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导入
A.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B.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C.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过渡: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
注音:
训诫(ji) 陡峭(qio)嶙峋(ln)(xn)耸立
啜泣(chu)着眼(zhu)头晕目眩(xun)迂回(yū)
纳罕(n)(hǎn)小心翼翼(y)
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
哭 信心全无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理念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教学设计
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本文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的原则,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简单入课,在主体部分我设置了感读(默读)——研读―赏读课文三个环节,其中默读也为了复述课文作准备,因此复述课文也做了超多的工作,用填充的形式完成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中把课文的字词记清为学生学习课文扫除障碍,赏读课文让大家畅所欲言,进而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的哲理性含义。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版块则是对课文的深入与延伸,课文的小结用一句话谈谈体会,使学生对全文有深入的探讨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眩、嶙峋、迂回等生字词。
2、潜力训练:注意学习和运用描述心理活动的词语,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潜力。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最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三副画面:
1、船体倾斜时杰克告诉露丝到栏杆外不至于划向大海。
2、船体完全下沉时主人公找到悬浮物(门),并趴在门上。
3、杰克临终时鼓励露丝,不要放下生命。
师:画面上的人们当他们面临危险时,我们心中不免有些心惊胆战,但是他们应对危险时,他们有着自己的处理方式,作为我们能够再为他们提些什么推荐呢
(让学生思考,然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为主人公出谋划策。
师:大家都十分热心用心地替他想办法,此刻让我们共同走进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书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
(这幅画面的资料与课文联系紧密,创设这样的情境,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自如、简单地导入新课。
二、感读课文(默读)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复述前的准备:
(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完全后同学们自由发言,根据投影中的显示以及对全文的第一次感觉或总体印象,用这样一种形式来填充)
1、在____(时间)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2、在____(地点)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3、在____(环境)下在____身上发生了____事。
师:同学们,能够从三点中选取任意的一项表达自己的看法。
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五个小男孩爬悬崖。
师:五个小孩课本中都提到了谁
生:“我”、内德、杰利。
师:真棒,对于课文的把握十分到位。
生:在悬崖边我不敢往下爬。
师:结果呢
生:在父亲的帮忙下我脱离了险境。
师:父亲是怎样帮忙我的
生: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一小步,你就能办得到。
(让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思考的问题中选题,经过初步的引导,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加快学生复述的步伐。
师:父亲对我的鼓励不是一句就能到达效果了,我期望同学们能用具体的语言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故事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多媒体显示)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确中心。其次,要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资料。重点资料要详述,非重点的应简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最后,还要注意复述就应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复述(略)
(先让学生明确复述的要领,复述后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根据评议,改善自己的默读习惯,积累经验。
三、研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圈点标注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读完后,先两人一组自行解决字词疑难点,无法解决的再提交全班群众解决。
教师板书并重点提醒下列字音:
眩xuàn啜chuò迂yū回línxún嶙峋
学生在练习本上现场抄写这几个词两遍。
交流字词中有生提问四合的意思另一个学生回答:暮色从四面合拢,说明天越来越暗。
师:我们用掌声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
四、赏读课文
1、读课文,标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按照我喜欢___我的原因是___这样的格式来回答(群众交流)
生:我喜欢“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原因是他也就是把大的困难分解,走好每一步,解决每一个小困难,最后就能成功。
生:老师,我喜欢一段能够吗
师:完全能够,请说。
生:我喜欢最后一段,人只有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才能到达目标。
生……
师:记得老师上学的时候刚开学时学校组织拔草,我看见我们的卫生区的草又多地方又大,连连唉声叹气,可我的老师把我们划分了几个小组告诉我们先干这一边再干那一边,结果不一会儿就完成了。
2、师:刚才听大家说你们都喜欢最后一段,其实老师也很喜欢最后一段,个性是它的哲理性耐人寻味。那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由学生的回答可得出人生哲理:
师: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够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一篇文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学生提出后教师整理:
1、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样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样办
就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带给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选取、分析语言信息的潜力)
生:我喜欢杰利。在“我”爬上石架,进退两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齐走了”,之后他把父亲找来,说明他还是挺有爱心的。
生:其他的孩子把“我”丢下不管,甚至还嘲笑“我”,说明他们没有爱心,我不太喜欢他们。
生:因为我一向体弱多病,父亲让我一个人下来,万一我摔下来,他会后悔一辈子的。
生: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走,父亲指导孩子让他自己走下来,是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觉得父亲这样做是正确的。
生:我不会丢下他一个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帮忙他,带着他一步一步走下来。
生:如果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节省体力,等天亮再大声呼救。
生:如果在可能的状况下,我会一点一点自己留意的爬下来。
生:……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能感受到大家都有一颗患难与共的爱心,而且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坚定。文中作者的经历,能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生:我们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够一步登天
师:文中的“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如果你在生活中也能不断思考,善于感悟,那么,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六、亮笔点睛
请你模仿黑板上的句子对全文或针对每个人下一个评语。
(显示)文章感人至深。
生:文章耐人寻味。
生:爸爸爱子情深。
生:朋友要肝胆相照。
师:老师感同身受。
(学生交流,教师可随时给一些评语,回味无穷)
七、课外采撷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取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冒险
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脱险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讲授中是就应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挥洒他们的学识,也就应走到学生中间一齐讨论,算得上真正地切磋,以到达教学相长的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如果说要让学生在碧透的素质教育的水流中自由地遨游,那么教师就务必着重哲理的最层次的掌握,要拓展知识的宽度与广度,恐怕就不是又红又专就能解决此刻当下的问题。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天让学生在三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潜力点,并且从课堂中学生的价值观也得到了体现。培养并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多次阅读、阅读反思和阅读想象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学习本课兴趣较浓,且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由此我想到:教师既然是学生的引导者,在课堂对学生的方向引导上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也能相互感染,迸发出力量的源泉。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
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
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初步学会句式“一步一步X呀X”
2、通过说特征、听声音、看动作猜测小动物,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感受绘本的情趣。
3、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教具:轻音乐,PPT、小弟弟及各种小动物图片,熊妈妈头饰。
学具:故事中小动物的图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师:宝宝们,今天吴老师接到熊妈妈打来的电话,它要吴老师带你们一起到它家做客,你们想去吗?
