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蝉》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蝉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摹“识”。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 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引读填空,回顾故事内容。

2.导入新课。

二、重点学习第二节,读通句子,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

(一)分清句子,读通句子。

1.指导数句。

2.自读课文,分清句子,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分句开火车交流,正音。

4.齐读第2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6句话。边读边记,有哪几位歌唱家(板书:歌唱家)想教(板书:想教)蝉学本领(板书:本领)?

(二)读第二小节,了解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

1.思考: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

2.交流并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3.听鸟叫声,加深了解。

(三) 朗读描写三位“歌唱家”的句子,了解它们想教蝉学习的本领。

1.指名3人交流句子。(生交流一句,媒体出示一句)

2.师生配合读句,随机指导识记、书写“识”。

A.发音

B.识谱(出示词卡)

引导发现2个字的共同处(都是左右结构,都是言字旁)。

《蝉》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

咏蛾

物性自有僻,

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

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

1、 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 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

1、 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

2、 对“灯蛾扑火”这一习性,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同一事物的 同一特点,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可举例说明。……)

3、“蝉”的作者虞世南对“蝉”充满了赞美之情,请你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一说“蝉”的某一特点。

诵读欣赏(三)孤雁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 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提问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

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

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

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 “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 (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

(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了赞美之外。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

“蝉之悟”

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对待自然万

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

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五、作业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

在大热的几天里,一天到晚,总可听得蝉声如沸,小园里树木多,所以蝉也特别多,便织成了一片交响乐,简直闹得人心烦意乱。天气越热,蝉也越闹,清早就闹了起来,直闹到夕阳西下时,还是无休无歇。听它们的声音,似乎在唤“知了!知了!”所以蝉的别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们成日的唤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周瘦鹃:《苏州游踪》】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圈点勾画,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多层次分析人物形象 。

3、纵深开掘“真”字涵义,领悟古人智慧和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关键文言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2、紧扣“真”字,品析周亚夫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难点:

找出关键词句品读,开掘“真”字内涵,多层次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

走近《史记》, 溯源引流 。

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后……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24史之首。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长于记人,书中精心刻画了上百个人物,如我们熟知的廉颇、蔺相如、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西汉时期的一代名将周亚夫。

出示课题:《周亚夫军细柳》并解题。

2

自读课文,梳理“真”事。

(一)读课文,明大意。

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圈点勾画,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②检查反馈:

一词多义 :

军细柳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疑难句子:

将以下骑送迎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二)填表格,理情节。

过渡语:“奇”是司马迁《史记》的主要艺术特色,善于在曲折奇特的情节中显示人物性格。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表格来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地点

劳军经过

文帝评价

霸上、棘门营

直驱入

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将以下骑送迎

细柳营

先驱至不得入

嗟乎,此真将军矣!

可得而犯邪!

上至,又不得入

军中不得驱驰

介胄之士不拜

小结: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故事在鲜明的对比中呈现。文帝亲自劳军,经历了两种不一样的待遇,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军队。在截然不同的对比中,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3

摘句析读,细品“真”人。

过渡:文中汉文帝发出怎样的感叹?请找出来,生齐读“嗟乎,此真将军矣!”师提示:重点是哪个字?真(板书)师启发:文帝为什么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让我们到文本中去寻求答案。

(一)品“真”言。

学生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能印证是“真将军”的相关句子,摘句品、读、悟结合,理解周亚夫的人物形象。

预设: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强调“被、锐、彀、持”几个动词,齐读,读出士气高涨、精神饱满、严阵以待。

“天子先驱至。 .. ..不得驱驰。”教师引导填字加词的方式悟读,抓几个特殊的否定句“不得、不闻、”等,从人物语气的演读、角色的朗读、关键词的品读等方式,品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的形象。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引导学生读出人物语气,读出不卑不亢。品出了周亚夫刚正不阿的形象。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曾子

教师最后从整体上指导朗读这些句子:有全班的齐读、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教师的朗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创设朗读的小高潮。

(二)析“真”将。

师生共同归结周亚夫的人物形象: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教师启发:将士们为什么刀出鞘、箭在弦,时时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请同学们在第一段去找关键句。

“匈奴大入边”“以备胡”(品读“大”字和“备”字)

