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
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幻灯片展示)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发散训练(用幻灯片出示)
(1)请仔细观察幻灯片出示的课题设计,想像一下其中的意境。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这一意境。
(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3)请以《大千世界》为题,以反映当代人际关系为中心,写一篇课外作文。
一、教学设想
考虑到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设计时首先重在多让学生自我感悟,包括多读,多讨论,多谈体会,多质疑问难。其次对文本要能创造性阅读,从主题、人物性格分析到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的认识,都力求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教学本文,拟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品味细节,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欣赏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和评价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自读,辨析主要人物。
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看人物的活动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否能表现作品的中心,揭示主题);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大家开始阅读,做好记录,并确定小组发言人。
2、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批注。
3、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归纳小结:
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
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阅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他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探究三:“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三)梳读,体会精妙构思,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并通过梳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探究四:作家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
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③“于勒写信告知兄嫂其不幸落魄”,课文这样改写效果好吗?
讨论明确:
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③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探究五: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四)请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并且就“我眼中的xxx”进行人物分析
要求:从文本依据和生活经验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克拉丽丝、菲利普、于勒和“我”若瑟夫,这些人物在同学们的心目中都是什么样的?
(二)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探究: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交流作业:我眼中的xxx。
2、品味细节,评价人物形象。
在阅读一篇文章,面对同一个人物时大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你们的看法有没有依据呢?我们现在就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人物描写的语句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老师给与评价及方法指导: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鼓励学生从文本依据和生活经验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找寻最真实也是最正确的认识。)
(三)赏读,创意探究:
1、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假设:文章结尾处写我们一家仓惶地从岛上逃离,远远避开了于勒。如果故事情节发展成:
A.我们没能避开于勒,大家都明明白白认出了对方,一切又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呢?我的父母、于勒、姐姐姐夫、甚至是船长又会是如何表演呢?
B.于勒没有穷极潦倒,而是衣锦还乡,我们在栈桥边迎接到了他,一切又将会如何表现呢?
请同学们进行积极的想象和创作,选择性续写人物的言行。
2、学生小组进行创作。
3、学生发言,老师给与评价及方法指导。
我们在进行小说的阅读、人物形象的把握时,要充分细致地从人物的多种描写入手分析,多角度的审视人物性格的生成,不要简单地贴标签似的把握人物,要以变化的眼光多元地进行分析。其实,正因为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多元,才使得莫伯桑的小说经久不衰,许多经典小说也正是因为其人物性格的丰富和真实而广为流传。
(四)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或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选择其中一篇,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性格分析。
教学目标:
1、解读人物形象,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把握小说主题,能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语段,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角度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前提诊断
1、回顾小说的情节,初识菲利普夫妇
想一想: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
找一找:
说一说:
议一议:菲利普夫妇对同一个人,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由此,你感觉到菲利普夫妇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无情无义,满脑子只有钱,自私又势利】
2、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教师引导并板书】
直接刻画: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刻画人物,自然环境描写
小说的情节
间接刻画:周围人物的言行
叙述与交代
二、研读“见于勒”,解读人物形象
1、教给学生方法
把握菲利普夫妇形象的方法
第一步:速读,找到有关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划线
第二步:研读,分析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第三步:细读,分析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2、师生研读【1】
①找一找:“吃牡蛎”
②读一读:【重读相关的词语】
③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
④菲利普是怎么说的?他又是怎么想的?
⑤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爱慕虚荣,一心想过上上流生活】
⑥克拉丽丝又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看一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虚伪,精明,尖刻,泼辣】
3、自己在文中找一找你觉得描写的精妙的句子并赏析,并写一段赏析词。
示例:我觉得……写的好,因为这段话传神的描写了……,表现了……的心理,刻画了……的性格特点。
【1】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2】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3】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4】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5】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虚荣、势利、自私、庸俗、贪婪、冷酷、唯利是图
菲利普夫妇、惟钱是亲、拜金主义
虚伪、尖刻、泼辣、精明、小气、有心计、金钱至上
小结:作者在这篇作品里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生动深刻的城市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他们既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5、议一议: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原因可以有很多,请说说下面的原因那些事根本原因?
a、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b、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c、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d、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委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e、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f、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g、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6、小结: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三、评价人物
认识了菲利普夫妇,如果让你对他们说几句最想的说的话,你准备说什么?怎么说?
【点拨】可以谴责、可以批判、可以训斥、也可以责骂,可以教育,五六十字就行。
示例1:菲利普,你明白吗?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亲情;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示例2:菲利普,我昨天上网给你找了几句名言,你真的该好好读读,反思你的行为了:理智的看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四、想像与联想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示例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示例:这天,有人敲门,我跑去一把门打开,就愣住了。那人穿着破旧的衣服,手又老又粗,眼里透出又忧伤又害怕的光来,原来是他——于勒叔叔!
母亲从厨房走出来,问道:“若瑟夫,是谁?”可当她走到门口时,她也吃了一惊。于勒叔叔轻声问道:“菲利普在家吗?”母亲似乎明白了他的来意,脸上的表情由吃惊变为愤怒:“你来这儿干什么?你这没出息的家伙!难道你没看见我们已被你害得这么惨了吗?难道你还想回来吃我们的吗?”
