年投入使用。
将北环路小学建成一所在校生1000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小学,5北环路小学迁建:2011年投资5880万元(含拆迁费4680万元)三里庄新区征地拆迁30亩。当年投入使用。
将新立小学建成一所在校生1000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规范化小学,6迁建新立小学:2012年投资2700万元(含征地拆迁费1500万元)现果品公司市场所处位置征地拆迁30亩。当年投入使用。
五、资金来源及使用安排
共需资金11.58亿元,实施主城区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市直校舍平安工程。其中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需9.92亿元、市直其他校舍平安工程项目1.66亿元(不含石油分局)市、区两级政府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法,保证计划实施。一是发挥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统筹教育费附加和教育设施配套费,用于学校建设。二是利用现有校产置换筹集资金。三是结合城中村改造,由开发商出资交由政府统筹管理,用于学校改造建设。四争取中央和省资金支持。五是非义务教育学校自筹解决局部资金。六是银行贷款用于一中迁建。七是社会捐助筹集局部资金。
(一)资金来源:共11.58亿元。2010年市财政一般预算安排校安工程专项1.1亿元;教育设施配套费3000万元;2009年市级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2010年市级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2011年市级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一般预算布置4700万元;2012年市级教育附加1000万元;运河区财政安排7010万元;新华区财政安排9740万元;开发商出资1.9亿元;银行贷款4.55亿元;校产置换7600万元;学校自筹3300万元;争取上级补助和社会捐助1000万元。
用于市直学校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区财政资金1.67亿元和银行贷款、校产置换、开发商等其他渠道筹集资金7.64亿元全部用于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二)资金使用:2010年市级校安工程专项资金1.1亿元、市级教育费附加布置700万元、2011年一般预算布置4700万元、市级教育费附加200万元用于市直其他校舍平安工程项目;其余教育费附加3100万元和教育设施配套费3000万元。
(三)分年度资金布置
12010年资金安排
其中2010年市级校安工程专项资金1.1亿元、2009年市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2010年市级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教育设施配套费3000万元、运河区财政安排3200万元、新华区财政安排4160万元、校产置换1600万元、开发商承当2120万元、学校自筹3300万元、银行贷款3亿元、争取上级补助和社会捐助1000万元。资金来源:共6.14亿元。
用于市直学校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区财政资金7360万元和银行贷款、校产置换、开发商等其他渠道筹集资金3.8亿元全部用于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资金使用:2010年市级校安工程专项资金1.1亿元、市级教育费附加布置700万元用于市直其他校舍平安工程项目;教育设施建设费3000万元、2009年市级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2010年市级教育费附加300万元。
22011年资金安排
其中2011年市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一般预算布置4700万元、运河区财政2810万元、新华区财政4380万元、校产置换6000万元、开发商承当1.27亿元、银行贷款1.55亿元。资金来源:共4.71亿元。
资金使用:2011年市级教育费附加布置200万元、一般预算布置4700万元用于市直其他校舍平安工程项目;市教育费附加布置800万元用于市直学校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区财政7190万元和校产置换、银行贷款、开发商等渠道筹集资金3.42亿元全部用于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
32012年资金安排
其中2012年市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运河区财政1000万元、新华区财政1200万元、开发商承当4200万元。资金来源:共7400万元。
资金使用:2012年市级教育费附加布置1000万元用于市直学校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区财政2200万元和开发商4200万元全部用于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
六、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
刘学库市长任组长,市政府成立推进主城区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宇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赵义山同志任副组长,市教育、发改、财政、住房和建设、规划、国土、公安、审计、监察、安监、地震、气象等部门及沧县、运河区、新华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调度、督办等工作。
(二)落实优惠政策
落实有关规费减免政策,严格依照《河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意见》冀政〔2001〕59号)和《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关于中小学校舍平安工程规费减免有关事宜的通知》冀教发〔2009〕76号)文件要求。支持工程建设。
(三)预拨启动资金
拨付2000万元教育设施建设费用于市直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拨付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市直其他校舍平安工程项目。为加快工程建设。
(四)协调联动、紧密配合
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三年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市城乡规划局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建设稳固、平安、规范、亮丽的规范化学校。
(五)抓好闲置校产处置工作
八中和十五中合并迁入一中现址,1一中整体迁建后。原十五中占地25亩,建筑面积3119平方米,将特教学校迁入十五中原址。
进行公开拍卖,2八中西校区经评估后。拍卖所得全部用于一中迁建;八中东校区占地约16亩,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置换给运河区新华小学,作为对运河区的补助。
问:制定《规划》的背景和意义有哪些?