那到吴老师这里找个空位置站好,走的时候不要挤,不要推,要一步一步走呀走!
好!我们出发了!(听着音乐随着节奏一边慢走一边说:一步一步走呀走),路边可能有大灰狼,我们快点走好吗?(听着音乐随着节奏一边快走一边说:一步一步走呀走)2、通过观察PPT让孩子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故事中小动物走路的样子(1)“等等我、等等我”,咦!是谁在叫呀?让我们坐下来看看!
出示PPT师:“孩子们,快看!谁来啦?”(小弟弟)“我们跟他问个好吧!”(小弟弟,你好),小弟弟也想去熊妈妈家做客?你们愿意带他去吗?不过,小弟弟这么小,我要告诉他怎么走。师“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呀走,你们想告诉他吗?那我们一起告诉他:‘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呀走’。”(师带着孩子们说“一步一步走呀走”),谁来带小弟弟走一走!(鼓励幼儿边走边说“一步一步走呀走”)。
(2)师:小弟弟还想带他的好朋友一起去呢?他一步一步走呀走,哎!碰到了一个朋友,他的这个朋友呀:“有四条短短的腿,后面有一条小小的尾巴,饿了把头伸出来,困了把头缩进去”,是谁呀?(小乌龟)我们一起和小乌龟打个招呼(小乌龟你好啊),那宝宝们,小乌龟是怎么走的啊?(爬的)那我们带着小乌龟一起去(小乌龟,一步一步爬呀爬)(3)师边说边打开PPT,小乌龟一步一步爬啊爬,哎!你们听!谁在叫?。大白鸭呀也想去熊妈妈家呢。宝宝们,你们愿意带它一起去吗?(愿意)那我想请宝宝们来学一学大白鸭是怎么走路的(孩子们,自由学)怎么走路的啊?(请一个走的好的孩子上来表演)摇摇摆摆走路的。是啊,大白鸭一步一步摇啊摇。
(4)宝宝们,你们看,小弟弟在干什么?他看到谁了这样跳着走,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小兔子?谁愿意来学一学小兔子边跳边用好听的话来说,(鼓励幼儿大胆的边跳边说:“一步一步跳呀跳”)3、教师利用图片、图标帮助孩子回忆故事中的情节。
(1)现在小弟弟、小乌龟、大白鸭、小兔子都想跟我们去熊妈妈家做客,你想跟水一起去?那你要怎么走路?(教师依次出示故事中的人物和孩子们一起讲述故事中的句式)(2)宝宝们,你想跟谁一起去,就去找到他,然后把他贴在身上,幼儿人手一份图标,教师巡回观察。
4、结束部分:
(1)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出发(听音乐,边走边说:“一步一步x呀x”)
(2)宝宝们快看!熊妈妈来接我们啦!向熊妈妈问好!熊妈妈说:“欢迎大家到我家来做客,你们是怎么来的?”(我们是“一步一步x呀x”)。
(3)宝宝们真棒!跟熊妈妈去玩吧!
活动反思:
《纲要》明确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培养对前阅读的技能。在活动中我用了本学期教授的音乐律动《小朋友走路,爷爷奶奶走路》导入,通过绘本与游戏的结合,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调动幼儿的情绪。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讲一讲、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让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时刻为主题目标而服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更是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整个始终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处于自主探索之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策略:
浅显的故事,深刻的人生启迪,是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也是此文的可学之处。怎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精髓,我认为应以学生读为主,以学生说为主,在读、说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味,提高学生对挫折、困难的认识程度,提升他们在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复数,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难点。同学们学好方法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可学着运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教法学法
一、故事导入
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1945年1月,正是二战期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 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 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 的启示。
师: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他当时在领奖会上讲了自己只所以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所留下的启示。于是他就开始讲了一段故事,这故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
听故事,兴趣导入,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并为后面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奠定基础,树立模仿的榜样
二、检查预习
1、辩字组词: 耸与怂 灌与罐 屡与篓 峭与俏
2、读词释义: 训诫 啜泣 纳罕 嶙峋 小心翼翼 炫目 (教师纠正)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为下面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排除障碍
三、整理结构
1、默读(或听读),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默读(或听读),把握故事情节结构。
指导学生重点总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六要素)意在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并学会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让学生掌握六要素的知识 。
四、复述课文
一、复述准备: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故事情节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其起止分别是在哪?
