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优秀6篇】

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据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而流传下了众多极富传说色彩的活动遗迹和传奇故事。下面是整理的《郑成功》【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郑成功》 篇1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史实。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由于学生现在的时代与文章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找古迹,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郑成功的理解。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课前建立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将中国台湾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郑成功的身平和收复中国台湾的场面、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以及学生学习时练习和课文的朗读收集进去。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而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获取资料,可以实现学生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二、教学方法: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质疑问难,确定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练习巩固,延伸任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网上浏览法: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2、成功激励法:在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激励。

3、朗读指导法:学生任意选择课文的配音朗读,通过练习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利用对话窗口,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开展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网络,了解中国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感受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3、运用网络查找、阅读其他民族英雄的资料,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运用网络技术,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趣”

创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这对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首先播放一组学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画像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民族英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就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存疑: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了民族英雄,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结合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质疑,并把疑问通过对话窗口传递给自己的学习伙伴。到这儿,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有外在的画像的刺激,也有内在的学习任务作为动力。这为下面的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学生能够的主体性,要使得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网页既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正可以成为学生获取、建构的素材。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时,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为了避免网上学习缺少朗读感悟的弊端,我在网站上建立了一个朗读窗口,既有全篇文章的朗读,也有重点段落的朗读。学生学习时可以任意点击,通过练习朗读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利用网络的对话窗口与学习伙伴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以发展,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成为一种可能。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启发、组织、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上,创设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三)尝试练习,反思学习: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过程中完成的,那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因此,我在网站上建立了一个练习窗口。此窗口编制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作业:既有基本题,也有发展题的;有的是必须完成的,有的是选择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品尝“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四)拓展延伸,深化学习: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再次播放民族英雄的画像,教师引导:“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民族英雄。他们都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想不想更深刻地了解他们?课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故事,将它介绍给你的同学。”

现在的教学观是大教学观,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只有借助课外的广泛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本环节的设计正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时空。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学习工具,也成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我们只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郑成功》 篇2

《郑成功》是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主义,课文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我在教学中,仍是指向内容的阅读。首先,从整体到局部,通过找中心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理清学习的思路。其次将重点放在收复中国台湾过程的教学上,做到有重点,抓难点。最后,纵观全文,总结拓展思考,通过对课题的探讨,对郑成功成功的原因探索,让学生从分析中再一次回顾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分解理解内容并不难,郑成功精神的总结也很顺当,但是学生概括、提炼能力却相当差。比如,在学习郑军作战过程中,学生能使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先后词复述作战过程,却说不出这个作战方案怎么样。这里的原因有学生的,学生对于作战布局、方案能词语接触太少,平时的学习、生活基本都是父母、老师安排好的,对于自己时间的。处理安排太少,自然也就不清楚合理、严谨的方案是怎么回事。因此,教师如果只是直接推论,学生只能是被迫接受教师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我尚且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习惯使然,在教学上我们往往较多关注内容的理解,但是这篇文章难点是学习课文是如何歌颂郑成功的丰功伟绩的,如何在叙事中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紧扣课题展开描写,深化读者对人物的认识,达到题文合一的境界。而这种表达方式的学习、借鉴,其实就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这篇文章中,值得借鉴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介绍历史故事前需要交代历史背景,学生对于这个“历史背景”的理解需要教师举例理解,教师可以罗列一些历史故事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自己分析出一般需要交代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再如,场景描写,需要有一定的顺序,又要有突出重点,在这里从视野角度出发,最抢眼的就是荷兰的铁甲舰和大炮,由此出发写敌人的势力之强大,然后自然导入我军的破解之法,重点描写突发事件,吸引读者眼光就像电影镜头吸引观众一样,再用对比的手法,描写敌军前后的反差,凸显郑军的英勇。这种描写电影场景的方法是值得学生学习和运用的,但是如何巧妙将其融入阅读教学还需要好好构思。

《郑成功》 篇3

让阅读与写作牵手——《郑成功》教学小记

一、对话突显人物特点

师:(出示)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

卫兵说:“是大海。”

“大海那边呢?”

