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设计主要理论依据: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 4 个例题,例 1 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 2 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 )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
1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 卡片 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 、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 、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 、汇报:用 12 根小棒摆 4 个, 12 3 = 4 。用 11 根小棒摆, 11 3
3 、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 、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 、小结: 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 用 13 、 47 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 坐车去旅游 。 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 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 8 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 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教材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
【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在平均分饼干等食品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在平均分若干个草莓的活动中,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3、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要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每生20个圆片,2张作业纸,1张小测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喜欢郊游吗?小强班前几天去郊游了,一起看屏幕。他们都带来了哪些食品?他们想怎样分?谁能先来找找这些信息?
生交流找到的信息。
师提问:他们带来的食品可真丰富啊。你能选取其中的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预设:
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人?
有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
有7根香肠,平均分成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根?
有17瓶酸奶,每人分5瓶,可以分给几人?
师: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能提出这么多平均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会列算式吗?
生列算式。
师:仔细看一下,在这些算式中,你最会计算哪个?(12÷3=),得数是多少?
生交流。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交流。预设:表示12里面正好有4个3。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4、3分别被称作什么?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尝试动手平均分,感受余数的产生。
师:12个草莓,每个小朋友分4个,刚好被平均分给了3个小朋友。那剩下的这些食品也能像这样被刚好平均分掉吗?我们先来看分10片饼干试一试。
师:下面,拿出你提前准备好的圆片,用它来代替饼干,动手分一分,看能得到什么结果。在动手之前,先看几点温馨提示:一定要平均分,也就是每人分得的要一样多。分完以后,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自由操作。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生展示。师追问:剩余的这一个为什么不能再分呢?
生交流。预设:因为10里面最多有3个3,剩下的1个不足3个,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说得太棒了。最后剩余的这个就是不能再每人分一个了,所以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3人,还剩下1片饼干。
(2)尝试列算式,认识余数。
师:用算式怎样表示这个结果呢?剩余的“1”个你应该怎么表示呢?自己试试看,把它写在作业纸(一)上。
生自己写。师巡回发现寻找例子。
师:我这里拿到同学们的三种不同的写法,大家看。你同意哪种写法?为什么?
师生共同交流。预设:
方法一:10÷3=3(人);方法二:10÷3=3(人)--------1(片);方法三:10÷3=3(人)剩1(片)。
师:在刚才的式子中,方法三表示的很明白。只是,我们为了表达的规范,数学上统一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剩余,读作“余”,余下的这个不能继续再分的数就叫作“余数”。
师:大家再回头看看这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形式上一样吗?
生。预设:一个没有余数,一个有余数。
师:像这样平均分后产生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师:除法家族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它就是余数。那这个算式中,你能说一说10叫什么?这两个3呢?后面的1呢?
生交流。预设:10被除数,等号前面的3是除数,后面的3是商。1是余数。
(3)学习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以及读法。
师:这个算式读作“10除以3商3余1”。表示的意思是: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3人,还余下1片。所以,我们计算时,一定要在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注意写对得数后面的单位。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你再来规范地写一些算式。
10÷3=3(人)……1(片)
(4)解决火腿肠和酸奶的问题,巩固有余数的除法。
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你能用新学到的知识解决“火腿肠”和“酸奶”的问题吗?将你的算式和计算结果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自己解答。
师生交流并强调根据算式的意思注意单位的书写。
活动三、观察分析,探究规律。
(1)动手操作,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有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如果有13个、14个、15个或16个呢,又可以分给几个人?下面小组展开活动,合作要求:①用圆片代替草莓,摆一摆,②并把表格填写完整,③看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组合作活动。
展示交流。预设:
12个草莓:12÷4=3(人)
13个草莓:13÷4=3(人)……1(个)
14个草莓:14÷4=3(人)……2(个)
15个草莓:15÷4=3(人)……3(个)
16个草莓:16÷4=4(人)
师:你能根据得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生分类。预设:有余数的一类,没有余数的一类。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交流发现。预设:余数都比除数小。(猜测---验证17瓶酸奶)
师:为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呢?
生交流。预设:每多出4个草莓,就可以多分给一个人。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也就是说如果除数等于4或者大于4,那么分的份数就会增加,也就是商就会有变化,因此,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余数要比除数小” 这个规律。
(2)判断正误,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规律。
师:有了这个规律,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只要余数比除数大或者相等,这道题一定计算错了,这可以用来初步检查你的除法做得对不对。下面我们给小明当个小老师,帮他判断一下他的做法对吗?
