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在家最新6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妈妈不在家最新6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妈妈不在家 篇1

(自设话题)

一、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我们认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具有一个基本特征,即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着力培养切实的基础口语交际能力,着眼于交际能力的发展。这使我们知道,口语交际课首先在于选择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交际空间,激起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自由自在,畅所欲言。经了解,笔者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不愿意一个人待在家里。他们有的是出于依赖,更多的是由于害怕突发事件,怕自己不会应付。因此,我特地设计了《妈妈不在家》这一堂口语交际课,力求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课堂为发展能力的阵地来适应一个人在家时的心理需要、语言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父母不在家时,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偶发事件等有良好的口语储备。

二、主要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童话情境,规范语言,掌握要点:

1.课件展示:鸡妈妈有事要出去一会儿,要小鸡一个人待在家里。鸡妈妈对小鸡说:“好孩子,你一个人在家里,陌生人来了不要开门,说话要注意礼貌。”

意图:用课件展示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使用现实人物而采用“动物”为主人公,更有趣味性一些,有利于学生无拘无束地进入角色中去。

2.师:小朋友们,鸡妈妈出门了,她叫小鸡一个人在家时注意什么?

意图:这里,学生很可能被动物形象所吸引,而不注意人物的语言,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同时明白小孩子一个人在家最主要的问题是安全防护意识。

3.师:(课件显示画面,教师讲述)真凑巧,妈妈刚出门,就响起了门铃声,谁来了呢?小鸡是怎么办的?(课件中出示的画面是一只野猫戴着帽子,笑眯眯地拿着一个大苹果在按门铃。小鸡站在门里面,画面上有“不认识的叔叔”几个字。)

师:大家讨论一下,小鸡该怎么做才对?(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小鸡不能开门。

生2:小鸡应该问问他有什么事,叫他走开。

生3:不是叫他走开,是叫他等妈妈回来了再过来,现在不开门。

……

意图:这里先让学生讨论,再指名说自己认为该怎么办,以达成共识,也为下一步的口语交际作好进一步的准备。

对话表演选记:

师:小朋友,快开门哪。瞧,我给你买了个大苹果呢。

生:你是谁呀,找我有事吗?

师: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啊,你小时候不是见过吗?我是来找你爸爸的。

生:我爸爸不在家,你改天再来吧。

师:真不巧,我有急事呢。这样吧,你开了门,我进去坐着等他吧。

生:不,我不认识你。妈妈快要回来了,要不,你站在门外等吧。

师:这样啊?那我还是等会儿再来吧。(转身,自言自语:“这小鬼,还蛮警觉的嘛。”)

意图:这段对话表演在学生逐个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牢记“陌生人来了不开门”这个要求。同时教会学生和陌生人的应对语言,在不清楚陌生人身份的情况下,说话还是要注意礼貌的。这种对话难度较高,我请了三位小朋友,表演了三次之后,才让学生各自按自己意思练习说话。

(二)还原生活情境,双向互动,愉快交际。

师:如果哪一天,爸爸妈妈让你一个人在家里,你们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呢?(学生说了很多,都写在黑板上。)

师:选择刚才大家说的这些事中你感兴趣的一件事,同桌来表演一下好不好?

意图:这里让学生从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感兴趣的事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练习说话,可以将前面学会的应对语都用上,并随机应变,这符合口语交际随机性、兴趣性的原则。

师:请两位小朋友到讲台前边来表演一下,谁愿意?

师:李子、婷婷,你们俩表演的是什么事啊?

李、婷:我们是接电话。

师:好,请小朋友们注意听她们说了些什么。

李:咦,电话响了。喂,你找谁?

婷:你好,我是你妈妈的朋友。你妈妈在家吗?

李:妈妈有事出去了。

婷:那怎么办呢?我找她有急事。

李:阿姨,你给我妈妈打电话吧。

婷:好的。你妈妈的手机号码是什么?