父亲听到了,也走出房间来:“克拉丽丝,你在跟谁吵架?”母亲鄙夷地瞥了一眼于勒叔叔,冷冷而又讥讽地说道:“这个大富翁想回来吃我们的了。”父亲的神色很狼狈很尴尬。他附在母亲耳边轻声道:“小声点,克拉丽丝,小心让别人听见。你先进来,让我跟他说。”母亲还想说什么但被父亲制止了,她不满地从鼻子里挤出“哼”的一声,转身走进了屋。我站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听着他们的谈话。
五、教学反思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在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
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探究法、情境模拟法、比较法、辩论法。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教学过程: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1、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2、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所以我的设想是在小说主题金钱说、虚荣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更深一步挖掘,要求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品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真正地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在阅读鉴赏中,让学生认识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的社会并不都是弥漫着污浊的铜臭之气。
一、教学目标
1、触摸文本,感悟语言的精华,品味作品精雕细啄的语言张力。
2、初步掌握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个性化地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片断短文。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曹植的《七步诗》。
教师总结。《七步诗》的内容是哥哥曹丕为了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残酷迫害弟弟曹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则由于弟弟在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致使手足形同陌路。
2、复述小说内容
学生运用小说三要素,结合于勒在三个不同时期,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教师适时板书:
败——恐怖(祸水)
富——希望(福星)(语言、动作、神态)
穷——恐怖(仇恨)
3、触摸文本、感悟语言
圈画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结合于勒的两封信,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读、圈画、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认识:游手好闲的无赖、善良老实的人、不甘现状热爱生活的人、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等,只要能依据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4、突破重点、分析鉴赏
学生分角色朗读37—47节。教师可做朗诵示范。
小组讨论“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引导:
(1)小说组织材料的线索。
(2)作者理想希望的寄托。
让学生理解作者独到的构思,教师进一步挖掘,提问: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思夜想的于勒,你能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吗?生活中,你会不会犯于勒兄嫂的错误,如果有,学了这篇小说,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可能有的认为有女婿的原因、于勒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经济不宽裕、虚荣心、社会制度等原因,只要学生能依托文本,敢于表述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
5、精彩语言研读赏析
学生可自主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或段落。教师有重点地与学生鉴赏评价。
比如:开头写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呀!”父亲为什么说这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从人物的可鄙、可恨与可悲中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感悟作者关注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多角度解读人物,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问题导入
今天继续学习《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家中有叔叔的同学举手示意,问一下,父母平时怎样称呼你的叔叔?
小说中“我”的父母是如何称呼叔叔于勒的呢?让我们再来读小说。
活动2【导入】二、研读探究
1、观“变”之态
找出小说中“我”的父母对于于勒有哪些不同的称呼?
2、析“变”之心
①、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最明显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通过比较,细品关键词,揣摩人物的内心。
引导品读: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我的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来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拖累我们的。”
②、多角度解读人物
课件显示教师教学用书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本文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的贪婪、自私、势利的丑陋形象。”
问:你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就这一种理解吗?
课件显示网友对于勒的意见:“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了,他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问:你对于勒有不同的认识吗?
3、探“变”之因
菲利普夫妇和于勒,既可憎又可悲,那么这场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师明确:是当时社会的错。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一旦和钱、利益发生了纠缠,原本团圆和美的家庭就完全陷入了钱眼里,一切的美好都荡然无存。
活动3【活动】三、 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菲利普,在这样的境遇下,面对穷困潦倒、曾经伤害过你的弟弟,你会怎么做?
“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糟糕。多一点善良,少一点贪婪与自私。”
活动4【作业】四、写作
拓展练习: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一。导语:
金钱能够影响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现在,在我们周围,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资产阶级私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我们之所以能够时常感受到温馨,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爱中,可是有些人为了钱放弃了爱。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在金钱面前失去了自我的故事,这节课我们接着关注着一家人。
二。回顾上节课部分内容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这个故事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6-7段)于勒花光了自己的钱,又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夫妇的一部分,于是菲利普夫妇把他打发到美洲去。
2(3、4及8-18段)于勒在美洲发了财,来信说希望赔偿菲利普一家的损失。
3(19-49段)菲利普一家在哲尔塞岛见到破了产,沦落为以卖牡蛎为生的于勒。
三。讲授新课
(一)(实物投影出示一个圆)这个圆代表一张脸,是菲利普夫妇的脸。请结合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内容,给菲利普夫妇画出不同的脸谱。并讲讲:
(出示要求) 这张脸是什么表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情
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什么态度
1 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白纸,我们先画第一个阶段的脸谱
(1)(由学生在纸上画出脸谱,到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按以上要求对所画出的脸谱图加以解释)
明确:这个阶段应是一张愤怒的脸,因为于勒占用了他们的钱。
(2) 在这个时候,对于勒有怎样的称呼?