答: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和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用单独一章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而独特的支撑作用。同时,必须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总结新世纪以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经验,突破以往仅仅依靠项目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方式,加强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为此,教育部决定组织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
制定和实施《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形成过程。
答:《规划》编制工作是在教育部党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教育部成立了有关司局参与的《规划》编制工作组,组建了由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资深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专家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3月中旬《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规划》编制工作组和专家组实地调研了多个省区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研究借鉴了国家信息化有关规划、教育部有关专项规划等相关资料;组织了多次工作会议、调研座谈会和征求意见座谈会;并于2011年6月中旬、7月中旬和10月上旬集中开展了三轮征求意见工作,以函件、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反复征求了国务院相关部门、部内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国内知名专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与相关企业意见;经反复研究修改,至2011年11月初,形成了《规划》(送审稿)报教育部党组审阅。国务院领导和教育部领导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2011年11月15日,教育部部长专题办公会对《规划》进行了专题研究。2011年12月27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了《规划》(送审稿)。2012年2月21日,教育部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了《规划》(报批稿)。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可以说,本《规划》的编制重视满足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重视调查研究和多方协作;《规划》的顺利出台是教育部领导、部内各单位、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关部委、众多专家、相关企业等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问:《规划》编制工作遵循了哪些思路?
答:《规划》的编制工作贯彻了以下思路:
一是定位有限目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支撑”和“引领”,它并不能解决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本《规划》是一个特定前提下的有限目标规划,定位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在研究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中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二是面向未来需求。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深入渗透的信息技术,以及建设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本《规划》力图前瞻和梳理未来十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融合需求,研究提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思路和实施方案。
三是着力推动融合。《规划》编制专家组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阶段划分,研究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认为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任务应该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规划》的编制秉承了上述“推进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
四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次性投入的建设项目,而是需要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规划》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重大项目、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对保障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重点表述,并从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两个角度重点强调了“管理体制改革”。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内容框架。
答:《规划》分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实施6个部分,共20章。
“序言部分”描述了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发展态势,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展望了未来发展,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包括第一、二、三章,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行了阐释,并明确了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与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包括第四至第十一章,是为完成《规划》总体目标,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进行的统筹规划和具体部署,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包括第十二至第十六章,提出了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发展任务,需在近期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包括第十七至第二十章,从“组织领导、政策法规、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为确保完成发展任务、顺利实施行动计划而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实施部分”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施行目标考核、推广试点示范、建立支持环境”共5项原则要求。
问: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工作方针是“四个坚持”: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坚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坚持深度融合,引领创新。
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三基本两显著”,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设计这些任务有什么主要考虑?为什么还要设计5个专栏?
答: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规划》从教育和信息化的双重视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8项发展任务,重点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任务主要有5项。一是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基础教育数字鸿沟,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并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二是加强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四是推进网络环境下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五是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
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的主要任务有3项。一是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环境,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公共支撑。二是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技术支撑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三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在资源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产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四个方面创新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
为清晰展现各领域教育信息化2020年应达到的水平和呈现的主要特征,《规划》在第四至八章专门设计了5个专栏,引导各地区、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间的建设现状和发展需求也不尽相同,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难以提出全国通用的量化指标,所设计的专栏内容都是指向性的定性描述,具体定量指标由各地区、各学校在制定各自的教育信息化规划时,根据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而研究确定。
问:推进教育信息化,国家将实施哪些重大项目?
答:根据《规划》的统一部署,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发展任务,国家拟在近期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5项行动。
其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将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审查和评价激励机制,为人人可共享优质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建设高校数字校园,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问:如何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答:为保障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实现总体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协同推进。二是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法规,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人员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协调制定扶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形成良性竞争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环境。三是做好技术服务。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地、项目等创新支撑体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四是落实经费投入。推动各级政府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多方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实施经费投入绩效评估。
问:教育部对实施《规划》有什么具体部署?