边播放背景视频,教师补充背景材料: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单于率领军队大举入侵,其中有三万军队进攻上郡,三万军队进攻云中郡。“规模之大、来势之猛、军情之急”,汉文帝调集了三路大军到边地防守,以保卫京城。

在国家危在旦夕时,周亚夫临危受命,更表现出了作为将军的勇于担当。(板书:勇于担当)

插入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的形势图,总结并丰满周亚夫责任与担当的形象。

(三)悟“真”君。

①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品析,引导学生简要品读汉文帝的人物性格,体会汉文帝的宽厚仁德。

“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____苏辙

(板书:真君主)

②补充资料: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进一步强化汉文帝对周亚夫的信任与赏识。

总结:文帝的宽厚仁德成就了一代名将,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周亚夫的形象。“真将军”的周亚夫是因为遇到了“真君主”的汉文帝。(板书:侧面烘托)

4

开掘字意,深谙“真”理。

《说文解字》中是会意字,本义:长生不死的人变形升天

理解(一): “真,正也”。

1、学生用组词的方式解读“正”字,拓展他们的思维。正义、正气……

小结:正因为周亚夫的正直不阿才被文帝赞誉为真将军。

2、教师引导:“守正”,固守根本,固守一个将军的根本(追问:将军的根本是什么?保家卫国,捍卫国家主权)

小结:周亚夫面对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担当与责任。

理解(二):“真,本性、本原”。

“本性、本原”就是拥有纯真,保持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信仰。……(板书:坚守信仰)

延伸:古往今来,保持初心,坚守信仰的人不胜枚举,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结束语:坚守信仰使他们拥有无限的能量,坚守信仰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

板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

恪尽职守

真将军 勇于担当 对比

坚守信仰

真君主 宽厚仁德 烘托

蝉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抽两个孩子在黑板上完成预习检测,其余同学在检测本上完成,并当堂交换批改)

二、导入

1学生观看“生命萌芽”视频说感受。

教师激情导入: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美妙的乐章,是翱翔的雄鹰,是奔腾的河流,是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是树木中不断聒噪的蝉声。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和小思一起走进茂密的树林间,感受“蝉”的生命乐章。(打开课本99页)

2预习展示----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学生活动)

(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补充文学常识)

三、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一开头就写蝉,抓住哪个特征来写?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

声音—知知不休---很烦、不喜欢

2、病蝉又有哪些特征?作者态度如何?

体型弱小、不能飞、聒噪----不喜欢、轻视

3、联系全文来看,作者对蝉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种感受?仿照示例进行归纳

很烦---------轻视、不喜欢--------感动、惊讶------------宽恕、崇敬

4、教师点拨------由此可见,作者对蝉的情感是变化的,由厌烦到宽恕、甚至崇敬。本文就是以情感的变化来安排材料的,情感变化就是本文的感情线。

那么在这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中,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哪种情感?(学生活动)像这种,要对某个事物表达自己的褒扬、赞赏的情感,却先去贬低他,表达不满或厌烦的情感,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欲扬先抑,或者(先抑后扬)。就是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先去赞扬他,而先是按下情感,从相反的贬抑处、不满处、厌烦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抑结合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四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情感流露出来的。看屏幕要求,选择句子来朗读。

温馨提示: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态度,读出情感。

2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哪些词要重读强调,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和情感?

3各小组选出其中一个进行赏析和朗读展示,其余小组同学做评价或补充。

准备好了,就进行交流展示,其余小组学会倾听评价。

1、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哪些词要重读,读出怎样的情感?

2、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意外、轻视、不放在眼里

3、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不过是个夏天罢了?

何必只不过,把“那不过是个夏天罢了”改成你自己的话,或者就改成一句泸州话:那不过就是一个夏天,至于叫成这样吗?(至于这样吗?)

要读出不满,读出不解,读出对蝉的不认同。

4、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是多少天?6205天。最长的一个夏天是多少天?90天。用6千多天来换90天,这是为什么呀?6千多个暗无天日的日子,就等来短短的90天。弹指一挥间,90天一过,蝉就消亡了它的生命。

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什么情感?(读出意外,读出生命的无奈和对蝉的同情)

5、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什么?---坚定的责任

(它别无选择。对于蝉来说活着就要担当起传承后代的责任,“活着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

毕淑敏说: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

既然蝉是用十七年的坚持来换取短暂的夏天,是用聒聒不休的叫声来换取生命的延续,我们有什么理由来埋怨而不宽恕呢?