李:222333444555

婷:谢谢你,我马上打电话。再见。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1:李子妈妈的朋友打来了电话。

生2:阿姨找妈妈有急事,李子把妈妈的手机号码说了出来。

师:那� 因为她说了妈妈的电话号码。

生2:她要是不说,说不定会坏事的。

生3:李子接电话时还应有礼貌一点。

……

师:真好!你们想想,如果是你一个人在家,碰上这样的事,你会应对吗?(生:会。)

师:那好,我们来试试。(走到一位学生面前,敲一下桌子。)

师:铃!铃!铃!有人吗?

生:哦!你是谁?

师:我是你的老师呀,你不认识了吗?(生齐笑。)

生:张老师,您好!

师:你爸爸妈妈在家吗?

生:他们都不在家。

师:哦,这么巧,你一个人在家呀。

生:(迟疑的)老师,你有什么事吗?

师:(笑)你就让老师站在门外呀,这是待客之道吗?

生:对不起,老师,请您进来坐吧。

师:(见学生没别的反应)唉,这嗓子可真不舒服。(生齐笑。)

生:老师,请喝茶。

师:谢谢,你真会招待客人啊。

生:老师,你先坐一会儿,我给妈妈打电话吧。

师:不用了,老师是想和你妈妈商量一下,看她愿不愿让你参加“六一”演出。

生:老师,我愿意!等妈妈回来,我告诉她,让她给您打电话。

师:你真乖,那老师先走了。

生:老师再见。

(全班同学鼓掌以表扬。)

师:刚才小朋友说得真不错,我再到别的人家走走。

师:喂,有人在家吗?

生:谁呀?有什么样事儿吗?

师:小朋友,快开门。我是来你家修水管的。

生:我家水管坏了吗?

师:是你妈妈早上给我打电话的。你叫你妈妈来开门。

生:妈妈有事出去了。

师:那你也得让我进去呀。总不能叫我白跑一趟吧。

生:那怎么办?

师:快开门嘛。我的时间可是很紧的。

生:叔叔,要不你等一会儿再来。

师:唉,你怕什么嘛!我的公司离这儿远着哪。

生:这样吧,你先等等,我上楼去给妈妈打个电话,叫她早点儿回来。

师:算了吧。我不等她了。真气人,下回呀,我不来了!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做得对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不对。水管坏了,要马上修好的。人是他妈妈叫来的嘛。

生2:我觉得他做得对。因为小朋友一个人在家,不能让陌生人进来的。

生3:我也说他做得对。这个叔叔如果是骗人的怎么办?再说,他后来不是要给妈妈打电话了吗?

生4:那要是真的怎么办?下回水管不是没有人给修了吗?

生5:要真是修水管的,妈妈再打个电话,一定还会来的。

……

意图:这几段对话在学生经过自由练习后展开,分为三块:第一块针对学生刚刚经过的自由练习,有检查的作用,同时经过老师的摸底,以打电话为中心内容,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家时接听电话的一些要点。第二块以老师的家访为内容,教育学生独自在家时,自己熟悉的亲人、师友等来了要热情接待。第三块还是强化学生陌生人来了不开门的自我防护意识,让学生明白,即使真是有特殊事情的人,也不能让他随意进门。后两块内容以老师为纽带,更具随机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体会到妈妈不在家时发生偶然事件所要求的语言机智。

(三)结果(略)

三、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供材料。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思维尚处在形象语言为主的时期,对于许多抽象的意思比较难于表达,哪怕事情是生活中已经经历过的。这就需要我们以鲜明的形象来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第(一)板块中,我将主人公形象设计成学生喜爱的小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我出示了“野猫敲门”这个故事性场景,使学生从图片中获得语言形象,从而学会正确的口语表达方式。同时,一开始就直奔重点,让学生将陌生人来了不开门牢记心中。同样,在第(二)板块中,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说说一个人在家时,可能会发生什么事?选择你喜欢的一件事同桌对话”,这其实是在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材料,拓展思维空间。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还随机穿插了亲友来访和修理工上门等生活事例。

