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阅读练习题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春蚕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蚕》阅读原文蝴蝶,素有“飞动的花”的称号,可见它的美丽;金鱼,素有“水中之花”的美名,也可见它的漂亮。可是我既不爱那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
春蚕,既没有华丽的衣衫,也没有动人的名字,但它的精神却是高尚的。它要求的,仅仅是几片桑叶,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吐出宝贵的丝,一直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家邻居养了些蚕。有一次,我目睹了蚕儿吐丝结茧的情景。它们蜕了四次皮之后,便开始了那不平凡的工作——吐丝。春蚕用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后,它仍在里面吐呀,吐呀…..直到最后。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短的一生!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想到蚕儿不知疲倦地吐丝的景象,我不禁叹道:“春蚕,你为了造福人类,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爸爸深情地说:“是啊,人也应该这样,应该做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蚕儿死了,但春蚕吐丝的景象仍浮现在我的眼前。春蚕,你永远活在我心里!
《春蚕》阅读题目1、解释词语
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
2、“我”为什么“既不爱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结合短文有关内容回答
3、短文是怎么样写蚕“朴实无华”的?
4、“我”既然爱蚕的“朴实无华”,为什么又说蚕吐丝是“不平凡”的工作
《春蚕》阅读答案1.朴实无华: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2.因为春蚕虽然没有蝴蝶的美丽和金鱼的漂亮,却有默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3.写春蚕朴实无华的句子:“它们蜕了四次皮之后,便开始了那不平凡的工作——吐丝。春蚕用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后,它仍在里面吐呀,吐呀…..直到最后。啊!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短的一生!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4.因为春蚕表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却是无私的,伟大的,所以春蚕的工作是“不平凡的”
教学设计示例
7、春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3、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母亲对子女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 《春蚕》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课件)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课件)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课件),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出示课件)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春蚕”做题目?
课文写了春蚕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春蚕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 、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附:
【词语解释】
蚕种(cán zhǒng):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种。
榆钱(yú qián):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biǎn):用竹篾编成的器具。圆形平底,边框很浅。
慈祥(cí xiáng):(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祥。
蠕动(rú dòng):象蚯蚓爬行那样动。
蚕沙(cán shā):蚕的屎,黑色的颗粒,可做药。
银丝(yín sī):本课指白头发。
照例(zhào lì):按照惯例。本课指照过去的习惯。
吩咐(fēn fù):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
【难句解析】
1、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闪闪的烛光”指的是烛光摇曳不定。从脸上的皱纹,可以看出母亲长期的辛劳;从脸上慈祥的表情,可以看出母亲为了子女甘心情愿吃苦受累。
2、春天一到,桑树才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春天一到,桑树刚发芽,母亲就一刻也不耽误地拿出蚕种开始养蚕。
3、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从“又添”这个词可以看出,每养一次蚕,母亲都要增添一些白发。年年养蚕,年年辛劳,母亲越来越显得老了。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机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春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机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蚕的生理机制。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养蚕的知识;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养过蚕吗?谁来说说自己的养蚕经历。
2.学生交流有关养蚕的知识。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看来,同学们对蚕还是有所了解,有的同学了解了养蚕的方法,有的同学了解了养蚕的意义。今天,我们要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春蚕》。我想,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对蚕一定会了解得更深刻。(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
蛹yǒnɡ蜕tuì
蚕cán桑sānɡ厘lí茧jiǎn
(1)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2)组词。
(3)齐读生词,巩固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指导读得不流利的地方。
3.说说对课文的了解:读了课文,你了解了哪些有关蚕的知识?
三、细读理解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学生交流。
3.小结:课文按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了三部分内容,开头总写了我国养蚕的历史。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机制,最后赞美了蚕的奉献精神。
4.自由读第2—6自然段,思考:你了解到蚕的哪些生活习性和生理机制或者其他方面的知识?
5.学生交流。
6.教师重点指导理解:
(1)蚕吃了睡,睡了吃的内因是什么?
(2)蚕怎样将吃进去的桑叶“加工”成绢丝蛋白?
四、深层感悟
1.边读边思考:
(1)你觉得蚕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画出相关的语句。
(2)用心读读这些语句,仔细体会,你有什么感悟?
