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01-23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周长的认识【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1、加深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熟悉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2、继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对能力。
教学重点:1、周长、面积的意义;
2、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师)PPT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一张。
(生)长方形纸片两张(长15cm,宽10cm;长16cm,宽10cm)、圆规、尺子。
教学程序: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故事略)
二、分步梳理,引导建构。
1、再现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意义。
(1)回忆、交流、汇报。
(2)课件出示图形。
要求指出各图形周长,摸摸各图形面积。
(3)用红色描周长,黄色涂面积。(生操作后课件演示)
2、练习十九第1题
观察比较并说出想法。
3、比一比:下图中甲部分面积()乙部分面积
A、大于B、小于C等于
4、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算出各图形周长。
课件出示图形、数据。
(2)说出其中哪些图形的周长可用公式计算(根据回答出示图形)。
你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吗?(填书上)
口答。(在图形下方相应板书公式)
(3)说说对于圆周率你了解多少?
完成练一练第1题
三、应用操作,提高发展。
1、按要求操作、计算。
(1)把长15,宽10的长方形变成一个最大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周长是多少?
(2)在这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圆。
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3)把这个圆分成两个半圆。
每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
2、请你一试。
(1)你能在长16,宽10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半圆吗?
生尝试操作后交流画法。(师适当引导)
(2)若长是24,宽是10的长方形中,最大半圆又该如何画?
(3)你从中有何发现?
3、想一想。
用一根长20的铁丝围成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你有几种不同围法?
若想让围成的图形尽可能大该怎么办?
四、全课小结、延伸。
联系课堂开始时故事中问题,为下节课复习图形面积铺垫准备。
写好教学反思对老师来说也很重要,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认识周长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一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试一试”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想想做做”第4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我却没有抓住机会,让他们体会文本的意图。如若能让学生就图形的实际情况来说说为什么能用乘法的话,相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更深。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通过这次讲课结合年会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因此,我觉得要能在文本间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蕴藏着的奥秘,还要将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用来塑造一节好课最灵魂的东西。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1.创设有趣的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一周”的含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现今数学课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何适当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恰当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本节课上,我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比赛的要求是“绕着操场跑一圈”。兔子在中间就穿过操场来到终点,犯规了。而乌龟按照比赛要求,从起点开始,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跑了一周。在此基础上,板书一周。这样的情境创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一周”的含义,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理解周长的意义。
新教材中,“周长”的概念是这样出示的“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一周”、“边线”等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首先,让学生动手剪书签,提问:“你是怎样剪的?”引出边线,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书签边上的边线;其次指书签一周的边线,先让学生自己指,再老师示范指,指名指,让学生理解一周边线的意思。这时揭示:刚才我们所指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最后,描边线,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由“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她的周长。”从而完善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经历测量计算物品周长的过程。
在认识周长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量一量、算一算,理解周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测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币的周长。五角星的测量主要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体会到五角星的10条边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长。校名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和宽,初步接触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而硬币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曲面图形物体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让学生经历动手围一围、量一量的过程。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拓展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初步学会测量和计算周长。尤其是硬币的测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直接地体会“化曲为直”,进而领会测量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重要方法。这样测量计算,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直观、具体地感受周长概念的内涵,感悟周长是一周边线的实际长度,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这学期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内容,所以很多方面还值得认真思考和商榷。思考如下:
思考一: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带”着孩子去理解题意,“引”着孩子去学习。如在教学“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计算的方法。而我在教学中生怕学生虽然知道了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但不知道多边形各边的长就是它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所以,在教学中,忍不住又“引”着学生学: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边线,再让学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求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求三条边的长度之和。这样的“引”的确可以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在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由于时间的不足,我没有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而是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跟”着老师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科院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自主探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数一数、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基础方法是数一数、加一加,要求学生掌握,而移一移要求较高,如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可以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思考二:适当调整测量物品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时,我选择了三件物品让学生去测量周长,校名片、五角星还有硬币,主要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中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围成的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课后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在例题教学时已经测量计算过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已经知道了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直接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算出各边的长度之和。所以实践活动中,校名片、五角星的测量就显得重复和累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只要留下测量硬币的周长即可。又通过教学实际发现,硬币比较小,让学生去围一围,量一量比较困难。所以可以选择大一点的圆形的物品让学生去测量。比如:一整卷的胶带纸(或者双面胶)。这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测量,理解和掌握“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4页.练习二十的第l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根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具准备:
教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教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教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行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
教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教师用结语进行概括: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
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
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基础,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实验导出的。)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长方形。)