答:《规划》明确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事关国计民生和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好。
教育部要做好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部署和指导,并负责协调落实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与重大项目。要牵头制定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并协调推进实施,国家发改、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要从经费、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要会同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
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要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各省级政府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作为衡量本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督促检查,实施年度考核。各级政府要统筹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尽快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支持、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要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多方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积极营造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规划》为基础,尽快制订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根据本校实际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需求为导向,提出切实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并加快推进步伐。
论文关键词: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凉山州
一、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本文所指的十年行动计划是指由四川省政府和四川省教育厅等单位带头出台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年限为2001年到2010年,内容基本上都是义务教育。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四川省民族教育滞后,四川民族地区民族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1.凉山概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西南川滇交界处,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78万。境内有汉族、彝族、蒙古族、藏族、纳西族等10多个世居民族。全州辖17个县市,其中木里县为藏族自治县。州府所在地西昌位于成昆铁路中段,此地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在地理位置上,凉山又是成都旅游口岸区,它与本省多个市、地、州以及云南昭通、东川、昆明等地相毗邻,是省内与不同的行政区域连接交界最多的地区。交通上,凉山自古就是西南边陲的重镇和交通要道,现在可以依托已建成的公路、铁路、航空、网络等工具来开发凉山旅游市场。经济上,凉山资源丰富,气候独特,具备后发性优势,目前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但在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同时,基本建设和区域经济形势必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可为旅游开发奠定基础。
2.凉山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凉山彝区民族教育有了新的变化。2004年据凉山州教育局统计,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达到673033人(其中,小学505691人,普通初中122915人,普通高中35221人,职业初中3231人,职业高中2341人,中专2285人,中师1014人,技工校335人)。全州少数民族中小学在校生达到293926人(其中,小学252396人,普通初中31591人,普通高中8666人,职业初中980人,职业高中293人)。普通高校共录取我州新生8159名,录取率达80.3%(全省平均录取率70%),超全省平均录取率10.3%。西昌、德昌、宁南、会理、会东实现整县“两基”,其他县的40个乡镇实现分乡“两基”,“两基”地区人口达232.33万人,人口覆盖率达57.49%。
笔者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代表的四川省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状况。根据本次实地调查的结果,浅析了政府职能、教育模式选择、公共政策的制定等均衡发展方面的问题,以期为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是以实地调研为主,文件资料查阅为辅。采用的主要方法:问卷调查;普通访谈。
2.样本选取
作为彝族人口最大的聚居区,凉山彝族人口约在180万左右,占全国彝族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地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彝族教育比较古老,大多是以毕摩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凉山的教育形成金字塔式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从2001年实施十年行动以来,凉山的民族教育有了较大的改观。
本次调研是采取抽样调查形式来分析凉山民族教育。通过发放问卷、焦点访谈和参观法来浅析民族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家长、学生、老师和领导四个不同层面人士分析来剖析十年行动计划。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包括十年行动计划所涉及的内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学校的师资、校舍等,多方位、多角度,尽量做到点面结合,多角度综合。
此次调研抽样了凉山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学校。共发放了100多份问卷,回收率达到80%,调查有效。其余访谈了诸多领导、教师和家长。
三、十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效果与问题——以凉山州为例
1.凉山州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成就
(1)凉山发展民族教育的机遇与优势。省委省政府、省民委、教育厅以及凉山州各级政府都对十年行动计划的发展作出了大量的贡献。近年来从省到凉山州都有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政策文件,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主要成就。自从实施十年行动计划以来,凉山民族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目前全州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6.75%,少数民族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51%,全州少数民族普通中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66.80%,全州普通中学在校生为80多万,少数民族有44多万,由此可见全州教育事业在实施十年行动计划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教师的责任心加强了,全州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得了提高,使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敬业奉献精神和危机感更强。
(3)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如今,在这个政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边远山区、边疆的民族也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从问卷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凉山州领导班子对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得一些影响教育发展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像重男轻女问题、女童上学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以前很多是得不到解决的,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现在在凉山基本已消除了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在访问和调查中发现:1)家长的态度很积极。从问卷分析和访谈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父母都十分支持子女上学,反对者极少。从总体上说,因父母不支持子女而辍学的学生比较少。2)重男轻女的思想得到缓解。十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女童入学率明显增加了,男女都有平等的入学权利。
2.凉山州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存在的问题
(1)交通问题。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在凉山的偏远山区实施十年行动计划面临的较大挑战。在凉山还有很多县是部级贫困县,交通成了实行十年行动计划最大的阻碍。
(2)教师的待遇问题。凉山自从实施十年行动计划以来,教师基本都实行绩效考核,但这样的考核使得教师的待遇不公平,教师流动比较大,较为优秀的乡村教师往往被县城或市较好的学校挖走。村小教师待遇低,基本是由无教师资格证的代课教师任教,从而出现乡村教师师资不平衡的现象发生。
