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在准备去世时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优秀13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预习。
按要求预习:读顺课文、掌握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弥留之际、悲愤欲绝、疾驰等)、写出对课文的总体的初步感受、写出对课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段落的感受与体会、提出一二个有价值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想想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中,�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整合学生的问题)
整合后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疾驰蜡烛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描红
抄写本练习书写词语。
(3)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三、再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互纠。
四、默读课文,思考整合时大家遗留的问。如果有答案了,做好记号。又有新问题产生做好记号。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二、解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三个问题。
(预设:按以上三个问题的顺序进行按部就班地解决,比较符合课文的顺序,但还可能有学生为了说明肖邦离开祖国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同侵略者作斗争,会同后文进行联系。如果这样,就把第三个问题提前解决。)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
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牌子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
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彻夜”等词。
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
2、完成练习册
第三教时
一、复习导人
1.昨天我们研究了大家提出的三个问题,通过研究与探讨,你有什么感受?
2.读读你感动的句段,说说为什么感动你。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三、继续精读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刃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教后记】
(1)设计思路:本课我采用了好久没用了的“质疑教学法”。初衷是一位网友(至于哪位我忘记了)在集体备课时提醒了我。是啊,这篇课文我们老师在集体备课时也有问不完的问题,何况是我们的那些好问的孩子们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路。用两三个切入文章主题的问题进行探究、研究, 应该不错!
(2)在第二教时探究三个问题时,正如我预设的。学生果然联系到后面的句子来加以说明肖邦出国后并没有忘记老师的嘱托,忘记自己的祖国,而是深深地怀念着自己亲爱的祖国。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先研究解决第三个问题,再回头解决第二个问题。
(3)至少在集体备课中研究的“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我明确告诉孩子:肖邦是爱国的,但他同样也十分热爱艺术。我发现我的学生并没有因为我告诉他们这一点,而使他们对于肖邦的爱国有所怀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肖邦,学会简要介绍人物。
3、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送别的感人场面。
教学过程:
一、听写
异国他乡亡国之恨弥留之际
二、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质疑(我指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请求?)
3、按老师所给出的格式简要介绍肖邦。
肖邦是__(国籍)音乐家。他的创作以___(乐器)作品为主,代表作有___、___等。他被称为_________。
4、指导:我们在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主要信息。
三、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肖邦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请求?(指名说)
2、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的背景(引读第一小节)总结:心怀亡国之恨。漂泊异国他乡,当他(弥留之际)请求姐姐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3、了解到这些内容,你体会到什么?(爱国之情)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4、总结学法:我们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
四、品读第二小节。
1、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的笔端,走近这位爱国音乐家——肖邦。
2、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打动你的语句,请关注细节,抓住字词,用心品读,将自己的点滴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1)如果你是送行的人,会说些什么?
(2)读读这首小诗:
即使你远在他乡,
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
不要忘记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
唤醒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
赞美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激情去点燃她!
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也别忘了,
吻你伟大的祖国!
(3)你从老师的话中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说是特殊的礼物?
(4)指导朗读。
(5)那是难离的故土,难舍的友情,殷殷的嘱托……承载的太多太多,在肖邦的手中是那么沉那么重,此时此刻(引读下文)
(6)肖邦会想些什么?
(7)如果我们把这首小诗看作是大家对肖邦的希望和嘱托,那么我们也试着用诗的语言来回应,表达肖邦的心声吧。出示
……即使我远在他乡,
_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__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
……
(8)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4、过渡:亡国之恨,眷恋之情,拳拳赤子之心都化作离人泪,点点滴滴在心头!他(引读下文)念去去,八千里路云和月,祖国啊,我一定会回来!让我们用深情并茂的朗读为肖邦送行!(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疾驰蜡烛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疾驰:马车奔驰。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消逝:消失。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二、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介绍: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烛:笔画安排要匀称。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我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据题质疑。
据题了解是谁要把什么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3、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
4、讨论解疑,悟情。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但是在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感受肖邦的爱国深情时,学生由于朗读不够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对课文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学不是很成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又做了什么,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当成训练场,对学生进行扎实地阅读训练是很必要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我”指——肖邦。这是肖邦临终遗言,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爱国情深 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他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随机板书)
4、虽然沙皇俄国授予肖邦“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但肖邦严辞拒绝了。他决心用自己最有力的武器——音乐同沙皇作抗争,使波兰人民振奋起来,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来关注波兰的命运,谴责侵略者的罪行。这炽热的爱国情感天地可鉴!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肖邦永远记得离别的那一天,“1830年11月的一天------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文字投影)请同学们读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浮现了哪些送别的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 想象、描述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这就是埃斯内尔�
范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 让我们读出殷切的期盼、浓浓的爱国情。
3、老师叮嘱
继续交流: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呀!”
