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曾经为了别人难为了自己。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说说什么是“摄影师”?你觉得课文会写什么?
如: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照相?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板书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三、细读感悟第一~五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指名读第一段:
2、投影出示“高尔基”,介绍高尔基生平以及他的著作。
3、有个小男孩非常想见到他,可是高尔基的秘书步让他进,他用了什么办法?
比较句子: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扔到了桌子上。
4、你觉得他的这种举动怎么样?
5、高尔基看到这张纸团为什么没有生气,是什么感动了高尔基?
6、投影出示纸团内容,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如:“亲爱的”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崇拜、敬仰高尔基;“您、请”写出了孩子的有礼貌和态度的诚恳;“让他们放我进去”向高尔基解释自己为什么用扔纸团的方法实在是迫于无奈;“我照完相,立刻就走”他特别强调了 孩子迫切的心情同时不会耽误高尔基工作,等等都是高尔基感动的原因。
8、朗读指导这张纸团的内容:
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
学生自由练──指名读,评议──齐读。
9、如果 你是高尔基,此时此刻会怎么想?
学生畅所欲言。
10、对啊,高尔基非常想见见这位聪明有主见懂礼貌的孩子,学生自由朗读2~6自然段。
11、分角色对话:
从对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
如“鞠躬”可以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等等。
12、学生表演朗读对话。
13、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指导
第二课时
一、检查
1、认读词语(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二、细读课文
1、小男孩见到高尔基是怎样的表现?
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体会这句句子:
为什么会仔细打量?为什么咧嘴笑了 ?说明了小男孩什么样的心情?
3、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____ ”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这些句子,体会高尔基积极配合孩子的工作,对孩子的极大耐心。
4、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指导读好这句话。
5、此时小男孩为什么会哭?
6、小男孩跑了,高尔基怎么做,怎么说?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高尔基为什么要喊?
指导读好这句话。
7、觉得孩子听到高尔基的话了吗?那他为什么不回来向高尔基要胶卷?
三、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四、质疑拓展
1、小男孩还会回来吗?高尔基希望男孩再来吗?
2、自由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3、交流所得:
重点理解高尔基说得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说说话中前一个“他”是谁?后一个“他”是谁?为什么列宁要这么做?
4、拓展:
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⑴ 同桌互相编编故事,也可演演故事。
⑵ 指名演故事,请同学注意语言表情神态。
⑶ 续写故事。
教师巡回指导。
【课后分析】
学生续写习作一例。
小摄影师(续写)
义乌私立群星学校 三a班 周燕子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这时,突然响起了一阵轻轻地敲门声。
高尔基说:“谁呀?”
“是我,小男孩!”
高尔基欣喜万分,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跑过去开门,说:“请进,快请进!”
小男孩说:“谢谢!”
高尔基笑着说:“不用谢!”
小男孩说:“很抱歉,上次我忘了带胶卷,耽误了您的时间,真是对不起!”
高尔基说:“没关系的。”说着摸了摸小男孩的头。
“您能让我再拍一张照吗?”
“当然可以。”
小男孩还是让高尔基和先前那样在沙发上看报纸。然后又把照相机摆弄了很久很久,才说:“可以开始了。”
高尔基转过头来对他微笑,“咔嚓”一声,小男孩拍好了照,裂开嘴笑了!
小男孩感激地说:“我要回家了,谢谢您。亲爱的高尔基同志!再见!”
小男孩走了,高尔基走到窗口说:“孩子,再见!”