(3)资金、设施问题。资金和设施问题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故造成下拨的教育经费有的不明确。资金和设施落实还未达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4)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教育意识薄弱。读书无用论在他们心目中比较强烈,特别是在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中。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比上一年增加了75万,其中100多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原本很难考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后也许有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些现象造成少数民族同胞在思想上的障碍。
3.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有的是由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地理、历史环境造成的,有的是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的负面影响造成的。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几点具体原因:(1)当地教育部门的管理力度不够,对学校管理很松懈,特别是在偏僻的乡村学校,很多学校不能遵循教育的宗旨,口号大、行动少。(2)学校的管理设施不到位,国家财政拨款很多没有落实到位,该建的没有建,反而建了许多不该建的。上课单调,体育、音乐设施不齐全,很多学校设施太差,上课的教学互动较差。(3)偏远乡村学校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上完课就了事,只图完成任务而没有尽到教师的义务。(4)有些家长觉得上学没有意思,打工才是孩子的出路。以上几点足以说明凉山民族教育还得改进。
四、政策建议
针对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十年行动计划的重视程度
虽然各级政府对十年行动计划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我国干部考核制度间接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地方领导人的变动使教育不能一如既往发展,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发展凉山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不仅要看各级政府所出的教育成果,更应该看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是否落到实处。不能以结果和数字作为依据,应该建立长效考核指标体系。
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育发展模式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不能在各地区都实施一样的教育发展模式。
3.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制度的实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位、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拓宽教育经费的渠道。其次,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一系列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条例,防止公款被挪用、贪污。
4.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扶助
组织实施教育部支持西部边远地区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组织实施教育部援助四川地震灾区教师培训计划
实施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计划
实施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培训计划
实施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计划
实施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的实施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普遍欢迎。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6.9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以直接的方式接受了培训,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中小学教师30万余名,约占培训总数的81.3%。
一、“培训计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有机会接受部级培训,有效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支持西部边远地区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教育部采取对口支援方式,委托上海对口云南,江苏对口,广东对口广西,浙江对口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西师范大学对口青海,西北师范大学对口甘肃,“送培到省、送教上门”,共计集中培训西部地区1万余名骨干教师。同时,援助省份和培训院校将培训资源制作成光盘发送给受援省份农村地区的学校,并通过网络和卫星电视等远程教育手段培训受援省约50万农村教师。
为调整灾区教师身心状态,提高灾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支持和帮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迅速制订并实施了“教育部援助四川地震灾区教师培训计划”。从2008年6月份开始,分别委托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先后对四川、甘肃陇南等重灾区的2500余名灾区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了心理康复教育和教育教学业务培训,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灾区学校恢复和重建工作。同时,协调全国有关对口支援省,采取各种方式为四川灾区培训教师近万人。
为紧密配合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采取项目邀投标机制,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百年树人网络技术平台,以计算机网络培训与集中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为2008年新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省的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75个县市2517所学校培训了8.7万余名普通高中学科教师。部级培训结束后,山西、吉林、山东、河南等省在部级教师远程培训的带动下,利用部级教师培训资源,继续组织大规模的高中新课程教材远程培训,有效推动了高中新课程培训工作的开展。
“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培训计”同样采取项目邀投标机制,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网络平台,采取骨干集中研修与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全国31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0个县4425所学校10100名一线班主任教师提供了50学时的专题培训。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为全国各省(区、市)培训班主任骨干培训者和远程辅导教师100名,然后以“远程培训与集中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为全国100个县1万名班主任教师提供了为期1个半月的远程培训,其中来自县及县以下农村班主任教师共7607名,占总数76.1%。
在“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施效益,教育部委托中央电教馆采用以卫星电视播放与集中讨论相结合为主、网络和光盘学习为辅相结合的方式,为中西部22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1个县约2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教师进行了培训。该项培训是历年来远程培训教师人数最多的一次,同时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资源下载和光盘等方式扩大了辐射面,使中西部100余万名农村教师受益。
根据中央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文件精神,为落实“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计划”,教育部委托北京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分别为西部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内蒙、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12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92名初中骨干体育教师进行了体育项目基础专业技能与基本教学技能的培训。同时通过构建西部体育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将培训课程资源上传到网上,使更多的体育教师能够共享优质资源。
二、“培训计划”形成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1.参训教师对“培训计划”总体满意率较高
通过培训调查问卷反馈,“教育部支持西部边远地区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参训教师满意率达90%;“教育部援助四川地震灾区教师培训计划”参训教师满意率达98.7%;“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参训教师满意率达87.15%;“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参训教师满意率达94%;“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培训计划”参训教师满意率达96.9%;“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培训计划”参训教师满意率达95%。