多么恳切的话语啊!试着读出老师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指读、齐读。
4、赠送银杯。
交流: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圈点词语“特殊礼物”,这儿指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泥土是祖国的象征,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想到自此一别,恐怕是生离死别,埃斯内尔更是依依不舍。让我们读出埃斯内尔的一片深情!
5、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再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范读有关语句。
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我们能读懂他的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
( 再见了,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
祖国,我会回来的!
祖国,我会为你奋斗!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虽然我离开了祖国,但是我会创作催人奋起的旋律,使波兰人民振奋起来。我要用那充满思乡情、亡国恨的作品,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来关注波兰的命运,谴责侵略者的暴行。)
6、肖邦对祖国充满了牵挂与难舍之情!这真是师生情浓,爱国情深啊!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再现那难舍难分的送别场景!
7、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告别了老师,告别了同学们,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三、精读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读懂了什么?
反馈,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
肖邦是怎样做的?
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听《革命进行曲》,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波兰人民愤怒的呼喊声:沙皇!一切侵略者!
仿佛看见波兰人民振臂高呼,拿起武器英勇抗争。虽然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但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这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3、引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日夜思念
辨析句子: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范读原句
请同学们再看看下面这句话,有什么发现?
谁来读读这两句话?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从标点体会肖邦一心只想着工作,他要创作更多的音乐作品催人奋进,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
●(文字投影)“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看插图)这样的工作情形,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板书:忘我工作)
4、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不知疲倦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高度的工作热情来自——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炽热的爱国心、深似大海的爱国情!
四、精读课文第四部分。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接读课文。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板书:弥留之际 什么叫“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多有力量啊!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对祖国强烈的爱促使他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板书:喃喃 理解吗? 来,小声地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
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他要与祖国永远在一起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即将离开人世,此时,肖邦心里在说什么?(我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我努力地做着一个赤子所应该做的一切!我活着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如此深厚的爱国情感谁不动容!让我们读出肖邦无尽的思念,无尽的不舍,无尽的热爱!
4、引读第6自然段。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突出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
(肖邦具有杰出的才华,然而英年早逝,饱含无限的惋惜之情;肖邦英年早逝,究其原因在于欧洲列强瓜分波兰,使他忧愤交加而造成的,含着强烈的谴责之意。)
5、补充:
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 他把他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他像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
6、情感升华:
让我们记住这位大音乐家——肖邦!
让我们把他的遗愿再深情地读一读!
过渡:这是灵魂深处的呐喊!这是爱国主义情怀到了极点的表现!