《小摄影师》是一篇感情非常细腻,人物特点鲜明,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充满真善美的好文章。是我所上的课文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较到位的一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两个“突然”� 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让我进去吧”。“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三个短句展开教学。后一个突然,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索如何表现几句话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显得准确了很多。我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仍与我班实际情况不可分离。
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这需要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我的这个设计又恰恰合了他们的这个“口味”。
另外,在朗读理解这一块儿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起了不少带动。如理解“打量”、“摆弄”、“吩咐”这些词语时,我通过请小朋友分角色进行情境表演、模仿,将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感觉到男孩的认真专业和对高尔基的无比敬重。有时我用自身的示范带动起整个的气氛。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的指导为例,我通过范读让孩子体会男孩的心情。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读得很到位。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而且课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
当然,上完这节课,我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组中开展分角色表演时,部分往往 而在全班选组表演时,尽管我再三强调让孩子当评委,评评好坏,却仍然不可避免许多观众“听众”流失的局面。而且,当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时,学生容易没发言而懊恼,没法儿静心聆听别人的想法。
不过,我自认为设计得不错的还有一个延伸的环节。我将高尔基生平事迹、资料交流放在导课阶段,在最后结课时联系高尔基生平,想想高尔基如此喜欢小男孩的深层原因。学生很多都谈到了高尔基童年苦难,所以更加希望别的孩子能幸福。我趁势引导他们谈谈如何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收益不错。课后我布置学生去看高尔基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高尔基。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更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人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孩子从课外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同学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保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同学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同学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身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同学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小朋友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同学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局部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同学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同学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保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同学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玩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考虑解决问题的战略。
(尽量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假如同学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俺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布置组员分角色朗读、扮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扮演。
3.挑选一组同学上台扮演,根据扮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同学扮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玩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扮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同学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重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祥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小朋友,回来!俺给你胶卷,俺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同学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协助小朋友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身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小朋友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之一
纪海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更新教学观念是这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校的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培养”的理论可以说是走在了新课程改革之前,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它似一股新鲜的活力与新课改相融合,将课改的精髓与目标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我也将其渗透到我的教育教学过程 当中,以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职责。
我的基本教学观念: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都至少存在着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七八项智能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设计中确保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强调智能的情境性,营造丰富的有利于儿童与他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
1、学生成为自己主动学习的老师;
2、使得学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长和个人特长;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世能力。
我在本课教学中设立了几个培养目标:
1、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理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2、多元智能的能力培养
(1)让学生主动学习,做好充分的预习。
(2)让学生全面参与,创设身体运动与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情境。
授课时间:2003年10月8日
授课地点:安达小学
授课班级:三年四班
教学手段: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教学准备:课下预习,仔细研读,认真排演。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学回顾: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多元化智能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的融合与目标的落实,教学步骤 的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说话练习”,使学生的语言智能与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角色演读,体会感情”更是让学生个性体验、理解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可以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某些关键的词语;另外在各小组的排演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评价,对角色表演的切磋,可以使学生人际间的交往进一步加强,也可凸现某些表现力强的同学的表演能力。课堂还给学生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忽视“巧设疑问,升华感情”,老师的巧设悬疑,又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收拢,并进一步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层次上来,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螺旋向上。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做到了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也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融会贯穿于教学始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生:高尔基和小男孩。
(板书:高尔基 小男孩)
师: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1:写一个小男骇去给高尔基照相,却忘了带胶卷,没有照成的事。
生2:课文写一个小男骇去给高尔基照相,却忘了带胶卷,没有照成,高尔基盼着小男孩再来的事。
二、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大概内容都有所了解,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而另一位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他们互不相识,却发生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入课文,走近这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位普普通通的小男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把相应的句子勾画出来,并把通过这句话感受到的印象标注在句子旁。
生默读勾画,师巡视指导。
师:知识属于细心的孩子,好多同学一直在认真的读书,寻找着新的收获。
师:谁想把收获和同学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男孩很聪明,从文中……可以看出。
生2:我觉得男孩很粗心,从文中……可以看出。
生3:我觉得男孩很有礼貌,从文中……可以看出。
……
师:男孩给大家留下一个可爱的印象,那么高尔基这位大文豪在课文中的一言一行,你觉得他对小男孩有什么感情?
生:喜爱。(板书:喜爱)
师:自读课文,用三角标出能感受到高尔基感情的句子?
师: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找一找吧!
师: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1:从“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可以看出。
生2:从“你怎么了?”可以看出。
……
师:这些句子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
生读略。
师:高尔基是那么有名的文学家,而小男孩只是普通的少先队员。但他却能按小男孩的吩咐做,可见他一点都没有名人的架子。他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向书籍,就像饿饥的人扑向面包一样。爱书吧,它可以给你力量。”等等。这样一个如此著名的伟人,为了实现男孩的愿望,宁肯放弃宝贵的读书时间,这难道只是因为他喜爱这个男孩吗?
生1:是关心所有的孩子。
生 2:是关心、喜爱所有的孩子。
师:可见他是是多么的关心喜爱我们的少先队员呀。简单的一次拍照过程,却从高尔基的言行中充分体现了对小男孩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对我们下一代的关怀。
三、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师:谁愿意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
生读略。
四、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师:小男孩会回来吗?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觉到的?
