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师的带动讲解,学生掌握本文中的字词和作者的简介。
2、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掌握朗读课文时重读的技巧,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明确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受船长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操,并有所感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应注意的事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
教学设想:
这是初一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说,它位于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是否落实小说的有关知识性的问题我觉得不是很重要,以读带动学生进入课文,以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以写作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实效性,所以这篇课文我的设计主要是上述几个环节。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天祥有句名言“时穷节难见”,说的是在非常危急危难的时候,一个人的品行、节操就能显现出来。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例子,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朝就是其中之一。国外也有这样的例子,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人物“时穷节乃见”的文章。
二、介绍作者
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的资料。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
1、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或不好理解的字词。
2、对于文章中的内容,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阅读之后,请你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段落,为什么?
四、学生质疑
大胆说出读课文时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相互说说朗读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
五、讲讲课文中的字词,用多媒体展示
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题目,一则复习课文的内容;一则锻炼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学生简单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有气势地朗读课文中重要的段落,如描写灾难来临的段落、哈尔威船长与船员对话的段落。
三、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四、设计活动
假设学生是一名记者,面对哈尔威船长,你最想提什么问题?请写出两个问题。
四、写作活动
教学设计思路: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皮亚杰认为,创造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获得的每个真理都是由学生重新发明或至少是重新建构的。为此,我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
课堂伊始,借助课件和老师的诗情描述,将学生引入到“出航船破”的场景,从而感受慌乱,体验逃生。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契合点。
↓
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主问题:“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反复品读中,结合课件直观演示,领悟人物美。
↓
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
最后,凄美的《铁达尼号》音乐响起,教师完善板书,课堂结束,学生胸中的情绪仍在涌动……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我追求的就是这种理想的境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遇难一刻的惊险;
2、通过研读人物言行重要语句的方法领悟人物形象,提高默读、感悟的能力。
(反思:在合作学习中缺少“自学策略”的提示、规范,以致学习效果欠佳,甚至失误。)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难点: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二)疑点: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1、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品读、感悟;
2、小组讨论(甚至小辩论)、班级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3、媒体展示惊险现场,帮助理解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倾心感受
1、(课件:船行出海,优美音乐)师诗情口述:
出海啰——阳光下的海面,碧蓝碧蓝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浪跌宕起伏,烟波浩淼,同远处的蓝天白云连在一起。啊,风的轻弓拉响了波浪的琴弦,海浪在尽情地欢歌,那美妙的音响,飞进了我的心房……
大海涨潮啦,海浪此起彼伏,无数银白色的浪头从远处滚来……(课件:海浪声)(课件:“呯!”)
天啦,大船撞上了什么吗?“船进水啦!”(课件:水声大)
“快逃!”救生艇!(抛出三个呼啦圈)
能踩到的、圈边的就可逃生!时间不多了,30秒钟!……
(课件:嘀嗒声、急促、有力、紧张)
2、生情境体验。
3、生归位
师:刚才这一幕中,你看到了什么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反思:最初,教师设计意图重在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近的氛围,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但后来又改了,觉得为了营造情境,教师做了太多的工作。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太多,不适合于本堂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所以,一下子全部省略了教师激情的导入语、过渡语,完全让学生在平静的心态中进入课文,通过反复读文,借助文本的力量引导学生自己进入特殊情境。
第一次授课,我在该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1、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竞相汇报: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感受惊险:找有关语句——汇报朗读——听众互评——想象说话:我看到了这幅惊险镜头
高年级的小语教学,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所以,尽管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从《铁达尼号》上剪辑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影片,但还是决定让画面不直接播放出来,惊慌逃窜的场面我只提供了声响,将画面隐藏了下来,目的是透过声响让学生去感受——不离开从课文描述文字中去感受。我想:这是用心灵的感受,不是仅凭借视觉的感受。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但视觉刺激太多,将使我们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语文文字的魅力将更加打动人的心灵。我是一个爱读小说不爱看电视的人,所以,在独断地认为:能通过想象体验的场面决不直接用画面刺激,这是扼杀孩子想象的行为,也剥夺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时空。在让学生用心灵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出直观画面,我想效果会更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正被美好的生活所陶醉时,意外的遇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一艘“诺曼底”号的大轮船真的遇难了。板书课题。
2、学生开书,默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全新感受
1、课文中有哪些语句描写的内容和你刚才看到的、想到的相类似?用“——”线划出来,试着读一读。
2、朗读汇报,感受惊险。
品味: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课件配上慌乱场景的音,再次指导朗读,帮助突破难点。
(反思:设计改为:续说训练。教师提供引子:让我们将镜头对准这群慌乱的人群吧。瞧:那位在奔跑的男人(女人、小孩)……然后教师小结:“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你能预测一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场景吗?故事的结果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平时教学,我喜欢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充分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即让“写”挤进课堂,将练笔的随机性加强,也将练笔的频率加强,不局限于每日的日记练笔。)
四、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
1、师:书读至此,我相信,有一位人物形象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出他的名字。
指名同学上台板书。
2、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用“~~”线划记→指名用词语板书船长的特点。
3、朗读汇报,反复品读,领悟人物形象。
根据学生板书,随机汇报。
(1)果断(舍己为人)(关心妇女)……
对全船人员下达命令:乘客先走,船员断后;乘客中的妇女先走,其他乘客随后;决定救出60个人,忘记了他自己。
在危难时刻,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
(2)沉着、镇定、精明、指挥有方。
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可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味语句的简洁。
(3)威严、有人情味(关心孩子)
船长直至船沉入海里,始终没有离开船长的岗位,沉船之前,还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对比反复品读、评读。
(反思:本环节随机性很强,教师应特别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在第二次课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真正地落实了关注学生。比如:学法“默读”的肯定;纠正学生的误导:哈尔威船长的死是应该的……这儿不再详谈)
五、探究质疑,深化认识,实话实说,升华情感
1、船长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
学生竞相辩论。
课件播放影片片断:人群一片混乱;持枪喝令;威严指挥……
(再次感受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2、师:还记得,几年前与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略谈情节),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可播放课件有关画面)。
今天,“诺曼底”号遇难了,船长哈威尔先生在指挥着众人脱险后,自己随船牺牲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3、“实话实说”,任选一种身分,想像说话。
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
六、总结课堂,完善板书
哈尔威船长
舍己为人威严
大义凛然果断
忠于职守……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让我们将无穷的敬意化为美妙的旋律,献给他!