看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想想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你的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要对肖邦倾吐——(请同学们)
五、布置作业:
1、在插图旁书写自己想对肖邦说的话。
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课外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有关爱国仁人志士的故事,读一读,准备交流感人之处。
板书:
把 我 的 心 脏 带 回 祖 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日夜思念 爱国情深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 喃喃地说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阅读 体验 对话——《《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3
阅读 体验 对话——《《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断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知道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由于波兰遭到沙皇的侵略,不得不满怀悲愤的离开自己的祖国。谁来把文章的第一段读一下。
生: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师: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的离开自己的祖国,那么在他和亲人、同学、老师离别的场面一定会十分感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拿出笔来,把你觉得最感人的地方用波浪线划出来,说说感动你的理由。
生:读课文,并划重点内容。
交流:1、咏唱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
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
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
读一读,读出与亲人的难舍。
2、老师的嘱咐。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老师希望肖邦出国后不要忘记祖国波兰。
读一读,读出对祖国的爱。
3、赠送银杯。
①抓住“特殊礼物”的特殊含义。
②抓住“捧过”、“郑重”体会老师和肖邦是如何对待这特殊礼物的。
③理解“溢满”、“疾驰”体会肖邦此时复杂的心情。
读一读,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
三、学习第三至六段
师: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祖国,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的家园,来到了法国,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有没有忘记老师的嘱咐?他在国外又是怎么做的?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段。
1、抓住“悲愤欲绝”理解他强烈的爱国之心。“悲”的是国家衰亡。“愤”的是沙皇的侵略行径。
2、抓住“全部”、“彻夜”体会肖邦是如何努力工作的。
3、抓住“弥留之际”体会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心。
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和平的无限向往,对同胞的无限深情,都凝聚在他那一颗火热的心脏里,因此,肖邦的这个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真至极的表现。
4、18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国家,临死时还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去,
活着离开是爱国,去世回来更是爱国!!!!
5、教师小结
本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欢迎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祖国,我亲爱的母亲!"许多人这样深情地赞美自己的祖国。祖国,在他们心中高于一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无法把祖国忘怀。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将带我们认识一位爱国音乐家--肖邦。
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课文按照肖邦所处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1、2自然段讲的事情发生在波兰,而第3~第6自然段内容发生的地点则在异国他乡。
第一部分又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是第1自然段,讲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
第二层是第2自然段,写肖邦的老师、同学在华沙城外送别肖邦。
第二部分也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是第3、4自然段,讲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
第二层是第5、6自然段,写肖邦在异国他乡去世,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文章以肖邦爱国为感情线索,以肖邦和祖国的关系展开叙述。由此,我们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握文章的思路—
祖国沦陷--告别祖国--思念祖国--难舍祖国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点 评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
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
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 环境描写。
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
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
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 离别的时刻,老师的叮嘱里饱含着对学生不忘祖国的殷切希望。
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假使你远走他
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
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
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
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
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
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
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
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
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
上马车,疾驰而去。
【欣赏】
"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压迫,而年轻的自己能做什么呢?"肖邦目睹祖国的命运,一定会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维斯瓦河上雾气啊,是不是也在为肖邦沉重悲愤的心情伴奏?此处的自然环境的交代,难道不也渲染着肖邦内心的郁闷和痛楚吗?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正是明证呀!送别有多种,而哪一种能抵得上被迫离开祖国前的送别那么沉痛和悲凉?在雾气里,你是否也仿佛听到《即使你远在异乡》旋律的哀婉?
别情依依,纵有千言万语也不足以道尽离别的情怀,而"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quot;是言虽简而意味深,老师的一片诚心可鉴啊!年轻的肖邦此时内心一定涌起着情感的波澜。当老师送上特殊的礼物--祖国的泥土时,他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是什么让他如此感动?是什么让他如此牵挂?从他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时的"郑重"里,我们分明找到了答案:是祖国!从他的回首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坚定的目光传达出的信念:祖国,我永远不会把你忘怀!这是一个去国离乡的游子对你深沉、炽热的爱恋!
动情的语言,入微的神态刻� 这一段的情境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抓住一点写透彻
肖邦,波兰乃至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虽然一生短暂,只活了39岁,但在他身上值得书写的地方是很多的,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作者仅仅抓住肖邦热爱祖国这一点,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着重表现,写得深入而透彻,使读者对肖邦热爱祖国的情怀有深刻的感受。
文章先从肖邦和祖国的命运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与祖国"这一主题范围,然后具体描写肖邦的老师和同学郊外送别肖邦的场面,把这个送别过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国深情难舍的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接着写肖邦在国外的行动,也是选择肖邦关心祖国命运的素材,直至写肖邦弥留之际的遗言无不关乎对祖国的依恋。有始有终,一以贯之,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对祖国的态度的事情中,我们认识了肖邦音乐才华之外的另一面,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这种抓住人物的某一特点,着力具体表现的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并学习。如果我们在习作中写一个人,想突出他身上的某一个特点,就应围绕这一特点,选择足以表现这一特点的材料,有条理地写下来,从而使读者印象深刻,感受强烈。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 课文第1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你能换一种说法而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吗?试试看,然后想一想你改后的句子读起来在语气上和原句有什么不同。
2、 课文第4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话—
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的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读到这里,你是否为肖邦的精神而感动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可以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3、 与世长辞的"辞"是什么意思?