生1:会回来。因为他说要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
生2:不会回来。因为他觉得浪费了高尔基时间,很难为情,他是哭着跑出去的。
师: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回来吗?
师:对呀,从“一定”及对待记者和少先队员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我们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生齐读这句话。
五、拓展活动
师:故事按你的想象发展着,请你续编下去。编故事时,请仿照课文中的冒号和引号来运用。
《小摄影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昨天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了解高尔基,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生:高尔基是苏联的大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写过《童年》、《我的大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妈妈告诉我的。
师:实际上爸爸妈妈就是你们最好的——
(生答,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上网查到的。
师:上网查资料的确能找到很多的东西。
师:我们知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还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写的散文诗《海燕》特别好,老师非常喜欢。给大家朗诵一下。
(师朗诵《海燕》的片断)
师:这就是高尔基的作品,喜欢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高尔基的文章《小摄影师》
师: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师:大家读完了吗,读好了吗?知道这个故事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生:是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小男孩要为高尔基照相,把相片贴在墙报上的事。
(师随机板书)
师:这个故事喜欢读吗?(喜欢)那就继续读吧!注意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查字典;不懂的词语反反复复读几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用笔作上记号。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好,那就大声地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会读吗?课文里有的生字都会读吗?请看生字
出示:格媚躬按胶辆
师:仔细地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
(指名生读生字,正音,集体读)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躬”,看看字形,谁能理解它的意思?
生:它的意思是弯着腰,因为左边是身,表示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师:有些形声字就能看字形理解字的意思。
(集体再读其它生字:摄志桌社侧)
再出示生字:……
师:看它们又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是平舌音,有的是翘舌音,(指名读,齐读)
再出示词语:摄影,同志,突然,鞠躬,……(生齐读)
再次出示生字:……
师:你们觉得哪些生字最难写?
生:“鞠”,因为这个字左边是革字旁,右边是“菊”字去掉草字头。
生:这个字左窄右宽。
师:大家写字的时候,要五笔一画地认真写,只要多几遍就能写好字,同学们同意我的看法吗?
(师范写)
师:你们看老师写的时候认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觉得老师写得好不好?那每个同学拿起你的笔,写两个,给老师看看。
(生写字)
师:有几个同学写得非常漂亮。
师:有些同学坐得特别端正,字也写得很好。有哪些同学感到比较满意的,请举手。有哪些同学感到不满意的,请举手。
生:我觉得自己不满意。
师:对自己写的字不够满意,说明你知道了这个字怎么写更好,如果对自己写的字还不够满意的,平时再多练几,就一定能写好了。
师:同学们字词都会读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字放到句子中,能不能读好啊!谁来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
师:大家一起读,谁接着往下读。(指名读)
师:大家知道高尔基说话,我觉得不够好,男孩站在他面前请求,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用答应的语气。
师:说话应该比较亲切,让我们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谁接着往下读。
(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师:你的声音是非常好听,样子也很可爱,但是有一个词读得不好,你知道吗?“很久很久”,应该怎么读?
指名再读,齐读。
师:“怎么了”该怎么读?
生:刚才小男孩不是好好的吗?现在哭了,感到很奇怪。
师:那就用奇怪的语气来读。
齐读。
师:高尔基见孩子跑出去时叫喊的时候,该怎么读?(师范读)
师:这节课大家读书读得不错,下节课我们继续再读,好不好?
多读一读,就能把书读好。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新课改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专家也曾说过: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这两单元的训练重点(重点之一是“试着提出问题”)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抛砖引玉,适当提出了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小男孩为什么要给高尔基扔小纸团?