(《铁达尼号》音乐响起)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课堂小结时,再突出地让学生回想与正确的人生观有关的名句联系起来,会更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学学《实话实说》栏目的结尾,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并进行引导。
生1、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2、与其浑浑噩噩的活着,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
生3、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
生4、哈尔威船长,你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在危急时刻,你体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你维护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你是一个尽责的英雄。想起你与船共亡的一幕,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我只想说,船长,走好——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老师真心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水库小学 张艳莉
昨天讲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文章记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与“玛丽”号相撞,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长所有的人都得救,但自己却随船一起沉入了大海的故事。我细细总结了我的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对于类似于《“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种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学精品”,我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所以,我确定了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形象,我猜想,编者的意图也不过如此。 “要让学生充 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 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为什么读的那么大声?读的那么快?再试试,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但由于时间短没能很到位的让学生放开去读。
我们都知道,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容易产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热血男儿,而现在的和平年代同样有生与死的考验,同样可以产生光照日月的英雄。但是,说容易,做却真的很难。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不敢肯定自己能,所以,我也没理由通过四十分钟的这一堂语文课,就硬逼着孩子们全部将思想化为行动。我定位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是:感受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本来,拓展环节,我还想把学生的视角引到“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如非典时期的白衣战士;汶川5.12地震中的舍己救人的战士,等)还有勇斗邪恶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英雄群像的同时,震撼心灵,引起自己的思想二因子:“高尚”与“渺小”在震撼后进行对话……但时间没来得及。我不知道我定位的目标对不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 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激起千层浪。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善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课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受、体验的机会掌握质疑的艺术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不同质疑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曾记得张艳春老师说过一句话: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作为语文教师,我感受更深。目前灵气不足的我是因为缺乏一种底气,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还须大力增加底蕴,用什么来充实?只有靠平时的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了。庆幸的是,在学习气氛浓厚的水库小学,我不会让自己倦怠。高年级的小语教学,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所以,尽管我花了几天的时间,从《铁达尼号》上剪辑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影片,但学校多媒体无法用,怎么办?面对困难还是决定透过文字想像让学生去感受,我想:这是用心灵的感受,不是仅凭借视觉的感受。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但视觉刺激太多,将使我们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语文文字的魅力将更加打动人的心灵。我是一个爱读小说不爱看电视的人,所以,在独断地认为:能通过想象体验的场面决不直接用画面刺激,这是扼杀孩子想象的行为,也剥夺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时空。在让学生用心灵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出直观画面,我想效果会更佳!)还记得,几年前与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略谈情节),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经过我的精心备课,认真准备,终于结束了,对这一课的教学,我进行了课后的反思。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点体会谈一谈:
这一课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在这节课中,我用激qing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灾难现场,让学生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从而受到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的感染,树立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之情。课堂教师连接语的设计,我动了一番脑筋,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精彩的连接语,例如: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哈尔威船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一船之长,他的职责就是保证船上所有人的安全,船长在危难之时,想到要把船上所有人救出去,这是一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船长;为了救船上的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具有忘我精神的船长等等。这些连接语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很有帮助。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有一个困惑,如果设计成两部分:教师从灾难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海难的可怕,渲染气氛后再学习描写哈尔威船长的三个画面,学习海难的部分会不会冲淡课堂效果,会不会挤占课文重点部分学习的时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是想尝试这样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我对这样设计教学感到课前的顾虑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了。学习灾难不仅挤占了学习重点的时间,而且纵观课堂整体效果,感到主线不够鲜明。另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还有待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