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不觉得,离开家乡一晃近三十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乡愁,一种落叶归根的思绪,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迫切!我一直憧憬着,等女儿大学毕业有了工作,能自理了,我一定要结束这在外漂泊的日子,我要回家,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故乡——延安。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回延安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E.赞延安的新貌
按原诗顺序应是 。
五、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括号。
(备选词:A宽松 B宽大 C宽厚 D宽广 E宽阔 F宽敞 G宽裕)
1.()的时间
2.()的衣服
3.()的房间
4.()的性格
5.()的草原
6.()的肩膀
7.()的气氛
六、选出正确的一句。
A.敌人的武力不能使他征服。
B.敌人用武力不能使他屈服。
C.屈服他不能使用武力。
D.敌人用武力不能屈服他。答( )
七、客观外界,我们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接触到的,作者下面的描写是通过什么器官感觉到的。
A.延河滚滚喊“前进”!( )
B.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
C.头顶蓝天大明镜。 ( )
D.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
E.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 ( )
八、修改下列病句。
1.他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和扩大。
2.在全校师生员工和同学们的努力下,我们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操场修好了。
3.雷锋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三团九连不仅守住了无名高地,而且击落了敌机九架,坦克三辆。
5.我重视了文化学习,所以忽视了体育锻炼。
6.在劳动中,我们要注意安全,尽量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7.在这次灾害中,民兵战士奋不顾身地抢救粮食、布匹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8.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9.参加研制、发射运载火箭的科学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和一切从事试验的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经过紧张的工作,于一九○年五月十八日,我国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九、选出下列各组中表达正确的一句。
第一组
A.为了写好这篇通讯,我们深入进行采访了许多王老师的先进事迹。
B.为了写好这篇通讯,我们深入采访了王老师的许多先进事迹。
C.为了写好这篇通讯,我们深入采访了许多王老师的先进事迹。
D.为了写好这篇通讯,我们进行了许多王老师的先进事迹的深入采访。答( )
第二组
A.只要认真思考,没有一道数学题不是难解决的。
B.只要认真思考,没有一道数学题是不能解决的。
C.只要认真思考,没有一道数学题是可以解决的。
D.只要认真思考,没有一道数学题不是没有办法可以解决的。答( )
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大家知道,有了电波的传播,我们()从收音机里收听广播,()从电视机里看到电视节目。()电台播送广播节目用的电波,与电视台播送电视节目用的电波()是不同的'。
电台用的是中波或短波,它们可以通过地球的表面,或者通过天空电离层的反射来传播;而电视台用的则是微波。
微波的传播与光的传播〔A一样;B没有区别;C完全不同;D差不多〕,一遇到地面障碍物就被挡住,传播不过去;并且它也不能通过天空电离层的反射来传播。那么怎么办呢?人们想法建造了许多“接力站”,比如,从北京到上海之间就建造了许多电视塔,让微波一站一站地传过来。因为怕微波被高山以及高大建筑物挡住,所以电视塔必须造得很高,像上海电视塔大约有二百一十米高。
1.第一段括号中按顺序应填的关联词是:( )
A.才能 或者然而 却
B.之所以 之所以 因为就
C.如果 如果 那么 也许
D.假如 而且 因为 就
2.文中方括号中应保留的词是:( )
3.第三自然段中“并且它也不能通过天空电离层的反射来传播”中的“它”指代。( )
A.电波 B.中波和短波
C.微波 D.光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的对,有的错,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A.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电波的作用,顺便介绍电台和电视台所用电波不同。()
B.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电波的作用,同时强调了电台和电视台所用电波的不同。()
C.全文主要介绍了微波的传送。()
D.全文主要介绍了电台用的中波和短波、电视台用的微波的传送。 ( )
5.文中各种“波”的关系应该是:( )
《回延安》练习答案
一、D 二、1.抓 2.贴 3.扑 4.搂
三、1.拟人 2.夸张 3.比喻 4.排比
四、D A B C E
五、1.G 2.B 3.F 4.C 5.D 6.E 7.A
六、B 七、A.耳 B.眼 C.眼 D.身 E.鼻、身
八、1.“和扩大”去掉。2.“和同学们”去掉。3.“的精神”去掉。
4.“坦克”前上“击毁了”。5.“所以”去掉。6.“不要”去掉。
7.“粮食、布匹和”去掉。8.“墨似的乌云和”去掉。
9.“我国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改为“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
九、第一组B 第二组B十、1.A 2.D 3.C 4.A× B√ C√ D× 5.C
回延安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l u) 白羊肚手巾(d ) 糜子(mi)
黍类(sh ) 油馍(m螅 ? 气喘(chu n)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
“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赏析诗歌。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三、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
1.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2.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3)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3.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4.语言的运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五、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整首诗。
王云
回延安
作者:贺敬之
一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作品赏析:
这是贺敬之同志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一开头,兴奋快乐的情感就像强有力的大手把人牢牢抓住!接下去,那些具体而带有强烈特征性的句子,把眼前的景色和人物带到我们的眼前、心上来!真像一个久客他乡的游子一旦回到了故乡。延安啊,这革命的。摇篮,这伟大的“母亲”,诗人带着多少情意倒入了你的怀抱!写景色,景色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分外美丽;写人物,人物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格外可亲!这些两行一排的小小的诗句,它具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它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景色,人物,情感,思想,交融在一起,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啊!写延安,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和内容得到了统一。
《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不求深而自深,不雕琢而佳句自来碰手。生活思想的深度是艺术作品深度的根源。这一点是颠扑不破的定律。
作者简介:
贺敬之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优秀诗人之一。他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革命作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对我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民歌手,引人注目地登上诗坛,是在建国以后。
贺敬之一九二四年生在山东省峄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少年时代在亲友资助下读过小学和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流亡到湖北、四川,就读于中学,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开始学习写作诗歌和散文。由于受了党的报刊和进步书籍的影响,他向往着革命圣地,于一九四○年到延安参加了革命队伍,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一九四二年后,贺敬之的诗风为之一变,这显然是受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也是他对解放区新生活进一步熟悉的结果。这时他的诗歌的基调,由主要是对黑暗的泣诉变为主要是对光明的讴歌。在诗歌的形式上,他开始学习陕北“信天游”,进行民族化的探索。贺敬之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九年期间所写的短诗和歌词,后来大都收在《朝阳花开》诗集中。这些诗不再象《乡村的夜》那样吟唱“夜,象一只破了的木船,搁浅在村庄”,而是歌颂“温暖的太阳”及其所照亮的“陕甘宁――我的家”。这个时期,可以视为贺敬之诗歌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过渡时期。《乡村的夜》中那悲苦凄凉的韵味消退了;而建国后那激昂明朗的诗情已在《朝阳花开》中开始萌发了。可以清楚地看到,如《自由的歌》、《笑》等,在构思、基调和风格上,都与后来震动诗坛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抒情长诗,有着血缘的联系。贺敬之建国以后的诗作,大都收在《放歌集》里。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首之外,《回延安》、《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也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