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指名读。

2、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使”(出使);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

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板书:柳

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如此的美景,王维有心去欣赏吗?这细雨似乎也在暗中酝酿着离别的气氛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读诗句。)

3、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4、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从杨柳依依的春天就要走到西风萧瑟的秋天了。)那么遥远的路程,那么漫长的时间,一路上又会发生什么呢?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其实心里是深有感触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大漠边关,黄沙漫漫,烽火狼烟,长河落日,这一切都让他刻骨铭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着一路上的风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苍凉,而出关以后,语言不通,更觉一种无法排遣的落寞。况且,什么时候能回来,也是一个未知数,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经历这一番别样的生活,在这离别之际,王维有多少话要跟老朋友说啊!此时此刻,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元二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6、老朋友啊,你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许会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啊!让我再为你斟上一杯酒吧!(生读诗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千言万语就

化作这句话吧:(生读诗句)

8、师:根据史料记载: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大家站起来。

四、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让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番那种离别的情怀吧!师:岁月穿梭了1300年,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仍然以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来电视剧《大敦煌》中的一段词:秦时明月云天上,汉家宫阙在何方?阳关三叠,叠不走万千惆怅。大漠孤烟,见证了百代沧桑。春花谢看秋霜,驼影飘渺映夕阳。悲欢聚散一杯酒,各自东西为情殇。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去热爱它,诵读它!

课后反思:

1、创设了多个与古诗对话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是比较新颖的、独特的。阅读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无疑课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那如何使自由个性的抒写浓烈起来、真切起来呢。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读中感,理在自己读中悟,法在自己读中明呢?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2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听不尽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正因为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所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除了留恋还多了一些什么?

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酒,可用以消愁,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屏幕显示):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

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

(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留恋

送元二使安西

担忧

友情

【备课资料】

链接:

1._d.html送别诗的四大意象:柳酒水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学法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说过怎样才能算学好一首古诗吗?

生(1):会读通古诗。

生(2):会理解意思。

生(3):能理解诗的意境。

生(4):能背诵默写古诗。

生(5):能仿写诗歌。

(师相机板书)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诗,请听: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情浓酒香,别话依依。西出阳关。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听到这,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离别诗。

1、解诗题。

[点评:教师从学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前首先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学好古诗做好准备。接着教师清新、晰丽的语言创设情景,把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遥远的初春客栈,构建出一幅丰富的三维画面,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也为本诗作了定位——离别诗。]

师:说得对。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题,有问题请举手。

生(1):我想知道谁送谁?

生(2):是王维送元二。

生(3):我想知道王维是什么样的诗人。

生(4):王维的诗、生平。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苏轼曾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生(5):西安在哪?

生(6):唐朝安西都户府,今新疆库车县。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这首诗还有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渭城曲、阳关三叠。

师:谢谢!你课外预习得真棒!知道了题意,请大家带着感情把题目再读一遍。接下来我们学习这首诗的内容。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初读古诗就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互助地学习地位,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读古诗,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圈出本课生字,注音的生字也要读准。一会我们分组解决。

(2)检查读书情况:师: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抽学生读,师从音准、流利、节奏等方面进行点评。

3、(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谈谈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汇报。师: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

生(1):我认为“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意思是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师:你认为这句该怎样读?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读得很有节奏。谁能再读读?

生读,师评:真有感情啊!

生:我认为“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思是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舍:she四声,宿舍、校舍。多单字,还读三声 ,舍不得、舍己救人。这句描写作者当时看到的景物,读读看。

生读: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读得真美,能和上句连起来读一读吗?

生读后师评:听到你的朗读,老师就知道你已经体会到诗中的感情了,不错。

生:我知道“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说得对!“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他俩在喝酒,感受到古人很爱喝酒。

生(2):我也看见俩在喝酒,而且从“更尽”这个词中看出他们喝了好几杯,却不想分开,可见是多么的依依不舍。

师:你体会得好深啊!老师真高兴!读出来,好吗?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生:再干一杯。

师:有个词在这里用得好妙啊!是哪个?