(二)激发兴趣,快乐交际。

新课标中多处提到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行叙述、表达等,对于口语交际,又提到了“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新课标第一阶段口语交际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在说话内容、指导方式等方面,都将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来考虑。如童话情境中的小鸡、猫等形象设计,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来说话;而师生互相表演的内容,更是借助于老师语言的幽默,多次让学生开心得哈哈大笑。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总是说“�

(三)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实践量大、面广。

这一点设计理念,是和传统教材中的听说训练最大的区别,是口语交际的一个显著特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交流的结果,是待人处事的活动,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这节口语交际课,无论是在第(一)板块的创设童话情境,还是在第(二)板块融入生活情境,大都采用师生对话表演、生生之间对话表演的方式来进行,构成了交际关系,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切实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在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参与说话,如在对话表演前,总是用学生讨论、同桌排练口语情境等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交际需要,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一堂课中进行了“陌生人来了、接电话、老师家访”等等一个人在家时可能发生的多种生活场景的口语交际,达到了量大、面广的高要求。

妈妈不在家 篇2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 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小猪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并且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些小动物主要特征的科学知识,整个故事的情感基调比较深,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故事简单又不失趣味和意义。

二、重难点

突破根据《纲要》对语言领域的目标要求,结合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活动重点定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应词句:"没关系,没关系,我来帮助你"。

难点为: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给予别人帮助时说:"没关系,没关系,我来帮助你。"

三、活动的思考

当前,学语言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基本上都是老师教,幼儿学。然而本次活动是故事的形式,如果先以教师讲一遍故事,然后提问故事中的内容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学习。我想很多幼儿对于这种枯燥的语言教学是爱不起来的,况且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这让我想到了我园的"儿童中心,游戏精神"所诠释的原色课堂理念,它能让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因此本次活动我紧紧围绕这个理念,以儿童的主体地位为中心让幼儿"多说",将游戏带进语言课堂让幼儿"多做",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谈话引出故事,让幼儿"多说"活动开始,我采用了几个简单的提问,如"宝宝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感觉?"在提完这个问题后,小朋友的情绪被拉动了,很多孩子说:"妈妈不在家,我会很想她!"还有的说:"我会坐车去找妈妈!","我觉得我很伤心,我想打电话给妈妈!"小朋友各抒己见,想法很多,这个环节一是为了引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二是为了和故事最后的情节相互呼应。但课后我感觉对于刚开始的情感导入还不够,没有能够让孩子多说,多感触妈妈的爱。

(二)游戏表演解读故事,让幼儿"多做"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先一一出示三个邻居的图片,引导幼儿根据特征想象它们的本领并且结合表演动作。比如:大象妈妈有长长的鼻子可以洒水,引导幼儿模仿大象妈妈挥动自己的手臂就像个长鼻子一样;袋鼠妈妈有个大口袋能睡觉,引导幼儿自我模仿袋鼠的大口袋;牛妈妈有好喝的牛奶,让幼儿学一学挤牛奶的样子。这个环节中幼儿不仅能多说还能多表演,这样的方法可以调动孩子的思考积极性,还能加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紧接着我又问"它们是怎么帮助小猪的呢?"这个问题一出现,孩子们就开始思考刚才故事里动物的本领,许多孩子还开始运用自己的肢体来表演大象妈妈的长鼻子,一边表演一边说:"大象妈妈的长鼻子能喷水能给小猪洗澡。"于是我乘热打铁,让幼儿们跟随音乐一起来模仿故事里的情境。通过游戏表演的方式让幼儿们对小动物的特征很好的采用生活化的方式解释出来。像"大象妈妈的长鼻子像莲蓬头",很多小朋友都不理解,后来通过动作及让孩子们把平时洗澡的经验结合,一下子就让孩子们明白了。

在对这节小班语言课的研讨过程中,园内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建议,通过一次次的研讨,对内容的修改,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

妈妈不在家 篇3

教材理解:

本次习作(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七单元)要求学生写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目的在于激发独立生活欲望,培养自理能力,调动学生反思生活和自主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记叙一件事,写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基于第七册已学过“怎样有条理地写好一件事”,再加上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和第七单元学过写事的课文,第二单元已写过有条理、较具体地记叙一件事的看图作文《放风筝》,这都为写好本次习作打下了基础,因此本次习作重点在于在巩固,难点在于提高。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的初始阶段,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基于这一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外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的需要,并使这种内驱力贯穿习作训练的始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本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取材,鼓励抒发真情实感,提倡个性化表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分段、有条理地记叙一件事,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阅读范文和课文,实践探究,领悟写作规律;在交流和赏析中,逐步学会评价和修改习作,积累习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乐于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培养独立生活及自理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确定写作素材。

1、欣赏激情,启发回忆,唤醒情感。

(1)课件播放美国儿童影片《小鬼当家》片断。说一说:影片展现了一个美国小孩什么情况下的生活经历,观看以后,有什么感想?

(2)启发回忆: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还记得爸爸妈妈外出了,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事,还记得当时的想法和感受吗?

(3)出示课题。

2、拟定文题,填写下表,先想后说。

遇到情境题目

战胜孤独、害怕

自己照顾自己

面对生人

……

3、小组交流,相互启发,选择素材。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确定内容。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拟题和选材的思路,教师给予及时点拨,并引导学生选择有趣、新颖、独特的写作材料。

二、读写结合,领会写作规律。

1、阅读范文,感知规律。

教师提供一篇学生习作,读后说说感受,集体讨论,引导学生归纳:

①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晰,条理清楚,但其顺序可以变换;

②抓住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展开细腻生动地描写。

2、阅读课文,印证规律。

(1)出示课件(节选自本册教材《幸福的回忆》):

我真幸运,7岁就见到了全国人民敬爱的邓小平爷爷,还与他老人家合影留念。那张大照片,一直挂在我家客厅里。每当看到那张照片,我就会想起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1980年7月6日,我随妈妈上峨眉山游玩。一路上,我蹦呀跳呀,挺高兴的。突然,我发现前面有许多人纷纷汇聚拢来,而且似乎都很兴奋。妈妈跑上去一打听,原来是邓小平爷爷来了。“妈妈,我要看邓爷爷,我要看邓爷爷!”妈妈马上背起我,加快步伐赶上去。

…………

“千里马,和爷爷照张相好不好?”我太高兴了,连忙转过身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和爷爷照相!我要……”“千里马的妈妈也一起来!”邓爷爷向妈妈招招手。妈妈挨过来了,周围的人也挨过来了。我紧*着邓爷爷,甜甜地一笑。“喀嚓”,在这幸福的时刻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思考:节选的这几段话分别是整件事情的哪一部分?它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好处?集体讨论,引导归纳:

(这段话中,作者先交代结果——

引出“看到照片”,再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回忆当年的情景”,其中节选的第二自然段是起因,最后一自然段是结果,呼应开头。这篇回忆性的文章采用变序手法,先交代事情的结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再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娓娓道来,使文章生动紧凑,浑然一体。)

(2)读本次习作中附的例文,读后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描写爸爸妈妈不在家时的“害怕”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①屋子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闹钟滴答滴答的走动声。(环境描写)

②我想,还是做作业吧,可是写字的时候,手在颤抖,因为我太害怕了。(心理、动作描写)

③我望着窗外,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动作描写)

④“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我心理默默地说道。(心理描写)

⑤已经9点多了,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动作描写)

思考:这些分别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好处?集体讨论,引导归纳:

(准确细腻的心理及动作描写,再加上适当的环境烘托,生动地刻画了小作者的“害怕”。)

3、实践探究,运用规律。

想一想,你打算怎样来设计和组织你选定的材料?

