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汇集、鼓舞、肃静、排山倒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之一——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盏、栏、汇”等13个生字,理解“政府、委员、协商、排山倒海”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3.初步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的过程,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教案#导语: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爱国情怀。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出示图片)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吧!

2.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录像。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预设:本文篇幅较长,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可采取默读的方式。要明确默读的要求,即不出声、不指读地读全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八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毛泽东 林伯渠 宣布 旗帜 阅兵 制 服 坦克 距离 隆隆声

预设:本课的生字较多,但难写字不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即可。教师检查时可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字义和组词,以及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开国大典、迎风招展、肃立、汇集、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等。

预设: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典礼”“电钮”“观礼台”,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让学生查字典解决。另一类词语,如“庄严”“四面八方”等词,可在之后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过渡:古人在举行大典时都要严格按时、序举行,各个环节都有极严苛的礼仪制度和规章流程。开国大典是举国欢庆的大事件,更要庄严隆重。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在有关描写大典进行时间的语句上标注记号。

预设:学生浏览、标注后汇报: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整,两个半钟头,傍晚,晚上九点半。从这些有关时间的语句中可以发现作者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 行的情况。

3.初识“开国大典”。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自主学习。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首都北京

开国大典的参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

(2)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画出天安门广场上布置的示意图。

预设: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布置,方位描写非常清楚,学生可抓住“丁字形”“北面”“再北面”“中央”“向南”“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词来简单地画一画,大致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场景“升国旗”的举行地点。

(3)学生交流学习第1—3自然段的感受。

明确:从这三个自然段中可见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也可见开国大典是一场非常隆重、意义非常重大的典礼。

预设:把第1—3自然段放在第一课时来学习,一是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自学即可;二是因为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基本情况及场所,学生有了初步印象之后能更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同学们,开国大典是一场隆重的仪式,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样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典礼到底有哪些令人激动的场景呢?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对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场景有了一定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就将深入地学习。同学们也可以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课后了解文中比较生僻的词语,如: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课文中的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导入: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要求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学生自由作答)

2.学生交流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

预设:文中的场面描写很多,学生说出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简要说说这些场景给自己  的印象,如会场布置、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 行,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叙述,老师很高兴,可见大家仔细读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课的学习,到同学们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中去听一听、看一看、悟一悟。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抓重点词语及句子,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过渡:在上节课,我们划分了课文的层次,而且学习了第1—3自然段。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第一部分剩下的一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大家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然后我们再一起学习。

(1)按要求找出相关词语。

找出写天安门广场上人多的词语: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找出写人民群众来得早的词语: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着黑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急切的词语:直奔、赶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句好,并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①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明确:每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更好。第一组句子中,“直奔”这个词能生动地表现人们当时急切和激动的心情。第二组句子中,第一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不仅写出了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本自然段,读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2.重点研读场面描写,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理清典礼的过程。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并板书: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

预设:请学生结合板书和课文的叙述顺序,用“先……再……接着……”的句式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3)这两个部分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词语,体现了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请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感受这个词所表现出的情感。(“欢呼”)

(4)研读“大典盛况”中的小场面,体会人民的情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研读场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体会五个“一齐”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思考:找出第7自然段中的两个“一齐”,体会其中包含的人民的感情。其他哪些地方还有“一齐”?找一找,体会一下。

预设:可引导学生把“一齐”换成“一起”试读一下,看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从而领悟人民群众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祖国的心。同时使学生的目光转移到其他自然段(第5、8自然段),联系前后文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和爱国之心。

B.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思考:“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表明毛主席的话语传得很远,传到了祖国各地,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

C.指导朗读,读出激动、自豪之情。

研读场面“升国旗”

A.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①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②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开始了新生活。这句话点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此时人民群众的心情是激动的、喜悦的。)

B.特殊含义注释。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注解:五十四门礼炮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它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二十八响代表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以来二十八年的奋斗历程。

研读场面“阅兵式”

A.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三个兵种接受检阅,指名三名学生分别朗读。

(海军、陆军、空军)

B.说说下面句子中变色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①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描写了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安全保障。)

②“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说明他们训练有素,也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③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这个动作是广大人民群众情不自禁地发出的。“盖过”是说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飞机飞上蓝天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④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激动,呼喊和鼓掌是他们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C.播放1949年阅兵式盛况,感受当时威武雄壮的场面。

D.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3.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朗读第14自然段,研读场景“群众游 行”。

自学提示:

①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的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②画出人民群众与毛主席互动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同志们万岁!’”从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以及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热爱。抓住“高声欢呼”“探着身子”和两个“不断”来理解,文中的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2)读第1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红流”和“光明”。

明确:“红流”在这里代指举着灯笼、火把游 行的群众队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红流”代表游 行队伍,给人以形象鲜明的画面感。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全国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三、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1.内容回顾: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示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然后,升国旗。升旗仪式结束后,毛泽东宣读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还有人民空军。阅兵式之后,开始群众游 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 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

2.学习写法:场面描写。

(1)场面描写的点与面。

①请学生再次整理出席这次开国大典的人员,说出有明确姓名的,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画出相关语句。

出席典礼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

提到姓名的:林伯渠、毛泽东、朱德、聂荣臻。

最重要的:毛主席。

明确:这些人物中最重要、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毛主席,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更是这个盛大典礼的核心人物。这样的写法就叫作点面结合。“点”就是重点,可以是重点的人,也可以是重要的环节、程序;“面”就是整个场面。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②找出描写毛主席和对应的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对比起来读一读。

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思考: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句子,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明确:毛主席是开国大典的参与者之一,就是一个点,而三十万群众则构成了开国大典的场面,就是一个面。作者既写了重点人物毛主席这个点,也写了周围群众这个面,这样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自豪的心情。

③读一读阅兵式的场面描写,说说里面的点与面。

(整体上写整齐威武的情景,是面;用某些细节去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是点。)

(2)结合课文,交流场面描写的方法。

◆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①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②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③按大典的进程逐项描述。④点面结合。)

(3)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小练笔。

①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变化、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等。或写一写生活中的“_______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设置、台上表演人员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②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参加开国大典的一个普通民众,写一写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见闻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国庆场面,练习描写盛大的场面。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 篇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横的北面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 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土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 潮接着一个高 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 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 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 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第四册》,有改动。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3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课文原文 篇4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横的北面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 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土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 潮接着一个高 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 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 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 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