试着再找几个带有"辞"的词,并分别说出每个词中"辞"的意思。
附:课后习题5提示:
(1) 埃斯内尔把泥土送给肖邦,意在要他永远记住祖国。
(2)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的话表达了他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
五、万花筒
相关资料
肖邦简介
波兰作曲家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母亲出身于没落波兰贵族家庭。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举行了公开音乐会并发表他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由于身体不好,14岁才进学校读书。1826-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毕业时已被异常严厉的老师称为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局势动荡,他听从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出国进行深造,争取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不祥预感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决了。当他到达维也纳时,发现波兰人处于被排斥的境地。因此,他决定去巴黎或伦敦。在去巴黎的途中,他听说华沙陷入了俄军手里,波兰革命失败断绝了他的回国之路。到达巴黎之后,肖邦就此在那里定居下来。当时的巴黎是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他的优雅气质和杰出才华使他--一个刚过20岁的青年获得了云集巴黎的音乐家的包括李斯特、门德尔松在内的好评,在法国还结识了其他一大批艺术家,包括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海涅,音乐家舒曼等。这使他开阔了眼界,对他的思想成熟起了有益的作用。
早在1839年,肖邦潜伏的肺病已经开始恶化,感情的挫折进一步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之当时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连续失败,使肖邦对前途完全失去信心,如他自己所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只是拖着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终场"悲观、忧郁的情绪支配了他的晚期创作。1849年,肖邦的病情迅速恶化,于10月17日在巴黎辞世。
肖邦敬仰莫扎特的才华,死前要求在下葬时给他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葬礼上也演奏了肖邦自己写的送葬曲,他在这首曲子里埋藏了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根据生前的遗愿,他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肖邦的作品具有魅力,却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意思,全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露。他是从诗的角度来吟唱每支曲子的。因此,波兰钢琴家阿瑟 · 鲁宾斯坦称他为"钢琴诗人"。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肖邦从离开祖国到逝世一共有多长时间?
生:一共19年。
师:那再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说一说肖邦的这19年是怎样的19年?
(生自由小声读课文3分钟)
师:现在有结论了吗?谁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肖邦这19年是悲愤的19年。这19年以来,他的祖国一直沦陷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人民灾难深重,他的心情肯定很悲愤。
师:课文中有谈到的吗?读一读。
生:(读课文第小节)这里能体会到肖邦那种悲愤的心情。
师:对敌人的愤怒并不能消减肖邦的意志,反而更能激起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说的很好。
生:肖邦的这19年也是勤劳忙碌的19年。19以来他每天都“不停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
师: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9年的游子,此时此刻,在肖邦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对亲人,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的祖国,肖邦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就是请求姐姐——(引读课题)
师: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9年的游子,为了祖国能早日独立,为了人民能早日摆脱欺凌,他彻夜地作曲弹琴,我想,肖邦一定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就是为了——(引读课题)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说一说肖邦的这19年是怎样的19年”是我在总结课文升华情感时设计的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在已有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肖邦热爱祖国、思念祖国情感的体会,也是从整体上再次认识课文。我想,学生此时的感受一定会更加深刻。
教后记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富有才华的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
1、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读课题,结合课文插图,自由谈谈感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四字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维斯瓦河 疾驰 蜡烛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三、 读后交流: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题的这句话在课文的哪里?