指名若干学生回答,集体评议。

三、构思起草,点拨写作方法。

1、点拨:

描写爸爸妈妈不在家的事,不能平平淡淡,要有波折,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巧妙地安排好故事情节。

2、学生独立构思、起草。

四、相互交流,反复修改习作。

1、学生自读,自改习作。

出示建议:

①可先把句子改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②对照“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条理清楚”和“描写生动、具体”的要求进一步修改。

2、小组内相互传阅习作,商讨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对作文作了哪些修改。

五、佳文赏析,激发成就动机。

1、指名若干学生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习作。

2、读后师生共同评议,然后请读文的同学自己给自己写一条评语

3、小组评。模仿以上方法,让没有读过习作的同学在小组内读,组内展开互评。

4、根据学生建议,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自己为自己写评语。

六、总结谈话,领悟写作真谛。

1、指名若干学生畅谈本次习作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一篇篇习作,或忍俊不禁,或扣人心弦,或发人深思,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独立生活画卷,老师也为大家敏捷的才思,生花的妙笔所深深折服。老师在想,如果把大家的故事拍成中国版的《小鬼当家》,一定不会比美国版的逊色。独立生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而生活自理是第一步。我们要从小学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很多同学已经坚实地迈出了第一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笔记录生活,把“写作”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你的生活定会充实而有意义。

妈妈不在家 篇4

创设情境  还原生活  快乐交际

——口语交际课案例

一、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我们认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具有一个基本特征,即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着力培养切实的基础口语交际能力,着眼于交际能力的发展。

这使我们知道,口语交际课首先在于选择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交际空间,激起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自由自在,畅所欲言。经了解,笔者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不愿意一个呆在家里。他们有的是出于依赖,更多的是由于害怕会有突发事件,怕自己不会应付。因此,我特地设计了这一堂口语交际课,力求让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课堂为发展能力的阵地来适应一个人在家时的心理需要、语言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父母不在家时,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偶发事件等有良好的口语储备。

二、主要教学过程 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童话情境,规范语言,掌握要点:

1、课件展示:鸡妈妈有事要出去一会儿,要小鸡一个人待在家里。鸡妈妈对小鸡说:“好孩子,你一个人在家里,陌生人来了不要开门,说话要注意有礼貌。”

意图:用课件展示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使用现实人物而采用“动物”为主人公,更有趣味性一些,有利于学生无拘无束地进入角色中去。

2、师:小朋友们,鸡妈妈出门了,她叫小鸡一个人在家时注意什么?

意图:这里,学生很可能被动物形象所吸引,而不注意人物的语言,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同时明白小孩子一个人在家最主要的问题是安全防护意识。

3、师:(课件显示画面,教师讲述)真凑巧,妈妈刚出门, 就响起了门铃声,谁来了呢?小鸡是怎么办的?(课件中出示的画面是一只野猫戴着帽子,笑胖胖地拿着一个大苹果在按门铃。小鸡站在门里面,画面上有“不认识的叔叔”几个字。)

师:大家讨论一下,小鸡该怎么做才对?(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小鸡不能开门。

生2:小鸡应该问问他有什么事,叫他走开。

生3:不是叫他走开,是叫他等妈妈回来了再过来,现在不开门。

……

意图:这里先让学生讨论,再指名说自己认为该怎么办,以达成共识,也为下一步的口语交际做好进一步的准备。

对话表演选记:

师:小朋友,快开门呀。瞧,我给你买了个大苹果呢。

生:你是谁呀,找我有事吗?

师: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呀,你小时候不是见过吗?我是来找你爸爸的。

生:我爸爸不在家,你改天再来吧。

师:真不巧,我有急事呢。这样吧,你开了门,我进去坐着等他吧。

生:不,我不认识你。妈妈快要回来了,要不,你站在门外等吧。

师:这样啊?那我还是等会儿再来吧。(转身,自言自语:这小鬼,还蛮警觉的嘛。)

意图:这段对话表演在学生逐个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牢记“陌生人来了不开门”这个要求。同时教会学生和陌生人的应对语言,在不清楚陌生人身份的情况下,说话还是要注意礼貌,这种对话程度较高,我请了三位小朋友,表演了三次之后,才让学生各自按自己意思练习说话。

(二)还原生活情境,双向互动,愉快交际。

师:如果哪一天,爸爸妈妈让你一个人在家里,你们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呢?(学生说了很多,都写在黑板上)

师:选择刚才大家说的这些事中你感兴趣的一件事,同桌来表演一下好不好?