2.学生交流。
3.教师重点指导:
(1)它的一生虽然短暂,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了奋斗。
(2)你不要认为蚕这是在偷懒,在坐享清福。其实,它是在吃吃睡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为以后吐丝、结茧做准备。
(3)所以蚕丝不同于棉麻纤维,它是一种动物蛋白质,是蚕的生命化成的。
4.总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过渡语:所以作者由衷地赞美……)引读,再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五、领悟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你发现了哪些说明方法和表达方法?(列数字说明,举例说明,作比较说明,还有比喻、拟人等)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生动有趣?
2.学生交流。
3.教师重点指导: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六、拓展
你还了解哪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机制或者精神品质?
七、作业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后尝试养蚕或者其他小动物,用心去发现它们的奥秘。
教案示例
7、春 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步骤
-、导入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做题目?
课文写了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文字朴实,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母爱的伟大,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段富有深情的话导入 到新课中,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读文章的情感定好了位。在第一课时里没有贪太多东西,重点就抓了字词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这也比较符合阅读习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给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教案示例二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指名读。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照例 蚕卵 茧子 蚕种 榆钱 匾 烛台
上山 蚕沙 均匀 吩咐 两鬓 银丝
3.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谈)
(四)默读思考
蚕儿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它又是怎样一天天生长的?在蚕儿生长的不同阶段,母亲是怎样喂养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养蚕十分辛苦?(读后交流,初步了解重点)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交流)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二)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1.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三)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教师讲述: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五)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七)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八)朗读全文
(九)总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做题目?
课文写了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适当讲解“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十)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十一)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哪里?找出原诗读读,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诗的含义。
野蚕是鳞翅目中除家蚕以外的吐绢丝类昆虫的总称,这也是语文阅读试题中的重要一课。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野蚕》《春蚕》阅读题目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野蚕》《春蚕》阅读原文野蚕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蚕
[明]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注]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蚕茧投入沸水中烧煮。蜚,通“飞”。
《野蚕》《春蚕》阅读题目1、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刘基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野蚕》《春蚕》阅读答案1、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2分)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2分)
2、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2分)将蚕与蜘蛛进行对比(用春蚕反衬蜘蛛),嘲笑了春蚕的盲目牺牲,肯定了蜘蛛不畏人言、敢于诛除害虫的精神。(2分)(若答“以的喻人”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教案示例
7、春 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步骤
-、导入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 《春蚕》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春蚕”做题目?
课文写了春蚕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春蚕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文字朴实,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母爱的伟大,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段富有深情的话导入 到新课中,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读文章的情感定好了位。在第一课时里没有贪太多东西,重点就抓了字词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这也比较符合阅读习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给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教案示例二
教案示例
7、春 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步骤
-、导入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 《春蚕》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春蚕”做题目?
课文写了春蚕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春蚕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文字朴实,但却深刻的揭示了母爱的伟大,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段富有深情的话导入 到新课中,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读文章的情感定好了位。在第一课时里没有贪太多东西,重点就抓了字词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这也比较符合阅读习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也给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2.通过重点句的教学,训练学生在句与句的联系中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一天天……也一天天……”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着重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难点
怎样将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与母亲养蚕的辛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蚕吗?谁能简单说说你对蚕的了解。
2.课题为什么说是春蚕呢?(春天是养蚕的季节。)
二、完成预习
1.读预习提示,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找出预习的要求有几项?指名读
①读读课文,看看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中付出哪些辛苦。
②要注意读懂每句话,还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自己亲自做的和看到的事情写清楚的。
3.初读课文,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4.找学生把预习中的两个要求简单回答一下。(回答不准确,可留作讲读课文时解答。)
三、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把握不准的字音可划在书上。
2.注意读准下面带点字的字音:
照例(lì) 蠕(rú)动 抖(dǒu)落
小匾(biǎn) 渗(shèn)着汗 扎(zhā)成
两鬓(bìn)
3.检查生字的读音:(将生字抄在小黑板上。)
指名读,齐读,特别注意加黑字的字音。
母 换株桑 榆 丝 喂增
隔 搬 添烛慈 祥 茧簸箕
4.注意本课书中多音字的读音与组词:
簸bò(簸箕) 扎zā(扎辫子)
bǒ(颠簸) zhā(扎实)
5.默读课文将生字组成的新词画在书上,指名读,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思考
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中付出了哪些辛苦。(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挂出。)
板书设计 (请学生上黑板填写)
注意加粗字的字音: 多音字:
照例 蠕动 抖落 簸______( )
小匾 渗着汗 扎成 ______( )
两鬓 扎______( )
______(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说到养蚕,这对于我们大家还是件很陌生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看幻灯,了解蚕的一生。
2.在我们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后,我们看看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指名读1~2自然段。
二、理解三至八自然段
1.指名读3~8自然段,其它同学在书上找出哪些语句介绍了蚕的生长变化?