教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学生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办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看学生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道理。必要时,教师可以画图演示。
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白题中所说的事情,然后指名说一说题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明白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与探究周长的测量与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字面上来看,周长的概念似乎不难理解,但在学习面积之后,学生对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总是容易发生混淆。究其原因,还是对周长概念认识的不到位。周长的概念中有三个关键词:封闭图形、一周、长度。教学时我们通常将封闭图形及一周的理解作为周长概念的重点,很容易把“长度”这个关键词忽略掉。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与长度的联系,逐步引领学生建构周长的概念。另外,初步感知周长概念时,要注意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从任意图形入手,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才有周长的思维定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描一描,初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到生活实际中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一周”的理解。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
(2)感知图形的周长。
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寻找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
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3.进一步体会周长与长度的关系。
拿出课前准备的50厘米长的绳子快速围成一个封闭图形,并指一指你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再想一想它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后小结:我们用的是同样长的绳子,不管围成什么形状,这一周的长度都是50厘米,它的周长就是这根绳子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围一围、指一指、想一想等体验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图形的周长就是绳子的总长度,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已经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1.小组合作要求。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直尺、软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1)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直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
学生1:我用直尺先量了一下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再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知道了它的周长。
学生2:我用直尺测量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再把四条边的长度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学生3:我测量的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我只要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就行了,周长也是……
学生4:我用直尺测量了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再把四条边的长度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学生5:我用直尺只测量了正方形一条边的长度,因为它的四条边相等,所以周长是……
如果出现了学生3和学生5的测量方法,老师要及时肯定并给予鼓励。
思考:如果老师给你的是五边形,它的周长是几条边的总长度?六边形呢?八边形呢?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
学生: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形式多样的测量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两只小蚂蚁围着各自的图形爬了一圈,都说自己爬的长度最长,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可是谁也不能说服谁,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帮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以两只小蚂蚁争吵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思考数学问题,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趣味性。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的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让学生在看、摸、描、量、算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一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计算等数学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认识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而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运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找一找、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在为书签镶边、围灯带等活动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中,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情景具有心理指向性。课始,创设昆虫饶“运动场”(树叶)跑步的动画场景,引导观察、比较:它们跑步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蜗牛沿着叶脉跑,瓢虫沿着树叶的边线才跑一半,只有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整整一周。唤醒学生对“一周”的生活经验的回忆,直观地感知“边线的一周”,为揭示周长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课标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摸一摸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边线以后,让同桌合作用手指沿树叶“运动场”的边线“跑”一周,互相检查是不是“跑”了一周,说说怎么确定是不是一周。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起点在哪,终点也就在哪。”
2、描一描
接着让学生用彩色笔把“运动场”的边线描在纸上,描后汇报展示。强化对边线一周的感知。
3、量一量
让学生先动手量“运动场”的边线,再汇报结果,说说是用什么方法量的,引出周长概念。在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中,学生们真正体验到了参与之乐、成功之趣、思维之愉。
4、找一找
在学生感知和体验周长之后,让学生由事物表面的周长迁移到生活中的周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找找周长还藏在哪儿?举例并比划,加深对“一周”和“封闭”的体验。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选两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同桌互相检查描的对不对。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周长经验,亲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这一环节,我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量一量、算一算。
结合书中第4题,将三个图形变换成三个书签,引导思考:给这三个书签镶边分别要用多长的金线?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明确量书签为什么可以用直尺量,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周长的需要,促进学生对周长含义的内化。
2、想一想、议一议
出示在方格背景下的两个广告牌,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围法灯带长,让学生在动眼、动脑、观察、猜想、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周长的含义,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为探究周长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埋下了伏笔。
3、赏一赏,说一说
利用课件展示出应用周长的例子,如枕头花边、菜地篱笆等等,并让学生再举生活中应用周长的例子。把周长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观察、欣赏、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感受周长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一定的测量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师:小胖要减肥,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课件演示)
师:他跑对了吗?
生:不对,他跑到里面去了。
师: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
生:应该沿着最外面的黑线跑。
师:这条黑黑的线也就是操场的边线。
师:如果你是小胖的爸爸,会对小胖说些什么?
生:小胖,不能再偷懒了,要沿着操场的边线跑。
(课件演示)
师:说的真好!第二天,小胖又开始出发了。
师:这回跑完一圈了吗?
生:没有,还没有跑到。
师:应该跑到哪里?
生:最后要回到起点,这才是操场的一圈。
师: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胖一起跑,好吗?拿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出发!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
教师指出,围着操场跑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板书:一周
2.累加长度,明晰操场的周长
师:这个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呢?为此小胖的爸爸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依次呈现数据:直道90米----弯道110米---直道90米---弯道110米。
生:400米。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以这样算:90 110 90 110=400米。师:400米表示哪里的长度?
生:操场一周的长度。
师:对,400米是操场一周的长度,也可以说操场的周长是400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
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
1.辨析一周,物化为形呈现实物
师:现在老师带来了三角板和圆形标志,想一想它们的表面有没有一周?
生:有。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练习纸,用水彩笔把一周画出来。
学生描画一周后,呈现交通标志中间线涂色作品,予以辨析。
生1:不对,这条线是在中间的,不属于它的一周。
生2:一周是最外面的边线,这条不算。
师:想象一下,这个交通标志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生:圆形。
教师演示,从交通标志实物中剥离出一条圆形的边线(保持圆形形状)。
师:想象一下,这个三角板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演示,从三角板实物中剥离出三角形的边线(保持三角形形状)。
2.操作演示,体会“长”的本质
师:要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办?