意图:这里让学生从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感兴趣的事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练习说话,可以将前面学会的应对语都用上,并随机应变,符合口语交际随机性、兴趣性原则。

师:请两位小朋友到讲台前边来表演一下,谁愿意?

师:李子,婷婷,你们俩表演的是什么事呀?

李、婷:我们是接电话。

师:好,请小朋友注意听她们说了些什么。

李:咦,电话响了。喂,你找谁?

婷:你好,我是你妈妈的朋友。你妈妈在家吗?

李:妈妈有事出去了。

婷:那怎么办呢?我找她有急事。

李:阿姨,你给我妈妈打电话吧。

婷:好的。你妈妈的手机号码是什么?

李:222333444555

婷:谢谢你,我马上打电话。再见。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1:李子妈妈的朋友打来了电话。

生2:阿姨找妈妈有急事,李子把妈妈的手机号码说了出来。

师:那� 因为她说了妈妈的电话号码。

生2:她要是不说,说不定会坏事的。

生3:李子接电话时还应有礼貌一点。

……

师:真好!你们想想,如果换做是你一个人在家,碰上这样的事,你会应对吗?(生:会。)

师:那好,我们来试试。(走到一位学生面前,敲一下桌子)铃!铃!铃!有人吗?

生:哦!你是谁?

生:我是你的老师呀,你不认识了吗?(生齐笑)

生:张老师,您好!

师:你爸爸妈妈在家吗?

生:他们都不在家。

师:哦,这么巧,你一个人在家呀。

生:(迟疑的)老师,你有什么事吗?

师:(笑)你就让老师站在门外呀,这是待客之道吗?

生:对不起,老师,请您进来坐吧。

师:(见学生没别的反应)唉,这嗓子可真不舒服。(生齐笑)

生:老师,请喝茶。

师:谢谢,你真会招待客人呀。

生:老师,你先坐一会儿,我给妈妈打电话吧。

师:不用了。老师是想和你妈妈商量一下,愿不愿让你参加“六一”演出。

生:老师,我愿意!等妈妈回来,我告诉她,让她给您打电话。

师:你真乖,那老师先走了。

生:老师再见。

(全班同学鼓掌予以表扬)

师:刚才小朋友说得真不错,我再到别的人家走走。

师:喂,有人在家吗?

生:谁呀?有什么事儿吗?

师:小朋友,快开门。我是来你家修水管的。

生:我家水管坏了吗?

师:是你妈妈早上给我打了电话的。你叫你妈妈来开门。

生:妈妈有事出去了。

师:那你也得让我进去呀。总不能叫我白跑一趟吧。

生:那怎么办?

师:快开门嘛。我的时间可是很紧的。

生:叔叔,要不你等一会儿再来。

师:唉,你怕什么嘛!我的公司离这儿远着哪。

生:这样吧,你先等等,我上楼去给妈妈打个电话,叫她早点儿回来。

师:算了吧。我不等她了。真气人,下回呀,我不来了!

(生笑)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做得对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不对。水管坏了,要马上修好的。人是他妈妈叫来的嘛。

生2:我觉得他做得对。因为小朋友一个人在家,不能让陌生人进来的。

生3:我也说他做得对。这个叔叔如果是骗人的怎么办?再说,他后来不是要给妈妈打电话了吗。

生4:那要是真的怎么办?下回水管不是没有修了吗?