6、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不休。

----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带着一种敬佩之情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请生注意连续的感叹号,有情感朗读)

老师有个小小的疑问,“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lai写秋风。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湛蓝的天空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对人们来说,秋天是金色的,是快乐的,是个丰收的季节,但是对于蝉来说,却是黑色的。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在这绚丽的秋色里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五主题探究感悟生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对于蝉感情的变化。

读出了蝉的一生,现在我们来看看蝉的一生,再来

1、再读全文,思考:《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借物抒情,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哲理散文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怎么做才能算得上“好好地活着”?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哪些人与物真正做到了“好好活”,自己或者身边的同学做到了“好好地活着”吗?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选择一两个问进行回答)

六、合作探究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

是呀,人的生命比蝉长多了,更要好好活,好好活。这一学期,哪些文章谈到了这个话题?

请同学们针对《蝉》和《贝壳》的学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情感、主题、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

同: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自然。

不同①《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奔主题;

②《蝉》对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的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生命意义的阐发中,没有直接表白;《贝壳》的作者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总结归纳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

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

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孩子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因充实丰富而精彩!我们无法拓展生命的长度,那就拓展生命的宽度吧!

板书设计(见课件)

作业设计:

生活中,一定有一些细小的事物引发了你对生命的感悟,或者是对某个道理的感悟。请你选择一个小事物,仿照《贝壳》的形式写一篇不少于600子的文章。

蝉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提问法、引导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

(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了赞美之外。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

“蝉之悟”

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对待自然万

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

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蝉》教案 篇7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

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①想好演讲的内容。(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②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⒊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

⒈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⒉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⒊综合评议,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

⒋各组代表演讲。

⒌小组评价,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篇作文,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①,蝉高居、悲鸣

②、饮露,不知螳螂

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

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

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

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

1、

⑴要;

⑵旁边;

⑶伸

2、

⑴树;

⑵蝉;

⑶螳螂;

⑷黄雀

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

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蝉》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短暂。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图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得自由遨游。在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其实我们不必感叹为什么奇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个奇迹,能活了这么长时间,长了这么大,更是一种奇迹。活着是一种幸福,只要活下来,那就是一种无比的幸福。所以要珍惜现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下面我说四个谜语:

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学生回答(蝉)

对,是蝉,大家知道蝉分哪些吗?

蝉,古称蜩(tia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下面大家看图片:

① 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 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

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配对,等待死亡。

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蝉,那么在诗人眼中的蝉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诗人浪漫,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眼中的蝉是餐风饮露,高洁的,他们常常以蝉来托物言志,在唐朝咏蝉的诗歌有三绝,一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李商隐《蝉》,其中唐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大家看黑板。(赏析)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作者简介: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提问学生。

《蝉》选自(   ),作者(   ),本名(   ),(   )作家。

三、朗读:

1 示范朗读

1、学生朗读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展示生字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蝉( )收敛( )颤动( )聒( )宽恕( )

(2)字义 : 卑微: 一丝不苟:

四、分析文章: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思考并理解:

1 找出全文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 《蝉》一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先抑后扬

3 作者写蝉,先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4 《蝉》中揭示出蝉生命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5 说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心烦——宽恕——震撼

6 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中,“秋风颜色”怎么理解?

“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1 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2文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 释

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1、思路清晰:起——承——转——合

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 、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弱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九、练习:

1 《蝉》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蝉》告诉我们:无论生命多么短暂,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2 名师学案 P7 7-11题

板书设计:

《蝉》

小思

理解: 思路: 鉴赏:

一(1):  蝉鸣 点题  1、思路清晰

二(2):  厌烦 承接  2、结构完整

三(3-6): 生命 转换  3、欲扬先抑

四(7):  宽恕 结论  4、托物言志

知知不休 惹人厌烦 抑

微弱细小 微不足道

17年只活一个夏天 惊讶

好好地活 宽恕 扬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