10÷3=2……4
16÷4=3……4
21÷5=4……1
师生交流,边判断边修改答案。
活动四:巩固练习,深化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带着你的收获解决一下自主练习的这些题吧。
练习1:11支铅笔,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练习2:这道题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几?
练习3:看到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也要奖励你们,老师带来一袋糖,要平均分给课堂上发言最积极的7个孩子,你们说最后分得的余数可能是几?
活动五:交流收获,总结方法。
同学们,秋天不仅是适合野营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谁能把自己这节课的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交流。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看到了咱们班的孩子特别具有数学的头脑,不仅善于思考,还乐于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希望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陪伴你上好每一节数学课,也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用好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拿出课堂小测,进行自我检测吧。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2÷4=3(人)
10÷3=3(人)……1(片)
余数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分”的行为,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余数是怎么的。
2、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会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知道除数与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
出示15个双色片
师:这里有15个小圆片,要求每2个,每4个,每5个,每6个来分。结果会如何呢?请小朋友拿出15个双色片,任选其中的一种分发来分一分。
二、探究
1、 从“分”理解余数,并会列式
(1) 师:(指每5个分)谁是每5个分的?你上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师板书)
问:15、5、3、各表示什么?
(2) 师:(指每2个分)谁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师:多出一个还能分吗?
师:谁会列式?(师板书:15÷2=7余1)
问:15、2、7、1各表示什么?(学生说,教师用圈图表示)
师:“余”我们可以用6个小圆点表示。(师在算式上改余为……)
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15、2、7、1各表示什么?
问:谁会读这个算式?(一生读,全班齐读)
2、 会根据图的意思,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 师:(指每4个分)谁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师: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表示这幅图。(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汇报,交流。说说算式中各数的意思。
(2) 师:(每6个分)谁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师:请小朋友在练习纸上列出算式。
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够分,分不完的情况,这样就产生了余数。在除法算式中可以用六个小圆点来表示余数。
三、练习
1、 出示柚子图
○○○○○○○○○○
○○○○○○○○○○
○○○○○○
师:每6个装一袋,最多装几袋?还余几个?谁愿意来分一分?(用圈表示)
圈后列式解答。
2、 出示蛋糕图
○○○○○○○○○○
○○○○○○○
有17块蛋糕,每4块装一盒,最多装几盒?还余几块?
师:请小朋友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再列式解答。(作后展示交流)
3、 出示一组题
○○○○○○○○○○ ○○○○○○○○○○
○○○○○○○○ ○○○○○○○○
算式: 算式:
○○○○○○○○○○
○○○○○○○○
算式:
师:想一想,每几个一份,最多分几份?还余几个?圈好后用算式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选一题说说各数表示什么。
4、 纠错(如前一题练习学生有错,在这里展示纠错)
(1)、○○○○○○○○○○ 18÷3=5••••••3
○○○○○○○○
(2)
18÷4=3••••••6
请学生说说分的对吗?为什么?算式该怎么写?
师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除数 余数
5、 判断
(1)17÷2=7••••••3 ( ) 请一个学生说说为什么?正确的算式是怎样的?
(2)29÷4=6••••••5 ( )
(3)14÷5=2••••••4 ( )
(4)33÷3=10••••••3 ( )
后三题请学生用手势表示,并说出错在哪里。
6、拓展
△÷9=○••••••☆
师:△ ○ ☆各表示什么?那么☆可以是几?最大是几?说说道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习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平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7÷2=3(盘)……1(个)。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习,集体订证。
(二)学习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5、小练习: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7)
★÷7=▲……(?)除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 33÷8 =
四、总结
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3=( )……□
47÷6=( )……□
这道题应该怎么想?( )里的数叫什么?□里的呢?它们分别是除法中的商和余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新课学习
1.例3
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
[教学难点 ]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根小棒,平均分成 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 9根小棒,每 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 8、 9、 10、 11、 12根小棒,每 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 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根小棒,每 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 剩余吗?(摆 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 8÷4=2(个)
(2) )如果给你 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 2根,还剩 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 1(根)
(3) 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 …… 2(根)
(4) 11根呢? 12根呢?
11÷4=2(个) …… 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 4根,写成 12÷4=2(个) …… 4(根)呢?
(因为 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
2、观察发现
(1)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 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 (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 不能是 4根、 5根、 6根 ……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 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 <除数的 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 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 5根分一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 之间的关系,可能剩 1、 2、 3、 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 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已知除数是多少, 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 求余数最大 是几,然后指名回答。 (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 能是 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 7。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 通过创设情景并加以操作,让学生体会余数除法的意义。
2、 在除法公式中用余数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独立查询,明确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4、 将余数除法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余数除法的计算,了解余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在书面表格中除法,余数除法。
难点:体验将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的过程,加深对除法与余数除法的理解。
一、旧知识的铺垫
把这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个苹果里有多少个?