生5:要真是修水管的,妈妈再打个电话,一定还是会来的。

……

意图:这几段对话在学生经过自由练习后展开,分为三块:第一块针对学生刚刚经过的自由练习,有检查的作用,同时经过老师的摸底,以打电话为中心内容,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家时接听电话的一些要点;第二块以老师的家访为内容,教育学生独自在家时,自己熟悉的亲人、师友等来了要热情接待;第三块还是强化学生陌生人来了不开门的自我防护教育,让学生明白,即使真是有特殊事情的人,也不能让他随意进门。后两块内容以老师为纽带,更具随机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体会到时发生偶然事件所要求的语言机智。

(三)结课(略)

三、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供材料。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思维尚处在形象语言为主的时期,对于许多抽象的语言比较难于表达,哪怕这话题也许是生活中已经经历过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以鲜明的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 的第(一)板块中,我将主人公形象设计成学生喜爱的小鸡,以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我出示了“野猫敲门”这个故事性场景,使学生从图片中获得语言形象,从而学会正确的口语表达方式。同时,一开始就直奔重点,让学生将陌生人来了不开门牢记心中。同样,在第(二)板块中,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喜欢,“说说一个人在家时,可能会发生什么事?选择你喜欢的一件事同桌对话”,这其实是在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材料,拓展思维空间。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还随机穿插了亲友来访和修理工上门等生活事例。

(二)激发兴趣,快乐交际。

新课标中多处提到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行叙述、表达等,对于口语交际,又提到了“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新课标第一阶段口语交际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在说话内容,指导方式等方面,都将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为重点来考虑。如童话情境中的小鸡、猫等形象设计,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来说话;而师生互动表演的内容,更是借助于老师语言的幽默,多次让学生开心得哈哈大笑。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总是说“�

(三)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实践量大、面广。

这一点设计理念,是和传统教材中的听说训练最大的区别,是口语交际的一个显著特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交流的结果,是待人处事的活动,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这节口语交际课,无论是在第(一)板块的创设童话情境,还是在第(二)板块融入生活情境,大都采用师生对话表演,生生之间对话表演的方式来进行,构成了交际关系,摸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切实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在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参与说话,如在对话表演前,总是让学生先讨论,同桌排练口语情境等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交际需要,形成人人参与,一堂课中说了“陌生人来了、接电话、老师家访”等等一个人在家时可能发生的多种生活场景的口语交际要求,达到量大、面广的高要求。

妈妈不在家 篇5

佚名

一、训练目的

这篇习作的训练,目的是要打破学生常规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训练要求

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出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口头表达清晰明了,文章流畅自如。

三、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1.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有一个温馨的家,每天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有时也难免有点烦。如果碰巧有一天他们同时都不在家,你们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说)

2.那你们告诉我,是爸爸妈妈在家好?还是不在家好?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认为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好的,请先说说理由。

生甲:因为爸爸妈妈在家时,很少有玩的时间,好不容易写完了学校的作业 ,还没喘口气,妈妈就又布置一大堆的家庭作业 。他们若不在家,我就可以轻松地玩会儿了。

生乙:爸爸妈妈在家时不自由。比如我特喜欢画一些小人,让它们打仗,可有意思了,可妈妈不让画,说是浪费时间。他们若不在家,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了。

生丙:妈妈太爱唠叨了,麻烦得很,经常一句话要说好几遍,我的耳朵都听出老茧了。她们不在家,我也就能做点我喜欢干的事了。

师: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深有感触。一方面,老师同情你们的境遇;另一方面,又为爸妈对你们所付出的爱而感动,他们这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当然,如果他们能再考虑一下方法,与你们多交流交流,那就好了。

3.现在,认为爸妈在家好的同学来发言,说说为什么爸爸妈妈在家好?

生甲:爸爸妈妈在家,他们做好了所有的事,什么也不用我操心。他们不在家,我自己什么也干不了,所以还是爸爸妈妈在家好。

师:以后要多锻炼自己才行啊,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对吗?(学生点头)

生乙:爸爸妈妈在家既热闹又有趣,剩下自己一个可就孤独了,尤其是晚上,一个人在家呆着,特害怕。我

师:看来,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你们有的人很轻松、自由。也有的人遇到了一些麻烦事,比如自己不会做饭吃、胆小害怕等等。现在,请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把你的故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然后写下来,让老师看看。没有这样经历的同学可以想一想,如果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你会怎样做?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写一篇想象作文,给老师看一看,好吗?