2.从蚕的生命开始以后,母亲又是如何喂养的?(分组讨论,找出有关母亲喂养蚕的语句画在书上。)
3.蚕生命开始时,母亲怎样做?(找出句子。)
4.找出句子后,再从句中找出表示母亲动作的词语。(抖落,擦叶,剪叶。)
5.蚕一天天长大后,一直到“上山”前,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分匾、清室、添叶、清蚕沙。)
6.蚕快“上山”了,母亲又是如何做的?(扎“山”,摘茧。)
7.通过讨论母亲喂养蚕的语句后,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母亲养蚕的辛苦。)
8.蚕生长到哪个阶段是母亲最忙的时候,看看母亲这时候是怎么做的?(分析重点句,打幻灯。)
①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
②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③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这几句能看出母亲的辛苦,哪些词又最能突出?(指名说一说,重点字的意思。)
9.母亲养蚕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喂养?(交学费。)
从课文中找找哪句话能看出母亲只能靠养蚕换钱?
(第1段,“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就靠”说明了什么?
10.当妈妈从麦秆上摘下茧子的时候,她又是如何说的呢?(齐读妈妈的话。)
为什么说“来得不易”?为什么要让我和姐姐知道“不易”?
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这学费来得容易吗?有感情地朗读母亲说的话,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11.养蚕这样辛苦,可妈妈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当小生命“开始”时母亲怎么样?(微笑)当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时母亲又怎么样?(慈祥的脸。)
养蚕这么苦,这么累,妈妈却总是微笑,总那么慈祥,为了子女甘心情愿吃苦受累,说明了什么?(母亲对儿女的疼爱。)
12.妈妈养蚕这么苦,换了你,会留下什么印象?(很深的印象。)
找出课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第1自然段中:“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
13.我们知道,喂蚕是为了结茧抽丝,好织成美丽的丝绸,蚕吃桑叶却吐丝,喂蚕人就更辛苦了,文章实际上去借题赞美母亲“春蚕”般的精神。
三、齐读第九自然段
蚕叶的银丝怎么爬到了母亲的头上?母亲头上的银丝是怎么来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带有“……一天天……也一天天……”“增加”“慈祥”的句子读一读,再练习用这些词语说话。(“增加”造句时必须有前提,“慈祥”可和面庞、微笑搭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母亲是怎样养蚕的?
2.母亲在养蚕过程中付出了哪些辛苦?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第1题抓住蚕的生长过程,第2题主要说出母亲养蚕动作的词语和讲读课文时的重点句。)
三、注意下面生字的字形
1.注意笔顺:
2.利用熟字和生字对比记忆字形:
换——唤 株——蛛 叠——桑 榆——偷
增——普 隔——融 搬——般 祥——样
比较字形后让学生分别组词。
3.下面生字是要特别注意的:
“茧”和“烛”都是生字,特别注意部首不同字音和字义也就不同。
四、记忆字形后,听写生字词
五、课文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方燕)
捕捉画面 想象情境
——人教版第六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读读课文,如果能把书上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那印象就更深了。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当摄像师,把你们感受最深的情景拍下来,看谁选的镜头好,并说说为什么拍摄这组镜头。
(生读书、讨论、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摄的镜头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欣赏欣赏。
生:我拍下了母亲精心养蚕的情景(出示课件)母亲微笑着,很小心地把小蚕抖落在匾里,喂的桑叶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均。
生:蚕长大了些的时候,我拍下了母亲吩咐“我”把手洗干净,把桑叶擦干,在轻轻均匀地散在匾里。
师:要注意母亲的微笑,课文中写道:“母亲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母亲的微笑里满怀着希望,从母亲养蚕给“我们”交学费方面想一想,母亲微笑会说些什么?能给拍摄的镜头配上几句话吗?