2.“培训计划”有力促进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各地普遍反映,此次培训中的部级示范培训项目既重视了因需施训,创造了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又注重了扩大培训覆盖面,为全国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多种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同时还注重加强对骨干教师与地方培训者业务素养的提高,使他们成为推动地方培训的重要力量。在部级示范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下,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根据教育部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培训模式。上海、云南、广西、四川、陕西、海南等省份均拨出专款,实施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大规模培训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3.“培训计划”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实现了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计划”的实施得到了包括参训教师在内的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培训专家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计划”注重体现“教师为本”,积极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尤其是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培训,实现了低成本、大规模、高效益的培训。同时采取“省际(或高校)对口支援”“送培到省或地(市)”“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卫星电视播放与网络研讨、光盘培训相结合”等多样化、立体式培训模式,吸引参训教师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特别是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平台,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广大教师尽量做到不离岗、不脱产就能便捷地享受到优质培训资源的学习,并使部级优质资源起到了延伸和覆盖作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份,日均教师点击率达60万人次。
在2008年部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深受欢迎的基础上,各地教育部门、一线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提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亟待进一步提高,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得到更多参加部级培训的机会,以尽量满足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发挥统筹职能,做到“三个注重”
积极发挥省级人社部门的统筹职能,推动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一是注重领导推动。《规划》出台后,厅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厅党组会议进行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并向全省转发学习,要求各地各学校深入学习,按照“技能本位、质量办学、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二是注重调研推动。结合《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通过深入技工院校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等方式,研究提出要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落实技师学院参照高职院校实行生均拨款、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引领带动技工教育全面发展。三是注重政策推动。制定出台《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紧贴发展战略,突出“四个服务”
按照部里的工作要求,紧贴广东发展战略,谋划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一是突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突出服务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夯实制造业人才基础,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三是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共建。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区域产业共建的劳动力基础。四是突出服务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技能扶贫,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习一技之长,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
三、深化改革创新,实施“八项行动”
以《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为引领,实施八项行动计划:一是服务产业行动计划。每年扶持建设60个对接现代产业的省级示范重点、特色专业,推动技工院校与大型骨干企业组建10个技工教育校企联盟,投入2.5亿元开展产业共建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二是高端引领行动计划。启动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工作,扶持打造10所部级示范性技师学院以及20所部级重点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扶持建设一批示范性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打造一批校际联盟,增强整体发展实力。三是强师领航行动计划。实施教师轮训制度,开展优秀教师资助计划,实施师资培训对外双向交流合作项目,扩大开展技工院校教师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试点,培养一批技工院校“强师”、“名师”。四是教学改革行动计划。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职业训练院建设,推行职业培训包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五是百校协作腾飞行动计划。建立百校协作机制,推动被帮扶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六是优质就业行动计划。加强就业指导,推动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全面化和全员化。七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行动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试点。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研究制定政策,明确各等级技能人才与同等级技术、管理和其他人才在工资、社保、人员招聘以及其他相关福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八是“互联网+技工教育”行动计划。开展 “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技工院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新时期教育局改革发展“12345”工作思路为指南,以“全面提升质量”为中心,以规范管理、精细落实、分层指导为关键,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中毕业生和向高一级输送合格优质新生为目标,努力实现初中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保持中考总平分、闭卷总平分、最高分、优生段人数、绝大部分学科人平分、及格率、优生率居全市前茅。
2、巩固率明显提升,学困生率明显降低。
3、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全县2015届初中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名单详见附件)。各责任区、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毕业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科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要明确分工职责、分解目标任务、督促指导落实、建立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增添激励措施,及早谋划,精心落实。学科指导小组要切实担当起责任区、学校学科教学的指导职责,积极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学校、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要定期不定期开展毕业年级教学、教研、管理活动,确保人、财、物的投入,为全面提升2015届初中毕业年级教育质量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质量意识
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抓好初中教育质量是带动小学教育,推动高中教育的需要,是“创全省一流,建教育强县”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的需要。各校要始终坚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这个中心不动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抓好初中教育、特别是初中毕业年级教育质量,要通过制定毕业年级工作计划,召开毕业年级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等渠道,宣传、讲解、研讨,将全体师生的思想、言行统一到提高质量上来。