1、 学生独立行列式,明确平均除法计算。行列式是:12_4=?
2、 学生可以自己回答。你的食谱是什么?3412年_4 = 3
2、 新课程教学
这里的老师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些棍子。我想用这些棍子来画正方形。猜猜盒子里可能有多少根棍子?
1、 假设盒子里有12根棍子,最多可以放置多少个独立的方块?
(1)如何用公式表示?12 _4 = 3。谁能说出这个除法公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2)除法公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加减法公式一样,也可以用竖直公式来计算。我们看一下除法的纵坐标。
首先写除法符号,然后写股息12。把股息12写在除号里面,把4写在除号外面。
我现在要写什么?商3。你认为《尚书3》应该写在哪里?我能把它写在1上面吗?
总结:有34个,所以写在一个地方。34是多少?
我把它写下来,这个12是3和4的乘积。共有12根木棒和12根方形木棒。你还有吗?(不)也就是说,钟摆的平方减去了12块,用了12块,等于0。
(3)谁会再说一遍,股息下面的12和0是什么意思?(全部使用完毕,无剩余)
2、 假设盒子里有13根棍子。你能放多少个独立的正方形?如何用公式表示?13 _4 = ?
当你试图挥动手中的木棍时会发生什么?(最多三个,还有一个)
(1) 13_4 =如何以竖直形式计算?
明确:除号、股息和股息的书写位置;4根木棒放一个这样的独立方块,最多可以放3根,所以商是3,写在股息数字3的上面,3根这样的独立方块分享12根木棒,在股息下面写12根,13根木棒用12根木棒,还有剩下的吗?你为什么不留下一个呢?如果没有足够的余数来放置一个独立的正方形,或者一个不能再得分的数字,我们将其称为“余数”,并将其写在水平线以下。
谁会再说一遍,股息下面的12和1是什么意思?
(3)余数除法的结果如何以水平形式表示?先写3,然后点6,再写剩下的1。这个公式可以这样理解:13除以4商3加1。
三世。巩固和提高
你想知道这个盒子里有多少根棍子吗?实际上,有18个。谁猜对吧?20根棍子最多可以放在几个独立的方块里,没有棍子。
能计算出来吗?如何用公式表示?如何用竖直公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总结
你从这一课中学到了什么?你能说说吗?
5、 布置的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想做》。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难[1] 点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资源小棒、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摆一摆。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两个小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8根小棒,每4根一摆,可以摆2个小正方形。8根小棒,每8根一摆,可以摆1个大正方形。3.列式计算。摆两个小正方形:8÷4=2(个) 8表示什么?4呢?2呢?摆一个大正方形:8÷8=1(个)二、探究新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字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一)提出问题。1.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10枝铅笔,豆豆想:这10枝铅笔可不是靠我一个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引导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3.想一想: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呢?……让我们来分一分!(二)探究新知。1.分一分。(出示记录表)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2 3
4
5
6(1)指导操作。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小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剩余?师生共同在表格中记录结果。(2)自主活动。如果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分别可以给几人呢?你能用以上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分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吗?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说一说。(1)学生汇报交流,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2 5 — 3 3 1
4
2
2
5
2
—
6
1
4(2)观察以上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2 5 — 5 2 —(1)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3 3 1 4 2 2 6 1 4(2)3.写一写。(1)观察表(1)。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剩余?怎样列算式?(板:10÷2=5(人)。)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剩余?怎样列算式?(板:10÷5=2(人)。)10表示什么意思?5呢?2呢?(2)观察表(2)。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板:10÷3=。)可以分给几人?(板:3人。)有没有剩余?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6个小点,把它记下来!(板:……1(枝)。)(3)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称为什么呢?1呢?请同学们看书自学。反馈交流,师板书:余数。带领同学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4)观察比较10÷5=2和10÷3=3……1这两道算式,师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4.试一试。你能把表(2)中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说说这两道算式中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解决问题:豆豆一组有3人,那么他会选用哪一种分铅笔的方法呢?(每人3枝,还剩1枝。)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三、应用拓展1.“想想做做”第1题(1)。(1)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2)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2.“想想做做”第1题(2)。(1)看图独立完成。(2)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3)观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第(1)题是每几个一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几份,两题都是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3.“想想做做”第2题。(1)出示第2题图。(2)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3)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题的填空。(4)集体交流讨论:比一比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题目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四、总结揭题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板:有余数的除法。)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给父母听。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表格以及算式