生:母亲微笑着说:“我一定要养好这些蚕,让孩子们能上学读书。”
生:母亲微笑着说:“蚕儿啊!你快快长大吧!”
生:母亲微笑着说:“蚕宝宝啊!孩子们的学费全靠你了啦!
师:一心为了孩子,多么可敬的母亲!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
(指导学生读好“微笑着”“干干净净”“又细又均”“一片片”“轻轻地均匀地”等词语。)
师:谁说说你还选了那些镜头?
生:我拍下了母亲“养蚕辛苦”的镜头,母亲晚上起来添桑叶,闪闪的烛光照着她的脸,脸上有皱纹,很慈祥。
师:(出示课件)为什么要拍下皱纹?
生:这能说明母亲养蚕很辛苦,老了。
生:我还拍下蚕快上山时,母亲每夜起来两次,添桑叶,大捧大捧地清蚕沙,很累,头上渗着汗。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件,注意烛光里母亲脸上的皱纹,体会母亲辛苦,注意慈祥的神态,体会母亲的善良。)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拍下来的镜头?
生:我还拍下了母亲对“我”和姐姐轻轻说话的样子,还有两鬓的银丝。
生: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因为母亲年年养蚕,很辛苦,有了白头发。
生:母亲养蚕,为了孩子,一年又一年,越来越老了,所以我认为这组镜头很有意义。
师:望着母亲两鬓的银丝,“我”有多少话要对妈妈讲啊。“我”对妈妈会说些什么?
生:妈妈,我一定好好读书,你就看我们吧!
生:妈妈,这学费真是来之不易啊!您为了我们读书,太辛苦了。您真是我们的好妈妈!
生:妈妈,我做为你的孩子,我要对你说:“谢谢您,妈妈。”
生:妈妈,让我为您唱支歌吧!(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在这一教学片断,注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要学生假象摄像师这一手段,创设情境,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繁琐的情节分析”和“刻板的集体阅读”的旧框框,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
注重教学设计的弹性化,探索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读的教学机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学习内容,选择自己的文字品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诱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参与空间,又给学生阅读自由的权利,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得到体现,个性得以彰显。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原文:
我国蚕业生产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用蚕丝生产的精美丝绸,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许多国家,因而人们把我国称为“丝国”。
蚕丝是一种高级纤维,蚕就是生产这种高级纤维的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从养蚕季节来说,有春蚕、夏蚕、秋蚕之分。在我国一般蚕区中,春蚕占的比重最大。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却是晶亮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蚕刚从卵孵化出来时,跟蚂蚁一般大小,所以又叫“蚁蚕”。吃了几天桑叶以后便迅速长大,有时一夜之间就能长几分。然后就开始“睡眠”。一天后,醒来的小蚕已经蜕去旧皮,换上了新装。接着,它又使劲地吃起桑叶来,逐渐长大,然后又“睡眠”,蜕皮。要这样连续四次,才能发育成熟,人们因蚕吃了睡,睡了吃,把它比作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亲切地叫它“蚕宝宝”。你不要认为这是蚕在偷懒,在坐享清福,其实,它是在吃吃睡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为以后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的一生四次蜕皮,虽然都是在“睡眠”的时候进行的,但体内并不平静。昆虫学家早已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时候,蚕的脑激素,脑激素促使体内有关的腺体分泌出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作用是使蚕蜕皮后尽量保持幼虫的样子;蜕皮激素的功能却使幼蚕加速成熟。脑激素和这两种激素在蚕的体内互相制约,共同来调节蚕的生长和发育。到了第四次蜕皮之前,蚕的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大大减少,蜕皮激素的机能又显著加强,这时候,蚕才发育成熟,它的身体已经长到二寸来长了。
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用的原料是桑叶。桑叶含有水、蛋白质和糖类、脂肪等成分。蚕吃进桑叶,经过消化,吸收了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等营养物质,形成绢丝蛋白质,绢丝蛋白质是绢丝腺里的胶状液体。当蚕老熟时,就吐出这种液体,形成细丝。蚕就是用这种细丝围绕身体,结成了茧。所以蚕丝不同于麻纤维,而是一种动物蛋白质,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化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一条野蚕可以吐丝一二百米,而一条家蚕却可以吐丝3000米以上。如果把14000条家蚕吐出的丝连接起来,就能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儿。你看这小小的蚕,难道不是世界上的一宝吗?当你看到那细致精美、色彩缤纷的绫罗绸缎的时候,你会为这小小的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惊叹,而它们却只是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并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题目:
小题1:本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四段加点词“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4:本文的标题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说出用诗句作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2分)
小题5:蚕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2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答案:
小题1:(1分)逻辑顺序
小题2:(4分)列数字、作比较。作者通过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而详细地说明了家蚕吐丝之长,从而赞美了它以自己宝贵生命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小题3:(2分)不能删,“有时”表示偶尔的情况,不经常,这里是说蚁蚕吃了几天桑叶后的成长速度之快,而一夜之间长几分的情况只是少数,如果去掉就不符合文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2分)用诗句作题目,可以增强说明文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可读性提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更生动,富有感染力。
小题5:略