(三)抓好关键环节
各校要抓住“科学决策、精细落实、分层指导”三个关键,将毕业年级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制定好毕业年级工作意见(含奖惩意见)并严格执行。将寄宿制学生早晚自习管理、体育训练管理、日常安全管理、实验训练管理、教学“六认真”管理、集体备课管理、新课教学管理、后期复习管理、教研工作管理、考前心理辅导管理、中考期间管理、职业规划管理等纳入《毕业年级管理意见》之中,向全面发展和科学管理要质量。二是要进一步落实规范办学行为和深化素质教育的规定,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保障。要认真落实《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教研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三是要加强分层指导,提高初三毕业年级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教学、复习、辅导的实效性。将“培优、治偏、补差”的分层辅导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为打好毕业工作整体战,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强常规管理
一是强化对责任区、学校的管理。教育局基教股、教研室等单位要强化对责任区、学校抓毕业年级工作运行情况的督查督导。二是各责任区要强化对学校的业务管理。责任区督学、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毕业年级工作,开展教研活动,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一起分析现状、查摆问题、寻找原因、增添措施,及时解决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三是学校要加强对毕业年级的管理。学校班子要将毕业年级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做到集体研究,领导分管,专人主抓,科室引领,年级落实。校长要深入班级、课堂,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切实解决毕业年级师生工作、生活、思想、学习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师生排忧解难。校长要深入毕业年级教研组,每期不少于10次。四是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加强对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要做好课程标准、教材、中考说明的集体解读以及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纵横比较研究工作,狠抓教学六认真工作。召开有针对性的专题会议,专题活动每期不少于4次。要做好学情分析、早晚自习管理、心理辅导、控辍保学、向中职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等具体工作,打好毕业年级提质攻坚战。
(五)狠抓工作重点
一是落实教学计划。学校、年级组、班主任、教师要在深研学情、精研课标、细研中考走向、熟研教材、科学安排的基础上,拟定并落实好具体实在的年级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教师学科教学计划。学科教学计划既要有新课计划,又要有复习教学计划,并分阶段安排好相应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计划,眼前有方向,行动有目标。学校要加强计划落实情况中的过程管理,强化六认真督查工作,适时调控教学进度,向过程管理要质量。
二是抓好复习工作。一要加强复习教学研讨,结合学情,科学谋划复习工作。二要高度重视复习课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常规工作,力戒放任自流的时弊。三要精心梳理,把握重点,抓住考点,突破难点,有序有效复习。四要查漏补缺、精彩点拨、滚动训练相结合。五要收集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形成题库,反复研究,把握试题走向和体现的课改精髓,并精选试题,坚决避免耗时费力的低效复习。六是县教研室、责任区均要适时召开初三学科复习研讨会,加强对全县各责任区、学校复习备考的指导力度。
三是把握教学进度。四月初大多数学校、学科要进入分册、分专题、分模块复习阶段,五月要进入综合、模拟训练阶段。学校要运用好综合、模拟试题,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月考、期考等检测中坚持端正考风、精心命题、认真监考、及时阅卷、科学统计、客观分析、认真评讲、适当激励的八项原则。
四是做细“培优、治偏、补差”工作。要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必须三管齐下,及早做好培优、治偏、补差工作,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较大进步。“培优”侧重抓好领导、班主任、教师对优生的联系工作,从思想、学习、生活、意志等方面帮助。“治偏、补差”要侧重化解任务,明确目标,分学科指定教师落实相关工作。
五是抓实实考体考工作。学校要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高度重视。要抓好晨跑、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活动等时间的体训工作。抓好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训练,做好实考体考方面的各项工作。
六是落实考前心理辅导和向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工作。初三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学生可能出现抑郁、烦闷、焦躁、悲观等心理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度过紧张的初三生活,以充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迎接中考。同时,学校要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高度,认识做好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热心宣传、精心组织、跟踪服务,做好向中职输送生源的工作,为普职高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七是做好学生控辍保学工作。学校在督促班主任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从思想、学习、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与心理变化,调整班级管理策略。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规划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家校联系,站在为学生未来前途着想,为学生规划未来的层面上与家长进行沟通,认真开好家长会,做好个别访谈,最大限度地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扎实做好学生控辍保学工作。
四、考核评估
年级组长的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程实施、课堂改革为抓手,强化内部管理,注重过程管理,切实抓好整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内涵。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高中年级组长2021秋季工作计划 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高中年级组长2021秋季工作计划 (一)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及教导处工作安排,结合八年级的实际情况,在本期中我将努力探索年级组工作新思路。充分发挥年级组管理的职能作用,讲求实效,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打好基础与培养能力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年级团结协作,形成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现将本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八年级情况分析
八年级共有八个班,没有分好班与差班,都是平行班。其中有四个住宿班和四个通学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个年级学习风气较差,偏科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任务比较艰巨,有些教师所任的科目较多,任务较重。
二、工作目标
年级组管理目标:强化年级组建设,团结协助,工作到位。
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受学习,劳动的能力。
教学目标:整体稳步推进,尽力做好啊较差工作,重视差生转化,狠抓较好的学生和后进生、为进入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措施
1、提高年级组管理水平和班主任水平,重视班级管理工作,促进班风,学风建设。
2、全体教师必须树立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以“育人”为首。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养成教育,特别是语言文明、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勤俭节约、环境保护、团结互助、爱护校园、安全防范,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4、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5、、突出学生思想工作工作及时了解班级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6、各学科(单元成章节)测试要统一时间,这样有利于各班平时能够找到差距,明确弥补方向,认真组织期中检测。
7、各学科齐抓,教师认真组织好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落实集体备课,取长补短,成立小组。
(具体方案见附表)
8、每月召开一次年级会议,不定期地召开班主任会和年级教师会,团结协助,共同努力,多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9、积极配合好教务处工作,认真贯彻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方针政策并落实到位,统一思想,顾全大局。
我始终坚信,只要通过我们八年级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想要达到的各种目标一定会达到。我会和八年级的全体老师和学生共同克服种种困难,向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前进。