2、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
这两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有的是串联上下文,有的是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的,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实际,有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回答。有的说:“高尔基关心下一代,愿意帮助小男孩。”有的说:“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不见记者。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关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动地说:“高尔基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只要是对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帮忙的!”听着他们真实的感受,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表现,我趁机诱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说像这样的问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回答,而且答案能够表现主人翁的好品质,或者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对我们才有所帮助,我希望今后同学们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经我这样一启发,开始有一两个学生举起了小手,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说:“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呢?”,孩子们好象真的被他问住了,没有几个马上举手回答的,一个个都在那里紧缩双眉,认真思考呢!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提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动脑思考,提得好。经我这么一说,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了,“他为什么还要仔细打量高尔基呀?”“高尔基好心帮他,可他为什么还不用高尔基的胶呢?”……渐渐的不少学生都能提出联系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问题来了。这样一来,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只提词语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了。这表明他们经过训练,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大面积丰收做得还不够到位。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一时还很难能被所有三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我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他们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目的。
一、通过读句子、查字典,理解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并把意思写在括号里,再用这个词语造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
明媚( )造句:
2.他仔细地打量着高尔基。
打量( )造句:
二、为下面句子加标点,然后填空。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说话人在话(前)
2.来吧 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说话人在话( )
3.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说话人在话( )
4.是的 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说话人在话( )
三、写你和别人的一段对话,注意出现说话人在话前、话后、话中间三种形式;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
学习小结:《小摄影师》读写练习题(第5册)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其打开纸团,上面写着:“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思考。练习《小摄影师》读写练习题(第5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读读课文,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比如: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想见小男孩?
3.读一读,体会句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3)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4)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材简析: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加强语言感悟 注重情感熏陶——《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
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
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注意辅导龚正东、向佳炬等人。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周雪勤、杨钥、李玉林等人)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男孩对高尔基的敬爱和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关怀。
4学会结合课文内容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课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高尔基的资料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4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摄影”,指导读准生字:摄(sh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
补写板书“师”,“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2补写板书“小”,结合预习,说说文中的小摄影师指谁?(小男孩)他要给谁摄影?(高尔基)
3你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交流高尔基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指导读好“鞠躬”、“胶卷”、“摆弄”,“停当”、“打量”等词语。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后同桌读相互检查正音。
3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板书:小男孩高尔基)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
1自由读读1——5段,看看小男孩是怎样见到高尔基的。
2画出和纸团有关的内容,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话,并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鞠躬”)教师相机板书。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小男孩,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高尔基感动吗?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4)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能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个机会,你有什么体会?
4分角色朗读。相机提示注意人物对话中引号的用法。
小结:小男孩顺利地见到高尔基,他有没有完成照相的心愿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夯实基础。
1自己认读生字,尝试给生字口头组词。
2指名读,强调字音:准、社、侧、杂。
3� 借机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范写:辆、卷、杂、准。
书写“辆”字的时,“车”字作为偏旁笔顺的变化,最好一笔是“提”;
书写“卷”字时,注意“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
“杂”字下面不是“木”,第四笔要写成“竖钩”。
书写“准”字,要注意左中右紧凑。
5学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
1练写其余的生字。
2搜集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巩固字音。
2指名分角色朗读1——5段。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过渡: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在上节课学习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
(2)学生小组交流体会。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A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C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习,指名分角色读)
三、读文质疑,深入理解。
1读读12——15段,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
高尔基为什么没有时间不见记者一定却要见小男孩?
2引导解疑、体会关键: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3)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3指导朗读: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该怎样读好。
四、发挥想象,学习续写
过渡: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再读课文,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2尝试续写。
3交流写话,鼓励创新。
五、作业
1接着续写故事。
2选做:读高尔基的《童年》、摘抄并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喜爱、关怀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热爱
教学目标:
1、读好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大文学家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发生了一段让人感动难忘的故事,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谁能说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两位主人公,一位是高尔基(板书),一位是小男孩(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近他们,共同来感受他们二人的内心世界,齐读课题《小摄影师》。
二、细读感悟第1段
1、故事发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始,也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愿意读一下?
2、小男孩一出场,就给你留下个什么印象?(聪明板书)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真会读书,会读书的同学能从文章语句中体会作者写作的用意。
3.同学们再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这位聪明的小男孩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有礼貌板书)你是怎么读出来的?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小男孩有礼貌呢?(亲爱的,您,请)同学们再请看一下这张纸团(课件出示纸团内容)。高尔基看完纸团有生气吗?是什么感动了高尔基?
生:非常有礼貌
师:对,孩子要想见高尔基的态度非常诚恳,难道别人来见高尔基就没有礼貌了吗?小男孩来见高尔基的目的是什么?