卫兵说:“是祖国宝岛台湾呀!”

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仔细品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郑成功是个爱国的人。

生2:我知道了郑成功想要收复中国台湾的原因:一是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二是侵略者横行霸道,中国台湾人民的生活很痛苦。

生3:我觉得郑成功爱国爱民,具有正义感,我是从“慷慨激昂”一次读出来的。

师:都说得很好,从内容到思想,深入理解了。请看下面一段对话,是我从一篇题为《钓鱼》的作文中收集来的。

我打电话给哥哥:“我去你家玩,好吗?”

哥哥说:“好啊!”

我问:“我明天去,你在家吗?”

哥哥说:“在家,你来吧!”

我说:“那好,我明天去。”

哥哥说:“嗯。”

我说:“那你明天带我去钓鱼啊?”

哥哥说:“好的。”

我高兴地把电话挂了。

学生看完,忍不住笑了。我问为什么笑,有的说是流水账,有的说太罗嗦了,有的说文章写钓鱼,这样的对话就没有意义了。

那你再读读郑成功与卫兵的对话,你觉得课文写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又表现在哪里?

学生纷纷表示,这段对话好,说特别是慷慨激昂一词,提示了人物说话的语气,可以想像出人物的表情,猜测到他的内心。那位写《钓鱼》的孩子(其他学生不知道《钓鱼》是他写的。)站起来说,他觉得这段对话和作文中的没什么两样,都是一问一答。他刚坐下,教室里就“活”了,有的赞同,有的怀疑文本,我让学生再次读这段对话。这时,有学生说,这段对话虽然和作文中有点相似是一问一答,但目的不一样。作文中的对话很罗嗦,没有意义。而这里的对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大海那边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们的地盘,可现在却只能隔海相望,这是这段对话激起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此言一出,掌声想了起来。

我总结,人物的语言描写往往离不开对话,但对话不是把生活中说的话直接搬到作文中来,要有选择,要能突显你的文章目的。

二、让细节走进读者的心。

师:走出“临风眺望图”,请同学们默读4—6,想像每小节所描述的画面,起好小标题。(登船瞭望或四处瞭望  双军交战  欢庆胜利)

引导学生想像,说说你最喜欢的画面。

双军交战的痛快,学生说得眉飞色舞,我再让他们选用词语练说:“敌人惊恐万状,有的    有的   有的  ”;欢庆胜利的喜悦,学生谈得喜笑颜开,我让他们写写:“台湾同胞听说郑成功的军队到了,个个喜出望外,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

然后追问:文章写郑成功,写军队打仗中国台湾人民的欢庆,不是多余了吗?这样写,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明白细节描写的好处。

我们班孩子的作文,细节描写依旧是软肋,虽然从五年级我就开始注意熏陶,注意渗透,但效果不大。

有时我总在想,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逼迫”下,读课外书了,为什么在表达上丝毫不见长呢?我们的课堂阅读引导应该做些什么呢?

让阅读与写作结合,我一直在坚持,虽然没有形成一定的良好的操作层面的经验,但把我的课例积累下来,接受一点建议,我相信我的精神会在实践中成长。

《郑成功》 篇4

比我想像的好 ——执教《郑成功》有感

港闸区实验小学    左倩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但我总认为自己的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总是不够完善的,所以经常“代劳”学生应该能完成的学习活动。我曾尝试执教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26课《郑成功》这一课,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说后,才发现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气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在学习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也就是“收复中国台湾”部分时,我提出了以下几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比我想象的好。

【教学片段一】

师:当读到“庞大舰队”、“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等词语时,你们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郑军的船舰一艘连着一艘,像一条巨龙,都能从我们学校连到南通城里了。仿佛听到了郑成功正和军师在船上商量作战方针。

生2:我仿佛看到了郑军官兵那磅礴的气势,听到了风吹战旗“哗啦啦”的声音和波浪滔天的海水拍打到甲板上的声音。

生3:我看到了郑成功率领着十万大军正在操练,郑成功站在最前面,威风凛凛,他挥舞着大旗,战士们按照他的指示,动作整齐划一,口中喊着同样的号子,不愧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

生4:我看到了郑成功的十万雄师正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听到了海浪声、击鼓声、火炮声混为一体,战士们喊着:“兄弟们哪,冲呀!赶走荷兰鬼子!”