20__年_月_日
高中年级组长2021秋季工作计划 (二)在2021--2017学年度,我担任了高一年级的年级组长工作。为保障新学期年级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给老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能够保质保量地圆满完成学校交给我们年级的各项任务,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初中部年级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以“养成”教育为重点,认真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加强初中各年级全体师生的常规管理,倡导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校初中部有7个班,在校学生323人,住校学生74人。由于年龄缘故,学生对初中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兴趣广泛,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但是这些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尤其是学生来源复杂,农民工子女占一定比例,学生管理难度大,再加上有些住校学生年龄小,住校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三、工作目标:
依据学生的特点,我们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抓养成教育,利用集体办公的优势,兴教研之风。
1、依靠、发挥组内教师的作用,形成合力,创建优秀年级组。
2、加强教风、班风、学风的管理与建设,杜绝违法违纪和重大事故的发生。
3、把好年级组整体教学质量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四、主要工作:
1、认真开好年级组会议,及时总结上周工作、有效地安排本周工作,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从学生的做立行走到言淡举止,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3、确立学生、班级奋斗目标,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4、每月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了解班级学情,加强班干部能力的培养。
5、认真组织、明确分工,确保两操、早读、自习课辅导、住校生晚自习的质量。
6、定期召开住校生会议,对他们的学习习惯、住校的起宿、到校时间、个人开支做具体指导并严格要求,很抓住校生的管理。
7、定期召开违纪违规学生会议,对他们多进行品行教育。
8、及时召开家长会并做好家访工作,努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9、做好月工作和期中、期末工作总结,及时推广好的学习经验和好的班级管理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班级队伍建设。
10、围绕班级量化细,各班制定相应的学生评价细则,健全学生评价机制,更好地教育学生。
五、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加强常规教育,注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2、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3、做好“民族精神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4、召开第一期班干部会议,了解班级学情,明确班干部的职责;5、召开住校生和违纪违规学生会议。
十月份:
1、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2、班级之间进行学习经验介绍,年级进行班级管理经验交流;3、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教育;4、召开第二期班干部能力培训会。
十一月份:
1、做好期中总结及学习经验交流会;
2、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3、确定学生、班级奋斗目标;4、召开第三期班干部会议,了解学情、教情,并及时反馈。
十二月份:
1、了解班级隐患,加强冬季安全教育;
2、组织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召开中间学生会议,了解学情,鼓励他们刻苦学习;4、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教育,并对教育效果明显提高的学生及时表扬;5、召开第四期班干部会议,加强班级管理。
元月份:
1、做好复习经验交流;
2、做好学期学生的评价工作。
高中年级组长2021秋季工作计划 (三)在2021—2017学年度,我继续担任八年级的年级组长工作。年级组长是年级工作的负责人,在年级中具有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为了搞好本年级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我特此作以下计划:
一、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对德育工作的要求,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具体的计划,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严格要求本年级学生落实好元阳四中修订后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二、做好日常年级管理工作,每月开一次年级会。充分利用课间和班校会的时间,对本年级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构件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机制,达到预期的目的。努力使本年级成为一个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团结友爱、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的优秀年级。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家庭、社会的各种适宜的教育资源,各种教育载体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好本年级的学生教师开展好本学期的冬季运动会。
四、努力培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帮助其确立远大志向,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公开、公平、工整的原则,认真做好学生的表彰与评优工作。大力支持,推荐,参与学生干部竞选。
五、本年级各科教师必须认真按照教学大纲及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教学计划要求指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从学生实际出发,既备书又备学生。
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谨慎和创新思维习惯。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组织教学,加强课堂管理,即使恰当的处理课上出现的问题,杜绝乱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依法执教,不讽刺,挖苦,歧视,辱骂学生,不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不随意停课或将学生逐出教室,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七、要求各班主任自觉坚持每天提前到校进班,组织好学生,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做到班内学生无违法犯罪情况发生,组织好周一升旗,每日课间操,每周班校会等集体活动。组织好环境保结,值日卫生,公物保管和每周卫生大扫除。年级组长协助各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共同承担教育好学生的任务,遇到特殊情况需要领导解决的,做好逐级反映,妥善解决。
以上七项内容,是我对本学期本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初步计划,其中有大量的不妥之处,在今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进一步改改进,并且希望校领导,老师给予帮助与指导。
第一条为了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实施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第三条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领导,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逐步增加残疾人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残疾人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残疾人教育工作。
第六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应当积极促进和开展残疾人教育工作。
第七条幼儿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残疾人教育。
第八条残疾人家庭应当帮助残疾人接受教育。
第九条社会各界应当关心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二章学前教育
第十条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
(一)残疾幼儿教育机构;
(二)普通幼儿教育机构;
(三)残疾儿童福利机构;
(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五)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
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
1
第十一条残疾幼儿的教育应当与保育、康复结合实施。
第十二条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应当注重对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
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就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提供咨询、指导。