生:照相贴墙报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小摄影师,你把大文学家高尔基的照片贴在我们的墙报上,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崇拜高尔基,让同学们向他学习,佩服他。
小结:是啊!小男孩拍照的目的就是为了学
4、从小男孩写纸团的语气中,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有礼貌)还有呢?他要见一位大文学家呀,门卫不让进,你再揣摩一下他写这话时的语气(请求,态度诚恳)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
师:高尔基十分关心孩子。
三、细悟2------5自然段
一个纸团引起了高尔基的好奇,高尔基站起身来与窗外的小男孩进行了一番对话。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5自然段,仔细读一下高尔基和小男孩对话的段落,你觉得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我们先来找一下高尔基的语言,你觉得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亲切和蔼)
(1)再来看一下小男孩的语言,你觉得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鞠躬”可以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你能读出小男孩有礼貌的语气来吗?
小结:高尔基百忙之中要见这位孩子,他要满足孩子的心愿,可见他对我们孩子们十分关心爱护。小男孩如愿以偿走进高尔基房间了。
四、细悟6----11自然段
进房间后我们再来看看他们二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吧!请同学们快速默读6到11自然段,注意观察二人举动,继续用⊿标出高尔基说话的段落,用○标出看看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1、我们先来看一下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小男孩见到高尔基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呢?谁能找到并读出来?(第六自然段)
2、体会这句句子:
你就是这个小男孩,此时你是个什么样的心情?从哪读出来的?(咧嘴笑了,真会读书,能从句中读懂意思)再读读小男孩说的话,你能体会出什么?(有主见)
再接着找一找小男孩的举动,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呢?
生:技术不熟练
师:我倒不这样认为,如果小男孩随便一照,也不管什么角度,照完就走,还用摆弄很久吗?这说明他做事怎么样?(照相技术熟练,他很认真)
3、我们再来看看高尔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快速用“____ ”画出有关句子,谁起来交流一下?同学们仔细看图并体会刚才所画的句子(课件出示插图),想一想,高尔基为什么这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能说明什么呢?(很有耐心,积极参与配合孩子的工作)
4、突然,意外发生了,发生什么了?(小男孩忘带胶卷了),发生了这一切高尔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再接着找一下高尔基的举动。(课件出示)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刚才找的这两段话,从这两段话中同学们你们能谈谈读出什么吗?第一句话(板书关心、迷惑)你觉得读这种关心迷惑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温和亲切,舒缓轻柔)第二句话(板书关心爱护、着急)他为什么着急?他想给孩子胶卷,想帮助孩子,这种关心着急都在这一句中体现出来,你能大声地读出这种关心这种着急吗?
5、觉得孩子听到高尔基的话了吗?那他为什么不回来向高尔基要胶卷?(失望到了极点,耽误了高尔基那么长时间,却因自己的失误他感到十分惭愧。)
小结:惭愧失望难过的小男孩,跑着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开走了。
五、演读入境
今天同学们体会的非常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两位人物形象,高尔基爷爷:和蔼可亲,关心爱护下一代,小摄影师:礼貌、认真,我们现来表演课本剧好不好?听好: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当导演,安排谁扮演高尔基,谁扮演小男孩,可以借助一些道具,以课文内容为剧本,要有人物的对话,动作,还有时间很急,我们都希望早早看到演出,导演们快快安排演员开始吧!
师:我刚才被同学们的编排演出气氛所感染,我也很想参与,我来做剧情介绍吧: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爷爷坐在窗子旁边工作,忽然,一个纸团从窗口飞进来,高尔基看后从窗口向外望去,见到一个小男孩亲切和蔼的问道,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有礼貌的说,高尔基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小男孩子进去后有主见的指了指沙发说,他认真的摆弄了很久,充满喜悦的说,忽然,他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高尔基关心的问,小男孩子难过失望的哭着说,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走到窗口,他想帮助孩子,着急大声喊到
同学们说他们演的怎么样,导演的工作干的怎么样?谁是最佳演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排练出这么优秀的课本剧,我们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精彩的演出。
六、质疑拓展
1、小男孩走了,高尔基希望男孩再来吗?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师: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你仔细看一下这段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些。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同学们你们看,聪明可爱有礼貌的小男孩是那样让高尔基喜爱,高尔基又处处关心爱护孩子们,爱护下一代,他多么希望孩子能够回来,来满足孩子的共同愿望。你们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请同学们课后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个故事下节课我们接着往下写好吗?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关心、喜爱
高尔基←————————→小男孩
会动脑、有礼貌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②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③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