2、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
6、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分段朗读,理解课文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简介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就在这时,引读(第一节)——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2、肖邦离国的原因。
3、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4、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小标题:忍痛离国)
5、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送上祖国的泥土,深情的对肖邦说。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再读老师的话。
6、指名读,分角色读老师的话及肖邦的表现。
7、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8、小练笔交流。
(二)、指名读第2小节
1、自由读三、四小节,联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一想,①肖邦创作乐曲的时候心情怎样?②肖邦是怎样彻夜作曲、弹琴的?小组讨论。
①讨论思考题。
②《革命进行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③听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④配乐朗读三、四小节。
2、指名读五、六小节,
①出示句子:“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②学到这儿,你眼中的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③指导朗读这两小节。
二、回环整体,诗歌赞颂,升华情感
1、沙皇俄国曾授予肖邦“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他严辞拒绝。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 他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
2、这位爱国音乐家曾受到世人无数赞美之词。但我想这些都无以表达我们此时此该我们的心情。也许我们可以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 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1、 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 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课件出示肖邦的画像,简介肖邦。
3、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肖邦有关,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肖邦”两个字。
4、 从这个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说明]在催人奋起的《革命进行曲》中开始新课,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跨越时空,仿佛身处战争年代,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轻声或默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边读边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 读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2、 讨论、交流:
(1) 讨论揭题时的问题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导分段。
(2) 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说什么。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时,便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为下文的愿学、乐学打下基础。
三、 精读指导,因文悟道。
1、 分小组学习讨论:从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体会到肖邦十分爱国。
2、 交流、学习。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1)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说明肖邦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离开时他满怀悲愤,说明他心忧国家。)
(2)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理解:瓜分、深渊。
(3) 指导朗读。
(二)指导学习第三段
学生交流找到的最能体现肖邦热爱祖国的句子。
(1)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1>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
<2>联系电影电视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的情景。再次听《革命进行曲》,说说波兰人民听到那催人奋起的旋律后会如何呐喊与抗争。
(2)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交流、理解“彻夜”。
<2>出示:工作 工作 再工作 让学生点标点。(让学生比较顿号与逗号的区别)
<3>引读
[设计说明]学生所处年代是和平安定的,与战争年代相距甚远,因此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肖邦的音乐在波兰人民抗战中的作用。
四、看插图,小结: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 交流。(肖邦既然那么爱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为什么不留在祖国和波兰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
二、 继续精读课文
(一)讨论学生的疑问
1、 学生分组讨论肖邦为什么离开祖国?(师提示指导: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只有一种方式吗?)
2、 出示: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评价“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设计说明]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倡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而且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地探究下文。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过渡:肖邦如此爱国,他不得不离开祖国,他告别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一定令人难忘。
2、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哪儿最能触动你的心弦?
3、交流指导朗读。
(1)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师友前来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而且送别曲是老师�
(2)老师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说明老师何等激动。
(3)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3、 课件播放师友送别肖邦的情景并配上《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分组讨论想象埃斯内尔与肖邦的动作、神情、心情。可以写在书旁边,然后,把这段改写成剧本的形式进行表演。(如学生喜欢也可以感情朗读。)
[设计说明]让学生改写并表演 ,是以课文为载体,在创设的情境中渗透创新作文训练。让学生表演更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肖邦难以离开祖国,也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思想。
小结过渡:就这样,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像一匹战马开始乘风飞驰,他把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的一 个个音符激励着波兰人民,同时,也化做一把把李见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颗炽热的爱国心依然滚烫。
(三)指导学习第四段
1、 指名读。
2、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 什么叫“弥留之际”?
(2) 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 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4) 肖邦此时会想些什么?
(5) 指导读肖邦的话。
3、 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年轻的、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
(1) 理解“与世长辞”。
(2) 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1>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2>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3) 指导读好第四段。
三、 总结全文,延伸巩固
1、 总结: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2、 延伸交流,古今中外,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勇士或是文人墨客、艺术家,无一不是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故事与诗歌。
3、 再次播放《革命进行曲》,同时出示波兰是人维特维斯基的诗《战士》。齐声朗读,结束新课。
[设计说明]爱国总让学生认为太高尚、太伟大,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爱国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动,一些小事有时更能体现这种伟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