以上就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3、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母亲对子女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 《春蚕》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思考题:(课件)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
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课件)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课件),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出示课件)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 )→( )→蚕“上山”了。
(2)带有蚕卵的纸叫_____,也叫______。家蚕的屎叫_______。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叫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点拨。
四、默读思考
读文,理思路。
(1)蚕初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标画出来。
(2)在蚕生长过程中,母亲都做了哪些事?从文中找有关句子画出来。
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蚕的生长、母亲干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对应着读有关句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
2、训练学生在了解句间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学了第一段,谁能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母亲为什么要养蚕?
(过渡)勤劳的母亲干得多,说得少,课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只有一处,请大家把它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1、投影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交流)
(过渡)母亲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养蚕的艰辛,对子女深深的爱,道出了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母亲养蚕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课文学习
(一)第一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常常”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指的什么时间?为什么“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母亲为什么要养蚕?这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二)第二、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母亲养蚕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爱,把它划出来。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先让学生读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说“照例”的意思。让学生理解“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理解母亲养蚕不是一年,而是年年如此,母亲年复一年地养蚕,不怕辛苦,正是表现了对子女的爱。
指导学生用“照例”练习说话。
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照例”这个词,我们通过联系中心,体会到了它的作用。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母亲的艰辛,体现出母爱?(学生自学后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数量极多)、“极小极小”(表明难养)、“微笑”(一种希望的微笑,蚕宝宝的出世与子女的学费是紧密相关的)、“抖落”、“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说明母亲精心、细心)等词语来理解这段话。
4、指导朗读。
5、归纳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两个自然段的?谁能用“先”、“再”、“最后”说一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把学法归纳为三步,第一步默读课文,勾画词语;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学法,继续学习。
(三)第四自然段学习
师设问:按照刚才的学法,第一步我们应该干什么?
(学生回答:默读课文,勾画词语)
师:好,我们就先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关键的词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勾得全,勾得准。
学生默读后,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进行学法的第二步,联系中心,谈谈体会。谁先发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一天天”、“吩咐”、“擦干”、“轻轻”、“均匀”,联系中心,进行体会。一方面体会母亲在忙碌中,艰辛地度过了“一天天”;一方面理解母亲对蚕儿爱护备至,爱蚕儿正是爱儿女的表现。)
待学生理解到位后,教师再指导朗读。
教师讲述:好,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学第五、六自然段,看谁学得好,懂得多。
(四)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注:二至五自然段重在教学法,体现“教”,第四自然段体现“扶”,第五、六自然段则体现“放”。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如:“每天……总要……”、“常常”等词语,深入理解、体会母亲深夜添桑叶的情景,应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理解。)
(五)自学第七自然段
(六)第八――九自然段学习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2、联系全文体会母亲那两句话的含义。
(1)请联系全文,举例说说这学费来得怎么不易。
(2)听了母亲的话,“我”和姐姐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会对母亲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又添了一丝银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母亲为“我”和姐姐操尽了心,越来越苍老了,而母亲向子女索取了什么呢?
三、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结全文。
课文为什么用“春蚕”做题目?
课文写了春蚕的生长过程,赞颂了母亲的辛劳、伟大(可适当讲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母亲就像春蚕一样,一生只知默默地奉献,把她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下一代。
五 、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回忆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准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