5、“我”爬悬崖时遇到哪些困难?
6、“我”是怎样脱险的?
二、开始复述
甲:复述“遇险”
乙:复述“脱险”
要求:切忌背诵
反馈:学生评价,并就不足之处进行复述。
1、让学生学会有意识的利用记叙文要素整理文章结构,为下面复述打好基础。
2 、先自由复述给他们在书中提炼复述素材的机会,为当众复述打下基础。同桌互相复述意在弥补复述中的缺漏
3、锻炼他们的口才和应机语言组织能力
五、合作探究一、内容探究
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3、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4、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5 、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二、主旨探究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1、心理描写是本课时的目标,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并不忽视细节,指导他们能够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
2、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所以重点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文中的哲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允许学生有独到的感悟,提倡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六、启示
1、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水到渠成的感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
七、当堂反馈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十分恐惧不安。( )
②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③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丧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 )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训诫( ) ②屡次( )③迂回( )
④啜泣( ) ⑤耸立( )⑥纳罕( )
⑦颤抖( )⑧瘦骨嶙峋( )
⑨头晕目眩( )落下( )着眼(
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基础的掌握情况
八、家庭作业
品味《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心理描写
1、圈点勾画。把句子中真切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2、批注心得。把自己对这些精彩词语的理解写下来,如果感到有疑问也应该及时写好批注。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地,自己会怎样想会怎样做,通过比较体会文章心理描写。
有助于对教学目标更好的达成。
板书设计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毫无信心
走 一 步(详)
爬下悬崖 萌发信心
(记事)
再走一步(略)
信心大增
启示:
1、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说理)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
会积累成大成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参考导语设计:
1、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2、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二、过渡
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
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四、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五、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⑶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六、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七、阅读指导
1、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2、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3、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
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需注意的:训诫(jiè)迂回(yū)啜泣(chuò)纳罕(hn)
头晕目眩(yūn)颤抖(chān)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故事发生的时间?
3、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我”为什么不下来?
7、“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①冒险。
②脱险。
要求:
①尽量完整。
②详细得当。
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进行口语训练;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二、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多的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讨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补充阅读:读课后汪国真的小诗,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本环节是扩展阅读)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完成较好的任务:
1、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2、对记叙文六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强调。
3、精彩赏析环节学生参与性强,思维灵活活动。
4、本课中对学生口语训练基本到位。
5、拓展题确实使学生得到开拓。
出现的缺点和问题:
1、复述环节参与学生有限,而且复述中总有遗漏。
2、在课时安排把握上比较困难,由于学生积极性太高,在两课时内完不成任务。
3、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不够深刻、准确。
4、拓展作业很受学生语言和写作水平的限制,不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训练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课型:讲读型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流畅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理解人物和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光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㈡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课前热身
⑴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
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C.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⑵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
互动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
互动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
互动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互动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达标反馈
⑴本文选自《 》,作者是( )。( )国作家。
⑵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嶙峋( )眩目( )纳罕( )训诫( )
⑶文中所含的哲理是什么?
5、学习小结
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⑵方法归纳
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假如你的某一门功课非常不理想,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
拟一份分步攻克某项困难的计划,对照计划努力实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
⑵巩固练习
①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我顿时 ……我又照着做了。 ……然后, 。
作用:
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上读一读。
㈣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经历)
人生中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轻松克服困难(感悟)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㈡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本文我们不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
⑵四边互动
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4、达标反馈
⑴仿句
①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 的训诫。
② 正纳罕 。
③暮色开始四合, 。
④我小心翼翼地 。
⑤带着 的口气说 。
⑥ 我的信心大增。
⑦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⑵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
5、学习小结
⑴内容总结: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⑵方法归纳: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
⑵巩固练习
①解词造句
闷热:
纳罕: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
㈣板书设计
“我”遇险时
杰利:心里牵挂、无可奈何
四位男孩:幸灾乐祸、逃之夭夭
父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①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②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③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f.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四、一般复述,总结延伸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复述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WWW.BAIHUAWEN.CN】的过程。
如果时间不够,可放在课外进行。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进行角色复述的准备:你最喜欢哪一个人,请你以他的口吻说说当时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角色复述,体验提高。
教学设计
一、朗读感受,温故知新
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在体验中导入新课。
二、角色复述,深入理解
以父亲、同学、杰克的角色来复述故事,进一步认识人物,理解课文。
学生评点,提高听说能力。
三、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最好学生生成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体验中不断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
四、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2、请同学们把课间讨论交流的材料整理在练笔本上。
3、课外阅读《迷途笛音》,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