明确:坏蛋、流氓、无赖
2 画第二阶段的脸谱并演示、讲解
明确:应是一张笑脸。他们每天都在盼望着富翁于勒会突然回来,好改变他们一家贫困的生活状况,并且已经打算好盖别墅了。
这时对于勒又有怎样的称呼
明确: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办法的
3 第三个阶段是全文的重点内容(25-49段)我们对这部分做细致地研读。
(1)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2)结合这部分内容给菲利普夫妇画脸谱
明确:这部分菲利普夫妇内心活动比较丰富,他们的表情可以是:
慌张:怕水手是于勒;怕女婿看出来
愤怒、害怕:见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怕他再来连累他们
失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泡汤了
狼狈:怕于勒认出他们,改乘圣玛洛号回家。
(3)这部分对人物形象地刻画采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明确:语言描写:菲利普夫妇的对话
动作描写:如“向旁边走了几步”“赶紧向我们走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神态描写:“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突然暴怒起来”……
(4)这时对于勒的称呼改成了什么
明确:我的弟弟、这个小子、贼、讨饭的、那人、流氓
(二) 通过多种描写,把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1小说的情节,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对于于勒,他的什么在变?
明确:经济地位:穷——富——穷
2 随着于勒经济地位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在他挥霍了他自己的和菲利普的钱之后,他们把他打发到了美洲。用一个字概括“赶”
当得知于勒发了财,而且愿意赔偿他们的损失之后,又总是到海边等他回来。“盼”
再次见到于勒时,它已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穷水手,于是菲利普夫妇不仅恶语相加,回来时还改乘另一艘船,以免再遇见他。“躲”
于勒的经济地位在变,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随之变化,对他的称谓也在变化着。
(三)小说对菲利普夫妇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你觉得他想表现什么主题?
明确:1 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对于勒的不同态度,就是因为于勒的不同的经济地位,也就是说由钱来支配的。
2表现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的家产(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基础),是于勒的恶行,将他们一家拖累到贫困的境地。
菲利普夫妇将于勒打发到美洲(是当时的习俗),不然怎样对付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难道要养他一辈子?
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困窘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后来他们遇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怎么办呢?认下他,等于生活更加困窘,等于扼杀了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
菲利普夫妇有他们难言的苦衷,他们生活得很无奈。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学习目标】
1、感悟跌宕起伏的情节,在情节中发现多维的深刻主题
2、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描写方式
3、体会莫泊桑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他的匠心独运
【基础积累】
1、字词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什么?
3、小说的情节由_____、___、_____和_____构成。
4、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心理描写等。
5、《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6、本文以为主线,以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
7、本文的主人公是。
8、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高潮()
——结局(躲于勒)结构全篇。
【感受课文】
1、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2、根据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一下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决不*作者的叙述,而是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让他们自己自然的去表露。
课文“提示”指出:“要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情,准确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请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情和言行的语段,通过读,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并概括他们对于勒的态度。
菲利普: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菲利普夫人:语言
神态
心理
动作
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4、文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相遇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菲利普夫妇才能指挥全家“安然脱险”,设想假如那个卖牡蛎的于勒偶然间抬起头来,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课文中找出这种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5、读完课文之后,巧妙的情节设计,丰富的人物形象肯定会久久的在你的脑海里回旋,你可以考虑下面的问题:
(1)、我最感兴趣的细节
(2)、我最感兴趣的人
(3)、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
(4)、我眼中的若瑟夫
(5)、我眼中的于勒
6、关于本文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分析】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二、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三、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
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c、“这无可疑了。”这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是:“这有什么可疑的呢?”
d、“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是否定句,可以改为双重否定句:“后来大家没有一个不说话。”
四、语段分析
1、朗读从开头至“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品味:
(1)“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说说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把这话改为“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其实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吗?
(3)“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删去这句话,有什么影响吗?
(4)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归来?是怎样表现的?
2、朗读“果然,十年之久·····风俗习惯”,品味: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写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把这句话改为:“对于勒叔叔回国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一些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买一处住所。”好吗?
3、分角色朗读“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至结尾。品味:
(1)“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把这段改为“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你看错了·····对吧?’”不是更合理些吗?
(2)“我心理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删去加着号重的话,不是更为简洁些吗?
五、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b、她很快地说:“·····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c、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d、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
e、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①删去以上五句话中加线的词语,好吗?
②母亲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③c句中的“他们”指谁?为什么怕“他们”看出来?
2、阅读第39—47段,然后答题:
1、“狼狈不堪”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文中对于勒的。肖像描写透露出于勒哪些方面的情况?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4、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你认为这分别体现了他们什么性格?
5、文中有一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六、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叫。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在文中起何作用?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7、“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8、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9、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10、“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11、文段中“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_______。
七、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 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八、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b、表现男主人公充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b、怕他吃了要生病。c、怕多花钱。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a、关心、爱护孩子。b、自私、庸俗。c、吝啬、虚荣。
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a、有些话不能说。b、不知说什么好。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a、对孩子不溺爱。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感悟人生】
1、“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创新写作】
1、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
2、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3、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4、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
5、假设在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