生:“更尽”。说明他们喝完一杯又喝一杯,难舍难分。

师:是啊!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师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点评:歌德曾说:“人应当用两只眼睛来看书,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的故事。”教师抓住“尽”这个关键字,引导学生透过 “尽”字,“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这个层层的探究中,“尽”字不仅仅是“完”和“干”的意思,而是幻化成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浓浓的情谊了。]

生:我觉得“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的意思。

师:说得好,那么“西”“故人”“阳关”又作何解释?

生: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生:喝完了这杯,就该走了该分别了。

师:多么难舍难分呀,来,让我们举杯,读读这名句诗,送元二程吧。

师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得真好啊!要是配上音乐,那就更动听了。想不想一起来试试?

生:想。

师: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想象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体会把诗中的感情和意境,通过我们美妙的声音传达出来好吗?

配乐(古筝《知音》曲)师生共读全诗。

[点评:学生多人次的读,多形式的读,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代讲,以读为本,以读悟情的教学要求。再和上悠扬、冥远的古筝《知音》曲,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轻轻吟诵,诗的意境,王、元二人的绵绵不舍,尽在这摇头晃脑之中。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很好地突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参与其中。]

师:现在谁能说说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

生: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师板书:景、情)

3、悟意境。

师:(播放课件)渭城的朝雨、柳色、渭城的客舍、朋友。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奉旨出使安西。陪伴他的是无尽的荒漠,茫茫的戈壁。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是多么不想和好朋友分别呀!你能体会到这些吗?

生:能。

师:好!那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出诗中的情感。

生练习后汇报读。

生诵读、小组读、轮诵、表演读、唱诵……师相机作到位的点评。

4、背诵、默写古诗。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那么多遍,记下来了没有?

生:都背得了。

师:记性真好啊!背给老师听听。

抽学生背诵。

师:能背下来只是一个方面,要能写出来就更棒了。动笔试试?

生:好。默写古诗,师抽查后点评。

5、总结课外作业:仿写诗歌。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离别诗?

生:高适《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

师:是啊。这些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同学们,你们有过和朋友分别的时刻吗?

生:有。

师:老师好想年到你们和朋友分别时的情感,你能仿照这两首诗,也写一首诗歌表达给大家看看吗?

(1)、生仿写诗歌。

(2)汇报。

师:写好请举手。送别诗朗诵会现在开始!谁先请?

生(1):融安朝雨浥轻尘,花儿美丽草儿青。送我朋友去远方,没能喝酒茶当行。

师:很有王维之遗风!

生(2):朋友明天要远走,弄得我心直发愁。好茶好饭吃不下,只见眼泪串串流。

师:见诗如见其离别的情景和心情,连茶饭都不思了,多么真挚的情谊,当然是难舍难分了!

生(3):花儿鲜艳草儿青,小黄明天出远门。钱财都是轻微物,诗歌表我浓浓情。

师总结谈话:好一个“诗歌表我浓浓情”!妙哉妙哉!是啊,诗歌能表达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同学们,只要我们多读古诗词,多练笔写诗歌,相信我们的作品也能流芳百世,千古传唱!

[点评:教会学生学习并能举一反三,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利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的体会,引进高适的《别董大》成功的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设计仿写的这个环节,给了学生“初试牛刀”的机会,学生跃跃欲试,在这节课中,教师巧妙地做到了读、说、诵、写的完美结合。]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送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

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

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谊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

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

四、激情背诵

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

板书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王维送元二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学流程示意

字正腔圆,知读音。

手舞足蹈,读韵律。

熟读成诵,知其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觉

深藏在心灵的一隅

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

待蓦然回首时

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

认识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乐过

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恒

只想说

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8.放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9.展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劝更

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小组评

2、同学互评

3、个人评

4、群评

评价量规

1、声音洪亮,读音正确。

2、熟能成诵,达到会背。

3、字正腔圆,有韵味。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2、教学准备

3、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