生5:我也看到了郑成功的舰队十分庞大,几百艘战舰整齐地排列着破浪前行,战士们个个严守纪律,精神饱满地站在战舰上,我也仿佛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

生6: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舰队如此庞大,战舰上的风帆多得将天空都遮住了,我又看到了将士们一定要收复中国台湾的坚定表情,听到了他们在喊:“我们一定要收复中国台湾,否则誓不为人!”……

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实践中充分地理解、感悟、表达语言文字。学生们也确实充分发挥了想象,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如:舰队的气势磅礴,郑军官兵的决心、训练有素,海上的情景,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比我预想的还要多。

【教学片段二】:

师:读了第五自然段郑军与荷兰侵略者作战的场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看到敌舰被炸成碎片,我觉得开心极了,我想说:“荷兰侵略者,你们也有今天啊!”

师:对呀,敌舰被炸毁,敌人此刻有什么反应呢?

生:敌人惊恐万分,敌舰队乱作一团。我仿佛看到有的敌人抱头鼠窜,真是大快人心啊!我真想为英勇的郑军官兵鼓鼓掌。”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为郑军官兵们鼓鼓掌吧!(生齐鼓掌)

生1:我觉得郑军官兵十分勇敢,敌人的炮火很密集,接连不断,但他们还是毫不畏惧地冲上前去,是那样地视死如归,真不愧是郑成功亲自训练出来的部队呀!

生2:我觉得郑军官兵也很聪明,敌人的大炮是最厉害的,而他们却能想到将敌人的大炮团团围住,让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为他们的最终取胜创设了条件。

师:说得真好!但他们为什么会想到围住敌人的大炮呢?是看到敌人的大炮突然想起来的吗?

生:不是。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郑成功肯定在战前就做了详细的打探,对敌人的实力非常清楚,知道他们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是很厉害的,而围住敌人的大炮也肯定是他精心策划出来的作战方针。由此可见,郑成功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

师:看来你对军事方面也有一定了解,你也是一位小军事家!

生1:一位炮手能刚好打中弹药库,并不是碰巧,而是平时的训练有素。

生2:一艘敌舰被炸毁后,郑军官兵能乘胜追击,跳上敌人其他的舰船,使得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举手投降。从这儿可以看出,郑军真是英勇善战,而敌人不过都是些胆小鬼,他们是永远也不会战胜我们的   !

生3:荷兰人有铁甲舰、大炮,可他们为什么会败呢?因为他们太小看我们中国,太轻视我们中国人了。他们不知道,从古至今,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生4:郑军官兵非常勇敢,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知难而进,而荷兰侵略者却是一个尽儿地退缩,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郑军官兵们已经赢了!

生5: 虽然敌人当时在世界上是顶尖的强国,但他们靠的是武力,而郑军凭的是智慧和强烈的民族自尊,“邪不压正”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

学生们的回答不仅将这一精彩的战斗场面描述得更加详尽具体,而且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包括对郑军的赞叹、对敌人的痛恨及敌人失败后的内心的快乐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说”延续了上一部分的内容,将对大家来说非常遥远的三百四十年前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使得大家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生们的回答丰富多彩,角度多,思考得深,是一开始我完全料想不到的。一位学生也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语文课,因为老师让我们充分发挥了想象,鼓励我们大胆地说,我们都很愉快。希望老师以后能经常这样做,让我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我们的舞台由我们自己建造!”我的心被震撼了,这才发现学生多么渴望表现自己,当初我将他们的思维完全框住的做法是多么幼稚和可笑。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大脑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能发挥想象的潜能。特别是踏入高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老师们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竭尽所能地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里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这种教育下的学生就算意识的学习成绩是优异的,也未必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足。学习应是快乐的,“教会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才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努力地去解放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对美好的精神生活的个性化的追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学习方式,发展个性,激发潜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精神。”“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唤醒他们思考的愿望,激励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鼓舞他们充分地去想、去说、去演、去实践、去探索,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使得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是枯燥的“咬文嚼字”,而是充满了笑声、掌声、欢呼声的快乐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愿意学、想学、渴望学。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老师们不能吝啬赠给孩子们这种“礼物”,相信学生,放飞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表现绝对会比我们想象的好。

