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案(优秀3篇)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学生必须获得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十分显要。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

(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2:6 = 8:4

6:4 = 3:2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做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

小正方体、小黑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

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观察了淘气和笑笑的搭图形游戏,谁发现了这个游戏的方法。

师:谁想为这个游戏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1)请横着摆两个正方体。

(2)在左边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再在左边的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学生同桌间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做同桌两人的游戏好吗?请一个学生先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搭立体图形,然后互换。

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师:大家刚才都做了搭一搭的游戏,你觉得游戏有趣吗?

你喜欢做这个游戏吗?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1)师:下面我们继续玩搭一搭的游戏,这回老师想先和一位小朋友玩,谁愿意做老师的小伙伴。

(2)师:你先搭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让全班同学都看一看老师先站到旁边去,记得可别让我看见哟。

(3)师:你们都看到他搭的立体图形了吗?现在由老师向他提几个问题,我根据提出的问题要搭出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立体图形,你们相信吗?

(4)师:刚才大家看到了老师和这位同学的游戏谁能说说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三、拓展应用。

师:下面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由学习组长安排好各人的分工,一起做这个游戏,注意在小组中尽可能多的想出别的不同方法做游戏,要求要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四、全课总结。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一、教材

1、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圆的面积》。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的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现在刚学过的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及体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设疑自探;引导探究,解疑合探;拓展延伸,质疑再探;总结回顾,知识再现。”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录像创设草坪中间的树上捆着一匹马在吃草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并进一步提出“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解疑合探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 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 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进入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三)、拓展延伸,质疑再探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部分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同座互增一个画好半径的圆,求其面积。

问:先要知道什么条件,再怎样求?

2、求一元硬币的面积。最好先量出硬币的直径还是半径?为什么?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3、实践题:每人准备一段绳子并求此绳围成最大圆的面积。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此问题?

4、根据下面条件,求出各圆的面积。

r=3厘米d=0.2分米C=6.28米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求圆的面积。

6、把一个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求此圆的面积。

(四)、总结回顾,知识再现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πr^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