四、学生习作成文附:

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

王旭

“爸!妈!”“爸--妈--”傍晚我放学回到家里,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发现爸爸妈妈的影子。“噢!老爸老妈不在家,我自由啦,没有人管我喽!咚咚其锵其,……” 我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了作业 ,又煮了一包方便面当晚饭吃。吃完晚饭,又玩玩具,几个拼装玩具被我拆了装,装了拆,折腾了两个小时。没意思了,一看表,都快九点钟了,爸爸妈妈还没回来。我顺手抽了本作文书瞎翻。突然间,一个题目印入眼帘--《我的恶作剧》。对呀,我灵机一动,也来搞个恶作剧,算是对老爸老妈晚回家的惩罚。说干就干。我先找了一袋茶叶,剪开口,小心地放在虚掩着的门沿上。安顿好茶叶,我又在门沿上轻轻地摆了四个玻璃球。门上布置好了,该地下了。我接了一点水在盆里,为了保证滑度,又滴了几滴润滑油,然后均匀地抹在地上。用手试试,嗯,够滑。搞定了门厅,该来点身体上的了。我在喝水的杯子里倒上了捣碎的"抗菌优"粉末。干完这些,我长出了一口气,刚坐到沙发上就跳了起来,心想,不行,还要带点味觉的。我又煮了两包方便面,不过,里面倒了大量的胡椒粉和芥茉油。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我便躺在沙发上等着看好戏。大约半小时的光景,门缝里传来爸爸妈妈的说话声。“吱”一声,爸爸妈妈推门而入,茶叶“哗”地撒了俩人一脸,玻璃球紧随其后,砸在老爸老妈的头上脚上。他俩一愣,被这从天而降的“灾祸”吓了一跳。“好小子,你等……”他俩一边换拖鞋一边训我,滑腻的地板又让他们打了两个趔趄,险些摔倒。我赶紧装出一副孝敬的样子:“爸爸妈妈,锅里有饭。”俩人喜出望外,急忙去品尝我的“佳肴”,可是吃了一口,就又呛了出来。我及时递上水杯,爸爸妈妈疑惑地看看我,还是喝了一大口,太辣了,急忙去漱口。我早已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爸爸妈妈忍无可忍,我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下次,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该干些什么呢?

评语:

这篇习作风趣,令人忍俊不禁,把一个调皮淘气的男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语句流畅,生动形象。

妈妈不在家 篇6

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帮助幼儿了解一个人在家时的安全知识,知道陌生人叫门时不开门,不做危险动作,不乱摸家里的电器开关等。

重点难点帮助幼儿了解一个人在家时的安全知识,知道陌生人叫门时不开门,不做危险动作,不乱摸家里的电器开关等。

活动准备1、设情境:爸爸、妈妈不在家。

2、自制图片4幅、磁带。

教师活动1、观看情境表演,使幼儿知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陌生人敲们不能开。

(1)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为大家表演一个小品,名字叫"爸爸、妈妈不在家"。

小品开始:幼儿亮亮独自在家中玩耍,边玩边说:"今天爸爸、妈妈出去买东西,让我好好看家,嘿!这回我可要自己玩个痛快。"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一个陌生人问:"这是李工程师的家吗?"亮亮问:"你是谁呀?"来人说:"我是查电表的,请你开门!"(表演暂停)(2)教师提问,让幼儿回答。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品不演了吗,因为亮亮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该不该开门,等大家回答问题,小品又继续了。

提问:

① 来的是什么人?

② 亮亮能开门?

③ 如果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会发生什么危险?

④ 亮亮该怎么做?

(3)总结: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敲们,不要轻易开门,要先问清楚来人是谁、找谁,告诉来人等家长回来后再来,或让来人在外面留下等,也可让人到父母单位去找等等。

(4)再次表演,让幼儿加深印象。

一幼儿扮亮亮,另一幼儿表演陌生人(陌生人可随便找理由)。

2、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做了什么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