《郑成功》 篇5

教材及学生分析:

《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史实。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由于学生现在的时代与文章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找古迹,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郑成功的理解。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课前建立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将中国台湾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郑成功的身平和收复中国台湾的场面、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以及学生学习时练习和课文的朗读收集进去。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而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获取资料,可以实现学生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质疑问难,确定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练习巩固,延伸任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网上浏览法: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2、成功激励法:在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激励。

3、朗读指导法:学生任意选择课文的配音朗读,通过练习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利用对话窗口,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网络,了解中国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感受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3、运用网络查找、阅读其他民族英雄的资料,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运用网络技术,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趣”

创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这对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首先播放一组学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画像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民族英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就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存疑: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了民族英雄,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结合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质疑,并把疑问通过对话窗口传递给自己的学习伙伴。到这儿,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有外在的画像的刺激,也有内在的学习任务作为动力。这为下面的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学生能够的主体性,要使得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网页既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正可以成为学生获取、建构的素材。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时,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为了避免网上学习缺少朗读感悟的弊端,我在网站上建立了一个朗读窗口,既有全篇文章的朗读,也有重点段落的朗读。学生学习时可以任意点击,通过练习朗读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利用网络的对话窗口与学习伙伴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以发展,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成为一种可能。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启发、组织、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上,创设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三、尝试练习,反思学习: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过程中完成的,那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因此,我在网站上建立了一个练习窗口。此窗口编制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作业:既有基本题,也有发展题的;有的是必须完成的,有的是选择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品尝“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四、拓展延伸,深化学习: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再次播放民族英雄的画像,教师引导:“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民族英雄。他们都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想不想更深刻地了解他们?课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故事,将它介绍给你的同学。”

现在的教学观是大教学观,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只有借助课外的广泛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本环节的设计正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时空。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学习工具,也成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我们只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郑成功》 篇6

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堂读写结合的指导课,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从读学写、写中促读、读写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多读多写”是这堂课的指导思想。

设计了“三读、三看”的环节。以课文第5自然段为阅读重点,反复的诵读,反复的体味,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的用意,研究写作的方式,进而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

课文三读:一读、感知郑家军的英勇善战,体会文章的主旨;二读、了解敌我双方的战斗表现,了解描绘战斗场面的一般结构;三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美,学习抓住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抓住环境描写烘托战斗激烈的写作方法。

影片三看:一看,交流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抓住典型;二看,了解战斗过程中的敌我双方的不同表现、胜败结果;三看,遵循写作方法,再次观察,加深印象。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习导入

1、生回顾上堂课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郑成功为什么是一个民族英雄。

2、师点评,简单小结写人的文章的方法:运用具体的事例。

第二环节   研读战斗场面 总结写作方法

一读、感知郑家军的英勇善战,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读、了解敌我双方的战斗表现,了解描绘战斗场面的一般结构;

一场战斗也是一件事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般可以分为:战斗的发生、战斗的过程、战斗的结局。描写一段战斗的场面,就是把战斗的三个环节中,敌我双方的表现写出来。

三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美,学习抓住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抓住环境描写烘托战斗激烈的写作方法。

第三环节  观看录像  讨论精彩画面

一看,交流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抓住典型;

二看,了解战斗过程中的敌我双方的不同表现、胜败结果;

三看,遵循写作方法,再次观察,加深印象。

第四环节  书写文章 点评反馈

书写文章。

实物投影,当场评点。

从结构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畅、遣词造句的能力,能否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环境描写,以及想象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