第三章义务教育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儿童、少年实行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统筹安排实施。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应当包括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检查。
第十四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使其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五条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应当与当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相同;必要时,其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以适当提高。
第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咨询,对其残疾状况进行鉴定,并对其接受教育的形式提出意见。
第十七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根据条件,通过下列形式接受义务教育:
(一)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二)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班就读;
(三)在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对因身体条件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其他适当形式进行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对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和其他费用。
第十九条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教育工作,应当坚持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与身心补偿相结合;并根据学生残疾状况和补偿程度,实施分类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实施个别教学。
第二十条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适合残疾儿童、少年的特点。
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材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第二十一条普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能适应普通班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并根据其学习、康复的特殊需要对其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辅导教室。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指导。
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义务教育,可以适用普通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对其学习要求可以有适度弹性。
第二十二条实施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根据需要,在适当阶段对残疾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
第四章职业教育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安排实施。
第二十四条残疾人职业教育,应当重点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
第二十五条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由普通职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组成,以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合理设置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普通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人入学,普通职业培训机构应当积极招收残疾人入学。
第二十七条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合理设置专业,并根据教学需要和条件,发展校办企业,办好实习基地。
第二十八条对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学费和其他费用。
第五章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及成人教育
第二十九条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第三十条设区的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举办残疾人高级中等以上特殊教育学校(班),提高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广播、电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或者转播适合残疾人学习的专业、课程。
第三十二条残疾人所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残疾人开展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
第三十三条扫除文盲教育应当包括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未丧失学习能力的文盲、半文盲残疾人实施的扫盲教育。
第三十四条国家、社会鼓励和帮助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六章教师
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三十六条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当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十七条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八条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举办单位,应当依据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为学校配备承担教学、康复等工作的教师。
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或者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部),培养残疾人教育教师。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残疾人教育师资的培训列入工作计划,并采取设立培训基地等形式,组织在职的残疾人教育教师的进修提高。
第四十一条普通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
第四十二条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职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残疾人教育津贴及其他待遇。
第七章物质条件保障
第四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情况,依据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标准,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残疾人学校的建设标准、经费开支标准、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等。
第四十四条残疾人教育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并随着教育事业费的增加而逐步增加。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项补助款,用于发展残疾人教育。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和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应当有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第四十五条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教育机构或者捐资助学。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残疾人教育机构的设置,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残疾人学校的设置,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第四十七条残疾人教育机构的建设,应当适应残疾学生学习、康复和生活的特点。
普通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残疾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和条件。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研究、生产残疾人教育专用仪器设备、教具、学具及其他辅助用品,扶持残疾人教育机构兴办和发展校办企业或者福利企业。
第八章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奖励:
(一)在残疾人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二)为残疾人就学提供帮助,表现突出的;
(三)研究、生产残疾人教育专用仪器、设备、教具和学具,在提高残疾人教育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
(四)在残疾人学校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
(五)为残疾人教育事业做出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五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绝招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招收的残疾人入学的;
(二)侮辱、体罚、殴打残疾学生的;
(三)侵占、克扣、挪用残疾人教育款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