生:可以用尺测量。
课件:12厘米、16厘米、20厘米。
师:三角形周长到底是12厘米,还是16厘米,还是——?
生:应该把3条都加起来。12+16+20=48厘米。
师:48厘米指的是什么呢?
生1: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和。
生2: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师:也可以说三角形的周长是48厘米。
师:下面我来测量圆形的周长。我用直尺这样量——?(教师动作比划)
生:不行,圆形的线是弯的,尺子是直的!
师:那怎么办?
生1:半圆角尺量。
师:你们觉得怎样?
生2:那是量角器,量角度用的,不能测量长度。
师:是的,你的数学知识真丰富。
生3:用软尺绕着量。
师:好办法,可软尺我没带,我只带了一条线。
生4:可以用线绕一下,再用尺子量就可以了。
教师演示,把线绕圆一周然后缓慢打开,拉成一条线段。
师:用毛线绕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个好办法。
组织学生测量这条线段,测得长度为63厘米。
师:这63厘米表示的是——
生1:圆形的周长。
生2:圆一周的长度。
3.质疑辨析、概括概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先研究了一周,这是操场、三角板表面、交通标志表面的一周,接着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到了操场一周的'长度是(400米)、三角形一周长度是48厘米、圆形一周长度是63厘米,每个图形的一周都有自己固定的长度,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课件依次呈现矩形、五角星、半圆形、角等图形,组织辨析。
师: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
生:角没有。
师:它跟上面的图形区别在哪里?
生:没连起来,有缺口。
师:这种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那上面这些图形叫——
生:封闭图形。
师:如果这里加一条曲线,现在有周长了吗?
生:有。
板书完善概念,学生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内化巩固,解释应用概念
1.生活举例,辨析解释
师: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
生1:黑板。
生2:课桌的面。
师:我们一起看看,黑板、课桌表面其实是什么图形?
生:都是长方形。
师:是呀,因为它们是长方形,所以它们有周长。生3:我的脸
师:我们一起看看,脸表面其实是一个封闭图形,所以它也有周长。
媒体呈现:
谁测量的是周长呢?
生:量腰围是量周长,量身高不是。
师:腰围量的是哪儿?你比划比划!
结合学生的比划,课件随机在图像腰部呈现一周。
师:那么量身高量的是什么呢?
结合学生比划,课件动画抽象出线段。
生:量的是一条线段的长度,没有一周,不是周长。
师:是的,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2.增加干扰,强化一周
媒体呈现长方形,给出长2米的数据,组织学生选择合适的周长数据。 a.2米
b 。4米
c.6米
师:只有一个数据,能选出周长吗?
生:可以,第一个肯定不对,2米只是1条长边的长度,4米是2条长边的长度,而周长应该是4条边长度的和,肯定大于4厘米。
师:讲的真好?周长真的是6米,那么这条宽的长度肯定是——
生:1米。可以这样算2 2 1 1=6米,宽就是1米。
师:是的。小朋友注意看图形开始变了(媒体演示长方形中间增加一条线),长方形的周长变了吗,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变了,中间一条长1米,周长是6 1=7米。
生2:没变,周长是一周的长度,中间这条线不属于一周,不能加。
师:是吗,请同学们用手描描一周,想想周长变了吗?
学生手势比划,齐答:不变。
师:如果里面再增加一些线,周长会变吗?
生:不会,因为里面的线跟周长没有关系。
3.拼组图形,弱化“面”的干扰
师:这里有一个正方形,一条边长度是1厘米,那么周长是——
生:4厘米,4个1厘米就是4厘米。
师:是的,如果再出现一个同样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长方形,周长会是多少?
生:8厘米,2个4厘米就是8厘米。
师:真的吗?不着急,同学们自己在练习上描一描、算一算。
生汇报:周长不是8厘米,应该是6厘米。算式2 2 1 1=6厘米。
师:刚才都认为是8厘米,现在都确定是6厘米?那2厘米到哪里去了呢?
生:2条边到里面去了,那就不用算了!
师:哦,图形一拼,周长并不是简单的加一加。一起看,(媒体动态演示图3与图4拼的过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相比会是怎样的结果?
(1)图形3长
(2)图形4长
(3)一样长生1:图形3周长长。
生2:不对,应该是一样长。(生到台前展示)图形3周长是2 2 2 2=8厘米,图形4周长是2 2 1 1 1 1=8厘米,所以一样长。
师:生1,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同意。
师:刚才为什么这么做出判断呢?
生1:这是4个拼成的,这才3个拼的,我就认为图形3的周长长了。
师:看来,周长我们要关注的是它的一周边线,不要被它里面的线、它拼的个数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